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横道中学“一师一优课”小石潭记-----于连[小编推荐]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26课
课
题: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发现与研究教学法。讨论、比较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由于是农村的孩子,所读的书不那么多,学生又是刚刚接触游记这种题材,学生的文言基础不高,独生子女较多,因此有必要,进行鼓励性的辅导和方法,借助多媒体,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作者的心境变化的原因,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重
点:
1、运用游鱼清晰可见侧面烘托水的空明澄澈的写景状物方法。
2、融情于景,借物抒情。
难
点:柳宗元心境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学生背诵课文《小石潭记》
2、让一名学生介绍柳宗元的有关知识
(二)导言:
我们所认识的文学家中,有许多仕途坎坷的人士,柳宗元也是其中一个。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文学的大家。课件展示:
1、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2、永州(今永州市零陵区),在唐时还是一个未经多少开发的地区,僻远荒凉。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没有实际工作,没有办公地点。
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革新家,在这样的处境里,还要时刻担心受更重的迫害,其心情之抑郁苦闷可以想见。可以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这穷蹙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就在这种环境下,就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郁郁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都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课件展示: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
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10年,他说:“苦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课件展示:
(三)交代学习目标:
1、抓住特点写景状物,体会写景的妙处;
2、体会作者写景中传达出的情感变化。
(四)研习第一段
一名学生表演,假设自己是一位摄影师驾着摄像机按柳宗元的写景顺序观察,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指名说说小石潭特点,抓住文中语句。作者“发现小潭”的方法:移步换景 小石潭的特点:
1、全石以为底
2、水尤清冽
3、潭上清幽秀丽 心境:乐 课件展示:
(五)研习第二段 问题研讨:
1、画线句子表现了游鱼怎样的特点?
2、为什么可以清晰见到游鱼这样的表现呢?
3、请描述一下这时作者的心情?这一美丽的心情保持到他游览结束了吗?如果没有,是什么使他的心境起了变化? 写游鱼:(动静结合)
特点:呆萌、灵动、敏捷、活泼 写水:(侧面烘托)特点:清澈透明 心境:
看到鱼儿的灵动、敏捷可爱的样子 内心欢乐起来 课件展示:
(六)研习第三段问题研讨:
1、此段文字写的小潭的什么?其中“斗折蛇行”和“犬牙差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2、“明灭可见”和“不可知其源”正像在困境中人的哪种情形? 小潭源流特点: 溪身、岸势: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这一描写体现了柳宗元对未来一种怎样的心态? 迷茫
课件展示:
(七)研习第四段 问题研讨:
1、此段文字中最能概括潭上气氛的短语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用这两个短语中的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来形容让柳宗元受不了的潭上氛围是:凄清
潭上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清)离去原因:其境过清
寂寥的处境引发了内心孤凄悲凉的情感 让学生参与进来,与个人对话。
作者在文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其原因又是什么? 由乐到忧
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发现小潭惊喜而兴奋,看到游鱼获得了暂 时的欢愉,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内心孤凄悲凉的情感就流露出来。课件展示:
(八)拓展:对比阅读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提问:诗中哪一个字也体现了柳宗元内心孤凄悲凉的心境?
课件展示:
1、邓小平文革期间两次被打倒,儿子被逼从北大楼上跳下,双腿截肢,但邓小平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工程师。
2、范仲淹被贬,仍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有识之士的胸臆。
(九)心灵交流
你能给柳宗元写一段话,让他从孤凄悲凉的情感中解脱出来吗?
(十)课堂小结
由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用生动的笔法写景状物;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十一)布置作业
1.你能描绘出作者描写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清幽秀丽的景色么? 2.有人说,正是柳宗元政治上的失意,才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对此,你怎么看?
