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碳与碳的化合物反思(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8:0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化学碳与碳的化合物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化学碳与碳的化合物反思》。

第一篇:九年级化学碳与碳的化合物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引入时,从自然界的碳循环入手,引起学生对第六单元的回忆。贴近生活的直观引入引起学生关注自然和人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构建网络的教学方法,如金刚石、石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用连线法复习有利于构建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本单元中物质的转化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投影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知识的建构。还有,在复习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由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更是重点,如果直接把二氧化碳的性质搬出来,达不到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能把知识记得深刻呢?我准备了“碳接力游戏”展示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又使整个课堂轻松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把问题抛出去,学生在说中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2、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本节课中讲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本身无毒,但能产生温室效应,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抓住这一机会,再一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练习量也有些不够。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第二篇:初中化学“碳及其化合物”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初中化学“碳及其化合物”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谢劲松(北京市第五十中学,中学高级)

一、该主题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1.该主题知识结构

本主题知识包括碳单质(金刚石、石墨 C60)碳的氧化物(CO、CO2)碳酸盐(CaCO3)的性质及用途。

2.该主题知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主题知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主题知识打通了初三碳及其化合物、高一化学常见碳酸盐、高二有机化学的学习,利于学生掌握生产、生活中常见含碳元素物质性质、用途的学习。

3.本主题知识拓展

3.1 碳循环——地球上的几个碳库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 岩石圈 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 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总量为 2.7 × 1016 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总量有 2 × 1012 吨;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这些物质的存在形式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在大气中,二氧化碳 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 物库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 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两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贮存者, 贮存量大约为 4.82 × 1011 吨,相当于目前大气含碳量的 2/3。

3.2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控制了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沉积物和大气、生物圈及海洋之间的迁移, 而且是对大气二氧化碳和海洋二氧化碳的最主要的控制。沉积物含有两种形式的碳:干酪根和碳酸盐。在风化过程中,干酪根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却很复杂。含在白云石和方解石矿物中的碳酸镁和碳酸钙受到地下水的侵蚀,产生出可溶解于水的钙离子、镁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它们由地下水最终带入海洋。在海洋中,浮游生物和珊瑚之类的海生生物摄取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来构成碳酸钙的骨骼和贝壳。这些生物死了之后,碳酸钙就沉积在海底而最终被埋藏起来。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这两个方向流动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伴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量的增多或减少,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随之增多或减少。

3.3 碳的生物循环

在碳的生物循环中,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 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质,然后通过生物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作用又从有机物质转换为二氧化碳而进入大气。碳的生物循环包括了碳在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的迁移。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 残体中的碳,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 20 年。一部分(约千分之一)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 2 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如今,人类消耗大量矿物燃料对碳循环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沉积岩中的碳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化学作用分解后进入大气和海洋;另一方面生物体死亡以及其他各种含碳物质又不停地以沉积物的形式返回地壳中,由此构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碳的生物循环虽然对地球的 环境 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从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间上来看,缓慢变化的碳的地球化学大循环才是地球环境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二、该主题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1: 形态各异的碳单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科学方法。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跟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 C60的结构,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环节

一、联想质疑:大家对氧气比较熟悉,臭氧也听说过,其实它们是一家人,它们都是氧元素形成的单质。一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还有许多,如红磷和白磷等等。提起碳的单质,大家一定会想到煤、木炭这些黑呼呼的东西,其实,煤并不是碳的单质,如果我说璀璨夺目的钻石也是碳的单质,大家一定会感到惊讶。高贵的钻石怎么可能与木炭是一家人呢?

