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稿 做一片美的叶子
说课稿:做一片美的叶子
一、说教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读书,求知欲强。这篇课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散文,虽然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对文字的理解上仍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学生教材的研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三年级阅读的教学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四、说学习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是体会叶子的美,在语言情境中,感知“要做一个像叶子那样无私奉献的人”。教学难点是三年级学生较少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教难理解语言文字符号后面丰富的寓意。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我主要以学生的亲历感受为主。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
六、说教学准备
我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和一片叶子实物。
七、说教学时间
2课时,今天我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鼓励学生发现美
高尔基曾说过:“最难得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其实,课堂教学的课文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美的事物,这些美的事物需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它,这节课就让我们接着走进课文去发现美,欣赏美。
教师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感受意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有“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我的教学设计为: 1.让学生充分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2.研究叶子的外形之美;
(1)找课文相关段落读一读,说说叶子美在哪里?并板书:形态各异;(2)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叶子的不同;
(3)总结: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大小不一,姿态不同——就是形态各异。让学生再读词语。
我用形象的图片展示叶子的不同姿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理解重点句子(课文第五节)
(1)设计问题:什么是生命的乳汁?阳光怎么会变成乳汁的?(2)让学生自由讨论。
(3)教师讲述这个问题的答案。
(4)看图欣赏“春、夏、秋、冬”叶子的美。
(5)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在读中体味大树“春、夏、秋、冬”叶子的美。
华中师范大学的杨再隋教授说:“老师讲的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2.体会叶子的内在美(1)配乐朗读第六自然段
在音乐的渲染下,能让音乐成为朗读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中体味文字的美。
(2)理解“肥美”一词,让学生看图片说说。
(3)理解“飘零”一词,让学生看动画说说,并设计一个问题:树叶落到哪了
去了?叶落归根对大树有什么好处?
第(3)个问题的设计在于一起理解课文,在读中体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树叶的奉献精神。
(三)朗读升华,畅谈感受 学习课文7—11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想对叶子说些什么? 2.让学生自由畅谈。
这个问题的设计在于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标准答案去教学生,还应让学生自由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回溯全文,总结升华
小结:每片树叶都为大树默默地奉献着,为大树而生,而每个人也都为人类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都是为人类美好的生活而贡献力量,就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践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句子
教育的本义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摘抄优美句子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上的语感。
九、说板书设计
做一片美的叶子
形态各异 无私奉献
(外在美)(内在美)
板书抓住文章主线,以叶子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为呈现的载体,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第二篇:《做一片美的叶子》)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三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提高理解词句的能力。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4.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2.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自己所带的这片叶子。
2.观察手中的树叶,小组讨论:叶子有长得完全相同的吗?
3.教师:你们喜欢叶子吗?觉得叶子美吗?愿意做一片叶子吗?
4.板书:做一片美的叶子
二、初读课文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形态各异
乳汁
奉献
整体
位置
输送
茁壮
中间
肥美
飘零
回归
葱翠
嫩绿
2、自由读,说说哪些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4、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形态各异:文中指叶子的形状各不一样。
飘零:(花、叶等)坠落,飘落。
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5、读句子,指导长句有破折号的句子的读法。
(1)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2)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3)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知全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相机强调“美,奉献,自己的位置,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词句。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输送:运送,供给。茁壮:强壮,健壮。奉献:献给。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做一片美的叶子说课稿-word文档
三年级语文做一片美的叶子说课稿
本节课的设计其来有二:一是结合我校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第二,本课位于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学过,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上一节“大阅读课”上,而这正是符合课标要求,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说说教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金波爷爷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韵深深吸引,越读越喜欢,尽管知道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师执教过,自己的教学构思很难超越他们,但因喜欢还是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自己阅读课的文本。
