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澜“同课异构”听评课教研活动体会(精选)

时间:2019-05-12 18:3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魏澜“同课异构”听评课教研活动体会(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魏澜“同课异构”听评课教研活动体会(精选)》。

第一篇:魏澜“同课异构”听评课教研活动体会(精选)

科学“同课异构”听评课教研活动体会

兴凯湖农场学校小学 魏 澜

10月17日,科综微教研组,按照计划如期开展了同课异构听评议活动。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这一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我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我认真的观摩了张秀荣和展秋梅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两节课,受益匪浅!虽然课题相同,由于执教教师不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本次“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展老师利用直观教学循循善诱,思路清新。而张老师则是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最后得出结论。两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从身边这找实例。教学设计内容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展开,过渡自然、流畅,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彰显了她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两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内涵,给我注入了一份新鲜的血液。在今后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学习与摸索,树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把课堂说话的自由和权力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时运用恰当的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10

第二篇:“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

“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

本学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即“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五同活动。我怀着积极认真的态度参加了这次活动,感觉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总结如下:

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执教的老师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尽显不同的精彩。

通过活动,我认识到“同课教研”对于教学的积极的促进意义:第一,教材中的素材是相同的,但可以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第二,教材的知识点是确定的,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组合顺序;第三,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是剪开来观察好,还是整体感知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有感

上个星期听了两节校级研讨课,其中一节是李老师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个问题总是在我头脑中萦绕,不知对否,不吐不快。

本节课总体来说上得还是非常成功的,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自觉地去探究新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整节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组汇报等方式,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尤其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探索出三种方法,并在自我辨析中,得出其中两种都可以;从课堂结构来说,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一直到公式探索结束是25分钟,然后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是结构紧凑;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投入教学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能够在探索中总结知识,运用知识。

但是在这节课中,教师有一个教学设计,我一直在思考,是新颖独特?还是有待商榷?教学前,教师事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长方体纸盒,标上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同时还用3种不同的颜色标出相对的面,并标出长、宽、高。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说出: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要求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学生用剪刀把长方体沿六个面分别剪开成六个长方形,先摆一摆,再在小组说一说,最后指名学生上黑板摆一摆,说一说。教师先后请了三位学生上黑板摆,第一个同学把六个长方形一字排开,然后分别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第二个同学把相对的两个面(如上下)放在一起,得到(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个同学把一组的三个面放在一起(即上+前+左),得到(长×宽+长×高+宽×高)×2;在此基础上,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在比较中发现后两种比较好。

在学生上黑板的时候,学生摆的和说的基本都还是正确的,但是,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正确的答案究竟是学生在这个动手操作中感知出来的,还是本来学生就有了整体认知,有了计算公式的答案,从而去迎合老师的设计呢?更或者是学生即使把六个面都剪开了,但是在思考表面积时头脑中仍然是围起来的想呢?如果是后两者,那么这个设计有没有必要?又或者这个设计是否无形中反而干扰了学生?把简单的问题反而复杂化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和疑问?其一,说老实话,当把长方体全部剪开,变成散开的六个长方

形后,即使是标了“上下、前后、左右面和长、宽、高”,就连我们老师也一下子难以看出各个面在原来长方体中的计算方法,就我而言还是把它在头脑中围起来再去想该怎么算。普通的学生是不是也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呢?其二,当我们把长方体剪成长方形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确实是简单,但是,在这里要用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去想各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难度是否增加了?是否更为复杂了呢?其三,我觉得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应该还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让学生在以前所学习的二维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整体来感知三维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建立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我觉得很重要。从教材的设计意图来看,本节课要解决两个知识目标:一是对于表面积含义的理解,虽然这一点难度不大,但是也是一个重点,是学生由二维平面图形发展到三维立体图形的一个重要跨越,是学生首次接触“表面积”的概念,因此教材中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从“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让学生认识到就是要求“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那叫做“表面积”,也还是要循序渐进地理解,最后要准确地总结出“表面积”含义。(很显然,教者只是在课始检查预习文稿时,提问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后面就直接到研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上了。我认为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最后总结概括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就是表面积方法的探索,我觉得在学生得出“就是要求出六个面的和”后,可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借助长方体模型很重要,即使在后面有些实际问题的题目中,没有直观的长方体图形了,我们不是仍然提醒学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一个长方体来,再想想看每个面应该怎么求?如果可以这样想,那么,是不是不要剪开,而是整体感知更恰当一些呢?不知对否,仅提出来与李老师共同商榷。

