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案9.23(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18: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体化教案9.2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体化教案9.23》。

第一篇:一体化教案9.23

一 【子项目】:

制冷剂载冷剂和润滑分类及其型号命名方法(实验室观察制冷剂)授课时间:2013.9.23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制冷剂载冷剂和润滑分类及其型号命名方法 2.能力目标:熟练判断制冷剂的类型 3.情感目标:感知制冷剂的效果 二 【重点难点】:

1.重点:制冷剂的命名

2.难点:新型制冷剂的性质分析 三 【项目准备】:

教师准备:项目实施前、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结束后教师需要准备的工作.a. 教室进行理论及其相关知识的讲解 b. 制冷剂R12,R22,R134a。c.进入实验室观察制冷剂

学生准备1:了解项目任务:掌握制冷剂的作用:考虑项目的实施方案; 分组进行

四 【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程,将相关知识把学生导入到新知识的训练或操作的情景中来。

在空调中R22制冷剂的替代产品:R410A、R410B、R407C、R134a、R507,并非简单的充注式替代,需要重新设计机组系统,如重新更换冷冻油,重新校核管道耐压性,更改换热器和过滤芯等。

R22属于中温制冷剂,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嗅、不燃的气体,加压下易液化、无毒无腐蚀性;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R22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均很高,特别是在没有水份存在的情况下

五【项目实施】 : 一 项目任务:了解制冷剂 二 项目要求:制冷剂性质

三 项目实施:实验室观察制冷剂

六【项目评价考核】 :

七 【教学后记】:

第二篇:9.《蝉》教案

《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二)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手法(拟人)——“风格即人”

(三)注意文中的人文主意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人文主义关怀。(“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昆虫记》卷二)

(四)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二、重点难点

(一)文章的结构特点

(二)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任务

(一)分析了解课文结构

(二)掌握课文内容——蝉的生长过程

(三)分析写作特点(第二三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展示图片“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蝉,知了,等等)。“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蝉(板书)那么有人可以来说下和蝉有关的东西不?(学生发言)我这里有一个和蝉有关的古希腊神话。

(曙光女神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为了能和他长相厮守,她向宙斯请求赐给爱人永恒的生命,但是曙光女神忘了请求给那个青年永恒的青春。于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这只虫子就是蝉。)我说了这么多,大家有什么感想可以谈谈吗?(预计学生发言——大家说的很好,可见我们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那么现在请大家翻到P78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板书,法布尔)

(二)分析课文类型

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学生回答)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什么是科学小品?有人知道吗?(学生回答)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那么说科学小品就是说明文的一种了。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呢?

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这些我们在读蝉的时候都要特别注意体会)——板书

(三)简单分析课文结构

大家把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两自然段划开,然后花10分钟时间看下课文。等下我 有问题要问大家。(要求:A、标注全文自然段,B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作好记号,C试着划分下段落层次)

1,分析课文开头。大家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了观察蝉的环境就可以具体描写蝉的习性,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者看起来很真实——联系科学小品特点。

课文的结尾两段先不要看,等我们划分好课文结构后再作分析。

2,划分课文层次。

这篇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蝉的地穴,蝉的卵。这些大部分中又有什么小层次呢?谁来分下层。板书:

做课后习题一 蝉的生命简史:

成虫产卵 →

蝉卵孵化 →(即刻)→ 幼虫走出壳外 →(不久)幼虫落在地上→(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几分钟以后)幼虫钻进地里→(四年后)幼虫从地穴爬出 →(徘徊一阵)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半个小时后)变成成虫→(三个半小时)成虫离枝飞去→(五星期后)成虫交配、产卵、死亡。(即刻—P83第19自然段;不久—P83第21自然段;立刻—P83第23自然段;几分钟以后—P83,84第24自然段;四年后—P84第25自然段;徘徊一阵—P80第8自然段;半个小时后—P81第10自然段;三个半小时后—P81第11自然段;五星期后—P84第25自然段)

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课文写的过程颠倒了蝉的生长过程,这样安排的道理)分析: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综上所述,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天冷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一生的生长过程连接得十分完整,文章也因此而显得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结尾

我们把文章翻开到P84面,大家齐声读最后两自然段。能不能在这两段中找出一个中心句呢?

