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篇一: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思茅四中 申亚丽
《在沙漠中心》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这篇文章是一篇译文,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也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通过飞行寻找真理,用生命书写人生意义”的生活真谛。这一独特的人生思想与学生实际有着较大的距离,加上其意识流似的叙述方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走进文本,走进沙漠的中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确实有点难。所以在备这堂课时,我的指导思想是“深入浅出”,自己读深读透文本,浅显地教授学生。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三点:
1、知识能力:重点研读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领悟冒险的真正意义。
2、过程方法: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
在本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把课堂充分地交给学生,把理解、感悟的权力留给学生,而我只是以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甚至某些时候只是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课堂的讨论、正确价值观念和意识的形成。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和开放的,它不只是知识传授讲解的地方,更是思想碰撞和文化传承的地方,因此,我设计了答记者问这一环节,假设圣埃克絮佩里先生来到答记
者问的现场,你是记者,你将问圣埃克絮佩里先生什么问题,假设你是圣埃克絮佩里先生,你将怎样回答。一些学生的提问很巧妙地对文本进行了探究,如:“你在沙漠中遇到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的?”,“你是如何走出沙漠的”等等。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等角度体味作者在沙漠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通过此环节发现学生能够结合文本来提问和回答,这说明学生已经能读懂文本了,并且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对文本的探究。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探险家的事例来谈谈冒险和生命的关系来结束全文,整体上显得紧凑而条理清晰,学生印象深刻。
整堂课的大局把握上我觉得较为成功,既达成了课堂的丰富性,也追求到了课堂的深度感。学生在与文本、作者、老师的对话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重新构建了对生命的积极思考。
虽也自豪、满意,但过后细细反思,还是不难发现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朗读不够。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连古人都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黄玉峰老师也说,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有朗朗读书声,可见“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本课课文虽然很长,但并未对学生提到的句子进行朗读品析,比如学生在读到“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这句时,说出了
自己对沙漠环境残酷的感受,可是我却只是简单地给予了评价,并未让学生通过读的方式,来体会沙漠的险恶、残酷,丧失了一次让学生走进沙漠恶劣环境,设身处地的感受沙漠无情、冷酷的机会。还有就是对重点句子缺少反复读,而且整堂课朗朗的读书声并未充斥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的教学应变智慧还不够。当教学实际和课堂的预设目标不一致时,缺乏有效且简单的、自然的处置方式。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理时,学生说出来“痛苦、平静、乐观”,唯独没有说出“绝望”,我便很生硬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绝望”。其实,痛苦和绝望的心理是相伴相生的,在学生讲到痛苦感受时,只要稍微用言语引导一下,并能很自然地引导出对“绝望”心理的感受。还有,在感受作者心理时,没有引导学生专心去找一种感受的文章句子,而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去找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因此学生找的心理是杂乱出现的,可能第一个学生说出了“痛苦”的心理,第二个学生找的就是乐观,第三个学生找的还是“痛苦”,第四个学生则是“平静”等。过程显得随意而没有规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在围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好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第三,教学评价语过于单调。在反馈学生的回答和质疑时,我常用的评价语就是“嗯,很好”“很不错”等等一些常用却没有什么营养的话,知道的学生是认为这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不知道的学生还
以为老师这种“模糊不定”的评价语是在对自己的怀疑甚至是敷衍。整堂课虽然学生很活跃,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想法、观点,但总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过于单调、贫乏。在学生精彩的解答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两位圣埃克絮佩里先生”的回答,一个回答得简单但命中要害,一个语言幽默,善于应变,并且很有领导天赋,我都没有具体的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语方面,我还要下相当大的功夫,去改正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方法和语言。
最后,课堂教学结尾有些不尽如人意。在最后几分钟,由于时间关系,只让几个学生来评价了“生存、生活、生命”这“三生”与“冒险”的关系,在其评价完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也很有可能遇到这些危险,比如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等。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学到了些什么?当你身处险境的时候,为了生存,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面对困境,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整,学会正确地看待人生,学会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生活中要处处有自觉的生存意识,要学会自救,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维护自己的生命。可惜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这个环节只能留成作业。
