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5: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篇: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

上册教案

第一部分

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 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

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

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

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 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五、拓展 大家可以走出去看一看,观察一下我们的树林、田野、绿地、山坡上,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里还能找到什么?

陆地:山川

动植物 人类

地球 【板书】: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水:(海洋 河流)空气

阳光

第一部分

我们的地球家园

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教学目标:

1.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3.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4.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第一部分

我们的地球家园

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2.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4.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2.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2.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太阳从哪里升起?(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和方向的关系)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动画)

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让我们一起去操场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

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2.老师手举“太阳”图片边走边说,早晨在东、中午在南、晚上在西。3.小组活动

①各小组分别确定方向,观察兵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东西? ②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各方向的东西。③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带回学生讨论: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如何判断前、后、左、右的方向。讨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热,记录我们的冷热感觉。

四、交流总结: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早、午、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五、板书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 早晨:太阳在东 中午:太阳在南 傍晚:太阳在西

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中午

第一部分

我们的地球家园

4、《观察月相》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

3.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4.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 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播放有关月亮的课件)

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板书)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

二、观察、描述月相

1.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板书: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注:在板书相对应位置贴典型月相图,便于学生观察掌握月相变化

三、观察记录月相

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月相课件)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铅笔画)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7.小组展示。8.班级评价。

四、研讨交流,课外延伸

1.通过观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吗? 2.在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察是做科学研究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很多月亮的知识,实际上月相变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对月相进行实际观察,要注意确定固定的观察地点和时间,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记录。看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第一部分

我们的地球家园

5、《各种各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1.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会用语言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能根据图片所表现出的天气特征正确地判断天气。能运用恰当词语描述天气特征。

3.能对各种天气现象产生探究兴趣。愿意倾听他人的看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4.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有保护动植物,热爱自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身经历,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准备:各种天气卡片、课件(图片和视频)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们就来开动脑筋猜一猜吧!1.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雨)

2.一个金球圆溜溜,夜里人人看不见,除非下雨和刮风,天门天山家家到。(太阳)3.像花花园不种它,花儿刚开就落下,春夏秋季它不长,寒冬腊月开白花。(雪)(分别指名猜猜谜底,教师给予引导说明)师:同学们,我们有时会看见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有时也会看到下雨或下雪的现象,它们都代表不同的天气情况,那么关于天气你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

师: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天气呢?

先同学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区分不同的天气

师:不同的天气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同学们能根据各种现象来判断不同的天气吗?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给各组分发天气卡片)

A.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卡片判断天气,并把天气名称写在卡片的反面。B.全班交流:分别指名选择卡片来说说是什么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把图片贴在板书相应位置)

C.共同交流质疑,补充板书:对于同学们有质疑的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并加以明确和补充天气名称。

D.拓展练习:完成活动手册第五课“拓展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共同订正。3.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师:天气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不同的天气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A.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说说天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B.出示(干死的秧苗、拔出地面的树根、雨中玩耍、太阳能集热板和风车)

分别指名说说图片中表现的是什么事物,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们反映出了不同天气给动植物和我们人类带来的哪些不利和有利影响?

C.教师小结:适宜的天气会有助于动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有利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如果某一种天气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就会给动植物和人类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板书:天气影响动植物和人类)

D.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学习和生活的。

三、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极端天气吗?它们的产生又会有什么后果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A.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极端天气。(出示:什么是极端天气和相关天气图片)极端天气通俗的说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很少见的天气现象,它发生的概率很小,但造成的影响很大。比如:狂风、暴雨、暴雪、龙卷风、台风、冰雹、强寒潮、高温、长期干旱等都属于极端天气。

B.说说你知道的极端天气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C.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极端天气带来的严重后果。(播放视频)

D.小结:极端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四、梳理总结 学生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师:既然极端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所以我们是不是希望这样的天气情况出现的越少越好呢?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1、极端天气为什么会出现?

2、人类的哪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天气变化?

3、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天气

晴 图片

阴 图片

天气

影响

动植物和人类

雨 图片

天气

雪 图片

风 图片

雾 图片

...

第一部分

我们的地球家园

6、《不同的季节》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能从对具体事物与现象的观察比较中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实事求是,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4.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做到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认识不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描述不同季节的词语、学生活动手册。2.教师使用:课件、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四季》课文

学生读一年级学过的课文《四季》,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所描写的不同季节中的景物的认识。2.揭示课题:在不同的季节,我们的家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探索不同季节的现象

1.出示四季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片中不同季节的现象。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分组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四季的资料。

3.分组讨论:我们的地球家园在不同的季节有哪些不同? 4.填写记录单。季节 景物 用来形容天气的词语(温暖、炎热、凉爽、寒冷)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5.看看我们的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6.在不同的季节,动物、植物和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季节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三、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指导学生拼贴一张四季变化图。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请同学们回去后收集秋季的叶和种子,做一个“季节礼盒”。板书设计 不同的季节

