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学生刚刚学过的课文内容作为导入方式,既做好了前后知识的融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创设这一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63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在合适的位置填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更加凸显了读文的目的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等待,诱发了学生与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渴望。)
2、识记生字。(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我们来到了一个葫芦架下,架上挂满了绿绿的叶子,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中间还挂着这么多可爱的小葫芦呢!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3)开火车读生字。(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5)认读词语。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开火车读字、给生字找朋友、交流识字方法、在词语中识字等多种方式让生字步步呈现,扎实落实了识字训练,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看图: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五、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2、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3、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4、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5、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6、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儿歌,学生根据拼音书写“哇”和“洼”。(2)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组字规律。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就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儿歌中识写“哇”和“洼”,体会这两个汉字的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在教认字,而且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领悟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A、观察“怪”、“慢”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B、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C、学生描红、练写。D、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训练是每节课必须要落实的重点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方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识字写字规律,突出重点地进行点拨,示范和指导。学生先观察,再描红、再仿写,最终熟练掌握本课“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对照批阅。
3、写字指导。
(设计意图:听写环节的设计虽然传统,但以这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使课堂回归常态,既便捷又扎实。)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望着这些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
2、汇报交流。
★ 重点句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感受反问句。你现在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谁来读读你的想法?(2)感受叹号的用法。你们瞧,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叹号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 重点句2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1)指导朗读
他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你瞧,他正站在葫芦架下自言自语呢!聪明的你仔细看,这人又有两个叹号,谁能读好?
(2)理解词语“自言自语”。(3)师引读。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紧紧抓住课文情境,带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语言内涵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很自然地体悟到反问句、感叹号这种语言形式。)
三、探究原因,揭示寓意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同桌分角色读。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好心的邻居来劝他,瞧他,还一脸的不以为然,同桌两个人,一人当邻居,一人当种葫芦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表情分角色读一读这段话!
(2)师生分角色读。老师也像当当好心的邻居劝劝他,谁来当种葫芦的人(3)引导学生再次感悟反问句。你们看,同样的意思,课文中却用的是这样的说法。反复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发现。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依托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和邻居着急的心情。在师生的朗读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跟进,蕴含着许多的点拨和唤醒。)(4)句式迁移。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重点是要认识反问句。语文即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在于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复出现迁移到语言学习中,举三反一,引领学生认识反问句这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印象,完成积累。)
2、探究叶子和果实的关系.(1)种葫芦的人说得对吗?葫芦叶和葫芦到底有什么关系?(2)多媒体播放:葫芦叶的自述。
(设计意图:了解胡芦叶和葫芦的关系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关键所在。而对于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似乎是明白的,可又说不清楚。这里,适时利用现代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3、揭示寓意。
(1)看到自己天天挂念的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吗?(大吃一惊、后悔不已、恍然大悟)
(2)不仅是葫芦和叶子,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当我们不明白时,面对别人的劝说,我们要虚心接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三次追问“他惊讶什么?”“他后悔什么?”“他明白了什么?”,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还能进一步解读人物的内心,揭示寓意,独具匠心。)
4、朗读全文。
四、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明白了叶子和葫芦的关系,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用课堂上积累的词语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设计意图:积累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作业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言,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中多积累并运用词语具有激励价值。)
第二篇:《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对照批阅。
3、写字指导。
(设计意图:听写环节的设计虽然传统,但以这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使课堂回归常态,既便捷又扎实。)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望着这些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
2、汇报交流。
★ 重点句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感受反问句。你现在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谁来读读你的想法?(2)感受叹号的用法。你们瞧,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叹号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 重点句2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1)指导朗读
他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你瞧,他正站在葫芦架下自言自语呢!聪明的你仔细看,这人又有两个叹号,谁能读好?(2)理解词语“自言自语”。(3)师引读。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紧紧抓住课文情境,带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语言内涵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很自然地体悟到反问句、感叹号这种语言形式。)
三、探究原因,揭示寓意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同桌分角色读。
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好心的邻居来劝他,瞧他,还一脸的不以为然,同桌两个人,一人当邻居,一人当种葫芦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表情分角色读一读这段话!
