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南沙卫士》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1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南沙卫士》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南沙卫士》教学设计》。

第一篇: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南沙卫士》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南沙卫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读11个字。

2.了解南沙守礁官兵的艰苦生活,体会他们艰苦奋斗、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3.体会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南沙守礁官兵的艰苦生活,体会他们艰苦奋斗、有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你们想欣赏一下它秀丽的景色吗?(放映南沙群岛图片)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习《南沙卫士》。

二、提出主线:

通过初读课文,战士们在驻守中遭受的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三、汇报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五、拓展延伸

通过搜集资料,你对南沙的现状和战士的饿生活还了解哪些?

六、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文学习兴趣高,能深入体会南沙卫士艰苦奋斗、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的比较好。学生对南沙战士的生活有强烈的想要了解的愿望。

第二篇:《南沙卫士》优秀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你们想欣赏一下它秀丽的景色吗?(放映南沙群岛图片)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习英雄中的第五课《南沙卫士》

二、提出主线:

通过初读课文,战士们在驻守中遭受的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饿印象,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三、汇报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

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四、欣赏录象,激情朗读

播放《南沙掠影》欣赏战士生活状况

带着对战士的敬佩朗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

通过搜集资料,你对南沙的现状和战士的饿生活还了解哪些?

六、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第三篇: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林祥入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凸现了蔺相如、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含3个多音字“答dā”、“便pián”、“削xuē”)以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学习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4.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了解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5.复述或表演其中一个故事。【教学重点】

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结构的独特。【学情分析】

学生对课文中讲的故事应该有所耳闻,但对当时的历史了解得不会很清楚,对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也许弄的不是很明白,对当时的各国利害关系学生也不会很清楚,所以建议老师、学生查一些历史资料,了解战国七雄的情况,清楚当时各国的利害关系。

【教学方法】 讲读法、自学法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本课书的教案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

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战国七雄的资料。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给3个小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学习29课,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2.师:“将”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iàng”,指的是谁?(廉颇)“颇”读音是“pō”,师板书:廉颇。

3.师:“相”也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xiàng”,指的是谁?(蔺相如)“蔺”的读音是“lìn”,领学生带拼音读两遍。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

4.“和”依然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睦、和好)5.把题目连起来读一遍,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将、相和好了。)

6.理解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没有?(将、相为什么和好了?他们是怎样和好的?他们为什么不和的?)

7.师:同学们提的非常好,“学贵知疑”做学问最宝贵的是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怎么办?对我们要解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那就要带着问题读书,现在我请同学来读课文。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检查课文是否读的正确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订正一些字音。着急(zháo)召集(zhàojí)不答应(dā)为难(nán)

强逼(qiáng)撞(zhuàng)

上大夫(dà)师: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削弱(xuē)乘机(chéng)

2.读了一遍课文,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找同学说一说)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在继续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解决的。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1.“璧”本课组词什么?(和氏璧)什么是璧?师: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所以这个字是“玉”字旁。“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种玉制成的璧,因其珍奇且来历不凡,被公认为世间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用15座城为诱饵骗取它的原因。

璧的形近字有“碧”(板书),“碧”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1)青绿色的玉石。(2)青绿色。如:碧草、金碧辉煌。还有“避”躲避。“壁”墙壁的“壁”为什么是“土”字旁?dā(答应)

2.“答”多音字,组词 dá(回答)

3.“渑”本课组词“渑池”一个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形近字是“绳”绳子。4.“廉”的形近字是“谦”、“歉”,分别组词。5.“颇”的形近字是“领”组词。6.“御”中间的写法要注意。pián(便宜)

7.“便”多音字组词便 biàn(方便)xuē(削弱)8.“削”多音字组词 xiāo(削铅笔)

9.在课文中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多少钱也买不到。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四、读课文,简介时代背景,了解三个故事,加小标题。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小故事? 2.指名说?(3个故事)

3.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如果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完璧归赵)把这个词圈起来。老师板书。

4.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如果也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渑池会见”,教师要给与肯定,再进一步说可以用“渑池之会”这个词来概括。)教师板书,让学生也记在书上。

5.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三个小故事?(16-18自然段)如果也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负荆请罪)教师板书,学生在书上把这个词圈出来。