重点: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上节课我们讲过,文章两大部分,“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到成虫这样一个生长过程”,(联系上一节课)

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课文写的过程颠倒了蝉的生长过程,这样安排的道理)分析: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开头写地下生活,结尾写隐入地下,前后照应结构非常严密。作者从幼虫的地下生活写起,同文章的立意有关,这样写可以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旨在说明蝉的生长很艰难(板书,生长艰难)

二、分析课文和课文写作特点 首先我这里有一段话(板书或者朗读):“我是圣多马(耶酥十二门徒之一,亲手触摸耶酥伤口始信其复活。)难于对付的弟子,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昆虫记》卷七)——写在黑板左侧

(一)和以前学习过的科学小品做对比(《蝉》的特点,没有引用什么材料,是用纯粹的文艺化笔调对蝉的生命过程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语言风格生动活泼,但又十分贴切)——不作重点要求。

(二)请学生说出文中描写得既生动又确的段落,重点注意作者的观察方法——作者观察细致周到,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明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

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孔口: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又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注意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见第2自然段)这些小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见第3自然段)

地穴的深度、形状:

蝉的隧道大都时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完全关闭起来(见第4自然段)地穴为什么不会坍塌: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它身子里藏了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作灰泥。(见第4自然段)地穴的位置:

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时可以从那里取得建筑用的汁液(见第4自然段)

蝉挖地穴的方法,挖出的土的去向和身上带有泥点的原因:

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见第4自然段)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见第5自然段)

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候,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候的情况(见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写蝉怎样具体考察气候的情况)

它挖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见第7自然段)留天花板的原因: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脱皮的顺序:

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使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板书:背——头——吸管和前腿——后腿和翅膀——尾部)(见第9自然段)

蝉最后从壳中脱出: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尽量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见第10自然段)法布尔用拟人的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越”﹑“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的写了出来。

脱皮的时间:

文中说,蝉从壳中全部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半小时。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的耐心程度也是惊人的。这种态度、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值得人们学习。

第二部分蝉的卵

12—13自然段,写蝉怎样产卵的 蝉选择产卵的地方: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见第12自然段)蝉产卵的过程:

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就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见第13自然段)产卵的数目:

一个小孔内大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的总数约为三四百个。(见第14自然段)

(为什么要产这么多卵呢?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蚋)

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

非常具体,一边(蝉)是一无所知,一边(蚋)是紧追不舍,使读者也知道得清清楚楚。文中作者也表明这是他经过多次观察才弄清楚的。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 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

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接而成。(鳍状物体的作用是什么呢?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由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有困难的事情)

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 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而生动呢?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睛,而且还借助放大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见第19自然段)

21—23自然段写幼虫落地 严肃的实际生活:

危险重重——只要有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土,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见22自然段)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24自然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最后它着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爬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看到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要使学生明白,准确性是贯串于全文的,这6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第四课时:科学小品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1,让学生简单了解科学小品和科学小品的写作方法

2,要求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科学小品。

教学重点:写作 教学难点:写作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活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这么说来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了。什么是说明文呢?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大家知道哪些说明文?日常生活中的。其中哪些是科学小品?简单说明下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如——

《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余年。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

二、科学小品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首先是用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包括阐释事理的合理性)。不管是对实体事物的说明,还是对非实体事物的说明,都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做到内容真实可靠,反映准确恰当,解说清楚明白。如果说明文违反知识的科学性,则是一个致命的伤。

2、题材的广泛性。

科学小品的题材非常广泛,涉足的领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基础学科到尖端科学,从奇妙的微生物到人类社会,从石器到电脑,从沙漠到海洋,从地层变化到天体运行,„„漠漠宇宙,大千世界,无一不是科学小品文的天下。

3、语言的形象性。

科学小品的文笔轻松活泼,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说出能用那些表达方式)

三、小品文的写作

写科学小品和写其它文章一样,必须明确写作意图,确立文章中心;充分占有材料,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除了这些一般性的要求之外,小品文的写作还有如下要求: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写作者必须在写作前对被 说明的事物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必须懂得只有熟悉被说明的事物,认识并掌握被说明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才能做到这一点。

(二)针对具体情况,选好写作角度

写科学小品也是要求有的放矢的。写什么、怎样写,要从读者的实际情况考虑,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切合读者的知识水平、职业特点和年龄大小。往往读者对象不同,写的角度也不同。写科学小品选取什么角度要依实际情况而定。比如,介绍牛的知识,如果是为饲养者写的,要侧重介绍牛的生活习惯和特性;如果是为使用者写的,要侧重介绍牛的功能和力气;如果是为兽医写的,则主要介绍它的身体构造;如果是为食用者写的,可以主要介绍它的营养价值。当然,作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妨全面一点为好。

