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描述圆周运动教案1(教科版必修2)
第二章
圆周运动 第1节
描述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匀速圆周运动
(1)显示一个质点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3)举例:让学生感知:一个电风扇转动时,其上各点所做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
(4)两个物体都做圆周运动,但快慢不同,过渡引入下一问题。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 和 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3)周期、频率和转速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叫周期,叫频率; 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
(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
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b:思考题
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
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物体的角速度为。
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
d:讨论
1)当v一定时,与r成反比 2)当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成正比
(三)实例分析
例1:分析下图中,A、B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三、巩固训练
进行练习,并且进行激励评价和升级训练
(一)填空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线速度的 不变,时刻在变,所以线速度是(填恒量或变量),所以匀速圆周运动中,匀速的含义是。2.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哪些物理量是一定的?
(二)某电钟上秒针、分针、时针的长度比为d1:d2:d3=1:2:3,求 A:秒针、分针、时针尖端的线速度之比 B:秒针、分针、时针转动的角速度之比。
(三)师生共同解答课本本节的思考与讨论。
四、小结
1.什么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及求解公式,他们间的联系。
五、作业
课本中的本节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1圆周运动教案
第二章
匀速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思考如何比较圆周运动的快慢
2、知道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出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
3、探究线速度、角速度、转速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辩证的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动画,引入圆周运动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
回顾如何来描述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引出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那么如何来描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有哪些方法
二、新课讲解
1、线速度
linear velocity(1)定义:物体沿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vst(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方向:沿切线的方向
(分析:在观点一中比较了在相同时间内两人转过的弧长。
投影:动画模拟在相同时间内的弧长
在学习直线运动时,曾用到类似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长短,并由此引出“速度”这一概念。速度是用物体的位移比上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将比值法借鉴到圆周运动中,用弧长与时间的比值也可以用来比较圆周运动的快慢。)(3)、匀速圆周运动
(1)定义:如果物体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匀速圆周运动
(2)特点:
1)线速度的大小恒定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利用挂钟和手表针尖运动快慢之争得出:对于某一圆周运动,分析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比较快慢
2、角速度
(1)定义:在圆周运动中,连接运动物体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
t(2)单位:弧度每秒
rad/s 或 s-1(分析:在观点二中两人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投影:动画模拟在相同时间内的弧长
再次将比值法用于此处,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物体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讨论:除了角速度和线速度,还有没有可以比较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由此过渡到转速和周期)
利用月与年的来历,比较月球绕地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快慢,得出对于某一圆周运动,分析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比较快慢
3周期T ——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附加补充说明:
4转速n ——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三、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探究
(讨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
角速度与周期T的关系:
2
线速度v与周期T的关系 2Tr vT线速度v与角速度的关系: vr
四、实例分析得出两个得要结论:
例1:分析下图中,A、B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分析总结:
1)当v一定时,与r成反比
2)当
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
3)当r一定时,v与
成正比
【课堂小结】
1、什么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及求解公式,他们间的联系。
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向心力的定义和方向,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及来源。
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初步掌握向心力的公式并可以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及向心加速度。
4、经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大胆发表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向心力理论分析到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素养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大胆分析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以及尊重实验、实践的客观唯物精神。【教学重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实验探究向心的大小也是教学难点。通过简单实例及分组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教具准备】
1、小球、细绳和光滑木板
2、向心力演示器16台。
3、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欣赏视频:我国选手赵宏博和申雪在花样滑冰比赛中,以精彩表演获得金牌,为国争光。视频中申雪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什么运动?(学生回答: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状态时刻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受到合外力)有力就会产生(加速度)。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外力及加速度的特点。