6.师:自然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在书上标出记号。

7.谁知道故事发生的背景吗?让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的补充: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写出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评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学课文

1.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各是怎样的人?你喜欢哪个小故事就学哪个故事,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内容在旁边简单做一做批注。

2.学同一个故事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

三、集体交流

(一)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说明蔺相如很自信,已心有成竹,通过“一定”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说明蔺相如非常机智,(请同学们批注“机智”)他察觉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但璧在秦王手里,硬夺的话,既失礼又很难如愿;如直斥秦王之非,则非但不能要回宝玉,反会遭秦王责难。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好奇心理,以宝玉有点儿小毛病为由,轻松地要回宝玉。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说明蔺相如英勇无畏。同学们在这几句话的旁边注上“英勇无畏、应变很快”几个字。一个“撞”说明了什么?秦王怕撞坏了什么?师:蔺相如正是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以此举逼迫秦王就范,说明蔺相如非常聪明,而且对秦王毫不畏惧。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这时蔺相如是真的要把宝玉交给秦王吗?那他为什么与秦王约定交接日起?(为了赢得巴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表现了蔺相如考虑事情周密,处事果断。)想一想这里批注什么?

(5)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完璧归赵)现在谁来说说“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原意是巴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现在比喻把东西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6)朗读描写秦王的三句话

师: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因贪婪而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自由读——指名说(出示)——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⑴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⑵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⑶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师: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引生齐说:侧面描写)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二)交流“渑池之会”。

1.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这是干什么?(意在显示秦王可以随意之会赵王,无形中把赵王降到了臣下,附属国的地位,这无疑是对赵国、赵王的侮辱。)

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一个“拼”字说明了什么?(一个“拼”字凸现了蔺相如誓死维护赵国尊严的决心与勇气。)在这里你想批注什么?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

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三)“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英勇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勇于改错(负荆请罪)

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负荆请罪)

师:但他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是不对的,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都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是出生入死的。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蔺相如对下人说的话。说明什么?(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荣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你批注什么?

3.谁来说说“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四、蔺相如和廉颇各是什么人?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的评价。

五、指名读自己写的。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2.复述或表演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教学过程:

一、复习个部分内容及小标题。

二、课文中的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

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三、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复述或表演一个小故事。

四、集体交流。

五、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 机智勇敢渑池之会英勇善战不畏强暴负荆请罪勇于改错顾全大局,识大体 以国家利益为重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第1 自然段。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4.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5.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陈巴尔虎旗

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独特吧!

2.助读资料:

走进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课文第1 自然段。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了解字音识记。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毯:毛字首笔是短撇,下面两横稍向上拉,竖弯钩的弯要长,两个火字要小。

裳:上边要扁、中间是一短竖,秃宝盖的横要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长。

蹄:足旁要窄小,立字下横与冖的横是一笔、要长,巾字下框要窄、不封闭。

微:整体要写紧凑,左边是双人旁,中间山和几字要扁小、两字中间有一横。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者情景交融表达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二、品读释疑

1.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核心问题)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2.阅读方法解密:找中心句

(1)概念: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

(2)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串珠问题1)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4.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写出了草原上天空、空气的特点。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概括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2)一碧千里: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的,一眼望不到边。

6.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7.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8.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颜色非常苍翠郁郁葱葱像水一样要流出来一般。

9.练一练: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绿草如茵 绿意盎然 绿意葱茏

青山绿水 披红挂绿 绿盖叠翠

10.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背诵。(课后第1题)

朗读时通过轻快的语速就能表现出喜爱之情。背诵可以通过抓主干(重点景物)的方法进行,也就是抓住“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白色的羊群、柔美的小丘、静立不动的牛羊”等背诵。

11.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12.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串珠问题2)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13.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两个“一百五十里”的反复,既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1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呢?

因为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些都说明迎接着心情的急迫和愉悦,体现出了蒙汉情深。

15.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让人体会到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进而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热烈、浑厚的感情。

16.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写出了蒙古族同胞早有准备。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客人,这充分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7.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18.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怎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串珠问题3)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3.写作方法: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1)这篇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先景后情,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2)举例: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镶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这段文字抓住草原的广阔、美丽描写,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练一练: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动手写一写,注意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课后小练笔)

4.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藏北草原》、《夏日草原》(节选)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丁香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理解“幽雅、伏案、恍然”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4.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5.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13 个生字,理解“幽雅、伏案、恍然”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教学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观察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些花有什么寓意吗?

