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各种各样的天气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各种各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会用语言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图片所表现出的天气特征正确地判断天气。能运用恰当词语描述天气特征。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各种天气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他人的看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有保护动植物,热爱自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身经历,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天气卡片5套、课件(图片和视频)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们就来开动脑筋猜一猜吧!1.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雨)
2.一个金球圆溜溜,夜里人人看不见,除非下雨和刮风,天门天山家家到。(太阳)
3.像花花园不种它,花儿刚开就落下,春夏秋季它不长,寒冬腊月开白花。(雪)(分别指名猜猜谜底,教师给予引导说明)师:同学们,我们有时会看见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有时也会看到下雨或下雪的现象,它们都代表不同的天气情况,那么关于天气你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 师: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天气呢?
先同学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区分不同的天气
师:不同的天气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同学们能根据各种现象来判断不同的天气吗?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给各组分发天气卡片)
A.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卡片判断天气,并把天气名称写在卡片的反面。B.全班交流:分别指名选择卡片来说说是什么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把图片贴在板书相应位置)
C.共同交流质疑,补充板书:对于同学们有质疑的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并加以明确和补充天气名称。
D.拓展练习:完成活动手册第五课“拓展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共同订正。3.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师:天气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不同的天气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A.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说说天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B.出示幻灯片(干死的秧苗、拔出地面的树根、雨中玩耍、太阳能集热板和风车)分别指名说说图片中表现的是什么事物,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们反映出了不同天气给动植物和我们人类带来的哪些不利和有利影响?
C.教师小结:适宜的天气会有助于动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有利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如果某一种天气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就会给动植物和人类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板书:天气影响动植物和人类)
D.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学习和生活的。
三、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极端天气吗?它们的产生又会有什么后果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A.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极端天气。(出示投影:什么是极端天气和相关天气图片)极端天气通俗的说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很少见的天气现象,它发生的概率很小,但造成的影响很大。比如:狂风、暴雨、暴雪、龙卷风、台风、冰雹、强寒潮、高温、长期干旱等都属于极端天气。B.说说你知道的极端天气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
C.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极端天气带来的严重后果。(播放视频)D.小结:极端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四、梳理总结 学生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师:既然极端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所以我们是不是希望这样的天气情况出现的越少越好呢?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1、极端天气为什么会出现?
2、人类的哪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天气变化?
3、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天气
晴 图片
雨 图片
天气
雪 图片
风 图片
雾 图片
...
阴 图片
天气
影响
动植物和人类
第二篇: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身边的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能简单描述工具的用途。科学探究
1、能按要求选用不同的工具将纸整齐地分开。
2、能通过观察找到教室中的工具,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尝试用工具将纸分开,并对该过程产生兴趣。
2、在分纸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工具。
3、积极参与“寻找教室里的工具”活动,对身边的物体是否是工具产生猜测和质疑。
4、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够举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延伸。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纸、小刀、剪刀、裁纸刀、直尺、硬卡片等。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方式创设情境。
提问:“想将一张纸分成两张,可是用手撕总是撕不齐,请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纸整齐地分开?”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把一张纸分成两张
1、材料:作业纸。自己想到的工具。
2、明确任务:“自主选择工具,想办法将纸整齐地分开,比一比哪组想到的办法多。”要注意安全,小朋友们。
3、小组为单位,老师巡视。
4、记录整理。将自己使用的方法以及用到的工具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可以写也可以画。
5、表达交流。小组向全班展示。我们想到的方法是什么,我们用到的工具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发现。
6、你还认识哪些工具? 活动2:寻找教室里的工具。
1、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有什么工具?
2、整理信息。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
(三)应用与拓展
1、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总结。厨房里的工具: 洗衣服用到工具: 修车时用到的工具: 绘画时用到的工具:
第2课
剪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使用剪刀对材料进行加工的方法。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剪刀的特点和作用做出猜想。
2、能利用感官观察剪刀。
3、能用语言描述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能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剪刀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出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剪刀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剪刀的认识。
4、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并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剪刀是人类的好帮手,体会不同特点的剪刀可以帮助人们做不同的事情。教学准备
纸,不同种类的剪刀,如园艺剪刀,家用剪刀,铁皮剪刀,裁缝剪刀,理发剪刀、花边剪刀、剪纸刀等。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谜语,猜猜看,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回答。
老师:“剪刀的种类很多,你知道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观察剪刀
1、谈话导入:你平时使用过剪刀吗?你发现剪刀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讨论一下。
3、老师出示剪刀。学生观察。
提示:剪刀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观察时要注意安全。
4、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上。
5、汇报交流。活动2:巧用剪刀
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展开。材料:各类不同的剪刀、一幅简单的图案。规则: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剪得最美观。注意事项:刀刃锋利,注意安全!