二、学生实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利用手中的小球、细线、光滑水平木板,构建一个简单的匀速圆周运动,让学生对小球进行受力,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特点:始终指向圆心,从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1、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的力。
三、学生观察得到向心力的方向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但始终指向圆心而且和速度方向垂直。
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而且速度方向垂直
四、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因为向心力和速度方向始终垂直,所以向心力不做功,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向心力的作用效果: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五、通过三个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对物体受力分析,说明向心力的来源。
物体随转盘一起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随滚筒一起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可以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它们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
六、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用两个小链球实验,凭感觉粗略体验。学生经实验、讨论有了自己的看法后,自由发言。)
学生的猜想:向心力跟物体质量m、半径r、角速度ω有关。
(若学生说到v,可引导学生由公式v=ωr得出ω和v有重复的部分)
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它们的定量关系。学生可能猜想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成正比。老师先不要作出判断。
提问:实验时能否让三个量同时变。
学生:不行,应该保持其它量不变,使一个量变化即控制变量法。
实验装置:向心力演示器。
介绍构造:
讲解工作原理:小球向外压挡板,挡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指向转轴,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两力大小相等,同时小球压挡板的力使挡板另一端压缩套在轴上的弹簧,弹簧被压缩的格数可以从标尺中读出,即显示了向心力大小。
演示操作:如何实现控制变量。
强调注意事项:
实验得出:
①F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ω、r一定,取两球使mA=2mB观察:(学生读数)FA=2FB。
结论:向心力F∝m。
②F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m、ω一定,取两球使rA=2rB观察:(学生读数)FA=2FB。
结论:向心力F∝r。
③F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ωA=2ωB观察:(学生读数)FA=4FB。
结论:向心力F∝ω。
归纳: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不能由一个实验、一个测量就得到一般 结论,实际上要进行多次测量,同时选取更精密的仪器,大量实验,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做。同学们刚才所做的实验得出:m、r、ω越大,F越大;若将实验稍加改进,如课本中所介绍的小实验,加一弹簧秤测出F,可粗略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设计很多实验都能得出这一结论,说明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结论。测出m、r、ω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为:F=mrω2r。
向心力:F22向心力=mωr=mv/r
我们知道合外力必然产生加速度,向心力实际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怎么样的呢?
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大小:
a=F向心力/m=ω2r=v2/ r=ωv
附加推导: a=4π2r/T2=4π2rf2
提问:方向是怎么样的?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同向,始终指向圆心
思考: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
学生:不是,因为加速度不恒定。方向时刻在改变。
板书: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见板书)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物理思想:先猜想后探究,从定性到定量。
3、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三维目标】 :
1、知道向心力是物体沿半径方向的合外力。
2、知道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
3、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4、知道离心运动原因,了解离心运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防止
: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 教学重点】
1、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及与圆周运动有关的几个公式
2、能用上述公式解决有关圆周运动的实例
【教学难点】
理解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是由某几个力的合力提供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向心力的求解公式有哪几个?
(2)如何求解向心加速度?
2、引入:本节课我们应用上述公式来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二、新课教学
1:关于向心力的来源。
(1)介绍:分析和解决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首先是要把向心力的来源搞清楚。2:说明:
a: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
b: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
c:不能认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除了受到另外物体的作用外,还要另外受到向心力。3.简介运用向心力公式的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它在哪个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找到圆心和半径。
(2)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位置所处的状态,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分析哪些力提供了向心力。
(3)建立以向心方向为正方向的坐标,据向心力共式列方程。
(4)解方程,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
4、实例1:汽车过拱桥的问题
(1)放录像展示汽车过拱桥的物理情景
(2)用CAI课件模拟:并出示文字说明,汽车在拱桥上以速度v前进,桥面的圆弧半径为R,求汽车过桥的最高点时对桥面的压力?
(3)a:选汽车为研究对象
b: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和桥对车的支持力 c:上述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且向心力方向向下 d:建立关系式:
FGFQ2向1mr
V2F1Gmr
e:又因支持力与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FV2压Gmr 且F压G
(4)说明:上述过程中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课堂练习1:
质量为M=1000kg的汽车通过圆形拱形桥时的速率恒定,拱形桥的半径为R=10m。试求:(1)汽车最高点对拱形桥的压力为车重的一半时汽车的速度;(2)汽车在最高点对拱形桥的压力为零时汽车的速率。
5、实例2:火车转弯
(1)介绍: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的合力等于
0,那么当火车转弯时,我们说它做圆周运动,那么是什么力提供火车的向心力呢?