第二篇:2016一师一优课阶段小
永济市电机小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阶段小结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建立起我们自己的优课资源库,能更好地保存我们一线教师的优课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我们多一份参考和学习的平台,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多雕!为了切实提高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广泛推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自主互动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形成新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生生互动学习方式、教师研修方式,打造优质高效的常态课堂,开学来,我们电机小学多措并举,在校园继续掀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活动热潮,现将近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序。
为了保障本学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学校召开四次会议(校委会会议、组长会议、全校教工会议两次)研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又增添了四位教师,同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再次宣读上学期教育局下发的方案:通过三年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三年实现全校任课教师“网上晒课”83节:2015年7月--2016年7月全年33节,第一学期17节,第二学期16节;2016年7月--2017年7月全年33节,第一学期17节,第二学期16节:2017年7月--2018年7月全年17节,第一学期9节,第二学期8节。我校三年在山西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上创建和培育8个“网络学习空间社区”,2015年7月--2016年7月3个,2016年7月--2017年7月3个,2017年7月--2018年7月2个。我校要求在全校范围内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大面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本学期动员培训会上,我们再次积极学习教育局下发方案,深入了解活动的意义所在,大家深刻认识到此次活动意义重大;对推进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在活动中做好教学研究,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二、立足课堂,全员参与。
“两线并进,聚焦课堂”是我校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的有效做法,即一是围绕“优课”逐级达标活动,以课堂教学竞赛为载体,培养和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制作“优课”视频,打造具有电机小学特色的“优课”课堂;二是鼓励并指导教师积极参加网络“优课”评选活动,通过教师网上“晒课”、上传资源、微课交流等形式,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乐教善教的骨干教师队伍。优势互补,让参与不同形式“优课”评选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在 “优课”备课、上课规范方面,我们要求一堂“优课”必须经历以下三个环节:①选课:人人参加讲课,教师根据任教情况,选定讲课内容。学校对讲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汇总,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避免内容相同。②集体研讨:参加讲课的教师根据确定内容进行准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讨,重点研究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资源实施有效教学,在集体研讨基础上形成教学设计。为确保上课质量,可以开展试教,年级组互评。在试教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继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③授课:教学设计成熟之后,教师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全体教师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再次改进。
三、扎实推进,措施得力。1、2016年2月25日——4月8日为我校年级组“优课”评选、校级“优课”评选、录制阶段、微课制作阶段。
在此阶段,我校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采取教师自主选课、组内赛课的形式,组织教师上一节的“优课”,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参与观课评课,在磨课活动中聚焦课堂,群策群力,力求共同进步。学校评审组按照任课教师的40%从中评出年级“优课”。各年级推荐的“优课”教师参加校级“优课”评选,并从中推荐30%的校级“优课”参加市级“优课”评选。分年级、分学科在4月8日前完成校级优课评选及录制工作,录课地点在二楼会议室,详细安排教研室公布在校门口黑板;在这样反复的备课、建议、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们思维碰撞,绽放智慧,不断进步。
2、活动开展、扎实有效。
为了保障本阶段工作扎实有效,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2月24日,我校召开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专题培训,会议由校长、教学副校长、网络管理员、各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30余人参加,会议内容(“电机小学小优师优课团队”增添四位教师。
