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方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方案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徐瑢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有一种集体教学法„„把五十个人看成一个人,把八十个人也看成一个人,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分张
三、李
四、王五一样教,这是极其恶劣的做法。”(日本,小原国芳)承认学生存在差异就如同承认学生高矮不一那样简单明了,这是一个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不过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为学生提供有差异的教学安排与措施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了。反观现实中的教学“常态”,多数教师仍然是忽略学生的差异,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按相同的步调实施教学,期望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同的发展,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开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既能引起教师对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的关注,改变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又能展示一种尊重每个生命价值的教学改革形式,从而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就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个性化教学理论。
5、因材施教理论、全面发展理论和终身发展理论。
三、研究目标
1、以全面正确的差异教学观为指导,收集、整理、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案例,总结成功的差异教学策略,真正改变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
2、通过教学干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长善救失,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
3、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发挥中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包括智力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个性特征的差异、准备差异和兴趣差异等)
2、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3、研究总结常规数学课堂背景中实施差异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认识和了解学生、拟定差异教学计划、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等)
五、研究对象
本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以研讨课为平台,各课题组成员分工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并结合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对不同阶段研讨课的对比、总结,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七、研究步骤
具体步骤为: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课堂实践~探索规律。
1、准备阶段(2009.1至2009.2)⑴ 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⑵ 制定课题实验方案;⑶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与学习。
2、组织实施阶段(2009.3至2010.10)⑴课题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⑵对全体学生进行初试,确定学生的基础水平;⑶课题组成员随堂听课,跟踪了解实验效果,对教案、个案、案例作进一步修改;⑷定期进行检测,随时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控并做好各种资料的存档整理工作;⑸定期举行公开课,请教研专家到校听课指导,集思广益,总结经验;⑹期中、期末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计划。
3、总结阶段(2010.11至2010.12)⑴回顾反思,对课题进行总结;⑵听取各级领导及专家对课题工作的意见,撰写结题报告,报相关部门审定。
八、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难点:如何在同一课堂内,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并让每个学生真正得到充分的发展。
创新点:
1、在听课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位老师关注的对象不同,对案例进行微化研究,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老师将所要教的知识信息进行重新分解,加工成多种多样的教学性知识形态,能够适应各种不同需求学生的差异需要。坚持数学课堂教学的差异与和谐,追求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个性优化发展的策略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徐瑢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纪。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未来社会出现“信息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三大特点。因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向。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社会性。”[1]个性发展,就是人的综合心理结构的形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特别是责任感、自尊感、独特性、创造性、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个性的发展。”[2]伴随着个性发展理念的教育是要实施教学的个性化,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重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旨趣和愿望,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更新学生的生存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要充满活力和灵性,充满智慧和激情,真正成为学生人生中潜能得到开发、精神得到唤醒、内心得到敞亮、独特性得到彰显、主体性得到弘扬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张扬。
自主学习是促进个性优化发展的基本策略,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去选择、去接受,同时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主动地获得学习资源。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可以决定学什么,还可以决定怎么学,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但是长期以来,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独占三尺讲台,把书本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学生意愿如何,未来社会需要与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自觉不自觉地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必须是自由的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激活儿童自我发展的内源因素也即天赋的主体性,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儿童自我创造、自我确证与自我实现之活动”。[3]因此,作为个体成长过程的教育,我们要充分激活儿童“天赋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他们自我选择,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选择,使他们尽可能根据自己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从而真正地成为知识生成和建构的自由主体,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张扬。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教材中的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有意识地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小学一年级关于元、角、分计算的数学课上,我设计了富有生活情趣的购物活动。在讲台边的桌子和墙壁上,摆挂了许多小商品,有铅笔、本子、橡皮、洋娃娃等,分别明码标价。我“给”每个孩子三元钱,让孩子自己去“购买”想要的东西。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购物,生活化的课堂别开生面。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了个性。这时,一个“小售货员”向我举报:“老师,他买得不对。”“怎么回事?”我询问。“他用了三元钱,拿了三元多的东西。”没等我再询问,那个买得不对的学生已经开口了:“打折。”他把买的东西和打折的价格计算得分文不差。你能说这孩子调皮吗?不能。这是孩子的童趣,是他在发挥着聪明才智,我连忙说说:“哦,可以打折。”我没有否定这一想法,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打折”,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这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个性张扬,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充分彰显。
