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下载
初二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及全册教
案下载
一 基本情况
本人执教八年级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本期开学的首要任务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既要抓好后进生的的学习,也要保证优秀生原有的状况。总的来说,虽然所教班级少,但我认为任务艰巨,因为初二面临明年的毕业会考,要做的工作是比较多的。但相信经过努力,这一些目标应该会实现。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期共有四大章内容必须掌握,而且中考重点章节较多,尤其是有关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历年来考点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Ⅰ: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本章应掌握的有关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有关中国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区轮廓,行政区的名称简称是重点。
Ⅱ: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包括了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有关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中国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中国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以及成因;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关系,长江黄河发源各河段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如何治理。
Ⅲ:中国的自然资源
了解各种自然的基本概况;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和特点有哪些以及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水资源海洋资源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分布在哪里。
Ⅳ: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各具特色,因此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是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另外几条地理分界线,这几条地理分界线有什么意义。把全国分成了四大地理区域。每个地理区域各有什么与其他区域不同的地方,这些差异的形成又与地理环境有何关连。我们如何在不同区域内发展经济,如何因地制宜地充分地发挥当地有效的自然资源来生存。
三 教学大体思路和目标:
⑴把握课程新理念,培养能力求发展
《地理课程标准》中鲜明地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六大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的两个最重要的理念。这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
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机制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学生不能以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并充分注意他们在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重这点。
②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这要求我做到不断学习,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快适应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加强科学研究,由“教书匠”型转变成“学者型”教师。还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能满足于“三板”教学,而要努力学习与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⑵体现教学新原则,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期除了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外,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上。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人口和疆域,资源,四大分区特征。
五 教学安排
全期共19周,每周2课时,共38课时。
其中新授30课时,复习课8课时。
XX年9月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两课时)
第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通过对我国领土四端的学习,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及产生的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我国辽阔的疆域及产生的地理差异。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过渡)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先看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 目 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免费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著名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板书】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3 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阔的海域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表2世界主要国家海岸线比较表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学生练习。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
(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3·养成正确的民族观。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与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教学媒体 挂图“中华民族分布图”。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彩图“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课上讲过的: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典型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板书】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并设问:
(1)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由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板书】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教师提供以下信息:
(1)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3)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教师设问】根据以上的资料和信息,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小组代表归纳总结本组的结论,经过全班评议,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以下几点意见:
【板书】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比发展。(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总结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总结得很好。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复习巩固】同学回家以后。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图片展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自然环境要素之一的地形。
师: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它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掌握了它,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它自然要素和各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以及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发展生产等情况。
评: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揭示学习内容的有机联系。师:学习地形,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地形和地势。请同学们翻书P.33、P.34。
师:什么叫地形?什么叫地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地形与地势(板书)
生: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师:对,答得很好。由于地形表示地表形态(字下有圈者板书,以下同),地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所以,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评:加以比较,明确两个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师:地球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
二、五种地表形态(板书)
(学生翻中国地图册P.8,教师出示五种地形景观图。)师:这五种地的外观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小声讨论,教师进一步讲。)
师:我们可以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加以概括。
(学生边对照五种地形的景观图,边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边板画、填表。)
(出示五种地形比较简表。)五种地形比较表(上表有划线处,均系空白,经边讲、边画、边填,最后内容如上列)
评:概括完整的知识结构,图文并茂地列表比较,清晰而易掌握。边问边讲边填,利于启发。
师:从地表起伏状况来看,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册下方的①、④图。)一般说来,平原、高原地面广阔,起伏较小(填表),但也有的高原地表起伏很大(指青藏高原)。平原和高原地表起伏都很小,我们从垂直高度上讲就是海拔或者相对高度(停顿)较小?
生:相对高度小。
(教师板书,在表中相对高度栏上填下小字。)
评:针对初中学生在比较时不易区分相似者,再分组对比,有利理解。
师:这两种地形从形态、相对高度来看较为相似,那么区别它们的关键应看海拔,(略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海拔高度。
师:海拔高度不同是区别它们的重要标志。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并指图,如华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高原海拔大于200—600米(填表及绘表中国,并指图如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评:边讲边填绘,图形典型、简明、印象深。
师:(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②、③图)评:利用地图册中的图,表现力较强。
师:山地、丘陵地表起伏都大,但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教师边指图观察,边说这可以从顶和坡(板书)两个方面来辨认。山地:一般顶尖坡陡(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丘陵一般顶浑圆,坡缓(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
除顶、坡之外,丘陵和山地它们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有什么不同?
从海拔看: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下(填表)山地在500米以上(填表),但有的丘陵(指图)如黄士高原上的黄土丘陵,海拔有的就达到1000米。
师:所以判定丘陵和山地最主要的标准,是海拔(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相对高度。
师:对。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填表)丘陵一般在100米以下(填表)。(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⑤图。)
师:盆地在五种地形中一般是哪两种地表形态的组合? 生:山地和平原。
师:对。它在地表形态上看有什么特征呢? 生:四周高,中央低。(师填表,并绘图)
评:将盆地作为山地和平原的组合,利用巳知推导未知,方式新颖有效。
师:在相对高度上,四周相对高度比较大,底部较小。(师填表),像脸盆一样。我们福州就是一个小盆地,它底部是一个平原,如果我们站在平原的高处,可以看到它的东、西、南、北分别被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所围绕。所以福州盆地有:“东鼓、西旗、南虎、北莲”的说法。
评:联系乡土地理,具体生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种地形的区别方法,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用一幅综合的剖面图来表示。
(教师边画综合剖面图边说明。)
评:用一幅剖面图综合表现五种地形的特征,既直观集中,又便于相互联系。如此小结方式新颖。
师:请同学们看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呢?
三、我国地形、地势概况(板书)
师:从地形类型上看,它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可能答不清楚,教师指出)1.特点:(板书)
(1)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板书)
评:朱启发提问,后板书结论,留有思考余地。
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册P.8,中国地形图,指出:注意地图上的颜色。)
师:(边指图边说明)如四川盆地中有丘陵,青藏高原上有山脉和盆地等,图中黄黄绿绿交错分布着。所以说,祖国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评:经常用到分层设色地形图,多图配合。
师:从地势高低起伏总趋势来看,它有什么特点?注意观察地图上的颜色和高度表。
评:运用已学技能,启发读图,比直告结论好。(学生议论并作答,教师总结得出:)
(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师:大体可分为几级?。生:可分为三级。
师:这是第一级阶梯(示复合幻灯片,片上画出第一级阶梯的边界山脉和青藏高原)它位于祖国的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是祖国地形最高部分,叫青藏高原。阶梯边界的山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评:利用幻灯片分解、组合,将死图变活,逐步展示,符合认识心理过程。
这是第二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二级)。从第一阶梯往北、往东是我们祖国高原和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它与第三级阶梯的边界山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脉一巫山一雪峰山,海拔100Q—2000米之间,主要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这是第三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三级)。从第二级阶梯往东是祖国第三级阶梯,它的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评:将地势阶梯与地形单元相联系,并突出地理界线,很有必要,为后续地形分布奠基。
师:为了更好地说明祖国地势从西往东的起伏状况,我们可以用已学过的哪种地图来表示呢?
