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时间:2019-05-12 18:2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第一篇: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音乐教案:拉 萨 谣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萨谣》

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录音机、磁带、布达拉宫的系列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

1、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1 2 3 6)

3、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引导学生随琴演唱曲谱

5、加入强弱,换气记号再次演唱,音量适当加高,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绪。

6、师生一起随琴完整演唱乐曲。

(二)学唱歌词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3、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词

4、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词

5、再次引导学生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引导学生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全体随教师伴奏带演唱。

三、西藏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将学生分组,抢答问题。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多且对,将被评为本节课的学习标兵。问题:

1、西藏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

2、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最著名的宫殿是什么峰宫?

3、在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它是什么花?

4、西藏有一条江是什么江?

四、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回答了有关西藏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了解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这节课使我们对西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更是能歌善舞,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藏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下节课开一个“走进西藏”音乐会。《北京喜讯到边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拉萨谣> 2.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拉萨谣>。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 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

7、总结出音乐特点。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 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三、小组讨论: 完成听听想想。

四、小结: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2、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三峡

师: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分别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当你穿行在这险峻的峡谷中间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先来听一首《川江号子》。生:歌曲非常高亢,好象船工们在和惊涛骇浪进行搏斗。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首具有这种号子风格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二、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师:我先给同学们唱一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请你们想一想,这首歌具有什么样的音乐风格

生:和我们刚才听到的川江号子差不多,是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哼唱一遍。生:跟录音哼唱歌曲。

师: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劳动时唱的歌,大家想一想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有力,要有节奏感。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所以节奏感要强,这首歌是四四拍,要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要强一些,一个音一个字,要唱得有力,好象驾驶着小船在波浪中前进。学生演唱。

师:劳动号子在演唱的时候一般都是一领众和的形式,起到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你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能不能也分成领唱与齐唱呢? 学生分领唱与齐唱形式演唱。

三、展示有关三峡的音乐

师:三峡不仅有奇特的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努力下,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完工。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有关三峡的资料或音乐作品,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介绍三峡工程。师:三峡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三峡音乐文化,除《川江号子》外,还有许多音乐作品,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三峡的音乐作品。

生:有李白的古诗歌曲《下江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歌曲《长江之歌》。

师: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表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学生演唱。

四、教学总结。

同学们对这首歌掌握得很好,使老师感觉到你们都非常的热爱三峡,让我看到三峡的美。同学们要是有兴趣可以上网查看三峡更多的图片。

第二单元 绿色畅想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通过歌唱和演奏,加深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更加关注绿色事业。在器乐合奏中体验表现音乐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

(二)具体要求

1.能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合唱时做到二声部谐和。

2.在器乐学习上要有一个飞跃,能初步做到整齐地进行二声部合奏。

3.进一步提高欣赏乐曲的能力,能注意到乐曲的结构,并能创造性地进行“音效”配音。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

(二)图片、音像资料

歌曲《手拉手,地球村》的合唱带、伴奏带,歌曲《绿色的歌谣》范唱带及伴奏带,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的录音带、空白磁带。

教材分析

(一)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地球仿佛变小了,各国人民可以自由地来往、相处,“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了让学生们从小就有做一个自觉保护环境的地球村小公民的意识,本单元通过演唱和欣赏、演奏一系列有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热爱绿色,关注绿色的事业,同时进一步提高合唱能力和演奏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对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歌词有较深理解,演唱时声情并茂,二声部整齐谐和。

本单元难点

合奏《森林狂想曲》主题。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2.初步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3.能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手拉手,地球村》,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纷纷回答)同学们说得都对,“村”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现在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及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地球也仿佛变小了,同时,“地球村”也还有全世界人民不论国籍、种族都能友好相处的含义。

我们与全中国、全世界的小朋友们都同住在一个地球村,地球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宝贵了,在科学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没有在太阳系附近找到类似地球那样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但是,如今我们的地球生态已经严重恶化,人们向自然界索取得近乎残酷了,因此大自然也向人类报复了,近年来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就是十分危险的信号,由于采伐森林过度,水土难以保持,洪水、风沙就接踵而来„„

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地球上的人民是个大家庭,共住一个地球村,他们之间不应有战争和冲突,要共同维护和建设地球村,正像歌中唱的那样“希望的太阳就是我们”,让我们从小就关注地球村的兴衰,与全世界的小朋友们一起“把地球村打扮得漂漂亮亮”。

2.欣赏童声合唱《手拉手,地球村》(两遍)。

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轻快活泼、灵巧,运用了很多八分休止符;第二乐段热情奔放,有很多两拍以上的长音。

3.跟着录音或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注意第二乐句中的2/4节拍,要唱出节拍重音。在“× ×”和“×× ×”处拍手或用打击乐器演奏。

4.学习合唱部分。

这一乐段共有两个相似的乐句(歌词相同),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两个乐句的相似,因此,需要多作对比练习。如将“5 6 5─ │ 1 2 3─ │”与“”相对比,将“”与“”相对比。两个声部要分开教学,最好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两个不同的声部,同时要注意课本中提出的要求,即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

5.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可以集体议论、创造,还可以对比多种方案:

以上练习,也不要搞标准答案,可有多种方案。6.小结。

小结全课收获及不足,要求学生在课外对照八孔竖笛的指法图,学会吹奏“mi'”“fa'”“sol'”三个音(需解释和示范左手大指“掐孔”的技巧)。

教学评价

1.学生议论什么是地球村时的热情及参与率。2.学唱《手拉手,地球村》的效率及效果。3.能否初步学会二部合唱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绿色的歌谣》;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演奏《森林狂想曲》主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绿色的歌谣》。

2.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mi'”“fa'”“sol'”三个音。3.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演奏A段主题。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手拉手,地球村》,这节课我们要学唱一首《绿色的歌谣》。我们还要到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去听一听那儿的各种声音,真能使人陶醉,这就是将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森林狂想曲》,当然,我们还要努力亲自来奏一奏,让我们更加亲近绿色,更加亲近音乐。

2.学唱《绿色的歌谣》。

这首歌是一首童谣,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很丰富的,我们来看一看歌词,你认为哪几句歌词含义最深,最为重要?(学生纷纷回答。比较集中于第二段歌词中的“绿色是我们的需要,绿色是生命的旗号,绿色是春天的微笑。”)

大家说得很对,所以歌中警戒我们“不能让绿色越来越少”,我们大家都要争当一名绿色小卫士。(1)欣赏录音。(2)随录音唱歌词。

(3)分析、理解第一乐段中休止符的用法,回答课本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4)随教师的琴声学唱歌词,体会使用八分休止符处的音乐情绪,回答课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答案应是运用连音顿音相结合,但要防止学生误以为旋律中有休止符就是顿音,因为运用休止符并不一定是顿音,可以这样举例,如“”中第二个“3”就是顿音,其效果与“”完全相同。

3.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这是一首台湾著名乐曲,在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树木茂盛,气候湿润,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树蛙、飞鼠、猫头鹰等,更有经常出现的风声、雨声和终年不断的流水声,这些声音和象征人类活动的音乐交织起来,构成了一幅欢乐而奇特的交响曲,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一遍(初听)。

(2)下面,我们来熟悉A、B、C各段的旋律。要引导学生注意各个乐段上下两个乐句都是平行的,尤其是A、C这两段,上下两句只有结尾的音不同,其余完全相同。

教师分别用钢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旋律,使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或C段。

(3)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填充)。

(4)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现在,我来弹琴,请同学们来配上“音效”,可以用口技来模仿,也可以用打击乐器或非常规音源来模仿。(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5)选择两至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4.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在口风琴上演奏这三个音是毫不费力的,只要让学生认识这三个音的键盘位置就可以了。在八孔竖笛上吹奏这三个音就要花一些工夫,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左手的大指掐住背孔(即○孔),记号是“”,方法是将左手大指第一关节弯屈,垂直立起,指甲沿孔边轻轻滑入孔内,使背孔露出一线形似月牙的缝隙,使气流能从缝隙中漏出,这个动作就称为“掐高音孔”。

吹奏这几个高音时,口腔内要有足够的空间,不可扁、挤,口风要悠长,好像在稍远距离吹一支小蜡烛,使火苗颤颤不息。学生学习吹奏“mi'”,这要多花些时间,只要“mi'”吹好了,“fa'”和“sol'”就容易学会了。

5.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旋律。6.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歌曲《绿色的歌谣》,欣赏并参与演奏了《森林狂想曲》,还学会了在竖笛(口风琴)上吹奏“”三个音,下节课我们将要进行《森林狂想曲》的合奏练习,请同学们在课下复习A段旋律并自学吹奏B段旋律。

教学评价

1.学习歌曲《绿色的歌谣》的速率及效果。

2.对《森林狂想曲》三个乐段的熟悉程度及参与“音效”配音的热情及效果。

3.学习竖笛(口风琴)吹奏“”的效果及初学演奏A段旋律的进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的歌谣》,器乐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提高《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的歌谣》的演唱质量。2.能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提高演唱的质量,唱出新意,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的内涵,才能充满感情地演唱。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森林狂想曲》,这节课我们要亲自奏一奏,这将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是一件很有趣的工作,不仅可以使我们提高合作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自己演奏,实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真是其乐融融,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2.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复习几遍后请学生设计演唱方式,仍可有多种方式,不要设“标准答案”。

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此歌中一些颇有特点的词曲结合之处,如:

这一句中,如将第1、3小节改为和就失去了这首歌曲的特色之一了,可见即使是歌词不变曲调也不变的情况下,歌词与曲调如何配合也将会影响歌曲的情绪与风格,这一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可以并应该能理解的了。

