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2课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 毕雪燕
一、教材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苏叔阳以一个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意志坚强、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著的追求。
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三篇文章中的三位老师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在学文中体会、学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编者的意图。选编《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而与其他两篇文章不一样的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因此,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的故事,课题却是《理想的风筝》,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对文本已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在学生自读自悟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进行思想的启迪碰撞,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3.情感和态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走近人物
1.出示文字,感知人物。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齐读。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原文片断,进行人物对比,初步感知刘老师的生活态度。
二、研读“笑”字,走进人物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热爱生活的刘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给同学们最多的是什么表情?请认真读文,勾画出写刘老师笑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二)汇报交流。
第一次“笑”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1.听了刘老师笑谈残疾的言语,你现在是什么心情?为什么? 2.你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写作方法,并指导朗读。
第二次“笑”
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1.读句。比较“漾”和“浮”。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说出自己的理由。2.指导朗读。
第三次“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读句子,你从“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风筝他亲自做,亲自放,亲自捡,这很平常、甚至司空见惯,作者却说它让刘老师“感到了生命的强壮和力量”,你怎样去理解这句话? 3.指导朗读。
写板书
1.用心读一读这段话,刘老师在写板书时的哪一个动作打动了你的心? 2.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每写一次转写板书的不容易?为什么? 3.指导朗读。
三、写法迁移,拓展延伸
1.小结本文写作方法。2.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3.在无数个日子里,他还会做哪些事,来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呢?
出示说话练习:
许多个日子里,他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他会————,他会————,他会————,他会————,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4.汇报交流。
四、品味心声,真情表达
1.介绍作者,升华情感。2.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究竟是谁影响了他,让他学会与命运抗争?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让他学会笑对人生?
3.完成写话练习。4.交流。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我们更深地明白和理解了《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的深刻寓义,更加认识和领悟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你认为作者仅仅是看到风筝,而在回忆爱放风筝的刘老师吗?这风筝代表的是什么? 这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老师,这是一篇令人震撼的文章,它让我们深深懂得了在生活的道路上怎样去(指学生回答板书后的词语)笑对人生,永不言败!
板书设计:
笑谈残疾 幽默乐观
理想的风筝 艰难板书 敬业奉献 笑对人生,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永不言败!
(板书上的词语根据学生回答而变化)
第二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1找同学读这件事。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 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
第三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四、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赏一段舞蹈吧!(欣赏《千手观音》。)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交流)
同学们,他们都是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后不由自主的都伸出了大拇指。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二)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老师。尽管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2.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写了这样一段独白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心中的真情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刘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分别30年后还对刘老师记忆犹新?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苏叔阳先生一起去认识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理想的风筝。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本文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自己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概括一下,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情?(听清楚要求了吗?开始。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脚放平,身坐正,一拳、一尺和一寸。)
(四)反馈
1.完成的同学坐正,用你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2.黑板上有三组词语,先自己读一读,这几组词语分别让你联想到了课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3.谁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4.(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5.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板书:谈丢腿)6.谁来读一读第二组词语: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7.(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8.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板书:写板书)9.谁来读一读第三组词语: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洋洋 10.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放风筝)
11.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读着这些词,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12.交流。
(五)再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刚才初读课文,刘老师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那课文又是通过哪些典型的事来写刘老师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谁来说?
(刘老师放风筝)----对,放风筝在课文哪几节呢?有了吗?()-----哦,谈腿疾在课文哪儿呢?有了吗?()-----对,写板书,他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呢?
1、同学们把这几件事归纳得很好,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读得很棒!谁来读刘老师谈腿疾的那一段?你来。
2、谁接着读写板书的这一段?
3、放风筝可是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谁来读?
4、请你把第10自然段也来读读。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很不错。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也很美,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2、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3、指名读。
4、看着这段文字,我想起了宋代朱熹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你想到了哪些诗句?谁也来吟诵吟诵?
5、多美的春景呀!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
(七)学习第四自然段
1、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看,这就是可亲可爱的刘老师。谁来介绍介绍他?
3、刘老师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那他是怎么说的?
4、听了他的话,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学们为什么会笑?
5、笑声中,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你能幽默风趣地说一说刘老师的这段话吗?