生:地形剖面图。师: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师:我国为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震动世界的著名的三峡工程的兴建,就要在第五次人大会上通过,而正式确定下来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是祖国的荣誉和骄傲。它就位于祖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指图)。也由于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区,使各大河上、中、下游的河段特征也不相同了。
评:联系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适时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学习动机。师: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到兴趣,七嘴八舌地答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师:对这些你们可以答很多,课后你们还可以商量讨论,但最主要还是上面这三点。
评:提供发散思维机会,留有课后思考余地。
师: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西低东高对水汽会有什么影响?(教师边讲边画)生:东面太平洋来的水汽就难进入内地。
评:利用逆向思维和相反想象,是巩固正面理解、培养应变能力的好方式。师:对水能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逐步引导推理。
生:由于水汽减少,水能资源也大大减少了。师: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从西到东的河流交通也不方便了。
师:这些都对。现在再从地形图上看出我国哪种地形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评:越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越多,符合认识过程规律。生:(大体可以答出)高原、山地面积大。
师:对,所以,我国山区面积很大,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名多山的国家。多山的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何不利影响?
生:(大体可以答出)耕地面积小。
师:所以耍“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评:适时自然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师: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大陆架部分。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第四级阶梯。
四、大陆架(板书)
评:这样归纳,更有利于系统掌握。
师:大家看祖国地形图,大陆架是什么颜色?生:浅蓝色。
师:(指图说明)从祖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地形图上浅蓝色部分面积是很大的。
师:请同学们看书P.36第三段。大陆架概念。概念:(板书)师:关于大陆架概念,我们要注意:(教师边强调要点,边画)①它是大陆领土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板书)②深度不大。(板书)③坡度平缓。(板书)
评:用此板画,有效地说明大陆架概念诸内涵。
师:大陆架在大陆边缘通航条件好,浅海地区矿产资源,如石油等容易开发;浅海地区阳光容易透彻海底,鱼产丰富,且作业条件好;由于大陆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被称为“聚宝盆”(板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关于大陆架的争端也越来越剧烈。
2.我国的大陆架;(板书)评:自然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师:谈到大陆架,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我国是世界上大陆架面积最宽大国家之一。指图说明:渤海和黄海海底全部是大陆架,东海海底大部分和南海海底一部分也是大陆架。它们是祖国的巨大财富,这也引起了有些邻国对它的觊觎。关于祖国大陆架的情况,以后再结合有关内容对大家介绍。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地形和地势的概况。2.五种地形的区别。
3.我国地形特点、地势三级阶梯及其意义。4.大陆架的概念。
评:让学生明确重点所在。
六、课后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平凉和高原,丘陵和山地的主要区别。(2)祖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和意义。(3)大陆架的概念。
2.请大家在表中空格里填上有关的内容。
评:设计此表用作小结,简明扼要,方式较新。总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发扬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优良传统,处处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巳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生趣——爱学——增知——长智——修德,教学环节运用得当。学习目标全面落实,且合理、自然,国情国策教育有机融合在知识教学之中;学习目标的层次掌握恰当,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分明,比重合宜。是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都较好的一堂课。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设计新颖、简明、达意,教与学兼而用之,并利用电教手段。化死为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可予推广。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一册第 四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讲述气候知识的关键所在,理论性、概括性较 强、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解图表、联系实际、巩固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一、利用图表形式,提炼教材内容,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
1.影响气候的因素
这张联系图表,简明扼要,层次清楚,能使学生对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 形成原因有较清醒的认识。
2.气候的地区差异 通过此表使学生了解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 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地区差异。
二、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事例,让学
生进一步理解和牢固记忆教材内容。
讲纬度因素时,列举我国冬季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的事例。向学生提出问 题,为什么冬季时人们在黑龙江省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 而海南岛人穿夹衣就行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帮助完善答案。
讲海陆因素时,列举学生在海水中游泳的事例(我校地处北部湾畔,学 生大都在海水里游过泳)。提问学生为什么夏季(白天)在海水中游泳时,海水的气温比陆地气温要低;晚上游泳时,水中比岸上要暖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一年或一昼夜的气 温变化,陆地大于海洋,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这时受海陆因素影响。
讲地形因素时,列举学生爬山的事例。爬到山顶上感觉到凉快,说明地 势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下降0.6℃。并列举我校 所在地东方县的年降水量很少,不及海南岛中部琼中县的年降水量的一半的 事例。教师分析原因:东方县地处海南五指山和长山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 沉、气温升高,不易成云致雨、降水很少。而琼中县地处五指山的迎风坡,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降水较多。这些都是由于地形因素的 影响而致。
讲洋流因素时,列举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把热水倒进冷水中,冷水变热;把冷水倒进热水中,热水变冷。如把热水比做暖流,冷水比做寒 流,那么可以说明: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则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三、设计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讲完课文后,我设计了配套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进一 步巩固和消化当堂课所学的内容。
练习一: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镇,是我国有名的“北极村”,每年在9 月初就进入冬季,一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这是为什么?而我国最南端的 旅游城市三亚,一月平均气温高达21℃,是避寒、游览、疗养、度假的黄金 季节,这又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俄罗斯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被誉为北极圈内 的一颗明珠;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位于40°N 以北,纬度要低,但 冬季时该港却全部封冻了?
3.青藏高原所处纬度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相当,但青藏高原是我国夏 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是什么原因?
4.大西洋中爱尔兰岛上的瓦伦西亚与欧洲中部的波兰首都华沙差不多处 于同一纬度,但瓦伦西亚的一月平均气温为7.2℃,年降水量为1436 毫米; 华沙的一月平均气温为-3.3℃,年降水量为564 毫米。为何会出现这些差异 呢?
