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2 18:1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进祖国西部”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西部的建设与发展,了解西部的文化与风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走进祖国西部、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情感。《草原》、《白杨》、《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得益彰。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西部,走进西部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 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 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1、草原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学情分析

学生对草原的认识比较浅显,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如果不能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就很难体会淳朴善良的蒙古族同胞对汉族同志的满腔热情,更不能理解作者在文章末尾所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安排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难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课前准备 】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一些资料,说说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说,教师及时评价。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4.播放歌曲《天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两种感受可以调换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进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风情。课文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5.组内交流。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A.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B.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以及草原上的热闹场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C.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D.练习背诵本自然段。(2)第三自然段--相见

A.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B.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C.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 “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D.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A.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B.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4)第五自然段--联欢

A.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B.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队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学情分析

作为“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贸易和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生是不太了解的,因此怎样让这段久远的历史重现学生眼前,是教师在教课时,所要考虑的。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目标】

1.会认九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读懂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2.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课前准备】

1.师生各自搜集古丝绸之路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2.了解丝绸古道上的风土人情。

3.阅读段万翰等编著的《世界五千年》。【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发兴趣。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3.是啊,我国的西部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享誉世界,而且它的沿途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欣赏石雕,激发想象。

1.在丝绸古道上,经商的驼队络绎不绝,悠扬的驼铃声在大漠中响起,你想看看当年那繁华的情景吗?

2.播放课件(由课文中的插图和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组合而成),生边观察,边与同桌叙述。

3.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4.今天,这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就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作者也对它们进行了简单的描写。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5.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深入了解,明确意义。

1.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商旅的频繁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巨型石雕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师板地图促进理解)

2.你可知道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吗?哪些人的故事与这条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4.小组交流:

(1)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你还有什么补充?

教师适时板书: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 动物植物 友好往来 共同发展

(2)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文化和商贸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3)哪些人和这条丝绸之路有关?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他们的故事。5.全班交流。

6.教师可补充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经历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形成的艰难,以及张骞所做出的贡献。

7.一条丝绸之路,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新篇。这条路是商贸路也是友谊路,更是发展路,繁荣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沉浸在那遥远的往事中„„

四、回顾往事,追忆历史。1.浏览课文第2至12自然段。思考课文介绍了些什么?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迎接--见面--赠礼--表演

建议:小标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如:这部分课文讲了哪些具草原风情画体的内容?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然后根据学生的概括板书。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4.全班交流。

(1)“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 从这些描写安息国军民隆重的欢迎仪式的句子中感受他们对汉朝使节的尊重,体会到两国的友好往来。

(2)“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从这些描写中了解当时彼此交流的物品。

五、总结全文,畅谈感受。

1.得到安息国军民的盛情接待,中国使者发出怎样的感慨?学生齐读。

2.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两千多年前那热烈的场面。往日商贸、文化的繁荣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想说点儿什么呢?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白杨 教材分析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学情分析

白杨是常见的树种,因此学生对它也比较熟悉,在其他的科目中也学到过相关的知识,但是对于本文作者用白杨言志的举措,还需要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教学重点

重点字形区别。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研讨课文。

2.延伸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效果。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2.小组讨论解答。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板书设计】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藏铁路不是很熟悉,所与对于筑路工人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也缺少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难点: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2.西藏的风光图片。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师生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八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六、九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书写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2.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二、明确主题,出谋划策。

1.今天我们要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不过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总会有很多办法和他们建立联系的,好好想一想,把你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全班交流。

三、集思广益,进行策划。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五、课外作业:

收集全国各地的小伙伴的联系方法,为习作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1)学生讨论。

(2)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第二篇:第一单元教案

1.太阳的话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识记生字“曦、暖、枕、抬、睫、撒”,会写“暖、枕、抬、睫、撒”5个字,积累“花束、香气、温暖、露水、枕头、睫毛”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太阳说话的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读懂诗歌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听了太阳的话,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4、体会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朝气和光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认读生字,积累词语;正确书写五个生字。

2、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对太阳说几句话;

3、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说话导入,揭示课题。

1、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照在万物上,它们都怎么样了? 出示句子:太阳照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怎么样)。

2、教师小结:是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太阳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1)出示课题:1.太阳的话(2)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在诗歌中,这些词语的音要特别注意读准:(出示词语)

花束 香气 晨曦 温暖 露水 枕头 睫毛 睁开 满身 抬起 金黄 关闭 撒满(1)随机正音,注意“睁”“束”“撒”的读音(2)学习生字“睫”,书空“睫”,注意字的部首(3)“温暖”的反义词是什么?

(4)查字典,了解“曦”的意思:阳光(多指清晨)晨曦?(早晨的阳光)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听,它在召唤我们。出示: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教师范读 指名读—自己朗读—四人小组读—齐读;

太阳在召唤我们,它的话语应该是怎样的语气?(亲切、热情、急切)请你学着太阳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出示:太阳()地召唤我们。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

2、太阳出来了,它给了我们丰富的馈赠 出示: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1)和同桌一起读读诗句,说说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读读这一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金黄的()满身的()林间的()

(3)练习说话 出示:我带着_____________,撒满你们心的空间。(4)齐读第4节,思考:对于太阳的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理解:小小的木板房就是人们的心灵。

师小结:太阳在热情地召唤,它冲破黑暗,送来了黎明,给我们带来了金黄的花束,馥郁的香气,光亮的温暖,还带来了满身的清新的露水,令人舒爽愉快。让我们一起来拥抱阳光。

齐读课文二、四小节;

(四)、总结全文,想象说话。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师:太阳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装进心里,让我们的心充满温暖,充满爱。听了太阳的话,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出示说话练习:听了太阳的话,我想对太阳说:“。”

(五)、复习巩固。

1、读生字卡片上的词语。

2、指导写字,关注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享受森林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识记“享、樟、苗、泥、杂、绑、铺、繁、丫、编、搬、凳”12个生字;会写“享、杂、铺、丫、编”5个生字,积累“享受、森林、相信”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樱樱与爸爸、妈妈之间对话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文中樱樱的“森林”的意思,能找到描写樱樱“护理森林”的句子。