7、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理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乐观、坚强。是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几遍,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为什么有一股酸涩的感情? 仔细琢磨琢磨。
【“酸涩”一词中饱含着复杂的情感,有丝丝的同情,淡淡的心痛,所以这里用了一个词,泛起。】 一起读。
8、这开怀的笑声,这酸涩的情感,还有那更多的尊敬,缘于刘老师,缘于刘老师的这句话——
9、刘老师的一笑一说,让我们读懂了他的风趣,他的坚强,他的乐观。那他写板书、放风筝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八)写字环节
下面进入我们的写字环节。看课文的生字,你会写吗? 那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个“翘”字怎么写? 先观察,你说。
对呀!像这样先观察,再书写,一定会把字写好。
轻轻地把笔放下,写好字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需要有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
22、《理想的风筝》。(读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2、真是个好记性的孩子!上节课我们从谈腿疾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幽默。就是这样一位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刘老师30多年来,一直行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指名读,质疑)
3、同学们,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够为作者放飞理想的风筝呢?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生动细腻,默读课文5—9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也许是刘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有感受的地方,别忘了批注。
生默读,批注,师巡视。
二、精读感悟
(一)“写板书”部分
师:同学们刚才在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写板书部分哪一细节描写打动了你?
生:“逢到要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出示)
1、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哪些词句触动你的心灵?
(生谈体会:艰难、坚强等)
2、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
师:看来刘老师已走进了你的心里,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句子。
3、师:孩子,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写板书的情景。
你看,上课了,讲着讲着刘老师要写板书了(指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你看,他讲到慷慨激昂时又要写板书了(指读——
就这样,每逢要写板书时,刘老师总是用(齐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引读——“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师:同学们,一天好几个小时的站立,无数次的跳跃旋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等)
4、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所以——(引读:他每转一次……激动的心跳。)
5、小结:我知道刘老师的一举一动已触动了你们的心灵,也触动了郭老师的心,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员工,他在工长的呼来喝去中备受折磨,;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用卫生纸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
示众。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了绝望,但他在绝望的边缘想起了小学时的刘老师,想起了他上课的情景。此时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顽强的信念,激励着我笑对命运。多少年来他一直——(齐读“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放风筝”部分
师:同学们,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这当中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信、放风筝的快乐、追线端的艰难等)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哪些地方还写出了老师放风筝时的不容易?(生交流)
2、同学们,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飞跑。刘老师立刻——(指名读:他笑着……线端)纸燕带动线绳跑得好快,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要追上它尚且不易,可我们那年过半百又有腿疾的刘老师还是——(指名读:他笑着……线端)在这奋力追赶当中,刘老师可能——(指名说)可能——还可能——同学们不由得冲过去想伸出手去,他却喊着——(指名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不用任何人的帮忙,刘老师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3、同学们,刘老师紧紧抓住线绳,同时也抓住了什么?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想说什么?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4、的确,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齐声朗读,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吧!(齐读)
5、瞧,风筝抖着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刘老师仰望白云,(引读)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少年。
解词“漾”:本指液体过满而溢出,在这怎么理解?
6、小结: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7、(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1993年不幸身患肾癌,1994年4月切除左肾,2001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切除了一叶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面对癌魔的一次次挑战,他也曾极度绝望,死神似乎要把他拽入永远的黑暗。又是一年春天,苏叔阳躺在病床上,他又想起了亲爱的刘老师,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抗癌14年来,苏叔阳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可见,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一生的,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祖国蓝天的一只理想的风筝。同学们,师恩难忘啊!多少年了作者仍感激恩师,因此他在文中写道:“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齐读)
三、升华情感
不见刘老师已经30年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绵绵不断,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同学们,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给学生深远的影响。他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也让我们的心饱胀着浓浓的敬意与感动。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奏响这永恒的思念之歌(配乐)朗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笑
谈
刘老师
写板书
玩
转
思 念
放风筝
笑
追
不屈的生命,永远的春天
第四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师简介】
李娜,女,任教于宁夏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1980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近年来,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全国、自治区、市、区级评比中获奖。2007年8月,在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0月,执教的《满山的灯笼火把》一课在“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西部行”教学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精品展示课;曾三次获得宁夏吴忠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2014年获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暨首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宁夏赛区一等奖。被中共宁夏吴忠市委、吴忠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吴忠市骨干教师”、“吴忠市名师”荣誉称号。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宁夏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
李
娜
一、文本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以学生的口吻回忆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刘老师。通过四件事例将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文笔生动细腻,刻画人物特点鲜明,描写既直白又含蓄,处处是抓手,又处处无抓手,有独特的行文特色。从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最大教育价值是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从工具性方面看,是通过具体语言文字的学习,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基于此,就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等是需要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相机适时点拨指导学生的。
二、设计理念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经验,完全有能力在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因此,结合文本特点,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以及《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高段阅读教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的要求等,教学中我打算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以“突出重点的训练目标——把握文本特点,体会思想感情”为突破口,拟采用以下教学环节:先整体感知行文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接着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人物特点,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最后进行课文补白。这样的设计力求凸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更是突出当前“我们的教学应由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的理念。
三、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引导概括四件事(师相机板书):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1)生谈体会,随文识字“翩”。(2)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3)指导朗读,体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师相机引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题、感情朗读······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