练习二:把下列地区与所对应的气候带用直线连接起来。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温带湿润地带 英国西部地区干旱地带 青藏高原高山地带
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地区寒带和亚寒带 北冰洋沿岸热带多雨地带 河流和湖泊概况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地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在我国主要湖泊。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手段
录像机、实物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板书】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
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 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 【板书】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板书】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20 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部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引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外流河、内流河的含义是什么?(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是什么?(3)长江与黄河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又有什么样的水文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出示中国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河水主要来自哪里呢?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流河水的主要来源?(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降水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
【启发提问】(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些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板书】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转折过渡】从时间上来说,我国外流河的水量都是夏季多,可从河流水量大小等方面来说,南北方的河流却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来学习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板书】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出示我国东部雨带移动投影图。
学生看书第67页“想一想”,第1、第2题,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出示表3:中国主要河流泥沙特征值。
【启发提问】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含沙量大;黑龙江及其支流、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含沙量小。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向海洋输送16亿吨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找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北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
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线表示。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找出两条季节性河流。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节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板书】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观图、中国地形图。
【启发提问】(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区是什么盆地?(2)塔里木河水主要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全长2179千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教师启发】读了下面的资料你有何感想?
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也滋润了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塔里木河每年7月至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中下游河道经常断流。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据塔里木河管理局实地检查,在塔里木河干流中游约400千米的河段上,被垦荒者任意挖堤形成的引水灌口就有138个。在干流中游进行的航拍可以见到:中游河道交叉纵横,洪水时河面宽达30千米,无效蒸发消耗了大量水资源。滥开荒严重扰乱了上中下游的用水比例和用水秩序。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塔里木河中游向下游的输水量仅是60年代的1/4,下游中段以下完全断流,河道缩短了近300千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10米以上。进入90年代,情况更加严重,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比,严重危及了下游兵团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塔里木河下游绿洲不仅有兵团5万多人和1.4万公顷耕地,更重要的是这片绿色走廊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南北联系的必经之地,是新疆与祖国内地联系的第二条战略通道。因此要尽快扭转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学生讨论。
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出示内流河、外流河示意图。
【启发提问】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表5: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转折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
你们知道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哪一个国家的、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
四、京杭运河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板书】1.起止点、长度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1)京杭运河流经哪些省市?(2)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京杭运河的水也来自这五大水系。
【板书】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启发提问】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运河呢?
【指图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开凿刊沟,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得以贯通。到隋朝,隋场帝证调民工数百万,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刊沟。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蓟县(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宽加深江南运河。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从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弯取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接向北,缩短航程800余千米。这就是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出示京杭运河景观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大运河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能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23 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通航河段主要在哪些省?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通航河段主要在江苏、浙江境内,其中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还将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板书】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让学生填空)我国最长的河流是______,最长的内流河是______,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_____,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___。
【启发提问】除了青海湖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湖泊呢?
【转折过渡】这些湖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各分布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湖泊概况。
【板书】
五、湖泊概况
【教师讲解】天然湖泊遍集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诺尔”及“茶卡”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让学生看课本第69页,图5.5,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
【启发提问】看图上,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湖水的盐度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咸水湖湖水的输出以蒸发为主,使湖泊中的盐分留在湖中,日积月累,使湖水的盐度增高,形成咸水湖和盐湖。
出示青海茶卡盐湖景观图。
淡水湖湖水大多与河流相通,溶解的盐类物质随水流出湖泊,湖水盐度变比很小。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图例,知道咸水湖和淡水湖不同的表示方式。【板书】1.湖泊的分类 出示中国地形图。
【教师指图讲解】从中国地形图上看,我国湖泊的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主要有两大湖旧分市区,面积最大的是青藏高原湖区,湖泊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2%,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藏高原湖区有湖泊1000多个,堪称“千湖之域”,中国的三大咸水湖——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和黄河上游的两大淡水湖——鄂陵湖、扎陵湖均在本区。
出示纳木错景观图。
【教师讲解】纳木错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湖泊。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闪闪发光的冰川,交相辉映,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色。
出示青海湖景观图。
让学生读书中“读一读”——介绍青海湖的课文。让学生看中国主要湖泊面积比较图。
青海湖的面积是4583平方千米,请同学们读出五大淡水湖的面积。出示中国地形图。
【启发提问】五大淡水湖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教师讲解】五大淡水湖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这里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湖泊面积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1/3。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
出示鄱阳湖景观图。
【教师讲解】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与长江干、支流相通,对长江水量有调节作用。本区湖泊都与江河相通,但泥沙淤积严重,湖泊面积显著缩小,大部分湖水深不足4米,调节河流水量能力显著下降,急需治理。
【板书】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长度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引言
1.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请一学生朗诵《黄河颂》
“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全文见参考资料]
2.黄河——举世闻名的“害河”
宣读史料记载:解放前的2000年间,黄河溃堤决口1591次,较大改道26次。提前看黄河泛滥图,北面殃及海河,经海河大沽口入海,南面曾夺谁入江,这条变化无常的大河,滚滚浊流不知冲毁了多少良田沃土,吞噬了多少生命财产。
3.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
一、中国第二长河
1.读“黄河水系图”找出:(1)发源地;(2)流经省、自治区;(3)源头卡日曲和支流渭河、汾河;(4)划分上、中、下游的河口、旧孟津及所在的省区;(5)注入海洋。
2.编顺口溜,背记流经省区
建议:“巴(颜喀拉)山泉水卡日曲,五千五百(千米)流程长,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穿过黄土区,豫、鲁淤成地上河,向东缓流入渤海。”
3.通过对比,完成“想一想”一题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2长河,而不说黄河是中国第2大河?[按径流量黄河排第8位,流域面积排第3位。]
