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

时间:2019-05-12 18:4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

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

3.1《重力与重心》教案

一.教学内容:

重力与重心

知识重点: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二.重点、难点: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特征:

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

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3.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哪些因素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

1)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要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例2.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解:首先确定比例如下:

20N 根据条件画出力的图示如下:

F

说明:在力的图示中,必须明确表示出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即必须明确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6.力的种类: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7.力的测量:弹簧秤 二.重力与重心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由于吸引力产生的,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

例3.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测量:悬挂在弹簧秤下,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

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4.重心与稳定:

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当重力作用线落到物体的支持面以外时,物体就会倾倒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 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 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D.一对互相平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物体存在就一定存在力

4.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

B.鸡毛和铁球都可以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

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5.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

D.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不会改变 6.图1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细不同、质量分布均匀,AB和BC相等的木料做成,D是AC连线的中点,E是AB的中点F和BC的中点G连线的中点,则曲尺的重心在

A.B点

B.D点

C.E点

D.G点 7.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可能变化

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

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 8.关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悬挂在竖直绳子上的物体,绳子对它的拉力一定等于其重力 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一定等于其重力 C.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

D.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 9.放在桌上的书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同时,书对桌面的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既是______,又是______。10.下列各种力:(1)重力(2)拉力(3)支持力(4)弹力(5)浮力(6)摩擦力(7)动力(8)推力。属于按力的性质分类的是______,属于按作用效果分类的是______(用序号填写)。

11.重力是由于______而产生的,它的方向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可认为作用在物体的______上。12.一个边长为2 m的质量均匀分布的正方形薄板,一边放在水平桌面上,薄板平面与桌面垂直,绕其位于桌面上的一个顶点转到薄板平面的对角线处于竖直位置的过程中,其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m。

13.画出下面几个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质量m=0.05 kg的墨水瓶。

(2)竖直向上飞行的质量m=2×103 kg的火箭。

(3)沿着滑梯下滑的质量m=20 kg的小孩。

(4)抛出后在空中飞行的质量m=4 kg的铅球。14.如图2,正方体边长为L,今用一力作用于AB边,使其绕C'D'边转动,直到平面ABC'D'处于竖直位置,求:正方体的重心升高了多少?

B C A B' C' A' D'

图2 15.两位同学在看体育比赛时,发现“背越式”跳高比“跨越式”跳高好得多,请你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说说为什么是这样的。

【试题答案】

1.BCD 2.BC 3.B

4.D 5.D 6.C

7.BCD 8.C 9.书本,桌面,桌面,书本,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10.(1)(4)(6),(2)(3)(5)(7)(8)11.地球吸引,竖直向下,重心 12.21 13.略

21L2 14.15“背越式”跳高与“跨越式”跳高相比较,在跳过相同高度的横杆时,重心升高要低一些,对运动员来说容易做到,有助于跳高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所以说“背越式”跳高要优于“跨越式”跳高。

第二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首先从力的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抽象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刚开始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把施力物体找出来以便在分析时不会凭空增加力的个数.力的三要素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后作力的分析草图时必须用到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要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对力的示意图更要加以重视,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重心的理解,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密度分布都有关系.理解重力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进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难点的很好的方法.二、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七、课时安排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 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一、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⑷力的单位:牛顿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重力

1、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就是重量。

一个物体受到10N的重力,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提问: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学生: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⑵产生条件: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其重力。

实验:手提弹簧称及其下挂的钩码,测出钩码的重力;在竖直方向上用不同的方式运动,观察弹簧称示数及其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并结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⑴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

力的大小。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实验: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归纳: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重锤线下重物的受力情况,可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3、重心

⑴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参照课本P5的实验)

验证: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衡。也可以重心C为支点,让薄板水平平衡。

C 中

C 其平演示讲解:不倒翁的制作就是改变椭圆空腔的重心,增强对重心概念的印象。

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的高低及支承面的大小等有关。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 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三、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对于通常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常被忽略不计。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和磁是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电力联系起来,电力和磁力可统一为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和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电磁力要比引力强得多。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短程力的作用范围在原子核尺度内。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16m。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界里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等参与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介子和重子(包括质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核物理学家们把它称为核相互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5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用悬挂法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硬纸板、衣服挂)

九、板书设计

一、力和力的图示

二、重力

1、重力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重心

三、基本相互作用

第三篇:2018年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第三章

相互作用 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5.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力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力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对“力和力的图示”的学习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等录像资料。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解释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讨论现象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以及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1.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2.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列举实例,概括总结自己的结论。点评: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兴趣,完成力的定义的教学。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1.用手指推长方形小木块,你能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

2.比较几种不同的现象,你能说出力的作用和它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吗? 3.说出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推木块。操作参考:

l.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木块靠近桌面的地方。2.用大小相同的力推木块的不同侧面。

3.用大小相同的力推距离桌面不同高度的地方。学生叙述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点评:通过实验分析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叙述实验现象、抽象概括总结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提出问题: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也是一个矢量。

1.我们学过的物理量中,有哪些是矢量?

2.我们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课件《力的图示作图法》,完成对力的图示的教学。学生活动:思考问题、阅读教材,观看课件。2.对“重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升空录像,带有苹果落地、航天飞机绕地飞行、人抛出物体、月球绕地运行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

1.发射卫星或飞船为什么用那么大的火箭?