(2)放录像、火车转弯的情景
(3)用CAI课件分析内外轨等高时向心力的来源。
a:此时火车车轮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外轨对轮缘的弹力。
b:外轨对轮缘的弹力提供向心力。
c:由于该弹力是由轮缘和外轨的挤压产生的,且由于火车质量很大,故轮缘和外轨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易损害铁轨。
(4)介绍实际的弯道处的情况。
a:用录像资料展示实际的转弯处外轨略高于内轨。
b:用CAI课件展示此时火车的受力情况,并说明此时火车的支持力FN的方向不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弯道的内侧。
c:进一步用CAI课件展示此时火车的受力示意图,并分析得到:此时支持里与重力的合力提供火车转弯所需的向心力。d:强调说明:转弯处要选择内外轨适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里FN来提供这样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设铁路转弯处的圆弧半径为R,h为内外轨的高度差,d为两轨道间的距离,火车以多大速度转弯,外轨与轮缘不相互挤压。F向=Gtgθ
当θ角很小时: tgθ≈sinθ=h/L ∴F向=Gh/L
再由F向=mv2/R,得 mv2/R=Gh/L
则有:v=GhR/md=ghR/d
讨论:①当V实=V时,向心力完全由G和N的合力提供;
②当V实>V时,火车轮缘与外轨相互挤压; ③当V实 6、实例3:旋转秋千 (1)观看录像,了解游乐园的旋转秋千(2)分析受力,处理圆周运动问题 7、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的砂轮磨制刀具 (1)离心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2)对离心运动的理解(1)离心运动的条件: 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便沿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飞出. 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不完全消失,而只是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一条曲线运动,远离圆心而去.(2)离心现象的本质——物体惯性的表现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有惯性,总是想沿着切线方向运动。只是由于向心力作用,使它不能沿切线方向飞出,而被限制着沿圆周运动.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将沿着切线方向运动,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必然结果.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减小,使它不足以将物体限制在圆周上,物体将做半径变大的圆周运动.此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但“远离”不能理解为“背离”.做离心运动的物体并非沿半径方向飞出,而是运动半径越来越大.(3)多媒体拓展生活中离心运动的利用 ①离心干燥器 ②离心沉淀器 ③洗衣机的脱水筒 ④用离心机把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 离心运动的防止: ①车辆转弯时要限速 ②转动的砂轮和飞轮要限速 四、小结 (1)如何分析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与运动? (2)圆周运动常见物理模型分析方法:骑车过拱桥 旋转秋千等(3)离心运动及其防止和利用 五:作业:学案 第2节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力是做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2.理解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三、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Fmrw2mv2r,向心加速的大小wr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出示思考题) (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 (3)上述物理量间有什么关系? 2.引入: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又如何呢?本节课我用心 爱心 专心 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 3.了解向心力的来源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向心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演示实验 a: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 b: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c: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2)模拟上述实验过程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绳绷紧前,小球为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 b:绳绷紧后,小球为何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4)通过讨论得到: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b: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 c: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2.向心力的大小 (1)通过课本实验体验向心的大小 a:拉住绳的一端,让小球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转动的快慢、细线的长短多做几次。b:引导学生猜想:向心力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半径有关。 c: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猜想大向心力可能与m、v、r有关,那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边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 (2)操作方法: a: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运动的角速度相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与运动半径之间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b: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运动半径相同,观察向心力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c:仍用质量不同的钢球和铝球,使他们运动的半径r和角速度相同观察得到: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向心力也越大。 (4)总结得到: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m、圆周半径r和角速度都有关系,且给出公式:F=mr2(说明该公式的得到方法,空气变量法、定量测数据) (5)学生据 3.向心加速度 (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向心力F的作用下必然要产生一个加速度,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这个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叫做向心加速度。 (2)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到ar a 4.说明的几个问题: (1)由于a向的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的变加速运动。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方向总指向圆心,是一个变力。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2vr推导向心力的另一表达式Fmv2r v2r 三、巩固训练 1.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而不改变速度的。 2.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的转速度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线速度、向心力分别变为原来的几倍?如果线速度不变,当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轨道半径和所受的向心力分别为原来的几倍 3.