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3[最终版]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抄写喜欢的句子。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前准备
教师: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学生:有条件的准备《城南旧事》一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童年: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
2.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3.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4.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文中注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课件出示)②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用笔画一画,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2.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3.课堂交流。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有趣的事情。(1)学骆驼咀嚼(出示)
①读这段话,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读出来。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想一想,“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那样究竟是什么样,再读,想象。
读读这个句子,什么让我看呆了?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指名读。
(我听出来了,你强调3个那样,为什么,3个那样你读出了什么 ?)
②书上还有一个和呆相近的字,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出示“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读一读这两句话,“呆、傻”和平时说的一样么?怎么不一样?(在这里是褒义的,看呆了说明了对骆驼的喜欢,看得仔细投入。傻事写出了体会出了小英子的天真无邪,可爱,纯真幼稚)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来看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样子,看录像。(2)议驼铃
自己读5—9自然段,小英子和父亲在讨论什么话题?出示文字: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①分角色读。
②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女儿的观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的观点?为什么?
(爸爸是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小英子认为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充满幻想,非常天真,在她的眼睛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是啊,每个人在儿童时代都有一些天真的想法,充满一些美好的幻想,幼稚的心灵中总有一些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3)剪驼毛
师:“冬天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仔细读一读这一段,出示第十段,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读。
(很关心、喜欢骆驼,善良,想让骆驼好看一点。)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 你有问题要问吗?(和谁一样?为什么说人和骆驼一样,不说骆驼和人一样)
人和骆驼一样,人跟着骆驼学,似乎不合逻辑,在她眼里最关注的是骆驼,最关心喜欢的也是骆驼,那时小英子只有五岁,在她眼里骆驼和人没有先后,这就是五岁孩子眼中的世界,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表现,就那么纯真,那么无邪。
(4)问骆驼
①师:骆驼队的到来给小英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可是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于是就去问妈妈,师生分角色读一读,出示对话。你听出什么了?(关心,挂念,好奇)
②想象:小英子会问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看出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小结:骆驼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好奇,让她的童年过得那么幸福美好。
(5)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导: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①读课文最后两段,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童年“一去不还”感叹,淡淡的忧伤,对童年生活无限的怀念 出示,读: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②联系上下文说说,还有那些傻事不会再做了?
(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写这本书42岁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傻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才有了《城南旧事》这本名著。
五、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推荐:小说、电影《城南旧事》,出示书的图片。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2.童年是美好的,读了林海音的这篇文章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课下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第二篇:五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五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五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我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去听、说、读、写,能借助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和阅读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不仅解文意,更要知方法。给学生简单、扎实、美好的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认识生字,会写九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等词语,理解“咀嚼、交错”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自读自悟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重点词句体会童年的天真及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在入情入境地读中,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小林海音的天真和童趣。
【教学难点】
在后两段的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因童年逝去而产生的遗憾和淡淡的忧伤,并学习一些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等词语。
2.通过初读与合作探究,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并能说出骆驼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在阅读中初步感受小林海音童年时的天真。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中感受童年的天真以及作者对童年无比怀念的情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
2.抓重点词句品读与交流,感悟作者细致有序的观察及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方法,同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课前交流:(视现场情况而定)
一、复习导课,整体回顾。
1.出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一篇美文,谁还记得题目?(出示课题)想想看,暖暖冬阳下,悠悠童年时,在老北京长长的胡同里,小小林海音坐在家门前,你们知道她在等什么吗?
*魔术笔圈画课题中“骆驼队”一词,从而凸显这一关键词。
2.复习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意。
导语:作者巧妙地围绕“骆驼队”展开文章布局,还记得吗,都写了那些有趣的片段呢?
(板书:学咀嚼 谈驼铃 想剪毛 问驼队)
师:从这些片段的初步阅读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林海音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板书:天真或有趣均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童年的天真表达出来,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这可是一个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奥秘,怎么样?赶紧看看大作家是怎么写的吧!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是一项基本又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心怀森林识树木”,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为篇章训练做好铺垫。
二、精读“学咀嚼”,感受天真,发现写法。1.对话文本,感受天真,探究写法。
课件出示“学咀嚼”一段。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学咀嚼”这一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写上简单批注。
【设计意图】“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与文本对话是交流理解的必须前提,是必不可少的课堂阅读的体验,教师必须珍视孩子的独特体验。
3.师生交流。
预设一:“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用红色普通笔标注本句。
作者看的多细呀,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骆驼留给作者的印象。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指导朗读本句。
(弹性环节,视课堂情况取舍)鼓励学生照样子说句子:
我站在池塘边上,看满池盛开的荷花开:那样(),那样(),那样()。
师:你们的解读十分精彩。让我们继续交流,作者还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二: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1)这句话在写什么?(骆驼咀嚼的样子)(板书:样子)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交流发现,感受林海音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观察得很仔细,像这样抓住细微之处进行描写的方法就叫做细节描写。)
*拖曳词条:注重细节描写
(2)本段还有些动词用得很好,你发现了吗?(板书:动作)
(3)再读读这一段,能发现语言有什么特点吗?
