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真有趣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
第1单元 走进科学
主备人:焦联群
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
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
4.意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与工程师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5.愿意去主动搜集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故事,并与同伴交流。
1、科学真有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科学,能用实验的方法破解生活的奥秘,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实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能剔除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 2.让小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应用。3.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木条或磁性钓鱼竿若干,写有数字或式题的纸小鱼(上别有回形针)若干,鱼塘背景图一幅、小鱼缸若干、记录用纸和记录用笔。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到科学真有趣。教学难点:探究实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各种形状的鱼,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提问:哪些小鱼能够被钓起来?(学生大胆猜测)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被钓起来的小鱼里面,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钓鱼游戏真有趣(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钓鱼现象
(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小鱼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钓得上来、钓不上来和不确定的小鱼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2)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3)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 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4)教师总结
2.探究取出水中曲别针方法(1)揭示要求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同样为纸小鱼,它们为什么有的能钓起来呢?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捞取水中曲别针呢?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吗?
我们怎样能知道曲别针应该怎样钓起来?
引导学生想到把手或工具放进水里,体会捞起感觉。学生用手把鱼缸里的水倒出来,体会拿出来的感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实验要求: A、不能把手或工具伸入水中。B、不能把水倒出来。
教师总结: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完成钓鱼游戏实验和取曲别针游戏实验,从而了解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2)探究讨论,用心设计。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真有趣。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走进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走出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谁能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袋子里面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身边简单易寻的材料,体验生活实践。
2.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
3.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课前准备:小袋子若干、可食用水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教材图片,说说图中有一些什么。思考:不打开袋子,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学生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袋子,分辨袋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
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袋子里有东西吗?请你们试一试。(学生自己操作)
师(指着学生认为装有东西的盒子):大家都认为这些盒子里面有东西,请说说你的理由。
幼:我听了听,感觉里面有声音,确定里面有东西。
师:你从声音方面确定里面有东西。是什么声音?能演示一下吗?
幼:我感觉重重的,说明里面有东西。
师:你从重量方面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小结):有些人是听到袋子里有声音发出来,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有些人是感觉到袋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
(析:用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袋子里是否有东西,并鼓励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如:从轻重上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从声音上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等。)
二、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袋子里的物体都是一些什么?
1、听
2、闻
3、摸
三、打开袋子看一看,我们的观察对吗?
四、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袋子里有什么?(尝)
温馨提示:不能随便品尝不了解的物品。可食用的才可以品尝。
五、小结:我们刚才观察物体时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呢?
(眼、耳、口、鼻……)
六、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观察:哪个长,哪个短?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
2、实验、测量、观察,引导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组物体的色彩、图案等细节发现相同的物品,并将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能按教师的指令操作,并愿意边操作边讲述。
3、乐意参与观察实践活动。活动准备:
教具:图卡(颜色和装扮各不一样)贴在讲台桌面的小盒子里,准备一个特别大的水果盒(当作一个水果的家)。
学具:科学用书,彩笔一支,人手一个水果小篮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
1.观察这些水果,我们会有哪些发现?
比较之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水果,关注以下这些方面:样子、色彩、味道……
2.学生尝试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二、问题解决
1、教师戴上贴有小熊标记的围裙,请学生找出和围裙上一样图案的小熊。
教师:“这是小熊的家,请你们找出一只和它一模一样的小熊。仔细看一看,比一比,它们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2、教师引导学生边送边说:“小熊,我送你回家。”
3、请学生在自己的水果篮中找出和围裙上相同的小熊并将小熊送回家,教师提醒学生边送边说:“小熊,我送你回家。”
三、实验:比一比,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1、观察一种水果,描述它的样子。
2、比较。比较之前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哪些器官或工具。
3、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到学生所想到的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工具。示范方法:按照相同点把它们分一分;
4、实验过后。教师回顾,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各自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相同点进行分类的?
5、结合活动手册,明辨图片上的这些做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单元回顾:我们借助哪些身体器官走近科学、走近科学实验?