梅花象征高洁 牡丹代表富贵 菊花寓意坚贞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13 个生字,理解“幽雅、伏案、恍然”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了解字音识记。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缀:四个又字要紧凑、都是横短撇长,前三个是点、与横分开,最后一个是捺。

雅:牙字要窄、首横要短、第二笔撇折与上横不相接、竖钩与下横交叉,亻竖要长。

薄:笔画多要写紧凑,上下结构、氵在艹下边,甫字扁窄,寸稍宽横长竖要短。

媚:“女”窄小,横笔右端不出头;“眉”上框要扁,内有一短竖,撇要长,“ 目” 宽度与上框相当。

襟:左窄右宽。左边是“衤”;“禁”上下都要扁宽,左边的“木”末笔捺改点。

怨:三部分要写紧凑,米字窄长,古字窄小、横短竖长稍向左拉,月字稍靠下。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的是丁香的不同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三、品读释疑

1.自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怎样的情感?(串珠问题2)

作者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

2.默读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串珠问题1)

作者写了城里、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3.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4.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的哪些方面?

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5.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1)“檐前积雪”指的是丁香花。

(2)“香气直透毫端”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6.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7.阅读方法解密:借景抒情

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8.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9.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串珠问题3)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10.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1)城里丁香花

(2)城外丁香花

(3)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4)雨中丁香图

11.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作者为什么将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12.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核心问题)

“丁香结”的本义是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四、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3.写作方法: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本文中从丁香的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写,赋0予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情感。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课文寥寥数百个字,丁香的魅力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自然能够解开这个结,由物及人,结构清晰精致。

(2)举例: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3)练一练:

体会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五、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我的小桃树》、《雨巷》

六、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 物的特点。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4.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5.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3.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

2.助读资料:

走进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了解字音识记。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德:左边是彳不是亻,右上边十字的竖稍向左拉,四字要扁,下边一横不能丢。

鹊:昔字上边扁宽、第二横和竖都稍长、日字窄小,鸟字窄长、上框内有一点。

蝉:“虫”要写得窄一些,第五笔是提。

四、品读释疑

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解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②泊停:船靠岸。

③日暮:傍晚。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2)释义: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解释

①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②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2)释义: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3.《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串珠问题1)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4.《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核心问题)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 泊烟渚,日暮 客愁新。

野旷 天低树,江清 月近人。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赞美之意。

3.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二、激趣导入

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解释

①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

②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③遮:遮盖,遮挡。

④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2)释义: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解释

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释义: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翻墨 未遮山,白雨 跳珠 乱入船。

卷地 风来 忽吹散,望湖 楼下 水如天。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的思想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板书设计:

”“

第三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激趣导入

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品读释疑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解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2)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解释

①旧时:往日。

②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③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④见:同“现”,显现,出现。

(2)释义: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写作方法:读词语想画面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其实心情的变化已在其中。特别是 “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通过描写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夜的山村风光纪录短片。

(2)举例:

比如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看到“翻墨”“跳珠”“乱”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3)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会想到什么景象?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月夜》。

七、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花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课文,了解以象征的方法展现奇特想象的表现形式。

3.阅读课文,关注奇特的想象,感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借助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课文,了解以象征的方法展现奇特想象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关注奇特的想象,感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一朵朵娇艳美丽的花朵,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花的灵性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课文,了解以象征的方法展现奇特想象的表现形式。

3.阅读课文,关注奇特的想象,感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写了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5.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来。(核心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品读释疑

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两个“又”写出了花儿们周而复始、四季轮回的生命旅程。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什么体会?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星星,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精灵般的花的形象跃然纸上。

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暗示了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既展示出了诗意的浪漫,也写出了现实的情景。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交往的“礼品”是什么呢?

在之后的句子中做出了解释:“婚礼的冠冕”“最后的祭献”,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花在生活中的用途。

4.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写出了花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

5.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饮朝露、听鸟鸣、舞婆娑”,花的生活精彩纷呈。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的真正意图。

6.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说一说。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3.课堂小结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紫藤萝瀑布》、《雨之歌》

板书设计:

”“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性。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会发生什么呢?

