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8:0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第一篇: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 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教学方法:点拨法 讨论法 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

二、新课推进

㈠ 设问并归纳文义:

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

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明确:(板书)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 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

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㈡、倾情感受式朗读: 1.全班朗读一遍

朗读指导:作者欧阳修在写本文时是带着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的,对本文的情节叙述也是包含感情的,我们在朗读时须加以体会,如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充满怒气;而后表示恭敬的几句,写得是庄宗凯旋,读时应该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分别请学生朗读)。

2.寻找并点拨重点句

①: 912年庄宗“系燕父子以组”,一仇已报;923年“函梁君臣之首”,再加916年打败耶律阿保机,三仇已报,建立后唐,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重点:系、函、入、还、告、盛、壮哉。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应该读得重一些;整句应读得激昂、振奋)(请男学生朗读)

②:庄宗926年身死国灭,仅仅三年国家就灭亡了,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庄宗亡国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衰也”应拖长一些)(请女学生朗读)

然后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最后全班集体朗读。

小结:得天下------15年----盛

失天下------3年----衰 ㈢、重点讨论

讨论一:庄宗灭敌立国,由弱到强,用了整整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是短短的3年。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称帝后庄宗骄傲自满,宠爱伶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大肆残害忠良,离心离德。(结合课文89页相关链接)

讨论二:欧阳修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求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兴,亡,于)

㈣、结束语设计:

问:从欧阳修的这些名言警句中你们得到什么启

发?

明确:(1)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他人学习。

(2)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

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3)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

于蚁穴”,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能一步登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认真的去实践欧阳修的这三点要求。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做到这三点,2012年一中高考红榜上一定会有你们的赫赫大名。谢谢

三、作业布置:

选择其中的格言警句,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实际,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弱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15年)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盛

↓(3年)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衰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

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

日夜夜,写下了《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 3 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五、分析课文: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悼念十二郎。

2、那为什么要写到自己的身世? 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感情,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深深思念之情打下基础。

3、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深厚到怎样的程度? 虽为叔侄关系,实为兄弟情谊。

4、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 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5、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别三会。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之深是因两人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同时也是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6、第四段韩愈写到诸兄之死,他们都是“康强而早世”的,作者写这些有何作用?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7、第五段中,用到了很多文言虚词,大家找一找并说说他们在传情达意上有怎样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接着将“也”与“乎”连用,表明作者对十二郎的早死的质疑,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整个句群用的是假设语气。

“未可以为信也”的“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紧接着的两个“也”连用:表假设;最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接下的三个“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8、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9、最后三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替他教子养女。

10、文章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结合全文来看韩愈究竟有哪些感情?

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 苦;疚丧葬难周。

11、作者抒发的以上这些情感是蕴含在文中的,大家不妨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12、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13、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 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14、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16、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 6 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六、总结、扩展

本文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作者贴切、生动地切情、切“境”。作者在人的情感活动中,情至笔随,表达的情感世界微妙深奥。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本文的语汇和语言现象非常丰富。我们应将诵读、理解与识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言语汇,形成迁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的特色:(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示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三)总结、扩展

[总结] 叙事与抒情相互融合,是许多古代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除本文外,已选人第二册读本的《祭妹文》和选人第三册读本的《指南最后序,都有这一特点。课外阅读这两篇文章,加深对融抒情于叙事、在叙事中抒情这一表现手法的认识。[扩展] 与袁石浦(明)陶望龄

天下有二等自在人,一大睡者,二大醒者。惟梦魇未觉人,谓睡着则已欲醒,谓醒则正在梦境,如号谵呓,纯是苦趣。仆,梦魇者也。足下虽振其手,摇其足,来肯霍然寤也,欲自在得耶?忆侍雅论时,觉身心时时有益。自远胜友,转复茫然。虽自鞭策,较往日已加紧切,而愈求愈远,不自知其入于支配艰僻之内。此古人所以愿亲近善知识,以为甚于衣食父母也。长安如弈棋,世路艰难矣,叹叹。

[赏析提示] 在这个小文段中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理解他吗?(四)布置作业

1.读课后《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理解诗中的情意。2.完成课后作业和随堂练习。

