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8:4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

麻沿学区 李昊

一、困惑与问题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涉及计量单位的新授课共约20课时,与小学阶段360余节新授课相比,仅占了新授课总课时的5%左右。这类课研究的教师也比较少,但教师的困惑与问题却很多,主要罗列如下。

1.计量单位离学生虽近却又很远。计量单位时常出现在学生周围,他们经常会接触,然而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经验积累却是比较单薄的。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吨的认识”这节课的课前对话。

师:除了千克与克这两个单位外,你还知道更大的质量单位吗?

生:吨。

师:大家听说过吨吗?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1吨=1000千克,吨在国际上的通用符号是字母“t”。

师:根据你现在的经验,你认为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呢?

生:我们班最胖的同学大约有1吨重吧。

生:我估计一台电视机大约重1吨。

生:两只狐狸加起来大概重1吨。

生:我估计像泰山这样的一座大山大约重1吨吧。

全班感叹:哇塞!不可能吧!

生:孙老师给我们四人小组发的这袋米,大约重1吨。

尽管计量单位就在孩子们的身边,但他们对于计量单位的认识事实上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让孩子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也比较困难。

2.体验活动停留于表面。在这类课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将体验活动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掂一掂等直接体验的层面,很少有让学生想一想。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不高,体验也不深刻。

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感知了1克、1千克有多重之后,安排了称一称的活动:称一称一个纽扣、一枚2分硬币、1袋苹果、1本字典各有多重,称完后学生反馈。在称之前

教师没有让学生先想一想、估一估,因此学生的“称一称”只是一个机械的动作,体验活动是缺乏深度的。

3.教学重心侧重单位化聚。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一般有两个教学目标: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进率的化聚。由于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变换着各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巩固单、复名数之间的互化。如此的计量单位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而教师也同样觉得乏味、困惑。

4.教学具准备复杂繁琐。教学计量单位的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教学具,给教学准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省去麻烦,有的教师往往在操作时以图片或动画等影像资料代替必要的实物操作,使得学生体验不深,计量单位的观念得不到很好的建立,类似于“表示一张桌子有多重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的笑话时有发生。

二、实践与思考

1.正确定位——明晰教学侧重点

感受与体验计量单位是这类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教学应着重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进率换算虽是重点,但由于新课程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要求比较低,并且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厘米与米的互化,对于进率换算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并不会感到特别困难。

笔者还认为,不同的计量单位在观念建立上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例如,一样物品大约重30克,学生的估计范围偏差可以大一些,甚至学生认为这件物品不会超过100克也是允许的,估计时不需要过于追求精确。再如,“吨的认识”,只要学生知道以某一物体为标准,类似这样的物体大约多少个为1吨左右即可。而在教学厘米、分米等计量单位时,需要比较精确的感知、体验,当然感知的数量不能过大。对于不同的计量单位,在目标定位时需要教师有不同的思考与把握,使得教学更为合理,学生的学习更为顺畅。

2.简化素材——让素材承载更多学习任务

由于素材准备的复杂性,公开课上很少见到计量单位这类课的身影。笔者曾多次执教计量单位内容的课,认为如何简化素材,使素材承载更多的学习任务,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内容,否则物品琳琅满目,效果却会适得其反。

例如,笔者在教学“克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质量观念,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1)先让学生猜猜学具盘中的橡皮有多重,随后告诉学生橡皮大约重10克,让他 2

们静静地感受10克有多重。

(2)知道了橡皮大约重10克,学生对“克”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学具盘中选一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说说有什么感觉(学具盘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有两个回形针和一颗花生)。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3)估一估学具盘中的橘子大约有多重(橘子大约重100克)。

(4)根据已经知道的物品来估计学具盘中火腿肠和沙包有多重(火腿肠40克、沙包250克)。

要求:先自己估计,想想怎样估可以估得比较准确,再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估的。

(5)课件出示棉花糖、新华字典的图片,说说这些物品可能有多重,并说明想法。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笔者准备了回形针、花生、橡皮、火腿肠、沙包等几样学具,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刻意收集。笔者在利用这些学具时,着力于如何去判定一个物品的质量范围、如何估可以估得比较准确。学具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学习任务,有利于计量观念的建立。

3.选择参照——在反复比较中清晰标准

在计量单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找到一个物体,让它成为某一计量单位的代言或是比较的标准,让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

如教学“吨的认识”一课,出示练习:一辆坦克约重50()。

生:括号里填”千克“。

生:不对,括号里应该填“吨”。

师:为什么填”吨“而不填“千克”呢?