通过这次赛课,自己得到了更好的锻炼,收获颇丰。也可看出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要日后多加磨练。篇二:《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大部分同学对探险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往往关注的是这一领域的神秘和惊险刺激的情节,忽视心理活动的体味与思想内涵的挖掘。我们每一次阅读也是一次探险的过程和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这篇文章比较深奥,对心理描写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所以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1通过快读来理清全文脉络。2通过分析关键句、段来体味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文本分析从三方面来进行:
1、从内容入手。了解课文所阐述的内容,从而探究作者心理的变化过程,通过了解作者心理的变化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2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通过对文字的推敲,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3、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通过多看参考资料,联系自身生命体验来打开细读的视角。
这节课,有得有失。较满意的是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思路清晰,两个主问题的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的水平,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够到苹果。但也有不足:
1、语言的品析形式不多样。在语言品析时,教师替代学生之处过多,应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生生间的互读,男生读,女生读,或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朗读,这样可能体会会更深刻一些。
2、难点的突破欠火候。在讨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时,学生理解的比较肤浅,教师此时应该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但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充分,所以这部分没有很好的引领学生深入下去。
3、结尾处过于潦草。时间把握的不好,以至于小结部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间不足,草草结束。
通过这节课可看出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要日后多加磨练。
七年级组 殷孝媛
2014.5.26 篇三:《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圣埃克絮佩里的,这堂课是肖老师的。
圣埃克絮佩里常在简练的人物里寓含多层“互动”的信息。肖老师能在一个简约的构架里完成他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他《在沙漠中心》的课脉可以用“三言”来形容。
“三言”,作者“我”的三句话是这堂课的纲。“三言”前面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概括文章——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让学生读文章的整体,总体上去驾驭文章,生成总思维地图。“我在沙漠里的内心感受”这个概括已悄然开启即将到来的精彩。
找三言,读三言,悟三言。这印证了肖老师后来他自己讲的,课堂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想法。整堂课以读这三句话为主线,以悟这三句话为理路,从而有效的开启了“三言”模式。
一言——“我对自己说,??”。这个拓展环节实在让人拍案叫绝。“我对自己说,??”修正了师生初定的“三句话”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肖老师有意的有效“试误”,因为这能够让学生对文章写法心理描写的发现更为深刻。接下来,肖老师以“文章很多地方都可以理解为‘我对自己说’”带动学生有效的朗读文章大量的心理描写,这是这堂课的神奇之语,是这堂课的神来之笔,刚刚是让学生发现文章写法——心理描写,现在是让学生充分领受文章的主要写法——心理描写。个体读,集体读,老师读;读数词,读量词,读副词,读动词,读标点,读句式,读情感,读思想。如读“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肖老师就点拨学生要把着力点用在三个“一”上,这不但读出了“数词”,也读出了连贯,当然也就能导出我们所要的学生的情感??语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言语形式”,这里是活证,当然下面也是。
说,??”环节是对文章言语形式的精准把握。“挤出的是什么”环节是对文章言语内
容的有效提炼。前表后里,前言后意,互为映衬。挤到哪里是哪里,挤到哪里导哪里,这是对学生“学”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作者和教者自身的尊重,这是这堂课不同常人之处,也是真正厉害之处。
三言——“上路吧,普雷沃”。这是前两言结的硕果。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标点巧妙地读出了这条光明的尾巴。
《在沙漠中心》于肖老师,就像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的狐狸于小王子,一旦被“驯养”,就会变成“在沙漠中的心”。“在沙漠中的心”是肖老师引导学生给课文加标题的又一巧妙之果。
昔者《礼记》有“三言之道??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今日,肖老师的“三言”也颇有此中意味。篇四:《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在沙漠中心》教案
一、精心导入
不错,沙漠的环境很壮美,也很险恶,今天我们的探险之旅随作者走进沙漠,体验在沙漠中心的痛苦和煎熬,感悟生命的真谛吧。(板书题目)
1、简介作者: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
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
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 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2.词语积累(ppt)3.成语积累(ppt)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1、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文意。
文章写了“我”因飞机坠毁被困沙漠中,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2、本文用大部分篇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你能看出哪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吗,是怎样过渡的?