3.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重点练习二部合唱部分,有条件的班级可要求学生既能唱第一声部也能唱第二声部,如有可能最好能初步学会二声部的歌谱。在练习中要多次强调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前提下,要能同时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使合唱更加和谐。

4.合奏练习《森林狂想曲》(乐谱见课本第48页)。(1)带领学生吹奏A段旋律。(2)带领学生吹奏B段旋律。

(3)带领学生吹奏A段的第二声部旋律。(4)带领学生吹奏B段的第二声部旋律。(5)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合奏A段,再合奏B段。(6)按谱面要求进行合奏,即A、B、A。

(7)加入“音效”,即音效—A—音效—B—音效—A—A—音效。(进行实况录音)。

(注意课本中合奏谱的第一小节是引子,并不是A段的旋律,在A段多次出现时这一小节可不奏。)

(8)放录音,共同欣赏、评价。

同学们演奏得很好,这是我们“班级版本”的《森林狂想曲》,你们还可以在文娱委员的带领下把C段也学会,就可以按录音里的顺序奏出全部的《森林狂想曲》了。5.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请大家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更加自觉地、经常地接近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

教学评价

1.复习歌曲中对歌曲的理解和歌声得到改善的程度。2.器乐合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及演奏效果。

第三单元 美丽的草原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草原各民族和音乐的感情,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二)具体要求

1.能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美丽的夏牧场》的意境,并能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

2.通过欣赏《天堂》《牧民的一天》等歌(乐)曲,激起学生对草原音乐的兴趣,并能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

3.通过自己搜集素材、自己组织、主持的班级音乐会“美丽的草原”,锻炼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

(二)图片、音像资料

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及大草原的图片或VCD图像,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演唱带、伴奏带(包括合唱歌曲的音响)、《天堂》《牧民的一天》《蒙古人》的录音带。

教材分析

(一)草原是绿色、生命的象征,在众多的人文主题中,草原是十分重要的、必选的主题。草原上分布着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草原有成群的牛、羊、马,草原有美丽的传说和美丽的音乐。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必将激发学生对美丽草原的向往和美好的遐想以及对居住在草原上的各少数民族的关心和爱戴,草原上优美的音乐必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和美好的记忆。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初步认知“草原音调”(主要指蒙古族的);自己组织班级音乐会。

本单元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进一步熟悉1=G的五线谱音位。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欣赏歌曲《天堂》。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谱和歌词。

2.欣赏歌曲《天堂》,初步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著的性格。

3.引导学生热爱草原、关注草原、爱护草原。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个单元的名称是《美丽的草原》,同学们肯定已经了解了不少有关草原方面的知识,现在请大家说一说(学生举手发言,从各个方面描述草原的景象)。

是啊!草原非常美丽,但这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美,更有流动着的美,那就是草原人民放牧、歌舞的情景,更有如云的羊群和充满活力的马群,有的草原还有大批的牛群,有一句诗叫“风吹草低见牛羊”,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色。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确,内蒙古草原是最多和最典型的,但在其他省、自治区也有不少的草原,如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四川等省、自治区,今天我们将要学唱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就是在新疆天山脚下的。

牛、羊、马除了要吃草,还一定要喝水啊,所以凡优良的草原牧场都有充足的水源。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草原的附近都有着大片的沙漠,只要一起风,大片的沙尘就扑向草原,使草原逐步“沙化”。好在我们的祖先早就觉察到了,他们栽下了大片的防护林,茂密的树林挡住了凶恶的风沙,使得肥沃的草原得以维持到今天,但是,随着沙漠的扩大化和部分地区的防护林被砍伐,有些草原已经被沙化了,草儿长得稀稀拉拉,给牛、羊、马的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造林,同时严厉打击偷伐者,部分已经沙化的草原的生态也已逐年好转。但这已经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了。所以,同学们要热爱草原,更要爱护草原,让草原永远成为“天堂”。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2.学唱歌曲

(1)欣赏童声齐唱《美丽的夏牧场》。

(2)请同学们看着歌词,说一说夏牧场的美丽画面(学生分析:第一段歌词是描写夏牧场的美丽,有红花、绿水,远处的冰峰和近处的牛羊;第二段是描写牧民们的幸福生活,炊烟袅袅,奶茶飘香,歌声阵阵)。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就是歌词的特点之一,寥寥几句话就表达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们都要注意学习。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两遍)。

(4)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首歌很好唱,很多旋律都是重复的,唱起来也不费力,高音不高,低音不低,这就叫“音域”适中。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谱。

这首歌使用1=G的调,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已初步接触过,现在让我们把本歌所使用的六个音在五线谱上表示出来:

请记住la、do、mi都在线上,si1、re、fa在间上(学生随琴声轻唱这一音列,先从la1唱到fa,再从fa唱到la1)。

(5)教师分句教唱歌谱,请学生找出旋律相同的乐句。(6)学生随琴声唱歌谱。(7)学生随琴声唱歌词。

歌词中提到的“阿肯”,课本上已有解释,教师再补充一点: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编词弹唱,这是其他歌手所不及的,所以他们受到哈萨克人民的特别尊敬。

3.欣赏男声独唱《天堂》(1)初听(2)请学生讨论,说一说听后的感受(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议论,要求能听出这首歌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3)复听

(4)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两个部分的不同,第二部分在音区上比第一部分提高了,力度也增强了,各个乐句最后一个音也不太长,相互衔接更紧凑了,表现了演唱者赞美家乡的激情更增长了。

4.小结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歌颂草原的歌曲、乐曲,准备开一个“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演唱和欣赏的热情、专注及参与率。

2.学生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歌词及歌谱的积极程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欣赏电子琴独奏《牧民的一天》、合唱《美丽的夏牧场》;读谱练习《草原上》、为《牧民的一天》各段命名。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积极参与设计其他的演唱形式。

2.较为顺利地进行视谱演唱《草原上》。

3.积极参与为《牧民的一天》各段命名的活动;能专心欣赏合唱歌曲,从中受到启发改善自己的歌声。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男声独唱歌曲《天堂》,这是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创作并自己演唱的。腾格尔生于内蒙古,从小就深受蒙古音调的浸润,又受过良好的专业音乐教育,所以,他的演唱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和原汁原味的蒙族音乐风格,我们再来听一首腾格尔的成名之作《蒙古人》,歌词大意是“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的家里,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学生静静欣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请学生讨论旋律和歌声有些什么特点。2.欣赏电子琴独奏《牧民的一天》。这首乐曲运用电子琴多变的音色,生动地描绘了蒙古族牧民一天的生活劳动情景。乐曲由五个部分组成,请先听引子(教师在琴上弹奏),再听A段和B段的音乐(教师在琴上弹奏)。

(1)初听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各段落的分段和衔接。

(2)复听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各段落运用的音乐素材及表现的意境。

(3)根据音乐和课本上插图的提示展开想象,分别用语言来描述各段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4)按课本要求,将五段音乐排序并分别命名(例如草原苏醒、愉快放牧、万马奔腾、欢乐歌舞、徐徐牧归)。

3.为歌曲设计演唱方式。(1)复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欣赏合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齐唱与合唱不同的效果。

(3)请同学们思考在没有合唱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设计、安排各种演唱形式,将这首歌曲唱得更动听(可采用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

(4)学生试唱各种方案,大多认为较为理想的是“层层推进”式,即前四小节领唱,中间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最后四小节为男女声齐唱。但是,也可以“逆向思维”,即前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中间四小节领唱,最后四小节齐唱。总之,不要搞“标准答案”,给学生以充分创造的余地。

4.读谱练习《草原上》。

(1)现在,让我们来视谱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草原上》,这首歌只用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全音符,节奏也非常单纯,但音域稍稍宽了一些,一共用了“家看着谱先唱一唱:

”七个不同的音,请大

(学生随教师琴声先从la1唱到do1,再从do1唱到la1,教师可用1=D的调高弹奏)

(2)教师弹奏歌谱在括号处停下,请学生思考在两处括号内应分别填上什么音(在3、1、三音中选择)。教师可以分别试填,请学生反复倾听后确定,这是培养调式感、主音感的很好练习,要引导学生注意上下两句应使用不同的结尾音,以造成呼应的关系。(3)在确定两处括号中应分别填上“3”和“”后请学生视谱随琴声学唱(谱面上是1=F,但用1=D弹奏)

(4)学生独立学唱歌词,并要求学生在课外续编第二段歌词。(5)用课堂乐器学习演奏《草原上》,口风琴可用1=F,八孔竖笛亦用1=F,采用五线谱的学生可按谱面演奏,采用简谱的学生需按下谱演奏:

5.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草原上的音乐,并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下一节课,我们将举办“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及早作好准备。

教学评价

1.学生为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设计其他演唱形式的积极性及效果。

2.学生为《牧民的一天》各段音乐命名的积极性。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2.更多地接触有关草原的音乐作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说明进行班级音乐会的注意事项。2.由学生主持进行“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例如:

小组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欣赏:歌曲《赞歌》,几位同学伴舞

小组唱:《草原上》(有自己创作的第二段歌词)琵琶独奏:《草原英雄小姐妹》(片断)

第四单元 欢快的舞步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这是以欢快的流行音乐为主题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通过唱歌、欣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丰富音乐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在活动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二)具体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查找相关资料、欣赏、模唱、模奏、律动、创编等方式,感受世界的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具

《大河之舞》的VCD;歌曲《稍息立正站好》《大家一起来》的CD、Flash或录音带、韵律操的录像。

教材分析

(一)舞蹈艺术是儿童美育的手段之一,可以培养孩子健美的体形和韵律感,培养美的情操,同时给孩子的生活带来许多快乐。舞蹈与音乐就像是鱼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一般与音乐相结合,要求动作优美,富有表情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感受。本单元设计的内容力图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唱歌、欣赏、实践、创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明快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丰富学生的体验。在学习中,通过模仿、小组合作创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感受流行音乐中明快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本单元的难点:

1.通过课前对资料的收集,了解当今比较流行的世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2.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创编韵律操。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大河之舞》。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感受踢踏舞热烈的节奏和气势宏大的场面。

教学过程

1.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大河之舞》的相关材料。2.导入:播放《大河之舞》VCD的片断。3.提问:谈谈你的感受?(激昂的旋律、热烈的节奏、宏大的舞蹈场面等)

4.教师介绍。

《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曲的艺术盛宴。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特别是具有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步与优美舞姿,同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看后使人为之动容!