2、再次对“优师优课”管理团队成员进行了职责分工,会议再次就教师在省教育资源平台注册、报名参加 “晒课”、“晒课”的基本步骤等内容进行了培训);截止目前,我校注册率100%,激活率100%。3月2日更新了校园宣传栏,将省市“优课”评价标准公示,并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并将“优课”相关文件、制作规范、上传要求等资料再次上传至学校qq群,供教师参考学习;3月3日教研室、电教室负责人员在“电机小学一师一优课微信交流群”里在线解答教师疑惑,与教师互动交流;3月28--4月5日开始录制优课,28、29、5、6、7、8六天录制16节优课,3月5日,几位英语老师着手制作微课,截止到现在,本学期英语微课全部制作完成,制作的微课已经上传学校QQ群;3月16日,市教育局组织了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校谢淑艳老师所授的《识字四》受到了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谢老师的课理念新,观点新,教学环节构思巧妙,听完后老师们觉得:识字课原来也可以如此魅力。课堂上,谢老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内心世界,听到了孩子们大方的发言,积极的自我表现,孩子们整节课中都在愉快地学习。课堂亮点主要表现在:
1、教学环节安排得“活”,识字教学体现层次性,运用多种方式复现生字。
2、教学方法多,注意引导发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3、“说”“写”结合“实”,将任务落到实处。
4、教师的教态语言自然大方。
5、朗读形式多样化。
6、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点评精炼,面对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全面渗透,学生参与其中,整节课活而不乱,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在引导下呈现了童趣,童乐,轻松学识字,快乐写生字,惬意当作家!)在接到教育局教研室尚主任的通知后,一、二年级组长李美玲、吕海燕及一年级语文教师(薛红霞、丁海绒、王欣、陈丽、张丽霞)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课堂上的小细节她们都一一做了详细记录,薛红霞老师和丁海绒老师反复叮咛谢老师:“教学流程设计好了,试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课堂生成,语言要精炼,细节决定成败!”李美玲老师、吕海燕老师课下和谢老师反复斟酌教案,王欣老师在谢老师讲完课后,贴心地送上一杯水,陈丽、张丽霞老师积极配合,随叫随到,在实验小学研讨会之前,谢老师一共试讲了10节课,正是因为有了大家共同的付出,才有了这节优质课!4月6日小组教研学习几位老师制作的微课,校领导小组巡视每个小组,挖掘新问题、新难点、新困惑。4月5日、7日、8日下午集体教研(优课教师说课、评课,校长,副校长,各科室主任参与其中)。
四、具体实施、大放异彩
1、驾驭教材能力不断增强。
新教师通过师徒结对、自己钻研教材、组内说课、评课等形式,对教材的把握、学情的恰当分析等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本次赛讲中新教师崇海丽、范娟芳等老师能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薄弱环节、易错点展开有效教学,难点得到突破、重点进行扎实的训练。如崇海丽老师教学三年级物理《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注重学生兴趣培养,通过拼一拼、做一做、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谢淑艳老师教一年级语文《识字四》时,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复指导。优课活动中呈现出不少知识内容丰富、学力定位准确、教学过程精彩、学法安排新颖、课堂情感融洽、思想教育深入的好课、优课、精课。例如,吉洪亮老师的科学课《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长处,突破重、难点。教学用具演绎精彩直观,教学效果十分显著,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许娜老师的《中彩那天》课件制作巧妙,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老师、无尽的回味。李俊惠老师的《想别人没想到的》充分尊重了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的老师真的很不错,如果条件更好一些,他们的能力会有更大的提升”。今后要多给我们的老师搭建这样一些展现自我的平台,难怪王主任在会上着重强调活动的重要性”!的确,本次活动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品位。
2、课型和模式得到整合。
每节课都能按照所讲的课型安排两个自主学习、一个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在自学环节,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老师没有讲解;反馈环节,老师能针对性的选择反馈对象,运用恰当的反馈形式进行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个人能力得到展示
讲课教师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思路清晰。无论是整堂课,还是各环节,均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目标,能较好地将知识、能力、情感融为一体,符合新课程标准,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很有创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教态亲切、和蔼;注重学法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的教育理念;精心备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良好的师生互动,都能体现出每位教师教学技能和手段。点拨精准,能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生成和知识构建过程的正确引导。在学生认知障碍时,找准自己的介入时机,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学生的认知引到正确的轨迹上来,并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听课活动、真切提升。
这次活动我校教师累积听课600次,年级人听课率100%。其中3、4、5、6年级听课率达100%,1、2年级听课率达95.85%。所有听课教师认真做好记录。一学期每位教师应该听课30节,一本听课本记录30节,好多教师经过初备、试课、研讨,一整本于4月初就上交教研室,捧着这磨课的“不易”、活动的结晶,我们学校评审组知道:老师们默默付出的同时她们也在真真切切地提升!