9段,内心从“难受”到“平静”的过渡。以后用大量的篇幅写“我”的心理活动。
三、精读课文
?
1、在沙漠中心,“我”受到哪些恶劣环境的影响?身体的不适表现在何处?
极其寒冷、狂风、没有遮蔽的地方 没有御寒的衣物、严重缺水
产生幻影 感到疲倦、错乱 呼吸困难
2、面对恶劣的环境,死亡的威胁,“我”的心情是复杂的。跳读课文,从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比如痛苦、绝望、乐观、平静等),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预设: 1).痛苦与煎熬:?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感到呼吸困难。?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2).心情变化: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
(1)学生1: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第①个自然节: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
第②个自然节: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屠刀就在我的头上。
第⑤个自然节: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第⑨个自然节: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
学生2: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第④个自然节: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第11个自然节: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
学生3: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没有一点儿遗憾。
第21个自然节: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心情平静的句子
? 的心理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 “我”因为缺水和寒冷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
? “我”在濒临死亡的边缘对生命意义所做的思考。
? 25)“我”决定继续走下去。
? 称写有什么好处?
? 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 沙子里后,“我”想了 些什么?(1、回顾了被困沙漠的窘态
2、与 “生活”的意义
4、抒发自己“死得其所”的情感)
? 6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
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2他会卷土重来。
3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4第17个自然节:我第18个自然节:我学生4:表达作者了。
3、根据文中“我”第一部分(1~8)第二部分(9~23)第三部分(24~
4、作品用第一人更亲切感人
5、在把身体埋在朋友告别
3、思考、作者为什(1、作者认为他的、如果能够回去,、他的冒险是去寻、他认为为人类的 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
7、“我”所认为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重点研读13、16、19段)----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
程中,承担生命的责任,寻找人生的真理,实现生命的价值。
?
8、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探险”的真谛是什么?(据课文内容和课后第三题)
?(探险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探索,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
发达的内在动力。探险是为了寻求真理,探险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探险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它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年少冲动,而是对责任的承担。
?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了在作者痛苦与绝望中,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对同伴说:“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上路 继续)所以朗读时我们要重重的读,来表达作者这份坚定,一刻也不会卸下的精神。
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过渡:这不仅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而且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表现力,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 其妙处。
出示幻灯片:
合作学习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小结:通过以上品味,我们了解到作者是一个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的人。
四、感悟体验
从作者的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作者的哪些美好的品质,如果此时此刻圣埃克絮佩里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小结:作者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乐观、责任、友爱、追求。(板书)
学了本文,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即使处在沙漠的中心,也要为自己点一盏温暖的心灯!
篇五:沙漠中的绿洲课后反思
富民县永定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教育教学材料
《沙漠中的绿洲》课后反思
永定小学 丁建芳
语文课必须要上出语文味,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理解字词句,进行说话训练、概括能力的训练,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我抓住了文章的亮点来设计教学:沙漠和绿洲这两个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同时出现在课题里,这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恰当的使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比如衬托、比喻等。让学生在通过诵读体验情感,通过感悟,懂得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对比读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衬。”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为形象突出绿洲的多而美,作者不惜笔墨写下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关键词有白茫茫,恶劣,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硬硬的壳等等。我采用重现画面的方法让学生朗读体味。不过,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只是一个陪衬,主角是绿洲。学生初次感受到这里的美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声。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的首府,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谁又能想到,以前这里可是一片大沙漠,是勤劳的阿联酋人民用双手和汗水建造出星罗棋布的绿洲。