《大河之舞》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千江万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顾历史,这些的确值得我们珍惜和拥有。

5.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介绍。(1)将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介绍给大家。

重点讲一讲喜欢的原因:演奏乐器、旋律、节奏、舞蹈等方面。(2)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重点介绍。6.学习踢踏舞基本舞步。

基本站姿:头正、身直、肩展,重点强调膝关节的放松。脚步动作:踝关节放松,同时还要能控制。(1)左右脚:原地交替踏。

(2)左右脚:脚掌、脚跟;脚跟、脚掌。

步伐可以任意组合,强调上身保持不动,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放松。跟随音乐的节奏就可以尝试你的踢踏舞了。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3.在小组学习中,“我”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小伙伴心中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稍息立正站好》。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模唱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跟着录音学会歌曲。在音乐的伴奏下,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学会一段韵律操,培养学生协调的运动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稍息立正站好》。

提问:这是哪部动画片中的插曲?这首歌曲的名字? 2.再次听赏。

提问:你感觉这首歌曲好听吗?你喜欢歌曲的什么? 3.模唱。

跟着音乐模唱歌曲的旋律。4.演唱指导。

5.欣赏:《稍息立正站好》的flash动画。6.跟着老师学习韵律操。7.分小组汇报:边唱边跳。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2.对歌曲旋律节奏、情绪把握的准确度。

3.在音乐伴奏下,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和跟准节奏的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大家一起来》。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大家一起来》,感受歌曲的动感节奏。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创编一段韵律操,为下一课时的热舞比赛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提问:歌曲的情绪? 2.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3.模唱。

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情绪、节奏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4.分小组学习:创编一段有组合的花筋操。5.小组汇报。

6.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下节课我们将进行热舞大赛。同学们可以任意组合,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舞蹈创编活动。根据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将评选最佳舞蹈、最佳音乐、最佳创意、最佳服装等若干奖项。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2.在歌曲模唱环节中,学生掌握的速度和熟练度。能否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3.在小组学习中,“我”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动作表现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欢快的舞步》──热舞大赛。教学目标

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和展示的舞台。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组织学生自由发挥进行热舞的比赛。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

1.课前要进行小组的组合: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进行分组,应当做到全员参与。

2.教师在课前要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3.做好学生主持的准备工作(串词)和评选工作(选票和奖状)教学过程

1.学生主持宣布比赛规则。

观众:热情有序,为所有节目热烈鼓掌以示鼓励。

演员:小组成员参加、服装有特点、所选音乐与创编动作有创意等等。

2.比赛。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将此节课的活动录制下来。学生们分小组开始展现各自的节目。3.评选。

最佳创意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演员、最佳服装、最佳设计„„ 每一项由学生自主投票选举。4.颁奖。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率。2.在欣赏活动中的文明程度。3.在比赛中学生的表现。

第六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这是以欣赏为专题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二)具体要求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模唱、模奏、再创造等方式,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具

《彼得与狼》的VCD;相关乐器的图片和音响;乐曲中各主要段落的节选;所有人物和动物的头饰等。

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只有一个教学内容,就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部交响童话剧。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每一种乐器的音色和所要表现的角色的性格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勇敢、机智、善于动脑等。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运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本单元的难点:

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教学过程

1.导入。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2.揭示课题。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用各种乐器讲述的一个故事《彼得与狼》。

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1)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什么乐器演奏的?根据旋律、速度、节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色、速度如何?表现了老爷爷什么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凑暗示老人絮叨的特点。

(3)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的动物,如小鸟、鸭子、猫、狼。每一种动物都是用一种乐器表现的。下面,分别播放四段乐曲,请判断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描述的是谁?为什么?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小鸟的可爱。播放狼的主题:低沉的音色,不和谐的音程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分段欣赏。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对已有乐器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学习新的内容。

3.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是谁走在草地上?他的心情怎样?

你能不能随着音乐的旋律,哼唱彼得的旋律,体会彼得此刻的心情?

(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

他们在做什么?(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3)片段三:鸭子出场。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

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面红耳赤)

怎样表现他们在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

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4)片段四:猫出场。这是谁?(猫)

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6)片段六:狼出场。

谁出现了?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

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了)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拚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急的心情。)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

(8)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

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

(9)片段九:放绳。

彼得迅速从墙头顺着树枝爬到了大树上。他用手中的绳子拴了一个结,然后„„

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

(10)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拚命挣扎。)

(11)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对已有乐器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学习新的内容。

3.运用已有的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节拍、旋律、音色等知识),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故事情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布置下节课的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良好的欣赏习惯。

3.在聆听过程中能否真正的随着音乐的进程进行音乐想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

教学过程

1.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演分成三个层次:(1)随音乐带头饰表演。

(2)由学生自己解说、播放音乐和表演相结合。

(3)由学生自己解说、音乐形象由学生自己演奏或其他乐器代替、并且有自己的想象和夸张的表演、结尾部分有拓展。

2.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3.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分设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道具、最佳音乐、最佳化妆„„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在模拟表演活动中,能够积极体验,大胆表现。3.在模拟表演活动中,是否有自己的想象和夸张。教学内容:爱的人间

教学目标:感情投入地演唱歌曲《爱的人间》,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在丰富的音乐表演形式中感悟“爱”的主题。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录象片

师:在2005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今天带来了舞蹈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后,师:舞蹈非常的精彩,你们知道吗?这些跳舞的演员都是聋哑人,因为聋哑人听不到声音,又要求动作统一协调,所以在排练过程中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是她们都做到了,她们在无声的世界中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艺术享受。同学们,你们从她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虽然她们的身体有一定的缺陷,但他们都以顽强的毅力超越残障、超越自我。

二、交流体验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残疾人身残志坚,凭着顽强的毅力奋发向上,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人才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生:……

师:是啊,他们是多么地了不起啊!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都生活在爱的人间。

三、自主感受、表现歌曲

1、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歌曲《爱的人间》,我们先来听一遍。

2、欣赏歌曲

师:这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盲童写的一首歌曲,歌曲优美抒情,我们再来听一遍。

3、复听歌曲

轻轻地跟着音乐哼唱歌词

4、学唱歌曲(1)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跟琴唱一唱(2)学习中间部分 哪句有困难?单独练唱

(3)练唱最后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区别在哪里?(4)完整唱歌曲

5、歌曲处理

同学们唱的很好,我们来看,这首歌曲怎么处理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

第一部分可以唱的轻一些,显得温馨而甜蜜;中间部分呢?情绪激动,可以唱的强一些,充满感激之情。最后一部分轻柔,给人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宁静感。

6、拓展

在四年一届的残奥会上,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着,更让我们为他们喝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课件:残疾人参加运动会 他们是新时代可亲可敬的人。

四、合作创编、升华情感

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敬意,把我们美好的心愿和祝福写下来,写在我们准备好的爱心卡片上,写好以后贴到黑板上来。

课件幻灯片《感恩的心》音乐。

五、小结

无数个小爱汇成一个大爱,让我们在爱的人间生活的更加美好。

第二篇: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教师姓名:

郭人珑

目:五年级音乐(上)

级:

五年级

一、嘀格伢儿的梦

编写者:郭人珑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学习演唱《嘀格调》,听赏与跟唱《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演唱《嘀格调》,了解2/4和3/4的含义,并能辨别这两种拍子的歌曲或节奏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嘀格调》,能用明亮、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

2、能通过游戏自主学习了解2/4和3/4的含义,并能辨别这两种拍子的歌曲或节奏。教学重点:

用明亮、流畅的声音学会演唱《嘀格调》 教学难点:

能辨别2/4和3/4这两种拍子的歌曲或节奏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聆听《嘀格调》

学生听老师范唱一遍,提出“嘀格”是什么意思,学生弄懂后,播放歌曲再听,并让学生默唱,进一步熟悉歌曲。然后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歌曲旋律,把歌曲的四个乐句分为单乐句和双乐句,让学生自主 选择进行对唱,之后再进行交换学习。

学唱歌词,要让学生理解湘西的方言,比如“一班”是指一群或一伙人,“伢儿”指的是孩子、“坪坝”就是大块的平地,“坳”的意思则是山间的平地。理解方言后,还可以将歌中个别的歌词用方言来演唱,如鞋鞋(hai hai)伢(a)儿 等等。让学生学唱一次。

要求并引导学生第一、二乐句唱得轻松活泼,力度第三乐句是全曲高潮,情绪较为激动,声音要明亮流畅,力度为。最后一乐句前两小节用稍弱,清晰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后两小节用连贯稍强的声音演唱。结束句可以这样处理:外 面的 世界 真奇 妙,要 去那瞧一 瞧(2)听赏与跟唱《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

《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是一首抒情优美又童趣盎然的优秀 歌曲。歌词本身就象一首清新婉约,充满幻想的小诗,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风景淡雅的画卷。歌曲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精神风貌生活情趣。