(1)展示思考与讨论中的物理情景 (2)分析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各是什么性质的力? (3)木块所受的向心力是由什么提供的? 四、小结 1.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点? 2.向心力的求解公式(1)(2)3.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1)(2)4.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作业:本节课后课后练习 三、试卷化作业。 六、板书设计 1、方向指向圆心 2、作用:改变V的方向 3、由物体所受的合力提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4、F2v2mrw;Fmr 1、方向——指向圆心 2、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3、2v2arw;ar用心 爱心 供 快慢的物理量专心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情景引入:提供虚设报道 据悉:“2000年7月25日,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跑到上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机长得知飞机机翼起火,紧急制动,飞机立即停止运动.” (在运动规律的研究中已经利用协和号客机有关信息,本课再次利用此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 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并且纷纷提出惯性问题。 师生回顾实际情景——多媒体视频: 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奔驰了约2000米、速度达到328km/h时,轮子压上美国大陆航空的DC-10脱落的小铁条,飞机机翼起火,如果停止起飞过程需要冲出约3000米长的距离(此结论在第一章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推论而得到过),机长拉起飞机,两分钟后飞机坠毁。 学生和老师一起再次经历心灵的震撼。 教师肯定学生们有关惯性的说法——惯性致使飞机不能立即停止运动?同时提出问题:假如有足够长的跑道,在3000米长的距离上有没有力强迫飞机向前奔驰? 学生的结论出现分歧,有同学提出有冲力,教师不急于表态。在后面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希望学生可以自我感悟认识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大自然和他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 ——牛顿的墓志铭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之牛顿第定律 牛顿定律——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教师讲解: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因为它太复杂而含混不清,这就是运动问题。探究问题:物体运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人们的直觉经验: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机械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要劳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强调亚里士多德分析与认识问题的方法: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得到结论。 一 提出思考问题:你是否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速度本身标志着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同学已经有足够的经验、知识、说“不”! 一、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 回顾问题:关于力,伽利略断言了什么? 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的存在。 提出假设请学生想象与思考,假如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 教师随手演示,仍然使一串钥匙摆动,观察其经历——几乎摆上初始高度。或许就是这样的观察经验,使伽利略设想了理想实验。 斜面实验——课件模拟。 引导观察和思考,伽利略理想实验经验与推论:理想条件下,小球可以达到原来等高位置;倾角越小,会运动得更远; 假如水平,小球将永远运动。 设小球释放的高度不同,在水平面上的速度不同,但是没有使物体减速的原因,物体会保持达到最低点的状态(速度)运动。 推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原因。 视频:沙弧球——在摩擦作用非常弱时,沙弧球运动距离被极大地放大了。为伽利略——理想实验推论提供体验性支持。 视频:保龄球以强烈的势头冲向目标——多次重复,请学生寻找冲力?同时对前面协和号问题得到统一认识——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引导总结“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笛卡儿: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是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他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使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 of motion)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引导对第一定律的深刻析、讨论: 如何理解“一切物体”? 不论物态如何、不论状态如何、不论什么位置——一反几千年束缚人们思想概念的教会观点——天上与地面的物体遵从不同的规律。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肯定了力的真正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强调: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位置”和“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速度的变化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强调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的性质——惯性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物体本身的本能。 自然界是非常“懒惰”的,本性——希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是物体与生据来的一种本能。 问题思考:企图保持不变,是不是不能变化? 否!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惯性——本能;歧途不变,能不能不变取决于是否有力迫使其改变。 问题深入:所有物体均具有惯性,是否所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本领相同? 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不同,而迫使不同的物体改变状态需要复出的努力是不同的——惯性大小不同,是什么使得惯性大小不同? 深入分析与思考:研究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速度、重力、密度、光滑等因素。 教师引导,理性思维研究分析: 关于速度,引导逆向思辨 ——可否认为我现在速度为零,惯性为零? ——可否认为我乘坐动车组飞奔着惯性增加?可否认为我对面乘客惯性为零? 学生深层次思考讨论。 统一认识:惯性既然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就应该与外界条件、外界作用是否有、大小、速度大小没有关系。 速度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同参照系,速度不同,而物体本身的属性应该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光滑——光滑是否没有惯性? 强调摩擦的作用。 重力——是否在太空中、卫星上没有惯性,能否以意念改变物体状态? 视频——失重,强化理解。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惯性是否与密度相关? ——比较冰和石头? 一冰山足可以撞坏太坦尼克号!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抽杀乒乓球、羽毛球,不可以抽杀铅球、保令球,撼树容易,撼山难。 这样的事例,使学生心灵感悟得到强化。 进一步:太坦尼克号已经发现了冰山,为什么躲闪不开? 协和号为什么难于改变运动状态? 