抓主线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文中有一处比喻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可谓全文最精妙的一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那可以带动全身的“一发”。阅读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信息。那就是“爱树如子”。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花草树木?为什么爱惜呢?这就和课后的习题不谋而合了。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可以把整个课文贯通起来。从一开始的确保树木的生存,克服了种植的种种困难,到后来的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美化,为花草洗脸。真的使我们感觉到这里的花草具有了生命。正如阿拉伯朋友所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阿联酋人民的付出换来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品语言 在阿拉伯朋友介绍中了解建设绿洲的过程是的艰巨,这段文字是本课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的最好例子,也是感受作者具体描写和用词准确的最佳例子。先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概括,“挖去沙石”“填上泥土”“埋下水管”,然后让学生品味,作者为什么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而要加上具体修饰的词语,最后学生体悟到就是有了“咸而板结”、“适宜种植”“纵横交错”“源源不断”这些具体修饰的词才能让感受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从中学到了概括的方法,也播下了要把句子写具体的种子。
创情境 “阿联酋人民精心管理花草树木”这个章节通俗易懂,我便通过创设情境来感受阿联酋人民像对待孩子一样给花儿洗脸、洗澡。孩子们闭上眼睛,切身地感受到了被阿联酋人关爱的花和草是多么幸福,难怪小花、小草、小树们流露出这样的真情:“我要更加努力散发魅力,不辜负园林工人对我们的栽培”,“感谢园林工人给我们这样舒适的生活,我们会更加茁壮成长”„„
审视这一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朗读、说话指导不到位。我对课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裁剪,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但给予学生练习朗读、说话思考的时间不多,指导也似“蜻蜓点水”,训练不够扎实,像赶场子似的,匆匆过场。
“语文味”是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不必争论它们谁主谁次的问题,而是要追求如何使他们和谐发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稳,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语文味”更浓些,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
第二篇: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精选)
《在沙漠中心》教学反思
思茅四中申亚丽
《在沙漠中心》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这篇文章是一篇译文,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也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通过飞行寻找真理,用生命书写人生意义”的生活真谛。这一独特的人生思想与学生实际有着较大的距离,加上其意识流似的叙述方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走进文本,走进沙漠的中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确实有点难。所以在备这堂课时,我的指导思想是“深入浅出”,自己读深读透文本,浅显地教授学生。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三点:
1、知识能力:重点研读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领悟冒险的真正意义。
2、过程方法: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
在本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把课堂充分地交给学生,把理解、感悟的权力留给学生,而我只是以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甚至某些时候只是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课堂的讨论、正确价值观念和意识的形成。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和开放的,它不只是知识传授讲解的地方,更是思想碰撞和文化传承的地方,因此,我设计了答记者问这一环节,假设圣埃克絮佩里先生来到答记 1
者问的现场,你是记者,你将问圣埃克絮佩里先生什么问题,假设你是圣埃克絮佩里先生,你将怎样回答。一些学生的提问很巧妙地对文本进行了探究,如:“你在沙漠中遇到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的?”,“你是如何走出沙漠的”等等。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等角度体味作者在沙漠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通过此环节发现学生能够结合文本来提问和回答,这说明学生已经能读懂文本了,并且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对文本的探究。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探险家的事例来谈谈冒险和生命的关系来结束全文,整体上显得紧凑而条理清晰,学生印象深刻。
整堂课的大局把握上我觉得较为成功,既达成了课堂的丰富性,也追求到了课堂的深度感。学生在与文本、作者、老师的对话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重新构建了对生命的积极思考。
虽也自豪、满意,但过后细细反思,还是不难发现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朗读不够。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连古人都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黄玉峰老师也说,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有朗朗读书声,可见“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本课课文虽然很长,但并未对学生提到的句子进行朗读品析,比如学生在读到“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这句时,说出了
