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2 18:4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3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3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2.3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辛亥革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景仰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他被称为国父。孙中山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讲授新课】

师: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一、原因

师: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 生:失败

师: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师: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过。既然改良道路行不通,那么只能用革命的手段。什么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生:《辛丑条约》 师: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由此爆发了辛亥革命。

二、经过

师:我们先来介绍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1866~1925)。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一个农民家庭。他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后来人们都叫他孙中山。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命是洪秀全第二。他先在家乡上学,后来在他的哥哥、华侨资本家孙眉的资助下,在美国檀香山读中学。中学毕业后在香港西医书院学医。他医术精湛,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定尋找救国的道路。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28岁的孙中山向号称“识时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李鸿章对他的上书没有理睬。这使孙中山觉悟到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于是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第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创建革命党。

1、创建革命党──组织基础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性质

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孙中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1905 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师:“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为辛亥革命做了什么准备? 生:奠定组织基础。

师: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生:三民主义

2、三民主义(指导思想)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纲领中的什么? 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师:民权主义是纲领中的什么? 生:建立民国

师:民生主义是纲领中的什么? 生:平均地权

民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三民主义

民权:建立民国 民生:平均地权

师:三民主义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高度概括,而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的具体表述,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什么?

3、武昌起义──爆发

师: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看地图册P20《武昌起义形势》10月10日时晚,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猛攻湖广总督衙门(图中的清总督署驻地)。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产生了连锁反应,革命形势席卷全国。看教材P44《辛亥革命形势图》,图中的小红旗表示什么? 生:宣布独立的省 师:有多少个? 生:14个

师:在一个多月里,共有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山西14个省先后独立了,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已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表格中没有四川、湖北、山西)。

独立省份 湖南省 陕西省 江西省 云南省 上海 浙江省 江苏省 贵州省 安徽省 广西省 福建省 广东省 山西省 注:①湖南省副都督为陈作新 ②孙毓筠之任后由柏文蔚任安徽都督 都督 焦达峰 张凤刿 李烈钧 蔡锷 陈其美 汤寿潜 程德全 杨荩诚 孙毓筠 陆荣廷 孙道仁 胡汉民 阎锡山

师: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第二年即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三、结果:成立中华民国1912.1.1 南京

师:中华民国采用民国纪元,改用公历。1912年即民国元年。民国纪元换成公元纪年要加1911,公元纪年换成民国纪元要减1911。如:民国八年,是公元几年? 生:1919 师:今年是公元2013年,是民国几年? 生:102

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那么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既成功

四、评价

又失败

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生:因为①它推翻了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②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④辛亥革命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呢? 生: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师: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的?看P46小字。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意味着中国的什么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中国人民没有完成什么任务? 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动感课堂》第8课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原因

二、经过

1、创建革命党──一组织基础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性质

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孙中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1905 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2、三民主义──一指导思想 民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三民主义

民权:建立民国 民生:平均地权

3、武昌起义──一爆发

三、结果:成立中华民国1912.1.1南京

四、评价

第二篇:《辛亥革命》教案及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安匠中学 谢春芳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展示有关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1、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在民族危机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的主要事迹,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并勇于实践的精神。认识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网络平台教学法:知识容量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3、问题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和集体荣誉感的特点,课堂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大部分问题的回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按导学案完成预习题。

2、查阅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的画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被称为“国父”设问:同学们知道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哪些事迹?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孙中山了解历史的真知。(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以历史图片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学习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

(2)让学生明白课学习的三大板块:一,自主先学,归纳孙中山早期有哪些革命活动,并知道孙中山确定的奋斗目标。二,合作探究,探究孙中山为了实现梦想而发起的辛亥革命背景、影响及失败原因。三,学生展示,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孙中山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块一:合作环节一,自主先学;

教师引言我们来完成地板块,找学生汇报自学效果,教师要着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历史事件:

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4年 孙中山

创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05年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概括为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组织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及意义)(设计理念:学生要参与表达,要注意交流。)

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提问,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是农历什么年?中华民国是哪年成立?哪年哪个皇帝下诏退位?民国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是谁?中华民国推翻了什么政权?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武昌起义形势图”,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已脱离清政府,标志着清政权已土崩瓦解。强调这里的独立是指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不是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板块二:合作探究环节。

探究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什么?