五、延伸拓展,强调实验好习惯:
好的行为:交流声音很轻,人人有序操作,实验过程中注意材料轻拿轻放,实验过后及时清理桌面……
不好的行为:声音吵杂,不听指挥,互相争抢器材,搞得桌上到处是水、没有人人参与……
反思: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了,想想如果我们要是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第二篇: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科学真有趣》优秀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科学真有趣》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科学,能用实验的方法破解生活的奥秘,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实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能剔除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
2.让小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应用。
3.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科学,喜欢上科学。
教学准备:
木条或磁性钓鱼竿若干,写有数字或式题的纸小鱼(上别有回形针)若干,鱼塘背景图一幅、小鱼缸若干、记录用纸和记录用笔。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到科学真有趣。教学难点:探究实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各种形状的鱼,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自由猜测)
师演示: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提问:哪些小鱼能够被钓起来?(学生大胆猜测)
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被钓起来的小鱼里面,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钓鱼游戏真有趣(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钓鱼现象
(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小鱼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钓得上来、钓不上来和不确定的小鱼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2)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
(3)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4)教师总结
2.探究取出水中曲别针方法
(1)揭示要求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同样为纸小鱼,它们为什么有的能钓起来呢?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捞取水中曲别针呢?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吗?
我们怎样能知道曲别针应该怎样钓起来?
引导学生想到把手或工具放进水里,体会捞起感觉。学生用手把鱼缸里的水倒出来,体会拿出来的感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实验要求:A、不能把手或工具伸入水中。B、不能把水倒出来。
教师总结: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完成钓鱼游戏实验和取曲别针游戏实验,从而了解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2)探究讨论,用心设计。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
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真有趣。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走进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走出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谁能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仅供参考
第三篇:科学教案 皮球真有趣
科学教案 皮球真有趣 探索活动:皮球真有趣
一、活动目标:
1、能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皮球的特征,并对探索活动感兴趣。
2、乐意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皮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皮球(大小、颜色、花纹不同的、有气、气不足的)人手一个,打气筒一个。
三、活动过程:
1、玩一玩
提供各种不同的皮球,让幼儿运用感官发现皮球的外形特征。师:今天有许多漂亮的皮球宝宝来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请你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的皮球宝宝长的怎么样?
2、探索皮球的弹性,师生共同解决皮球滚、拍的原因。
师:皮球宝宝还有许多本领,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一看它究竟有什么本领。幼儿自由探索
提问: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皮球会滚。
师:我们一起滚一滚(引导幼儿朝不同方向滚)皮球宝宝为什么会朝不同方向滚。
幼儿:因为皮球是圆圆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玩法? 幼儿:我是拍的皮球跳的很高。
师:因为皮球有弹性,所以我们拍的时候会跳起来。幼儿一起拍皮球,看一看皮球跳得高不高。师:你还喜欢什么样的皮球宝宝?
幼儿:喜欢花皮球、足球、篮球、乒乓球。。。。。。延伸活动:幼儿到操场自由进行拍球比赛。
电池宝宝(科学)活动目标: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活动流程: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重点提问: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游戏
一、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已有了“收银员”、“理货员”的角色意识,并能和顾客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欢迎光临”、“再见”及介绍优惠产品。这些表明D#锥蜗分械闹鞫
慕巧
馐吨鸩郊忧浚栽椒⒚飨浴?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在游戏中得到表现。现阶段常见幼儿自语“我去买菜”、“宝宝来洗澡”。但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去买菜,一家子都跟着一起去;一个幼儿买饮料,一家子都去买;有时人人在烧菜,有时人人围者娃娃转……
上周我和一幼儿都理了一个新发型,幼儿们围着我们议论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游戏目标: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游戏准备:
1、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
安安全全玩滑梯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2.编排情境表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2.引导幼儿在建筑角建构滑滑梯等,教小娃娃用正确的方法玩运动器械。
电池宝宝(科学)活动目标: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活动流程: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重点提问: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游戏
二、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已有了“收银员”、“理货员”的角色意识,并能和顾客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欢迎光临”、“再见”及介绍优惠产品。这些表明D#锥蜗分械闹鞫
慕巧
馐吨鸩郊忧浚栽椒⒚飨浴?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在游戏中得到表现。现阶段常见幼儿自语“我去买菜”、“宝宝来洗澡”。但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去买菜,一家子都跟着一起去;一个幼儿买饮料,一家子都去买;有时人人在烧菜,有时人人围者娃娃转……
上周我和一幼儿都理了一个新发型,幼儿们围着我们议论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游戏目标: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游戏准备:
1、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
第四篇:鄂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科学真有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科学。
2.让小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应用。
3.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木条或磁性钓鱼竿若干,写有数字或式题的纸小鱼(上别有回形针)若干,鱼塘背景图一幅、小鱼缸若干、记录用纸和记录用笔。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到科学真有趣。教学难点:探究实验要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各种形状的鱼,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大家看到了什么?