注:表中①②系指中国主要河流的位次排列。表中资料来源—《中国国情大辞典》、雍万里编《中国自然地理》。
二、母亲河的奉献
1.指中国地形图
提问:你记得宁夏、内蒙古(指位置)这两个地方位于什么干湿地区吗?[干旱区]你还记得这一大片华北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吗?[黄河等河流泥沙冲积形成的]
2.讲述引黄灌溉的历史
从秦代(公元前215年)起,我国劳动人民开凿引水渠(秦渠)之后,汉朝、唐朝相继引黄灌溉农田。黄河水,使干旱土地展现出生机,塑造了“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建国后,又修建完善了排灌设施的引黄灌溉工程,形成今日的商品粮基地。至于华北平原一向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近代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啊,黄河,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 3.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
(1)看“中国地形图”。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我站在黄河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指出从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间,穿绕19个险峻的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而且集中,有利于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宣扬新中国开发利用黄河的成就。读“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说明建国以前,黄河未修建一座水坝。建国以后,实行了黄河梯级开发,建成8座大型水利枢纽、水电站。并在图上找出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水电站,以及梯级开发最密集的河段[龙羊峡—青铜峡]。
三、中国的忧患
这一段教材比较复杂,思想教育意义很重要,为此,需要明确:
教学思路: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害与不害在于是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害可变为利,需要用辩证观点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本段和下段的知识要领如下:
1.从“想一想”引入地上河
从地图上看,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比地面高,地面流水无法汇入河道。]
2.什么是地上河,看开封附近地上河示意图
问:哪里是黄河河床?哪里是地面?河床比地面低,还是高?高出多少米?[7m,一般高3~4m,有的高出10m以上]故黄河成为有名的地上河(或悬河),请看漫画“船在天上行”,问那是什么意思[人要仰望黄河,或登梯子到大堤上去看]。
3.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追溯到泥沙问题
问:你见过黄河吗?为什么叫做黄河、黄海呢?要了解这一系列问题得从泥沙谈起。(1)泥沙的来源。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①土层疏松;②植被破坏严重;③多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这些泥沙大量输入黄河中、下游。此时,请读“主动脉破裂”读一读材料。(2)含沙量。这么多泥沙输入黄河,使黄河水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每年输入下游1.6×109t泥沙,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60%,泥沙使河水浑黄,黄河也因此而得名。(3)泥沙的去路。黄河流入下游平原,流速变缓,泥沙淤积河道,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现在,下游河床仍以每年10cm速度向上升高。“做一做”,黄河淤高速度不变,再过100年,黄河河床将比开封市区高出多少米?[17m]
4.河床不断升高,黄河河水高出地面,该怎么办?[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河水] 5.中国的一大忧患——大堤随时随处有决口危险
①黄河下游水量集中7、8月,一遇暴雨,河水猛涨,洪峰过高(陕县记录,黄河最小流量<200m3/s,最大流量1933年8月10日达22000m3/s,1843年还出现36000m3/s的特大洪水),山洪暴发,急流而下,常易决口泛滥。古都开封历史上曾6次被淹,明末一次洪水,37万人淹死34万。②历代反动统治者腐败无能,年久失修,任其泛滥成灾。当时歌谣:“三年两头发大水,万顷良田被淹没,官家年年说治水,百姓眼泪流成河”。③更有甚者,人为制造灾祸,1938年,反动派为了逃命(日寇侵入)挖开花园口大堤,整整泛滥39年,形成黄泛区,读一读“痛苦的回忆”,看一看泛滥时的悲惨景象图。
6.建国40年来的防洪工作成就
加固堤防、分洪、蓄洪,使黄河洪水年年安全泄入大海,并经过1958年22300m3/s特大洪水的考验。
四、根治黄河
1.黄河为害根源尤在黄河大堤被迫不断加高,处于“愈险愈加,愈加愈险”的恶性循环之境地,据测算,这种局面只能再维持50年左右,总有一天维持不住。因此,必须另想办法根本治理。
2.你能不能提几条根治黄河的设想呢?议论后教师总结:(1)治黄的关键——治沙。
(2)治黄的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3)水土保持采取的途径——①生物措施:造林种草;②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宣读“读一读”河曲县材料,看一看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圆形)地貌改造成梯田、种草植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③治理黄土高原分割到户,谁治理谁效益,输入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
(4)治沙、防洪并举
修水库,举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达到远景目标——①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②使黄河防洪能力由现在的60年一遇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昔日那种“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悲惨景象,以及黄河受诅咒的时代一去不会复还。黄河将由害河变为一条富国利民的河流。
(5)完成“想一想”
①黄河带来好处——塑造平原,灌溉农田,水能资源,孕育了中华文化。②黄河带来灾害——水灾,危及人民生命财产。③治理工作——防洪(修堤、分洪、蓄洪)治沙(水土保持、水利枢纽)。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免费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著名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板书】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阔的海域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附表:表1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表2世界主要国家海岸线比较表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学生练习。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
(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附表 投影(1)
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国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投影(2)
世界主要国家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工程师与科学家人数统计表
投影(3)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表
1996年我国城镇人口35950万人,农村人口86439万人 投影(4)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家庭调查表(学生一)
家庭调查表(学生二)
家庭调查表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3·养成正确的民族观。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与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教学媒体 挂图“中华民族分布图”。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彩图“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课上讲过的: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典型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板书】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并设问:(1)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由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板书】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教师提供以下信息:(1)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3)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教师设问】根据以上的资料和信息,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小组代表归纳总结本组的结论,经过全班评议,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以下几点意见:
【板书】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比发展。(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总结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总结得很好。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复习巩固】同学回家以后。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图片展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自然环境要素之一的地形。
师: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它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掌握了它,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它自然要素和各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以及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发展生产等情况。
评: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揭示学习内容的有机联系。师:学习地形,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地形和地势。请同学们翻书P.33、P.34。
师:什么叫地形?什么叫地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地形与地势(板书)
生: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师:对,答得很好。由于地形表示地表形态(字下有圈者板书,以下同),地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所以,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评:加以比较,明确两个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师:地球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
二、五种地表形态(板书)
(学生翻中国地图册P.8,教师出示五种地形景观图。)师:这五种地的外观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小声讨论,教师进一步讲。)
师:我们可以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加以概括。
(学生边对照五种地形的景观图,边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边板画、填表。)(出示五种地形比较简表。)五种地形比较表
(上表有划线处,均系空白,经边讲、边画、边填,最后内容如上列)
评:概括完整的知识结构,图文并茂地列表比较,清晰而易掌握。边问边讲边填,利于启发。
师:从地表起伏状况来看,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册下方的①、④图。)一般说来,平原、高原地面广阔,起伏较小(填表),但也有的高原地表起伏很大(指青藏高原)。平原和高原地表起伏都很小,我们从垂直高度上讲就是海拔或者相对高度(停顿)较小? 生:相对高度小。
(教师板书,在表中相对高度栏上填下小字。)
评:针对初中学生在比较时不易区分相似者,再分组对比,有利理解。
师:这两种地形从形态、相对高度来看较为相似,那么区别它们的关键应看海拔,(略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海拔高度。
师:海拔高度不同是区别它们的重要标志。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并指图,如华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高原海拔大于200—600米(填表及绘表中国,并指图如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评:边讲边填绘,图形典型、简明、印象深。师:(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②、③图)评:利用地图册中的图,表现力较强。
师:山地、丘陵地表起伏都大,但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教师边指图观察,边说这可以从顶和坡(板书)两个方面来辨认。山地:一般顶尖坡陡(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丘陵一般顶浑圆,坡缓(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
除顶、坡之外,丘陵和山地它们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有什么不同?