春季

小草、柳树

温暖 夏季

花草树木

炎热 秋季

果实、落叶

凉爽 冬季

雪花

寒冷

第七课《做大自然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初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2.通过探究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4.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

教学难点: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每组一份)、操作纸(每人一份)、奶盒、剪刀,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做游戏,好吗? 生:好。

1.进入第一关游戏: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要猜的三种动物:猪、小狗、青蛙。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一下子都猜出来,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猜出的这些,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 生:动物。

2.进入第二关游戏:猜谜语。

谜语一:高高的个儿,一身青,金黄圆脸喜盈盈,天天对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向日葵)谜语二: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荷花)谜语三:一顶小伞,落子林中,一旦撑开,再难收拢。(蘑菇)

师:好聪明的孩子啊!我们刚才猜出的,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植物)。师: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那它们和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关系呢?

二、出示图片,讨论这些图片分别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预设20分钟)1.学生拿出各组动植物图片小组讨论,它们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个有关系? 2.动手操作,完成连线。(每个学生人手一份操作纸)

棉花

树木

西瓜

牛皮

玉米

橡胶

行 3.学生汇报表格。

4.举例说出还有哪些动植物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

三、制作“小鸟餐厅”。

1.师:同学们,动植物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他们;植物不但美化家园,植物还供给我们食物,动植物对于人类来说同等重要,爱护动植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做一个小鸟餐厅(事先准备好的奶盒,为了安全方便给孩子剪好两个口)2.课件显示制作方法 3.学生制作。4.学生展示及评价。

5.教师评价并提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小鸟喂食,比如天气严寒或雪天,不能让小鸟产生依赖。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你知道了哪些动植物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系?

五、拓展。

1.将我们做好的“小鸟餐厅”挂到树上。

2.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到户外寻找和了解更多的动植物,知道它们与我们的关系。

板书:

做大自然的孩子 动物

植物 人类

密切相关 动植物与我们的住

爱护动植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第二部分 材 料

1《我们生活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

2.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

2.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10张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师使用:课件、实物、班级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课题,导言: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物质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身边的物质出发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

2.新授:请同学们说一说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来自大自然的,哪些是来自人工制造出来的?

3.教师组织学生识别实物图片。

二、讨论分类的标准

1.播放“自然视觉生活景观”剪辑视频和“创造工厂人工智能”剪辑视频 2.引入科学词汇

自然世界 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3.教师分别对这些科学词汇进行讲解及举例说明。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三、给物品分类

1.教师组织学生对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

2.出示活动手册样本,先填写分类标准,再逐一出示物品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物品分类标准。3.布置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四、研讨交流和总结

1.我们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成了哪几类?(师生共同探讨研究)2.每一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完成班级记录表)

五、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分类标准: 自然世界 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第二部分 材 料

2、《不同材料的餐具》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3.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4.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5.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 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 特点

不锈钢碗 反光 光滑、坚硬 陶瓷碗 光滑、坚硬 塑料碗 光滑 木碗 粗糙

第二部分 材 料

3、书的历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2.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3.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4.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5.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 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4.聚焦话题: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 5.穿插竹简观察体验活动。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片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放回笔筒,体验结束。活动二:

穿越到陶泥时期,经历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音乐声响起,整理实验材料,体验结束。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板书设计】 书的历史

第二部分 材 料

4、《神奇的纸》 教学目标

1.懂得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2.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3、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基于观察,交流纸的特点。

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白色、很薄、轻等。

2.基于纸的特点,交流纸的用途。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 预设:写字、画画、折纸、手工…… 3.基于现有特点,引发对纸的畅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呢?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小问题引领学生分析纸的特点、交流纸的作用,引发对纸的特点及其用途的思考,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

(一)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1.交流改造纸的方法。

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 预设:折叠、染色、刷油…… 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

(二)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 1.折纸。

(1)教师示范折叠方法(或播放微视频),明确注意事项。(2)学生折纸。

2.观察中发现纸的新特点。(1)(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预设: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2)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3.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

瓦楞状纸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通过动手做实验去寻找它的新功能。(1)任务介绍。

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内。

放一放:取两本字典(或厚一些的书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字典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回形针、橡皮)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一摸:领取一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并对比有什么区别。(此处提醒学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热水烫手)(2)明确要求。

边做边完成记录表,同时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现及时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注意事项:

●实验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于求成。

●仔细观察、感受,有什么发现就记录什么。●与同学交流要轻声。

●在“摸一摸”环节,小心别烫伤自己,别烫伤同学。(3)学生活动。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评价,引领学生有序开展实验活动。

三、研讨

(一)折叠前后纸有什么变化 1.出示班级记录表。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相信同学们对于纸经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2.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学生先汇报记录表上已有的选项,接着再补充其他的发现。

(二)瓦楞状纸的应用

1.观察纸箱中的瓦楞状纸。

白纸通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与折叠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师发现瓦楞状纸有很多的应用之处。(下发小纸箱)请仔细看这个纸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状纸吗? 2.学生观察并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

3.引领学生思考:用瓦楞状纸做纸箱有什么优点?

