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开发区第五小学六3班 古淑穗
《天游峰的扫路人》讲了一位在天游峰游览区扫路的老人,年龄70多岁,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他总是把工作视为一种运动和享受,日子过得自在悠闲。
谁会想到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还会每天上下扫1800多级的石阶?难道他比我们特殊吗?不是的,正因为他那种自强不息、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精神,所谓的‚生命在于运动‛。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若有所思。一个七旬的老人家居然每天可以登上那令游客都望而却步的的高山,可想而知,是多么令人生畏!但是对于这位老人来讲这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散步而已。其实这并不出于他有超人的神力,而是他习惯自然成。虽然扫路在大家心目中是一项平凡、卑微的工作,可是有谁明白它真正的价值何在?一种默默的付出,默默地给别人带来方便的工作,它比任何工作都要神圣得多。当你吃完东西,随手一扔时,是谁在你背后捡起这块垃圾?当你被一大堆垃圾挡着去路时,是谁给了你方便?不是谁,正是那默默付出的可爱的扫路人。
有句话说:‚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地球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美丽的地球,地球美丽全靠我们如何去保护,保护地球全靠清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能做到,我们更应该如此。如今,常常发生一些惨不忍睹的现象:地震、海啸、干旱都朝我们可爱的地球涌来,我们该清醒了,好好保护地球吧!
有位名人说过:‚当你给别人方便的同时,正等于给自己方便。‛以后的日子,假如你看到地上有垃圾,不妨用你高贵的手捡起来吧!读《让小学生学会感恩祖国的100个故事》想到的
开发区第五小学六3班 冼海燕
书是知识的海洋,同学们都喜欢看书,我从小到大也喜欢看书,因为看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课外知识,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让小学生学会感恩祖国的100个故事》。看完这本书使我很感动,深受了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里有100篇故事,100篇故事等于100位为国壮烈牺牲的人物,这100位人物为了感恩祖国,报答祖国,在战争中为国而牺牲了。在这里,我就讲一讲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1941年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冀军进军,妄图包围杨成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分区一分区。9月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和易县、定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团长急速将此情况报告杨成武司令员,杨文武司令员制订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邱蔚团团长将此任务交给了七连。在对抗敌人的扫荡中,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人把敌人引向棋盘陀峰时,没有子弹了,就用石头砸,日军指挥官发现他们没子弹了,就指挥日军冲上去,马宝玉看情势不妙,就让大家把枪砸掉,为了不让日军获利,他们大喊一声‚中国共产党万岁‛后就跳下山崖,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英勇牺牲,只有葛振林和宋学义挂在山崖的树枝上才幸存下来。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关荣传统。‛这是对狼牙山五壮士革命精神的概括和对他们英雄形象的一曲讴歌。狼牙山五壮士真是可歌可泣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想是:祖国啊!您是多么的伟大。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为您牺牲,多少先辈为您流血。如:张自忠的尽忠报国;江竹筠在烈火中永生;爱国英魂的恽代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祖国,生我养我的地方,有着我们的根。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谢祖国为我们撑起绿荫和蓝天,感谢祖国在灾难面前给我们爱与温暖、信心与勇气、坚强与力量。我们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答祖国,感谢祖国,让祖国发达起来,不要让祖国失望。
我们要向已经为国牺牲的战士们学习。在与敌人艰苦的作战中,要冒着枪林弹雨用生命去夺取胜利,即使身陷绝境,也表现的宁死不屈,保护祖国。
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江河,感恩大地,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就如巴金所说:‚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有如肖邦所说:‚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我读了这本书,爱国之心油然而生,我们为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而感动,为祖国曾经的苦难而落泪,更为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明而自豪。感恩,让我们的心灵充满芬芳。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想到的
开发区第五小学六3班 李正媛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篇文章相信大家一定都读过吧,它的作者就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我一字一句认真地读着这篇文章。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文章节选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轮*凯勒的《我的生活——海轮*凯勒自传》写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虽然这篇文章很短,不象别的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它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它所告诉人们的,不是一般的生活经验,而是蕴涵哲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伟大女性:她的世界没有光明,但她会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她的世界没有声音,但她能用心去聆听;她是多么渴望看到这世界的一切,正如我们不能理解她一样,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明眼人对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此淡漠!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人对待生命不懂得珍惜,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丧失视力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意它。人到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作者在感叹:‚那些视力完好的人却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对展现在面前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事物却无动于衷。‛这一描写不正重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吗?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体验已有的幸福,欣赏拥有的一切?天天看到红花绿树,于是花再美,树再绿也不会多看一眼,经常听到鸟语蝉鸣,于是心情不好时还觉得是噪音,会说话,所以说多了要吵架,能看见,反而不去观察,大自然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听不见,更别说去欣赏体会了,反倒是盲人聋人,仅仅靠触觉便感到了自然的生机勃勃。我想如果说她能有一天光明,不知道她该是怎样的欣喜!如果她能听到一种声音,不知道她该是怎样的满足!