从海拔看: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下(填表)山地在500米以上(填表),但有的丘陵(指图)如黄士高原上的黄土丘陵,海拔有的就达到1000米。
师:所以判定丘陵和山地最主要的标准,是海拔(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相对高度。
师:对。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填表)丘陵一般在100米以下(填表)。(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⑤图。)师:盆地在五种地形中一般是哪两种地表形态的组合? 生:山地和平原。
师:对。它在地表形态上看有什么特征呢? 生:四周高,中央低。(师填表,并绘图)
评:将盆地作为山地和平原的组合,利用巳知推导未知,方式新颖有效。
师:在相对高度上,四周相对高度比较大,底部较小。(师填表),像脸盆一样。我们福州就是一个小盆地,它底部是一个平原,如果我们站在平原的高处,可以看到它的东、西、南、北分别被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所围绕。所以福州盆地有:“东鼓、西旗、南虎、北莲”的说法。
评:联系乡土地理,具体生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种地形的区别方法,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用一幅综合的剖面图来表示。
(教师边画综合剖面图边说明。)
评:用一幅剖面图综合表现五种地形的特征,既直观集中,又便于相互联系。如此小结方式新颖。
师:请同学们看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呢?
三、我国地形、地势概况(板书)
师:从地形类型上看,它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可能答不清楚,教师指出)1.特点:(板书)
(1)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板书)
评:朱启发提问,后板书结论,留有思考余地。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册P.8,中国地形图,指出:注意地图上的颜色。)师:(边指图边说明)如四川盆地中有丘陵,青藏高原上有山脉和盆地等,图中黄黄绿绿交错分布着。所以说,祖国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
评:经常用到分层设色地形图,多图配合。
师:从地势高低起伏总趋势来看,它有什么特点?注意观察地图上的颜色和高度表。评:运用已学技能,启发读图,比直告结论好。(学生议论并作答,教师总结得出:)(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师:大体可分为几级?。生:可分为三级。
师:这是第一级阶梯(示复合幻灯片,片上画出第一级阶梯的边界山脉和青藏高原)它位于祖国的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是祖国地形最高部分,叫青藏高原。阶梯边界的山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评:利用幻灯片分解、组合,将死图变活,逐步展示,符合认识心理过程。这是第二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二级)。从第一阶梯往北、往东是我们祖国高原和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它与第三级阶梯的边界山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脉一巫山一雪峰山,海拔100Q—2000米之间,主要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这是第三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三级)。从第二级阶梯往东是祖国第三级阶梯,它的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评:将地势阶梯与地形单元相联系,并突出地理界线,很有必要,为后续地形分布奠基。
师:为了更好地说明祖国地势从西往东的起伏状况,我们可以用已学过的哪种地图来表示呢? 生:地形剖面图。
师: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师:我国为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震动世界的著名的三峡工程的兴建,就要在第五次人大会上通过,而正式确定下来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是祖国的荣誉和骄傲。它就位于祖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指图)。也由于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区,使各大河上、中、下游的河段特征也不相同了。
评:联系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适时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学习动机。师: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到兴趣,七嘴八舌地答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师:对这些你们可以答很多,课后你们还可以商量讨论,但最主要还是上面这三点。评:提供发散思维机会,留有课后思考余地。师: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西低东高对水汽会有什么影响?(教师边讲边画)生:东面太平洋来的水汽就难进入内地。
评:利用逆向思维和相反想象,是巩固正面理解、培养应变能力的好方式。师:对水能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逐步引导推理。
生:由于水汽减少,水能资源也大大减少了。师: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从西到东的河流交通也不方便了。
师:这些都对。现在再从地形图上看出我国哪种地形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评:越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越多,符合认识过程规律。生:(大体可以答出)高原、山地面积大。
师:对,所以,我国山区面积很大,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名多山的国家。多山的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何不利影响?
生:(大体可以答出)耕地面积小。
师:所以耍“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评:适时自然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师: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大陆架部分。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第四级阶梯。
四、大陆架(板书)
评:这样归纳,更有利于系统掌握。
师:大家看祖国地形图,大陆架是什么颜色?生:浅蓝色。
师:(指图说明)从祖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地形图上浅蓝色部分面积是很大的。师:请同学们看书P.36第三段。大陆架概念。概念:(板书)师:关于大陆架概念,我们要注意:(教师边强调要点,边画)①它是大陆领土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板书)②深度不大。(板书)③坡度平缓。(板书)
评:用此板画,有效地说明大陆架概念诸内涵。
师:大陆架在大陆边缘通航条件好,浅海地区矿产资源,如石油等容易开发;浅海地区阳光容易透彻海底,鱼产丰富,且作业条件好;由于大陆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被称为“聚宝盆”(板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关于大陆架的争端也越来越剧烈。
2.我国的大陆架;(板书)评:自然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师:谈到大陆架,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我国是世界上大陆架面积最宽大国家之一。指图说明:渤海和黄海海底全部是大陆架,东海海底大部分和南海海底一部分也是大陆架。它们是祖国的巨大财富,这也引起了有些邻国对它的觊觎。关于祖国大陆架的情况,以后再结合有关内容对大家介绍。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地形和地势的概况。2.五种地形的区别。
3.我国地形特点、地势三级阶梯及其意义。4.大陆架的概念。评:让学生明确重点所在。
六、课后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平凉和高原,丘陵和山地的主要区别。(2)祖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和意义。(3)大陆架的概念。
2.请大家在表中空格里填上有关的内容。
评:设计此表用作小结,简明扼要,方式较新。总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发扬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优良传统,处处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巳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生趣——爱学——增知——长智——修德,教学环节运用得当。学习目标全面落实,且合理、自然,国情国策教育有机融合在知识教学之中;学习目标的层次掌握恰当,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分明,比重合宜。是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都较好的一堂课。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设计新颖、简明、达意,教与学兼而用之,并利用电教手段。化死为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可予推广。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一册第 四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讲述气候知识的关键所在,理论性、概括性较 强、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解图表、联系实际、巩固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一、利用图表形式,提炼教材内容,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1.影响气候的因素
这张联系图表,简明扼要,层次清楚,能使学生对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 形成原因有较清醒的认识。
2.气候的地区差异
通过此表使学生了解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 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地区差异。
二、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事例,让学
生进一步理解和牢固记忆教材内容。
讲纬度因素时,列举我国冬季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的事例。向学生提出问 题,为什么冬季时人们在黑龙江省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 而海南岛人穿夹衣就行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帮助完善答案。
讲海陆因素时,列举学生在海水中游泳的事例(我校地处北部湾畔,学 生大都在海水里游过泳)。提问学生为什么夏季(白天)在海水中游泳时,海水的气温比陆地气温要低;晚上游泳时,水中比岸上要暖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一年或一昼夜的气 温变化,陆地大于海洋,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这时受海陆因素影响。
讲地形因素时,列举学生爬山的事例。爬到山顶上感觉到凉快,说明地 势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下降0.6℃。并列举我校 所在地东方县的年降水量很少,不及海南岛中部琼中县的年降水量的一半的 事例。教师分析原因:东方县地处海南五指山和长山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 沉、气温升高,不易成云致雨、降水很少。而琼中县地处五指山的迎风坡,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降水较多。这些都是由于地形因素的 影响而致。
讲洋流因素时,列举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把热水倒进冷水中,冷水变热;把冷水倒进热水中,热水变冷。如把热水比做暖流,冷水比做寒 流,那么可以说明: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则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三、设计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讲完课文后,我设计了配套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进一 步巩固和消化当堂课所学的内容。
练习一: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镇,是我国有名的“北极村”,每年在9 月初就进入冬季,一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这是为什么?而我国最南端的 旅游城市三亚,一月平均气温高达21℃,是避寒、游览、疗养、度假的黄金 季节,这又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俄罗斯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被誉为北极圈内 的一颗明珠;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位于40°N 以北,纬度要低,但 冬季时该港却全部封冻了?