歌曲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3/4拍子,大调式。第一乐段进入了二部合唱,也是由四个乐句组成,曲调优美,起伏有致,描绘了主人公“我”躺在绿色草地上浮想联翩。第二乐段也是四个乐句,曲调舒展流畅,它尽情抒发了“我”的梦幻:沿着翻腾的云海,飞卷的银河,飞向神秘的蓝天。让学生跟唱一次《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 第2课时

1.温习《嘀格调》《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

全班分成二组,分别唱《嘀格调》《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第一组唱《嘀格调》时每二组认真听,并感受其中节拍

第二组唱《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时第一组认真听,并感受其中节拍,老师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个歌不同的地方? 这两首歌采用不同的节拍,并详讲解

《嘀格调》全曲2/4拍子,五声徽调式,为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其曲式结构图为: A乐段 B乐段 a a1 b a2 4 4 4 4 全曲四个乐句实际上是采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写成。A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上句)为问句也是起句,是全曲音乐发 展的基础;第二乐句(下句)为答句,它承接了上句的尾音作为自己的首音,谓之“换头留尾”。第二乐段(第三乐句)是转句,一开始作者将旋律向上做了四度自由移位的进行,使旋律在高音区回旋荡漾,形成了全曲的高潮,与A段曲调在中低音区婉转进行的旋律线形成鲜明对比。第四句是合句,它采用了第一乐句的音乐素材,是第一乐句的再现。

《我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歌曲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3/4拍子,大调式。第一乐段进入了二部合唱,也是由四个乐句组成,曲调优美,起伏有致,描绘了主人公“我”躺在绿色草地上浮想联翩。第二乐段也是四个乐句,曲调舒展流畅,它尽情抒发了“我”的梦幻:沿着翻腾的云海,飞卷的银河,飞向神秘的蓝天。

二、西部放歌

编写者:郭人珑 教学目标

1.在听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陕西方言随乐跟唱。

2.能学会唱《走绛州》,并在歌曲表现活动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钢琴、课件、长毛巾等。

2.学生准备: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歌声引进西部

(l)音乐引路

学生在歌曲《黄土高坡》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提问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它的风格怎样?你能唱上几句吗?

生:《黄土高坡》,高亢,粗犷…… 师:十多年前,这首歌曾红遍了全中国。这么高亢、这么粗犷、这么豪放的歌曲它源自哪里呢?咱们一起去找找看!

设计意图:从大家熟悉的音乐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西部,并初步感受西部音乐的风格。

二、西部放歌 1.听《黄河船夫曲》

(l)聆听

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呢? 生:黄河上。

师: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呢?他们在干什么? 生:船夫,在边划船边唱歌……

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你听出它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

生:两段,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我有幸在黄河上采集到了一段真正的船夫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听听!

(课件播放船夫的歌。)

师:太地道了。听完了这两个版本的《黄河船夫曲》,你能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吗? 生:……

(引导学生说出粗犷、高亢、空旷、雄浑、质朴等特点。)

设计意图:来自黄河上最纯朴、不加任何修饰的歌声,更加贴近生活,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师:这首歌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自由舒展的? 生:自由舒展。

师:这么悠长的节奏,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黄河上非常开阔。

(2)跟唱

师:好,我们就在这开阔的黄河上,拉开嗓子,一起唱起《黄河船夫曲》。

2.唱《走绛州》

(1)过渡语

船靠岸了,船夫们坐下休息休息。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的歌!

(2)听听《走绛州》

师: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些什么?

生: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

(3)说说“走绛州”

师:对,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绛州”,“绛州”在哪里?为什么要“走绛州”而不是“坐车到绛州”? 生:……

师:“绛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明、清时期,这里是商 业发达的繁华之地。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拿钱到超市去买。可那时候高原上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绛州去。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绛州”的说法。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走绛州”,既能对比新旧生活的区别,也为理解歌曲的音乐形象打下基础。

(4)学唱曲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随琴轻唱曲谱,并及时解决难点。

A.这一句音比较高,不能喊叫,引导学生感受扁担一颤一颤的轻快的形象。

B.切分节奏。

引导学生想像切分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唱出它的重音。

(5)学唱歌词

A.随琴唱词。

B.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虚词衬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歌词只有一句,其余全是虚词衬词,刻画了软溜溜的扁担一上一下颤动的形态与颤动的声音,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表现了挑夫们苦中作乐的心境。所以,要唱得轻快、活泼、幽默。)

设计意图:用分析歌曲的虚词、衬词的方法,使学生很快捕捉到歌曲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

三、鱼水情

编写者:郭人珑 教学目标

1.在听赏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大红枣儿甜又香》及《洗衣歌》所表达的军民鱼水之情。

2.能学会合唱《唱支最美的歌》,用明朗、甜美的歌声表达军民鱼水情。教学设想

军民鱼水情跟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特殊情感。然而,一些经典革命歌曲常常记载着一定的历史背景,讲述着一段段难忘的流金岁月。为此本课以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和《洗衣歌》两首歌曲作为情感铺垫,以学唱《唱一支最美的歌》加深学生的体验,使学生能用明朗甜美的歌声表达真挚的军民鱼水之情。本课设计了感受军民鱼水情和表现军民鱼水情这两大教学板块。通过先“看录像片”了解《大红枣儿甜又香》和《洗衣歌》中内涵的军民鱼水情,使学生融人到军民共欢乐的情境中,让学生真切感受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再以“演唱”《唱支最美的歌》等教学环节来表现军民鱼水情。教学重点

体验和感受军民鱼水情。教学难点

歌曲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 教学课时

1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军民鱼水情

1.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

(1)导入

观看影片《白毛女》片段——老百姓迎接八路军解放杨各庄片断。

(以《大红枣儿甜又香》的音乐作为背景。)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舞剧《白毛女》吗?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片段,请大家欣赏。

问:看了《白毛女》片段,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2)介绍

了解中国旧社会的历史。媒体播放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的各种画面。

(边看影片,边述说中国历史。)

师:这部舞剧描述了旧中国东北农村的一户苦难人家的真实故事。在这些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在旧社会,中国老百姓深受三重压迫,他们不仅要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还要受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整个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军民奋勇抗敌,誓死保卫了我们的祖国。抗战胜利后,各地的老百姓都把八路军当成自己 的救命恩人,他们纷纷拿出自家舍不得吃的蛋、粮食、枣儿等来欢迎八路军战士。

(3)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 了解歌词。

师:请你们再听听刚才影片中的插曲,歌词都说了些什么?

(4)唱《大红枣儿甜又香》

随音乐哼唱《大红枣儿甜又香》的旋律。

2.观看《洗衣歌》

(1)看歌舞——《洗衣歌》

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河北的老百姓拿出了他们的特产——大红枣来欢迎八路军叔叔,在我国的西藏老百姓又是怎样表现他们和解放军是一家亲的呢?

(2)了解歌词

说说藏族姑娘为什么要帮解放军洗衣裳。

3.学唱新歌

①聆听《唱支最美的歌》全曲。

师:你们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要怎样唱才能让解放军叔叔喜欢呢?

(引导学生用明朗、优美的歌声来演唱。)

②随琴用u哼唱全曲。师:你们能随琴哼唱全曲吗?

③听老师用四三拍子弹奏歌曲。

师:你觉得四三拍和八三拍哪种节拍更适合这首歌曲,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四三拍速度较快,适合表达欢快的歌曲;而八三拍是中速,适合表达优美的歌曲。)

④指出八三拍和四三拍的共同点——强弱规律。

⑤随琴唱歌词。

2.演唱歌曲

(1)有感情的试唱全曲

师:你能用最美的歌声演唱《唱一支最美的歌》献给解放军叔叔吗?

(2)演唱全曲,加以伴奏

三、结束语

师:其实解放军叔叔无时不在我们的周围,在去年衡阳11·3特大火灾中,就有二十名消防官兵为了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英勇牺牲。在往年多次特大洪灾中,也是解放军战士冲在最前线,保卫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解放军与我们老百姓就像一家人,永远心连心。

四、《祖国在我心中》

编写者:郭人珑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歌曲《祖国印象》,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教学重点:

学会唱歌曲《祖国印象》,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祖国印象》中的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教学准备:

远程教育资源,自制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听赏合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一、听(出示课件,有歌曲的歌词)

同学们,我们祖国名字叫——中国,祖国日日夜夜与我们在一起,就像身边的父母陪伴我们成长,我们和父母的亲情能割舍和忘记吗?那我们和祖国的情感能割舍吗?听完《我和我的祖国》你就明白了。歌曲带给我们太多的情感的撞击,它有着怎样的情绪和情感呢? 歌曲的旋律优美、热情奔放。歌词表达了歌者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观察歌曲的拍号,是6/8和9/8拍的混合拍。三拍子的歌曲具有很强抒情性,特别是到了旋律的后半部分,对祖国的这一份炽热的情感更为浓烈。

2、跟唱

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学生哼唱。

二、唱

(课件出示歌词)

请欣赏歌曲《祖国印象》,带着对祖国的那份深情和爱。(播放课件《祖国印象》)

2、模唱歌曲

歌曲最直接的表达了祖国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请你用自己最美的声音“呜”来跟着音乐唱出这份情感。(播放课件)请学生轻声哼唱全曲。遇到难点,由学生提出来。

教师总结学生所提出的难点处的旋律:(课件出示)①3.432 2.② 6 5665 5.4 3

③ 3 2151 1.④1.451 6.165

⑤ 66 5 33 5 1

结束(可由学生总结):祖国在我们心中,祖国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也应该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起建设美好的祖国。