第三篇:同课异构体会

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同课异构

实验中学王文肖

引言

“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正值教研室组织七年级教师同课异构活动,研究过程定为:协商定课—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撰写教案和说课—抽签定班定授课顺序擂台式现场评委打分—写出反思材料。“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这种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背景

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同事)学到更多;教师更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自己共同营造的“教师文化”。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是三角形学习的重点,已知三边做三角形更是一个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学好本章知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这节课的异构不仅能起到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还为教师睿智处理全章教材提供了方便。

研究过程:

一、定课

讲课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第二节《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

在对教材的研讨时,我注意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对教材深度的把握

《三角形全等》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但在实际练习中我感觉规范的证明格式也很重要;另外,已知三边做三角形这个尺规作图也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就需要认真研究。因而我采用了把精力放在探究全等的条件上,特别是已知三边对应相等的条件,在突破画图的难点同时,也突出了探究过程,给学生的探究过程力求印象深刻。对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要求严一些,对例习题的处理以注重思考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为主,非常注意梯度,甚至降低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是首要的。

(二)对探究活动顺序的安排

对于三角形全等第一个条件边边边公理的探究,课本概括说明包含了所有的情况,考虑到课堂容量我一是舍弃了一边一角的情况,同时也打乱了顺序,按先角后边的六种情况很自然地进入到三边条件的探究上,给学生的感觉是自然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到后面研究其它的判定条件时在补全所有的情况,若学生提出来,首先给于肯定并直接说明后面学习将会逐一讨论。

(三)对学习者的分析

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指出有效的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现实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但不稳定,对感兴趣、新奇的和自己身边的事物的探究欲望最强烈,因此从问题引入到探究过程,最后是例习题的安排都体现选择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帮助他们克服机械记忆、套用格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种,我注意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真正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撰写教案说课材料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认真研讨,我写了详案和说课稿,并在蓟县四中借班上了这节课。

教学设计思路:情境引入→激疑猜想→实施探究→得出公理→巧妙应用→解决问题

四、会诊式研讨

课后,县教研室郭老师对我们五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

郭老师:我们知道两个人交换自己的一个苹果,每个人的到的仍是一个苹果,但每个人交换一种思想收获的却是两种思想。同课异构体现的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师是引导者,应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最后达到殊途同归,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能准确把握教材,针对自己的理解合理处理教材,均运用了计算机课件,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效果较好。

A老师的课:解读到位,环节清楚;B教师的课:把握教材准确,领悟了新课改理念和教材编写意图;C教师的课:设计巧妙,安排合理;D教师的课:习题有密度,有意识培养学生能力;E教师的课:基本功扎实,注重学生行为。

通过这样的上课,我感觉受益匪浅。现把我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体会写下来与各位同行分享。

五、我的体会

1.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本学期学校计划中按教研室要求重点布置了各年级的同课异构活动,因此从学期初我们教研组就搜集资料着手准备,几次研讨校内课题定为《实数》的复习课。通过三个人对同一课题的不同处理展示、通过评审组领导老师的针对性评议,使我们对实数这一章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对同课异构活动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崭新认识。我与每位听课教师进行了认真沟通,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教态和过渡语言处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为此我又认真准备了第二个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而正式在四中开课的已是我精心构思的第三个课题《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正如刘校长所讲:只要认真没有干不好的事。若想效在课上必须功在课前。这次活动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2.精读教材,巧设环节