(二)营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4]每个学生都是有情感、有自尊的活生生的人。由于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性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承认这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具有诚挚的态度与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课堂的民主性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情感和谐上,而且还应体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中,要努力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对学生的错误想法要真诚善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才能做到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学生的自主意识才会萌发,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三)拓展时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判断,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真正是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向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产生想法“助产士”。要改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学模式,必须要给学生提供积极的个性化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凡是学生能说、能想、能做的就应该让学生去想、去做,让“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探讨的乐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动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实验,去猜测,去交流,去概括,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我先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图,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有那些猜测,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想办法检验自己的猜测,启发学生:“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纸,饶有兴趣的折、量,比较边的长、短。最后通过操作、比较得出结论: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经验,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实施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显露。
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个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为学生提高了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培养,因而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显露。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长期以来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促进个性优化发展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和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意识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身原来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从而使其创造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一)进行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发展,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要求A组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意义及运用,练习只安排基本题;要求B组在次基础上理解割补转化方法,练习中安排变式题;C组则进一步要求深刻理解公式提高运用公式的能力,练习中安排了提高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是进行因材施教、发展创造性人格的有效手段。
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为学生的思维及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倡导探究学习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思维如果能真正解决一个对于他而言是问题的问题,那么他的思维过程同科学家的思维一样,是探索性的、独创性的。”[6]教师要改变过去以例题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新,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在体验中创新。在教学中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自主探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深刻思考的质疑精神,从而学到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必要的数学技能,学会了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和再创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时间活动中得到发展,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一年级新教材“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教学时我可利用插图导入新课,让学生扮演小白兔买铅笔,“15根铅笔,卖出9根,还剩几根?”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解题列式,在小组中发言交流,然后由小组为单位推选一人向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其一,15根铅笔一根一根地减,减至9根,得6根。其二,把15根铅笔分成10和5,10-9=1,1+5=6。其三,把9分成5和4,15-5=10,10-4=6。其四,也可能这样做:9+6=15,15-9=6。还可能出现其它算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给予鼓励或实际指导。这样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开放性教学是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创造性重要渠道。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针对以往教学封闭性而言的,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使教学变得机械、程式化,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受到束缚。开放性教学,以其独有的灵活性、综合性、新奇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成功的机会,它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促使学生个性化创新意识得以不断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增强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方法的选择、习题的训练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多样性与开放性的发展,由适应性学习变成生长性、建构性和创造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又提出新的问题:你能不能用已学过的割补拼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操作、自主探究。由于有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的基础,学生思维活跃,很快就用不同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了已学图形。有的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划一条线,分成两个面积相等三角形„„由于教学的开放性,学生不仅学会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而且学到了新的问题转化归结为熟悉的基本问题而加以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加强合作互动,让学生的社会性得以初步形成。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强调个人“个性化和创生性地占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强调合作交流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互相依存的,合作共处是社会和认识和谐的必需,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我们在促进个性优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对所有的个性都加以肯定,而是要帮助个体发展优良的个性,抑制和克制不良个性,实现人格健康、充分、独立地发展,促进其社会性逐步形成。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吸收社会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增进情感,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全面的发展,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得到启发和顿悟,迸发思维的灵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水平,智能、个性特点、操作能力等,将全班学生编成学习小组,为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互助分享学习的机会。