文中最后,让读者思考两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在也不会从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天?’读至此,一种无言的紧迫感冲击着我的心,我反复斟酌,我会怎么做?也许象学生所说的那样:去看看自己的父母亲人,向他们告别,多看他们一眼,把他们的样子记在心里;去最美的地方观赏自然景观;去看看各种可爱的动物;去进行一次演讲,告诉健康的人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利用好自己的器官;去看会电视;去参加一次集体活动......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如果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就更能体会人生的意义。‛张海迪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高高飞翔!‛为什么残疾人能如此洒脱?如此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而有些健康的人却整日忙着功名利禄,忙着金银财宝,忘记了世上最美好自然和生活?真心希望所有的健康的人珍惜自己的健康,珍惜自己的生命!
第二篇: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在六年级最后一学期的时候,我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陈章武。
文章写了作者登上了武夷山第一险峰――天游峰。作者下山的时候,已经傍晚十分,他游兴未尽沿着小溪散步。听到“哗――哗――”的违章,循声仰去,一位精瘦的老人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老人每天负责清扫天游峰的石阶。他引作者进了他的小屋,在交谈中作者才得知他每天都要把天游峰整个石阶扫完,不禁倒抽一口气。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共有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就算是游客们登山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可这位老人每天重复着一级一级扫上去,一级一级扫下来„„临别时,作者告诉老人“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在作者陈章武这篇立意中,让我有感触的一句话是“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是那位老人说过的话。虽然老人已有70岁了,但是在他看来还照样可以活个30年,多么自信、乐观的老人啊!他的用工专一的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在别人看来这种每天都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的工作是多么的可怕、不可思议,在老人眼里犹如世外桃源、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很难得有这么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自然,性格开朗、豁达的人,我们小学生都应该向这位老人学习他的精神。
第三篇:《天游峰扫路人》学习心得
《天游峰扫路人》学习心得
《天游峰扫路人》学习心得1听了张老师的语文课《天游峰的扫路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引起我很多的思考。
一、抓住朗读,与学生的体验紧密联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朗读素质的优劣是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朗读训练,体现“以读为本”,把“读”置于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角度去着力加强读的训练,提高读的质量。要想让学生读出“味”来,一定要让学生先体验再朗读,激发其朗读的兴趣,提高其理解的深度,有指导地读,有目的地读,才能读得有效,读出味道。
二、注重情趣,品读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里谈的是两点,一是“情趣”,二是“品读”。语文课一定要有情趣,情趣是学习者内在的动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注重教学情趣,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改进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如果每一个语文老师能够注意挖掘教材的情趣,让“学生喜欢”,能够创设多种氛围,让学生学得有趣。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会上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学得兴致勃勃。
语文课,要带着学生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魅力,怎样引导学生读出文字包含的深刻含义,怎样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字面背后的意思,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越来越聪明,培养学生学会品味,学会思考,这都是一个逐渐训练的过程。
三、适度渗透,揣摩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目标第三学段这样谈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醒语文教师不能忘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的,应采取多种方式侧重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表现形式,不光要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还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语文书上的文章是一篇篇标准的范文,学习这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写好作文,掌握写作技巧。例如,张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带着学生品位人物描写的细节,让学生懂得了衬托的作用,通过表演知道人物的出场可以“先声夺人”等。
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是很值得研究的,研究起来也是乐趣无穷的!