5、评课活动。
评课中全体教研组长都能够认真针对要求组织好评课,对应学科的绝大多数老师也都参与了评课。我校教师评课参与率达100%。评课时,我们校领导身先士卒,积极评课,鼓励老师们大胆发言。
五、存在问题
1、录像课中:有衔接不完整情况存在,有的视频分为两部分,还有时间不足35分钟,甚至超过50分钟现象。
2、平台问题:对平台运行掌握不熟练,检查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因视频容量格式,或端口问题而不能及时上传视频。
3、上课过程:个别老师课堂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但课件还是留于形式,没有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我探究、求异创新”。
六、改进意见
1、学校在录制优课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整体标准相对统一,视频清晰完整,语言规范简明,声音清晰无杂音,最后做好录制完成的剪辑工作。
2、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让大部分教师掌握登陆网上赛课平台,学会运用优质资源技能,把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作为校内赛课评课、评优评模条件之一,推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校级“优课”评选结束后,我校及时让教师将校级“优课”“微课”存入本校教学资源库,截止现在,我校备课数量9702条,在教育平台上传教案、课件、学生作文、素材、微课11628条,下载资源 6943条,浏览量14096条,推送到市教育局总量3246条,推送通过率75%,各项数据名列第一!备课达人榜前三名老师总和超过了1500多条,老师们今年制作的英语微课参加了省微课大赛、国家教育微课大赛。学校将继续加大绩效考核,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电机小学的老师会保持这份热情,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这一平台上,付出、学习、收获!相信在下阶段,我们电机小学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16年4月
第三篇:《小石潭记》评课稿
《小石潭记》评课稿4篇
《小石潭记》评课稿1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学期我们教研课题是“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探讨研究”。我们时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小石潭记》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执教者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写法之后,能有针对性进行写作训练,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写景状物”训练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②教师能恰当设疑
“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潭水、小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的设疑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这处,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③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执教者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意在难点处作者“先乐后忧”的巧妙点拔,注意写景中“动静结合,光影谐调以及拟人比喻”处的巧妙启发,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
这说明第七中学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且不说她们教态亲切自然,也不说她们工整、美观的板书,单是她们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出众的外貌,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他们年轻、有朝气,是语文科研的先锋。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原则,首先是学生大面积地朗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诵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学生的背诵环节,使轻松活泼的教学场景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学生按照板书的提示思路背诵,同时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其次是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小石潭记》被千古传诵,永具生命力的原因何在呢?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并提出个人观点,通过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或引申发展或消化应用,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总结出写景状物的一般技巧和规律。这种创新思维的阅读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最后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遵循着“阅读指导写作”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效的指导写作实践,学会怎样写景,学会借助写景来抒情。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精美的小文,互相交流点评,又形成了本节课的又一次高潮。
当然,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小石潭记》评课稿2纪老师的本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课堂的“主演”。纪老师巧妙地课堂设计,声情并茂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给我们展现了一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的精彩课堂。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点燃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教师能恰当设疑
“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设疑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这处,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尤其纪老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意在难点处作者“先乐后忧”的巧妙点拔,注意写景中“动静结合,光影谐调以及拟人比喻”处的巧妙启发,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纪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也板书工整美观,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纪老师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主动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能动起来。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特别是学生大面积地朗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诵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学生的背诵环节,使轻松活泼的教学场景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学生按照板书的提示思路背诵,同时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心理得到了满足。在重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合作探究,设计了“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然,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小石潭记》评课稿3《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陶燕琴老师的教学设计旨在透过文本抓住人物的灵魂,以文解人同时又以人解文,教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挖掘让文章有了厚度,让课堂有了厚度。