2.苹果落地、航天飞机绕地飞行、人抛出物体落向地面、月球绕地运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录像和图片,感受人类探索自然的成就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点评:进一步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并勇于探索科学,得出重力的定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弹簧秤测已知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提出问题: l.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你能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吗? 2.关于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测量,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点评: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演示不同情况下的重锤线。学生活动:学生猜想、观察、分析得出重力方向的结论。

点评: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概括总结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l.你能用一支铅笔将一个刻度尺水平支起来吗?做做看。2.根据二力平衡,你能找到刻度尺的重心吗?

3.根据刻度尺的重心的位置,猜想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

4.你的猜想正确吗?你该怎么做?

5.若在刻度尺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刚才支点的位置改变了吗?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 l.平衡刻度尺

2.确定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金属板的重心并实验验证

点评: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培养学生实验能力。3.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出回答: l.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2.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请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3.假设重力不存在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学生解答;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点评: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物理信息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像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

第四篇:重力与重心说课教案

重力与重心(说课教案)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物理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新课教学

力的描述

(7—8分钟)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习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习都从三个要素来学习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习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习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习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及其测量

(13—14分钟)

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这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在这里运用讲授法来分析,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实验演示,也可以通过重力在实际生活重的应用来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与理解。

重心与稳定

(18—20分钟)

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但是,对于质点还是没有接触过的,是质量抽象成集中在一个小点上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那么好接受的,所以,在这里要跟学生很好的讲解,因为这关系到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动力学的问题,因此,重心的学习成了重点。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还要教他们怎么测量重心,可以用手来支着物体来判断物体重心所通过的直线,要记得在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因为用手来支物体,很容易被学生误认为重心就在手与物体的接触点上,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解清楚,因为书上也有类似的图。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另外一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稳定问题,采用探究法来教学。通过自制的教具来进行探究,在这里为了更形象的使学生更好的接受。

三、小结(2-3分钟)

1、力的描述是通过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4、对于物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5、物体的稳定与物体的重心高度、物体的支面面积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四、板书设计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三要素: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纬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测量)重心和稳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

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五、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了解到g的取值情况,知道用悬挂法来测量重心,能把物体抽象成一质点,这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与稳定相关的因素。

第五篇:高一物理重力与重心教案

第四章

第一节

重力与重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力是什么? ——力的本质和两个作用效果——请学生举例说明 演示一 细线使钩码上升 演示二 磁铁吸引铁块 小结:力的相互性.并说明施受力体.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表示符号? 提问:仅说大小能否完整表述一个力?(方向,作用点)正误判断:

1)物体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2)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物体受到了力。3)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4)甲把乙推倒在地,但甲并没有倒下,说明没有受到力的作用。5)同一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6)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7)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8)无生命的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9)静止的物体不会受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力。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提问: 怎样形象地,直观地描述一个力呢? 4.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来表示„„„课本插图4—6 例一 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是2000N方向向右,作出力的图示 学生练习:1)图示物体受250N的重力 2)图示用400N的力向上提物体。3)图示向左踢足球用力1000N 归纳总结方法。

激疑:重力是什么样的力?

三、重力一节的教学重点及分析

1.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落下的现象,引出重力,如图1所示图片。

1)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施力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 2)重力的三要素: A.大小:G=mg 由学生实验探究得出(弹簧称,天平或钩码)强调——竖直悬挂,静止或匀速。扩展: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的地方重力不同。

B.方向:实例: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是竖直下垂,下落物体总是竖直下落。通过如图2所示的多媒体图片,特别用图2中有关重锤的两幅图片展示。

C.作用点: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忽略物体大小形状)

思考:请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篮球,方砖,石块,碗碟,直尺,铅球

展示出如图3所示的多媒体图片资源:

指出:重心的位置与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实验探究:测重心图4——12 提问:重心可以变化吗?

正误判断:1)物体的重力总是大小不变的。2)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3)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4)把物体从赤道拿到北极,物体的重力将增大。

5)在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无论怎样运动,总会受到重力的作用。6)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7)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8)细绳下吊一小球,绳的拉力总等于小球的重力。

例题分析:一个被掉着的均匀的球壳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孔让水慢慢流出,球壳与水的共同重心将会如何变?

演示迷你实验室图4——14:圆锥为什么会向上“滚” 三.重心与稳度: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析:图4——15得出结论 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四.怎样是物体稳定:

学生讨论:一辆车最多能倾泻到什么程度车不会翻倒?图4——16,演示:图4——17,62页信息窗——古代汲水瓶。学生归纳讨论:物体的重力作用线在支持面内就能保持稳定。体验:轻推直尺,直至翻下地面。观察:蜡烛翘翘板。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稳定现象》

下载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3、知道......

    (新课标)2015年高中物理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定稿)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 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知......

    高一物理重力与重心

    第4章相互作用 本章规划 这一章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包括了后面学习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基础性和预备性是本章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

    高中物理 重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精选5篇)

    高中物理 重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 题 § 3.1 重 力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高级中学高中物理 重力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 难点:物体重心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知道①重......

    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大纲 1.运动的描述(7概念1实验)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概念 什么是质点? 时间与时刻有什么区别?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速度的公式:v=s/t......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

    物理: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一)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用“引导—探究法”教《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江苏省无锡天一中学 焦健生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