《天游峰扫路人》学习心得2《天游峰的扫路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作者在攀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刻画了一位天游峰扫路人的形象,赞扬了这位扫路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可以说这是一篇写人的范文,全文通过抓住描写这扫路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回顾本课的流程,教师先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接着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出人物描写的文章应该抓住哪几方面来写,这就无形中让学生复习了描写此类文章的特点,于是便在反馈的过程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人物特点,在讲解的`同时教师很好的应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最后教师又把着眼点转到了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老人的,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来体会这位老人的特点,其实无论教师的着眼点放在哪都是放大老人那种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一节虽然没有低段教学的活跃,也没有赛课的精彩纷呈,但让我们体会到了语文应该教什么。本课的教学,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孩子们呈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这就是给了学生“渔”。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加一个现场练笔会更能反映这节课的效果。
《天游峰扫路人》学习心得3听了黄老师这节语文公开课,让我心有体会,现把我感受如下: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老师的语文功底扎实,语文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例如:教师在文章的指点,列举问题等方面,她都明确指出,便于学生理解并从文章中找出,尤其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中学生来说,教师的辅助指导所起的作用是无比大的。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
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从这节课可以看的出来,由于在备课时已经“预测”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因此,这黄老师在指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显得尤为巧妙,具有艺术性。整个过程她都没有作正面的解释性回答,而是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答案,在言语实践中自然感悟问题的答案。
3、简简单单教语文,静下心来钻课文。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她没有简单化处理,而是引导学生来联系自己,从实际出发,进而得到情感世界的升华和丰富。
第四篇:《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课文描写作者偶遇扫路人以及与扫路人短暂的交谈,表现了扫路人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人生的主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人生经验不多,对人的思想心态历程理解不深,这是理解上的难点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致传神第二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第三、八自然段的人物对话描写,通过老人朴素的语言,表现出老人的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这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文中的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和阅读课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训练,体会天游峰的高和险,以及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准备:U盘课件
二、说学情
课文的表达语言平实易懂,学生通过朗读即可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但对其中的个别词语、句子理解存在困难,经过老师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点拔,相信会理解,朗读感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做针对句子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
三、说教法
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上,我着重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经过反复地对课文朗读,尤其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深入体会其思想内容
2、对话问答启发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提出问题,而是紧紧抓住与课文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以多媒体显示问题,之后通过师生问答,找出相关的句子,感受扫路人的特点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读为本,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抓重点语句——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特点——感悟人生哲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读书、抓重点词语、读重点内容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程序分三点进行
(一)朗读体感知内容,加深理解内容
在第一课时里,已经学习生字,初步朗读课文了,并给课文分了级,在这个课时的开头,我就要求全班再朗读课文,顺便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目的在于多读就能多悟
(二)紧扣内容,解决问题
我开门见山地说明今天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体会天游峰的“险”;
2、体会扫路人的“乐”;
3、体会作者的“情”下面逐个解决
1、体会天游峰的“险”先出示问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这个问题在提出:就能把学生引到学习第二、七自然段中,学生在找出不同的句子,我就顺势板书:天游峰:九百多级游客
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然后再让学生读,想象天游峰的险,引导学生体会登峰的不易,为下面体会扫路老人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作铺垫
2、体会老人的“乐”:接着要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天游峰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了便于授课,使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我把以上的大问题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小问题:
(1)这是一篇写什么为主的文章?