比赛结束以后,请获胜的小组介绍经验。交流如何剪得又快又好。
(三)应用与拓展
1、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剪刀的特点以及用途,那么刀,钳分别与剪刀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课
拧螺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螺丝并了解其功能。
2、能说出正确使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要求动作规范、安全。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螺丝的外形特点,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固定螺丝。
2、能在选用工具时大胆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丝的过程中对猜想进行验证。
3、能在探究过程中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科学态度
1、能对拧螺丝的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
2、能对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进行判断,在使用过程中用事实验证猜想。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孔的带条,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内三角螺丝,六角螺丝,十字型螺丝刀等。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个零件,你们能找到它吗?学生回答,对是螺丝,螺丝的用途可真大,你会拧螺丝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拧螺丝。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选择工具
1、螺丝的种类很多,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利用大屏幕,让学生练习。
2、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
2、固定螺丝
看视频。然后让学生看老师拧,再让学生一个一个操作,老师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让其他学生观察评价。完成活动手册。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观察桌子与板凳的螺丝有松动的现象没有,有的话拧紧。
第4课
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自然物体。科学探究
1、能对自然世界中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和大自然中的物体是否是自然形成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自然物体的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物体。
5、能用合适的话语简单描述见到的自然物体。
6、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常见的自然物体。
7、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自然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物体。
3、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自然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晶,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喜欢美丽的大自然,知道用多种方法记录和认识大自然。
2、在欣赏自然世界中的美景的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老师提问: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你认识哪些物体?它们是自然形成的吗?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校园里的自然物体。先制订计划
1、从哪里找?
2、需要带些什么?
3、怎样观察?
4、小组怎样分工
5、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交流一下?
大家明确,活动地点是校园,活动目的是寻找自然物体,活动前要准备活动材料,如《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感官或工具来观察;注意未知的物体不要随意触摸、品尝、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观察时及时记录自己找到的自然物体。接下来,实地观察,看哪组找到得最多,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处理信息:提醒学生及时把观察和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
表达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要尊重事实。交流中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交流内容可以按照“我在什么地方”“利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找到了什么自然物体”几方面进行。活动
2、美丽的自然风景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校园里的自然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看到过哪些自然风景?风景里都有什么?” 播放视频,把结果记录在手册第5页上。
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大自然里面的山、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等,它们是自然形成的。
(三)应用与拓展
全班交流,让学生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记录自然美景的方法,再全班交流。.第5课
周围的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交流讨论。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第6课
体验造纸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很多纸是自然世界的树木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2、能说出纸的制作过程
3、能举出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例子。科学探究
1、能对造纸的过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纸的制作过程进行猜想
3、能针对废纸变新纸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纸的制作过程
5、能和同学合作,分享自己的经验。
6、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加以改进。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纸的生产和废纸变新纸的活动产生深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纸张的制作过程。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主动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倡导废旧物品再利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纱布、废旧纸张、玻璃棒、水、塑料盆、造纸的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你知道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说一说,你了解的有关造纸的过程。
2、观看制作过程:“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知道的造纸过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同学们看了一遍,谁能复述一下。除了木屑还有什么物品可以来造纸?
4、得出结论:木屑到造纸到抄纸,压光到卷纸到纸张,纸是用自然界中的树木加工制造的,纸质的物品来源于自然世界。
活动2:废纸变新纸。
1、看视频 了解方法
2、完成手册第7页内容。
(三)应用与拓展
1、了解废旧物再利用的例子。全班交流。
第7课
冬天到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秋季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秋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秋天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秋天的变化
4、能制作简单的秋天树叶标本
5、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季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秋天的变化。
3、能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到秋天的变化。
4、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秋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了解人类的生活可以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与秋天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总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走进校园,发现校园里的景色有什么变化?