预设:瓦楞状纸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纸箱变得更加坚固。4.引领拓展。

在生活中,人们还将瓦楞状纸的特点应用在杯垫、杯套制作中(出示图片)。

四、拓展

今天,我们将纸改变了形状,发现纸产生了这么多新的功能。试想一下,若我们在纸的表面刷上一层油做成油纸,然后分别在普通纸、油纸上不断滴水,又会有哪些新的情况(图文介绍)?请同学们课后做一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

神奇的纸

普通纸

瓦楞状纸

形状改变

光滑、硬硬的、不能弹回来

不光滑、软软的、能弹回 最多能放3个回形针

能放好多盒回形针 不能支撑物体

支撑能力好 不能隔热

能隔热

班级记录表

普通纸 瓦楞状纸 按一按 □能弹回 ■不能弹回 ■能弹回 □不能弹回

放一放 □能支撑 ■不能支撑 ■能支撑 □不能支撑 摸一摸 ■烫 □不太烫 □烫 ■不太烫

第二部分 材 料

5、《椅子不简单》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点,材料的特点决定材料的用途。2.在教师指导下用多种感官观察椅子各部分的组成材料及其特性。用观察与描述、比较等方法辨识材料的特点与功能。3.发展进一步改进物品功能的兴趣和愿望。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4.了解人们为了满足更多的需求,往往会用多种材料来制作物品。5.知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来选择材料。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点。

难点:材料的功能与材料的特性有关。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办公椅、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各种椅子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呈现各种椅子的图片,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椅子的制作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椅子是用一种材料制成的,有些椅子则是用多种材料制成的。

2.聚焦主题——观察一把椅子中的多种材料。

二、探索

(一)观察椅子的主要组成部分

1.观察前,教师组织讨论“你认为一把好的椅子应该是怎样的”,达成好椅子的标准的共识。2.学生分组对办公椅进行观察,找出椅子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汇,如靠背、坐垫、扶手、支架、椅脚等帮助学生描述。其他不明确的,可在图片上作统一标注。

3.达成共识后,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1.椅子有哪几个组成部分”的记录。

(二)观察各部分所用的材料并记录特点 1.寻找各部分所用的材料。

2.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材料的特点,完成活动手册“2.请填写主要材料,并将对应的特点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的记录。提示:在观察过程中可以体验材料的特性,比如坐垫的弹性、升降支架的伸缩性、转动的灵活性等。3.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的发现。

按活动手册上的顺序进行交流,不仅要说出观察到材料的特点,还要说说用什么方法观察到的的。4.教师呈现“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课班级记录表,补充材料的特点。

三、研讨

1.组织学生研讨“用多种材料做椅子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2.呈现四种不同的椅子,研讨“只使用一种材料制作的椅子和使用多种材料制作的椅子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椅子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期望学生能形成用不同材料制作椅子能使椅子更舒适、更便捷的认识。

四、拓展

1.小结:椅子通常由多种材料做成,这样可以利用不同材料的优点。

2.提问: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或场合会用到不一样的椅子,你能举例说说吗? 【板书设计】

椅子不简单

椅子的组成:靠背 坐垫 扶手 支架 椅脚

用到的材料:塑料 金属 纤维 【班级记录表】

靠背 坐垫 扶手 支架 椅脚 主要材料 网布 海绵 塑料 金属 塑料 材料特点 ②④⑤⑥⑦⑨ ②④⑤⑥⑦⑨ ①③⑧ ①③⑧重、有光泽 ①④⑧耐磨

第二部分 材 料

6、《做一顶帽子》 教学目标:

1、同种物品可以选择同种材料制作,也可以用不同种材料制作。不同的材料制作同种物品,它们的功能和用途不一样。

2、选择材料、利用工具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对他人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3、为了满足更好的需求,会用多种材料制作物品。在生产、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选择材料。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一顶帽子并画出草图。教学准备:

剪刀、皮尺、针线、胶条、彩笔、彩色卡纸及废旧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图片出示几种常见的帽子。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帽子? 这几种帽子所用的材料相同吗?

那它们的用途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用途的帽子、选择什么材料实现。)今天我们就一起做一顶帽子。(出示课题)

(二)引导启发,了解帽子的形状及制作帽子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不同用途的帽子它的形状和所用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材料。出示材料图(环保材料和辅助工具)

说一下这些材料功能,工具的用处。

(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关键的科学词汇:长度、周长。这样便于学生描述的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问:你想做一顶什么形状的帽子?

帽子有什么用途?

你打算选用什么材料?

你打算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你打算怎样装饰你的帽子?

你需要什么工具?