(2)写人的文章就一定抓往人物的什么来写?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老师就依次板书: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文描写;
(3)分别找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老人是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我投入大部分的时间在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朗读中感受到人物的特点
设计目的:
1、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老师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降低了难度,便于学习;
2、在突出学习重点时,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让学生找相关句子、读相关句子、悟相关内容,但不是乱找、乱读,而是按一定的顺序找,既使学生主动思考,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体会作者的“情”提出问题:课文表达了作者能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就会找出相关的两个句子:
(1)30年后,我再来看您!表达出了对老人真诚的祝福,祝他长寿;
(2)“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出作者对老人怀着崇敬之情,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理解了这个问题,就为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打下了基础
(三)总结全文
1、指导概括中心思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2、再现板书根据板书口述课文梗概,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天游峰: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反衬
扫路人:每天一级
级扫上山
轻松自在
扫下山
自信豁达
外貌——
神态——
动作——
语言——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2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表演、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生字、新词。
情感目标: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普通劳动者的小故事,赞美普通劳动者的名言。
2、天游峰的多媒体课件。
3、描写本班学生的一篇人物素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学们,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普通劳动者创造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写普通劳动者的文章。(板书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如:天游峰在哪儿?扫路人是谁?他是怎么扫路的?他为什么要扫路?天游峰的景色怎么样?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要写扫路人呢……)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学生有了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初读尝试,整体感悟。
1、带着上述问题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读书方式。(相机指导读准生字)
3、学生交流回答质疑中提出的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可以在教学课文时解决)。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容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并给予鼓励、点拨、引导,既尊重了学生“想怎么读”,又发挥了主导的“该怎么读”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形式活泼的省时高效学习。)
三、再读品味,合作探究。
(一)关于峰
1、补充介绍天游峰,(点击课件)出示补充内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为410米,号称武夷第一胜景,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入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览亭,武夷山水尽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第一也”。
2、书上又是怎么介绍天游峰的呢?找出来读一读,说说感受。
3、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天游峰美、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4、小结并过渡: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游峰认识这位老人吧。
(二)关于人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人。找出你感兴趣的语句细细品味,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2、交流体会,感悟课文。
你觉得老人是什么样的人?请说说你对老人的印象,再读出你的感受。(抓住以下句子)
①“……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②“……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④“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⑤“……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⑥“‘xx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热情、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教师重点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人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可用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3、活用课文,情境再现。
过渡:老师也被这位老人吸引了,他到底舍不得什么呢?
情境一:我琢磨着,他的家人,他的儿孙对他会是什么态度呢?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想一想,他和家人会说些什么?
(1)小组同学合作表演。
(2)请一组表演。其它同学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点拨:这老人够自信的,乐观的,真是老当益壮啊!自信的人生平凡而充实,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怪不得家人对他也是这么支持!
情境二:我想旅游区的领导不大同意老人继续工作,你是老人,怎么去说服旅游区的领导。
(1)自由组织说服。
(2)教师扮演旅游区的领导,学生扮演扫路人进行说服实践。如,师说:“老人家,你这么一把年纪了,该回家享享福了!”生接着“说服”。
师过渡:想不到,你这么一把年纪,比我想有精神啊!佩服佩服!看你这样子,再活个100岁没个问题。
4、总结全文,引导想象:
(1)同学们,爬完了天游峰,我们和作者一样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被老人的精神折服了。让我们再次来倾吐对老人的祝福吧(出示,生齐读):xx年后,我再来看你!
(2)引导想象: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中出示画面:三十年后,我们又来到了天游峰,又听到哗哗的声音……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景象呢?