然而面对这样的经典名篇的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从七年级始接触文言文,他们能品读到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呢?陶老师在如何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桥梁、如何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以及丝丝入扣的文本细读中领悟到作者孤寂的内心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范例。
前三段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再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小石潭的景物,教师的例句的出现和方法的指导很见效:“小石潭的水是活的,叮叮咚咚地演奏着自然美的心跳,一如君子身佩玉环的轻响,在澄澈的心灵和水墨的山水之间久久回荡……”第一句概括特征,第二句抓住文中表现这个特征的关键语句想象描绘,第三句表达自我的情感,或者景物与心灵的结合—–这样,学生在愉悦轻松地完成疏通文字任务的同时也用心地品赏了小石潭景物的美和作者文字的美,而且这也是一次高效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理游踪是《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常见的教学环节。但本课最巧妙的.是,教师抓住了一个“望”字,这个“望”的环节确实了得,作者情感的转折、文章风格的转折、课堂分析的转折就从这一“望”开始,学生从这个环节开始细细品析人物内心。
留在柳宗元的内心到底有哪些东西呢?文本第四段的教学很独特,通过柳宗元、欧阳修、李白等文人与山水的距离、态度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柳宗元离山水而去;《江雪》的出现恰到好处,藏头诗的解读“千万孤独”将课堂推向高潮——当教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他们读懂了吗”,很自然地引出文章最后一段。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文本、作者的理解逐渐到了一个高的境界。
文本细读,品味入境,体验感悟,比较探究。其中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教学情境的营造贯穿始终:课前动画《山水情》,清新的风格让心安静下来;欣赏山水画面谈感受,为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山水作了很好的铺垫;配乐美读,典雅的古乐让人沉醉;视频欣赏,一首《江雪》凄清优美,一曲《渔翁》苍凉浑厚,荡气回肠——整堂课充分运用了音、画效果,与文本融为一体,将孤独寂寥的氛围推到极致。而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步步地走进了文本、走近柳宗元。
品读这份教案,我们还欣赏到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艺术化追求:序曲、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心理必然是优美而愉悦的,他们思维的过程必然是张弛有度,高效而优质的。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尾声部分出现的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教师过度追求艺术化的效果所添的蛇足吧?
《小石潭记》评课稿4聆听了章老师和黄老师的两节课《小石潭记》与《学写游记》,感受如下:
章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在一步步的讲解中明确内容、感悟主题、分析写法。他的课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文章具体内容的讲解,“文章描写了哪些优美的景物,分别带给你怎样的美感?”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确定答案。第二部分是对比阅读,理解课文丰美的情思,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主题“被贬的悲凉和不合于俗的清高孤傲”。第三部分是分析精美的写法。
黄老师讲解的是作文课,讲、练、析、评结合,学生当堂反馈的效果明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可谓立竿见影。讲:黄老师先是顺着第一节课的结尾,与同学们讨论了游记的诸多写法,给了一篇学生的习作进行现场的讲评分析。练:学生当堂习作。析:出示PPT讲解分析可以从梅花的时、色、香、形等角度赏梅。
评:师生共同阅读习作,共同评价,并且在最后的点题上,给出有效的指导。整节课流畅自然,学生的练笔充分,在听完讲解后的写作明显有所改善,效果显著。
第四篇:小石潭记评课稿
篇一:小石潭记说课稿——市一等奖
《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抛砖引玉,一右激起千层浪之
小石潭记”,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与反思等六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教材
第六单元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第一
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
意渲染它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凄苦悲凉的
实则写心,是一篇难得的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
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
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为:积累常
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借景抒情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学习自
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目标为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凄苦悲凉的心境。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现象较多,个别语句较难理解,我将积累文言词汇作为教学重
情达意上较为含蓄,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将理
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法
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情境激励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是柳宗元的著潭的各种景物,着心境。形似写景,意在让学生学习名美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读古代诗词,有意求,结合本单元的见的文言词语,培主、合作、探究的体会小石潭的优美由于本文词语活用点。又因本文在表解作者寄情山水的下面我说一说教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 提问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来实施教学。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和分析理解能力,但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不
很浓厚,将学生分成六组,引导学生读、讲、练、演、写、说,通过合作学习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的。
计划用两课时完成,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二是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三是布置作业,拓展课文。
在导入部分,我先播放一曲《高山流水》,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充满自然
魅力的山间图片,再激情导入,随着展示课题。我的导语设计是这样的:同学们,“山
川之美,古来共谈。”我们曾跟随郦道元领略过《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曾
踏着吴均的脚步走近过富春江奇特秀美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文学家柳
宗元一起去游览清幽秀美的小石潭。
通过图片、音乐、教师的示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