本节课的成功主要在于对教学环节的巧妙设置。在教研室确立课题时郭老师对我们讲:一节县级课通常要准备15天左右,一节市级课最少要精雕细刻一个月,你们这次也比较厉害,同一课题不同处理,效果如何内行一眼便知,所以你们要认真准备。当时我们五人的压力都很大,但压力就是动力。回校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明确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由于课改后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深刻,因而确定教法让我煞费苦心。为此我上网搜寻打印了数篇新课改范例和新理念下的好课标准等资料,利用晚自习时间精研细读,最后决定采用问题——探索——发现----应用的教学模式。首先一个情境问题就浪费了我三个晚上的时间,我感觉引入问题极为重要,而课本和网络的一些引例都有些牵强、生硬。可能真的是突兀的灵感使我的头脑中出现了我课件中的情境问题,欣喜之余引言也就随之而出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是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因而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我打破了教材顺序,采用由角及边、由少到多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方法,让学生经历挫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现在感觉效果很好。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人人都要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都学习必须的数学。所以我对课本上的例习题都进行了处理,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例题,并通过变式转化为另外几个习题,直到最后解决引例问题,都能使学生真的体会到学以致用。如何小结已经是令教师头痛的事,甚至让我们感觉无关紧要,因此我给学生出示了带有启发性语句的提纲式小结,并要求落实到纸上,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主动评价自己的良好习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题内容往往决定教法的选择。

3.同中求异,共同提高

同课异构讲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殊途同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5月7日在四中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讲课结束之后,刚刚离开报告厅大门,有几个兄弟校同学科教师马上围住了我。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对我说:王老师,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但您的设计真的吸引了我。能把您的课件考给我们吗?以后我们可以多交流吗?几句话让我感慨很多,深深地被年轻教师谦虚好学的精神所打动。接下来我听了其他几位教师的课,认真揣摩她们的每一句话,体会她们的每一个构思。四中老师的干练、渔阳老师的学生自主式回答方式、燕山老师的几何画板演示和二中老师驾驭课堂能力都深深吸引了我。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这样的活动,相信每位教师把握和处理教材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一轮的同课异构活动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我的心情还没有平静。这种活动因为有竞争,重视的心理会让人讲求严谨,追求完美,课堂的设计也会颇为考究。而平时的课堂我们只注重了课堂内容的充实而忽略了很多细节的处理。而对细节的推敲才能真正领略课堂真味,才助于提升课堂艺术素质!相互间的听课更是优化课堂结构,完善课堂语言,改善教法教态的好方法。想起刚开始听说这项活动的程序时,心里确实也有想法,认为那简直是一场场无奈的“作秀”演出,待到“演出”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作秀的过程正是提升的过程,被人品评的过程也正是收获的过程。结果并不重要,但过程却是教学工作的方法大餐,大家各取所需,吸取别人有营养的小菜,纳入自己的分餐盘,塑造完美的饮食结构。感谢教研室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感谢同行老师给我无私的帮助,感谢校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指导。在此谢谢大家。并祝愿“同课异构”这朵小花常开不败。

第四篇:同课异构体会

“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

为了提升各学科任课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校在2012年4月6日组织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和庄浪三中的刘晓英老师进行九年级数学课程的“同课异构”。以下是我这次讲课、听课的一些感受。

首先,就这次我和刘老师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做一说明。我们所讲的内容是复习《三角形全等》这一章,我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学习应用“三四五”模式进行上课,虽然在教学环节做的比较成功,但是在习题的选择方面做的不足。刘老师则以“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主,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感情培养,教法上以“诱导、启发”为主,重在让学生体会解题思路、掌握做题方法,各个方面做的较好,就是由于没有带过这些学生,在习题的选择上感觉选的练习题有一定难度(当然是以中考题为主)。总体而言,这节课还是达到了我们各自的教学目的。

其次,通过讲课和听课,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间相互启发,智慧共享。这次听完刘老师的课之后,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我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复习课本上基本的知识点,而在课堂上时则采用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练习题来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就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

导,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还有在课堂的掌控方面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像是简洁干练的普通话、至始至终的笑容,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最后,“同课异构”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教学模式是可以灵活多样的,但是宗旨是不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以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应用知识点为中心的课堂。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各个环节做到以学生为主。备课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想着让他们如何在课堂上收获最多来精心备课;上课时想着采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为主来有意上课;总结反思时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参加完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之后,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自觉的、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和应用新学习的教学方法,下真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这样,必然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思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