(3)学生练写,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讨、合作学文,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更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在教学中教师还创设情境,多处“移情”进课堂,在不的角色体验中,再次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扩展阅读,深化主旨。
1、教师介绍其他相关的故事:《峨眉铺路人》《守林人》。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天游峰的扫路人,峨眉铺路人,守林人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不顾世俗偏见,对工作勤勤恳恳,对事业执著追求,你还知道哪些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3、说话练习:用搜集到的名言来赞一赞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可以自己创作)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此设计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通过说话训练,拓展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勤奋工作,才创造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培养了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五、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目的之一,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设置模仿作为中介环节,将读写有效结合,从模仿渐入创造境界,使学生一步一步登上习得言语表达经验的台阶。)
六、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1、继续完成“人物素描”的习作,开展“班级素描”展评活动。
2、当一次小记者,采访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准备召开一次“劳动者之歌”的主题队会,同时出好一期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语文,引导他们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
2、情感目标: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播放天游峰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天游峰的险、高。
(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天游峰的险、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天游峰
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天游峰的句子,然后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险、高,使学生明白,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游人爬山游玩都望而生畏,可有一位老人却天天都在打扫天游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3、学习扫路人
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抓住一个问题:打扫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为什么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学生在回答时,自然而然能围绕老人的品质回答。
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体会人物性格,使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也学习到描写人物性格主要就是由这几个方面表现的。
4、小练笔
“30年后,作家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通过这一练笔,加深学生对扫路人的印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4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蕴涵哲理,是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熏陶的好素材。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五年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如:顶天立地、气喘吁吁、望而却步、瘦削、豁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较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预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学习课文第一段。
上课伊始,师生谈话,揭题质疑,从而更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结合分自然段的朗读检查,着重对“沏茶”、“瘦削”、“炯炯有神”、“黝黑”、“扑棱棱”等字词进行正音,特别要读准多音字“削”、“量”,初步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交流回答质疑中提出的简单问题。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各段大意。最后学习课文第一段,通过看天游峰的图片,说看后的感受,找描写“险峰”的语句,体会天游峰“石梯”之“险” 以及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再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氛围,加深感悟。
接下来,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这一课时,我设想主要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我准备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课一开始,通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课文有十二个自然段,共分三段,第二段是课文的过渡段落,巧妙引出课文的中心人物——扫路人。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写“我”与老人的对话。在设计学习活动中我将第二、三两段整体考虑,先让学生逐段自读,了解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再在文中画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行为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并体会: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圈圈画画,写下个性化的批注,然后全班交流,品味这些语句,试着将体会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最后组织朗读交流、评读加深感悟。在交流过程中,我将随机点拨引导。
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时,我先出示外貌描写的两句句子,让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褪色”、“运动鞋”、“精瘦”、“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体会老人朴素、勤劳、和善、健康的特点,最后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这位老人的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人物的语言,尤其是第四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我先出示第四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让同桌分角色读,围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组织全班同学品读交流。在品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时,我从学生的朗读交流中生成话题: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累不累?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出示第七自然段,让学生抓住“顶天立地”、“九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词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比一般的扫路人更累。再引导学生比较朗读6、7自然段,体会老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感受老人与山的情感之深。品读第十自然段老人的话时,让学生也能学着老人悠然地说一说,感受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品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对话时,引导学生讨论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再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相机板书: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读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自
信豁达的精神风貌。
三、书写名言,总结感受
在学生凭借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浓缩为一句话,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成为一句自己的名言,并建议大家写在书签上或夹在书里,或者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或者送给老师同学。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的认
识得到升华,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四、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1.摘录本课中你欣赏的词句。
2.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充满自信
天游峰的扫路人
豁达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
这时我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整合提升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以上就是我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考虑到我班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谈话揭题,板书课题后指导读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并相机正音,读准多音字瘦削xuē,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第一段(第1-2自然段)。课文第二自然段以准确生动的比喻描写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由于我班学生没人游过武夷山,也无切身体验。我设想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天游峰的录像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最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安排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准备安排三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研读交流、拓展延伸。
1、复习导入。课始,以“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初步回顾上堂课的学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自信豁达开朗
2、研读交流。
课文第三段(4-12)“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设想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空间。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如,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第一步:学生自读,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第6、10、12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
第三步: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真以为老人扫山路是轻而易举的事,我将引导学生围绕:“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
第四步:引导学生回顾朗读第2自然段,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
第五步:对照第7自然段从游客登山的表现:“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第六步: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七步:指名朗读第10自然段,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扫路人与山的情感之深,乐在其中是热爱自己的工作。读出对老人的敬佩,进一步体会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八步:朗读“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引导学生从“三十年后”这个表示时间跨度的词中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第九步: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充满自信、豁达开朗”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我将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3、8自然段中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如从第八自然段中的“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句中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最后,我将根据板书进行总结。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
这堂课我始终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好读书活动。
3、拓展延伸。
课文中人物外貌描写准确生动,语言刻画细致传神,我将设计以下小练笔(任选其中一题):
(1)运用准确生动的词句,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外貌,要写出他的特点。
(2)“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自信豁达开朗
第五篇:天游峰的扫路人(原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
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