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与创新教案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真实
需要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与创新教案
海盐天宁小学
宋建琴
[常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2、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学生先说说自己的面积。然后选一个物体的面指导学生理解什么叫面积。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一般是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来激起疑问。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但格子数小的正方形反而多,从而激起疑问。
3、感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让学生先研究平方厘米,再研究后两个面积单位。可以适当拓宽面积单位。比如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1、高估学生的认知起点
本节课,我凭着自己的想当然,认为学生肯定知道什么是面积这个概念,所以让学生先说说。其实我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也只是表面的,大多数学生听说过房子的面积是多少,而对面积概念的真正含义学生是模糊的。
2、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与其让把马拉下来喝水,不如让它感到口渴,自己主动喝水。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但在以上教案中,我只是想了解学生的知识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起点,没有从学生内在需要中让学生感受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因此,学生的学其实是受教师外在调控的,是有点被动的。为什么要学习面积,为什么要产生面积单位?„„这些对学生来说,感悟还不是最深刻,理解也不透彻。[改进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意识。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伟大的祖国东起乌苏里江畔,西到帕米尔高原,北到黑龙江的漠河,南到曾母暗沙;我们的祖国非常的辽阔,那我们的祖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呢?” 引入
这里提到了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什么是面积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知识。(板书课题 面积)
一、面积
1、物体的表面
(1)看看黑板和屏幕,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你比的是哪个部分?
(2)再出示长方体盒子,让学生摸摸6个面。拆开来是什么形状?怎么会多出来?
小结:像这样看得到、摸得到的面我们把它称为物体的表面。
全面理解物体的表面:出示橘子,茶叶罐的表面指出它的表面。学生指一指。
2、物体表面的大小
(1)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两个桔子皮,那块大?那块小?(2)我们比的他们的轻重吗?还是厚薄吗?我们比的是什么?比它们表面的大小。(充分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
3、封闭图形的面积。除了物体表面有面积,一些图形也有面积。
3、面积单位
1、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度量桌面大小去感知。
2、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直接出示:这是1平方厘米、这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与1平方厘米差不多?学生说。哪些物体表面与1平方分米差不多?学生说。哪些物体表面与1平方米差不多?
[教学设想]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面积概念建立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
本节课设计主要突出“需要产生数学”这一主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改进后的教案,在引入部分我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面积的存在,如海域面积和陆地面积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新颖的,感兴趣的。他们也急于想知道海域面积是指哪部分。
1、知识内在的需要
面积这个词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对后续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一种知识内在的需要。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让小学生去看一看黑板和屏幕的大小,让他们说说自己认为的大小是指哪部分。随后,我以一些常见的物体作为素材,让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知。通过摸桌子的面、长方体纸盒、桔子、圆柱形茶叶罐的表面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看、摸是第一个层次,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我特意让学生拆开长方体看看,想想怎么会多出来?从而理解像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面我们把它称为物体的表面。
平面图形中有些没有面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我安排了一个涂一涂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有些图形的大小无法确定,那么这些图形也就没有面积。我想这些材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正如毛泽东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地感觉它。”
2、概念形成的需要
新教材中这样定义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学生一般认为书本的封面,黑板的面就是面积,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定义呢?我从一个真实的问题中导入,黑板和屏幕哪个大?这是开头就问的,但单单这样问学生还是停留在黑板的面就是面积,所以在学生充分感知了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后,我让学生比一比桔子皮的大小,然后反问,你们比的是什么?比的是桔子皮的大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小,而不是它们的厚薄,轻重,桔子皮的大小就是桔子表面的面积。再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盒子展开后表面的面积,说说黑板的面积。这是学生知识起点上的一种需要,更是概念形成中的需要。学生不能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而是理解物体的面就是面积,这时需要教师引导,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有了前面作基础,对于图形的大小部分我让学生涂一涂,说一说去理解,学生应该也是掌握的。
二、在矛盾中激起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矛盾运动。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发展的;当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一时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认知就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就想动用全部相关的旧知去与新知发生积极地相互作用而获取新知。本节课,在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个环节,我是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现实问题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建立面积概念后,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面积有大小。我是通过让学生度量桌面的大小去设置矛盾,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学生通过摆书,体验到答案是多样的:用5本一课一练,3本练习本;6本本一课一练和6本小本子;6本书、3本本子和2本词语手册;12支水彩笔和……最后有个学生说用8本一课一练。我问:“我们的在桌子都一样大,为什么摆的数量不一样?那么多答案,你喜欢那个?学生说用8本练习本,不过每次用练习本比较麻烦。我总结说,我们的数学家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创造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度量,这个标准既不是我们用的练习本,也不是一课一练,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一些面积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这样去度量桌面是麻烦的,需要用一样东西去度量更方便。在麻烦、复杂的结果面前,学生自然而然想到,需要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学生的需要产生了,他们需要有一种同一的度量标准去度量,这样水到渠成,教学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可以出示。