小组这种合作群体由于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原则,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一种“无威胁”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发表见解的均等机会,使学生不但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评价、相互启发,分享到别人的思维成果,由点的体会扩展到面的认识,由一个纬度扩展到几个纬度。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给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安全因素,通过小组中每个人的个人见解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意见代表小组的群体智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感到安全而自由,乐意直抒胸臆,同时又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越个体的力量,有助于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轮流当发言主持人,又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表明这样做能明显改变以往单向授受的呆板、沉闷的气氛,使学生摆脱了表面上是在群体背景下共同学习,实际上却处在孤立单干窘境中的状态,扩大了成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使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自信、开放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同时,学生在各种情感和态度的驱使下,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尊重与信任,学会了理解与欣赏,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人才之所以称之为人才,必须有他的特色。”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对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个性优化发展的教学新路子,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为每一位学生铸造仅仅属于他个人的模型。
江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徐瑢
我有幸参加江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但又是充实而快乐的,我在享受“学习”的快乐:聆听专家的谈话,与特级教师近距离的对话,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数学教学的心理学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更新,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策略。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感谢校领导和班主任的辛勤付出,第一次参加这样高级别的培训,真正感受到这是一次高质量的、高品位的培训,的确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骨干性的特点。从安排的学习内容看,有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和我们目前的教学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指导,如有效课堂,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前瞻性的指导,有提升教师品位、引领成长的教学研究的规划和个人成长的具体策划„„的确是内容丰富,有效而实用。可以相信,通过这样高层次、高级别的培训以后,虽然我不一定会成为名师或名家,但其它学员继续努力之后,很多将成长江西省的教学名师乃至教育专家。
通过这些天的集中学习,我有如下一些收获和感悟:
1、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数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数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能只顾赶车而忘了吃草。这牵涉到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要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经常性地充充电,积少成多,从而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社会的需要,永不落伍。另一方面,政府要减轻教师负担,将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度化、法制化。现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固然很多,但存在许多弊端。最大的弊端有二:一是集中培训少,教师课务太重,也没有时间参加集中培训;二是培训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如每年一次的远程教育培训,早就形同虚设。改变的措施有:
一、减少教师课务,集资西方国家“年休制”,让老师们能有相对完事的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或个人学习。我自己,如果不是这次省里培训,是根本没时间的,因为我每周近二十节课,每天就会课务都忙不过来。真正是“只会赶车,不会吃草”。不学习,年年吃老本,那还不江郎才尽?改变的措施之二,调整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让培训能为教师乐于接受,当然,两个措施当中,前一个是前提。
2、教师要自觉做研究型、反思型老师。
从反思中研究,从研究中提高。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哪个教学环节有效,哪个教学目标无效,什么时候学生发言积极,什么原因课堂气氛活跃等等;反思后进行研究,寻找出优缺点,优点发扬,缺点改进,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优势,让一个个教学优势搭建成一架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课后反思,课前还需要研究。研究课文,研究学生,让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个亮点,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笑点;学期之始还要规划。规划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中重点规划写作教学内容,要摒弃“教材即课程“的想法,用好教材,同时又超越教材,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
3、教师要自觉承担教化社会的责任,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培育好一个个个体而达到”教化社会“的理想。
一方面,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如责任、良知、诚信、善良等品质及其他能力。因为,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学生,不需要老师监督,也能自觉地为了某一份责任而努力读书。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精神的需要,做学生的精神翔者,提高学生的精神层面,让他们有独立的、健康的、强大的精神,使他们不致于象我们这一代人一样,为生存而生存。我们相信,教师个人是可以影响社会的,因为,教师个人可以改变许多学生,而许多学生的改变,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改变。
4、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本次培训,汇集了江西省各区县小数数学骨干教师,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因此,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数学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与其他学员之间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各区县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赣州听课学习的几天中,收获也非常大。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交流,并且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教学相长。特别是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困惑和争论,让我更了解教师们在工作中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材的挖掘。给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我的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在培训过程中我受到的思想震撼将伴随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与各位同行之间的交流还将延续,教学业务水平还要精益求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努力完善自我,迎接新的挑战。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县已进行近八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县小学数学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于2008年9月申报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三期教科研重点课题。旨在使我县数学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目标就是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为先导,立足于我县数学教学的实际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分析、改进和应用,探索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落实苏教版教材编排意图的最佳教学途径,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的专业化成长,造就一个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师群体。