(三)务求解说清楚、做到条理分明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的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科学小品解说事物、阐释事理要按其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的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安排说明文的结构首先要注意条理性。如何具体安排结构,不同类型的 说明文有不同要求,介绍产品制作过程的说明文,往往按照产品生产工序来安排结构,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介绍手工工艺品景泰蓝的说明文。它按照制作工艺的程序,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工序依次作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全篇言之有序,给人的印象十分鲜明。这一类安排,以时间变化为序,着重写事物的过程。

(四)语言准确简明,文字通俗浅显

选用准确的语言,精当地解说事物的事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科学小品是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主的,只有如实反映被说明内容的客观情况,才能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相反,语言不准确就会失去知识的科学性。

明代学者徐光启笔译古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其中的一节:

凡论度必始于一体。自点引之而为线,自线广之而为面,自面积之而为体,各自三大纲。是心有长而无阔者谓之线,有长与阔而无厚者谓之面,长与阔厚俱全者谓之体。唯点无长阔厚薄,其间不能容,不可以数度,然线之两端即点,而线面体皆由此生。点虽不入于数,实为从数之本。

这节解说数学基本概念的说明文,把什么是点、线、面、体,点与数度的联系和区别作了确切的阐释,语言也很精当。

此外,在科学小品中往往有些内容是带有专门化的科学知识,涉及一些专门名词和专业术语,在说明中特别要求把它们运用得准确无误,使读者便于领会。如:“航空”与“航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篇文章作了这样的解说:“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这种解说是十分准确的,使人对什么叫“航空”、什么叫“航天”得到了科学的了解。

科学小品要介绍一些科学知识和一些内容,往往是一般人所不熟悉的内容人,要把专门化的科学知识解说清楚,让人易于了解,必须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如,《洲际导弹自述》是一篇介绍洲际导弹知识的科技小品。文章用拟人化手法把洲际导弹问世、分类、构造、特点及其威力和弱点都解说得十分清楚,文章把它赋予假定的人类行为,读起来生动风趣,易于理解。为了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人们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趣味性。

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要精当。看下面的这段文字:

“蝉的幼虫脱皮是从背上开始的。先出来的一层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蝉来。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着翅膀,只留下尾边尖儿还在那层旧皮里。这时候,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部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把身体翻上去,用前脚的爪子钩住那层旧皮。这个动作使它的尾巴尖儿从那层旧皮里 10 完全脱出不了。那层旧皮就只剩下空壳,成了蝉蜕。从开始到完全脱出来,大约要半个钟头。

这段文字不到二百个字,具体说明了蝉的幼虫脱皮的整个过程。用简明的语言把幼虫脱皮的复杂动作细致而真切地写出来了。文字不枝不蔓,语言富有表现力,给人很清晰的印象。

询问学生如果要他们描写这部分要多少字?

在小品文的写作中,应该注意克服几种常见的毛病。这就是:

第一、防止知识性的差错。如有篇写“牛”的习作这样写道:“牛有水牛 黄牛两种,牛是反刍动物,只吃青草,不必喂料。牛都两只角,体强力大,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耕作工具。”由于写作者对有关牛的知识了解不够,有些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写起来造成知识性的错误。世界上牛的品种不只水牛、黄牛两种,杂交品种的牛并不长角;除了青草外,还必须给牛喂其它饲料;世界上也不是普遍使用牛作为耕作工具,牛还有专供食用、奶用或运输用,甚至作为神物崇拜的。

第二、避免文体性的错误。如有篇题为《蚯蚓》,其中写道:“……

别看这小动物不惹眼,它可天天在松土、干活,它不讲究吃穿,不讲究休息,不讲住的,不讲报酬,整天埋头苦干,为人们劳作耕地,让作物生长茂盛。我不禁想起我们的老师,他们也有蚯蚓精神。我愿作一条辛勤劳动的蚯蚓。”

显而易见,这篇习作把一篇小品文写成了一篇借物咏志的抒情散文了。

第三、克服片面性的论述。如,有篇题为《青蛙》的知识小品,介绍青蛙 写道:“青蛙是两栖、变温的动物,营养价值很高,……”这样定是片面的,青蛙能捕捉害虫,有益于庄稼的生长,只写它营养价值高,不宣传要保护它,饲养它,必然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片面性是不利普及科学知识的。