你的帽子舒服吗?(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帽子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三)自主探究做一顶帽子

一是各组根据自己组帽子的功能选材、设计并画出草图,并进行交流;

大胆设计帽子的制作过程并画出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

二是提示如何量头围确定尺寸,把材料裁剪成不同形状,再选择粘合工具将这些不同形状的材料拼接完整。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如何量头围确定尺寸:测量使用皮尺立姿或坐姿,用皮尺从前额头的发根部位量起,通过后头部隆起点以下2CM处绕着头围一周, 再加放1到2CM测量两耳上方水平所得的头部最大维度,测量时头发也是要包含再内的,因为测量是测在戴帽子时的情况,在测量的过程中适度的拉紧卷尺,但不要让头部受到皮尺的压迫, 将皮尺对的末端来看对应到的的尺度。讲解示范完毕后出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1.小组内分工合作。

2.制作帽子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

3.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剪刀、针的正确用法,一旦受伤马上告诉老师。

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做完后组内自我交流。三是研讨活动。

开帽子展示会,介绍设计想法、制作的材料及其功能、最具创意之处、仍需改进之处等。

(这一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反思预设的功能是否得以实现,将材料性能与帽子用途结合起来。二是引导学生关住帽子的改进和完善,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活动,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对不足之处可以研讨解决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信,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小结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了,在这节课里你快乐吗?把你的快乐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学生会从创作、合作、欣赏,甚至从老师和同学的评语中获得快乐。(五)课外拓展

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顶帽子。

第二篇: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观察月相》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3.科学态度目标: 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 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预设3分钟)

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播放有关月亮的课件)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板书)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

二、观察、描述月相(预设10分钟)

1.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板书: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注:在板书相对应位置贴典型月相图,便于学生观察掌握月相变化

三、观察记录月相(预设20分钟)

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月相课件)

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铅笔画)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7.小组展示。8.班级评价。

四、研讨交流,课外延伸(预设7分钟)1.通过观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吗? 2.在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察是做科学研究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很多月亮的知识,实际上月相变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对月相进行实际观察,要注意确定固定的观察地点和时间,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记录。看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第三篇: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身边的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能简单描述工具的用途。科学探究

1、能按要求选用不同的工具将纸整齐地分开。

2、能通过观察找到教室中的工具,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尝试用工具将纸分开,并对该过程产生兴趣。

2、在分纸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工具。

3、积极参与“寻找教室里的工具”活动,对身边的物体是否是工具产生猜测和质疑。

4、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够举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延伸。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纸、小刀、剪刀、裁纸刀、直尺、硬卡片等。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方式创设情境。

提问:“想将一张纸分成两张,可是用手撕总是撕不齐,请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纸整齐地分开?”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把一张纸分成两张

1、材料:作业纸。自己想到的工具。

2、明确任务:“自主选择工具,想办法将纸整齐地分开,比一比哪组想到的办法多。”要注意安全,小朋友们。

3、小组为单位,老师巡视。

4、记录整理。将自己使用的方法以及用到的工具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可以写也可以画。

5、表达交流。小组向全班展示。我们想到的方法是什么,我们用到的工具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发现。

6、你还认识哪些工具? 活动2:寻找教室里的工具。

1、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有什么工具?

2、整理信息。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

(三)应用与拓展

1、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总结。厨房里的工具: 洗衣服用到工具: 修车时用到的工具: 绘画时用到的工具:

第2课

剪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使用剪刀对材料进行加工的方法。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剪刀的特点和作用做出猜想。

2、能利用感官观察剪刀。

3、能用语言描述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能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剪刀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出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剪刀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剪刀的认识。

4、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并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剪刀是人类的好帮手,体会不同特点的剪刀可以帮助人们做不同的事情。教学准备

纸,不同种类的剪刀,如园艺剪刀,家用剪刀,铁皮剪刀,裁缝剪刀,理发剪刀、花边剪刀、剪纸刀等。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谜语,猜猜看,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回答。

老师:“剪刀的种类很多,你知道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观察剪刀

1、谈话导入:你平时使用过剪刀吗?你发现剪刀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讨论一下。

3、老师出示剪刀。学生观察。

提示:剪刀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观察时要注意安全。

4、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上。

5、汇报交流。活动2:巧用剪刀

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展开。材料:各类不同的剪刀、一幅简单的图案。规则: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剪得最美观。注意事项:刀刃锋利,注意安全!

比赛结束以后,请获胜的小组介绍经验。交流如何剪得又快又好。

(三)应用与拓展

1、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剪刀的特点以及用途,那么刀,钳分别与剪刀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课

拧螺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螺丝并了解其功能。

2、能说出正确使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要求动作规范、安全。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螺丝的外形特点,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固定螺丝。

2、能在选用工具时大胆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丝的过程中对猜想进行验证。

3、能在探究过程中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科学态度

1、能对拧螺丝的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

2、能对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进行判断,在使用过程中用事实验证猜想。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孔的带条,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内三角螺丝,六角螺丝,十字型螺丝刀等。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个零件,你们能找到它吗?学生回答,对是螺丝,螺丝的用途可真大,你会拧螺丝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拧螺丝。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选择工具