3.青藏高原所处纬度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相当,但青藏高原是我国夏 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是什么原因?
4.大西洋中爱尔兰岛上的瓦伦西亚与欧洲中部的波兰首都华沙差不多处 于同一纬度,但瓦伦西亚的一月平均气温为7.2℃,年降水量为1436 毫米; 华沙的一月平均气温为-3.3℃,年降水量为564 毫米。为何会出现这些差异 呢?
练习二:把下列地区与所对应的气候带用直线连接起来。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温带湿润地带 英国西部地区干旱地带 青藏高原高山地带
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地区寒带和亚寒带 北冰洋沿岸热带多雨地带
河流和湖泊概况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地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在我国主要湖泊。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手段
录像机、实物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板书】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
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 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 【板书】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板书】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部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教师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引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外流河、内流河的含义是什么?(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是什么?(3)长江与黄河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又有什么样的水文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板书】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出示中国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河水主要来自哪里呢?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流河水的主要来源?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降水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
【启发提问】(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些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板书】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转折过渡】从时间上来说,我国外流河的水量都是夏季多,可从河流水量大小等方面来说,南北方的河流却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来学习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板书】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出示我国东部雨带移动投影图。
学生看书第67页“想一想”,第1、第2题,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出示表3:中国主要河流泥沙特征值。
【启发提问】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含沙量大;黑龙江及其支流、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含沙量小。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向海洋输送16亿吨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找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北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
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线表示。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找出两条季节性河流。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节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板书】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观图、中国地形图。
【启发提问】(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区是什么盆地?(2)塔里木河水主要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全长2179千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教师启发】读了下面的资料你有何感想?
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也滋润了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塔里木河每年7月至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中下游河道经常断流。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据塔里木河管理局实地检查,在塔里木河干流中游约400千米的河段上,被垦荒者任意挖堤形成的引水灌口就有138个。在干流中游进行的航拍可以见到:中游河道交叉纵横,洪水时河面宽达30千米,无效蒸发消耗了大量水资源。滥开荒严重扰乱了上中下游的用水比例和用水秩序。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塔里木河中游向下游的输水量仅是60年代的1/4,下游中段以下完全断流,河道缩短了近300千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10米以上。进入90年代,情况更加严重,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比,严重危及了下游兵团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塔里木河下游绿洲不仅有兵团5万多人和1.4万公顷耕地,更重要的是这片绿色走廊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南北联系的必经之地,是新疆与祖国内地联系的第二条战略通道。因此要尽快扭转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学生讨论。
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出示内流河、外流河示意图。
【启发提问】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表5: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转折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
你们知道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哪一个国家的、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
四、京杭运河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板书】1.起止点、长度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1)京杭运河流经哪些省市?(2)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京杭运河的水也来自这五大水系。
【板书】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启发提问】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运河呢?
【指图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开凿刊沟,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得以贯通。到隋朝,隋场帝证调民工数百万,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刊沟。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蓟县(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宽加深江南运河。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从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弯取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接向北,缩短航程800余千米。这就是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出示京杭运河景观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大运河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能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京杭运河通航河段主要在哪些省?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通航河段主要在江苏、浙江境内,其中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还将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板书】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让学生填空)我国最长的河流是______,最长的内流河是______,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_____,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___。
【启发提问】除了青海湖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湖泊呢?
【转折过渡】这些湖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各分布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湖泊概况。
【板书】
五、湖泊概况
【教师讲解】天然湖泊遍集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诺尔”及“茶卡”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让学生看课本第69页,图5.5,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
【启发提问】看图上,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湖水的盐度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咸水湖湖水的输出以蒸发为主,使湖泊中的盐分留在湖中,日积月累,使湖水的盐度增高,形成咸水湖和盐湖。
出示青海茶卡盐湖景观图。
淡水湖湖水大多与河流相通,溶解的盐类物质随水流出湖泊,湖水盐度变比很小。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图例,知道咸水湖和淡水湖不同的表示方式。【板书】1.湖泊的分类 出示中国地形图。【教师指图讲解】从中国地形图上看,我国湖泊的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主要有两大湖旧分市区,面积最大的是青藏高原湖区,湖泊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2%,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藏高原湖区有湖泊1000多个,堪称“千湖之域”,中国的三大咸水湖——青海湖、纳木错、色林错和黄河上游的两大淡水湖——鄂陵湖、扎陵湖均在本区。
出示纳木错景观图。
【教师讲解】纳木错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湖泊。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闪闪发光的冰川,交相辉映,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色。
出示青海湖景观图。
让学生读书中“读一读”——介绍青海湖的课文。让学生看中国主要湖泊面积比较图。
青海湖的面积是4583平方千米,请同学们读出五大淡水湖的面积。出示中国地形图。
【启发提问】五大淡水湖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教师讲解】五大淡水湖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这里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湖泊面积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1/3。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
出示鄱阳湖景观图。
【教师讲解】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与长江干、支流相通,对长江水量有调节作用。本区湖泊都与江河相通,但泥沙淤积严重,湖泊面积显著缩小,大部分湖水深不足4米,调节河流水量能力显著下降,急需治理。
【板书】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长度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表1 中国河流和湖泊的数量
表2 中国河川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表3 中国主要河流泥沙特征表
表4 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
表5 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
《长江》教学案
砖桥中学 沈峰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教学难点]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说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说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具]
电脑多媒体+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设想]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以下是小编带来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设置
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
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预设: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教师: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出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地图要首先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先读图名,左边这幅图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右边的图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代表的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的分布。
教师:读图的第二步是读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读图例。
教师: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读图的第三步──根据问题,提取信息。
【设计意图:回顾读图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问题1)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教师: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0℃等温线,它有着重要意义: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学生回答预设: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教师:(问题2)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最高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
学生回答预设:最低气温为-28℃以下,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最高气温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
教师:(问题3)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50℃左右
教师: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国7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分布。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读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
问题1: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除了28℃等温线外,以8℃为间隔的等温线有几条?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问题2:7月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最大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问题3: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读图任务。】
讲授新课──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知道我国的温度带
教师: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学生回答预设:根据看到的每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相近呢?