自己对沙漠环境残酷的感受,可是我却只是简单地给予了评价,并未让学生通过读的方式,来体会沙漠的险恶、残酷,丧失了一次让学生走进沙漠恶劣环境,设身处地的感受沙漠无情、冷酷的机会。还有就是对重点句子缺少反复读,而且整堂课朗朗的读书声并未充斥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的教学应变智慧还不够。当教学实际和课堂的预设目标不一致时,缺乏有效且简单的、自然的处置方式。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理时,学生说出来“痛苦、平静、乐观”,唯独没有说出“绝望”,我便很生硬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绝望”。其实,痛苦和绝望的心理是相伴相生的,在学生讲到痛苦感受时,只要稍微用言语引导一下,并能很自然地引导出对“绝望”心理的感受。还有,在感受作者心理时,没有引导学生专心去找一种感受的文章句子,而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去找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因此学生找的心理是杂乱出现的,可能第一个学生说出了“痛苦”的心理,第二个学生找的就是乐观,第三个学生找的还是“痛苦”,第四个学生则是“平静”等。过程显得随意而没有规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在围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好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第三,教学评价语过于单调。在反馈学生的回答和质疑时,我常用的评价语就是“嗯,很好”“很不错”等等一些常用却没有什么营养的话,知道的学生是认为这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不知道的学生还
以为老师这种“模糊不定”的评价语是在对自己的怀疑甚至是敷衍。整堂课虽然学生很活跃,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想法、观点,但总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过于单调、贫乏。在学生精彩的解答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两位圣埃克絮佩里先生”的回答,一个回答得简单但命中要害,一个语言幽默,善于应变,并且很有领导天赋,我都没有具体的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语方面,我还要下相当大的功夫,去改正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方法和语言。
最后,课堂教学结尾有些不尽如人意。在最后几分钟,由于时间关系,只让几个学生来评价了“生存、生活、生命”这“三生”与“冒险”的关系,在其评价完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也很有可能遇到这些危险,比如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等。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学到了些什么?当你身处险境的时候,为了生存,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面对困境,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整,学会正确地看待人生,学会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生活中要处处有自觉的生存意识,要学会自救,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维护自己的生命。可惜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这个环节只能留成作业。
通过这次赛课,自己得到了更好的锻炼,收获颇丰。也可看出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要日后多加磨练。
第三篇:在沙漠中心(推荐)
《在沙漠中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语句并能对其赏析,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心理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快速阅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2、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质。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导入,向学生展示沙漠的相关图片。
提问:同学们请看这迷人的景象,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什么景象?抽一名学生讲述。
总结:是啊,在沙漠中心,我们的脑海也许会浮现出漫漫的黄沙、美丽的绿洲、孤独的驼队,还有那奇幻的海市蜃楼„„但今天,我们无暇顾及这令人神往的沙漠风景,试想当我们孤身一人在沙漠之中,陷入困境时,我们会遭遇什么,我们会想到什么又该怎么办,现在让我们随同圣埃克絮佩里一起走进沙漠之中,走近他的内心世界......2、作家作品介绍
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
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他毕生崇尚自由,致力于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他于1944年一次航拍侦查任务中失踪,结束了他的传奇生涯。他死后,和伏尔泰、卢梭、雨果等名人一样入祀先贤祠,他和小王子的形象被印到了五十元法郎的钞票上,小行星以他命名......。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他的代表作有《小王子》、《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等。本文节选自他的《人类的大地》。
3、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这篇课文并初步感知其中内容。快读要求:①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学生倒回去读。(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能力)。②调整速度。(根据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而定)。③抓住内容要点、关键词句等指导阅读。接着学生自由默读 2)词语积累 ① 注音:
硌gâ
噎(yē)筛糠(shāi)(kāng)躯壳(qiào)脐带(qí)犁铧(lí)(huá)
乙醚(mí)虫豸(zhì)②释义:
作践:糟蹋
搁浅:义一,(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义二,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3)梳理课文结构
(1—7)在沙漠里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动。(8—19)将自己埋在沙子后的思考。(20—21)回归现实,继续走下去。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中的遇险以及“我”的感受和思考。
4、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我”在沙漠中心遭遇到了哪些困难?