1、螺丝的种类很多,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利用大屏幕,让学生练习。

2、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

2、固定螺丝

看视频。然后让学生看老师拧,再让学生一个一个操作,老师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让其他学生观察评价。完成活动手册。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观察桌子与板凳的螺丝有松动的现象没有,有的话拧紧。

第4课

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自然物体。科学探究

1、能对自然世界中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和大自然中的物体是否是自然形成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自然物体的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物体。

5、能用合适的话语简单描述见到的自然物体。

6、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常见的自然物体。

7、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自然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物体。

3、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自然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晶,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喜欢美丽的大自然,知道用多种方法记录和认识大自然。

2、在欣赏自然世界中的美景的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老师提问: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你认识哪些物体?它们是自然形成的吗?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校园里的自然物体。先制订计划

1、从哪里找?

2、需要带些什么?

3、怎样观察?

4、小组怎样分工

5、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交流一下?

大家明确,活动地点是校园,活动目的是寻找自然物体,活动前要准备活动材料,如《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感官或工具来观察;注意未知的物体不要随意触摸、品尝、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观察时及时记录自己找到的自然物体。接下来,实地观察,看哪组找到得最多,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处理信息:提醒学生及时把观察和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

表达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要尊重事实。交流中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交流内容可以按照“我在什么地方”“利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找到了什么自然物体”几方面进行。活动

2、美丽的自然风景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校园里的自然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看到过哪些自然风景?风景里都有什么?” 播放视频,把结果记录在手册第5页上。

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大自然里面的山、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等,它们是自然形成的。

(三)应用与拓展

全班交流,让学生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记录自然美景的方法,再全班交流。.第5课

周围的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交流讨论。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第6课

体验造纸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很多纸是自然世界的树木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2、能说出纸的制作过程

3、能举出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例子。科学探究

1、能对造纸的过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纸的制作过程进行猜想

3、能针对废纸变新纸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纸的制作过程

5、能和同学合作,分享自己的经验。

6、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加以改进。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纸的生产和废纸变新纸的活动产生深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纸张的制作过程。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主动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倡导废旧物品再利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纱布、废旧纸张、玻璃棒、水、塑料盆、造纸的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你知道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说一说,你了解的有关造纸的过程。

2、观看制作过程:“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知道的造纸过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同学们看了一遍,谁能复述一下。除了木屑还有什么物品可以来造纸?

4、得出结论:木屑到造纸到抄纸,压光到卷纸到纸张,纸是用自然界中的树木加工制造的,纸质的物品来源于自然世界。

活动2:废纸变新纸。

1、看视频 了解方法

2、完成手册第7页内容。

(三)应用与拓展

1、了解废旧物再利用的例子。全班交流。

第7课

冬天到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秋季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秋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秋天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秋天的变化

4、能制作简单的秋天树叶标本

5、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季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秋天的变化。

3、能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到秋天的变化。

4、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秋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了解人类的生活可以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与秋天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总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走进校园,发现校园里的景色有什么变化?

2、观看秋天的视频。你还发现秋天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观察秋天

1、制订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去哪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老师补充。

2、搜集证据

学生观察,老师巡视。

3、表达与交流。

在教室内完成。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

4、得出结论

5、反思评价

活动

2、制作秋天树叶的标本

1、作品引领。老师出示已经做好的树叶标本。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也做一个。

2、学习方法。

课件展示,并与学生交流。制作树叶标本要注意什么?叶子要干的,胶水抹得不要太多,叶子放在硬纸的中间等,标签内容,要写好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制作人姓名。

3、制作标本。打开《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每完成一步就在相应的方框里画“√”,最后将制作完成的树叶标本贴到图框中。

4、作品展示

5、作品提升。还可以用美丽的图片做书签和小贴画。

(三)应用与拓展。

1、在大人陪同下观察秋天的景物。

2、老师在学校组织观察。

第8课

秋天的收获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的秋天的收获及其用途。

2、能从用途角度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收获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用合适的语言说出秋天的收获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资源。

3、能按照用途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天的收获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讲述的秋天的收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秋天的收获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1、各种秋天的农作物,水果、有关四季的收获的图片。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能收获什么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秋天的收获

注意安全,课外收集要有家长陪同。

2、交流研讨。

把找到的秋天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3、得出结论。秋天的收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秋天的收获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活动2:给秋天的收获分分类。

1、明确任务

2、进行分类

参考《科学学生活动手册》进行分类。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

5、反思交流

6、教师提供分类。

第9课

寒冷的冬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冬天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冬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描述冬天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冬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冬天变化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冬天的变化。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冬天的变化,并与他人交流、讨论。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冬季中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冬天的变化。

3、能多角、多方位地认识冬天的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观察到的冬季变化现象,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冬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冬天的视频和图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冬天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或实物等。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与问题

1、谈话:走进校园,冬天和秋天相比,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讨论。

2、观看冬天的视频。提问:你发现了哪些冬天的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观察冬天的特点