五、绿 色 的 呼 唤

编写者:郭人珑 教学目标

能专心聆听音乐作品,较好地理解音乐中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 教学内容

1、演唱《哦,林中那间小屋》

2、欣赏《丹顶鹤的故事》 教学重点

深入体验作品情感,理解音乐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音乐语言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方法

以演唱、欣赏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的环境,从情感和声音结合引导演唱,唱出两首歌曲不同的音乐形象,关注人声的魅力,用歌声表达情感。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森林狂想曲》 师:闭上眼睛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说你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演唱《哦,林中那间小屋》(1)欣赏录音,熟悉全曲。(2)学唱歌曲。

①再次听赏,生用wu哼唱。

②分句教唱歌谱(生找出难点)。随录音唱。(3)分析体悟。

这首优美的歌曲,告诉了我们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吗?(指名回答,师归纳)

小组讨论:歌曲分为几个部分,它们的情绪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作简单处理后再次演唱。)(4)表现歌曲。

歌曲可以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

2、欣赏《丹顶鹤的故事》。

(1)听赏作品。(2)交流关于徐秀娟的故事,学生谈感受。(3)再次欣赏,全体轻声跟唱。

(三)总结本课

今天的课上,我们一起用音乐缅怀了“环保奉献者”,相信动人的音乐已经在我们的心灵引起共鸣,歌曲告诉我们的不仅环保,更是人类崇高的向往和追求。

(四)下课

六、渔夫与金鱼的故事

编写者:郭人珑 教学目标:了解歌曲《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并用感受歌里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听歌曲《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谈感受 教学重点

深入体验作品情感,理解音乐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音乐语言的特点。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唱新歌、初听歌曲《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学生谈感受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评议教师的歌唱

3、学生跟钢琴顺唱歌曲、教师句学唱歌曲,并重点教唱个别难把握的乐句

5、生根亲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处理歌曲第一第二幕

1、师生探讨歌曲的情感

2、学生自己讨论并逐句处理歌曲

3、听歌曲感受自己的处理 四、创造活动、学生根据歌曲的情境,自己编排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表演

3、师生评议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欢快活波的歌曲,学生各自做着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二、学习歌曲

1、听歌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2、根据乐曲情绪自编动作并展示 三、音乐活动

听音乐讲故事

四、情景剧表演、学生分角色进行准备

2、学生表演

3、师生评议、教师带唱歌曲

5、渗透道德意识

七、快乐的节日

编写者:郭人珑 课时:二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略)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唱新歌

1、听赏歌曲《在葡萄架下》,学生听录音谈感受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评议教师的歌唱

3、学生跟钢琴顺唱歌曲

4、教师住句学唱歌曲,并重点教唱个别难把握的乐句

5、生根亲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处理歌曲、师生探讨歌曲的情感

2、学生自己讨论并逐句处理歌曲

3、听歌曲感受自己的处理 四、创造活动、学生根据歌曲的情境,自己编排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表演

3、师生评议

八、长白山下的歌谣

编写者:郭人珑 课时:二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略)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唱新歌

1、听赏歌曲《嗯嘿呀》,学生听录音谈感受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评议教师的歌唱

3、学生跟钢琴顺唱歌曲、教师住句学唱歌曲,并重点教唱个别难把握的乐句

5、生跟师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处理歌曲

1、师生探讨歌曲的情感、学生自己讨论并逐句处理歌曲

3、听歌曲感受自己的处理 四、创造活动

1、学生根据歌曲的情境,自己编排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表演

师生评议

九、可爱的家乡

编写者:郭人珑 课时:二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略)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唱新歌

1、初听歌曲《蓝色的雅特朗》,学生听录音谈感受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评议教师的歌唱

3、学生跟钢琴顺唱歌曲

4、教师住句学唱歌曲,并重点教唱个别难把握的乐句

5、生跟师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处理歌曲

1、师生探讨歌曲的情感

2、学生自己讨论并逐句处理歌曲

3、听歌曲感受自己的处理

四、创造活动

1、学生根据歌曲的情境,自己编排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表演第十单元 音乐家贺绿汀

编写者:郭人珑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略)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唱新歌

1、初听歌曲《清流》,学生听录音谈感受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评议教师的歌唱

3、学生跟钢琴顺唱歌曲、教师住句学唱歌曲,并重点教唱个别难把握的乐句

5、生根亲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处理歌曲

1、师生探讨歌曲的情感

2、学生自己讨论并逐句处理歌曲

3、听歌曲感受自己的处理

四、音乐家故事

在音乐背景下,师生讲述音乐家的故事

五、其他歌曲的欣赏

《嘉陵江上》《晚会》第十一单元 冬天的巡礼

编写者:郭人珑 课时:二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略)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唱新歌

1、听赏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学生听录音谈感受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评议教师的歌唱

3、学生跟钢琴顺唱歌曲

4、教师住句学唱歌曲,并重点教唱个别难把握的乐句

5、生跟师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处理歌曲

1、师生探讨歌曲的情感

2、学生自己讨论并逐句处理歌曲

听歌曲感受自己的处理

四、创造活动

1、学生根据歌曲的情境,自己创编排节奏

2、学生分组表演

3、师生评议 第十二课 音乐七巧板

编写者:郭人珑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接唱本期学过的歌、写出歌名,并用适当的情绪与声音来表现。

2、能听辨出乐曲播放的顺序,并说出曲名。

3、能根据对方同学所唱的歌曲即兴创作下一句。教学过程

一、乐林高手大聚会

师生在音乐中说说各自所掌握的音乐方面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如:会唱XX歌曲、知道XX中外名曲、知道XX音乐家的故事等)。(播放《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音乐。)

二、乐林高手大比拼

老师将学生分成两队,讲明“比拼”的规则,进行游戏准备。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方式组成两队,并分对坐下准备游戏。

1、“超级接歌王,我来唱、唱、唱”游戏

老师组织两队同学在“超级接歌王,我来唱、唱、唱”游戏中,进行接歌的游戏。

游戏规则:游戏之前,老师制作两个王冠,分发给两队的队长。比赛共有十二首歌曲,由老师演唱每首歌曲的第一句,哪一队的同学最快接着唱下去,并说出歌名的一组,就马上举起手中的王冠示意,取得回答资格。能接唱出歌曲并说出歌名的一队,即获得一枚“接歌王”勋章。在此游戏中获得勋章较少的一队会有一次“珍贵接唱”的机会,即获得一次格外的接唱机会。以此来追赶对手。

师:刚才在“超级接歌王,我来唱、唱、唱”的游戏中,两队都有不俗的表现,成绩也十分接近。希望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你们能有出色的表现。(课件出示。)

老师组织两队进行“超级顺风耳,我来听、听、听”游戏。

游戏规则:先发给每队三张图卡,分别是A组三首乐曲的情境图(如:乐曲《观庙会》的图卡是一张热闹庙会的情景股、乐曲《彼得与狼》的图卡是一张森林彼得的小屋的情景图等),图下标有乐曲名称,再按照《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观庙会》 《凤阳花鼓》的顺序,播放A组乐曲,学生安静地聆听。三首乐曲一结束,请各队按照播放的顺序,将图卡排序。B组乐曲的顺序是《彼得与狼》

《新疆之春》

《土耳其进行曲》,游戏方法同A组。两队若是讲A组的排对了,可以选择是继续游戏还是终止游戏,选择继续游戏的队有机会获得两枚“顺风耳”勋章,选择停止游戏的队,只能获得一枚勋章。

3、“超级音乐大师,我来编、编、编”游戏

师: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我们能唱好听的歌,会听动人的乐曲。今天让我们在“超级音乐大师,我来编、编、编”游戏中,自己当一回超级大师,按照老师给你提供的歌曲的情绪与内容,编一编合适的歌词、流畅的旋律,并唱一唱。我们来爸爸哪一位大师编出的歌词最符合歌曲情、旋律最流畅!(课件播放。)游戏规则:老师按照一定的情绪与内容,编创出第一句歌曲,并唱一唱。学生即兴创作下一句,也唱出来。要求是歌曲情绪与内容必须符合老师所唱歌曲的情绪与内容。歌曲编创得流畅的学生即获得“超级音乐大师”的勋章一枚。与其他同学合作编创的,可以获得“音乐大师”勋章一枚。

三、乐林高手总动员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不俗。在你们的相互配合下,我们不仅是“超级接歌王”、“超级顺风耳”,而且还当了一回“超级音乐大师”。如果你是有心人,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超级能量”。勇敢地发掘具有超级能力的自己吧!