生:坦克很重的,应该用“吨”作单位。

生:坦克是铁做的,不可能只有50千克。

生:刚才孙老师说自己的体重是50千克,如果填“千克”的话,坦克就和孙老师一样重了,是不可能的。

生:不可能是千克的,50千克只能是这样的5袋大米(教师在课中设计了学生搬10千克大米的环节),太轻了吧!那是“玩具坦克”。

在上述环节中,学生联系课堂中的体验活动,以教师的体重或是1袋大米的质量作为判断时的参照,合理地思考并解决了问题。类似在课堂中可供渗透的参照物有很多,如1根中指的宽度大约为1厘米;2个回形针大约重1克;1个橘子大约重100克;书包大约重3千克;公交车2站路大约为1千米;班里30个孩子的体重大约是1吨等。在教学中选择

参照物来进行比较辨析,可以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计量单位观念,同时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多维体验——促进观念建立

在数学学习体验中,不仅要求学生经历多样的活动,而且还需要通过这些活动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反应和领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深刻的体验。主要的体验活动可以有以下这些。

操作:教师在进行计量单位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计量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听一听、看一看、画一画、掂一掂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促使他们对计量单位有直接的感受。这些体验可帮助学生有效积累经验,逐渐促进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估测:让学生在猜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反差中加深认识,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与感受。如“秒的认识”一课,在学生知道了1秒是多长时间、对几秒有了初步的感受以后,让学生估一估15秒、30秒是多长时间。估完后有的学生发现估计情况与事实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自然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反复调整的过程即是观念建立的过程。

推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相应计量单位的填写。如“毫米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先介绍蚕的生长过程,而后让学生填表格:

生长过程

出生

6天后

10天后

20天后

30天后

长度

1()5()1()1()8()3()

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学生需根据已知的信息去思考、判断,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在此过程中,计量单位的观念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5.反思辨析——在数学思考中强化认识

没有思维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辨析。一次听“吨的认识”一课,教师在小结时问:说一说,哪些物体不能用吨作单位?于是学生一个劲地往质量比较轻的物体想:一桶矿泉水、一个书包、一只蚂蚁……这样的提问完全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说出一大堆的答案,对于“吨”的观念的建立意义不大。

再回到本文开头“吨的认识”课前对话这一例子,一般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想后会忽视“修正猜想”这一教学环节,以至于到最后学生对“错误猜想”仍然记忆犹新,而把正确的结论忘得一干二净。而这位教师在课结束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你刚才举的例

子哪些一定不是1吨?学生结合课中的体验活动,反思先前的猜想,进行理性的辨析,得出“狐狸、高山、大米等的质量都不会是1吨”的结论。猜想之后的反思修正检验了体验的效度,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走向深入,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涉及计量单位内容的教学课时虽然不多,难度却不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深入研究该类课教学的要点,着力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关注体验,关注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

第二篇:计量单位教学设计

《计量单位》

西安市雁塔区红庙小学 郝玉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所学过的计量单位,熟悉常用的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对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度量衡的统一,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和历史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能够对计量单位进行熟练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具:PPT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让学生意识到:没有计量单位不行。

出示小麦兜的数学日记,让学生意识到没有计量单位的存在的重要性。

2、出示《芈月传》片段,让学生意识到:计量单位不统一也不行。组织学生观看《芈月传》情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给人抓药,从而意识到计量单位统一的重要性。

3、介绍度量衡及其统一的标志性时间。在统一计量单位上,谁做出的贡献最大?介绍秦始皇的贡献并介绍度量衡和其统一。

4、回忆学过的单位。

回忆我们学过什么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容积单位,同时介绍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进率。

5、练习巩固

你认识了单位,你会用吗?出示判断题,哪个答案是对的?并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常用的量应该有直观的印象,计量单位,脑子里应该有东西。错了是因为不理解,所以不理解也不行。

出示填空题,让学生作出判断,并分析找出规律,由高级单位乘进率就到低级单位,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需要用低级单位乘进率。以后看到单位换算,应首先想到什么?(1)进率是多少

(2)走向是高级到低级,还是低级到高级。

6、拓展练习

容易的题会做了,难点的会不会呢?出示拓展练习一和二。

7、完成小麦兜的日记

刚才我们理解了单位,又学习了他们的互化和应用,我们的小麦兜日记还没有弄明白,请你帮他填一填。小麦兜说谢谢大家,以后我就知道了。

8、还有哪些东西需要统一?

在国内有些语言不统一,老师听不懂南方人说话,到了国外有些也不 一样,你认为世界上还有哪些东西需要统一呢?

还有许多需要统一,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谁?交给在座的各位同学,努力创造吧,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六、布置作业 完成拓展练习。

七、板书设计

计量单位 没有单位不行 不统一也不行 不理解不行 没有创造也不行

第三篇: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中国5000年的历史,在数学这方面可谓是成就颇多,积累颇深。中国人的数学计算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数学教育就此止步。而且自古的先贤也不断的告诉我们反思对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探究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教学。