4、培养学生乐于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樱樱“森林”的特点,并熟读有关句子,积累词语。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板书:森林 读词。(注意:“森”读平舌音、前鼻音)

2、说话训练:

你们去过森林吗?你们看到过森林吗?你能在森林前加上一个词吗?(怎么样的森林)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你们来到森林中,你会感受到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说看。

3、的确,森林正如我们大家所描述的那样,给我们带来种种享受,所以人们要去享受森林。

(补齐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个叫樱樱的小朋友,她很想到森林去玩耍,去享受。今天我们就和樱樱一起去享受森林。

2、学习生字新词。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课文中的小主人樱樱享受的森林,究竟是指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交流 出示句子:

(1)爸爸指着门前花园里的一棵棵小樟树苗说:“看,这里就有一片森林。”(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些樟树苗还只不过是——)

(2)“只要你心里有它们,经常去护理,要不了几年,它们一定会长成一片森林”

(3)樱樱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我在享受我的森林呢……”

齐读3句话。

(三)深入学习,展开想象

1、出示爸爸说的第2句话。什么叫“护理”?那樱樱是怎么护理这些只有两瓣叶芽的樟树苗,让它们长成“森林”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第5节,用直线画出樱樱照顾小树苗的句子。

2、交流。

出示句子:所以,樱樱每天从门前走过,都要去看看那些小樟树苗。泥土干了,她就浇水;长出了杂草,就把杂草拔掉;刮大风了,她为小樟树苗绑上一根竹子;寒流来了,就在小樟树苗四周铺些稻草……

(1)自己读,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用小圆圈圈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读好这些动词,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樱樱对樟树的细心照顾,就像爸爸说的那样,心里有樟树,经常去护理。

(3)师生配合读:樱樱每天从门前走过,都要去看看那些小树苗,去护理那些小树苗。作者从四个方面来写:泥土干了,……长出了杂草,……刮大风了,……寒流来了,……。这四个并列的方面,作者用分号来间隔。

(4)请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试着说一说樱樱是如何护理小树苗的。(5)说话训练:请你想象一下,樱樱还会怎样照顾小树苗呢?

出示提示:树上有小虫子了,……(6)再读一读爸爸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只要你心里有它们,经常去护理,要不了几年,它们一定会长成一片森林。” 听记:生活中很多事都是这样的,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3、在樱樱的细心照料下,小樟树苗茁壮成长,长得怎么样了?

出示句子:看,樟树茂盛、繁密的枝丫,朝气蓬勃地朝四面八方伸展,编织出一大片嫩绿色的阴凉。

(1)自己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理解积累词语:

给“茂盛、繁密”找找近义词。(积累词语:枝繁叶茂、枝叶繁茂);借助媒体,理解“朝气蓬勃”。

(3)指导读句。你读懂了什么?

4、是呀,樱樱的樟树林长得真好,应该享受一下。虽然这一片樟树林并非是真正的森林,但它是樱樱眼中的森林,所以……

出示:樱樱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我在享受我的森林呢……”(1)樱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请你读好句子。

(2)想象一下她当时的心情、表情,她还会怎么样地说?

樱樱()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我在享受我的森林呢……”(3)想象:樱樱是怎样享受森林的。

5、想像说话:人们又会在樱樱的森林里干什么呢? 春天,人们在樱樱的森林里。夏天,人们在樱樱的森林里。秋天,人们在樱樱的森林里。冬天,人们在樱樱的森林里。孩子们在樱樱的森林里。老人在樱樱的森林里。年轻人在樱樱的森林里(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樱樱与爸爸、妈妈之间对话的句子。

2、读词语。

3、指导写字。

3.小黑鱼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识记“枪、漆、充、虹、冻、藻、统、合”8个生字,会写“枪、充、冻、藻、统”生字,积累“快乐、金枪鱼、漆黑”等7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小黑鱼想出了“小鱼变大鱼”的好办法赶走大鱼。

3、能读懂课文内容;能展开想象:小红鱼们听了小黑鱼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

4、懂得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黑鱼和伙伴团结起来战胜敌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 板书课题:小黑鱼 出示图片

2、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课题,齐读课题:3 小黑鱼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鱼?为什么课题叫《小黑鱼》呢?

2、学习生字词语

三、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一)、读课文,感受小黑鱼的害怕、孤独

1、小黑鱼一开始是非常快乐的,你们看

出示第一节: 齐读第一节。

想像:它们在一起会干什么?

2、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出示句子:

有一天,从波浪里冲出一条饥饿的大金枪鱼,一口就把所有的小红鱼都吞到了肚子里,只有小黑鱼逃掉了。

(1)自由读句子,思考:为什么只有小黑鱼逃掉了?

(2)想像体会:如果你是小黑鱼,你所有的好朋友都被凶恶的金枪鱼吃掉了,现在只剩下你一个人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呢?

(3)那小黑鱼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它是怎么做的?请你读读第2节,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4)指导朗读第2节。

(二)、再读课文,感受小黑鱼的“发现”

是什么让孤独、害怕的小黑鱼又慢慢精神起来了呢?

1、出示组图一:水母

(1)他看见了水母,看,水母是什么样子的?(2)小黑鱼觉得水母像什么?(彩虹果冻)

出示句子:它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似的水母(3)朗读指导。

2、出示组图二:大龙虾(1)龙虾像什么?

(2)出示:看见了走起路来像怪手似的大龙虾……(3)朗读指导。

3、小黑鱼在海底还看到了哪些奇妙的生物?

想像说话:小黑鱼看见了 似的。

4、师:小黑鱼就这样游啊游,渐渐地,他又精神起来了,后来,它又看见了一群小红鱼,躲在礁石和海洋的影子里,小黑鱼邀请它们一起出去玩儿,可小红鱼的反应是——

(三)、继续读课文,感受小黑鱼的机智,体会团结合作的力量。

1、想一想:小黑鱼想出了什么办法把大鱼都赶走了?

