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3.2《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情景引入:提供虚设报道 据悉:“2000年7月25日,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跑到上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机长得知飞机机翼起火,紧急制动,飞机立即停止运动.”
(在运动规律的研究中已经利用协和号客机有关信息,本课再次利用此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
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并且纷纷提出惯性问题。
师生回顾实际情景——多媒体视频:
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奔驰了约2000米、速度达到328km/h时,轮子压上美国大陆航空的DC-10脱落的小铁条,飞机机翼起火,如果停止起飞过程需要冲出约3000米长的距离(此结论在第一章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推论而得到过),机长拉起飞机,两分钟后飞机坠毁。
学生和老师一起再次经历心灵的震撼。
教师肯定学生们有关惯性的说法——惯性致使飞机不能立即停止运动?同时提出问题:假如有足够长的跑道,在3000米长的距离上有没有力强迫飞机向前奔驰?
学生的结论出现分歧,有同学提出有冲力,教师不急于表态。在后面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希望学生可以自我感悟认识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大自然和他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
——牛顿的墓志铭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之牛顿第定律
牛顿定律——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教师讲解: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因为它太复杂而含混不清,这就是运动问题。探究问题:物体运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人们的直觉经验: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机械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要劳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强调亚里士多德分析与认识问题的方法: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得到结论。
一
提出思考问题:你是否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速度本身标志着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同学已经有足够的经验、知识、说“不”!
一、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
回顾问题:关于力,伽利略断言了什么?
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的存在。
提出假设请学生想象与思考,假如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
教师随手演示,仍然使一串钥匙摆动,观察其经历——几乎摆上初始高度。或许就是这样的观察经验,使伽利略设想了理想实验。
斜面实验——课件模拟。
引导观察和思考,伽利略理想实验经验与推论:理想条件下,小球可以达到原来等高位置;倾角越小,会运动得更远;
假如水平,小球将永远运动。
设小球释放的高度不同,在水平面上的速度不同,但是没有使物体减速的原因,物体会保持达到最低点的状态(速度)运动。
推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原因。
视频:沙弧球——在摩擦作用非常弱时,沙弧球运动距离被极大地放大了。为伽利略——理想实验推论提供体验性支持。
视频:保龄球以强烈的势头冲向目标——多次重复,请学生寻找冲力?同时对前面协和号问题得到统一认识——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引导总结“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笛卡儿: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是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他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使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 of motion)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引导对第一定律的深刻析、讨论: 如何理解“一切物体”?
不论物态如何、不论状态如何、不论什么位置——一反几千年束缚人们思想概念的教会观点——天上与地面的物体遵从不同的规律。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肯定了力的真正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强调: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位置”和“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速度的变化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强调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的性质——惯性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物体本身的本能。
自然界是非常“懒惰”的,本性——希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是物体与生据来的一种本能。
问题思考:企图保持不变,是不是不能变化?
否!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惯性——本能;歧途不变,能不能不变取决于是否有力迫使其改变。
问题深入:所有物体均具有惯性,是否所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本领相同?
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不同,而迫使不同的物体改变状态需要复出的努力是不同的——惯性大小不同,是什么使得惯性大小不同?
深入分析与思考:研究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速度、重力、密度、光滑等因素。
教师引导,理性思维研究分析:
关于速度,引导逆向思辨
——可否认为我现在速度为零,惯性为零?
——可否认为我乘坐动车组飞奔着惯性增加?可否认为我对面乘客惯性为零?
学生深层次思考讨论。
统一认识:惯性既然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就应该与外界条件、外界作用是否有、大小、速度大小没有关系。
速度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同参照系,速度不同,而物体本身的属性应该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光滑——光滑是否没有惯性?
强调摩擦的作用。
重力——是否在太空中、卫星上没有惯性,能否以意念改变物体状态? 视频——失重,强化理解。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惯性是否与密度相关? ——比较冰和石头?
一冰山足可以撞坏太坦尼克号!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抽杀乒乓球、羽毛球,不可以抽杀铅球、保令球,撼树容易,撼山难。
这样的事例,使学生心灵感悟得到强化。
进一步:太坦尼克号已经发现了冰山,为什么躲闪不开?