关键词:反思教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

一、什么是反思教学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何为教育?教育是指一种社会活动,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什么又是数学教学呢?数学教学是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进行探索和思考的能力。数学教育又应用于什么地方呢?数学王子高斯曾说:“数学是科学的女王。”伽利略也说过:“只有用数学才能参透大自然这本神秘的书籍。”可见数学在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是如此之高。除此之外,数学与哲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学、文学、历史学等门类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数学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普遍应用的学科。而反思对数学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从理论上来说,数学反思教学就是数学教师以自己的社会活动为对象,积累经验并进行反思,然后凭此为依据,对自己行为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行判断,判断是否进行改变,以调好效率。从现实的意义来讲,反思教学分为三大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的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二、数学反思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数学思维的培养。简单的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要善于探索和思考。只有在不断探索与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会不断的汲取到新的知识,不断的使思维受到锻炼。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要应用到怎样的能力呢?一是自学能力,二是知识摄取的能力,三是接受能力,四是独立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四点。而我们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呢?迄今为止,各个学校教师所进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中施行的都是针对于各种考卷的固定思维。这样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所以,反思教学的施行就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解放学生的思维,尽力地培养出其自学能力,知识摄取的能力,接受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

我们知道的有三种反思教学。首先就是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之前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其应该达到的效果进行预估。其次就是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和达到的各种效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进行不断的反思。再者就是对前面的两种反思进行汇总和总结。数学教学既然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解放学生思维,培养其各种能力。那么,反思教学的对象就应该是以此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数学的反思教学呢?第一,我们应该有选择的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虽然应试教育很大程度的禁锢了我们的思维,但是并非毫不可取。所以,我们应该摒弃的是应试教育中为应付考卷而固定的思维模式,然后进行创新与改革。比如在数学方面,就进行开拓式的思维教育。设计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散思维。第二,应试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学生的能力各有不同,而尽可能的收集各方面的情报,了解学生的信息,对问题情景行成框架,以便进行社会实践,这是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的根本。显而易见的,数学的学习过程总是建立在对于知识的学习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旧知识学习之上,而新知识的领悟也建立在旧知识的了解之上。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摄取能力和接受能力就格外重要。然而,各个学生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收集详细的信息,了解各个学生的情况,并对自己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就十分重要。简而言之,反思教育就是“经验+反思=全面进步”。所以,仅仅只是了解足够的情报,及时对社会实践活动做出调整并不足够,还应进行三种反思。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较好的进行反思教学。数学是各学科的基础,在生活的各方面广泛应用。因此数学教学十分的重要。而小学是数学教学的初级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无限的可能。在这个阶段,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成长,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培养出很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那么,在这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正是为了每个学生着想。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善,不断再反思,不断地再改善,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初期阶段获得更好的成长,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培养出独立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的摄取能力,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对数学产生兴趣,积极的探索并独立思考,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培养出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4][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三、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四、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

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2009-01-0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二、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①7、8、9„„,一共有11个人;②把5分成4和1,4和6组成10,10+1=11;③把6分成5和1,5和5组成10,10+1=11;④6+5=11,因为我知道5+5=10,10+1=11„„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是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全校老师(13人)带领同学(65人)去“世界之窗”参观,在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在生活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在小学计算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习惯、兴趣、态度、意志、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计算。

2、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就象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了就行,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检查,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数字写错了没有等,无法口算的还应该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每次作业都提醒、强调,同时教师亲自走到学生中间督促、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自主检查、验算的习惯了。

4、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不足,对计算更是觉得枯燥,这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乐算。

1、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的情境。一提到计算,学生马上会与枯燥联系起来,简单的符号、枯燥的运算。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算的兴趣。如做改错题时,可以创设“小马虎”学数学的情境:小马虎学数学,这是他做的数学题,请各位小老师们帮他检查检查,看他做得对不对?每个学生都是热心而好胜的,他们会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检查的行列当中。

2、单一的计算融合丰富的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如视算、听算、抢答、开火车、小组竞赛、闯关、游戏等,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3、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就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习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提高计算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之心动,继而行动。

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运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往往是引起运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具体要求做到:

1、加强口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计算的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持续训练。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笔算、估算及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笔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就成了无根源了。因此,口算要持之以恒,天天坚持训练。

2、重视算理教学,注重策略优化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由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3、练习抓住重点,逐层深入

计算教学在练习的设计上一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一般先是例题模仿练习,然后是形成性练习(相对于模仿练习而言,题量稍大,且题目由浅入深,层次明显,一般评析时突出提高练习题)、变式练习(一般以判断、选择、匹配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的外延与内涵,从而使学生深层次地把握知识)和综合运用(一般通过解决一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通过练习的逐步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借助于练习的多形式、多角度,使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解题的快乐,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4、注重知识迁移,适当延伸拓展 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越多,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在新课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比如说,由百以内加减竖式计算法则,迁移到后面学习万以内加减计算,由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法则,迁移到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能靠一朝一夕,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持之以恒地练习,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是有希望的。

下载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东曲国岱杨爱华 摘要: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黄泥河小学高艾玲【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在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生兴趣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兴趣是最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方法 内容摘要: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数学 杨秋玖 “上数学课好累啊!”“数学真是伤脑筋的学科!”……为什么学生们会出现学习数学无趣,甚至是感觉上数学课就是煎熬的情绪呢?是因为......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意识 新陂中心小学:袁国锦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