1、在校园里观察。小组拟订计划。

2、在室内讨论。

3、总结:冬天天气寒冷,冬季变化会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老师再举例,冬天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除了松、柏常绿树外,柳树、杨树、槐树等落叶树的叶子几乎落光。冬天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野外活动的动物变少,常见的动物有麻雀、喜鹊等留鸟和一些哺乳动物。有些动物会冬眠,比如青蛙、蛇等。

冬天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室内用暖气或炉子取暖,人们换上冬装,农民开始从事积肥、兴修水利等农活。活动

2、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冬天。

1、明确任务。

2、处理信息

3、表达交流。

4、得出结论。哈尔滨最冷,上海较冷,昆明四季如春。南北不同地区的冬天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不同。

三、应用与拓展

下课搜集冬天喜欢的游戏的相关资料。

第10课

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2、能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磁铁能吸引物体这一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做出简单猜想。

3、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5、实验前制订合理的计划。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吸引物体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如实讲述实验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与本课有关的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2、条形、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线绳拴着曲别针,用磁铁去吸引曲别针,曲别针可以在空中跳舞。让学生讨论这是为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环节

1、磁铁吸什么

1、做出假设。先说说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

2、搜集证据。

3、实验验证。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

6、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环节

2、磁铁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曲别针。

1、做出猜想。磁铁可以吸引曲别针,那如果把磁铁放得离曲别针有一段距离,还能吸引吗?

2、制订计划。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可利用什么材料或工具?怎样做实验?实验时就注意什么问题?

3、搜集证据。

4、处理信息

5、表达交流。你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6、得出结论。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7、反思评价。

三、应用拓展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课进行搜集整理。

第11课

磁极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知道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能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通过体验用磁铁各部位接触铁钉,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出最简单的猜想。

3、能在科学探究之前制订计划。

4、能用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实验现象。

5、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6、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7、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各部分吸引力大小是否一样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

3、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了解司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

2、了解司南的用途。教学准备:

1、司南。

2、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准备:磁铁(条形、蹄形、环形),曲别针、线、泡沫板、水槽、铁砂、铁钉,支架。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上节课我们玩了磁铁,知道磁铁能吸铁。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提出问题,磁铁各部分的吸引力大小一样吗?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

1、作出假设:实验前,让学生猜猜磁铁哪个部分的吸引曲别针吸得多?

2、搜集证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的磁铁去吸引曲别针,仔细观察磁铁的哪个部分吸得多,还可以尝试把磁铁拼起来看看哪部分吸得多,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给足时间,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3、表达交流。

用简单的语言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结论。磁铁吸引曲别针最多的部分吸引力最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活动

2、观察磁极的指向。

1、制订计划。找出教室里的四个方向。

2、搜集证据。磁铁停止转动时,磁极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点?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结论。引导学生说出磁铁能指示南北,指北的一端叫北极,也叫N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也叫S极,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三、应用与拓展

1、观看视频。

第12课

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2、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的现象与对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两块磁铁相互靠近的现象做出简单猜想。

3、能制订计划进行科学探究。

4、能利用感官观察磁铁靠近时产生的现象。

5、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6、能用语言初步观察对象和自己的实验方法。

7、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2、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4、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发明的指南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磁铁玩具

学生准备:条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车、指南针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你了解磁铁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历。

2、观看教学视频。

3、提出问题:将两块磁铁慢慢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将两块磁铁靠近

1、做出假设

2、搜集证据。给足时间,变换磁极进行实验验证。

3、处理信息。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活动

2、观察指南针。

1、做出假设

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磁铁吗?我样知道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不是磁铁呢?“用条形磁铁的N极分别去接近指示针的两端,有什么现象?”让学生讨论交流,进行猜想。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上。

3、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结论,指南针里的指示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三、应用与拓展

1、让学生观察指南针的结构特点。

2、让学生利用书的指示图分组进行操作,可以采用轮流操作互相评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掌握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第13课

磁铁玩具大比拼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磁铁玩具利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二、科学探究

1、能执照任务的要求,做好制作磁铁玩具的计划。

2、能运用组合设计出多种制作磁铁玩具的方案。

3、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

4、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方案,并加以改进。

三、科学态度

1、能对设计磁铁玩具表现出深厚的兴趣,愿意参与设计方案。

2、能在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能主动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磁铁玩具。

2、能了解生活中很多玩具的设计中都应用了科学技术,体会科学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玩具小车、磁铁玩具、各种形状的磁铁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玩具小车,谁能想办法不接触小车让它动起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制作一个磁铁玩具吧!

二、设计

1、明确任务

用磁铁可以做很多玩具,你打算做什么?

2、设计方案 准备做什么?选用什么材料和工具,打算怎么制作,预期的功能是什么?