(播放《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音乐。)

老师带领学生写下各自想了解的音乐方面的问题,制作成一只只小船,贴在音乐海洋图中,以为着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永无止境。学生在音乐声中,动都制作。结束下课。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音乐五年级音乐教案

2009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二课时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

农 家 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三课

足 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红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课时: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 教学基本要求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第三课时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四课

可 爱 的 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第一课时

一、聆听《天黑黑》

1.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谐)

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一、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 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

一、《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第三课时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6)各组展示。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二、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文等综合艺术的手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可将网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第三课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完善书本上的“例”,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唱准“3、4、5、#4、6、5、3”。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第六课

欢 乐 的 少 年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听《罗马的松树》;《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听《可喜的一天》。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作的歌曲。

2.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多听几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 ”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创作活动

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1.该创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创作的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听辨练习

1.先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分别弹奏这两段曲调。要求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这两段曲调相同与不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也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第二小节的“4”升高半音为“#4”)

3.用竖笛吹一吹,进一步巩固“#4”与“4”的音高关系。

第七课 雨 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踩雨》;听《踩雨》。

第二课时:听《雨滴》;唱《雨中》。

第三课时: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

第一课时

一、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一、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

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第二课时

一、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二、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第三课时

一、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二、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八课

教学目标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第二课时: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

2.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靠近“3”,这样“#2”就能唱准。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

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二、聆听《踏雪寻梅》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5.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三、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

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表演

第二课时

一、表演《堆雪人》

1.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2.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4.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二、第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

5.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6.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的表演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要唱出轻松活泼的、欢快自豪的情绪,具体是唱好衬词“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8.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二、创作活动

1.在找到歌曲第一乐段的四句曲调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这就是曲调创作上的一种模仿进行的发展手法。

2.按教材上的要求,做“模仿”的创作练习;素材是:

模仿创作的第一个音是规定的,这样很显然其创作的曲调应该是:

三、聆听《乘雪橇》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乘雪橇》。

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与乐趣。

3.初听全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

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5.复听全曲。

设问: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四、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冬季的风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第九课

对花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演唱和集体舞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感情

二:能用欢快的节奏为歌曲《对花》伴奏。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常规练习

1、师生问好、音阶练习

2、发声练习: 2/4 5 5 5 | 5 4 3 2 | 1 — |

ma ha ha ha

ha ha ha

ha

3、复习歌曲:前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学唱歌曲《对花》

1、听录音范唱,后讲讲歌曲的体裁与风格,2、随录音伴奏作律动。男生为甲、女生为乙作对拍练习。

3、视唱旋律(二遍)

4、歌词学习(二遍)

5、集体舞学习(书中动作可;学生自编也可)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常规练习

1、师生问好、音阶练习

2、发声练习:2/4 5 5 5 | 5 4 3 2 | 1 — |

ma ha ha ha

ha ha ha

ha

3、复习歌曲:前课内容。

4、复习上、下两种滑音的唱法。

二、复习歌曲旋律

1、学唱歌曲,《献花歌》

2、欣赏乐曲《军队和老百姓》

略谈乐曲的出处,浅释内容。导入欣赏,初听。

三:集体舞练习

四、小结

第三课时

一、常规练习

1、师生问好、音阶练习

2、发声练习:2/4 5 5 5 | 5 4 3 2 | 1 — |

ma ha ha ha

ha ha ha

ha

3、复习歌曲:前课内容。

聆听乐曲《山高遮不住南来雁》

4、复听,为乐曲作伴奏。

分组表演集体舞后。集体表演集体舞。

三、总结本课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爱的礼赞

一、单元目标:

1.有感情地参与本单元系列音乐活动,从中感受音乐表达的“爱的礼赞 ”,懂得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能唱准跨小节的切分音,能用自然、有表情的歌声表达不同歌曲的不同情绪。结合歌曲演唱,认识降半音记号,看懂四拍子指挥图式。

3.通过欣赏吉他、钢琴、小提琴等不同乐器的独奏曲,对“独奏”这种器乐形式有明确的认识。能明确分辨乐段的开始与结束,体验乐曲的情绪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在“露一手”等音乐实践活动中,能认识并灵活地运用“f、mf、mp”等力度记号。

4.关注课内外音乐积累,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库”,并能适时运用,大胆表演。

二、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音乐情绪的感受与表现;从音乐中感受爱

难点:利用“境感”,引发情感共鸣,加深音乐的情感体验

三、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妈妈的红头巾》《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露一手(1)我的创造(2)

第二课时 《甜甜的秘密》采集与分享(1)露一手(2)四拍子图式

第三课时《爱的罗曼斯》《爱之梦》 我的创造(1)将记号

第四课时《爱的祝愿》《长成一座山》露一手(3)采集与分享(2)

第五课时 《萤火虫》我的创造(3)

第六课时

竖笛吹奏练习《铃儿响丁当》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碟片、磁带、竖笛、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妈妈的红头巾》

2.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3.动:露一手(1)我的创造(2)教学目标:

1.用自豪、敬佩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无限爱意。

2.能唱准跨小节的切分音;在听赏音乐时,能感觉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并能就音乐要素变化而引起乐曲情绪、风格的变化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

3.根据情感的的需要选择演唱方式,能选择适当的音乐为朗诵配乐。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情绪的感受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否知道妈妈的工作,妈妈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学唱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中相同的段落。3.学唱歌曲

(1)歌曲中前后相同部分用试唱的方法,中间部分用听唱的方法学习。(2)注意引导学生唱好跨小节的切分音,唱准“╳

〇 ╳

╳ ╳”这样含有休止符的节奏。4.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5.音乐活动:采集与分享(1)

(1)妈妈为了我们这么辛苦,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2)课后或者妈妈生日的时候,为妈妈献上深情的歌曲。6.巩固歌曲演唱。

(1)现在就请同学们为妈妈献上一首歌曲,相信妈妈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信息。(齐唱歌曲)

(2)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还能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3)我的创造:在色块初设计合适的动作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三、听赏歌曲《妈妈的红头巾》

1.仔细聆听歌曲,听出歌曲内容,说说歌曲表达的真正含义。

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并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歌曲中哪些音乐要素决定了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3. 完整听赏歌曲,并随录音轻轻哼唱。

四、音乐活动:露一手(1)

1.我们的妈妈时刻地关心、照料着我们,我们的祖国也像妈妈一样时刻注视着我们的成长。„„(教师引语)

2.朗诵抒情短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为短文配乐,教师说明音乐可以是本单元中的,也可以是以前音乐课上聆听过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藏品。

4.除了让大家感觉音乐与文章是否在情绪上相吻合以外,还可以请学生适当阐述、交流选择乐曲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甜甜的秘密》

2.动:采集与分享(1)

露一手(2)3.认:四拍子指挥图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演唱歌曲《甜甜的秘密》;看懂四拍子指挥图式。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表达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3、能力目标:采访自己的老师,把自己喜欢的歌送给老师和同学们,用歌声传递心声,表达自己的爱之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表演歌曲《甜甜的秘密》。教学难点:

1、准确表达出前八分休止符和后八分休止符。

2、正确唱出弱起音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中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歌

1、导入:刚才这首歌大家都十分熟悉,知道是歌颂谁的吗?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们一般都怎么表达对老师的爱呢?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是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听范唱。

2、有感情地按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琴伴奏。

3、学唱第一乐段

1)跟琴加词小声模唱1—4小节。

2)听师弹奏两种不同节奏的旋律,区别带休止符和不带休止符的感觉。3)再跟琴演唱1—4小节,要求准确表达出前八分休止和后八分休止。4)跟唱第5—8小节。注意弱起的“把”字不要漏掉。5)跟琴完整演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乐段 1)教师范唱第二乐段。2)跟琴小声哼唱旋律。

3)加词小声跟师唱。注意弱起的“啊”、“快”、“好”、“请”等字要唱清晰。

5、跟琴完整地唱全歌。

6、说说橘子里的秘密是什么,师生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7、有感情地、投入地跟伴奏演唱。师生同唱。

8、学习四拍子指挥图式

1)教师示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个别纠正。2)教师板书四拍子指挥图式指导学生看懂。3)边打拍子边唱《甜甜的秘密》歌谱。

三、采集与分享(布置作业)

1、收集、学唱有关爱的歌(乐)曲,把它们送给你喜爱的人。

2、采访你最尊敬的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听听他们的教导,相互沟通,增进师生关系。把自己喜欢的歌送给老师,用歌声传递心声,表达自己的爱之情。

3、采访的内容与自己的伙伴交流

四、师生总结,同唱《甜甜的秘密》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爱的罗曼斯》《爱之梦》 2.动:我的创造(1)3.认:降记号 教学目标:

1.聆听《爱的罗曼斯》和《爱之梦》体验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2.能创编和主题节奏特点、乐曲情绪相吻合的节奏。3.认识降半音记号。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欣赏《爱的罗曼斯》 1.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罗曼斯,有人意译作浪漫曲。它是自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带有感伤情调的歌曲。多半指情歌而言。后来,一些作曲家写了一些情调上是抒情的,在旋律上富于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也称罗曼斯,这首《爱的罗曼斯》正沿用了这个名字。

《爱的罗曼斯》原是西班牙的一首传统乐曲,由于它在墨西哥也很流行,所以墨西哥有人认为它是墨西哥的。1952年,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叶佩斯把它改编成吉他曲,后被法国影片《被禁止的游戏》选作主题曲。从那以后,《爱的罗曼斯》这支曲子很快流传开来。《爱的罗曼斯》在吉他爱好者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知名的吉他演奏家都选这支曲子作为保留曲目甚至成为吉他的同意词。

2.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3.加词学唱

你是我池塘边一只丑小鸭/你是我花园里一片竹篱笆/你是我小时侯梦想和童话/哦!你是我的吉他。

4.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 《爱的罗曼斯》它是3/4拍。A段是E小调。从音符的时值来看,除了结束音外,每个音都是一拍,它的主旋律优美迷人。清澈、明亮伴奏,充分发挥了吉他曲的特点,它们极其和谐地衬托着主旋律。

B段转到E大调上,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煀

当乐曲推向高潮时,A段主题再现,情绪又趋向平静,恍若被春风吹动湖水的涟漪,缓缓地移向远方。这里,琶音和泛音的应用,更增添了朦胧的色彩。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5.复听,边划拍边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6.我的创造(1)

创编节奏,与同学合作,为音乐伴奏。

二、欣赏《爱之梦》

1.完整、仔细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再请学生相互交流联想到哪些情景。2.教师介绍乐曲创作背景。

《爱之梦》(三首夜曲),李斯特作于1847年,钢琴独奏曲。正如副题所示的,这三首小曲颇具肖邦的夜曲风格。但此三曲并非一开始就为钢琴而作,而是李斯特为德国浪漫派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诗集《瞬间》里的著名抒情诗《爱吧!

