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详细教案)727(定稿)

时间:2019-05-12 17:0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详细教案)727(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详细教案)727(定稿)》。

第一篇: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详细教案)727(定稿)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专题的讲授,使广大学员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程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有总体上的把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演进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教学内容】本专题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实行板书教学,结合案例分析,以传统教授为主,学员集中讨论为辅。【教学大纲】

[开场白]各位领导: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是咱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本书的开篇内容,也是我们这本书的总纲。希望通过本专题的讲授,使大家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程及其系列理论成果有个总体上的把握。这节课的共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演进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意义等四个部分,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演进轨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难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理论体系范围的界定。采取板书教学法,以传统教授为主,课后讨论为辅。为了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演进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可以总结为四种阶段,四种状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演进轨迹。(四种阶段四种状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孕育——呼之欲出

经过明清的“落日辉煌”阶段,带着极度的自负与盲目的康乾“短暂盛世”并未能改变中华民族与世界潮流渐行渐远的颓势,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已经陷入完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状态,洪秀全的农民战争,洋务派的以夷制夷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孙中山民主共和实践的功亏一篑,使中国的自强之路愈发艰难。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虽然为旧中国带来了希望,面目开始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但是随后的二十年间,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经历了两次胜利的同时,也经历了两次挫折,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关系问题,如何看待共产国际决议与苏联经验的地位与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孕育日益成熟,呼之欲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明确提出——拨云见日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剑吼西风,血沃残阳,随着再次成为到中共的军事决策者, 毛泽东力挽狂澜,指点江山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找到了自己应该拥有的方向。从1936年冬至1937年夏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两篇著作中,都强调了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照搬书本和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共识,也得到了全党乃至工农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自觉实践,从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到抗日战争八年的最后胜利,从延安到北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经明确提出和自觉实践,就使中国的面貌拨云见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锐利武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法的“一度放弃”——犹抱琵琶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毛泽东更多情况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提法,并且在建国后大约30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著作、文件、报刊文章等,都不再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眼,而逐渐统一为“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说法。说“一度”是指这种改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把“一度放弃”加上双引号,是要强调虽然提法变了,但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做法没有变,虽然我们在这一段时间出现过违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一定时

期、某些方面的变化,呈现一定的曲折性,但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没有变,决心没有变,信心没有减少,努力没有犹豫,作用仍在持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就像一个的姑娘脸带面纱,美丽的容颜虽若隐若现,但却因此平添了更加神秘的魅力,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最能恰切的形容这种状态了。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法的重申——光芒万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法首先伴随着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从理论界重新出现,党的文献则发端于2001年9月26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一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多次出现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在2001年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十七大报告、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等重要讲话中,并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光芒万丈,带领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从一个高度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继往开来的奇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的了。”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是两个良性互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又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具体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无论是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还是苏联的十月革命,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也是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内容具体化,从分析和综合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就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起来的。邓小平的同乡和战友刘伯承,每逢大战在即,经常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1962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962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了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和珠海。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2001年,APEC首脑(APEC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上,这句话成为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开场白,寓意亚洲现在最需要的是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呢?如何才能使把马克思主义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第二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

1941年9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着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30年前,敢为天下先的小岗村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按下了18颗鲜红手印,创造性地“包干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起,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为主的责任制迅速在中国得以推广。1983年中央下

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但是如何才能使这些深奥和拗嘴的理论在更广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被中华民族所接受,更加便于和易于被运用呢,那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成果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所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毛泽东举《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洪对打”故事为例,论述战略退却的必要性时,接着又引《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一段原文,说明先让一步,敌疲再打,后发制人的道理。在《矛盾论》里,毛泽东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水浒传》里“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提出了解决矛盾,要全面了解对象的情况,要有辩证法的全面的思想方法。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引用《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的故事,提出了著名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三大作风”。在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写创刊词中用《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师傅送给他的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来强调“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也曾因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毛泽东被一些出过洋的人嘲笑为不懂马列主义的“土包子”。在他们看来,毛泽东没有读过多少马列原著,虽然打过一些仗,但只不过是搬用封建主义的《三国演义》或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格言而已。但毛泽东这些所谓的“土包子” 却正是用所谓的“治兵格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植于中国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带上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形成了民族气派,在更深层次上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在这里有两个我们很多同志可能要犯的认识错误,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毛泽东思想并不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因为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主要任务是赢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的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发展问题,任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但不仅仅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应该还包括以后再解决相同历史问题和承担相同历史任务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上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我们肯定想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第三方面的问题了,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意义

(一)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新中国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时期(1921年——1927年)党的二大上提出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四大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这些正确结论和独立的探讨为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经验。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探索与转折时期(1927——1935年)。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井冈山斗争、土地革命的成功经验与“左”倾路线、对共产国际指示盲目迷信甚至顶礼膜拜的错误教训交叉出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实践在曲折徘徊中缓慢前行。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大飞跃时期(1935——1945年)从遵义会议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

辟,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远动的进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历史性的飞跃。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进时期(1945——1949年)这一时期,总结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创立了战略进攻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进行了新概括,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建立新中国的构想。是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大决战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局部走向全国胜利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时期。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孕育——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稳步推进时期(1949——1957)。毛泽东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第一面国旗的同时也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篇章。新中国头三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实践,使新中国建设凯歌猛进,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成果应势而生,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稳步推进。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难前行时期(1957——196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高峰之后,从1957年夏开半年开始走向低落。虽然在“纠左”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局部的一些积极成果,但更大多的是向“大跃进”、“庐山会议”、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倾向的愈演愈烈,并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重挫时期(1966——1978)。文大革命十年**,虽然从形式上看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但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中国实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上了歧途。当然以周恩来、邓小平等健康力量领导的两次整顿中所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伸的重要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马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成就非凡的时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本质、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等重要现实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围绕“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重要战略思想,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历史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列宁就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愈来愈近。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提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总之一句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曲折性与前进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是并将继续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信念,与时俱进,围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永恒主题,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1)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使之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建国以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的实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中国历史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我党却能克服外患内乱最终取得胜利,这无可辩驳地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并体现了其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形成的。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党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世界逻辑”。。。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性地回答了当前中国和世界面对的问题,战略性地设计了国家未来和人类未来,创造性地推动了民族复兴事业,预见性地判断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情况,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写下了当代共产党人的时代答卷,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学习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

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3)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7、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

(2)群众路线

(3)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1978—1982)第二阶段(1982—1987)第三阶段(1987—1992)十三大到十四大。第四阶段(1992—)从党的十四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进入新的检验和发展时期。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新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新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新体系: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4)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2、历史经验:总结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3、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新任务

(1)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2)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①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的关系。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学习方式:

老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

学习方法:

翻阅资料,学生交流讨论。

阅读书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学习评估: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下载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详细教案)727(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详细教案)727(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