交流。

2、讨论:小红鱼们听了小黑鱼的话后,会怎么说,会怎么做。

想像说话:小红鱼们听了小黑鱼的话后,议论纷纷,有的赞同地说“()”;有的担心地说:“()”;有的反对,说:“()”;还有的无所畏惧地说:“()”。

3、讨论:为什么它要当眼睛呢? 预设:这个办法是他想出来的,一切都听他的指挥。眼睛是最重要的,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说明小黑鱼是领袖。眼睛可以发现敌人,可以及时躲避敌人,而小黑鱼就有这个本领。

4、就这样,它们变成了最大的鱼,在清凉的早晨游,在充满阳光的中午游,它们都游过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呢?它们怕了吗?你想说什么呢? 小结:是啊,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能胜利。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词语。

2、分角色读课文。

3、指导写字。

五、推荐作品

作者李欧•李奥尼被称为是“色彩的魔术大师”,他还有好多作品呢,《一寸虫》1960,《小黑鱼》1963,《小蓝和小黄》1959,《田鼠阿弗》1967,《亚力山大和发条鼠》1969等等。

4.沙滩上的童话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识记“偷、筑、插、狠、抢、建、攻、商、驾、驶、炸、挖” 12个生字,认识部首“建字底”,会写“建、插、攻、商、挖”5个生字,积累“相约、建造”等6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编一个“智救公主”的故事。

4、感受孩子们欢乐的童年生活。教学难点、重点

1、了解孩子们所编织的童话故事的内容,并试着用连贯的语句说一说。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孩子们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板书:沙滩

师:我们都去过美丽的大海边,那里有美丽的沙滩,你在沙滩上会干什么?

2、出示句子:

这里是我们快乐的天地。..每天放学以后,我们就偷偷地相约来到这里,把书包一扔,开始了我们有趣的活......动。” . 指名读。

 把“这里”替换上“沙滩”,再来读一读。 孩子们开始了有趣的活动。

出示句子:在沙滩上,我们垒起城堡,筑起围墙,围墙外还插上了干树枝,那是我们的树。(读出快乐的语气)学生字:筑 插 板书:城堡

 在垒起城堡之后,孩子还开展了什么有趣的活动?

板书:编织童话

3、补充课题:

4、沙滩上的童话(齐读课题)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孩子们在沙滩上编织的美丽童话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童话的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学习字词。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在沙滩上(,)。

什么时候,干什么(2)围绕着这座用沙子垒起的城堡,孩子们编了什么童话?

(三)、学习课文,分角色朗读,感受孩子们编织童话的快乐。

1、学习4——8节。

(1)出示对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这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

“他抢去了美丽的公主!”

“你们快听,公主在城堡里哭呢!”

就这样,我们编织着童话。

转眼间,我们亲手建造的城堡成了一座魔窟,我们也成了攻打魔窟的勇士。

师:这就是孩子想要攻城堡的原因吧,看他们想象多丰富,编得多有趣。

(2)指名读,组内分角色读。

(3)引读: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编得可热火了:原来,在这座城堡是一座——,魔 窟里住着——,他抢走了——,公主正伤心地在——,于是我们成为了——来救公主。

过渡:这童话故事的开头编得很有趣,为了救公主,他们又会怎么编呢?

4、学习9——15小节

(1)指名读。

(2)引读:为了救出公主,我们想了很多方法,一个伙伴的方法是——,我的方法—

—,最终我的方法得到——。请你用上这些动词告诉大家,他们是怎么救公主的。

出示: 挖 装 炸 救

我们()地道,从地下()上火药,把城堡()平,()出 了被困的公主。

(3)读一读,比一比下面几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我们挖着地道。

我们从四面八方挖着地道。

我们趴在沙滩上,从四面八方挖着地道。

(4)这方法让我们救出了公主,使我们不由得欢呼起来,我们欢呼——。孩子们会怎 样欢呼,请你在小组内也你一言,我一句地欢呼几声。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地欢呼起来:“ ”

(5)再读9——15节,读出那股高兴劲。

过渡: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吗?不,童话还在继续呢!

5、学习16——22小节

(1)齐读16——22小节。师:孩子们在继续编着他们的童话呢,他们不但把自己当成了救公主的勇士(板书:孩子),还把悄悄出现在他们身后的妈妈变成了——,(板书:

妈妈)

(2)天色已经晚了,妈妈也许早就在他们身后了,可是看见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编的童话如此有趣,真不忍心打搅他们。而当孩子们回头看到了温柔美丽的妈妈,怎么

会不把她当作美丽的公主呢?也许在每个孩 子的心中,妈妈就是公主。指名读。

(四)、说话练习,编织心中美丽童话。

1、在课文中孩子们想到了炸城堡的方法救公主,你有什么好方法也能攻下城堡救出公主?

2、用你的方法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注意:把攻城堡的方法说清楚。

(五)、复习字词。

1、读词语。

2、指导书写,重点:“建”、“插”。

5.我的房间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识记“潜、艇、翅、膀、魔、墙、壁、饼、克、司、载、幻” 12个生字,会写“翅、膀、饼、克、司”5个生字,积累“功课、翅膀、墙壁”等9个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从第4——8节中选择最喜欢的一节背诵。

3、能边读边想,了解作者的想法。

4、能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语言说说希望自己拥有一间房间是怎样的。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课文的生字,正确描摹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想象。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在家里有自己的房间吗? 你能用一、二句话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吗?

2、课文中的“我”也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揭示课题:

5、我的房间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1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

师:那是一间怎样的房间呢?“我”喜欢自己的房间吗?