离,进而导入新课。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第二部分: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共分为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同台我来读
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
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五种朗读形式(1)指名学生读;(2)教师配音范读;(3)
去掉标点个人抢读:(4)小组赛读:(5)生配音读。师生配音诵读时,徐徐播放音乐、图片,把学生引入美好的情境,让学生逐步达到读准、读畅、读懂、读美。这样让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
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巧学名家我来讲,有三个步骤: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巧学名家,主持讲坛
播放《百家讲坛》中主讲“小石潭记”的部分片段。让学生了解柳宗元及写作背
景。这样,为理解作者的想感情作了铺垫。
随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联系作者常识,模仿北师大教授康震,主持“百家讲坛”,准
备主讲。小组代表上台主各讲一代表上台主各讲一个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
的代表进行点评。
通过这个环节,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提高了学生
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在老师和名家的共同带领下,既避免了枯燥的对译,上台主讲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
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环节是落实基础我来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我用屏幕出示一组含有字词句、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练习,当堂检测。生快速完成后,教师点评。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又获得了教学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实施提供了
依据。
第四环节是导游设计我来演:分三步来实施:
1)①设计一条旅游线路;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
顺序写的?试着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②给景点取名;设问: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结合景物特点给景点取一个名字,(教师提示可以用亭、台、廊、馆、阁等来命名)
③展示导游。自主阅读,在学习小组内展开交流,准备上台展示导游。学生一行五六人,穿过篁竹林,进入奇石馆,经过翠蔓廊,到达观鱼台,坐望溪亭间,欣赏幽竹潭,每名学生生负责一个景点,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上台展示游览过程。
展示活动结束,师生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设计旅游
线路,让学生理清写景顺序,给景点取名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特点,展示导游,再次加
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小石潭的幽静美好,促进学生大胆地进行口头表达,既引
发了学生的兴致,又锻炼了学生思维。
第五个环节是体验情感我会写: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
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创设了两个情境:(1)
如果你是柳宗元,写一段自己的内心独白。指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文中
的语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谈。(2)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呢?同桌两人分别完成一个情境,两两交流。
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
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感悟我会说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了三问:这
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受到哪些启发?
1、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做总结发言。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
以上六个环节,教师始终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表现做评价,以评价推动课堂教 学的有序进行。
第三部分:布置作业,拓展课文
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由于学生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三峡》的异同。设计第二题,通过比较阅读,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
力。
下面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各位老师请看:
水------清
景 石──奇 情 凄神寒骨
树──美 悄怆幽邃
鱼──乐
板书是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有课文内容,也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
了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鲜明,直观的印象。
六、说设计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竞赛的方式,抛出“读、讲、演、练、说、写”之砖,引来学
生“学会、会学、乐学”之玉,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浪花中,欣赏、感悟语文之“雅”,让自然之美在他们的心中演化成一幅幅巧夺天工,富含人文色彩的美丽画卷!篇二:《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教案设计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又应是本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幅图片要求学生看图猜诗,随之教师交互白板展示答案《江雪》,由此引出柳宗元以及本篇《小石潭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小游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白板的音频以及图片插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此环节与后文体会文本感情有密切关联。
(二)、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请学生朗读。教师白板出示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老师标注出来的字的音,并将课文读流畅。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白板的文本展示可以客观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冲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预学案中实词虚词的理解练习,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到其他组去讨教,也可问老师。
2)班级交流
教师进行归类实词虚词归类。(白板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前置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总结。白板显示教师归纳的板书可以让教学环节更紧凑,课堂效率更高。
(三)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白板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移步换景)
②你能说出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潭_小____ 水__清___ 岸__曲___ 境___清___ ③作者用什么办法把这些特点写得让你过目不忘?