2、观看秋天的视频。你还发现秋天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观察秋天
1、制订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去哪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老师补充。
2、搜集证据
学生观察,老师巡视。
3、表达与交流。
在教室内完成。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
4、得出结论
5、反思评价
活动
2、制作秋天树叶的标本
1、作品引领。老师出示已经做好的树叶标本。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也做一个。
2、学习方法。
课件展示,并与学生交流。制作树叶标本要注意什么?叶子要干的,胶水抹得不要太多,叶子放在硬纸的中间等,标签内容,要写好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制作人姓名。
3、制作标本。打开《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每完成一步就在相应的方框里画“√”,最后将制作完成的树叶标本贴到图框中。
4、作品展示
5、作品提升。还可以用美丽的图片做书签和小贴画。
(三)应用与拓展。
1、在大人陪同下观察秋天的景物。
2、老师在学校组织观察。
第8课
秋天的收获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的秋天的收获及其用途。
2、能从用途角度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收获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用合适的语言说出秋天的收获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资源。
3、能按照用途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天的收获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讲述的秋天的收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秋天的收获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1、各种秋天的农作物,水果、有关四季的收获的图片。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能收获什么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秋天的收获
注意安全,课外收集要有家长陪同。
2、交流研讨。
把找到的秋天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3、得出结论。秋天的收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秋天的收获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活动2:给秋天的收获分分类。
1、明确任务
2、进行分类
参考《科学学生活动手册》进行分类。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
5、反思交流
6、教师提供分类。
第9课
寒冷的冬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冬天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冬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描述冬天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冬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冬天变化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冬天的变化。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冬天的变化,并与他人交流、讨论。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冬季中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冬天的变化。
3、能多角、多方位地认识冬天的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观察到的冬季变化现象,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冬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冬天的视频和图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冬天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或实物等。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与问题
1、谈话:走进校园,冬天和秋天相比,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讨论。
2、观看冬天的视频。提问:你发现了哪些冬天的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观察冬天的特点
1、在校园里观察。小组拟订计划。
2、在室内讨论。
3、总结:冬天天气寒冷,冬季变化会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老师再举例,冬天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除了松、柏常绿树外,柳树、杨树、槐树等落叶树的叶子几乎落光。冬天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野外活动的动物变少,常见的动物有麻雀、喜鹊等留鸟和一些哺乳动物。有些动物会冬眠,比如青蛙、蛇等。
冬天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室内用暖气或炉子取暖,人们换上冬装,农民开始从事积肥、兴修水利等农活。活动
2、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冬天。
1、明确任务。
2、处理信息
3、表达交流。
4、得出结论。哈尔滨最冷,上海较冷,昆明四季如春。南北不同地区的冬天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不同。
三、应用与拓展
下课搜集冬天喜欢的游戏的相关资料。
第10课
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2、能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磁铁能吸引物体这一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做出简单猜想。
3、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5、实验前制订合理的计划。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吸引物体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如实讲述实验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与本课有关的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2、条形、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线绳拴着曲别针,用磁铁去吸引曲别针,曲别针可以在空中跳舞。让学生讨论这是为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环节
1、磁铁吸什么
1、做出假设。先说说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
2、搜集证据。
3、实验验证。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
6、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环节
2、磁铁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曲别针。
1、做出猜想。磁铁可以吸引曲别针,那如果把磁铁放得离曲别针有一段距离,还能吸引吗?
2、制订计划。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可利用什么材料或工具?怎样做实验?实验时就注意什么问题?
3、搜集证据。
4、处理信息
5、表达交流。你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6、得出结论。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7、反思评价。
三、应用拓展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课进行搜集整理。
第11课
磁极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知道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能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通过体验用磁铁各部位接触铁钉,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出最简单的猜想。
3、能在科学探究之前制订计划。
4、能用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实验现象。
5、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6、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7、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各部分吸引力大小是否一样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
3、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了解司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
2、了解司南的用途。教学准备:
1、司南。
2、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准备:磁铁(条形、蹄形、环形),曲别针、线、泡沫板、水槽、铁砂、铁钉,支架。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上节课我们玩了磁铁,知道磁铁能吸铁。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提出问题,磁铁各部分的吸引力大小一样吗?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
1、作出假设:实验前,让学生猜猜磁铁哪个部分的吸引曲别针吸得多?