寒冷、干渴、疲惫、出现幻觉、无藏身之所、呼吸困难
2)在这些痛苦煎熬之下,作者是什么心情?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比如痛苦、绝望、乐观、平静等),从中梳理出作者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
第1个自然节: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第2个自然节: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屠刀就在我的头上。
第3个自然节: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
第9个自然节: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
第4个自然节: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第11个自然节: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表达作者心情平静的句子:
第9个自然段: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第10个自然节: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
第17个自然节: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第18个自然节: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第21个自然节: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3)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力量使他能由绝望转向平静与乐观呢?请大家阅读一下文章12~21段的内容,在文章中找找答案。重点语句:
①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卷土重来。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明确:作者所谓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衣食住行,而是有着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相关的丰富内涵。
②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明确:作者痴迷飞行,并不是喜欢冒险,而是因为热爱生活。无畏死亡,并不是看轻生命,而是因为热爱生命。
③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
明确:作者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平凡的农人相提并论。飞机只是一个工具,它让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和世界,无论是飞行员还是农人,他们的人生真谛是一样的,那就是默默耕耘,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能更快更高地飞行,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小结: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也是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他认觉得这样是死得其所,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因此,站在死亡边缘,作者仍能够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
5、拓展延伸
1)看来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都学到了很多,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应该通过文本获得一些感悟,来帮助自己成长。学习这篇课文后,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勇敢面对困难、保证积极乐观的心态......2)以下是搜集的一些名人名言,与大家一起共勉。
①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罗曼·罗兰
②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契诃夫
④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海明威
6、作业布置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第四篇:《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在沙漠中心》
课题:《在沙漠中心》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别样的感情变化。
3、理解作者坚强、乐观、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
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学案。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沙漠吗?谈谈你们看到的、理解的、感受的沙漠,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提及沙漠,我们马上会想到荒无人烟、了无人迹、炎热、寸草不生、无边无际。假如你身陷如此绝境,你会做何感想?今天,让我们将时光回转到上个世纪30年代,跟随作者,一同置身于茫茫的沙漠中心,感受那非比寻常的沙漠之行——《在沙漠中心》,感悟人生的真谛。(展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看屏幕)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别样的感情变化。
3、理解作者坚强、乐观、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三、分析课文,体会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1、走近作者,了解蓝天白云的耕耘者(看屏幕)。圣艾克絮佩里是法国优秀的飞行员,被称为“蓝天白云的耕耘者”。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人类的大地》等。他常常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写入作品。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本文中的故事发生在1935年12月29日,圣艾克絮佩里自费驾机飞往西贡,试图以七十小时飞完巴黎到西贡的航程,以此打破纪录获取十五万法郎的奖金。但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迫降在开罗附近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与机械师普列夫一起在绝望的情况下跋涉了五天五夜,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
1)、给段落标上序号。2)、记下重点字、词,正音、释义。
3)、用一句话概括文义,用扩展标题的方式。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老师巡视检查。完成学案: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硌着(gè)噎住(yē)
辐射(fú)脐带(qí)
犁铧(huá)真谛(dì)
2)、用一句话概括文义,用扩展标题的方式。例:“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与思索; “我”在沙漠中心书写生命赞歌。
3、跳读课文,感受心理。
1)、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A、当时作者和同伴置身沙漠,遭遇了哪些艰难处境?采取了哪些应对办法?有何生理反应?请找出相应的语句认真体会。
B、我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找出体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句子加以领会。
2)、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评议,抓住重点词句,分析人物处境和内心。A、艰难处境:干渴、风大、寒冷
⑴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牙床冻得格格作 响。
[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⑵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赏析: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B、应对办法:喝乙醚酒精、用沙子盖住身体 C、生理反应:产生幻影、感到疲倦、呼吸困难 D、心路历程: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痛苦(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
绝望(我跑不动了
大限到了 冻死的想法
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
平静(一种超越任何希望的平静
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
我们遇到的也是人的烦恼
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
理解: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 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乐观(工作中,我是幸福的我没有一点遗憾
我总算是呼啸过海风
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理解: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也无怨无悔。]
4、精读课文,搜寻“我”的闪光点。
(1)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2)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总结:作者是个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的人。
四、课堂小结
即使处在沙漠的中心,也要为自己点一盏温暖的心灯!只要心还亮着,世界就是明亮的!人生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也不是一帆风顺。要记住:面对生活,豁达而不旁观,犹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清爽而不冷漠,犹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着地一路欢歌。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以“考试失败后的我”或“比赛受伤时的我”写一段话。附:板书设计:
在沙漠中心——(热爱生命,顽强生活)A、艰难处境:干渴、风大、寒冷
B、应对办法:喝乙醚酒精、用沙子盖住身体 C、生理反应:产生幻影、感到疲倦、呼吸困难 D、心路历程:痛苦、绝望、平静、乐观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在《在沙漠中心》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自己作为探险家的人生,文中多有哲理性语句。所以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1通过快读来理清全文脉络。2通过分析关键句、段来体味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文本分析从三方面来进行:
1、从内容入手。了解课文所阐述的内容,从而探究作者心理的变化过程,通过了解作者心理的变化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2、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那种说法。通过对文字的推敲,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3、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这节课,有得有失。较满意的是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思路清晰,两个主问题的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的水平,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够到苹果。但也有不足:
1、语言的品析形式不多样。在语言品析时,教师替代学生之处过多,应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生生间的互读,男生读,女生读,或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朗读,这样可能体会会更深刻 一些。
2、难点的突破欠火候。在讨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时,学生理解的比较肤浅,教师此时应该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但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充分,所以这部分没有很好的引领学生深入下去。
3、结尾处过于潦草。时间把握的不好,以至于小结部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间不足,草草结束。
通过这节课可看出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要日后多加磨练。
第五篇:《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在沙漠中心》教案
一、精心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沙漠吗?用词语形容一下沙漠是怎样的?(出示沙漠幻灯片)狂风大作 赤日炎炎 飞沙走石,戈壁残垣,海市蜃楼,风沙漫漫 连绵起伏浩瀚无垠 起伏跌宕,渺无人烟
不错,沙漠的环境很壮美,也很险恶,今天我们的探险之旅随作者走进沙漠,体验在沙漠中心的痛苦和煎熬,感悟生命的真谛吧。(板书题目)
1、简介作者: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2.词语积累(ppt)3.成语积累(ppt)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1、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文意。
文章写了“我”因飞机坠毁被困沙漠中,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2、本文用大部分篇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你能看出哪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吗,是怎样过渡的?
9段,内心从“难受”到“平静”的过渡。以后用大量的篇幅写“我”的心理活动。
三、精读课文
1、在沙漠中心,“我”受到哪些恶劣环境的影响?身体的不适表现在何处? 极其寒冷、狂风、没有遮蔽的地方 没有御寒的衣物、严重缺水 产生幻影 感到疲倦、错乱 呼吸困难
2、面对恶劣的环境,死亡的威胁,“我”的心情是复杂的。跳读课文,从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比如痛苦、绝望、乐观、平静等),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预设:
1).痛苦与煎熬:⑪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⑫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⑬感到呼吸困难。⑭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⑮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⑯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⑰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2).心情变化: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
(1)学生1: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第①个自然节: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
第②个自然节: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屠刀就在我的头上。
第⑤个自然节: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第⑨个自然节: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
学生2: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第④个自然节: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第11个自然节: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
学生3: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第17个自然节: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第18个自然节: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第21个自然节: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学生4:表达作者心情平静的句子
• 第⑩个自然节: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3、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 第一部分(1~8)“我”因为缺水和寒冷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 第二部分(9~23)“我”在濒临死亡的边缘对生命意义所做的思考。• 第三部分(24~25)“我”决定继续走下去。
4、作品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 更亲切感人 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在把身体埋在沙子里后,“我”想了 些什么?(1、回顾了被困沙漠的窘态
2、与朋友告别
3、思考“生活”的意义
4、抒发自己“死得其所”的情感)
6、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
(1、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2、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3、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4、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7、“我”所认为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重点研读13、16、19段)----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承担生命的责任,寻找人生的真理,实现生命的价值。
8、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探险”的真谛是什么?(据课文内容和课后第三题)•(探险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探索,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内在动力。探险是为了寻求真理,探险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探险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它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年少冲动,而是对责任的承担。
•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了在作者痛苦与绝望中,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对同伴说:“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上路 继续)所以朗读时我们要重重的读,来表达作者这份坚定,一刻也不会卸下的精神。
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过渡:这不仅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而且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表现力,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其妙处。
出示幻灯片: 合作学习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小结:通过以上品味,我们了解到作者是一个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的人。
四、感悟体验
从作者的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作者的哪些美好的品质,如果此时此刻圣埃克絮佩里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小结:作者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乐观、责任、友爱、追求。(板书)
学了本文,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即使处在沙漠的中心,也要为自己点一盏温暖的心灯!
总结: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现在你们还在温馨的教室里学习,或许还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但是以后你们会经历种种困难。但不管怎样,都要像课文的结尾所写的那样:我们要继续走下去!即使身处沙漠中心,希望你们也不要忘了给自己点一盏心灯。只要心还亮着,世界就是明亮的!让我们在成龙的《真心英雄》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谢谢同学们!
五、布置作业: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你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写在日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