3、整理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尝试。将设计图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上。

三、交流

小组推出满意的设计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四、改进

通过交流,学生们会发现自己设计的玩具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可以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玩具制作方案。

第14课

磁铁玩具大比拼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制作磁铁玩具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磁铁玩具。

2、能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做出客观评价。

3、能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磁铁玩具。

三、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制作,对制作磁铁玩具表现出好奇心和兴趣。

2、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尝试。

3、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认真倾听,共同完成任务。

4、在评价过程中能客观、实事求是。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体会到磁铁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杯、剪刀、环形磁铁、彩笔、小木棍、卡纸、玩具小车、条形磁铁、硬纸板、橡皮泥,双面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根据改进后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磁铁玩具。

二、制作

活动:看教材。教材展示了磁铁飞机的制作过程。

1、画出轮廓

2、涂色剪下

3、中间打孔

4、粘上磁铁

5、制作底座

6、完成磁铁飞机。

三、展示

评出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奖。

四、改进

可以给小车加轨道。

第四篇:2017年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7年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 李晓英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三、教学目标

1.“植物”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④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3)科学态度目标

①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②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②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2.“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②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③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④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⑤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⑥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⑦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⑧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3)科学态度目标 ①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②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③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⑤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⑥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②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③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四、单元词汇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1)单元词汇

①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②茎: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

③叶: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2)材料清单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子,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冬青叶,牵牛叶,梧桐叶,松树叶,月季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片等。

2.第二单元(1)单元词汇

①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以视觉为主,与其他感觉融为一体的综合感知。

②比较: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

③猜想:比预测更随意,通常凭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④预测:综合以前的经验及当下的观察做出判断。

⑤测量:按照某种标准使用工具来观察,并且使用数据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⑥距离:两物体在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⑦拃:张开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2)材料清单

打印纸带、记号笔、纸质弹跳蛙、小立方体、橡皮、回形针、小棒、有图表的纸等。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2017年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 黄义炳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二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三、教学目标

1.“植物”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④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3)科学态度目标

①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②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②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2.“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②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③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④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⑤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⑥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⑦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⑧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3)科学态度目标 ①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②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③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⑤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⑥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②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③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四、单元词汇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1)单元词汇

①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②茎: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

③叶: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2)材料清单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子,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冬青叶,牵牛叶,梧桐叶,松树叶,月季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片等。

2.第二单元(1)单元词汇

①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以视觉为主,与其他感觉融为一体的综合感知。

②比较: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

③猜想:比预测更随意,通常凭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④预测:综合以前的经验及当下的观察做出判断。

⑤测量:按照某种标准使用工具来观察,并且使用数据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⑥距离:两物体在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⑦拃:张开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2)材料清单

打印纸带、记号笔、纸质弹跳蛙、小立方体、橡皮、回形针、小棒、有图表的纸等。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种大蒜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知道土培和水培的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蒜生长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并合理解释。

3、能如实记录大蒜生长的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水培和土培技术进行培育。教学准备:

做好准备,一起来中大蒜。大蒜、水槽、有土的花盆、铁锹。教学过程

一、导与新课

1、课件与直观演示法:

演示一: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PPT说明种大蒜的步骤,对于新鲜的视频演示,可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演示二:老师亲自示范种大蒜的方法,让幼儿对具体种植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学生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种植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透彻。

2、师生愉快参与法: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种大蒜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让直接参与种植的过程,在种植活动中,体验种植劳动的乐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大蒜

二、活动过程

(一)、怎样中大蒜?

1、挑选蒜种。

(1)、师生讨论种大蒜时如何挑选蒜种。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挑选个大、饱满蒜瓣儿作蒜种的理由。教师总结。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蒜种。

各小组展示自己挑选的蒜种,师生评价,留取合格的蒜瓣儿作为蒜种。

2、种大蒜。

(1)、用土培育大蒜。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用土培育大蒜步骤。师生交流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土培育大蒜的任务。(2)、用水培育大蒜。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用水培育大蒜步骤。师生交流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水培育大蒜的任务。

(二)、怎样做更有利于大蒜生长?

1、各小组展示自己培育的大蒜,学生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有利于大蒜生长?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4、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进行验证。

三、拓展活动

活动指向:我们动手做一做。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土培育哪些植物?

2、教师演示用水培育萝卜的过程。(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教师指导学生课下用水培育其他植物,并记录好植物的生长情况。植物和阳光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能解释植物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不同。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持续观察。

4、了解生存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关系的。教学准备:萍果、石榴、冬枣等水果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我在大地睁开睡眼的时候,第一个露出了笑脸;我用浑身的热情燃烧着希望;我养育着大地万物,默默无闻,我是谁?(太阳)

2、师:老师今天把太阳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请大家用亲切的语言跟太阳打声招呼吧!出示幻灯片--太阳的图片(嗨,太阳好!Hello,太阳好)

3、师:太阳可是我们的好朋友,清晨,我们看着它的笑脸起床;傍晚我们目送它回家。太阳不仅是我们的好朋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它!

4、师:老师准备了几张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幻灯片—植物的图片,边看边介绍:快看:各种五颜六色的鲜花正在开放!有:荷花、白合、牡丹等。还有翠绿色的小草,小草上还挂着露珠呢!各种不知名的小野花也在竞相开放!向日葵在站队欢迎我们的参观!)