湖南师大文学院02级中文2班

学号: B42020240

莫碧瑞

第三篇:9.《三峡》教案

9.《三峡》教案

郦道元

目的要求:朗读,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揣摩品味,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教学重点: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三峡风光,导入新课。

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谈感受。

小结: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c夏水襄陵(漫上)d不见曦月(阳光)e或王命急宣(有时)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j飞漱其间(冲刷)k良多趣味(很)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三峡很美,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小结: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

春冬——清幽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①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讨论后提问:《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小结: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②看图片:三峡工程已建成,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练习册中本文的作业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第四篇:9. 欢庆 教案

9.欢庆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请大家看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呢?

2、师:请你猜猜小朋友围着蛋糕在干什么?那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

3、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就连我们的祖国也有,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那一天吗?(10月1日)是的,我们刚刚共同欢度完祖国妈妈的第65个生日,叫什么节?生齐答:国庆节。

4、师:对,同学们,1949年的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 宣告了:我们新中国成立了!从此,“十·一”就是我们的建国日,也叫“国庆节”。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族人民都会兴高采烈地举行庆祝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课件出示场面图)

师:回顾这欢庆的场面,真是令人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国庆节的小诗,课题是——(出示课题:欢庆)生齐读课题。

5、师:那大家想一想,什么节日让我们感到欢庆呢?(生:比如说,我们过春节或元旦的时候看演出,大家一起唱歌,就叫欢庆。六一儿童节,大家唱歌、表演、玩游戏,就叫欢庆。)

师:对,欢庆就是很高兴(很快乐)地庆祝,所以我们读课题时要读得喜庆一些。高兴一些。来,(微笑着读)欢庆!

6、师:我们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呢?

(生:欢庆“六·一”儿童节。:欢庆母亲节。:欢庆春节。:欢庆祖国的生日。)

二、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师: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生:“吹”去掉一个“口”字,左边加上一个“又”字,就变成“欢”字。(次)师: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很好!

生:我用猜谜语的方法记,“又打了个哈欠”就是“欢”字。师:这个字谜打得好!有没有记“庆”字的?

生:“广”加个“大”字就是“庆”字。:“广场来了一只大老虎”就是“庆”字。(大厂用电多一点)(组词造句)

2、师: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记住它,还要写好它。(光盘出示)看看田字格里这两个字,说说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说)

生:“欢”的又字旁要写得小一点,“ 捺 ”要写成“ 点 ”,这个字左窄右宽。:“欢”字右边的“欠”字要注意。“ ”不是横撇,是横钩。“欠”的两撇写在竖中线上。

生:“庆”中“大”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庆”的“ 点”要写在竖中线上。

3、师:真聪明!那课题中这两个字都是我们要写好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好“欢庆”这两个生字。先看一遍,再伸出手,读笔画,跟着屏幕一起写。(屏幕范写“欢庆”,学生跟着边说边笔画边书空。)

4、师:好,打开书本P45,拿起铅笔,把这两个字各写两个,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注意写字的姿势。(学生练写“欢”“庆”,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并挑选样本)

5、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三本作业)比较这三本作业,你认为谁写得好?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师:同学们啊,其他的生字宝宝也急着和大家交朋友呢,请大家翻到书44页,你们都有预习了,赶紧把你画出来的生字宝宝们读读,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激励:放开声音读,我们班的同学读书的声音最好听了。)师:看一看,都和生字生词交上朋友了吗?谁愿意做小老师领大家读?(出示生词)指出“乐”是多音字,生齐读以上生字词。(开火车,请2列小火车,再评价,奖花)

2、师:你们真能干,这么快就和生字生词交上了朋友,它们都在课文里边,我们再读读课文,把它们记住。读课文的时候做到不加字、不减字。自己先读读,然后读给同桌听,他读得好你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同桌互相读课文)

3、师:得到表扬的同学举起你的小手给老师看看。(许多学生自豪地举起了手)哗,这么多,了不起!谁敢第一个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女生读)师:真勇敢,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生A:我觉得她读得很好。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有感情。)

师:谁愿意和她比一比,也试着把课文读正确。师:你自己评一评,读得怎么样?生:蛮好的。(全场一片笑声)

师:多练练,还能读得更好!