2、学习生字新词。

3、指名分节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小节与同桌交流。读一读。读文要求:借助字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出示:那是一间有门窗,有小床和小枕头的屋子。妈妈常来帮我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爸爸也常来教我做功课。我的故事书、玩具,我从外面捡来的宝贝,都放在那里。我很喜欢我的房间。

可是,想完了所有的幻想之后,我最最喜欢的还是——我自己现在的房间。在这里,我可以读书,可以幻想。

4、指名读句。

要求:读的人声音要响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人要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5、说话练习:我最喜欢(),因为()。

6、指导学生读出喜欢自己房间的语气。

(三)、深入学习第4——8节。

1、“我”对我的房间有哪些幻想呢?请同学自己读读第4——8小节,完成填空题,然后在小组交流一下答案。

出示:我希望我的房间()、()、()、()、()。

2、交流填空题的答案。

我希望我的房间(有轮子)、(是潜水艇)、(长翅膀)、(是魔术屋)、(是学校)。

3、让学生加上数量词说说填空题。

我希望我的房间是“一间魔术屋”,你能加上数量词再来说一说吗?

4、引导学生质疑:

师引说:我有一间自己的房间。那是一间——的屋子。妈妈——,爸爸——,——都放在那里。我很喜欢我的房间。可是,有时候,我希望我的房间跟现在不一样。我希望我的房间变成——。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很喜欢自己的房间,可为什么有时候又希望自己的房间跟现在的不一样呢?

5、让学生带着上面这个问题再读读第4——8节,然后,小组讨论。

6、交流思考题:

希望自己的房间有轮子可以开着跑——去搬了家的朋友那里,跟他一块儿玩。希望房间可以飞——去国外看望表哥和舅舅。希望房间是潜水艇——可以看到许多海里的生物。希望房间是一间魔术屋——是用好吃的食物做成的。

希望房间是学校——自己做校长、老师和司机,洋娃娃、狗熊当学生。

7、请学生谈谈最喜欢的小节并试着背一背。

在学生交流最喜欢的小节并说说简单理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希望和朋友作伴,希望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四)、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1、你希望自己的房间是怎么样的呢?先自己准备再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2、照样子填量词。

(五)、写字指导。

6.马鸣加的新书包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识记“舅、婶、礼、共、股、班、业、行、羞、愧、线、绣” 11个生字,会写“礼、共、业、线、绣”5个生字,积累“舅舅、婶婶”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马鸣加说话时不同的心情。

3、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学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马鸣加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有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马鸣加,他喜欢小学的生活,很聪明也很活泼,但有时也很马虎。他有五只不同颜色的新书包,想不想听听一个发生在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6 马鸣加的新书包

3、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a)读词语。(生字所组成的词语)(其中注意“婶”是前鼻音)b)介绍自己记字形的好方法。(指导书写:愧,注意最后两笔)c)分节朗读全文。

3、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完成下面这个填空。

马鸣加是()。他有()只书包,准备()。星期一用()的书包,星期二用()的书包,星期三用()的书包。可是星期()他(),这使他(),他决定只用()。可星期四放学时他竟然()。后来,妈妈(),马鸣加的书包就再也没有()。

4、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

1、俗话说“言为心声”,让我们找一找文中描写马鸣加语言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品味品味。

2、学生交流。

3、出示:

1)马鸣加不同意:“一个星期上五天学,一天背一只,正好!” 2)马鸣加懊丧地对妈妈说:“你看,只用一只书包也不行。”

4、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指导读出马鸣佳说话时不同的语气,体会他不同的心情。1)马鸣加不同意:“一个星期上五天学,一天背一只,正好!”

(根据提示语“不同意”,我们了解到马鸣加说这话时带有反驳的语气,说明他对于妈妈的说法不赞成,不服气。)

2)马鸣加懊丧地对妈妈说:“你看,只用一只书包也不行。”(这句话要读出懊悔、失望的语气。)

描写语言的句子交流完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5、文中除了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还写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听清要求:找到描 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试着加上不同的语气词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6、学生交流。

1)哎!这只书包有点奇怪。背上它,觉得特别轻松。“准是早饭吃得饱,有力气。” 马鸣加这么想着,快活地朝学校奔去。

(“准是早饭吃得饱,有力气。”这一心理活动说明马鸣加当时自信满满。)2)啊?怎么是空的?马鸣加羞愧难当,真想一头钻进书包里去。(假如你是当时的马鸣加,会怎么想?)

想象说话(补充马鸣加的内心活动): 啊?怎么是空的?。马鸣加羞愧难当,真想一头钻进书包里去。

学生加上语气词,情感体验完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1、课文已经学完了,请大家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一只怎样的书包。

3、读词语,选一个,写一句话。

喜欢 轻松 快活 羞愧

五、拓展延伸。

向学生建议课外阅读郑春华儿童系列生活故事《一年级的马鸣加》。

第三篇: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备课人:张西亭

班级:69班

时间: 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

第(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

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第(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0、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3)态度:鞭挞

11、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12、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3、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4、练习巩固(略)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

第(4、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鞭挞))页 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泰戈尔

备课人:张西亭

班级:69班

时间: 2011年9月

1.指导思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物皆着我之色彩”,强调了此类文章中情所占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为抓手,联系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挖掘出作者的“情”和“志”

2.教学目标:通过诗人对于“对岸”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蕴涵其中的童真童趣,进而探求文章主旨,通过比较译文异同了 解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3.教学突破口:“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描述中,寄托哦着诗人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品味一篇曾影响过我国几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对岸》,一起走进一位曾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有着非凡影响力的东方作家——泰戈尔。(泰戈尔像投影)

二、授课

1.听配乐朗诵(板书“走进泰戈尔的心灵世界”)2.很明显,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从体会朗诵的语气语调、诗歌的内容下手,不难想象,“我”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描绘“我”想象中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散读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幅画面,准备发言。)教师在分析三段文字时,要扣住散文的文眼“渴想”,挖掘能体现儿童心理特点的词语,如:“渴想”,“据说”,“顶”,“邀”,“诧异”等。第一段:孩子想去的那个地方“有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农夫