白板演示提示文句: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未见其潭,先闻其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描写)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拟人手法 动静结合)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手法)
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手法)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融情于景)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又充分体现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四)体会文本
1、教师出示删改版的《小石潭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点评。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补充“记”。学生可以展示自己预习时搜集的知识信息。
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教师白板出示文字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情景交融这个手法的运用。“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2、试着从文中找出哪里是“有我之境”哪里是“无我之境” 作者又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在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刻画之中的?
(思考
讨论 交流)
3、诵读课文
白板插入配乐朗诵,学生跟读。
(五)与柳宗元对话
1、学生根据预学案的任务要求,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根据情况白板出示作者介绍以补充。
此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新课标提出的“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目标要求。同时作家及作品的相关信息也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的心境
面对小潭,柳公如是说?? 提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学生讨论,班级交流。
②教师配乐展示自己的理解文字。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拓展思维,积累诗文。
仕途失意时,他们如是说?? 教师白板出示诗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总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的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再次有感情诵读课文。
四、作业布置。
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全方位展现小石潭这一景点。(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官帽的设计形象而生动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作者情感。
六、反思: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交互白板
文言知识梳理
易读错的字 篇三:小石潭记说课稿(2)——市一等奖
赏小石潭之美,品柳宗元之情
《小石潭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老河口市第七中学的王丽君。今天我们一起来赏小石潭之美,品柳宗元之情。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和设计理念。首先,我说一说对教材的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不足两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培养语言赏析及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我给第二课时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景物特点。
学习描写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语言,揣摩特点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理解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就有着细腻的景物刻画、生动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赏析、借鉴很有必要。因此,确立教学重点是:了解景物特点,学习描写手法。
新课标强调:“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由于八年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加上本文感情流露又很含蓄,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并正确评价十分重要。因此,确立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本文语言优美凝练、感情含蓄复杂,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贯彻“诵读文言文,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课标要求。我采取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朗读的方法与文本交流。运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启发他们思考,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因此,确定教法学法是:朗读法、品味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说)
根据课型特点,结合新课标中“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建议。本节课我准备用“导入课文----说一说”“初读课文----认一认”“再读课文----划一划”“三读课文----译一译”“积累课文----背一背”这五个步骤来完成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文意、积累背诵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详说)
一个合理而富有层次的教学过程将带给学生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欣赏小石潭----感受美景”“走近柳宗元----体会情感”“离开小石潭----拓展延伸”。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这四个环节。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图片,学生欣赏)教师导入:我们领略了三峡的雄奇险拔,了解了郦道元爱山恋水之情;我们饱览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明白了吴均避世退隐之志。林语堂说过:“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排遣心中的失意,常常寄情山水。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起走进《小石潭记》。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引导学生入境”。我在导语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和阅读期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绪准备。
(二)欣赏小石潭----感受美景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听读----感知内容”“选读----品味特点”“研读----揣摩写法”这三个板块来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读而不晓则思,思而不晓则读”。此环节以读作为依托:在读中感知内容,在读中品味特点,在读中揣摩写法。这三个板块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思考感悟。下面我具体分析这三个板块。
<一>听读----感知内容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思考问题)①本文按 顺序,依次写了、、、。
②说说小石潭给你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深情的朗读伴着舒缓的音乐,能感染学生,促其入情。两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读,捕获信息、感知内容。
<二>选读----品味特点
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美美地读读句子、细细地评评特点。可以用“我最喜欢小石潭的(景物),我发现它 ”的句式加以描述。
(学生自主选读、赏析景物特点;老师用欣赏性、矫正性评价帮助学生分析美)
②再用“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说一句总结性的话。
(在分析各种景物特点后,用这种句式来增强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扣住文中优美的句子,让学生认真选、用心读、仔细想来感悟美;适时的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更真切地感受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体验,提高审美能力。老师只是引导者、欣赏者。这一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为深入研读课文铺平了道路。