*拖曳词条:语言简洁朴实 预设三: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感受林海音的童真童趣。
4.播放视频片段,指名朗读全段。
【设计意图】学生对骆驼并不熟悉,播放视频有利于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更好地理解文本,生动的电影片段也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朗读兴趣。
师:多天真啊!你们都给看乐了!来,读读这一整段吧,让林海音学骆驼咀嚼的画面活起来吧!
5、引导积累。
过渡:如此经典的文字,你能把它珍藏进心里吗?
*利用课件刮奖功能引导学生积累精妙词句。
三、自读其它片段,探究写法,感悟天真。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鼓励合作交流,鼓励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师由台前退居幕后,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过渡:多么精彩的细节刻画,多么质朴的语言描述啊!童年的天真就这样溢满字里行间。读读其它片段吧,看看你从哪里能感受到这份天真,别忘了圈画重点词句写批注啊!
1.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2.分享收获。
预设“谈驼铃”部分:
你们喜欢谁的说法?为什么?指导分角色朗读“我”和爸爸的对话。(板书:对话)
预设“想剪毛”部分:
指导朗读,体现天真。出示骆驼脱皮毛的画面,发散思维:看到这样的骆驼,你想干什么?这其实是一种什么描写?(板书:心理)
预设“问驼队”部分: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3、小结写法。师:探讨到这,我们来小结一下,你都学到了那些写法?
四、课堂练笔,迁移运用。
1.师:想不想用学到的方法写写自己呢?
(出示练笔要求)你们的童年一定也有一些有趣的事,选择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细节来写,可以写动作,可以写外貌,也可以写人物对话。比比看谁写得生动有趣。
2.课堂练笔分享,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动笔写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体验,包括了听、说、读的全部思维过程,是语言文字的落实训练。此环节是全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实际运用的操练场。
五、朗读悟请,感受怀念。
过渡:学以致用,你们很会学习!沉浸在你们对童年的描述中是一种享受啊!只是时光匆匆,她从不肯为任何人停留,听——
1.配乐朗读后两段(根据学生水平指名读或者教师范读)。
2.交流感悟。(板书:怀念)
师:这世上不是谁都敢轻易去怀念那些失去了的美好!你们知道吗,当林海音终于提笔写下《城南旧事》来追忆童年时,已人到中年四十二岁了!心中的怀念也染上了淡淡的忧伤。谁再来读读这两段?(视情况如时间紧张师范读或生齐读。)
3.看板书回归课题,学习命题方法,总结全文。
六、结课,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城南旧事》,或看一看这部同名电影。
【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的大语文天地,激发孩子去读更多的书,渗透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终生学习、热爱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以《·童年? 》为题,用今天学到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副板书】
样子
天真 谈驼铃 想剪毛 问驼队 动作 细节描写 对话 心里 怀念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案
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案
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案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童年》 【设计思路】:
A、“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童年》的音乐轻轻响起)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片树叶,一张照片,都能勾起我们童年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宝。可是,不同的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同,童年给我们留下的画面也不同。你能说说童年中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吗?把你的快乐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处。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充分自学后,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3)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系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的问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B字里行间读真情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4、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地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5、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品读文本,正如冬阳下的骆驼须慢慢嚼嚼,不是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文中的四个生活片段,则可以引导学生读喜欢的片段,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带着这“惊奇喜欢关爱思念” 的感受入情入味地读读重点句。让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当学生尽情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之后,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时,学生再次入情入境的朗读,会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抽丝剥茧,凭借文本语言,加之,由想象到直观,激活、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 同样方法学习其余片段 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3、“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C、“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2)从这个片段中体会作者叙述得真实,描写得逼真。(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D、“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C、曲终但觉余音绕
五、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六、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板书设计:
6、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文本框: 魂牵梦萦 依依留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看骆驼咀嚼 模仿 谈骆驼铃铛 天真 想剪骆驼毛 幼稚 问骆驼去处 好奇
第四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小学
**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过程
都说读书好,我们也知道要好好读书,但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读了好多书,阅读水平依然差,考试阅读会丢分。其实阅读分为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通常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是浑沦吞枣,可能就错过了很多信息。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更为高效呢,今天我们便一起研究研究吧。以《城南旧事》里的序言为例,它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课文当中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
一、这个题目很特别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特别,你发现了吗?