环节

二、交流思考:研究表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请你列举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用途?推断其物理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可用于制备玻璃刀、钻石、轮锯、钻头等。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有优良的导电性。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它们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如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由于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更强。能吸附毒气、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用于制糖、食品、净水,制防毒面具等。C60用途:材料科学、医学、超导体等。

环节

三、启发讲授: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你认为它们的排列方式有多少种?发挥想象力,可以是线状、层状、或网络状、笼状等多种可能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这种不同的排列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学生分组讨论,并阅读教材。

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从而导致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想。

环节

四、实验演示:木炭跟氧化铜的反应。该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

(1)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木炭跟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原反应。

最后,小结:

1.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

2.碳的几种单质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3.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重点 2 :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1.由二氧化碳用途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并对性质进行分类。

2.启发讲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结合学生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抽提出的一部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加以补充,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下学习笔记: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无色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4)有“三态”的变化。

我们平时打开汽水或啤酒盖时,常有大量的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呢?这是利用哪一点性质呢?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1 体积的水大约能溶解 1 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可乐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由生活情景引入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检验可乐瓶中溢出的二氧化 5 碳可用澄清石灰水。教师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CO2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落实化学方程式。

学以致用: 日常生活中,为了装饰我们的房子,我们给墙壁扫石灰水,当石灰水变干时墙壁会被一白色的物质覆盖,变得很白。在这过程中,为了使效果更好,人们常在房中放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放一盆炭火可以使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且室内的温度也会升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由日常生活我们知道鱼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氧气,氧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由上面的实验探究我们得知 CO2 也能溶于水,那么它溶于水时究竟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 + H2O = H2CO3

但是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 = H2O + CO2

拓展讲二氧化碳的用途:可做致冷剂,保存食品和人工降雨;可做灭火剂;可做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可做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

教学重点 3 :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包括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为了落实这些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建议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主动思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教师可以应用以下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思考什么化学反应才最适合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物中有气体导致和生成物的气体混合在一起无法分离、反应条件高温在实验室不好做到,最后只能选取碳酸盐和酸反应。教师追问:实验室用哪种碳酸盐和哪种酸制备二氧化碳比较好?提供药品: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块状大理石、稀盐酸、稀硫酸。经过对比实验分析,发现只有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钙起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如果用稀硫酸跟碳酸钙起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在反应开始时生成不易溶解的硫酸钙薄膜,会包住碳酸钙,使它不能接触到稀硫酸,因而反应很难继续进行。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自己制备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体现开放性。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点。

教材中给出了一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学时切不可将它作为唯一的、标准的装置,要鼓励学生创新。学生首先需要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因素,然后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下图列出了其他几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三、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1.“碳”和“炭”的含义和用法学生容易混为一谈。

学生在书写物质名称时,对于“碳”和“炭”认识不够到位。“碳”是指碳元素,是核电荷数为 6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在描述物质组成时用“碳”,例如碳原子、碳元素、碳单质、碳的化合物。而“炭”是指具体的物质,例如 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

2.学生误认为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本章学习的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碳元素,但却是不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就属于混合物而非单质。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学生对于纯净物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纯净物是指只含一种物质,有固定的组成。而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而忽略了由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学生对于单质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学生认为只要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在进行归类时就属于单质。而单质的概念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只含有一种元素,但却是混合物就不再是单质。例如:下列各组物质一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臭氧(O3)B 仅含氢、氧两种元素的物质 C 仅含碳元素的物质 D 仅含碳、氧两种元素的物质 臭氧是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O3)。由氢氧两种元素可以组成的物质是 H2O 或 H2O2 或两种混存,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仅含碳元素的物质可能是金刚石或石墨或C60,或几种物质混存。含碳氧两种元素的物质是 CO 或 CO2 或两种物质混存,所以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学生在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容易出现以下几处错误:

(1)长颈漏斗下口没有伸入液面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2)出气导管管口不应伸入液面下,这样二氧化碳会把酸液沿导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出气导管管口应在锥形瓶上方,略伸出胶塞部位。

(3)集气瓶瓶口应向上,改用直形导管并把导管伸入锥形瓶底部。.在制备气体的实验中混淆“检验”和“验满”两种操作

在制备气体的实验中,学生对于“检验”和“验满”的操作易混淆。检验是利用物质的典型特征或特征现象来证明这种物质。而验满是已知是哪种气体,只是选择简便的方法,利用明显的现象证明气体已集满。