(四)迁移练习,加深感悟。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深深地想念您„„.想念您
; 想念您
; 想念您。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感悟,更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五)回归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⑵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腿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
笑谈腿疾
上历史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祥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⑵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幽默风趣、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二)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反复引读课题。
(三)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
阅读课:理想的风筝
实况介绍
阅读系列(语文S版 六下)
理想的风筝 执教: 宁夏 李娜
课前谈话:欣赏图片(校园活动照片),最后一张照片特别说一下,在习主席旁边的丁雍。最有纪念的意义。看了刚才那组图片,能不能勾起你的回忆呢?你准备毕业了,有没有什么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呢?
生自由发言。
在你的六年回忆中,有没有哪位老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六年中也许美术老师、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等等给我印象很深刻。老师这样一说也许会有老师跳入你的脑海里。不能一一说,分享就到这里。整理学习用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 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第五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临湖第二中心小学
语文团队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设计理念: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此文的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习得了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体会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感悟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应该说都能顺利完成。但是对课题《理想的风筝》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点拨,借助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适时补充,同学间互相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3、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1、让学生“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情、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2、抓住细节描写,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苏叔阳的生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了古诗《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2、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不尽的思念呢。
3、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尤其是“筝”是后鼻音,在这里应读成轻声。
4、请学生简要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书,根据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完课文后,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
3、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难读的地方?(1)重点提示“筝”、“翘”和“转”的读音。(2)指导读好带有生字新词的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试着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丢腿”、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4、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和哪个细节(哪个画面)?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这幅情景与作者 “不由自主”的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有什么关系呢?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是触景生情,是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渗透“睹物思人”的写作技巧)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五、作业设计:
读熟课文,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细节旁边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六、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2、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3、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悟“思念”
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师板书:刘老师)
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学生回忆并说出并板书)文章写得很美,很细腻,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3、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透过这一声呼唤,两个“深深地”,一个“……”品读感悟浓浓的思念之情。
二、品悟细节,体验“思念”
1、过渡:春天,对于苏叔阳来说,真是个思念疯长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不绝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件事中,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2、组织交流:
预设一:在 “谈腿疾”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谈腿疾”这件事时,顺势出示“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一段话。
① 指名读这段话。②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③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笑”这一镜头品悟: 放大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同学们,请注意这些红色的内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板书:细节描写;同时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④ 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板书: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好的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预设二:在“写板书”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到“写板书”这件事时,顺势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地心跳。”一段话。
①建议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可以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你的感受。
②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从这一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执着)
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划线的句子?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预设三:在“放风筝”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①放飞风筝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②组织交流:让苏叔阳无比思念的细节描写,并谈谈感受。
③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出示:
●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自制风筝)
●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放飞)
●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追线)
品味刘老师的笑:体会发自内心的笑、甜蜜的笑、开心的笑、满足的笑、幸福的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品味三个“亲自”: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④ 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理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1、感悟“理想”: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着、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2、师述:虽然作者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甚至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有很多的人都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作者不会,因为他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数不清——理想的风筝。(学生读题)饱含深情地读——理想的风筝;充满激情地读——理想的风筝。
3、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自信!近30年了,近30年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1、“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
师
呀,思
念您
2、学生交流并及时评价。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1、思念,也是一种缘分。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们不见自己的启蒙老师陈顺娣也近3年了。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陈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两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那样抓住细节描写(小结并板书:语言、动作、神态),课余写一写你们的陈顺娣老师,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2、利用休息时间阅读:魏巍《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我的老师》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事例
刘老师
细节描写
谈腿疾
乐观幽默
语言 写板书
顽强执着
动作 放风筝
热爱生活
……
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