(2)师生分角色读。老师也像当当好心的邻居劝劝他,谁来当种葫芦的人(3)引导学生再次感悟反问句。你们看,同样的意思,课文中却用的是这样的说法。反复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发现。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依托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和邻居着急的心情。在师生的朗读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跟进,蕴含着许多的点拨和唤醒。)(4)句式迁移。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重点是要认识反问句。语文即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在于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复出现迁移到语言学习中,举三反一,引领学生认识反问句这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印象,完成积累。)
2、探究叶子和果实的关系.(1)种葫芦的人说得对吗?葫芦叶和葫芦到底有什么关系?(2)多媒体播放:葫芦叶的自述。
(设计意图:了解胡芦叶和葫芦的关系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关键所在。而对于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似乎是明白的,可又说不清楚。这里,适时利用现代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3、揭示寓意。
(1)看到自己天天挂念的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吗?(大吃一惊、后悔不已、恍然大悟)
(2)不仅是葫芦和叶子,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当我们不明白时,面对别人的劝说,我们要虚心接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三次追问“他惊讶什么?”“他后悔什么?”“他明白了什么?”,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还能进一步解读人物的内心,揭示寓意,独具匠心。)
4、朗读全文。
四、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明白了叶子和葫芦的关系,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用课堂上积累的词语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设计意图:积累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作业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言,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中多积累并运用词语具有激励价值。)
第三篇:《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
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你看,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身处农村,教学对象是边远山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社会教育氛围不浓,学生教育还处在基本语文知识传授与接收阶段,学生语文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受家庭教育影响,一部分学生能顺利读通课文,能初步知晓课文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但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读文,对于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葫芦的果实与叶子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了。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已有的拼音基础,进行朗读教学,使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并通过设置教学情境,以朗读为导向,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感受、了解植物的叶子与它的果实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读会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葫芦图)它是——(生答)葫芦。
2、谁愿意和它打个招呼,亲切地叫它一声。葫芦的芦单个读第二声,放在词语中读轻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课件出示课题)— 14 我要的是葫芦。
4、齐声读课题,自由读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课本去读一读课文吧,出示温馨提示: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3、生字宝宝也来了,我们一起学一学吧,指名读生字、词语,齐读生字词语。
4|、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三、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四、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五、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六、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5、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第四篇:公开课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和学文,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用几句话简述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结合插图简述课文内容。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自制葫芦图形):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葫芦)注意:“芦”这个字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单独念的时候,或者词语由它带头时,应该读第二声——比如说“芦苇”、“芦笋”、“芦荟”。跟老师一起念念“葫芦”。
2、同学们,葫芦娃娃微笑着和你们打招呼呢: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吗?我的名字叫葫芦,我的腰细细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像两个球连在一起。我的作用可大了,在我很嫩的时候人们把我当蔬菜食用,我老了以后硬壳可以当器皿盛东西!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葫芦娃娃可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则跟葫芦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读课文,找生字 师:同学们想去读读这个故事吗?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翻到63页。在读课文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做好三件事:
(1)标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圈出生字,读准字音。(3)尽量把句子读通顺。2.认读生字
(1)指名拼读(如果读的不正确请其他同学帮忙,教师适机指导,注意:“哇”一般跟在句子的最后,是一个语气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吗、呢、吧”差不多)。(2)全班齐读。
(3)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无音节生字。(同学们,摘掉这些生字宝宝的拼音帽子,你还认识它吗?)如有读不出来的,请其他同学帮忙教读。(4)摘葫芦游戏
把带生字的葫芦卡片贴到黑板上,请学生观察,交流记字的好办法后,指名学生猜字谜摘取。
记字办法:
熟字换偏旁(形近字):哇—蛙—娃—洼
盯—丁—灯
猜字谜:
头戴小草帽:葫、芦、藤 左边长着小嘴巴:哇
左边长着小眼睛(有眼不见灯火):盯 右边长着长耳朵:邻
3.出示词语卡片测读。(师:这些生字同学们都会认了,现在这些字都找到了它的朋友变成了词语,同学们还会读吗?)