第五篇:同课异构体会

参加全县“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4月10日,在三小参加全县“同课异构"课堂教 观摩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为贯彻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次活动由三小,赵官镇小学和华店南明德小学共同举办,三个学校各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参与学习。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学习——借鉴——提高。学习研讨新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推行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教法,借鉴优秀教师实施课堂的方法和经验,实施主体参与式教学,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提高实施课堂的专业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通知要求参加研讨会的教师早上7:50前到,所以我们6:00就已经准备出发。按时整点到达地点。按照主办方的安排,听取了三节语文课,同一个课题,不同教师来分别执教这叫做同课异构。第一节由三小的于敏老师讲授。第二节由我镇的赵一菲老师讲授。第三节课由华店南明德小学的杨艳辉老师讲授。

三位老师执教的是《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19课)。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均向我们阐释了生命的宝贵与美好,学习本组课文,要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体会生命的 价值和意义,从而受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熏陶。《生命生命》一课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小飞蛾在生命面临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体现出生命力的顽强;“我”静心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认识到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文章结尾作者总结全文,点明了中心,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那就是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也是她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课堂上,三位教师均能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原有的人生体验,凭借三个小故事,扣句品词,步步引导,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珍贵。同时,教师通过适时引入杏林子的介绍,让学生走近作者,并借助杏林子坎坷的人生经历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因为,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深入读懂文章。三位教师对这节课虽教法各异,执教过程各有千秋,但对文章的把脉理和对重难点地讲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听来大受启发,收获颇丰。下面谈谈自己听完这两节课后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都能够紧扣教材,但不照本宣科。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所以课堂上都能如鱼得水,自由发挥。讲解娴熟生动,活泼有趣。老师娓娓道来的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点,还有生活中的细微之事。老师启发学生,答案数不胜数,五花八门,但都围绕的是“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个主题。而没有随心所欲的毫无主旨的发挥。还比如课文中的词语,句式,修辞,写作方法都可以让学生拓展和延伸出好多,以点带面,融会贯通。比如讲到作者的遭遇时,老师没有直接说和她一样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是谁,而是让学生想,看能想到谁,不一会的功夫,张海迪,海伦·凯勒。

二、朗读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单个读,小组读,整体读。并且循序渐进推进,逐步升级。

初读课文,首先来感知文章之中的三个事例,用自己的话来简单的总结和概括,给每件事例一个小标题;寻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者句子,反复朗读,体会,理解;悟读,结合句子谈、“极力鼓动双翅”“跃动”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三、情感延伸教育

在三位老师的讲解中都不约而同的提到的5.12汶川大地震,老师们用鲜明生动的图片来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启发,使学生们对生命更加珍惜。特别是赵一菲老师最后采用让学生手写的方式,写出对生命的感叹。并加上名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方式新颖,值得学习。

第二环节是评课先由讲课老师自评,再由三小的四名教研组长从教师状态·教学结构·教学问题·学生学习状态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各学校代表说一下体会。我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于敏老师活力四射,赵一菲老师自然亲切,杨艳辉老师沉稳大方,各有千秋,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王厅中心小学 王蒙蒙

下载魏澜“同课异构”听评课教研活动体会(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魏澜“同课异构”听评课教研活动体会(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同课异构体会

    听了赵老师关于“同课异构”的讲座,我们学校也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活动我体会到“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主持词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大家上午好!在这春花烂漫的春天,我们又迎来了我古鄯片区同课异构校际历史教研活动。在此,我代表总堡乡中心学校的全体师生对于......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大全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1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灵武市中学体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灵武一中盖俊 2009年5月7日下午,在灵武一中操场上,全市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由市教研室组织的体育学科“同课异构”大教研。本次活动旨......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南川初中与新城中学“同课异构”活动在我校举行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提高教师们的教学及教研能力,11月13日,经过精心准备,南川初中与新城中学“同课异构”活动在......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主持词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主持词 今天,对于我们刘辛庄小学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县教研室、三郎中心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我也很有幸能成为......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提高阅读理解教学水平”同课异构 教研活动总结 综合科教研组 为加强教学管理,以推进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进一步提高本教研组教师的业......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师徒同上一节课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结合学校精细化管理方案,,在2013年11月12日至11月14号,我校分教研组开展了“师徒同上一节课”教学研讨活动。老师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