2、师提问:哪些小鱼能够被钓起来?
3、揭开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被钓起来的小鱼里面,有一个装有铁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钓鱼游戏真有趣(板书)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钓鱼现象
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小鱼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钓得上来、钓不上来和不确定的小鱼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见实验记录表一)
1)学生分组活动。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2)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2.探究取出水中曲别针方法
1)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同样为纸小鱼,它们为什么有的能钓起来呢?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捞取水中曲别针呢? 2)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吗?我们怎样能知道曲别针应该怎样钓起来?引导学生想到把手或工具放进水里,体会捞起感觉。学生用手把鱼缸里的水倒出来,体会拿出来的感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感受。)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
3)探究讨论,用心设计。小组内讨论一下,设计实验。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真有趣。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走进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走出科学教室,观察、实验、制作、测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谁能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袋子里面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身边简单易寻的材料,体验生活实践。
2.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3.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课前准备:小袋子若干、可食用水果。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教材图片,说说图中有一些什么。
思考:不打开袋子,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学生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袋子,分辨袋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
师(小结):有些人是听到袋子里有声音发出来,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有些人是感觉到袋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析:用问题引导学生感知袋子里是否有东西,并鼓励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如:从轻重上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从 声音上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等。)
二、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袋子里的物体都是一些什么?
1、听
2、闻
3、摸
三、打开袋子看一看,我们的观察对吗?
四、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袋子里有什么?(尝)温馨提示:不能随便品尝不了解的物品。可食用的才可以 品尝。
五、小结:我们刚才观察物体时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呢?(眼、耳、口、鼻„„)
六、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观察:哪个长,哪个短?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
2、实验、测量、观察,引导认识科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组物体的色彩、图案等细节发现相同的物品,并将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能按教师的指令操作,并愿意边操作边讲述。
3、乐意参与观察实践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图卡(颜色和装扮各不一样)贴在讲台桌面的小盒子 里,准备一个特别大的水果盒(当作一个水果的家)。学具:科学用书,彩笔一支,人手一个水果小篮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
1.观察这些水果,我们会有哪些发现? 比较之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水果,关注以下这些方面: 样子、色彩、味道„„ 2.学生尝试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二、实验:
比一比,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1、观察一种水果,描述它的样子。
2、比较。比较之前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哪些器官或工具。教师回顾,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各自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相同点进行分类的?
3、结合活动手册,明辨图片上的这些做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单元回顾: 我们借助哪些身体器官走近科学、走近科学实验?
四、延伸拓展,强调实验好习惯:
好的行为:交流声音很轻,人人有序操作,实验过程中注意 不好的行为:声音吵杂,不听指挥,互相争抢器材。第二单元 家养小动物 4 金鱼 教学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教学重点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池塘里生活着哪些植物、哪些动物?
2、这些植物和动物共同生活在池塘里,鱼在池塘里有很多的伙伴。今天我们就以金鱼为例,来研究水生动物。(板书课题)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师:我们来观察观察,老师为大家提供的金鱼长得什么样。
(1)金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2)身上长着什么?(3)它是怎样运动?把你观察到的在同步探究上画下来。
2、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并画下观察到的金鱼。
3、生:汇报金鱼的身体长着什么?预设: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等。
4、师出示金鱼图片,引导:你们猜猜鱼鳞、鱼鳍的作用是什么?