第(们早晨肩抗着犁头,乘船渡到那里去耕耘田地,牧人们带着鸣叫着的牛

从河边游泳到那边的牧场上放牧。这船、这人、这牛、这田、这牧场对一个孩子来说,具有都么大的吸引力啊!虽然这里朴实无华,然而非常可爱,新奇,有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有劳动的欢快,尽管晚上那儿会有豺狼哀叫,可在孩子的心目中依然是一个极有田园风味、令人向往的新天地,孩子能在这里健康成长。第二段:孩子想去的哪个地方,“藏着好些古怪的池塘,雨后,一群群野鸭飞到那里去玩耍,水鸟躲在茂盛的芦苇丛中生蛋,竹鸡摇晃着美丽的尾巴,在洁净的软泥上来回走动、欢跃。黄昏时分,白花长在小草上,像帽子顶在头上一样,月光柔柔地洒落绿草丛,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无所拘束,这是一个充满自由,令人愉快的地方,孩子在这里可以快活成长。

第三段:孩子到了“对岸”,遇见许多正在沐浴的同龄人,他们看到孩子从这边渡到那边,从那边渡到这边,自由自在好不羡慕。在这些同龄人“诧异”的目光注视下,孩子高兴、得意、神气,他尽情地嬉戏,正午,肚子饿了,就去找妈妈,妈妈给他无尽的爱抚、满足,天色昏暗,他可以回到温暖的家。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眷恋的地方,孩子永远不愿离开这里,去那遥远的地方,在“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教师出示实现请同学根据散文诗画好的三幅图,让绘图者略谈构思。4.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那么,在这美好的图景中,又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愿望和追求呢?(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借机补充泰戈尔生平及《新月集》有关知识,然后组织讨论。)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他的家庭是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爱好文艺、关心社会问题。十六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长诗,1902年他创办一所从事儿童教育的学校,这所学校1921年发展成为印度著名的国际大学。

1913年他的诗集《古檀迦利》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第一个获得这项奖金的东方作家。他一生著有五十多部诗集,三十种以上的散文作品,十二部长、中篇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三十多个剧本,还)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有大量绘画和歌曲,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我国作家郑振铎、冰心、竹林、赵丽宏也在不同程度受到他的影响.《对岸》是一则散文诗,选自《新月集》,有郑振铎翻译。《新月集》是一部“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新月之国里去”。诗集具有“不可测的魔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主旨时,要以泰戈尔的思想为抓手,紧扣文本。泰戈尔曾告诉我们:自然界就是他的亲爱的同伴;她手里藏了许多东西,要他去猜。他与父亲的工人,交往得很密切。他在Salaidah地方管理他父亲的农产时,除了Padma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一般农民了。所以他竟成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的表现者。由此可见,自然界和平民是泰戈尔的两大老师。

从《对岸》的语句中,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泰戈尔对自然的挚爱和平民化的思想。如:“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等等。至于母爱的主题,也是显而易见的。5.通过比较两篇译文的异同,了解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印发《对岸》吴岩译文)

请学生分别朗诵两篇译文,从散文诗的语言、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比较。(郭沫若评价投影)

在泰戈尔对自己散文诗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特点(《泰戈尔论文学》中两段话投影)——淳朴、清醇。三.作业

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析》(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学生库本),写一篇7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泰戈尔诗歌的看法。

教后感:诗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裁。要去理解它那么一定要融入作品。如这首,要有孩童般的想象。

第()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高尔基《海燕》

备课人:张西亭

班级:69班

时间: 2011年9月

日 教学目标: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3、能有感情诵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第(2、运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呻吟(shēn yín)胆怯(qiè)翡翠(fěi)号叫(háo)蜿蜒(wān yán)

3、自读课文,在文中勾划关键语句,说一说:海燕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海燕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合作探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探究

(一)指导理清诗篇结构

1、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哪几个时刻海面景象的变化?

2、学生概括每个时刻的海面景象和海燕的情况。

3、归纳明确: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1-6)节。(2)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更加勇敢顽强(7-11)节。(3)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热情欢呼(12-16)节。

(二)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

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并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

场暴风雨正在孕育。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

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

来修饰“飞翔”?

(讨论明确: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

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

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 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

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

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

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

必然来临。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

教师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学生回答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 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

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 第(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 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

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学生讨论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

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

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

6、朗读第一部分。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

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三、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1-6节。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探究

(一)研读第二画面

1、指名学生读7-11节

⑪、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朗读后,讨论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

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

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沫中呼

叫。)

⑫、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

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

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 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

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 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2、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学生讨论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

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

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3、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

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

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

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第(无比

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

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

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二)研读第三画面。

1、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

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

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

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

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

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学生齐读12-16节,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讨论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

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

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

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

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 的力量

3、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

思想感情。

(三)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巩固练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号:号码()

号叫()卷:卷集()

答卷()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咆哮()骄傲()胆小()震怒()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

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心“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

理活动(不少于50字)。

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 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拓展延伸

暴风雨 第(①闷热的夜,令人□□,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甲

,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乙。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⑤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采,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躯体。

⑦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丙

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丁

,使人心潮激荡。

⑩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⑾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⑿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⒀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依次填入上文方框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疲惫

惊恐

窒息

B.惊恐

窒息

疲惫

C.窒息

惊恐

疲惫

D.惊恐

疲惫

窒息

2、根据文意,将下列四句话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丁处。(只写序

号))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A、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犹如姑娘送去的秋波 C.犹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D.宛如天神听到信号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3、第⑥段中“铿锵的乐曲”实指

,“节奏

单一的旋律”实指

;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4、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雨后的美景,其中写听觉的句子

有:

;写嗅觉的句子有:。

5、本文和高尔基的《海燕》都写到“暴风雨”,将两者作比较,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A.两者都有象征意义。

B.前者没有象征意义;后者有象征意义。

C.两者都没有象征意义。D.前者有象征意义,后者没有象征意义。

6、本文题为《暴风雨》,却用相当篇幅描写了雨后的美景,由此可

见,作者意在表现:

(用文中语句回答)。

1.C 2.甲处D 乙处A.丙处C 丁处B 3.暴雨(大雨、暴风雨)

小雨

比喻(借喻)4.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

(一声清脆的霹雳

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等等)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5.B 6.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第()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散文诗二首