4、师:看同学们都读得这么开心,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次,(光盘情景朗读)来细细的品味一下这首小诗„„

师:真美的一个画面啊!谁有信心也来读一读?勇敢的学生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所有学生都站起来齐读)

师:真能干,这么快就把课文读正确了,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四、精读课文,释疑解难,深入感悟。

1、师:读书不但要读通、读顺,还要会思考。(课件出示)快速默读课文,这首小诗一共有几句话?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拿笔划出有关词语(板书:田野、枫林、蓝天、大海)读完举手,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能提出问题又能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是最能干的,看谁最能干!(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A:我们小组读懂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生D:我们组读懂了“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师,是啊,大海也快乐起来了,听,它在快乐地歌唱呢。生E:我们组读懂了“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就是天上的小鸟在祝贺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噢说得真好!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现在提出来吧。(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反问“旗帜”。

生:什么是“旗帜”?生:“旗帜”就是枫林,秋天变红了,就像一面红旗一样。“旗帜”就是五彩缤纷的旗子。

3、师:(出示“火红的枫林”图)当一阵阵风吹来,这漫山遍野的枫林随风而动,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像不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你们 看,枫林也举起火红的旗帜来祝贺祖国妈妈的生日。课文第一句每行就是一幅描绘欢庆景象的图画。我们看大屏幕,来四大组接读,看哪一组读得好?(学生看屏幕接读课文)师:自由读一遍,在这句话中有很多优美的词语,请你拿出笔来画一画吧。然后看看你最喜欢哪一个?

指名读,生A读“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读得稍平)

师范读,然后指出读书的时候要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这样才能读好。(再指名读“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然后齐读。

生B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读得很有感情)

师: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丰收的田野,谁来和他比一比?也来读一读!(指名读)师:(出示田野图)刚才你们读这一行时,眼里看到了什么?

生A:我看到了很多水果、树、稻谷。(课件出示)都有哪些果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田野里看看吧!(齐读)

师:在《秋天的图画》这一课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写秋天田野的好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梨树——(生齐: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生齐: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生齐: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生齐:举起燃烧的火把)是呀!秋天来了,景色多美呀!(开火车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男女生比赛读)生D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师:鸽子快乐地飞着,它看到了今天是美丽的祖国妈妈的生日,它会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呢?(生A: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生B:祖国妈妈,祝你长命百岁!生C:祖国妈妈,我祝你心想事成!)

师:那谁能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一读?(一生读,稍平)师:在对妈妈说话呢,要亲切一些。(范读)(多名学生读)生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今天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大海会唱什么歌呢?

生A:它会唱《生日歌》。它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歌》。它会唱《我爱中华》。师:那么我们也像大海一样快乐也读一读这句诗。(齐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4、师:课文的前四行写了丰收的田野、火红的枫林、蓝天白鸽、大海欢歌,多美呀!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祖国妈妈祝贺生日,那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好吗?

指导(朗读时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齐读。)

5、看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想向你们合作读一下,可以吗?(师生对读第一句)

6、同学们读的都很不错呀,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去体会,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会读得更好。

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来看。(出示课件,到“天宫”)

7、过渡:(总结)师: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到处都是快乐,一片喜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65年来,走过了光辉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作为祖国妈妈的孩子,你们感到自豪不自豪?骄傲不骄傲?(生齐答“自豪”,“骄傲!”)那一起来读读课文后四行,把骄傲、自豪和对祖国的崇敬之情读出来。

(齐读“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板书:祖国妈妈的生日。)

四、指导背诵课文

1、师:是啊,在国庆节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无论田野枫林还是蓝天大海,都异常的美丽、全国各族人民更是沉浸在欢乐和喜悦当中。这么美的诗句,如果能把它积累下来就更好了!现在用你喜欢的方式快速的背一背,看看谁背得最有感情。(生自由背诵)

2、现在我是一名观众,你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演员。今天你们的演出任务是为祖国朗诵诗歌一首。站起来看一看,谁象个演员的样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背一背,表演表演?(指名上台表演背,2人)师:表演得多好啊,掌声鼓励。

师:祖国妈妈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她祝寿,看看我们周围的小朋友又是怎样为祖国妈妈过的生日呢?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让我们在妈妈的生日贺卡上写上我们最美的祝福,你可以模仿课文写上一段,也可以自己编一首诗歌来为妈妈庆祝。

http://wenku.baidu.com/view/e31b04c3f8c75fbfc77db230.html

第五篇:9.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美读。通过听朗诵、自读、齐读、示范读等形式来体会 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掌握通感、排喻等修辞以及散文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阅读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文写景特色、修辞手法和文章主旨以及谋篇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优美淡雅的意境,感受学习作者关心国事、忧国伤时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从景到境,从境到情。2.抓住几个重要语段,探究修辞方法,把握“兴寄”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阅读评点法、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体简介