质量大,运动状态难于改变。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mass)m——标量 单位:千克 符号 kg 四、解释生活现象,问题讨论: 1、最便宜的旅行方式。 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自转,一昼夜就能环游世界,这个设想可行吗? 答:因为地球上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当忽略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时,升空的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可能相对地球绕行一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我们竖直上抛的物体还会落到原来的地方?而不是落在原位置的西边? 现实类比:观察视频——汽车上抛球: 在快速行进的汽车上,竖直抛出的物体会落回手里。 引申,思维体验: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 2、既然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能变化?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了,是不是就没有惯性了? 注意: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意义: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定义了惯性概念: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关于“对力学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假定、对物质运动的基本观点都作了界定”的问题,鉴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暂不说明。 注意:惯性不是力! 问题拓展:物体存在惯性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设想,假如物体没有惯性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惯性的利用和预防,课件 撞车 安全带视频,学生对惯性的感悟与体验再次得到强化,同时强化了安全意识。 认识拓展,问题: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运动第一定律不能经过实验检验,那么惯性定律为什么还被认为是一客观规律? 引导认识: 1、不存在反例 2、近似条件——彗星运动 视频:沙弧球运动、气垫导轨实验 3、以其为理论依据得到的推论可以经过实践检验 4、建立在实际观察和理性思维上 教师展开:人类对于惯性的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一直至牛顿,经历了2000多年无数个有名无名的科学家的探索才逐渐趋向完美,而其中对伽利略的用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努力,就像是读福尔摩斯一类的侦探小说。在好的侦探故事中,一些最明显的线索往往将读者引导到错误的猜疑上去,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靠不住的”。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送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取。——《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我国远在春秋战国的“墨经”上已有惯性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的《考工论车舟人篇》中更有明确的记载:“劝登马力,马力既竟竭,犹能一取也。”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路,这显然是讲述一种惯性现象。 这段历史对每个学习物理并愿通向成功之路者是最好的借鉴。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可靠事实+理论思维→理想实验 课后思考问题:第一定律建立的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在本章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有惯性(第二讲,可以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更多内容可以到http://61.184.119.196:8012/gzpt/xkjx/g1wl/g1wl08/unit01/kzzl.htm查找 再本章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的感想体会。作为本章测评的 一部分。 本课的设计思想是我多年所坚持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且不断完善,近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提高了课程的体验与感染力。多年来,本课有学校内外,本学科及其他不同学科的很多老师听课,给以高度认同。 可以通过以下一组问题的判断,知识巩固并且检测教学效果 问题判断: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状态为止 错(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2、运动越快的物体一定受到更大的力作用,力越大,物体的速度一定越大 错 3、由于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会无故改变 对 4、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对 5、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说明受力作用后物体不再具有惯性了 错 6、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要持续改变状态必须持续施加力,这是因为物体的惯性在起作用 对 7、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撤消动力后,最终会停止运动,这是因为物体不受作用力了 错 8、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消失后物体的速度将会逐渐减小 错 9、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方向总与力的方向一致 错 10、只有静止和匀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错 11、如果不受重力(不考虑空气阻力),向上抛出的物体将会向上做匀速运动 对 12、力是产生加速度和速度的原因 错 13、跑得快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跑得快的物体惯性大 错 14、受重力大的物体,惯性大,物体在月球上受重力减小,其惯性减小 错 15、在宇宙中不受重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错 16、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物体的惯性消失 错 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案例 一、《课标》内容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1、侵华事变: (由于高中生对抗战史的主要事实比较清楚,本目主要采取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你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史,请你们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在学生回答后,课件打出:《中华民国图》,在图中相应位置闪动出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思考】:“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课件打出“国策基准”的材料)。 (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 (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2、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下列这首诗)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o”(零)吗? 不——分明是一颗颗屈死的头颅,正面对屠刀,怒目相看!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0”(圈)吗? 不——分明是一根根高悬的绞索,东条英机们 ,不正吊死在耻辱柱上?! 凝视300000,—— 字字在喷火,声声在呐喊: 多行不义必自毙,血债定要用血来偿还! 3、潘家峪惨案:现场一角等图片,死难者1200余人。 4、七三一细菌部队:出示活体实验、2003年中毒后李贵珍等相关图片。 