5、师展示课件小结:鱼类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鱼的身体上长着鳞片和鱼鳍,鳞片在鱼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鱼鳍的摆动,使鱼在水中自由游动。
6、师课件出示多种金鱼图片,讲述金鱼小知识:金鱼和鲫鱼同属于一个物种,是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金鱼的四个种类:草种、文种、龙种、蛋种四类。(附图)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排除粪便
1、师讲述: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养着金鱼,给金鱼喂食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样操作,请同学来交流有关给金鱼喂食的经验。
2、教师提出喂食时的观察要求:(课件提示)
轻轻地放几粒鱼食在鱼缸里,观察金鱼是怎么把食物吃下去的?观察鱼缸里有金鱼粪便吗?它们的粪便是从哪里排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若观察不到现象,可让学生收看视频。
3、各组领取鱼食,学生一边喂食,一边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四、观察鱼的呼吸
1、教师提问:大家刚刚都还观察到了金鱼的鱼鳃,我们发现它在不停的一开一合,那么鱼鳃不停开合是在喝水还是在呼吸呢?如果是不停的喝水,金鱼的肚子为什么不胀破呢?请大家猜想这可能是怎么回事。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3、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用滴管滴蓝水,把滴管轻轻地伸到水中金鱼嘴巴上方一点点,轻轻地挤出几滴,看会不会被金鱼吸进去。
4、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1)滴管的使用方法
(2)要在鱼张口的瞬间滴在鱼口上方,滴的量不要太多,观察到现象马上停止实验。
5、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蓝水从鱼口进入,从鳃部留出。
学生领取材料,并开展研究。
6、师小结:鱼喝水实际是为了呼吸,因为水中含有少量氧气。(填写同步探究:金鱼的呼吸)猫和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特征、认识哺乳动物。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比较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猫和兔的特征,认识哺乳动物
教学难点:胎生,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谜语
1、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厨房粮库它放哨。生:猫
2、大耳红眼睛,走路跳又蹦,赛跑太骄傲,乌龟把它赢。生:兔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他们就是猫和兔,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猫与兔。(板书课题:猫和兔)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研究猫和兔
1、交流猫的相关资料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猫和兔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外形,喂养方式,繁殖方式)
2、观察猫和兔
找一找猫和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现在开始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归纳猫和兔的共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依次课件展示 1)外形 2)胎生 3)哺乳
总结: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知道了猫和兔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包面有毛,胎生,哺乳
活动二
归纳概括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1、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教师出示参赛动物名单,依次判断是否有参赛资格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说说你们的审查结果
2归纳总结哺乳动物额共同特征
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像这样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3.讨论特殊的哺乳动物
出示特殊的哺乳动物,学生讨论并汇报 教师依次展示企鹅是卵生,海豚是胎生,海豚是哺乳动物 4 讨论“人是不是哺乳动物”
人也和哺乳动物一样: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符合哺乳动物的特征,应该属于哺乳动物,我们是有智慧的高级哺乳动物。所以(板书)我们说哺乳动物一般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活动三拓展活动
1、你们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那我们怎么做呢? 学生交流(我们要爱护他们,不去伤害他们,他们受伤了,细心地照顾,看到别人有伤害小动物的现象,应该及时制止)
2、课后研究鸭嘴兽 师:最后,隆重介绍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朋友,出示鸭嘴兽,它是哺乳动物吗?课后同学们自己查找一些它的资料,了解一下有关它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知识 活动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启示?
6、常见的家养动物
教学目标
1、认识更多常见家养动物。
2、能够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常见家养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依据特定的标准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教学准备:相关动物的视频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家养了什么小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愿意告诉老师吗?多媒体出示几张常见家养动物的图片,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二、学习新知
1、师展示收集的各种动物图片,边出示边放音乐。
2、下面我们来玩猜动物的游戏。猜猜看,我是谁?
师出示动物谜语让孩子们猜。当孩子们猜到后,追问你是怎么猜到它的?出示几则动物谜语。
你们觉得好玩吗?那么我们接着玩,现在分小组玩,一人说动物的特征,其他的小朋友来猜。看哪一组做得最棒。
三、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交流。
第三单元 家中的物品
7、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3、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
6、学生进行分类。
(三)拓展应用
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用途?