学生回答预设: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既然农业生产是我们划分温度带的依据,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和代表性农产品。
学生: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识别水果产地。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与教材中的地理联系起来。】
教师:我们特别容易把温度带和热量带(地球上的五带)混在一起,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预设: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度来划分;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作物品种、作物的熟制相关。
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水果
拓展延伸:中国各个温度带的主要植被2.房屋
3.农作物及其熟制
总结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那么你知道我国降水的情况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课时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从整体看,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不均匀)(2)观察分析
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有几个数值?(如图)
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的方向有何规律?(如图)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过的地方(4)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的季节差异”图,回答问题标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如图)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在图中从南向北圈出这四个城市(如图)
总结: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早;长;晚;短;晚;早)
得出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分配不均(2)
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回答问题
该图反映的是北京降水的季节还是年际上的变化?(年际)总结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年际变化大
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影响生产和生活)3总结: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空间上: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上:季节分配不均(南方雨季长,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短,开始晚,结束早。);年际变化大
4.干湿地区
(1)划分依据:气候的干湿状况
(2)读图,有哪些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3)读图,分析:连线湿润地区------800mm以上半湿润地区------400mm~800mm半干旱地区------200mm~400mm干旱地区------200mm以下
(4)体会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建筑;2.植被;3.农业类型)
(5)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总结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课时
(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复杂多样:
(1)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指出我国的气候类型。(2)我国一些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更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3)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2.季风气候显著
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我国有几种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里?(3种;东部)
3.归纳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高原山地气候:全年低温,降水稀少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使得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所以自南向北,气温越来越低。2.海陆位置:读图完成表格(1)冬季风的影响源地风向性质影响范围冬季风亚欧大陆内部偏北风寒冷干燥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以外都受影响对气温的影响加剧北方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2)夏季风的影响源地风向性质影响范围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风温暖湿润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以东以南地区对气温的影响带来丰富降水,影响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3.地形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使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高大山地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三、课堂练习选择
1.下列我国哪个地区夏季气温最低(B)
A.黑龙江省B.青藏高原C.海南省D.吐鲁番盆地2.关于我国降水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C)B.从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递减
C.山东省降水量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专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讲授新课]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板书: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板书: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学生归纳:
人口、城市、交通:东密西疏 经济:东部高、西部低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 学生:发表意见
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板书: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课堂活动: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下面来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真是多媒体练习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 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2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增城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划分了各个区域:南部的新塘、永宁地区是经济区,中部的荔城中心为文化、行政区,北部的派潭、正果、小楼主要为自然生态区。我们学校在增城的中心区,请一位新塘的同学说一下新塘跟增城中心区的差异 学生: [讲授新课]
同学们学习的知识越多,对于地理的差异描述也越来越具体了,增城区内也存在页很大的差异的;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我国根据气候、干湿、温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划分了气候类型区、干湿区、温度带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大区域有哪四大区域吗?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生归纳: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板书: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展示: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P6图5.5,下面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小组成果。
师生归纳: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要有:降水、气温、地势等。过渡: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 板书: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图5.5,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表格完成。
提问: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的? 学生:纬度因素。3 提问: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 学生: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提问: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地形因素影响的。
总结: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理差异的因素。拓展学习:下面看看大家对四大区域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呢完成《区域地理导学》P4综合题2,并思考原因。
学生:完成练习并汇报答案以及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给予引导。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今天您的收获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学反思: 4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子让景观等自然特征;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 4.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 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教学难点
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 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B C、。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②是
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划分,通过练习看来同学们掌握情况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了解北方。[讲授新课] 5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阅读第8页第一段的文字,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学生: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板书: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第9页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派代表汇报小组成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划重点内容,板书并提醒学生做笔记
过渡: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错,能把北方的范围找出来,区域的位置确定下来
因此三大地形区能清晰可见,所以北方的主要地形我们也能确定,气候类型也没问题;下面我们来完成第10页活动题,通过活动分析,我们来认识北方的气候差异。
活动:观察图片并回答:
学生:完成活动任务,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过渡:我们需要借助学习过的知识来思考现在的问题,学以致用;通过活动我们更加了解北方的气候;好,在气候、地形等影响下,北方是什么类型的土壤,成因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在书本中找出来。板书:
二、黑土地 黄土地
1、土壤: 学生:举手发言。归纳并板书:
1.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的冷、湿环境形成黑色土壤;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黄色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扇平原,逐渐形成今天的华北平原;所以东北是黑土地、华北是黄土地。6 过渡:通过对北方土壤的了解,结合我们上学期学习过北方的耕地利用方式以旱地为主,会种植什么作物:农业生产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11页文字,了解北方的农业。学生:阅读并发言。
归纳并板书: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师生活动:完成12页活动题:认识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概况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二、黑土地 黄土地
1、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教学反思: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7 第六章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
3.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4.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临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东北三省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2.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教学难点
1.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2.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回顾:根据北方地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的气候: 三大地形区: 土壤类型: 耕作类型:
农业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教师小结: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 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 里面的环境跟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提问:什么是白山、黑水?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2.3.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课堂活动:通过大家小组的探讨以及汇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归纳,相信大家基本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了解,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6页活动题: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教师: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学生: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提问: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穿、住等特点。课堂练习:巩固课堂知识。课堂小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分享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2.地形与河流:
3.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9 第二课时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板书: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阅读:阅读书本17页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学生: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展示:多媒体展示框架图,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并板书:
板书:
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提问: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展示:图6.18 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过渡: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 学生:阅读书本18页,并归纳生态问题。教师指导并板书:
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过渡: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学生: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适当给予指导并板书: 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过渡:了解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吧!展示: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教师: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板书: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
阅读:图6.20,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