师:同学们都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了,这些景色是什么?(植物)

师:植物与阳光有关系吗?(有)

5、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太阳与植物(出示幻灯片—题目 板书题目)

二、探究:

1师:关于太阳和植物,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

2、师:关于太阳和植物,这节课你最想研究什么?(学生回答)3.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真高兴,因为这说明同学们对科学非常感兴趣。科学课需要我们作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一些问题就等待同学们课后去调查,好吗?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植物喜欢阳光?大家把资料准备好了吗?我看到大家准备的资料里有文字,有图片真不少啊!我这里有一张卡纸,想把大家的研究资料贴在这张卡纸上,怎样贴最合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有很多的研究方法,归类就是其中的一种,小组交流:用那种归类法贴最合适?(音乐响)

4、师:大家都贴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并粘贴在黑板上)

师:通过这种归类法,你了解了什么?

师:对,植物对阳光的需求是不同的,正是因为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不同,所以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比如:向日葵和苔藓就是比较有特点的两种植物。向日葵有什么特点?(向日葵有向阳性 向日葵跟着太阳转)

师:向日葵真的跟着太阳转吗?它怎样跟着太阳转? 师:向日葵真地跟着太阳转,说明向日葵是喜阳的植物;苔藓有什么特点?(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

师:对,苔藓喜欢生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所以苔藓是喜阴的植物。

5、师:那么,太阳对植物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出示萝卜)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个萝卜颜色一样吗?再看看你们桌子上的这些水果,它们的颜色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学生根据萝卜、苹果、西瓜、大葱回答)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从家长处得知)很好,大家非常注意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水果和蔬菜也有这种现象,(出示幻灯片---水果图片)比如:樱珠、桃子、葡萄、生菜等,它们表面的颜色深浅不一也是这个原因,大家都吃过韭菜和韭黄吧?他们是什么颜色?(绿色和黄色)谁知道是什么原因?(韭菜是在阳光下生长的,而韭黄则是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下生长的)对,这些都是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就是日照时间长的部位,颜色就深;而日照不足或阳光照不到的部位颜色就浅。

6、师:学习了这么多的指示,老师带大家到树林游览好吗?(出示VCD—树林游览)边看边介绍:

师:大家游览完后有什么感觉?(风景很美 树林里有很多空气很新鲜)

师:为什么感到空气新鲜?(因为树木多)

师:树木多为什么会感到空气新鲜?(因为树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师:真的是这样,边看边介绍: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便成淀粉等养分,供给植物生长需要,同时还会释放出氧气。要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应该怎样做呢?(多植树 不乱砍伐树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注意环保)

7、师:对,只有与绿色植物做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老师今天把绿色植物—小树带到了课堂上,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植物、太阳或大家说些什么?看看你自己的洞里有什么?把它写在上面,好吗?(学生些心里话)(音乐响)

师:你们都有什么心里话,谁来说?(边说边贴)让小树来监督我们的实际行动好吗?

师:科学的道路上有很多的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究和发掘,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亲身到大自然中去探究更多有关太阳和植物的更多秘密,好吗?

三、拓展活动

观察周围环境中朝阳的地方有哪些植物,背阴的地方有哪些植物。

植物和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水,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能观察不同水量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给出合理解释。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持续观察。

4、了解生存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植物与水的关系的。教学准备

搜集同一种植物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生存条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水,植物生活同样需要水,那么,是不是每种植物的需水量都一样呢?在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它的需水量相同吗?”(学生们开始纷纷议论。)

2、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图片:

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些图片的情况。学生甲:“我图片的植物有水稻、高粱、玉米,它们的需水量是不同的。水稻需要的水最多。”

学生乙:“水稻在它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水量是不一样的。抽穗期需要的水最多。” …………

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然后总结说:“也就是说,每种植物的需水量都不一样,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它的需水量也不相同。那么,植物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二、探究

1、学生实验 实验中,要注意;(1)、把两株铜钱草放置在同一个地方。(2)、要及时给其中一株铜钱草浇适量的水。(3)、要在相同的时间段观察。(4)、要及时记录。

2、质疑: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记录。(给学生几分钟思考时间后,学生开始讨论回答。(1)叶子的颜色(2)叶子的大小)

三、总结

1、师:同学们课后要精心管理我们的铜钱草。如果发现不浇水的铜钱草枯萎的非常厉害,我们就及时浇水,防止它死亡。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看一看老师刚上课时浇水的那株植物现在的情况。

2、学生:它慢慢缓过来了。

3、师:水对植物有很大的影响,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四、拓展活动

了解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

下载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2)能够从提出的......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二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二年级上册由“我们的地球家园”和“材料”两个单元组成。两个单元总计13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2班)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一班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2015年下学期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 第一课 问声好 教 学 目 标 1.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2.动脑为歌曲编创新词、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