三、在感知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要使小学生理解接纳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借助表象这一中介。教学中我尽量帮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准确、鲜明的空间表象。通过整体出示,各个突破的方式来教学。我整体出示三个面积单位,让学生猜猜1平方厘米可能是哪个图形,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大小,接着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子里回想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最后画一画,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与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既有形象性又有概括性的深刻的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平方厘米面积单位这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即以鲜明的形象印刻在学生的脑子中。其他两个面积单位也以类似方法教学,但时间安排少一些。
第二篇: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感知它们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
学具:三张不同颜色的图形纸片,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今天能和大家上一节课,老师真开心!老师非常想和你们击一下掌,愿意的举手。这么多同学愿意啊,老师真荣幸!就让这位同学当代表吧!老师和他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什么是面积
(1)物体的表面
老师的手大其实是指手掌的表面大,你的手小其实是指手掌的表面小。那老师的手和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请你摸一摸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感觉一下谁大谁小? 刚刚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那课桌表面的大小叫什么?铅笔盒面的大小叫什么?(2)封闭图形的面积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的图形,长方形(课件大),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大)这些图形有大小吗?你能看出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谁大谁小?圆形和三角形呢?
像这样首尾相连、封闭起来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那圆形的大小叫什么呢?三角形的大小叫什么呢?(课件出示没封闭的图形)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它是不是封闭图形?有没有面积?
到底什么是面积呢?来整理一下(补充板书:或)
2、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同学们积极的动脑,我们已经明确面积的含义。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
个三角形的面积谁大谁小?(---观察法)
出示两个长方形,它们相比,谁大谁小?(仅仅观察不好确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重叠法)
出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两个呢?(观察法,重叠法都不行,怎么办?借助数格子比出它们的大小。---数格法)也就是要统一标准。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看到面积单位,让我们不禁想起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为了方便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补充板书:1)
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1)认识1平方厘米
从学具中找出这么大的正方形举起来,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用这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纸片量一量自己的指甲盖,看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小纽扣、键盘小按钮···)
看来生活中用到的平方厘米还真不少。现在请你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量一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真了不起,再用它量一量课本封面的面积。怎么回事?遇到什么困难了吗?(2)认识1平方分米
太费事了,如果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来帮忙就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分米吧!
从学具中找出这么大的正方形举起来,这张纸片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请同学们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并贴纸)
盯住它看5秒,收好,用手比划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比划一次。有进步吗?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开关盒、粉笔盒的一个面、魔方的一个面···)
现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分米?快速的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一量,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
看来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估计能力了,真不错?(3)认识1平方米
如果老师现在要测量这间教室的面积,用这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还好用吗?那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更大面积单位---平方米。1平方米应该有多大呢?想象一下,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同学们看,这张纸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出示纸贴黑板)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同学们已经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那你估计一下,这张面积为1平方米的纸上大
约能站几个学生? 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利用,内化提升
好,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补充课题)现在就让我们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不好?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2、有趣味的数学。你会不会闹出马小哈一样的笑话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好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留给大家一个课后作业:查查看,除了今天学的面积单位,还有哪些其它的面积单位?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第三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第六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电脑软盘、学具、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同学们,每天早晨你们都要围着操场跑步,如果你们围绕着操场跑一圈,这一圈叫操场的什么?(周长)现在准备在操场上铺满草坪,草坪的大小又是操场的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面积的认识。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上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择哪张纸呢?为什么?