协和号为什么难于改变运动状态? 质量大,运动状态难于改变。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mass)m——标量
单位:千克 符号 kg
四、解释生活现象,问题讨论:
1、最便宜的旅行方式。
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自转,一昼夜就能环游世界,这个设想可行吗? 答:因为地球上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当忽略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时,升空的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可能相对地球绕行一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我们竖直上抛的物体还会落到原来的地方?而不是落在原位置的西边?
现实类比:观察视频——汽车上抛球:
在快速行进的汽车上,竖直抛出的物体会落回手里。
引申,思维体验: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
2、既然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能变化?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了,是不是就没有惯性了? 注意: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意义: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定义了惯性概念: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关于“对力学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假定、对物质运动的基本观点都作了界定”的问题,鉴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暂不说明。
注意:惯性不是力!
问题拓展:物体存在惯性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设想,假如物体没有惯性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惯性的利用和预防,课件 撞车
安全带视频,学生对惯性的感悟与体验再次得到强化,同时强化了安全意识。
认识拓展,问题: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运动第一定律不能经过实验检验,那么惯性定律为什么还被认为是一客观规律?
引导认识:
1、不存在反例
2、近似条件——彗星运动
视频:沙弧球运动、气垫导轨实验
3、以其为理论依据得到的推论可以经过实践检验
4、建立在实际观察和理性思维上
教师展开:人类对于惯性的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一直至牛顿,经历了2000多年无数个有名无名的科学家的探索才逐渐趋向完美,而其中对伽利略的用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努力,就像是读福尔摩斯一类的侦探小说。在好的侦探故事中,一些最明显的线索往往将读者引导到错误的猜疑上去,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靠不住的”。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送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取。——《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我国远在春秋战国的“墨经”上已有惯性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的《考工论车舟人篇》中更有明确的记载:“劝登马力,马力既竟竭,犹能一取也。”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路,这显然是讲述一种惯性现象。
这段历史对每个学习物理并愿通向成功之路者是最好的借鉴。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可靠事实+理论思维→理想实验
课后思考问题:第一定律建立的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在本章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有惯性(第二讲,可以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更多内容可以到http://61.184.119.196:8012/gzpt/xkjx/g1wl/g1wl08/unit01/kzzl.htm查找
再本章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的感想体会。作为本章测评的
一部分。
本课的设计思想是我多年所坚持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且不断完善,近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提高了课程的体验与感染力。多年来,本课有学校内外,本学科及其他不同学科的很多老师听课,给以高度认同。
可以通过以下一组问题的判断,知识巩固并且检测教学效果 问题判断: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状态为止
错(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2、运动越快的物体一定受到更大的力作用,力越大,物体的速度一定越大
错
3、由于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会无故改变
对
4、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对
5、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说明受力作用后物体不再具有惯性了
错
6、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要持续改变状态必须持续施加力,这是因为物体的惯性在起作用 对
7、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撤消动力后,最终会停止运动,这是因为物体不受作用力了
错
8、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消失后物体的速度将会逐渐减小
错
9、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方向总与力的方向一致
错
10、只有静止和匀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错
11、如果不受重力(不考虑空气阻力),向上抛出的物体将会向上做匀速运动 对
12、力是产生加速度和速度的原因
错
13、跑得快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跑得快的物体惯性大
错
14、受重力大的物体,惯性大,物体在月球上受重力减小,其惯性减小
错
15、在宇宙中不受重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错
16、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物体的惯性消失
错
第二篇:3.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教科版必修1)
3.2 牛顿第一定律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知道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5.理解运动状态改变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6.知道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除了外力以外,还有质量。
学习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
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学习难点: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主要内容:
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十七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问题运动的原因。①时间:公元前。
②基本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
静止下来。
③根据:经验事实一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④所用方法:观察+直觉(由生活经验得出直觉印象)。⑤错误原因剖析:没有对所观察的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只看到对车子施加的推力,而未考虑车子还受到摩擦阻力作用。停止用力(即去掉了车子前进的动力),车子并没有立即停下来,还要向前发生一段位移;只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才最后停了下来。路面越光滑,阻力就越小,车子向前发生的位移就越大,假若没有摩擦阻力,车子将一直运动下去,这说明车子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而恰恰是(阻)力的作用,才使车子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⑥危害: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十七世纪才受到伽利略的质疑。这是为什么?原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日常体验有相同之处,易于被人们接受,直接的生活经验使人们总是把力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在一起,这种认识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如当拉着玩具小车前进的时候,给人的直接体验是:只有用力拉小车,小车才会前进;停止用力了,小车就会停下来;用力大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快些;用力小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慢些;往哪个方向用力,玩具小车就向那个方向运动等等,好像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运动不可能维持,力决定着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人们的直观感觉虽然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但它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