说说目标:
1.在读中品词品句,感受叶和树的和谐美。
2.在读后片段仿写,体验读和写的和谐美。
说说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美读课文,还欣赏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类似的美文,通过朗读体会到文章的美,努力实践以学生的“美文朗读”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灵性的朗读、对话营造诗情新课堂,让学生乐学愿学。针对教材,针对目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从三个版块推进:
版块一:赏读旧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诗意的学习氛围的,因此,开课伊始,我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金波爷爷,他最喜欢小朋友了,这一辈子为我们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编写了好多好多好听的童话故事,其实,同学们也读过金波爷爷的文章,就是我们学过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当金波画面出现,当学生身置此景,话语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接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反复品读,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这里攫取一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当学生找出这句话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比如“肥美”、“嫩绿”、“飘零”,然后把文本的这段话变为竖行,成为了诗的格式。色彩鲜明的画面、与书本不同的句型,都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孩子们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块二:品读新文,陶情冶性
当学生阅读的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我及时推荐 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系列散文诗中的另一篇文章《绿叶》,让孩子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此时,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阅读转化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这个环节的末尾,当学生充分品读后,课件出示这样一个画面:在树叶的片片繁茂中,我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美的叶子,班集体、学校、家乡、祖国就是一棵美的大树,就让我们努力去做一片美的叶子吧。”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朗读《绿叶》。
版块三: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品读完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第一部分仿写一段话,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文字的美,体会文章的内涵。
说说自己的几点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阐述的,是自己和学校同事在这半个月来研究这节课,在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与学科整合的痛并快乐着的蝉蜕过程。
正如开始所说,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如何让刚上三年级的学生从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内涵,如何上好这节课,我拿着书无从下手,也翻阅了大量资料,不怕告诉大家,第一次试教时只上了十分钟就上不下去了,含着泪请求校长要结束试教。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都处在一种烦躁、焦虑、无助、茫然、困惑的状态中,甚至有过逃避的念头。在领导、同事姐妹般的拥抱、鼓励下,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内涵:
1、“整合”中的“整”,有“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
2、“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
3、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还是教师在牵引学生,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探究。当初的设计意图,只是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诗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韵,感悟文章的内涵,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忽视了该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于是,有了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说真的,且不问我这节课的奖项如何,我想说,在参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我收获了。真的,这,就足够了。
第四篇: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
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
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说课稿
1.课文地位及作用:
《最后一片叶子》是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五单元的文章。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社会的光明与黑暗,了解不同民生的欢乐与悲苦,增长见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感人至深之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难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表现了人性的真、善、美。本文授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即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互助,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提高鉴赏的能力,并得到人生的启迪。
2.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现代社会,交通、通讯发达了,可人们的心反倒越来越远了,人与人之间少了关爱,多了冷漠,高中生的身心无疑会受此影响。学生的思想教育已成为社会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之一,而语文不是政治,不是单纯的说教,他需要通过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
(2)知识目标
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即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结合环境描写,着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3)能力目标
如果说普通学生三年毕业后面对的是考场上的一张高考试卷的话,职高生将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所以他们对各种各样的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更加强烈,也更加迫切,以此为依据,制定两个能力目标:
