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显微镜下的世界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 1课时
2、做酸奶 1课时
3、馒头发霉了 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课时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教学反思: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教学反思:
第二篇:《显微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显微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背景分析:
上节课,学生刚刚使用过的显微镜,观察动植物表皮,初步建构了细胞的概念。学生对显微镜所带来的新奇一定意犹未尽。本课,教师要继续引领学生正确操作显微镜,并观察酵母菌装片。并由此,揭示出微生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家庭的其他类生物,如病毒、细菌、霉菌。
以酵母菌为突破口,打开通往微生物世界的门,更容易使学生接受。首先,较之霉菌,学生可能更熟悉后者,但从安全卫生角度出发,还是酵母菌的培养与观察更易实施。第二,学生生活中对酵母菌、对发酵也常常听说,常有接触。很多同学家中会遇到做面食、积酸菜等情况,或多或少,耳闻目睹过发酵的过程。第三,相对与小学配备的显微镜精密程度而言,大多数学校的显微镜还不具备清晰观察病毒、细菌装片的条件。自制酵母菌溶液进行观察,既增强了可信度,同时也和一般学校显微镜精密条件相符。
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制作酵母菌的准备工作,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干酵母粉,加入水中,置于温暖处培养二十分钟即可。制作酵母菌的装片时,先用滴管吸取一滴酵母溶液,滴在载玻片上,之后的步骤与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大致相同,不再赘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身边生活着肉眼不易看到的微生物,经常是形态各异的;利用显微镜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结构,能运动,以适应周围环境。
2、过程与方法:正确使用显微镜,并作观察记录;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意识到微生物是复杂多样的。
教学重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由上节课静态的观察对象变成动态观察对象。
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如实描述。
教学准备:
a.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酵母菌装片,有关微生物的图文资料。
b.教师演示材料:多种微生物的图文资料或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小生物世界。1675年,他观察到雨水中的不断运动的微小生物,倍感惊奇。随着显微镜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察到了更多的微小生物,酵母菌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先来观察酵母菌。
(二)制作酵母菌装片(略,此步骤也可以换用直接观察事先备好的酵母装片)
(三)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注意初步引导学生辨认是否观察到了酵母菌(可以运动、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2.要求学生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在观察记录进行的中期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交流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指导,提高记录的真实客观性。
(四)提供补充阅读资料。
1.如果本课观察与课外有不符的情况,鼓励学生课后接着去进行相关的调查。
2.提供微生物的整体介绍,着重展示病毒图片、细菌图片、霉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学生初步感知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揭示微生物的概念: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像酵母菌一样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科学家将这类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例如:病毒、细菌、霉菌等。
3.继续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微生物的知识。
(五)布置延伸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微生物和自然界、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哪些事例可以说明?。
第三篇:显微镜下的世界(实验课)
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能力。情感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2、体验到探索微观世界观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深入到微观的生命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显微镜下的世界,今天我们借助工具亲手亲眼微观世界的景象。
二)认识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部分的功能。
1、小组中仔细观察显微镜。
2、填一填:选择各个部分的名称填写在相应处。
A目镜
B调焦螺旋(粗)C调焦螺旋(准)D镜头转换器 E物镜
F载物台 G遮光器
H压片夹 I反光镜 三)调节显微镜。
1、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演示时怎么调节的。
2、投影方法: A:摆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调整好角度。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不要太接近边缘)。
B: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大约1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眼睛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睛自然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筒内白亮。
C: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②用眼睛向目镜内看,转动粗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看到物像,再略微转动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损坏镜头、标本)。
四)学生分组实验
1、合作。6组,三种切片*2。
2、画出你看到的微生物。
微观世界精彩纷呈,有我们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微观景象画下来。
3、展览学生作品。对比,看有没有不同。有不同的可以换同学再做。六)小结:
我们的周围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就叫微生物。其中有不动的微生物,比如蓝藻、水藻等;有运动的微生物,比如钓钟虫、草履虫等;还有一些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细胞等。同时也有,微小得让人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组织。显微镜的出现,让我们的眼界又扩大了许多。注意事项:
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七)完成实验报告。
第四篇:《显微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上节课,学生刚刚使用过的显微镜,观察动植物表皮,初步建构了细胞的概念。学生对显微镜所带来的新奇一定意犹未尽。本课,教师要继续引领学生正确操作显微镜,并观察酵母菌装片。并由此,揭示出微生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家庭的其他类生物,如病毒、细菌、霉菌。
以酵母菌为突破口,打开通往微生物世界的门,更容易使学生接受。首先,较之霉菌,学生可能更熟悉后者,但从安全卫生角度出发,还是酵母菌的培养与观察更易实施。第二,学生生活中对酵母菌、对发酵也常常听说,常有接触。很多同学家中会遇到做面食、积酸菜等情况,或多或少,耳闻目睹过发酵的过程。第三,相对与小学配备的显微镜精密程度而言,大多数学校的显微镜还不具备清晰观察病毒、细菌装片的条件。自制酵母菌溶液进行观察,既增强了可信度,同时也和一般学校显微镜精密条件相符。
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制作酵母菌的准备工作,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干酵母粉,加入水中,置于温暖处培养二十分钟即可。制作酵母菌的装片时,先用滴管吸取一滴酵母溶液,滴在载玻片上,之后的步骤与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大致相同,不再赘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身边生活着肉眼不易看到的微生物,经常是形态各异的;利用显微镜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结构,能运动,以适应周围环境。
2、过程与方法:正确使用显微镜,并作观察记录;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意识到微生物是复杂多样的。
教学重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由上节课静态的观察对象变成动态观察对象。
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如实描述。
教学准备:
a.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酵母菌装片,有关微生物的图文资料。
b.教师演示材料:多种微生物的图文资料或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小生物世界。1675年,他观察到雨水中的不断运动的微小生物,倍感惊奇。随着显微镜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察到了更多的微小生物,酵母菌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先来观察酵母菌。
(二)制作酵母菌装片(略,此步骤也可以换用直接观察事先备好的酵母装片)
(三)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注意初步引导学生辨认是否观察到了酵母菌(可以运动、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2.要求学生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在观察记录进行的中期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交流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指导,提高记录的真实客观性。
(四)提供补充阅读资料。
1.如果本课观察与课外有不符的情况,鼓励学生课后接着去进行相关的调查。
2.提供微生物的整体介绍,着重展示病毒图片、细菌图片、霉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学生初步感知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揭示微生物的概念: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像酵母菌一样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科学家将这类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例如:病毒、细菌、霉菌等。
3.继续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微生物的知识。
(五)布置延伸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微生物和自然界、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哪些事例可以说明?
第五篇:显微镜 望远镜 教学设计
显微镜
望远镜
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说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培养发散思维。
2.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五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五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
[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
[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生甲]显微镜的构造?
[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生丙]如何使用显微镜?
结合课本图3.5—1投影。让学生讲解。
[生甲]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乙]*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生丙]*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生丁]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
[生戊]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生己]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掾。
[生庚]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跟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
[生辛]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显微镜(板书)
原理:物镜f
目镜u [师]现在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 [学生们观察、教师指导,使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像] [师]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解吧。 [生甲]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乙]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 [生丙]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生丁]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 [师]看投影课本图3.5—2,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 [生甲]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生乙]*近眼睛的叫做目镜,*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生丙]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生丁]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生戊]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生己]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生庚]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二、望远镜(板书) 原理:物像:u>2f倒立缩小的像。 目镜:u [生甲]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生乙]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生甲]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生乙]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生丙]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原理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原理u>2f ②目镜原理放大镜作用 四、布置作业 P67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注意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近眼睛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