2、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是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出示材料一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清廷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二 :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让学生总结概括出辛亥革命的背景是:国内: ⑴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不断激化。⑵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3)启蒙思想运动影响。

合作探究二:根据以下材料,归纳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促进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作探究三: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材料,归纳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革命纲领不彻底(2)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3)中外反动势力强大(4)革命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中国革命以后该怎样发展才能成功?

(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突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以此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4)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准备: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二、爆发:武昌起义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板块三:知识检测环节。

一、选择题

1.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汉武大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当归功先行者,积四十年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此联中“先行者”不曾

()

A.领导辛亥革命

B.提出“三民主义”

C.成立中国同盟会

D.首倡“民主”、“科学”

3.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帝国主义的干预和破坏

B.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广大民众的觉悟太低 5.武昌起义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

B.1912年1月

C.1911年9月

D.1919年5月 6.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

A.建立民国

B.拥护共和

C.民族统一

D.推翻帝制

7.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述为()三大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

A.民族、民权、民主

B.民众、民权、民生

C.民主、民众、民生

D.民族、民权、民生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清政府被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掌权后,一方面派军队进攻武汉,一方面派人南下同革命党人谈判。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南京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混入革命政权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之下,辛亥革命失败了。

材料二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做临时大总统。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民间流传“革命、革命、就是剪掉发辫”的顺口溜。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革命。更不要说参加革命了。

1、通过以上三个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才能取得明珠革命的胜利?

第三篇:《辛亥革命》教案及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北师大万宁附中 初中历史组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网络平台教学法:知识容量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3、问题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和集体荣誉感的特点,课堂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大部分问题的回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4、讲述和竞答法:讲述历史小故事和问题竞答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按小组收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有关故事(可根据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各小组抽签分别准备)。

2、教师提出思考题:20世纪中国有哪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思考题是各个小组都要准备的,并且要尽量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

3、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名称等查找资料的途径。

4、学生课前明确分工,选出组长、发言人,主动查找资料,收集图片、照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等。组内交流,以便于上课时,能快捷调出所用资料;同时,要设计多种表达方式来归纳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编演历史剧小品。

5、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的画像及播放电影片断《辛亥风云》。设问:同学们知道孙中山的哪些事迹?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国父”?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了解历史的真知。(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学习新课(1)故事擂台:

学生活动:组内指定专人讲述、专人协助播放图片、多媒体影音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

第一组:讲述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

(教师点评:这些史实说明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树立了胸怀大勇的风范)第二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讲述“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故事,讲述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等。

(教师点评:这体现了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

第三组: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的故事,其中主要是武昌起义的故事。

(一边播放武昌起义的录象,一边讲述起义中的历史情节,烘托气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网络展示“武昌起义后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宣布独立的省份,并圈出来。第四组:中华民国建立的故事,如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统帝退位等。在讲故事时,教师要着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历史事件: 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最先采取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资产阶级革命

创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或问: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设计理念:学生要参与表达,要注意交流过多或过少的不足。)

引导学生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可用表格、图示或列举法)。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 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问题竞答

孙中山的名字从何而来?孙中山弃医从文值得吗?什么事件使孙中山意识到救中国只能用武力推翻清朝?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同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当时孙中山几岁?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面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是农历什么年?中华民国是哪年成立?哪年哪个皇帝下诏退位?民国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是谁?中华民国推翻了什么政权?它又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加以小结和点评:

1、组织规模、领导机构、政治纲领、机关刊物等方面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盟会。

2、孙中山领导下,革命党人愈挫愈奋,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成立。

3、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武昌起义形势图”,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已脱离清政府,标志着清政权已土崩瓦解。强调这里的独立是指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不是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

4、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组织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帝国主义再也无力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它为民族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辛亥革命说成功,也行;说失败,也可以。理由充足即可。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也没有实现,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

3.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以此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5.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准备: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二、爆发:武昌起义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篇:2.3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标签

八上历史第八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周边环境中,你知道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医院、公园等)有哪些吗?(像中山路、中山公园„„)这些以“中山”冠名的地方都是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孙中山先生的。那么,大家知道孙中山吗?请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马关条约》的订立,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变法运动;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形成了,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于1894年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⑴请学生说说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后教师总结、讲解: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⑵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①提问学生:“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吗?你能找出“三民主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②教师总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是指——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第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⑶课本P37面动脑筋:上图是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你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你能看出这幅图的喻义吗?