用最简便的方法确定气体的成分,即检验气体。首先根据 C 装置中集气瓶的放置可以知道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而初中阶段常见的比密度大的气体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学生在作答此题时,选择合适的方法检验气体是否为氧气或者是否为二氧化碳。具体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上的火焰复燃是证明是氧气;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上的火焰燃烧得更旺是氧气,若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

5.对 CO2 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

CO2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实际上是 CO2 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在水中,一部分与 H2O 反应生成了 H2CO3,H2CO3 使溶液变红。学生误认为是 CO2 使其变红。

第三篇:浅谈绿色化学与低碳经济

浅谈化学工业与低碳经济

阮航 20090801009 威海职业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应用化工技术一班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生命科学的世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命科学等为代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存的世界。跨入二十一世纪, 化学与不同学科深入交叉、渗透、融合, 在各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二十一世纪化学与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生命等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广泛交叉渗透必将爆发出更为惊人的综合效果。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绿色化学正成为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瞩目。关键词:低碳经济 化学工业 可持续发展 绿色化学

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通过推出一系列“绿色新政”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期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的繁荣。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的瞩目,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正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业界的努力方向。本文主要阐述绿色化学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人类的新的工业革命。在人类活动中,为了获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据世界银行统计,如以20世纪整整100年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代表,那么在这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消耗石油1420亿吨,消耗钢铁380亿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且威胁全球的生态平衡。有预测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由此,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基本内涵的新的工业革命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低碳经济的目的: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标,并以构筑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中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碳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其中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为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低碳时代化学工业面临的大问题: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必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高“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三、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我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我们在看到发展低碳经济给化工产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此带来的发展良机。

1、是化工产业为碳减排提供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为化工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提供了压力和动力,而且为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商机。化工产业在实现碳减排目标中,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关研究表明,与非化工类产品相比,化工产品能带来更多的二氧化碳减排数量,在所有被认定为碳减排领域中,有40%左右得益于塑料和保温材料等化工产品。

2、是化工产业为碳利用拓展市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温室气体是逃逸的二氧化碳。如果将资源放对地方,在二氧化碳没有逃逸之前将其捕捉,采用化工新技术,新工艺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是一件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事业。而能够担当此项重任者非化工产业莫属。我国一些化工企业已经作出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比如,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技术可将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变成碳酸二甲酯等精细化工产品。通过羰基合成等工艺技术,可使二氧化碳与氢反应生产甲烷、甲醇、碳纤维、工程塑料、沥青以及建筑材料等,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能拓宽氢能利用的空间。

3、是化工产业为碳捕捉开拓途径在工业领域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方法,除了采用化学方法实现碳利用,变废为宝之外,还有碳捕捉。碳捕捉的主要方法是碳燃烧和碳封存,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已经掌握了碳捕捉、分离与净化技术,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领域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不大。

四、绿色化学与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化学是近年来才被人们认识和开展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实用背景强、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面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挑战, 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工业,我国应遵循生态发展规律, 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和化工, 把原子经济性和零排放作为两个终极目标,使所有化学成分能够完全被利用, 使产生的废物都能够变成资源重新利用。

(1)新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在原子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合成化学和催化的基础问题, 即绿色合成和绿色催化问题。

(2)传统化学过程的绿色化学改造。如在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生产乙苯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需要用酸催化反应, 过去用液体酸HF 催化剂, 而现在可以用固体酸。

(3)资源再生和循环使用技术研究。自然界的资源有限, 因此人类生产的各种化学品能否回收、再生和循环使用也是绿色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4)综合利用的绿色生化工程。如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煤的脱硫、微生物造纸以及生物质能源开发等的研究。

五、结语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显现了人的能动性。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 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绿色化学是控制化工污染的最有效手段, 是人类和化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世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该是到了转变“谈化色变”观念,重新认识和定位化工产业的时候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化工产业的发展,中国要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的革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环境战略重点的一次创新性转移,是一种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挑战,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由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行为的一次认识飞跃。