(2)用手摸一摸,比一比课本封面、文具盒的表面,哪个大?(3)看一看,摸一摸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小结面积定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图形,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出示课件)这些图形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板书:重叠比较)
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概括面积的意义。
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汇报完后小结面积定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三、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二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因为用正方形测量方便,准确。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数格子比较)(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两个正方形,通过观察确信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但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它们面积不相等,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选用学具的时候要一样大。
小结: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表示面积单位。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就是面积单位,(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厘米、平方方米、平方米,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一平方厘米。
②你知道1平方方米有多大吗?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面积是1平方方米的学具。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一平方分米。请你估计一下,你们的数学课本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站多少人?数一数实际能站多少人。
四、巩固概念;出示大屏幕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快乐吗?快乐重要,但学习知识更重要,想一想,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对,我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方米、平方米,学到了知识,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就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大家说对吗?
你们的表现真棒!继续努力吧,再见!
第四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江门市蓬江区丰乐小学 卢晓英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平方厘米。
①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师贴1平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2、1平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平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平方分米。思考:1平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平方米。①谁愿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平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⑦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平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平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平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平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执教者:余丽娥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3页。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经历观察、猜想、测量、交流、推理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难点: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卡片(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卡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讲授物体含义
师:教室内有很多东西,比如黑板、讲台、课桌、书本等等,这些都叫做物体。
2、感知物体的表面
师:你能帮老师说一说屏幕上三个物体(数学课本、课桌、文具盒)的表面在哪?用手指一指它们的表面。
3、初步理解面积意义
师:再次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文具盒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你觉得这些物体的表面谁的面大一些,谁的面小一些?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其它两个物体的面积?
4、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意义
师:(课件出示几个封闭的图形)上述几个图形你认识吗?你能指一指这些图形的面在哪?谁的面大谁的面小?也就是这些图形的面有大有小,换句话说这些图形也有面积,那是
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面积?
师:(出示不封闭图形)这个图形的面在哪?它有面积吗?怎样的图形才有面积?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意义。(板书)
5、学习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
师:你能快速比较出上述两组图形的面积大小吗?像这种用眼睛可以直接比较出两个物体面积大小的方法叫做观察法。也可以把两个物体合在一起再比较出它们的面积,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二、引发冲突,合作探究
1、设置冲突,引导探究
师:老师手上有一块粉色和绿色的卡片,你能观察出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观察法不适合,重叠法可以吗?看来这两种方法也有它们的局限性。我们很有必要来寻求一种更一般的方法。
2、合作实验,初步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比较出粉色和绿色卡片的面积谁大谁小。(课件出示实验过程的几个温馨提示。)
师:(展示三组同学的作品)这里展示的是三个小组选用不同小图形拼出粉色卡片的面积,你们觉得哪一张拼法不能很好的拼出粉色卡片的面积?为什么?
师:选用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都能完全遮住卡片的表面,一起来数一数它们分别用了多少个小图形?18>12,按理说上面的卡片面积应该比下面卡片面积要大才对,为什么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问题出在哪?
师:看来我们比较两个物体面积大小时,要么都选用小长方形,要么都选用小正方形,也就是要选用统一的图形,换句话说就是要选用统一的标准,其实这个统一的标准在数学当中叫做统一的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师:如果我们把这1小块长方形看做一个面积单位的话,这块粉色卡片用了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如果是小正方形呢?
3、再次实验感知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的图形也就是选择统一的面积单位来快速的比较出粉色和绿色卡片的面积。
师:通过拼摆,发现粉色和绿色都用了相同个数的小长形或小正方形,也就是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通过实验,我们不但比较出两块卡片的面积一样大,还知道在比较两个物体面积大小时,要选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三、常见的面积单位
师:平常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几种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①拿一拿:学具袋中最小的那块图形就是1平方厘米。②量一量:它的四条边长度各是多少?是什么图形? ③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④说一说:哪个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⑤估一估:订书针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认识1平方分米
①设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
②量一量:我们有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量一量它的四条边长度各是多少?它是什么图形?
③比一比: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你的手掌比一比。④划一划: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大? ⑤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⑥估一估:数学书封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分米
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估教室地面的面积合适吗?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 ①猜一猜:边长时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②估一估:1平方米大约可以站多少人?
③站一站:1平方米大不大,原来可以站这么多人。④说一说:几张课桌拼在一起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哪个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睁开眼睛,看一看和你想象这中的一样大吗?
五、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牛刀小试(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2、请你当回小法官
3、笑话:小明的一天
六、课堂小结,梳理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