提示
“间隔号”。
对于这个题目我是这样理解的。当作者觉得连贯的一句话无法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的时候,他就会用这种方法,选取两三个关键词作为题目。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读也读不通,就在中间放个“间隔号”,留下了空白,反而给人想象的空间。
2、探究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三个词呢?一定要读文章,好好想一想。
二、所有的事跟“骆驼队”有关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骆驼队”这个词放进标题?
是的,这篇文章里“骆驼”一词出现频率最高,明写的就有19处,还有表示骆驼的“它们”8处,几乎遍布全文所有段落。
2、这篇文章里的事都和骆驼有关,写了哪些事呢?
默读课文,在文章旁边概括地写一写,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生默读交流)
(板书)骆驼咀嚼
骆驼挂铃铛
骆驼脱毛
骆驼不回来
三、怀念“骆驼队”,实际就是怀念“童年”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童年”这个词放进标题?
仅仅是提示我们小时候吗?阅读时我们不能凭第一印象,要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大家不妨读读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
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里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童年里又多了一层回忆。
2、课前预习时,有一个同学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他关注到在对待同一件事的时候,孩子和大人的反应和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们有发现吗?小组同学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
提示:比如看到骆驼拒绝,孩子的反应是?学骆驼拒绝。大人呢?在旁边讨价还价,根本没注意这个。
再说看见骆驼脖子上挂个铃铛,孩子的猜测是?小林海音猜测是骆驼为了个单调的路途解闷。大人的想法呢?大人觉得是为了防止狼的侵犯。
3、谁继续往下说。看到骆驼脱毛,小林海音想给它剪一剪。大人熟视无睹。
4、骆驼没回来,小林海音一次一次地问,心里很挂念,妈妈被问得都觉得有些心烦了。
(板书)
骆驼咀嚼
骆驼挂铃铛
骆驼脱毛
骆驼不回来
孩子
学骆驼咀嚼
想驼铃的作用
想剪驼毛
问骆驼行踪
(增加行路的情趣)
大人
忙讲价钱
(防止狼的侵袭)
熟视无睹
没在意,心烦
4、(指黑板)比较之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天真、有趣、对什么都好奇,爱观察
怀念童年的天真,怀念童年的可爱,怀念童年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也是怀念童年的善良。
5、说童年
这样的童年给你什么感觉?幸福、美好、愉快、无忧无虑…..四、不傻不呆的“童年”还算“童年”吗
1、细品“学骆驼咀嚼”
在这4件事中,你觉得哪一件最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淘气、善良以及“好奇”。
我觉得5岁的小英子是讨厌骆驼,我有证据,你看他在文章里写道:“那样丑的脸”。一读,就知道小英子觉得这骆驼太丑了。你觉得呢?引发学生的思辨。
让5岁的小英子感到新鲜有趣的仅仅是骆驼的丑吗?还有哪些细节?这一小组,一人说一处。你们用这样的句式说:“让小英子觉得新鲜有趣的,还有——”
2、理解
“呆”
是啊,这一切,在5岁的小英子看来是那么新鲜有趣,以至于小英子都看得——“呆”了。这“呆”不是“傻”的意思,不是“蠢”的意思,而是指小英子看得——入神了,看得——着迷了。要入神、着迷到什么程度呢?——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练习朗读)
可是这么新鲜有趣的场景,大人的反应呢?
师:骆驼那样丑的脸,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那样长的牙,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的样子,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的样子,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骆驼白沫子沾在胡须上的样子,他们有兴趣看吗?——没有。
管那些大人呢,小英子确看得很专注,很入神,很着迷。入神、着迷到什么程度呢?她竟——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齐读)
3、现在你也小呢,你做过这样的一些傻事吗?很专注很投入长时间地观察一些事物。
小时候不发发呆,多没意思啊。不做一点傻事的童年还叫童年吗?这段话就是对童年最好的纪念。我们再来读一读——
在林海音的童年里,骆驼带给她美好的回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的走进林海音,走进她的童年,走进她的生活…..五、“童年”再怀念也回不来了
读最后两自然段,你有什么样的感触
童年多的是天真可爱,多的是新鲜幼稚,拥有一颗好奇的心,这样幸福,快乐美好,无忧无虑的童年确一去不还了。所以你在读童年是,童年里,又多了一丝——
其实这篇文章是被删减了。原版的序言里,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六、小结
运用刚刚我们学过的方法,思考标题中
为什么选“冬阳”这个词
阅读时,我们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读书的话,我想我们的阅读就好更高效。
第五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批注、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初步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任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话。
教法
情景教学,知道学生品读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组织学生讨论。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想象画面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2.(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谁来读读课题?你发现这课题跟我们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吗?