现实意义:
1.本课题实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探索,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整体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2.本课题实验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是联系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改变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全县实验教师提供使用苏教版实验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3.本课题实验有利于充分体现和发挥具有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对苏教版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定会给教师以启迪,更好地使用好教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给所有学生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给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具有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特点和作用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
三、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这些研究特点是:①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县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四、概念界定
1.有效教学: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策略: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数学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
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实践性原则: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动口,深刻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2.发展性教学理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3.发现教学理论。发现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
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它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4.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以往的知识结构对于现有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走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差异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
5.有效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6.小学教学“数学化”理论。“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理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小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分工
1.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实小 负责人: 仇小红 联系人:赵文超
2.子课题《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实小 负责人:王志娟 联系人:赵文超 3.子课题《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负责人:陈佳梅 联系人:葛卫星
4.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与师生课余活动的关系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负责人:段立兵 联系人:葛卫星
5.子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众兴实小 负责人:陈月梅 联系人:刘小红
6.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众兴镇中心小学 负责人:史立峰 联系人:刘小红
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市内外的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顾问,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效益性,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认识的双重目的。
4.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九、本课题与同类课题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低效的教学方法的摒弃,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2.都是借助于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并试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论证上升为教学理论。
区别:
1.研究的背景不同: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实验近八年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组织实施者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2.研究重点不同:其他研究大多侧重理论方面,而本课题试图借助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实践新课标理念,寻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同时丰富教育教学的价值性理论。
3.研究对象、范围不同:其他实验研究均在一所学校选择实验班级进行实验,选择实验对象的面不广,对不同地区的情况缺乏了解,实验成果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限制,而本课题实验受主持人职务之便在全县设有实验班级,这样获得的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时,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
十、研究周期(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及任务
1.起步阶段(2008.10~2009.3)
(1)组建课题组
(2)撰写课题论证报告、申报立项(3)组织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4)撰写课题研究方案(5)组织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09.4~2010.2)
(1)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每周一次)
(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四次)(3)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4)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
(5)邀请新课程专家讲学,上研讨课(6)撰写有关计划、总结、论文等。3.深入阶段(2010.3~2010.7)(1)课题专项研讨
(2)收集信息、整理资料(3)收集教师成果
4.总结阶段(2010.8~2010.10)(1)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编写课题研究论文集(3)收集整理各类资料
(4)编写《有效课堂教学案例》(5)组织鉴定结题 课题组人员分工:
陈今晨 赵吕森 王 通 课题组顾问,指导课题工作; 陈 忠 赵文超 负责课题具体研究工作;
葛卫星 刘小红 陈佳梅 仇小红 负责课题指导协调工作;
陈月梅 陈佳梅 仇小红等负责组织协调、整理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史立峰 王志娟 伏芸芸 孙成前 蒋丽 负责收集材料;
段立兵 王志娟 张前侠 孙成前 蒋丽等同志负责实验研究、资料收集、落实课堂教学、撰写笔记、交流汇报。
十一、研究成果的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验总结、科研论文、课堂教学;
终结性成果: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案论文集、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课堂教学。
十二、保证措施
1.课题组主要成员中现有省特级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骨干教师5人,市教学能手4人,省、市优质课教师4人,县优质课教师6人,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课题的深入开展。
2.教研室确定的四所学校都是省级实验小学,各校有图书资料10万多册,报刊杂志100多种,电脑全部联网,便于资料收集。
3.四所学校共计在校生达18000多人,教学班320多个,便于实验研究。
4.作为省级实验小学,各校都重视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教师参与教科研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5.县教研室做好组织协条工作,确保每校课题研究经费足额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
(2)《中小学数学》2005第4期和206年第6期
(3)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过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灵活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要有效利用教材,保证学生学习数学有依据。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那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呢?