27万——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日本学者认为,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他们认为,死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中国人多于日军于1937年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人数); 3000公斤——侵华日军“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每135克的纯细菌就可以使400平方公里之内的所有水源遭到污染,每年的生产量足以污染全中国的水源); 3000人——侵华日军“731”部队用活人作试验人数(仅日方承认的); 【讨论】同学们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一定深有感触,请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学生回答)。【学思之窗】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野兽? (武士道精神、灭亡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识)。 我们经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我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进行着大破坏、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华在哭泣。偌大的中国乌云密布,哀鸿遍野。泱泱中华,面临亡种灭国的危机。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人,你该怎么做(学生回答)?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课件打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 1、探究一: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闻发布会: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国共双方】请分别代表国共双方阐述自己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一: 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先后有70余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等32名少将。材料二: 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伤亡60余万人,解放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材料三: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生发言后小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1)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播放有关影象资料);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2)评价:积极抗日,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计划;节节败退(片面抗战路线)。(先在课件上打出证明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抗战的有关数据,让学生总结概括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最后打出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加深学生印象。) 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据地;重大战役:平型关战役(抗战初期第一次胜利)、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回民支队的抗战。(课件展示有关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日的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探究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谜语大家猜】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屈原、苏武、共工)(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2)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3、探究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学生阅读后发言)。材料一: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二: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学生发言后总结: (1)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60多年过去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到底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中日两国的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又如何? 课件:展示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图片、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图片 (图片配文字:同样是祭拜,相似的事件,不同的形式,迥异的内容。德国人跪下了,跪在了受难者墓前,跪得是那么的坦诚;日本人却站着,站在了凶手的牌位下,站得是那么的孤傲。同样举起过屠刀,也同样放下了凶器。德国人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用真诚换取理解,融入欧洲,强大自身;日本人无视历史、歪曲历史,用丑恶掩盖罪恶,一意孤行,伤害四邻。有的人下跪了,他显得更崇高;有的人还站着,他看着更卑微;有的人为尊严,有的人为生存;有的人毫无廉耻,有的人荒诞不经……下跪,意味着什么?你又为什么而下跪?参拜,又意味着什么,惨死在日本屠刀下的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同样的忏悔?)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不愿正视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之一。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 中国: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我不懂这段历史) 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兼总代表、2002年十大人物之一的王选图片 (颁奖词:“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h·哈里斯。下一个“王选”,会是你吗?)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 我们应该怎么做? (历史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课后探究(两题任选一题): 1、2005年,香港人大代表朱幼麟向全国人大递交了《我国国家级、国际化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议案。请你就抗日战争设计一项国家级、国际化的纪念活动(包括活动形式、设计理念及设计理由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对日本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纪念活动进行了记录,现摘抄一些: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广岛:2001年,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4万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人数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人左右,最多不到一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800或1/500……第三篇:高中物理 2.2《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教案 教科版必修2
第四篇:高中物理:3.2《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第五篇:精品教案--人教必修1 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