提醒学生换个角度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竹叶组成的是“民族主义”。此图喻示着清政府腐朽统治被推翻,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主。(教师强调同盟会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二、武昌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1、请大家看课本《武昌起义形势图》或地图册P12—13,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2、教师作生动叙述: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诩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三、中华民国建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后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条件:第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王朝统治崩溃,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为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为民国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代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1、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本P39动脑筋:“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2、教师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课后习题

课本P39活动与探究第一题看图分析:左图是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请你说说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上谕”和“乱事肃清”词的涵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武昌起义”一目同时观察漫画,从中找出答案。)

板书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1894年)

2、同盟会(1895年)纲领: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1911年)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五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从课标要求我们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对三民主义应该详细解读,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进行分析。

二、教材解析

《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分为三部分:第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讲述革命产生的背景——清政府新政自救、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的活动、预备立宪等;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讲述与革命历程及结果相关的重大事件——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与局限性。

本课课文编写有承上启下之意:辛亥革命是内忧外患下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延续,承接前几课的民族危机与救亡抗争;下一节课讲述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民国相较清朝有“变”与“不变”——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又因其历史局限,不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势力依旧猖獗、封建残余大量存在、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引出下文无产阶级的斗争。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历史概念有一定印象,对辛亥革命的结果与评价有所理解,前面已学习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对辛亥革命的背景有所了解;但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保路运动等概念较为陌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

方法基础:学生对于课本阅读理解和史实记忆基本不成问题,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能力方面下功夫,对标高考。

思维基础:高中生抽象思维与直观思维并举,教师应该把直观材料展示与抽象概念讲解结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能够梳理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过程,准确表述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与局限,了解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三民主义、保路运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总结,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解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多个角度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为实现中国自由民主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会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艰难险阻,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决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难点: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指导阅读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联系旧知识,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PPT展示: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众叛亲离

清政府统治权威削弱,中央集权式微,地方离心主义倾向发展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巨额赔款,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解读: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晚清时期的政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王朝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政府中央集权式微、地方势力崛起的势头愈加明显,东南互保更加体现地方督抚对中央号令置若罔闻。《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让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统治者不断巧立名目、追加税收,苛捐杂税使得民怨沸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包括但不限于抗捐、抗税、抗租、罢工的斗争,会党起事,收回利权运动等。

此时的清政府,可谓是“内忧外患、众叛亲离”

面对严峻形势,清政府会选择如何度过危机?历史还会留给清王朝多少时间?中华民族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过程: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可以从这个材料分析清末新政从哪些层面进行改革、改革要达到什么目标。

“法令不更,痛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的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定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清德宗实录》卷四七六,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

给出清末新政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展示;对清末新政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简要介绍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经历,简要概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的主要思想。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相继建立

以表格形式介绍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梳理课本上关于中国同盟会的内容。

③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详细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然后做出简要评价。

④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根据地图介绍重要的几场反清武装起义。

(3)预备立宪

整理课本上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过程、结果,着重分析《钦定宪法大纲》和皇族内阁,从而指明预备立宪让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

最后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简要总结一下,展示PPT。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材对“保路运动”这一名词的讲解比较详细,教师只需补充一些细节,课堂上需要学生思考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二者的关系。提示: 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赋予人民什么权利?五权分立指哪五权?总统制与内阁制?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和教材,自主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以辩论的形式进行——123组正方: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456组反方: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教师评价并总结。

教师总结:性质: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社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局限: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三)互动:

1.理解式提问:为什么说清末新政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经济层面:鼓励创办工商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文化教育层面:新式学堂的创办和留洋教育的发展,学生更多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军事层面:新军在革命党人的策反下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社会层面:新政扩大了精英阶层的利益,带来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等负担却让下层民众承担,使得清政府更加不得民心。

2.归纳式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6页正文倒数第二段和“历史纵横”的内容,回答“为什么说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分析: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没有对民间资本进行补偿,损害了地主、富商、资产阶级等有产者的利益,出卖路权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所以保路运动的爆发已经说明清政府愈加不得民心,在川粤和两湖地区受到各阶层的反对)

②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分析: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四)小结:

通过三个子目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与历史意义,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反而让各阶层认清清政府的面目,放弃改良,转向革命。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组建革命团体和政党,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英勇的中国人民还要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下载2.3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3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4.13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目 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酝酿与爆发 革命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材围绕广义辛亥革命,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刘振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并且了解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和武昌起义等史实。 2、......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4课内容。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专题: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课重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识记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性质;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武昌起义的结果;......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 题:第13课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向指引:1、辛亥革......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秦川中学 王炜霞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知道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指导思想、中华民国的成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