师生归纳: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讲述: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对我国奉献甚大,但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对于这样的“东北现象”,国家出台了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板书:
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振兴?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课堂活动:
1、对于“活动”第1题,首先告诉学生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 题,要引导学生从铁路、水路两方面分析。总结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2、对于“活动”第2题,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图6.20,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图6.21,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表甲、乙修建铁路的可能原因。
3、对于“活动”第3题,分析的思路首先依据教材图6.22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6.20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然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教师先选择其中一个城市为案例讲解,剩下的城市由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课堂小结:同学们,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或者你可以分享你今天最大的收获。学生:分享收获或提出疑问。(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或给予解疑)※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
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教学反思: 12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的成因;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演示法。※课型 :综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讲授新课]
板书:
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13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 南低秦岭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
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 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板书: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14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 南低秦岭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15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材29页活动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1.阅读图6.34说出水土流失于地表植被的关系。学生:观察图,初步了解植被覆盖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讨论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学生:判断 [讲授新课]
讲述: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通过活动分析和判断,我们简单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阅读教材28页,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请同学们小组内完成阅读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并反馈。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板书: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过渡:通过大家的合作探讨,相信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继续要探讨,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引导学生归纳水土流失的后果并板书。板书:
2.后果:①带走肥沃的土壤 ②破坏农田、村庄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河流含沙量上升,淤塞河床等 过渡:黄土高原位于黄河流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环境问题一定要寻找解决措施,请同学们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献策略,下面看哪个小组想到的策略最多。学生:思考、整理小组想法,教师巡堂并给予指导与肯定。教师:请小组发表看法,并归纳板书。板书:
四、水土保持 1.方法: 16 活动: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下面我们来阅读3、31
页活动题,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生:阅读理解
教师:凡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长期进行,相信一定有效果的,我们来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黄土高原变绿了——大规模植被建设前后对比。小结:同学们的学习也一样,需要坚持不懈的态度,努力奋发,相信一定有收获。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的学习到这里,通过板书,我们能清楚今天的知识框架,重点把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措施。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四、水土保持 1.方法: ※教学反思 : 17
第六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型:综合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北京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讲述:通过视频,我们应该清楚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区域是:北京。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板书:第六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42“北京的地形”和图6.44“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示意”,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黑板副板书)18 1.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2.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3.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4.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副板书:
1.地理位置:2地形地势:3.气候:4.河流: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总结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北京市面积1.68万km,现有人口1961.9万人(2010年)。板书:一.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板书)
纬度位置上,北京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违约,居于内陆,但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位置上,海路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2.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西北角。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板书:3.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候特征文字)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板书:4.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完成35页活动题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9 2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二.政治文化中心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40、6.41,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提问,学生回答,略。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位于平原北部边缘。
(2)北京属典型的 气候,其特点表现为、。
(3)北京的地势表现为 高,低。、、三面环山,东南方向是平原。2.判断
(1)北京三面被河北省包围,是河北省的一部分。(2)北京是个内陆城市,对外联系很不方便。(3)流经北京市的河流大多属黄河水系。
(4)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因此它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很高。3.选择
(1)北京西隔 山就到 高原()A.太行山 内蒙古高原 B.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C.太行山 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 黄土高原(2)北京的城市职能是()20 A.钢铁工业中心 B.经济发展中心 C.政治文化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
答案:1.(1)华北(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 冬夏长、春秋短(3)西北 东南 ;东北 西北 西南 ;华北 2.(1)×(2)×(3)×(4)× 3.(1)C(2)CD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一.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暖温带、半湿润区 海陆位置:居于内陆、但距离海洋较近
2.地形地势: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向东南倾斜。3.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4.河流:海河水系:最终流入渤海。二.政治文化中心
1.全国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等。2.全国文化中心:北大、清大、科学院等。3.国际交往中心: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等。21 第六章 第一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4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建都800多年,(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元、明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4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活动:请大家看图6.4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板书)。
(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
承转、提问:每个中国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续利用下去呢?(板书)
活动:请大家阅读P38建议,说说你的看法。22 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板书)板书:现代化的大都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P39课文及图6.48,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板书),如交通方便快捷(板书)、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板书)。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 年。
(2)北京旧城的格局形成于,两代,成 形。在这之前,旧城城区曾几度变迁,引起变迁的自然原因主要是。(3)未来的北京将成为一个。2.判断
(1)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历史遗留建筑很多,严重阻碍了北京的发展,应坚决拆掉。
(2)今天的北京城已一改过去的旧面貌,历史对北京的今天毫无影响。(3)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提高旅游收入,应延长营业时间,扩大游客量。
(4)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应加大工业发展的力度。答案:1.(1)3000(2)元 明 凸 水源(3)现代化大都市 2.(1)×(2)×(3)×(4)×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23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1、建城时间早
2、北京著名的历史古迹
三、现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交通发展
2、现代化都市的建设与发展 教学反思: 24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3.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分析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导入新课]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板书: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25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形成基础。
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教师指导并板书:
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 温暖湿润 水热充足:湿热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
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
过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已经认真地了解过了,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怎样的农业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板书: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1.类型:水田农业
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课堂反馈练习: 26 1.南方位于 以南、以东、濒临、; 2.主要的四大地形区:、、、; 3.气候,特征:、; 4. 农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5.下列表示南方农作物的一组是:()A.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 B.水稻、油菜、甘蔗、橡胶等 C.小麦、棉花、谷子、甜菜等 D.青稞、小麦、棉花、葡萄等
6.农作物收获次数的多少,与该地区生长期的长短有关。据此判断,下列地形区农作物收获次数最多的可能是()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答案:1.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海南海
2、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3、亚热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水田,水稻;甘蔗、油菜、橡胶、茶
5、B
6、C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 温暖湿润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类型:水田农业 2.作物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教学反思: 植被常绿 “红土壤”
第七章 第二节“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 …….28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板书: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
2.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血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新课讲授]
师生互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在当代的发展也很迅速,师生共同列举名城并板书。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 29
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板书)。由此转入对教材图7.19的分析。让学生读图,分别找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总结并板书。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城市
教师讲述:通过图7.19,我们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
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板书)板书: 1.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课堂上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板书: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您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二.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教学反思: 31 第七章 第三节“东方明珠”—— 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