同学们想不想向《花之歌》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二、习作内容

1.选择下列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的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2.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

3.写完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审题指导

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变形记”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将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否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想让其他同学感兴趣,我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变形世界的奇趣。

四、思路导航

怎样才能让其他同学感兴趣?

1.写出奇趣来,就要用情感搭建想象的空间,想象是被情感激起,又受情感支配的。

2.变形的事物必须是自己熟知的,要根据已有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哦!注意要运用联想的手段: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

3.让变形的事物成为自己所看、所听、所闻、所感的生活体验的宣泄口,用情感搭建想象的空间,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思路导航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五、技法点拨

1.运用联想的手段。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抓住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或者它的反面,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或本质特点,并进行推测想象,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这样才能展现奇特的想象。

2.这样展开想象:

(1)想象是被情感激起,又受情感支配的。情愈浓,想象的空间就愈膨胀而愈令人心驰神往。在变形的写作中,只有将自己融进去,感同身受,赋予变形对象以自己的情感,你才能触摸情感血脉里的热流,才能感知生命张力的膨胀,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变形对象。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要将自己的变形与生命感悟融为一体,无“感”则无“悟”,无“悟”则想象毫无价值,想象的价值,在于化“感”为“悟”,化情为理。

(2)注意:①不可胡思乱想,要符合事物特征。

②要符合生活逻辑。

③所写的内容要新颖独特。

④要写有意义的内容,使文章有一定社会效果。

六、佳作引路

例文:分析《地球的自述》

总评:“地球”面临着什么灾难?如何保护地球?这是当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小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变形的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地球所面临的灾难的原因,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作者还运用了对话的方法,把枯燥无味的道理生动形象化了,使人仿佛感觉到了一个童话世界。同时能用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激起人们对保护地球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

语文园地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阅读文章第一步要做到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二步就是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首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其次是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2.练一练,学运用。

比较《草原》和《牧场之国》,列出它们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描写草原上的景色,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及一碧千里的特点,都运用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既有静景,也有活动的牛羊的描写。尤其是静立的牛羊的描写,都是在“思考”“回味”都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2)不同点:

白描写法是《牧场之国》写作上的一个特点,主要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描写草原及牛羊,尤其是牛羊的描写比较传神,表达喜爱之情。

《草原》描景、抒情合一:直抒胸臆抒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精笔细描写景,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②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③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读一读这几个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是排比句。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3.(1)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表达效果:从排比句中的“礼品、冠冕、祭献”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表达效果:将桂林山水中的静清绿的特点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3)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表达效果:运用排比,从自身看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这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野花“五彩缤纷”的特点,使景物的描写更生动更具体,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4.练一练,学运用。

仿照教材例句写两个排比句。

示例:(1)太湖的水真蓝啊,蓝得让你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水;太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游动的鱼儿;太湖的水真美啊,美得让人觉得那是一颗闪亮的明珠。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我拓展,我积累。

5.名家名篇中的排比句:

(1)朱自清《春》: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郭风《松坊溪的冬天》: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6.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又冷又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7.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分号一般有四种用法:①明显的并列分句;②一正一反的并列分句;③两个互相补充的并列分句,结构虽然不平行,但意思是并列的;④论结构,论意思,都不并列,但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停顿;用逗号不足以区分上下两个段落,用句号又嫌把意思连贯的一句拆成两句,最适当的使用分号。下面句子中双竖线‖的地方就是表示并列关系。

8.(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用法:这是比较明显的并列分句,摇曳、呼吸、微睡、醒来都是花的日常生活。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又冷又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用法:一正一反的并列分句,通过吸收热量多与少的对比,对应了空气的热与冷。

9.练一练,学运用。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2)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三、日积月累

1.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2)注释

①过:拜访。

②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③具:准备,置办。

④黍:黄米。

⑤合:环绕。

⑥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⑦斜:倾斜。

⑧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

⑨把:拿起。端起。

⑩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3)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4)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2.延展阅读: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一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豆腐(fu)衣裳(shang)稍(shāo)微 陈(chén)列

毛毯(tǎn)马蹄(tí)点缀(zhuì)幽(yōu)雅

笨拙(zhuō)单薄(bó)模糊(hu)恍(huǎng)然

喜鹊(què)鸣蝉(chán)