(板书)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① 叔侄情深

抱憾终生

信然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其梦邪 耿兰之报

② 信然矣

理不可推,寿不可知

己身 死因 冀孩提成立 ③ 改 葬

《伶官传序》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 9 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第二篇:伶官传序(公开课)

伶官传序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过程、方法和能力: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体悟庄宗成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

、号

、,谥号

,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

、、、、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二)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

“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宴集,常常吟诗作赋,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三、导入

我们在学习司马迁《项羽之死》时,项羽在得知自己必败无疑之时,以及自刎乌江之前,一直在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把过错归咎于天命而忽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项羽,平民百姓也常常把所遇到的不幸、困苦归咎于天,例如《窦娥冤》中窦娥在行刑前骂道“天也,你错勘贤愚,妄做天”;《雷雨》中周萍在得知自己的女儿在周公馆做工时也曾道“这都是命”以及在遇到周朴园时道“是命,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四、合作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从那些方面进行论证的?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为了论证本文的论点,作者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作者在一百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汲取怎样的历史教训呢?

五、明意图

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

六、讨论交流

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七、寻名句,谈心得

学了这篇文章后,那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让你一见倾心,莫难相忘?谈谈你的理由。(结合自身实际)

八、总结

九、课外拓展

于本文相关的名人事例——接受命运,笑对人生,创造辉煌

1、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2、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贝多芬,德国音乐家。从四岁起,开始学钢琴。成年后,遭受到了失恋的痛苦,同时耳朵也也丧失了听力。在这最痛苦的日子里,贝多芬对音乐的追求却没有停止,他坚强的个性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克服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

3、张海迪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4、海伦· 凯勒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第三篇: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 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教学方法:点拨法

讨论法

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

二、新课推进

㈠ 设问并归纳文义:

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明确:(板书)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 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

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㈡、倾情感受式朗读: 1.全班朗读一遍 朗读指导:作者欧阳修在写本文时是带着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的,对本文的情节叙述也是包含感情的,我们在朗读时须加以体会,如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充满怒气;而后表示恭敬的几句,写得是庄宗凯旋,读时应该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分别请学生朗读)。

2.寻找并点拨重点句

①: 912年庄宗“系燕父子以组”,一仇已报;923年“函梁君臣之首”,再加916年打败耶律阿保机,三仇已报,建立后唐,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重点:系、函、入、还、告、盛、壮哉。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应该读得重一些;整句应读得激昂、振奋)(请男学生朗读)

②:庄宗926年身死国灭,仅仅三年国家就灭亡了,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庄宗亡国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衰也”应拖长一些)(请女学生朗读)

然后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最后全班集体朗读。

小结:得天下------15年----盛

失天下------3年----衰

㈢、重点讨论

讨论一:庄宗灭敌立国,由弱到强,用了整整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是短短的3年。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称帝后庄宗骄傲自满,宠爱伶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大肆残害忠良,离心离德。(结合课文89页相关链接)

讨论二:欧阳修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要求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兴,亡,于)

㈣、结束语设计:

问:从欧阳修的这些名言警句中你们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

(1)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他人学习。(2)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3)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能一步登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认真的去实践欧阳修的这三点要求。我相信,只 要大家认真做到这三点,2012年一中高考红榜上一定会有你们的赫赫大名。谢谢

三、作业布置:

选择其中的格言警句,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实际,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15年)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3年)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四、分析文章第一段

呜 呼!盛 衰 之 理,虽 曰 天 命,岂 非 人 事 哉!原 庄 宗 之 所 以 得

道理(古今)人的行为/政治得失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为的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 天 下,与 其 所 以 失 之

者,可 以 知 之 矣。

(代)前一句话 得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提问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提问2:找学生翻译此句。(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事吗?)