2、搜集证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的磁铁去吸引曲别针,仔细观察磁铁的哪个部分吸得多,还可以尝试把磁铁拼起来看看哪部分吸得多,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给足时间,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3、表达交流。
用简单的语言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结论。磁铁吸引曲别针最多的部分吸引力最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活动
2、观察磁极的指向。
1、制订计划。找出教室里的四个方向。
2、搜集证据。磁铁停止转动时,磁极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点?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结论。引导学生说出磁铁能指示南北,指北的一端叫北极,也叫N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也叫S极,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三、应用与拓展
1、观看视频。
第12课
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2、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的现象与对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两块磁铁相互靠近的现象做出简单猜想。
3、能制订计划进行科学探究。
4、能利用感官观察磁铁靠近时产生的现象。
5、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6、能用语言初步观察对象和自己的实验方法。
7、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2、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4、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发明的指南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磁铁玩具
学生准备:条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车、指南针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你了解磁铁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历。
2、观看教学视频。
3、提出问题:将两块磁铁慢慢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将两块磁铁靠近
1、做出假设
2、搜集证据。给足时间,变换磁极进行实验验证。
3、处理信息。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活动
2、观察指南针。
1、做出假设
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磁铁吗?我样知道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不是磁铁呢?“用条形磁铁的N极分别去接近指示针的两端,有什么现象?”让学生讨论交流,进行猜想。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上。
3、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结论,指南针里的指示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三、应用与拓展
1、让学生观察指南针的结构特点。
2、让学生利用书的指示图分组进行操作,可以采用轮流操作互相评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掌握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第13课
磁铁玩具大比拼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磁铁玩具利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二、科学探究
1、能执照任务的要求,做好制作磁铁玩具的计划。
2、能运用组合设计出多种制作磁铁玩具的方案。
3、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
4、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方案,并加以改进。
三、科学态度
1、能对设计磁铁玩具表现出深厚的兴趣,愿意参与设计方案。
2、能在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能主动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磁铁玩具。
2、能了解生活中很多玩具的设计中都应用了科学技术,体会科学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玩具小车、磁铁玩具、各种形状的磁铁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玩具小车,谁能想办法不接触小车让它动起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制作一个磁铁玩具吧!
二、设计
1、明确任务
用磁铁可以做很多玩具,你打算做什么?
2、设计方案 准备做什么?选用什么材料和工具,打算怎么制作,预期的功能是什么?
3、整理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尝试。将设计图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上。
三、交流
小组推出满意的设计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四、改进
通过交流,学生们会发现自己设计的玩具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可以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玩具制作方案。
第14课
磁铁玩具大比拼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制作磁铁玩具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磁铁玩具。
2、能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做出客观评价。
3、能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磁铁玩具。
三、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制作,对制作磁铁玩具表现出好奇心和兴趣。
2、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尝试。
3、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认真倾听,共同完成任务。
4、在评价过程中能客观、实事求是。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体会到磁铁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杯、剪刀、环形磁铁、彩笔、小木棍、卡纸、玩具小车、条形磁铁、硬纸板、橡皮泥,双面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根据改进后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磁铁玩具。
二、制作
活动:看教材。教材展示了磁铁飞机的制作过程。
1、画出轮廓
2、涂色剪下
3、中间打孔
4、粘上磁铁
5、制作底座
6、完成磁铁飞机。
三、展示
评出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奖。
四、改进
可以给小车加轨道。
第三篇: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4 浙教版
§ 2.2 天气和气温
【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教学方式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
[思考] 你注意过吗,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又预示着什么?——与天气的变化有关。
一、天气是什么
1、天气的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板书] 如: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补充]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板书] 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读图] 2-
6、2-7感受天气。[讨论] 天气概念
(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板书]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它是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的;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板书]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板书] [分类] 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回忆] 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思考] 为什么要把气象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探究实验1] 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探究实验2] 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 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 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图 2-11)。
(1)人类的生活方面: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2 ℃,气温在35℃或35℃以上人就感觉炎热,气温在0℃下人就感觉到寒冷。
(2)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青蛙和蛇的冬眠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天气的概念及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气温的测量和气象观测中气温的测量,并利用探究实验的研究气象观测中温度计的放置位置和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辅教导学》 P82 课后作业:作业本和同步练习上的练习题目 【教学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3
第四篇: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6 浙教版[范文]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学目标
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教、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 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读图】2-
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讨论题】
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 时间
温度(百叶箱内)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
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出示图或实物,略作讲解构造与原理、用途等
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连续观测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且晴天的观测效果比阴天好。
课后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案
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 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观看《天气预报》,继续了解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 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 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 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
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 能会比较现实。
7、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8、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
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9、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10、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1、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小组合作制作《天气日历》
3、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小组合作测量气温,完成《气温柱状图》
4、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 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回家继续用自制风向标和风旗测量,并记录。
5、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6、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分小组合作观测和记录当地的云量和云的类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2、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3、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复习本单元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