二、易写错的字

陈:右边是“东”。

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缀:右边前三个“又”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德:右边中间有一横。

三、会写词语

绿毯 陈旧 衣裳 彩虹 马蹄 奶豆腐 微笑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点缀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妩媚 模糊 花苞 衣襟 恍然

愁怨 宅院 浑浊 参差 眼帘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愁怨

顺心平淡 建德江 喜鹊 鸣蝉 稻花 日暮 翻墨 水如天 茅店

社林 旷野 卷地风

四、多音字

曲 奇

薄糊

转 卷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清鲜—新鲜 静寂—静谧 羞涩—羞怯

拘束—拘谨 渲染—衬托

朦胧—迷蒙 轻灵—轻快 单薄—薄弱

妩媚—娇媚 愁怨—愁闷

日暮—黄昏 黑云—乌云 吹散—吹开

孕育—养育 摇曳—摇摆

凝视—凝望 欢迎—迎接

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七、反义词

明朗—灰暗 舒服—难受 静寂—热闹

可爱—讨厌 迂回—径直

拘束—大方 雪白—漆黑 潇洒—拘谨

朦胧—清晰 笨拙—灵巧

参差—整齐 单薄—厚实 妩媚—素雅

坠落—升腾 开放—封闭

欢迎—送行 热乎乎—冷冰冰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硕大无朋—微乎其微

八、词语搭配

(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无边)的绿毯

(白色)的大花(奇丽)的小诗

(明如玻璃)的带子

(静寂)的草原(好客)的主人(尖尖)的帽子

(会心)的微笑(响亮)的歌声

(羞涩)的鄂温克姑娘

(星星般)的小花(淡淡)的甜香

(幽雅)的甜香

(参差)的绿(小小)的花苞(解不开)的愁怨

(半树)银妆(一片)莹白(三棵)白丁香

(一柄)花蕾(两扇)红窗(一次)春雨

九、词语归类

1.含有数字的词语:

高歌一曲 一碧千里 久立四望 五湖四海

千辛万苦 五颜六色

2.形容白色的词语:

雪白 莹白 灰白 银白

3.含有“大”字的成语:

硕大无朋 庞然大物 大材小用 志大才疏 大快朵颐 大智若愚

十、句子积累

1.比喻句: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6)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拟人句: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3.对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排比句:

(1)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2)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草原》第1 自然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草原》情景交融的写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

3.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将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八一小学钟燕青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针对本组教材“珍爱我们的家园”的专题和“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训练目标,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从而拓宽视野,发展智慧,受到情感熏陶,力求体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资料,收集西雅图这座城市的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感受法

教学过程

一、入新课

1导语:在美国西北有一座以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这是一篇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2出示课题: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3读题质疑:齐读两遍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这片土地”指哪片土地?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一,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

相机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课文就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

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设计意图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课堂上,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鼓励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主释疑,必将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描写了印第安人对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叮嘱白人一定要善待那片神圣土地上的一切。)

3理清文章脉络。

(1)谁看出了文章是什么是结构?(总分总)哪些自然段是文章的总起,哪些自然段是分述,哪些自然段是总结呢?(根据回答板书:一(1-3)总起二(4-8)分述三(9-11)总结)

(2)引导学生概括段意。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摘录文中的关键句,可以改写文中的关键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还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和取主要内容舍次要内容的方法,我们知道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在总起和总结部分一般都会有中心句,你会用哪种方法概括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段意呢?(指名两人写段意,一、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三、人类是属于大地的。)第二段的主要意思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概括?(指名写,二、写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希望他们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三、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我们这个民族”,联系下文,它指的是什么?

3在这部分内容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深刻?为什么?