4.找出含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找到后,小黑板出示以下句子: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2)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3)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三、指导书写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要求我们会认的字,还有一些字还要求我们会写呢!1.巩固读音
言
每治
棵
挂
哇
怪
慢 2.组词(指名说说怎样组词)
言(语言)
每(每天)
治(治理)
棵(一棵)挂(挂住)
哇(好哇)
怪(奇怪)
慢(慢慢)3.找出字的特点(发现识字规律)(1)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2)谁会观察?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3)谁写得好?(提醒写字姿势,做好“三个一”。提醒写字前的注意事项:先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每一部分所占的位置,容易写错的地方„„)
教师范写生字“言、怪”,学生描红、练写。重点讲解:“ 挂、哇”二字右边 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四、朗读课文,初知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现在生字宝宝已经成了我们的好朋友,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同学们也会写了,下面就一起来听老师读读这个故事吧。同学们注意,请听听老师字音读准了吗,听听老师是怎样断句的。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贴挂图):刚才老师读课文的时候,发现好多同学都想自己读一读,老师相信同学们能读的比老师更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结合挂图说说课文大意。(指名说——同桌相互说——再指名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适机指导,板书相应内容)
课文大意: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开始(葫芦长得很可爱),后来(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同学们说的真好!真会开动脑筋!
3.师:种葫芦的人那么喜欢葫芦,结果得到葫芦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得到,我们下节课再到葫芦园看看吧!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下去画一画可爱的葫芦,回到家把今天学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五篇:我要得是葫芦教案
《我要得是葫芦》
上课教师:张忠兰
一、教学目标
1、写好并能认读本课生字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及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感悟,看图与学文相结合。
3、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懂得做任何事 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懂得做任何事 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葫芦图)它是——(生答)葫芦。
2、谁愿意和它打个招呼,亲切地叫它一声。葫芦的芦单个读第二声,放在词语中读轻声。3.复习词语。
4.看葫芦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赞美葫芦从而引入新课。4.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图文结合,体会葫芦的长势茂盛。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用“——”勾画出葫芦长势的内容句子。
(2)、师贴版画,激发学生有感情地读好“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感悟葫芦藤的茂盛。
(提示学生叶子的好处:叶子能帮助葫芦呼吸,提供丰富的营养,让葫芦结出又大又多的葫芦。)
(3)、图文结合,体会葫芦的可爱。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的语气读。
过渡:这么可爱的葫芦,同学们喜欢吗?种葫芦的人呢?
2、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1)、出示: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引导学生体会“每天、几次”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让生从多次的朗读中深深感受到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朗读指导不需多讲术语,只要引导孩子入情入境,身临其境,感情自然会出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探究葫芦落地之谜。
(一)学习第二段
1、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 多媒体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我们觉得种葫芦的人到底是怕长虫子还是不怕长虫子? 生:不怕
师:那咱们给他换种说法表达出来意思不变就是:有几只虫子不用怕。生齐读两个句子。
2、(师边说边出示相关图片、文字)难怪种葫芦的人:
生齐读:只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二)学习第三段
1、种葫芦的人这样做,难怪他的邻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劝他。(知道朗读邻居说的话。)
2、邻居诚恳地、着急地劝告他,他怎么也听不进去,因为他认为: 出示句子:“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指导朗读。
3、请你们仿照“有几只虫子怕什么”的说法可以改为“有几只虫子不用怕”,把这个句子也换一个说法但意思不变。自己练习换个说法。(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生齐读两个句子。
4、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评。
种葫芦的人这样固执,这样不听劝告,因为他觉得种葫芦的目的是要收获葫芦,与叶子没有关系,到底叶子有什么作用呢?
叶子长得多,葫芦才结得多,长得大。老师前面已经告诉大家了:叶子是帮助葫芦提供营养的。如果叶子被虫吃了,就不能供应营养给葫芦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议,读中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理解、积累、感悟文本之目的。教学中设紧紧围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效性得到了加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相关图片,快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叶子变黄了,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叶子上有好多好多的蚜虫。)
2、这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惋惜,难过、失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现种葫芦的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3、揭示主题:叶子与葫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五、拓展延伸。
后来,种葫芦的人总结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来年他又种下了一棵葫芦,根据你的想像,读文填空:
出示短文: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过了些日子,()的葫芦藤上又长满了()色的叶子,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他知道()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他赶快(),消灭了蚜虫,小葫芦一天天长大了,赛过了()。
六、结束全文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就用一首儿歌来总结这篇课文。请看: 葫芦藤牵葫芦架,花开花落葫芦挂!
叶生虫子营养差,环保治虫人人夸,葫芦赛过大南瓜呀
赛过大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