① 锻炼职高生自我分析课文的思维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篇文章。
② 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③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学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语句“@bale@曼是一个一事无成的画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鉴赏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的震动,理解人的价值最应该体现在品德方面。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另外,学生对苏、贝尔曼的形象也可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大致的判断——好人,能在朋友有困难时予以帮助。不过学生阅读小说,正如朱光潜说的那样,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我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二、教法分析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教室里,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作为引导学生交流的媒介,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然后让学生上台做分析讲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探究问题的自主性。
2、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设计的问题难度逐步加深,所以前面部分尽量让基础差的学生多说,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教师不仅要会讲授、指导,更要学会倾听,要及时做出合适的回答,扮演好信息“重组者”的角色。
三、学法分析
将全班同学分成每四五人一小组,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整体感知、朗读品味、交流互动等方法,让学生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作品主题,并对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要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讲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叫他:他只有弹断1000根琴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他已经老了,当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也没有。然后,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看见这世界。正是这个善意的谎言,播种了希望,希望又支撑了很多的生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个也是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最后一片叶子》,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无论授课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都不能脱离原文,否则就是无源之水。课前要布置预习,所以我在投影上设置了课堂练习——表格,意在巩固预习效果,让学生通过对时间词语和环境词语的勾画,很清晰地理清情节,为下一步讨论人物形象做好准备铺垫工作,这个课堂练习比较简单,所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运用投影片,归纳学生的练习结果。
(三)自主讨论人物形象,展示个性:
1、小说中这三个人物各有特点,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掌握与小说对话的方法:紧扣人物、圈点思考,出示投影片,由人字结构出示围绕叶子的三个主要人物,如图所示:
2、教师指导学生勾划出文中描写人物的细节之处,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五人一小组,任选一个人物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并思考:谁是小说主人公?小说借这个人物表达了什么主题?讨论之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 把讨论的结果在台上向全班同学作讲解,比一比哪一小组对人物的分析准确,教师认真倾听并鼓励学生。
(四)重点突破:
教师归纳,通过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琼西:软弱、悲观、后来变得积极
苏:有爱心、重感情、善良
贝尔曼:敏感、真诚、博爱、具有献身精神,“最后一片叶子“融进了他的爱,善与生命
主人公:贝尔曼
主题: 表现了小人物之间真诚的相濡以沫的真情,讴歌了人性美。
在“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上,我备课时的参考答案是贝尔曼,但有的学生认为琼西或苏是主人公,我给出提示,判断作品主人公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纵然这样,如果有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我也给与肯定,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空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大胆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难点突出:
1、让学生自主讨论:贝尔曼是文中说的“一无所成的画家”吗?估计学生会出现这样几种观点:(1)40年来,贝尔曼从来没有一幅绘画杰作,他当然是一个一无所成的画家了;(2)贝尔曼画的叶子以假乱真,是一幅杰作,怎么能说他一无所成呢?(3)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贝尔曼画的叶子无论多么逼真也称不上艺术品,不说他一无所成,至少也没有出众的成就。
2、教师点拨(问答式):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我们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1)贝尔曼的叶子无论多么逼真,的确不能称为杰作或者艺术品,从艺术的角度确实难以打动人们,但他的画珍贵吗?打动我们没有?——非常珍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内心。
(2)那幅画珍贵之处体现在哪里?打动、温暖我们内心的是什么呢?——不是那幅画本身的艺术价值,不是它的艺术才华,而是他画的叶子给琼西带来生命的希望,救了琼西的命,在叶子中寄托了关爱他人、牺牲自我的高尚品德,他的这种品质才是他的最高人生成就!怎么能说他一无所成呢?
(3)小结:
投影图示再次勾勒出“人字轮廓,请学生举出当代一些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平民英雄的名字:如长江大学90后救人英雄大学生方招、何东旭、陈及时,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谭良才、刘丽等,用英雄形象感染学生,进一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大声读出板书:人字的结构就是个相互支撑,人的立身之本是德!
(一)拓展迁移:
为巩固课堂成果,课文与现实相结合,写一篇周记:(1)在生活中,当同学碰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2)如何评价周围的某一个人(外表与内心、德与才)?(3)一件亲历的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的事?(4)自己如何走出困境?
(二)结束语:
有些故事是不可评说的,因为它是我们生命中最可珍贵的回忆,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树叶》就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总能让我们感到温暖,看到光明,“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让我们伸出手来,为这个世界多奉献一分爱吧!
(三)板书:(投影)天地间大写的人:方招、何东旭、陈及时、王茂华、谭良才、刘丽„„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人的立身之本是德!