提问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3:例证法

提问4: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即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五、分析文章第二、三段

世 言 晋 王 之 将 终 也,以 三 矢 赐 庄 宗 而 告 之 曰 : “ 梁,吾 仇

不译

并列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也 ; 燕 王,吾 所 立 ; 契 丹 与 吾 约 为 兄 弟,而 皆 背 晋 以 归 梁。此

推立

名--动,定盟约

背叛

“而”

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

三 者,吾 遗 恨 也,与 尔 三 矢,尔 其 无 忘 乃 父 之 志!” 庄 宗 受 而

语气词,表期 望

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

藏 之 于 庙。其 后 用 兵,则 遣 从 事 以 一 少 牢 告 庙,请 其 矢,盛< 以(代)箭

古今,官名

猪、羊

祭告

恭敬的拿

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 锦> 囊,负 而 前 驱,及 凯 旋 而 纳 之。

介后

顺承

箭 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第三段:

方 其 系 燕 父 子〈 以 组 〉,函 梁 君 臣 之 首,入 于 太 庙,还 矢 先

绳子

名—动,用匣装

省略“于”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王,而 告 〈 以 成 功 〉,其 意 气 之 盛,可 谓 壮 哉!及 仇 雠

已 灭,代,他,庄宗

仇敌

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被消灭,天 下 已 定,一 夫 夜 呼,乱 者 四 应,仓 皇 东 出,未 及 见 贼,而 士

名—状,在夜里

名—状,向东 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 卒 离

散,君 臣 相 顾,不 知 所 归。至 于 誓 天 断 发,泣 下 沾 襟,何

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 其 衰 也!岂 得 之 难 而 失 之 易 欤 ? 《书》 曰 : “ 满 招 损,谦 受 益。” 多么

难道

代,天下

尚书 的衰败差劲啊。难道说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 劳 可 以 兴 国,逸 豫

可 以 亡 身,自 然 之 理

也。

使动

使动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六、分析二、三段(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

提问1: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问2: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明确2: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提问3: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3: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对比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七、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八、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九、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伶官传序》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明确: 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 “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

“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第四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

一、课题导入

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

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

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检查文言现象

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 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

四、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生翻译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

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找生翻译

(二)第二三段

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的履历表。明确:

90823接受三矢 继父遗志 91227函梁君臣之首 92338系燕父子以组 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

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追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一个什么问句?侧 重点在于?———人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是?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找生翻译

4、“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6、指导朗读

师: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庄宗的极盛和极衰? 1生读——1生评价并示范朗读

师评价并指导朗读: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再找1生读

师再提示:一是断句、二是语气词(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如果调换语气词会有什么效果?生齐试读)

男女生分读 师评价

7、归纳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第四段——拓展研读

1、师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师问: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作序?

明确: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板书: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五、迁移训练

“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我们已经说过很多,请拟结合实际生活和所学知识列举“忧劳可以兴国“的事例。

最后以这几句话和同学们共勉: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五篇: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 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合作学习: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

明确: 年代 岁数 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等到庄宗即将要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的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答: 与前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5、想象场面,分组朗读,感受对比。

6、通过对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的分析,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齐读:“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评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结论。“忧劳”和“逸豫”都是人的一种行为,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不同,庄宗已经成为历史一面永远的镜子,当他国破家亡对天长叹时,早已忘记了古人的一句名言:“成由勤俭败由奢。”

7、论证方法归纳

例证法、对比法、引用法

(三)第四段

行文到第三段,已得出结论,似乎可以结束了,那么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齐读第四段 推论:“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翻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明确:首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强调可以扣住题目。

其次,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身死国灭。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借古讽今,现实的针对性强。

四、合作探究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回顾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明确: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五、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迁移训练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帮助?你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500字的心得体会。

下载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伶官传序

    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导入:请一名同学概括说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1、 首先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这篇文章 2、本文虽为一篇史论小序,但作者的感情充溢期中,他在叙事说理中的情感......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伶官传序》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2012-07-06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一、任课教师: 二、授课班级: 三、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四、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人民教育出版......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徐爽南京市第一中学执教地点: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楼电化教室(一) 执教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第三节课执教班级:高一(10)班 教学指导教师:施红艳 【学习目标】......

    伶官传序读后感

    伶官传序读后感 伶官传序读后感范文读过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呀! 庄宗继承晋王遗志,为了报仇雪恨,发奋图强治国,终于消灭了仇敌,平定了天下。之后......

    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 教案 1、导入: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 散文,诗词,史传,诗文评论都有很高成就。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晚号“六一居士” 三代以来,金世遗文一千卷 琴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