你可以爱得这样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声乐曲谱。因此,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点放在旋律上,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原诗的理解。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为有名,直到现在仍然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这首曲子通常被称为《爱之梦第三首》,为优雅的快板,6/4拍。甜美的旋律贯穿整个乐曲,烘托出浪漫的气氛。

3.再听乐曲,和《爱的罗曼斯》比较,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三、本课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听:《爱的祝愿》 2.唱:《长成一座山》 3.动:露一手(3)4.采集与分享(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信、乐观地演唱歌曲,尝试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力度记号,感受歌曲更丰富的情感表现。

2.仔细聆听、细细品味《爱的祝愿》,感受乐曲的风格、情绪、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歌(乐)曲丰富的情感表现、风格、意境。难点:歌曲中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的准确性。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创设氛围(放送《长成一座山》伴奏音乐,导入)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段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学习《长成一座山》,再次来感受亲情之爱。

二、学习新歌

1.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伴奏 3.学唱歌曲

(1)视唱歌谱,边划拍

(2)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再练习(3)用“lu”哼唱歌曲旋律

(4)小声跟琴学习歌词;请学生提出有困难的乐句多次练习;完整演唱;依据书本上的速度及情绪提示齐唱歌曲。

(1)再感悟歌曲内涵。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展开想象,起伏的旋律线仿佛();也仿佛();好似()。

(2)根据歌曲的旋律线、歌词意思的表达在歌曲中合适的地方加上力度记号。

(3)唱一唱,评一评

三、欣赏《爱的祝愿》 1.初听:仔细聆听、细细品味《爱的祝愿》,感受乐曲的风格、情绪、意境

2.讨论:你觉得爱的祝愿是献给谁的,说说理由(说一句话或者一段话)3.音乐体验: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表达对祖国、对朋友、对同学、对老师、对父母的祝愿,放送背景音乐《爱的祝愿》

4.教师简介《爱的祝愿》创作背景。

四、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1.唱:《萤火虫》 2.我的创造(3)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唱歌曲《萤火虫》,指导学生用天真、纯朴的情感、优美抒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愉快心情。

2、在情景式的教学环境中,能自然、有感情的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及尝试创作体验三拍子音乐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歌曲意境,尽情表现歌曲。

2、初步尝试用变奏来演唱歌曲,感受四拍子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难点:歌曲前半部分气息的连贯,后半部分气息的支持,不要叫喊。教具准备: “萤火虫”头饰、荧光棒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快乐音乐园,想知道今天还有谁和我们一起去吗?请你猜一猜。

猜谜语

师:夏夜里,谁提来,一盏一盏小灯笼;小灯笼,象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不是灯也不是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师:萤火虫也是我们今天的小导游,现在让我们戴上萤火虫的头饰跟随它出发吧!

二、学习歌曲

1、节奏乐园

(1)师:萤火虫把我们先带到了节奏乐园,你能听出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吗?老师想请大家帮助我一起听,好吗?(放送《萤火虫》伴奏音乐)

(2)师:你知道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吗?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再放送《萤火虫》伴奏音乐,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2、歌唱乐园

(1)师:萤火虫带着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草地上,和你的好伙伴找一个最舒服的地方坐下来,听,萤火虫唱歌了。(录音范唱)

师:你听到萤火虫唱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2)出示歌词:(师生对念歌词)。生师一起对读歌词,前半部分歌词学生按节奏读,后半部分歌词教师激情地读,读的时候配上适当的动作。

(3)学生用lu哼唱旋律。

(4)轻声地和身边的小朋友一起学唱。(5)你觉得你有哪些地方不会唱吗?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演唱(6)完整演唱一遍。

(7)师;现在请男孩子演唱,女孩子听一听,然后评一评男孩子唱得怎样。(交换)

(8)讨论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

(学生回答)

3、表演乐园

师:小小的萤火虫生命非常短暂,但在短暂的生命里还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点点光,无私的萤火虫又要到别的地方去帮助黑暗中的朋友了,就让我们也挥舞起手中的小小荧光棒跟着它一起轻轻地飞去吧!(随着音乐表演,表现萤火虫的爱心。)

二、创作乐园 请你改变歌曲旋律的节奏,并调整音符的时值,将歌曲改成三拍子,再唱一唱。– 32┃3 – 32┃3–

6┃5

–– ┃

(1)选取前八小节在教师指导下改编;(2)试着写一写后唱一唱;

(3)鼓励学生创作出与范例不一样的旋律。

四、小结,放送《萤火虫》下课。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依马呀吉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教学随笔:学生能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本首歌曲。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2、复习唱好《拉萨谣》

3、聆听《东北秧歌》

4、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依马呀吉松》

2、通过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歌曲《依马呀吉松》,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学生齐唱。

(二)开始上课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上去高山望平川》。”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引出“秧歌舞”。

9、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

11、结束。

教学随笔:学生能够感受乐曲中苗族和藏族的音乐风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条。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演唱了解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教学难点:学生对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比较陌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法规。)

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

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 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 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

1、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首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遍啊?

(1)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2)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

2、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 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

3、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注意:

a、装饰音、修止符的运用。b、控制整体音量。

c、高音时不要喊叫,注意声音强弱对比。

(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5)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 教学随笔:

学生能用自豪的情感演唱本首歌曲,对三峡和三峡工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觉、欣赏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体验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感觉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时机。

第二单元 绿色的畅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

2、初步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1、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手拉手,地球村》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地球村”也还是全世界人们不论国籍,种族都能友好相处的含义。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教学随笔: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音乐活动,初步学会二部合唱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3、让学生能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和全世界的小朋友们都同住在一个“地球村”,地球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宝贵了,正像歌中唱的那样“希望的太阳就是我们”让我们从小就关注地球村的兴衰,与全世界的小朋友一起“把球村打扮的漂漂亮亮”。

2、欣赏童声合唱《手拉手,地球村》。

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轻快、活泼、灵巧,运用了很多八分音符;第二乐段热情奔放,有很多两拍以上的长音。

3、跟着音乐或教师的琴音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注意第二乐句中的四分之二节拍,要唱出节拍的重音。

4、学习合唱部分。

(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2)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3)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5、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可以集体讨论、创造、还可以对比多种方案。

6、两个声部分开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两个不同的声部。

7、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

8、教师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音乐活动,学会二部合唱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3、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mi”,“fa”,“sol”三个音。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手拉手,地球村》。这节课我们要学唱一首《绿色的歌谣》。让我们更加亲近绿色,更加亲近音乐。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

4、看谱,并听琴音

5、找出旋律特点。

6、听琴音,学唱歌曲。

7、“开小火车”将全曲分为6个乐句,每个学生唱一句,先听后唱,不妥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8、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9、练习齐唱歌曲。

三、欣赏音乐。《绿色的歌谣》。

四、随录音唱歌词。

分析,理解第一乐段中的休止符的用法,回答课本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五、随教师的琴声学唱歌词,体会使用八分休止符处的音乐情绪,回答课本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唱歌曲《绿色的歌谣》。

2、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绿色的歌谣》能理解歌曲的意思。

2、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教学过程:

渗透《森林保护条例》,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特制定《森林保护条例》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绿色的歌谣》今天我们还要到台湾的热带雨林去听一听那里的各种声音,真能使人陶醉,这就是将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森林狂想曲》,当然,我们还要努力亲自来奏一奏,让我们更加亲近绿色,更加亲近音乐。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这是一首台湾著名乐曲,在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树木茂盛,气候湿润,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更有经常出现的风声,雨声和终年不断的流水声,这些声音和象征人类活动的音乐交织起来,构成了一幅欢乐而奇特的交响乐曲,大家来欣赏吧。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森林狂想曲》。

2、复习唱好《绿色的歌谣》

3、聆听《草原牧歌》

4、器乐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绿色的歌谣》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提高演唱的质量,唱出新意,进一步理解歌曲,歌词和曲调的内涵,才能充满感情的演唱。

二、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绿色的歌谣》。

师:“演唱完这首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更优美的曲子《森林狂想曲》。”

三、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四、合奏练习《森林狂想曲》。

1、带领学生吹奏A段旋律。

2、带领学生吹奏B段旋律。

3、带领学生吹奏A段的二声部旋律。

4、带领学生吹奏B段的二声部旋律。

5、按谱面要求进行合奏,即:A、B、C、段的旋律。

五、教师放录音,共同欣赏,评价。

教学随笔:对歌曲的理解和歌声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积极学习器乐合奏。

第三单元 欢快的舞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稍息 立正 站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范晓萱翻唱的歌曲《稍息 立正 站好》。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伴奏下,大部分学生肢体协调、准确、具有准确的节奏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孙悦演唱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表现。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教学内容: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摸唱、摸奏、再创造等方式,牢固地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

3、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

2、揭示课题。

3、故事梗概。问: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1)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2)老爷爷

请问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表现了老爷爷什么特点?(3)动物

二、分段欣赏。作品中每个人物和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片段一,彼得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

3、片段三,鸭子出场

4、片段四,猫出场

5、老爷爷出场

6、狼出场

7、动物们的反映

8、智斗

9、放绳

10、捉狼

11、猎人出场

三、总结人物的个性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四、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奖。

教学随笔: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积极体验,大胆表现。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第五单元:八音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威廉·退尔》。教学目标:

1、了解鼓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鼓文化的兴趣。

2、欣赏鼓乐《威廉·退尔》。体验、感受作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模拟激越的鼓声,为音乐伴奏。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唱了歌曲《森林狂想曲》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曲鼓乐《威廉·退尔》。

师:出示实物(儿童玩具拨浪鼓、铃鼓、小军鼓、大鼓)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作用。

问:这些是什么?我们能用他作什么?请你来演示一下。生:演示四种鼓的使用方法并回答问题。

师:看来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鼓,鼓能给我们增添欢乐。

二、欣赏引子部分。

1、教师播放音乐的引子。

2、回答问题。

师:你听到的鼓声是怎样的? 生:有慢速到快速。

三、欣赏第一部分。

师:作品很长,共有三个部分。我们先听第一部分,听听 这段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1)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欣赏音乐。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2)

教师引导学生学唱主题。

(3)

学习鼓的节奏为主题伴奏(拍手、拍腿、用铃鼓或小军鼓)欣赏第二部分。分组学习鼓声的节奏。欣赏第三部分。

师:这个部分中,我们又听到熟悉的旋律,你们知道这是前面的第几部分吗? 生:第一部分。

师:音乐的结尾节奏变的更加宽广,仿佛为人们描绘出更加美丽的前景,使人产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4)完整欣赏全曲。

四、简要介绍曲作者——鼓乐大师李民雄。

五、补充欣赏《丰收锣鼓》(民乐合奏)。

教学随笔:能用打击乐活拍手拍腿的方式为音乐伴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鼓歌》。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木鼓歌》,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休止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3、熟练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木鼓歌》的录音。师:人们在做什么?

生:人们聚在一起边敲鼓边跳舞。

师:这是云南佤族人民在跳《木鼓舞》。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的日子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烈。今天,我们要学的《木鼓歌》。就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面。(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揭示课题)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XX、XX┃X 0║XX、XX┃X 0┃

XX、XX┃XX X║XX、XX┃X 0┃

2、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第2、4、8、小节)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3、学习歌曲第9—12小节旋律。注意节奏的变化:

X、XX XX┃XX

0┃X、XX XX┃XX

0┃

三、熟练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

A、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B、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C、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D、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分组练习。

五、小组汇报展示。

教学随笔:学生能熟练完整的演唱歌曲,能用各种乐器为乐曲设计伴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能理解歌曲的意思。

2、进一步熟悉《木鼓歌》的音乐,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3、以快乐、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木鼓歌》的第一段,今天我们来学习《木鼓歌》的第二段歌词吧。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

注意节奏的变化:出现了后十六分节奏、弱拍上出现的八分符点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其中有重复的地方。

2、反复练习9—18小节的旋律。

3、学习第19—21小节的旋律,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

4、第23—28小节总是出现四度的音程跳跃6—

2、2—

5、下滑音记号的唱法。

5、完整地演唱歌曲《木鼓歌》的第二段歌词

三、欣赏歌曲《木鼓歌》。(1)教师播放歌曲《木鼓歌》。(2)学生欣赏音乐,加深印象。(3)分组练习展示。

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打击乐器的伴奏。

师:请大家尝试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等)

生:设计伴奏的方式,创编歌曲的律动。分组设计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领唱、独唱加伴奏、独唱加伴舞、齐唱、对唱)

五、小组汇报展示。

教学随笔:学生能熟练完整的演唱歌曲,能用各种乐器为乐曲设计伴奏。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鼓声传情”。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小组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知道的带“鼓”的词语多。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前两节课中,我们一起走进了鼓的世界,初步了解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气氛,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鼓的文化。(出示课题)

师:听说过鼓舞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 生:受到鼓舞,使人振奋。

二、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师;鼓舞,人们闻鼓而舞,久而久之成为了中国的鼓文化。(1)看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2)教师播放录像(汉族秧歌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

师;大家发现什么了?(学生回答)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第一小组:唱《秧歌舞》的片段。选择堂鼓。第二小组:唱《新疆是个好地方》的片段,选择手鼓。第三小组:唱《桔梗谣》的片段,选择长鼓。

第四小组:唱《金孔雀与凤尾竹》的片段,选择象脚鼓。(4)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进行交流。

2、学生小组进行展示作品。

四、教师进行小结:略

五、学生对自己组织的活动进行一次综合评价。(1)根据音乐选择鼓,为音乐伴奏。(2)与人创作编节奏,进行“对话”(3)能自信的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学随笔:学生能根据音乐情绪及风格选择鼓为音乐伴奏。

第六单元:新年音乐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平安夜》。教学目标:

1、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宁静,祥和的气氛,了解歌曲的创作经历。

2、欣赏不同形式的《平安夜》。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设问:什么节日能听到这首歌? 生:圣诞节

师:与圣诞节有关的音乐你们还知道哪些? 生:《平安夜》《新年好》《哈里路亚》等

二、学习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学习高声部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3、学习低声部的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4、练习合奏

三、分组用各种形式演唱歌曲

1、分声部学习

2、合唱练习。

四、各组汇报展示 一组:齐唱 二组:用中文合唱 三组:口琴、电子琴合奏。

五、欣赏吉他演奏《平安夜》和电子琴演奏《平安夜》。教学随笔:学生能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民乐合奏《花好月圆》。教学目标:

1、从音色、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感受、体验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根据乐曲的情绪分段。

3、设计节奏型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民族乐器的课件,介绍乐曲主奏乐器的音色(笛子、二胡、扬琴)揭示课题。

二、欣赏乐曲

1、欣赏引子部分。

师;这段音乐使人联想到了什么?伴奏乐器中出现了什么声音? 生:音乐气氛热烈,使人联想到过年时的情景。

2、欣赏第一主题。

3、欣赏第二段音乐

(1)教师指导学生唱第二段主题。(2)指导学生体会第一乐段的不同。

4、欣赏最后一部分音乐。

5、完整欣赏乐曲。

三、指导学生分组设计节奏型为音乐伴奏

四、教师播放影音资料,学生再次欣赏音乐看画面。

五、各组汇报展示。

1、议论本节课的收获。

2、分组为音乐伴奏。

3、听辩乐器的音色,并根据主题的变化为音乐分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祝愿歌》。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激励学生加强学习,提高文化底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片段。

师:听过这首歌吗?歌唱家在什么场合唱的这首歌? 生:听过,在春节晚会上。

二、学习歌曲旋律。

师:指导学生朗诵歌词。学生分组朗读歌词。

教师给学生介绍歌曲创作的故事,激发学生平时不断的学习

1、学生听音乐朗诵歌词。

2、指导学生轻声哼唱旋律 学生轻声演唱歌曲的旋律

三、分组学习歌词。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女声、男声、领唱、齐唱)

四、汇报展示

师;请你们用简短的话小结本课的收获。学生自由的发言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下课查找有关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资料(文字、图片、影象资料)教学随笔: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新年音乐会” 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以班级召开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表达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祝福。采用合作设计活动的方式,每组设计一张“音乐会”的海报。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前几节课中,我们一起走进了音乐的世界,初步了解到音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气氛,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鼓的音乐文化。(出示课题)“新年音乐会”

师:新年快要到了大家想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呢? 生:我们设计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使大家受到鼓舞,使人振奋。

二、分小组进行准备。

师;同学们,这次活动不同寻常。它是我们在母校最后的一个“迎新年联欢会”希望大家认真准备,搞好这次活动,行吗?。

1、看音乐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节目及资料。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自己准备的节目表演给大家,让小组同学进行审议,评定。

第一小组:表演《秧歌舞》的片段。选择堂鼓。第二小组:表演《新疆是个好地方》的片段,选择手鼓。第三小组:唱《新年好》合跳拉手舞,选择长鼓。

第四小组:表演《家乡美》快板,《我们在幸福的长大》小品,选择道具,快板。

4、学生进行合作排练,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最好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略

五、学生对自己组织的活动进行一次综合评价。(1)根据“音乐联欢会”的内容评选“最佳表演奖”。(2)根据“创作编导的新意”进行讨论,评选“最佳创作奖”

(3)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最佳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教学随笔: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我的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小奶牛》。教学目标:

用自豪的声音演唱《小奶牛》,了解地方的风俗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贵州,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介绍苗族。

四、学习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教唱歌谱。

3、教唱歌词。

五、分组用各种形式演唱歌曲

1、小组唱。

2、分男女声唱。

3、全班齐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过程:

1、导入。

2、指导欣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芦笙曲》《活动》 教学过程:

一、学唱《芦笙曲》。

二、学跳《芦笙舞》。

三、与同学合作,选择共同感兴趣的民族风情内容,作进一步了解,并用适当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交流。

四、我是小导游。

试着当一名小导游,介绍人们多彩的贵州。

下载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五单元 南海风情 一、单元目标: ⒈感受南国民族民间及歌舞剧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在学习中增进民族文化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优秀......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 第一课朝夕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 1、新东北风 2、唱支最美的歌 3、我可爱的家乡 4、祖国在我心中 5、真善美的小世界 6、西部放歌 7、沙漠 8、音乐家贺绿汀 9、乌鸦与狐狸 10、踏雪......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快乐嚓嚓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快乐的嚓嚓嚓》 教 学目标:通过教唱《快乐的嚓嚓嚓》,使学生学会用轻巧的声音表达歌曲内容,掌握多次出现的跳音......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朝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 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唱起来 第一课时 课题:《说起唱歌都常来》 教学目标: 1. 能用甜美、自然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3. 体会变拍子的......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东北风》 教材分析: 《东北风》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东北民歌,歌曲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味,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弱起节奏,旋律热情奔放,简单朴实的东北方言配以衬词,表现了东北人欢......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 五 课 《故 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