第五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
《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教案教学设计
清油河希望小学
胡秀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树叶,看谁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用彩笔画一片叶子,看谁画得美丽、逼真。
2、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一、突出“美”
1、板书:做一片叶子
2、读后引导学生比较“做一片叶子”与课题“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再将课题补充完整。
(评析:从课题入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到“做一片叶子”与“做一片美丽的叶子”的不同追求。)
二、诵读“美”
(一)感知叶子的外形美
1、读通: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2、读熟:再读课文,把自己觉得美的文字响亮地读出来,与同桌共享。
3、读美:你带着什么感情读课文?读了课文,叶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抓住文中相关句子,讨论叶子美在哪儿。预设:
句子1: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1)读读句子。
(2)作者把树比作绿色的云,你能仿照作者的描写方式写出大树的美吗?比如:那是天地之间一把绿色的巨伞。那一定是哪位仙人培育出的蘑菇吧,嫩嫩的,绿绿的。
句子2: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1)读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2)哪位同学找到了两片相同的叶子?你的叶子美吗?请你把自己画的叶子展示给小组同学看。
(3)推荐画得特别漂亮的叶子在全班展示(投影显示)。
(4)给画配上描述的文字。
(5)拿着树叶“话”树叶(念出自己写的句子)。
(6)再读文中句子,读出对叶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句子3: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底下的根。
(1)反复朗读句子。
(2)试着把句子换一种说法。如:春去夏至,秋去冬来„„
5、把描写叶子外形美的几个自然段连起来读,做到熟读成诵。
(评析:千方百计启发学生感受文本语言,在朗读中欣赏,在欣赏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中渗透情感体验,为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二)感悟叶子的内在美
1、感悟美。
(1)自读第5-8自然段,边读边悟:为什么要做一片美丽的叶子?仅仅是因为叶子的外形美吗?
(2)讨论:叶子还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表达自己的看 2 法。
预设:“这么多叶子都做着相同的工作,它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么了不起呀!”“叶子还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工作,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让我们佩服。”“从‘奉献’这个词可以看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树”“‘生命的乳汁’对大树来说多么重要啊!可不可以这样说,有了树叶,大树才这样茁壮,葱绿,如果没有树叶就没有大树了呢?”“嫩绿、肥美的叶子都很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告诉我们如此美丽的叶子的生命又是多么短暂啊!但是,叶子就连最后的爱都奉献给了大树——回归大树底下的根。叶子不仅是为大树而生,还为大树而死,多么高尚啊!”„„
(3)抓住“奉献”相机点评:叶子不仅美在外形,更美在内心,美在奉献。
2、概括美: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叶子的美?(学生各抒己见。)
3、齐读课文第5-8自然段。
(三)人美如叶美
1、默读全文,思考人和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2、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把讨论引向更深的层次。
3、填表比较,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找的相似点多,说得有道理。
4、把相似点对照着读。
(评析:既善于引导,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自主探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升华认识。)
三、颂扬“美”
1、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材料(发材料),选择其一说说你对“美丽的叶子”的理解。
材料1:(教师须对“非典”做必要解释)3
清华大学有同学问温家宝总理,我们上游泳课时,老师指着外边的大树说,当树叶从嫩绿转化为浓绿时,非典也就过去了。如果把全国比作一棵大树,清华园只是其中的叶子。总理,您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总理说,我自己也是大树中的一片树叶。这片“叶子”因为忧心非典,常常夜不能寐。思及非典时甚至泪流满面。
材料2: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徐州市下水道四班承担着徐州市西城区26平方千米32条干道10万米下水道和5千多座窨井的疏浚、清理、维修管理和防汛任务。下水道是城市里排放各种污水和废弃物的地方,他们清理疏浚的就是地下管道中最脏最臭的污泥浊水。干起活来,“苦、脏、累、险”,是体力劳动中最艰苦的活儿。34年来,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评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广泛的,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去寻找普通而又美丽的叶子,表达真实的情感。)
2、发散思维谈体会:古往今来,像叶子一样美的人很多,他们使“一棵棵大树”更加“茁壮”,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学生自由表达。)
3、联系自己说感想:假如你是一片叶子,学校就是一棵大树,你想做一片怎样的叶子?
假如你就是一片叶子,祖国就是一棵大树,你又想做一片怎样的叶子?
(引导学生树立做普普通通的一片叶子的思想,可能你这片叶子是老师,是医生,是公司经理,是市长,是科学家,也可能是工人,是农民,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可都一样闪光,一样高尚。我们的集体、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都离不开这些叶子,需要这些叶子立足 4 自己的岗位无私奉献。有了他们,“大树”才“茁壮”,才“葱绿”,叶子因而才更美丽。)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评析:这一环节很好地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自由感悟之间的关系,让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感悟达到和谐统一。教师引领着学生,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形成学习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