备课人:张西亭

班级:69班

时间: 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a.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第(b.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诗人何为?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们本土的诗人有史以来缘于愤怒,当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载道的诗人。好诗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砖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属精神残废。直到现代诗人的出现,才似乎真正地跟个体心灵有关。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有戴望舒等等。这是郭风艺术上的幸运,这是我们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短暂的个体心灵自由书写的黄金时节,郭风有幸地在他们那受到了影响。以至郭风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更为猖狂,在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太平洋„„而郭风,却在礼赞他的村庄、礼赞那儿的劳作与暮归”,对此有论者认为“郭风这一时期脱离了斗争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难中的郭风,实际上是通过如许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很强烈的对和平的渴望,对失却了的家园,对被践踏的村庄的遥想和怀念。

有人说这是郭风的懦弱,诗人本身就应是弱的天才,因为“诗歌并不教给人们任何关于现实的东西,只有科学的陈述才有经验上的可证实的意义,而诗歌是不可证实的——每一首诗,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一个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对于现实来说,这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第(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这样一首散文诗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许就无法让人津津乐道了。所以我们只有关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能体味出更多的意味。齐声朗读《花的世界》 第(转入课文

那家伦曾在《鲜花的灵语》中说“鲜花天然地体现出真、善、美的品性。即使是一片野地里的鲜花,也能让在与它的心灵与心灵的倾诉中,生发哲情诗韵。” “鲜花,天生地承链和传播着大地的美丽。如若大地缺少鲜花,大地将是枯荒的。如若世界缺少鲜花,世界将失去多少诗、爱和美好。那时,连阳光、空气和水都失去许多意义了。”不难感觉到诗人对花是有着极深的情感和喜爱的,诗人还说过"鲜花天生的各不相同的象征意义,使它自然地在不同境地都合韵于人文世界。它承袭着信息,又传导着信息。它的象征意义,从花萼的形象便定位了,它像一只精致造型的杯子,它收集着天地和人间的信息。天以阳光、空气、雨露与它交流,地由根茎叶向它传导,人以欣赏与它传导。鲜花像人一样,在赞美中才更美,即使这种赞美存于心臆,仅以目光深情注视———注视是相互的。因此,倾心赏花的人很美。"我们已经从阅读中初步感受了作者的赞美,<花的世界>又是通过怎样的象征意义传达花朵中所承载的信息和赞美的呢?这首诗歌采用了标序码分章的结构形式.每一章都选取了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选取侧面 象征意义 花的生命过程

无私奉献的可贵品格(生,死,眠,立,孕成)花的四季(秋)

高格调的人格追求和奉献精神

(花朵选择在人间美丽的收获季节绽开,不争春不哗众,显得情深意挚,平实成熟)

大雨中受洗礼的花

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大自然雨,风,雷,晨光,艳阳为背景,勾画花朵旺盛的生命力)花的颜色(红))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礼赞(红色-赤诚,热情)山野小路上的小花平凡,无私,真诚的品格

(“以不在人前炫耀”但有”无私地”用那真诚的心灵向世界倾吐一缕缕的芳香,因而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章的第二段是点睛之笔,既是对无私精神的赞美,又是对世界充满爱心的美好希冀.总结

<花的世界>是一首谴词有平易有不失华美的散文诗,使人在满目异彩中体会到诗人热爱生命的情怀.运用象征联想将”花的世界”同”人的世界”建立联系,进行褒扬沟通.就象诗人在<鲜花的灵语>中所说的是”合韵于人文世界”了.作者运用了许多人格化的动词,形容词刻画 ,使之动感强烈.同时,读者的视觉联想,心理体验,情感共鸣一齐丰富跃动起来.另外,为了加强动感,运用了夸张的拟声词”丁冬„„”,制造了如同电影的”慢镜头”的视听效果.花朵勃发的生命活力以及顽强的生长情态体现淋漓,意境也是很优美的.结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只是很简单得对散文诗做了一下介绍.如果这45分钟能多少给大家一点鉴赏散文诗方面的启发的话,我觉得就足够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很主观的.所以大家完全从诗歌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意味来.这也是文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当你们愤怒,伤心,喜悦等等,很强烈的情绪的时候,说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应当是件极畅快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读到你们很内心很真实的作品.这是最最难得的.第()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备课人:张西亭

班级:69班

时间: 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诗文情感,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词语、句式。

3、体会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积累体会文中的优美词语与句式。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教学突破

将《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金谷诗序》与本文对比,体会文中的情感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

投影古人宴集图片,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词语和句子来概括图片所展示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图片导入新课,给同学们最直观的感受,联系学过课文的词语句子,有助于理解全文意思,回顾旧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课文。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引入课文

古人宴集为欢,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也咏而歌,第(吟咏诗文,唱唱歌(可不像我们一路上唱的是什么《一只小雨伞》,没诗可吟,回来的路上一起大声背诵《将进酒》。)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共同协作,完成课文解读 疏通字词

投影文段,疏通字词,涉及典故简单讲解。“以诗为文”语言凝练富有美感的特点;用典自然不加雕饰,灵活运用不凝滞。归纳总结

赏美景、序天伦、高谈转清、饮酒赋诗

设计意图:通过共同梳理字词,理解全文意思。自主赏析指导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们共同归纳出三个赏析诗文的角度,一是作者;二是诗文反映的文化特征;三是诗文中的情感基调。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情感基调作为赏析的方向。

三、对比探究

通过课文的解读,我们看到李白和他的弟弟们在他们的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所以这是一场纯属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齐读文章,感受直观的诗文情意。)提问

同学们在完成课文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之归入什么性质的。(积极还是消沉的?)