8、不一样的材料
教学目标:
1、对比不同材料的特性。
2、不同材料的用途。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材料。教学过程:
一、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请大家观察P29的杯子,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不同材料的特性。
3、你最喜欢哪一个杯子,为什么?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二、观察不同材料,我们有哪些发现? P30,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联系实际探究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P30,如果把下列物品的柄或者把手换成其他材料会怎样? 以金属为例展示材料的特性。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的特性?
四、拓展:
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分组研究、讨论。
9、纸制品
教学目标:
1、了解纸的发明和发展,认识纸的各种用途。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纸样品(如蜡光纸、餐巾纸、宣纸、复写纸、砂纸)、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纸?(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纸制品一样吗?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性?
二、新授: 认识纸
1、观察纸,我们有哪些发现?(看闻听摸等观察方法)
2、这些纸有什么不同?(颜色,结实程度,厚度,透光性,吸水性,光滑性,粗糙度,柔软性„„)初步进行实践探究方法的培训,例如引导学生借助滴水、撕开等方式进行研究。
3、为什么不同的纸制品要使用不同种类的纸来制作? 结合上面发现的不同纸类特点,让学生自由讨论。拓展:造纸术的多媒体。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造纸术也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晒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平成纸张。第四单元 制作小物品
10、常见的工具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2.学习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教学准备: 常用的学具、工具。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P37都有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二、学习使用工具。
1.试一试,用什么工具画下列图形更好?P37 2.用什么工具裁剪下列材料和图形? 3.用什么工具测量? 4.怎样连接下列物体?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探究活动,不要规定达到的目标。)
三、调查生活中的工具。
一起看看几种工具,并讨论这几种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了解刨笔器、订书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课外拓展活动,练习使用各种工具。1.用订书机练习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
2.练习用扫帚扫纸屑、练习用刨笔机刨铅笔。提醒注意安全。
11、制作笔筒
教学目标
1.人人动手,为自己设计制作一款笔筒。
2.提倡废物利用,树立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体会从多个方案的比较、权衡中完成笔筒设计的多样化最优化方案。教学准备
制作笔筒所需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怎样把桌上的笔收拾整齐,方便使用? 展示各种手工制作的笔筒。用废旧材料制作笔筒
二、设计笔筒 活动提示
①笔筒多高合适。②怎样分类放置不同的文具。③怎样让笔筒更稳定。④怎样让笔筒更漂亮。设计笔筒的基本信息
笔筒信息 请写(画)出你设计的笔筒 生活中的笔筒有哪些形状? 圆形、方形、多边形、异形 笔筒造型因“设计师”而异 可以用哪些材料做笔筒? 笔筒有哪些颜色和图案? 材质本色、五颜六色、山水自然,„„
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笔筒设计的构思过程(草图表达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方案一 构思 草图
三、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笔筒。
12、展示与改进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交流与质疑。
2、能端正面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合理的改进。教学准备:
制作好的笔筒及设计图。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展示自己制作的笔筒吧。
二、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笔筒,并能就笔筒的外形和功能进行简单的介绍。改进笔筒
三、相互评议,说一说大家制作的笔筒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最喜欢谁制作的笔筒,为什么?怎样能使它更完美?)
四、怎样改进自己的笔筒,让它更方便使用? 加桶 调节高度 拓展功能 增加稳定性
五、交流意见
1、同学提出的优点:
2、同学提出的建议:
3、修订后的笔筒设计图 笔筒设计图
4、动手改进自己的笔筒,评选出最优秀设计。
六、拓展应用:
我们做好的笔筒还能用来装什么?
第五篇: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 物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教学反思: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三)教学过程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 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教学反思:
第3课:观察叶教学目标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
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 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它会怎样变化?这部分的研讨,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 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教学反思:
第4课:这是谁的叶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二)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三)教学过程
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但应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供上课时观察,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
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 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
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
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慢。
教学反思: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1.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2.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 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活’的吗?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
教学反思: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二)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三)教学过程 1.聚焦(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教学反思: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三)教学过程 1.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3.研讨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教学反思: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三)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 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3.研讨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紧连着一;很难做到每一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教学反思: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科学探究目标】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二)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三)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教学反思: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 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3.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教学反思: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目标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三)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4.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教学反思: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3.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4.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三)教学过程 1.聚焦(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 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3.研讨
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的观点如前所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