(一)概念

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二)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1)“形散”: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2)“神不散”:立意方面,主题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三)鉴赏方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5.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四、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五、听课文录音,校正字音

乘(chãng)凉 煤屑(xiâ)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颤(chàn)动 霎(shà)时 媛(yuán)女 纤(xiān)敛(liǎn)裾(jū)沾裳(shāng)嬉(xī)游

六、感知课文

1.思考:这篇文章在写什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每段在写什么?

题解:(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2)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了解我的游踪及感情线索。请大家找出体现作者游踪和感情线索的句子。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⑥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感情:不 宁 静——得 静——出 静 3.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明确: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是本文的文眼。“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篇。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这年,正是 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他自己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朱自清《哪里走》)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 命政变的愤懑;②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③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4.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结构: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使2、3段浑成一体。

②内容: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5.“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明确: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重点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6.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明确:“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在文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这里暗示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7.第7段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作者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宁静又到不宁静,深切微妙地反映出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七、小结

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通人生的大题目”。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谓写尽了清华园荷塘月色这“一物之微”,但触通了人生什么大题目呢?

明确: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矛盾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体会到作者独处的矛盾心境,既有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又有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何这篇散文成为传诵之作,它到底好在哪里。

二、回顾课文结构

观荷缘起(第1-3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前往荷塘到的小路景物,行在小路的感受:心境的转折。

荷塘月色(第4-6段):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塘上月色:月光、月影

四周景色:树色、树梢、树缝、蝉鸣

月下遐思(第7-10段):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和《西洲曲》;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回到现实。

三、艺术手法鉴赏

1.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明确:第4段:月下的荷塘;第5段:塘上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2.作者怎样写景的?运用何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修辞)(1)比喻:具体形象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灵秀动人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①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②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小结:修辞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3.精读文本,学习鉴赏在散文中如何精准地使用动词。

①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⑤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思考: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明确:(1)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2)“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此外,“画”字——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

1.本文写景的特点:(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荷塘写“活”。(3)虚实结合,浓淡相间,透出神韵。2.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1)比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2)拟人: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3)通感: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4)动词: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5)叠词: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五、拓展延伸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余光中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全优课堂》本课所有内容。

2.把你认为本文写的最好的语句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并作简要赏析。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辞采华丽。多用修辞,尤其是排喻和通感的妙用,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善用动词,可谓一字传神。其次,本文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典型范例,触景生情,联想追怀,由不静而入静再出静,流淌着忧国伤时之爱国情怀,尽显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所见所为,所思所忆,所感所想,珠联璧合而成佳作名篇。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美文欣赏。

鉴赏语言、鉴赏情感、鉴赏谋篇布局。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从景到境,从境到情。重点鉴赏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两段,掌握寓情于景的方法和散文的写法,把握“兴寄”过程和读书出入法。

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本文,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荷塘月色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忧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生境界,提高学上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从而很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态自然,知识渊博,旁征博引。

2.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3.能做到讲练结合,注重双基,讲解深刻,点拨恰如其分。

4.合理熟练使用课件,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效显著。

不足之处:由于内容较多,学生发言机会不是太多,存在“满堂灌”的嫌疑。应对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把课堂尽量留给学生。

下载一体化教案9.23(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体化教案9.23(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9.《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高中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 2.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

    兵车行教案9.

    中国搜课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兵车行》教案9 教学目标 理解、鉴赏、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

    9.竹节人(教案)(精选合集)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

    9.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

    9.燕子过海 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晴、朗、燕、板、挥、票、坚、强”8个生字,正确书写“晴、朗、燕、板、票”5个汉字。 2、 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

    9.《异域采风》教案

    《异域采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辩证地认识事物,学会分析辨别、汲取他人长处。 2.培养学生表演能力、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问题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9.祁黄羊教案(最终定稿)

    9.祁黄羊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 1.春秋是我国第一次全国大分裂形成时期,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全国分为140多个大小诸候国,经常发生征伐。其中以晋楚两国尤其突出。在......

    9.师说 教案(5篇模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