明确:总体感受是积极昂扬的,同学们尝试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既喜而后悲”,所以历来写宴饮的文章似乎都脱不了悲凉的情调:)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陶渊明《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而李白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合作探究

请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提示: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个人情况等方面入手 交流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成果,与老师交流体会

总结:提出最关键的一点,二者反映的情感特征不同,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当时政治迫害严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所以他在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感悟到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必然“终期于尽”。因此才有“岂不痛哉”“悲夫”的感慨。而李白所处的是时代是盛唐,那是封建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国力最强,民族自信最强,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着整个时期。而李白又是一个骨子里充满的是盛唐士人绝对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他乐观、豁达,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光阴,“秉烛夜游”。他认为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召唤(引导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和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歌咏,高谈,观月饮酒,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所以,王的《兰》虽清幽却低沉,李的《春》则是高亢与明朗相随左右。另一角度的对比:对比王勃的《滕王阁序》,同是唐人,为何情感也不相同。(由学生自主思考,下次课提问)

四、总结全文,阅读与写作

1.阅读分发的材料,石崇的《金谷诗序》,有评论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谷诗序》的影响,你能从中找出一些佐证吗?

第(2.自己走过的十八年,以《春》为蓝本,摹写一次印象深刻的集会。3.光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500左右,抒发你对时光的理解和感悟。)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学习目的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二、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学习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讲演词,可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讨论,课后练习,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特点。

二、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四、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解题;教师范读;课堂讨论。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1、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题注,回答。

2、本文的体裁以及特点?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第(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教师范读。

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三、整体感知: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6.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7.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献身四化,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四、预习心得:(归纳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现在请大家对照板书,归纳本文的中心。(指名归纳,教师小结,完善板书))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明确: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的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五、布置作业: 完成“理解·分析”一。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研讨本文的写作特色;朗读练习。学习内容与步骤

研讨写作特色:

上一堂课,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通过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讨论提示: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讨论提示:

1.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2.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汉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找出几个感叹句并改为陈述句。比较表达效果。

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找出几个设问句。

3.在讲演中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三、朗读课文(先让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请着重读本文第1、2段,体会一下它跟一般文章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明确: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

四、布置作业: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力征服中国失败后,把和平演变的第(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妄想,以“我们这一代人的回

答”为题,写一篇演讲稿。)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五柳先生传

备课人:张西亭

班级:69班

时间: 2011年9月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重点句子。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2、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及今话隐士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我们要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教具准备:U盘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第(1.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辄zhé吝 lìn 褐 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觞shānɡ

从原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么样的?

短褐穿结

译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钉。(2)五柳先生的居住条件是什么样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并不能遮挡风和太阳。

(3)五柳先生的饮食是怎么样的?

箪瓢屡空 译句:常常贫困到缺吃少喝的地步。(4)五柳先生的称呼从何而来? 宅边有五柳树 译句:(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第(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词句精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翻译:他安闲宁静,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 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安然自若。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翻译:从这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做诗,用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

文章精解:

1、《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第二课时

一、结合前课,导入新课:

师: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田园诗人 写的《 》一文,后常)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用来借指。

明确:陶渊明 桃花源记 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除《桃花源记》外,我们在初一时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谁能背诵一遍呢? 生:(背诵)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通过以上两篇诗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陶渊明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板书课题

二、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师:通过前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五柳”来个“答记者问”,好吗?(问到谁,谁就是“五柳先生”)记者:(问一生)请问先生您贵姓啊? 明确:我没姓。

记者:那先生叫什么呀? 明确:我也没有名。

互动(可以由学生当记者)

记者:谁来接着采访“五柳先生”呢?谁来当记者(生纷纷举手)记者:请问先生是哪里的人呢? 生:我不知道。

师:我们已知道本文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他真的连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么?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这又暗示着作者的什么身份呢?(隐士)第(记者:(继续采访)那先生又为什么叫“五柳先生”呢? 明确:因为我家种有五棵柳树,因此用它做号。记者:请问先生性格如何?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记者: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明确:我平时最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记者:先生平时爱喝什么饮料呢? 明确:我爱喝酒,并且一喝就醉。记者:先生常自己喝吗?

明确:不,我家里很穷,喝不起,常到亲戚朋友家去。记者:先生还有其他的志趣吗?

明确:平时也写一些文章,自得其乐。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 穿:短褐穿结 晏如也 陶

柳 吃:箪瓢屡空

先 渊

生 不戚戚于贫贱

自传 黔娄之俦 明 不汲汲于富贵 以古贤自比②

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①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师: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 即此写法。(师笑,众生鼓掌))页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案

(学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四:大家谈: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在“采访”之后,做个评论家: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1: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

2: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

3:我认为陶“性嗜酒”,且好喝醉不好,有害身体健康。

4:反对,如果陶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像诗仙李白,就常喝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李白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喝酒造成的,若他不喝酒,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诗篇。5:也许他不喝酒连一篇好诗也写不出来呢。师:这个我们就不好去问李白了。

6: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他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师:那么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起义领袖—陶渊明。

7: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

五、畅想篇

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是优秀的记者、评论员,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第(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过把“导演”瘾,拍一部“戏说二十世纪的五柳先生”。学生热情高涨:

1: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

2: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3: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4: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

5: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6: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

师:我也做一次“导演”吧,我想啊,五柳先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种柳树。并运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高温抗高寒的柳树新品种,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一直《种树种到联合国》(本册书课文名)被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在国内同袁隆平一样享受国务院津贴,并建起豪华别墅,再也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破屋了,而且他同孔子、愚公等人被评“中国十大杰出老年”,真是名利双收啊!