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然而人们不能毁灭了直觉的观点还是凭直觉来看问题,错误直觉印象在人脑中有很深的潜意识,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两千多年。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①时间:十七世纪。
②基本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③根据:理想实验。
④方法:实验+科学推理(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⑤理想斜面实验
将两个对称的斜面末端平滑地对接在一起,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伽利略认真观察注意到,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滚下时的高度几乎相等。他断定高度上的这一微小差别是由于摩擦产生的,如能将摩擦完全消除的话,则高度将恰好相等。于是他推论说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若使第二个斜面的倾角越来越小,则不管第二个斜面倾角多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只是小球要通过更长的路径。最后,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完全消除了(成为水平面),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下来之后,为达到原有高度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这就是有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这个实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永远也无法将摩擦完全消除掉,所以叫理想实验。又叫假想实验,思想上的实验;是每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伽利略从可靠的实验出发,设想出这个实际上不可能进行的但又符合严格科学推理的理想化的实验,论证了物体在不受外力(理想实验中小球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作用时将永远运动下去的推测是正确的,说明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外力的作用。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一种科学推理,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深刻揭示自然规律,被爱因斯坦誉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伽利略也之无愧地成为动力学的创始人,实验科学的奠基人。3.笛卡尔对伽利略看法的补充和完善: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理解:
①物体不受力时将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状态。即物体的运动状
态不改变。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即外力是改变______________的原因,力还
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__________的原因。
③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这种性质叫___________。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这种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
何种状态,即与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均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可通过由它推导出的结论与实验事实完全一致而得到证明。定律的实际应用场合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在某方向上不受外力或在某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时,该方向上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三、惯性: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切莫将惯性误解为“物体只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在受力作用时,惯性依然存在,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上。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例一】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
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例二】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请你评价一下,这个设想可行吗?
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的速度
速度是是矢量,速度不变则运动状态不变,速度改变(大小改变、方向改变或大
小方向同时改变)运动状态也就改变了,所以运动状态不断改变的物体总有加速度。
2.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越大的物体_________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就越______________。
【例三】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1/6,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
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A.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B.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C.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l/6。D.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例四】在车箱的顶板上用细线挂着一个小球,在下列情况下可对车厢的运动情况得
出怎样的判断:
(1)细线竖直悬挂:____________________。(2)细线向图中左方偏斜:_______________。(3)细线向图中右方偏斜: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1.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D.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物体静止时惯性大。C.乒乓球可快速被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D.为了防止机器运转时振动,采用地脚螺钉固定在地球上,是为了增大机器的惯性。
3.某人推小车前进,不用力,小车就停下来,说明:()A.力是维持小车运动的原因。
B.小车停下来是因为受力的作用的结果。C.小车前进时共受四个力。
D.不用力时,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小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4.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是()A.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C.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D.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也可能改变。5.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A.人跳起后直至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B.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D.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课后作业:
1. 一个以速度v运动着的小球,如果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经时间t后的速度是
_______,经时间nt后的速度是________。
2.用绳子拉着小车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绳子突然断裂后,小车将作_______,这时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_。
3.歼击机在战斗前为了提高灵活性,常抛掉副油箱,因为减少质量后___________。4.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1.63m/s,地球上一个质量为500kg的飞行器在月球表面时的质量为_________,重力为_________。
5.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6.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7.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A.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B.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C.向车右侧方向跌倒。D.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8.一人在车厢中把物体抛出,下列哪种情况,乘客在运动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和在静止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一样()A.车厢加速行驶时 B.车厢减速行驶时 C.车厢转弯时D.车厢匀速直线行驶时 9.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是物体获得速度的原因。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受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一定处于力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作用。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外力合力的方向.