<三>研读----揣摩写法
请划出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话,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分析技法。老师提示:可以从贴
切的词语、精妙的修辞、多样的写法等角度,用“我认为 句美,因为它运用了(手法),形象写出了 ”的句式做一下评析。
(学生合作探究。老师用引导性评价,总结写作手法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文景物优美、写法精妙,新教材入选本文,意在让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学习文章的描写手法。教学中,教师给以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评析句子的角度;教师给出句式,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让学生在合作中思维碰撞、在交流中收获心得,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三)走近柳宗元----体会情感
置身于美丽的小石潭,同学们心情怎样?作者又有怎样的心情呢?请跳读课文,划出反映作者心情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跳读、思考、讨论,教师适时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让学生由自己的感受谈起,再联系课文语句思考作者的感情,用有坡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离开小石潭----拓展延伸
<一>说一说----交流感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假如经时光隧道你们返回唐朝,恰逢小石潭边遇见柳宗元,你们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的形式,与他谈谈。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于作者的乐与忧,老师要鼓励学生畅谈感想,在交流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忧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练练----读写结合
试用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加上合适的想象扩写柳宗元的《江雪》。
【设计意图】单元教学要求指出“学习文章描写手法,注意读写结合”。此环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读促写,学以致用,强化巩固本课重点。
四、说板书设计
小 石 潭 记
柳宗元
贴切的词语借景乐
动静的结合景美情真 正侧的映衬 抒情 忧
精妙的修辞【设计意图】板书要简洁明了的概括和浓缩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起到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
结束语: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上是我对《小石潭记》一课的设想,请老师们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篇四:《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王利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文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抒发了作者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学习这篇文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学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步骤,学生已基本认同通过反复诵读及课文注释理解文章的方式,但对于如何通过文章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还略显稚嫩,因此,根据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二、说方法
(一)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
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采用“高效课堂”模式,且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教师示范背诵; 3)学生齐读,然后六个小组开展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六个小组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每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第一课时”
2、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溪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者
隔、闻、伐、取、见
潭水、游鱼
溪身、岸势
幽深、冷寂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楚课堂所学课文内容,顺序写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等,以上板书设计正能体现这个特点
四、说评价
《小石潭记》评课稿
刘 黎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张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学期我们教研课题是“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探讨研究”。我们时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小石潭记》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执教者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写法之后,能有针对性进行写作训练,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写景状物”训练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②教师能恰当设疑
“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潭水、小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的设疑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这处,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③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执教者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意在难点处作者“先乐后忧”的巧妙点拔,注意写景中“动静结合,光影谐调以及拟人比喻”处的巧妙启发,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这说明第七中学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且不说她们教态亲切自然,也不说她们工整、美观的板书,单是她们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出众的外貌,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他们年轻、有朝气,是语文科研的先锋。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原则,首先是学生大面积地朗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诵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学生的背诵环节,使轻松活泼的教学场景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学生按照板书的提示思路背诵,同时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其次是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小石潭记》被千古传诵,永具生命力的原因何在呢?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并提出个人观点,通过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
或引申发展或消化应用,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总结出写景状物的一般技巧和规律。这种创新思维的阅读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最后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遵循着“阅读指导写作”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效的指导写作实践,学会怎样写景,学会借助写景来抒情。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精美的小文,互相交流点评,又形成了本节课的又一次高潮。
当然,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最后,我要对参赛教师这些天的辛勤劳动和日夜奋战给予高度的肯定,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废寝忘食的爱岗敬业精神,我们教育界同仁应予以首肯。
第五篇:小石潭记说课
《小石潭记》优质课竞赛说课稿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新登镇中学的王金华。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
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