六、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邢台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七、练习。教后记:)页

第四篇:第一单元教案

江口小学:张云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3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l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第五篇:第一单元教案

2.苦练

时间:

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歌颂了她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对陈招娣并不了解,课前需布置学生查一下有关她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时的倔强性格。

重、难点: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细节描写中,体会女排姑娘的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教法:自读感悮

教具:有陈招娣的图片、课件

流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中国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a.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b.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c.教师范读。

三、整体回顾,领悮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四、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往前走,()来个向后转,步子()猛,动作()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存中的某个场面。

五、实践活动。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它故事。

六.作业:抄写本文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板书:

人物 事件 过程

主动请求加练

苦练 陈招娣 一次加练 首次累倒 罢练

再次累倒 罢练

理智回归 完成训练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一:

马拉松的故事

时间:

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雅典士兵菲地皮茨在马拉松战役中3次长途奔跑传递战争信息,因体力耗尽而牺牲。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者,将其奔拍棠距离定为奥运会长袍比赛中的马拉松赛跑。故事传递这样的思想:奥运会比赛表现人类

共同的心愿——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自学读懂此文,大对此文的立意不一定挖掘太深,教师要加以引导。

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三个生字,积累课文中有启发意义的句子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悮奥运比赛项目中表现人类的共同心愿——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重、难点:抓住菲地皮茨三次传递战争信息的故事,理解奥运的精神品质。

教具:搜集资料

教法:读出感悮。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1.组织教法: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研读课题,质疑。

3.让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不认识的生字所带出来的词画出记号。

读一读,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把课文读流利。

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课本上。

5.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读课文

(1)默读、填表:

事件

人物表现

第一次报信

第二次报信

第三次报信

(2)讨论:菲地皮茨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他的表现中你获得了什么启迪?

6.读了这个故事,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人物的赞渼。

7.积累内化:

(1)识字: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复述这个故事。

8作业: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更菲地皮茨的故事。

板书:

马拉松的地理位置

马拉松的故事.菲地皮茨三次传递战争信息的故事

将菲地皮茨长拍棠距离定为马拉松赛跑

“足球之王”贝利

时间:

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足球之王”贝利精湛的球艺,总结了贝利一生对足球事业的奉献。课文按总——分——啄棠模式写的,表现了贝利在体育上的顽强拼搏的精神,说明体育事业属于全人类的。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足球明星,尤其足球之王——贝利,学习此文,能激起学生对足球体育事业的热爱。

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认识足球之王——贝利的高尚的体育道德。

情感目标:学习贝利在赛事上的顽强拼搏精神。

重、难点:

1.认识贝利在足球赛事的精彩表现。

2.领悮侧面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贝利的资料

教法:读中感悮 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一、导入新课:综合课文的阅读提示给学生设下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自由阅读后,可以进行阅读的交流。

2.交流体会请学生相互交流。

(1)从贝利身上你看到什么?感誓探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生存实际,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3.领悮详略写法,拓展故事内容。

三、积累内化

1.认识和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复述贝利的故事。

四、拓展活动:

继续搜集贝利的有关资料,看播客。

五:作业:练习册相关的题任选三道。

板书:

世界足球之王

“足球之王”贝利 球艺精湛

为巴西足球队立下绝世功勋

能说会写:

我喜欢的体育明星

时间:

目标:

知识:搜集体育明星的资料,并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介绍这些体育明星身上发生的故事。

能力: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从体育明星的故事中有所感悮。

情感目标:围绕话题,讲清楚喜欢体育明星的原因,以及从他们的故事中誓探的教育。

课件:搜集相关的体育明星的图片等。

讨论法:

一、创设情境,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星的资料。然后揭示话题。今天,我们把这些明星请到课堂。

二、小组选代表叙述明星的故事。

三、小组讨论感悮评价。

交流图片与故事。

四、推荐好的图片故事班级交流。

1、拓展延伸:在我们的校园比赛中,你能看到那些人具有拼搏精神?

2、学生接受自己看到的事情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并对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的引导。培养学生对社会和生存的正确态度和情感。

记一次体育比赛

知识目标:通过习作,提高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能力目标:学习用典型事迹表达自己人物的精神品质,做到真实具体,表达清楚。

情感目标:学习修改写作,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热爱。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人物的精神品质。

学习修改自己的写作。

学生搜集,阅读些徒明星的的事和文章。

一、在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曾经阅读了一组明星事迹的文章,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为人们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参加的体育赛事获的经历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要求学生通过对运动员和观众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将场面写细致,做到有祥有略,把比赛情节再现。

2.要求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改习作。学会修改习作的方法,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三、提示习作方法:

1、用侧面描写你经历的赛事。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四、指导修改习作:

1、朗读习作: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朗读,看那些地方写得清楚,生动,感受写作粗浅感人。那些地方尚存不足,需要修改和完善。

1、学生自评:朗读自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对这片作文哪些地方最满意,认为最有新意、最粗浅,那些地方

需要修改,引导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看文章内容介绍是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存写出了感受,在评价中分享他人习作看到来的乐。

3、师生互改:老师给学生面改,学生相互交流修改。

4、誊抄成文

板书:

记一次体育比赛

1.结合自己参赛的经历来 写。

习作要求 2.力求做到有点右面,详略得当。

3.把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动作、表情、语言及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写出来。

教学反思:

语文七色光一

时间:

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主动识字,会辨别多音字。

能力:继续训练学生识字和辨别字的能力。

情感:积累与有关体育健身的名言警句。

重、难点:多音字辨析 与抄写。

教法:练习法。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流程:

一、练:

1.本单元你自己认识了哪些多音字?请选几个写在横线上。

(1)让学生回报自己主动认识的多音字字,写在本子上。

(2)展示(事物投影)

2.“比一比,在组词”

(1)先让学生自己比轿组词。

(2)教师在提供一些相关练习,拓展训练。

3.“抄写下面一段话,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重现学生的书写过程,给足时间让学生抄写。

二、日积月累:

1.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再说说他们的意思。

2.请学生把这些语言材料整下来。

三、知识窗:

1.自由读一读这则知识短文,简单谈谈感想。

2.自由找一找相关的短文读一读,扩展知识面,丰富积累。

四、大家一起来:

1.课外搜集:查找有关的手抄报制作的知识及有关明星事迹的图片及故事。2.交流回报:开一个以“体育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向大家讲述明星的故事。

五:作业:练习册相关的题任选三道。

下载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单元 教案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第一单元教案专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 (NO1~2 ) 第一单元教案 1、窃读记 设计者:易利平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

    第一单元教案(★)

    1、 观潮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

    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找春天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

    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2、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

    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春天里的发现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共有1个识字和4篇课文。分别是:识字1、《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邓小平爷......

    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部分 教学概述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语音:舌尖后音chi,双唇音b,鼻韵母an,后鼻韵母ang eng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发chi b an ang eng 的音★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