1.尊重教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2.紧扣教材。在教学时,要把教材钻研透,把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和例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
3、延伸教材。在围绕教材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做到对知识进行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我们的教学就真正达到了有效。
二、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数学有兴趣
首先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了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我们所教的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学生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使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
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真正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勇于把课堂“让位”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兴趣,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数学思想的衍生、数学矛盾的化解、数学结论的内涵,进而体验数学的真情真味,领略“无限”课堂,才会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二 要重视教学的行为,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益
先说说教学目标吧!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1)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克服外界的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讲。
(2)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不是被动地听讲。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3)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4)学生有一定的课堂练习时间,有独立的解答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都很高。
(5)学生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如教学《铅笔有多长》,让学生测量了部分物体的长度后,问:你们现在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一位学生脱口而出:老师,你的腰围是多少?其他学生哄笑并大声响应,老师一愣,显然这问题不是预设的,虽然这只是一名学生的要求,但问题一经提出,便众望所归。于是教师“将计就计”,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 生1跑上讲台,拿着米尺,小心翼翼地围着老师的腰绕了一圈。生2:“可以用一张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当卷尺来量”,自己制作软尺,想得真绝。
生3:“干脆拿一根绳子围老师的腰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生4:“借老师的裤子量”,真大胆的办法。生5:“借老师的皮带量”。
这似乎是老师最倾心的方法了,刚想刹住,一位学生抢先说:“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我一拃有10厘米,只要用手量你腰围有几拃就可以了”
究竟什么办法最好?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寻找答案。“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课时目标的实现可以有四通八达的运行路径。“老师的腰围有多少”,这问题蕴涵着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既有现实性又带有一定挑战性。从老师愣住的表情,可以知道这决不是我预期的认知目标,但我捕捉住这意外生成的问题变为可贵的教学资源,殊途同归,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生成性的课堂,学生积极性很高,智慧得到充分展示。对于学生想出的各种测量方法,教师不以成人的眼光简单评判,“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用自己的速度学习数学”。当让孩子们用想出的办法在我身上折腾后,学生掌握的不仅是测量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依附之中形成和发展了。尽管耗去了时间,但收获的却是价值,真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三、要改革教学评价,保证数学教学方法有改进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主要涉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步,调节教师的教学以及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学习数学的情况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平时观察、改革考试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2、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却很难推广。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如学生观、评价观、感情分等;二是技术问题,即不知道怎样操作。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评教师的科学性就可以得到保障。经过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
四、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还可以畅谈他们的新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修水县第八小学 卢龙乡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本文阐述了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时,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怎么样才会更加有效;有效提问应注意什么。
关键词:课堂提问
重要性
有效性
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体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二、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提问的时机和宗旨。
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值得 关注。从教学设计看,有几大环节的问题要精心准备一下。首先开场时,由于它将关系到能否抓住学生,能否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人的心理分析,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抱以极高的热情予以关注,此时的问题设计时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之中,让学生对问 3 题有个初步的倾向、判断,此时的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不一定需要学生的准确的答案。而问题的答案学生也不能轻易的回答,往往它隐含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中。此时的问题设计时要能巧妙的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同时兼顾学生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以他们为载体。新授教学时的问题最为关键,对于将要新授的内容从何处入手值得思考,当然切入的角度很多,究竟从何处入手,采用何种方法,每位教者可从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的水平扬长避短。此时的问题设计主旨要能让学生顺畅自然的度过教学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要能设计出精彩有力的组合提问。此时的问题往往以一连串出现,期待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满足学生的思维的胃口。光有上述还不是最让人心动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希望看到学生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新意的问题为平台。此时最易产生让人怦然心动的问题和拍案叫绝的回答。往往一节课的高潮诞生于此。巩固练习之后的问题最具实践意义,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的许多不足真实的暴露出来。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一两个问题,对学生不啻是抹去黎明前的黑暗。此时的问题设计应有针对性,预防性。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提出,对于学生的效果不一样。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里状态。在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再抛出一个难一些问题。使他们满怀信心接受挑战。由于前面的成功而使思维兴奋和活跃,解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瓶颈时,此时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力求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拨开迷团指引方向。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如果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5.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教师应学会有效倾听,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导致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还有的老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或者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甚至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明确、清晰。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2.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三、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2.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①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③猜测提问。猜测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④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