五、参考文献:

[1] 谢萍华,陆伟.绿色化学与中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J].杭州化工,2008,(2)

[2] [美] R.布里斯罗.化学的今天与明天[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3] 王大全.中国的绿色化工[ J ].广州化工, 2000,(4): 1-3.[4] 江元汝.生活中的化学[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5] 赵华成.绿色化学及其绿色系统工程技术与环境友好[J].化学教育

第四篇: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原因,了解一些碳单质的用途。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

5.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步骤。6.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低碳生活、碳纳米材料的热点问题及温室效应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2、同时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化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做中学”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达到熟练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乙醇、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目的,并运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2.建构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二、教学过程

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先让学生填写基础导学学案,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复习计划; 【创设情境】

设置关于碳父及其化合物的趣味故事引入复习【角色扮演】

1、学生活动: 让一名学生扮演一氧化碳,进行自我介绍

2、通过介绍进而帮助学生回忆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并完善

3、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张二氧化碳的个人名片 【对抗竞赛与分组合作】

幻灯片投影关于单质碳的知识并以抢答竞赛的形式完成 【对比归纳】

以表格方式对比归纳碳的化合物及其单质碳(金刚石、石墨、C60)各两组物质的性质及用途的异同 【提出问题】

1、建构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

2、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介绍典型反应的现象以及所属反应类型 【巩固达标】

【实验探究】设置碳酸盐检验的探究实验,学生演示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5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2.明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3.知道一种元素可以因结构不同而能组成几种不同的单质。4.认识碳的燃烧及其产物。

5.了解CO和CO2的性质及CO2的用途。

6.初步学会制取CO2,了解实验室内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7.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8.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9.理解碳与一些含碳化合物的相互转变关系。教学重点

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关注社会与环境责任感的培养。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性质及制法的探究过程和方法、碳与一些含碳化合物的相互转变。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2.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3.理解碳与一些含碳化合物的相互转变关系。教学过程

[听 写]碳与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变的化学方程式 [板 书]六.二氧化碳的用途

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液态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

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阅 读]P.146 知识视窗

温室效应的起因、不良影响、对付策略

[板 书]七.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阅 读]完成P.147 图5-18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

检查站 用线条把彼此相关的性质与功用或危害链接起来 [课堂练习]1.用化学方程式表达《石灰吟》中所述的物质转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CaCO3CaOCO2

粉身碎骨浑不怕,CaOH2OCa(OH)2

要留清白在人间。Ca(OH)2CO2CaCO3H2O 2.课本P.137/习题5.2

高温

下载九年级化学碳与碳的化合物反思(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化学碳与碳的化合物反思(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低碳生活和化学论文

    低碳生活和化学 摘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过低碳生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重新发挥,突出化学的作用。 关键字:低碳生活 ;化学;碳 前言:低碳生活在如今的资源短缺的世界中越来越重要......

    九年级化学中考知识点过关训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1.(2020百色第26题节选)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做好自身防护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家庭和学校常备洗手液、酒精、一次性口罩、温度计等。活性......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共五篇]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泸县一中王云贵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9日 【授课地点】叙永二中 【课题分析】碳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从物质类别上讲涉及到了有机物、无机物中的......

    博物馆与低碳

    博物馆与低碳生活作者:肖冠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高耗能低产出的矛盾仍然是发展的瓶颈。哥本哈根吹起的“低碳风潮”,不仅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渗透进博物馆的文......

    低碳与环境保护

    低碳与环境保护 学院: 专业:姓名:学号: 低碳与环境保护 摘要: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

    低碳专题

    低碳环保专题策划稿 口播: 当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当狂风、暴雨、地震、高温、严寒等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频繁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低碳材料

    拯救地球!学会低碳生活!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

    碳单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单质的种类、结构、物理性质及用途。 (2)开始对同一种元素可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有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