3.再指名读课题,读着课题,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4.我们一起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画面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的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哪些画面和场景呢?让我们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正音。(重点:“嚼”的两种读音,“卸”的字形)
3.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哪几个场景.
4.读了课文,你认为作者拥有怎样的童年?
三、小结,完成作业
1.课堂作业第三题
2.生字抄写本。
第二课时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过渡: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怎么批的?注了些什么?
学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注: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注: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注:小作者为什么这样?)
(1)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样子——丑、长、安静;动作——磨来磨去、冒、沾;呆
(2)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不同读法: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谈驼铃
(1)议一议: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看法?
(2)文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这三句话都是写到驼铃声,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听一听,这三处驼铃声有什么不同?
(第二处“更清脆”与第一处的“铛、铛、铛”比较;第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由模糊到渐渐清晰,所以是“缓缓”的。)
②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一些情趣吗?
点评: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成了作者童年里最美妙的声音。
问去处
(1)“谁?”问得莫名其妙,一门心思想着骆驼。
(2)“总是问,总是问”夏天,我还可能问哪些关于骆驼的事?
想剪骆毛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
点评: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悟情——留恋画面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有骆驼)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代表作者的童年;代表作者的故乡;表达对童年对故乡的思念。引导学习表达眷恋童年,思念故乡的语句。)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1)读一读,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想: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式节奏感强,突出时间过得快;童年留不住,一去不还,表达对童年的眷恋之情,透着淡淡的伤感。
(2)朗读抒情
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我真想把它永远留住,真希望它能象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它能象骆驼队一样可以再回来,可是它却一去不还啊!我怎能不为之伤感!(引读)
唉!童年一去不还了!就在这叹息声中我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驼铃声,时光虽然逝去,可是故乡依旧在,那是一份绵长的思念啊!(引读)
2.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不是,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图片配音乐)
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出示书图片)
3.品悟最后一段(1)齐读——教师范读
(2)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指名读2人)
(怀念、回味、感伤与幸福交织在一起。)
(3)齐读
四、师总结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课后希望大家读一读林海音的这本《城南旧事》,这是本散发着淡淡温暖的书,英子的坚强面对一切,让我们感动;这是一本以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大千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并没有加上几十年后的林海音的感受;这本书只是讲述了老北京所发生的一件件小事,虽然朴素,却震撼人心。
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课外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想象驼铃的用处
想替骆驼剪毛(回忆——难忘)
追问骆驼的去处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体会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骆驼回忆童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体会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骆驼回忆童年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和《城南旧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回忆课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事。
二、品读课文,回忆童年。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体会学骆驼咀嚼和骆驼系铃铛的美好想象。用笔画出给自己印象深的'词语和句子,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学骆驼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设1: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作者是怎样描写骆驼的?她为什么能把骆驼写的那么传神?
观察仔细,描写生动。呆字我看得很投入。感受作者的天真幼稚。
感情朗读,出示视频学生看骆驼咀嚼,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填空朗读,练习背诵。
预设2:交流骆驼系铃铛的美好想象一部分。
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抓我的问题和爸爸的回答,体会爸爸的笑。
从爸爸的笑中你体会到什么?
练习想象说话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5、自学后两件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为什么会有想帮骆驼剪毛的想法?
从我追问骆驼的去向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练习填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课件出示。
1.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2.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淡淡的伤感
想帮骆驼剪毛浓浓的怀念
追问骆驼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城南旧事》的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先听支歌,会唱的跟着唱,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这歌词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2、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同学们闭眼感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令我们产生了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3、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第5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第7~11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第12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第13~16段〕。)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真童趣
1、学“学骆驼咀嚼”的`片断。读第5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细细地品味,并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中,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2、学习后三个片断。在后三个片断中,选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自愿结成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精读课文,感悟对童年的怀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2、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便重临我的心头”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说童年
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这正是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此时,你想起了自己哪些有趣的经历呢?(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姿多彩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微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我们应该把握好美好时光,让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都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很棒,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吃食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一去不还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6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三.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提问上节课内容。结合板书
看、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
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队
二、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作者是怎样描写骆驼咀嚼的?
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1,观察仔细
2,我喜欢骆驼
3,看得很投入
请个别学生带这种喜欢的感情阅读本段。
2.总结学法:板书
读--画,写--朗读
3,请大家依照这种方法,分组学习下面的部分(提生说,读句子,品感情,朗读
三、学习最后两段课文,体会怀念之情
师过度句: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着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过度句: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在一起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师总结: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现在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在这淡淡的感伤的背后,我们更多的感受到了什么?
对童年的留恋,怀念(板书)
四、老师范读,学生品读。
五、感受作者的忧伤,欣赏歌曲《送别》
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作者那对童年的怀之情吧!请欣赏《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