4汇报交流。相机出示第2自然段的内容。

(1)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评读。

相机小结朗读方法:看来融入自己的感情去读;带着丰富的想象去读,都是朗读的好方法。

(3)有信心读好这段话的同学请起立。

(4)带点的词“每一处”、“每一片”、“每一座”、“每一条”、“每一根”、“每一只”有什么表达效果?(能更加突出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5在第一段中还有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

6继续汇报。相机出示第3自然段的内容。

(1)拟人句: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当作我们的兄弟姐妹,突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2)比喻句: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

这句话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和人的相似之处,表现了所有的生命都该受到同等的尊重。)

(3)你对“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谁乐意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5)大家一起读读这段话,用你们的声音告诉大家印第安人与土地的手足深情。

设计意图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打基础,需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

四、研读第二部分

1出示课文插图,补充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它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2这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这一片美丽圣洁的土地,这一片满载希望的土地,这一片印第安人美好的家园,如果被转让出去,印第安同胞是多么眷恋和不舍。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将这份眷恋和不舍化作对白人的谆谆告诫。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语句,并想一想西雅图重点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白人的。

3在这一部分有一句话反复出现,是哪句话?出现了几次?

出示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齐读句子。“你们”指的是谁?再次齐读。西雅图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白人的?如果给第二段分层可以怎么分?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层意你会怎么概括?相机板书: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 5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放声地读。

6你对哪个方面感受最深?为什么?还有谁也对这部分内容感受最深?请说说原因。

7还有哪些同学感受最深的地方和他们俩相同?请起立,齐读。

8听了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导读出眷恋、告诫的语气。

9同法学习其它两部分。

10在第二段中有没有哪个语句让你觉得比较难懂?

指导理解以下几句话:

(1)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的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祖辈们保护家园、捍卫纯洁的精神,将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不断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就像尊重人类的祖先一样。)

(2)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的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一切生命都离不开空气的滋养,人的生命一诞生就需要呼吸需要空气,如果呼吸停止了生命也就终结了。这句话将空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12如果你是这位酋长,你还会从哪些方面告诫白人善待这片神圣的土地?试着按课文中的模式说一说。(板书„„)

13齐读第二部分,通过你们的朗读让人们感受到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对白人的声声叮嘱。

五、研读第三部分

1请二、三组的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在第三部分中哪些语句触动了你的心弦?为什么?

(1)相机出示句子,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A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孩子的身上。

B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师总结归纳这些句子的含义并板书:强调了人类与大地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齐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铭记于心,再次齐读。

(2)相机出示仿写练习,齐读句子。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A这句话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生动地写出了印第安人对大地的一片深情)

B仿照这种句式说一说。

我们热爱(山川),就像(游子眷恋故乡一样)。

我们热爱(学习),就像(蜜蜂眷恋花朵一样)。

3印第安同胞将千言万语汇聚成对白人的最后一声叮咛: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这片神圣的土地,齐读课文第三部分,用你们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力量和坚定。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引领和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指导学习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当天空不再湛蓝,当河水不再歌唱,当花朵不再微笑,当青山不再起舞,当草地不再葱绿,当雄鹰不再飞翔,当骏马不再奔跑„„当大地满目疮痍,人类还会有明天么?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看到西雅图酋长饱含深情的回信,你会说什么?

设计意图

当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感悟到了文本的历史意义,思想认识有了提高,此时让学生联系实际,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扎根心田,指引他们的行动,伴随他们的成长。

七、作业园地

1背诵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2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至少3句)

3日记:读了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请你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设计意图

课外作业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体现课内与课外的整合,体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体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八、板书设计

善待河水

人类与大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善待空气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

善待动物

„„

教后反思:

1漏了写作背景的介绍。

2教学内容过多,步骤二应放到第一课时完成,容出更多的时间指导朗读。3课堂上虽然给了学生读的时间,但还是没有读出味道来,没有入情入境地读,朗读指导不够。

4学生对感受深刻的句子的感悟应留出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包括句子的仿写也应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教学会更加扎实有效。

5课前应让学生充分预习。

下载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南沙卫士》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南沙卫士》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地球万岁》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地球万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10小节。 3.知道诗人是怎样赞美地球的,了解人们对地球美好未来的期......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推荐5篇]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 2.理解每首诗的意思。诵读时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四......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5篇可选)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新词。 2.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4.了解大兴安岭......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个的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

    《北京》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

    二年级语文上册《北京》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3、激发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北京》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

    二年级语文上册《北京》教案 夏云小学教师:龙文秀 北京,对于绝大多数小朋友是陌生的。甚至有些小朋友不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这对本堂课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要让他们感......

    二年级语文上册《2008,北京!》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初步认识我国申奥成功的意义,激发学生从小为2008北京奥运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