11.先后在北京和广州称量同一个物体,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用天平称量时两地结果相同。B.用杆秤(或不等臂天平)称量时两地结果不同。C.用弹簧秤称量时北京的示数大些。D.用弹簧秤称量时广州的示数大些。
12.从离开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同样高度处做自由落体实验,落地的时间分别为t地与t月,落地的速度分别为v地与v月,则()A.t地>t月,v地>v月 B.t地>t月,v地 13.一个劈形物体abc,各面均光滑,上面放一光滑小球,用手按住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如图所示.现把手放开,使劈形物体沿斜面下滑,则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运动轨迹是()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B.曲线。 C.竖直向下的直线。D.折线。 14.一个物体受四个力作用而静止,当撤去其中的F1后,则物体()A.向F1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B.向F1的反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C.向F1的方向作加速运动。D.向F1的反方向作加速运动。 阅读材料:牛顿生平 牛顿是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的成就遍及物理学、数学、天体力学的各个领域。 牛顿12岁进金格斯中学上学。那时他喜欢自己设计风筝、风车、日规等玩意。他制作的一架精巧的风车,别出心裁,内放老鼠一只,名日“老鼠开磨坊”,连大人看了都赞不绝口。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表述了经典力学的3个基本定律一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引入了质量、动量、力、加速度、向心力等基本概念,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公理体系,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建立了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重要标志是他于1687年所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巨著。 在光学上,他做了用棱镜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色散)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色差;研究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发现了牛顿环;制造了以凹面反射镜替代透镜的“牛顿望远镜”。1704年出版了他的(《光学》专著,阐述了自己的光学研究的成果。 在数学上,牛顿与德国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创建了“微积分学”;他还建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牛顿在声学、热学、流体力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和贡献。 牛顿的一生遇到不少争论和麻烦。例如,关于万有引力发现权等问题,胡克与他争辩不休,差点影响了《原理》的出版;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问题,与莱布尼兹以及德英两国科学家争吵不止,给内向的牛顿带来极大的痛苦。40岁以后,他把兴趣转向政治、化学(贱金属变成黄金)、神学问题,写了近200万言的著作,毫无价值。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牛顿也是如此。但是牛顿终归是伟大的牛顿,他的科学贡献将永载史册。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是高一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2、可能遇到的问题:“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形象思维的转换)“怎么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我的解决方案: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认识情况,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列举生活例子,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启发引导;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 ① 体会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和依据。 ② 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④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① 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历史人物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成果 ② 通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③ 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诠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严密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②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针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依据: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难点: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依据: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教法:----问题探究及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不只要明白定律本身说的是什么,还要了解人类进行探究的历史,本书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种处理源于本书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宜采用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运动的物体为 什么会停下,运动物体速度变小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五、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六、课前准备 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首先来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用心 爱心 专心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活动: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吗? 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点评: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总结得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点评: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教师活动: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举例说明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这都是惯性。 再让学生举例,学生就必然入门了。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举例。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用心 爱心 专心 例1 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例2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没有惯性 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乒乓球惯性较小的缘故 D.物体受到的外力越大,其惯性越小,受到的外力越小,惯性越大 拓展:①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力,使他随与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使他与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有由于时间很短,不明显而已 D.从人跳起后仍落到回车上原处,这是由于人有惯性,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质量 十、教学反思 从人类的直觉入手,以实验来说明事实 用心 爱心 专心 4.1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不只要明白定律本身说的是什么,还要了解人类进行探究的历史,本书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种处理源于本书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宜采用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运动的物体为 什么会停下,运动物体速度变小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五、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六、课前准备 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首先来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活动: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吗? 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点评: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总结得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点评: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教师活动: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举例说明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这都是惯性。 再让学生举例,学生就必然入门了。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举例。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例1 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例2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没有惯性 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乒乓球惯性较小的缘故 D.物体受到的外力越大,其惯性越小,受到的外力越小,惯性越大 拓展:①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力,使他随与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使他与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有由于时间很短,不明显而已 D.从人跳起后仍落到回车上原处,这是由于人有惯性,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三篇: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
第四篇: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4.1牛顿第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