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功和能教案1(鲁科版必修2)

时间:2019-05-12 20: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功和能教案1(鲁科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功和能教案1(鲁科版必修2)》。

第一篇:1.2功和能教案1(鲁科版必修2)

第2节 功和能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知道能量的定义,知道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能量;

2、知道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是因为物体具有能量;

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知道转化中总能量守恒。

(二)能力目标

1、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解决有关能量的问题;

2、知道功和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功和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学会从功能角度去探索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2、知道能量的转化用做功来量度。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问题中如何得到能量的转化情况,并用做功来定量地反映这种转化。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举例法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初中我们学过能量守恒定律,同学们回忆一下该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新课教学 1、能的概念

(1)、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把四幅图对比在同一幅画面上。①流动的河水冲走小石块; ②飞行的子弹穿过木板;

③自由下落的重物在地上砸了一个坑; ④压缩的弹簧把物体弹出去。

(2)、分析概括图片中流动的河水、飞行的子弹、下落的重物、压缩的弹簧都各自对物体做了功。

(3)、总结: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具有能。(板书)(4)、同学们结合生活,举些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张紧的弓能够做功,所以它具有能; 电动机通电后能够做功,它具有能。打夯机能做功,它具有能; 流动的空气能做功,它具有能。

(5)、结合学生所举例子总结: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例如:有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流动的空气具有动能等。

(6)、①演示:把弹簧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挂一物体,用力向下拉物体,使弹簧伸长后释放,物体将向上运动。

②分析:拉下物体,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松手释放后,弹簧缩短,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具有了动能,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即把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③总结: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转化过程中守恒。(7)、用多媒体展示几种现象,学生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①水冲击水轮发电机发电。机械能—电能; ②太阳出来,照耀森林。太阳能—生物能。③傍晚,电灯亮了。电能—光能(内能)

过渡引言:上边我们分析了几个能量转化过程,并且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做功,那么,功和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2、功和能的关系

(1)、用多媒体展示下边几个过程

①人拉重物在光滑水平面上由静止而运动;

②在水力发电厂中,水流冲击水轮机,带动水轮机转动; ③火车在铁路上前进。(2)、师生共同分析

①中人对重物做功的过程中,人的生物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②在水力发电厂中,水流对水轮机的冲击,带动水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转动而做功,水流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③火车前进而做功,把油和煤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又把内能转化为火车的机械能。在上述过程中,发生了能量转化,且都伴随着做功过程并板书。

八、巩固训练

关于功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功就是能,功可以转化为能; B、做功越大,物体的能越多;

C、能量转化中,做的功越多,能量转化越多; D、功是物体能量的量度。

九、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并且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功和能的观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十、布置作业

十一、板书设计

功和能

1、能量是表示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的大小的物理量;

2、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3、功和能的联系: ①功和能都是标量; ②功和能的国际单位都是焦; ③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功的过程量,能是状态量。

功的大小等于转化的能量,但功不是能。

第二篇: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教案1 鲁科版必修2

交流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3.2 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同步测试

1.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之比是 [

] A.2∶1

2.一物体以足够大的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最后1s初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和最后1s内的位移大小分别为

[

] A.10m/s,10m B.10m/s,5m C.5m/s,5m D.由于不知道v0的大小,无法计算

3.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的气球上,突然掉出一个沙袋,在沙袋离开气球的瞬间,沙袋的初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为

[

] A.初速度向上,加速度向上 B.初速度向上,加速度向下 C.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向下

D.初速度向上,加速度方向应由气球上升的加速度a与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决定

4.将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在图2-14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是 [

]

5.一个物体向上竖直抛出,如果在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所受的空气阻力数值相等,那么在图2-15中能够正确反映它的速度变化(以向上方向为正方向)的是

[

]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6.一小球从竖直的厘米刻度尺零点处自由落下(图2-16),如给此小球拍照,发现底片上留有从第n1到第n2刻度的痕迹,则小球从刻度n1到n2的时间为____.

则物体从下落到着地的时间为____.

8.竖直上抛物体在上升阶段的最后三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____.

9.从离地高度为h处有自由下落的甲物体,同时在它正下方的地面上有乙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要使两物体在空中相碰,则作竖直上抛物体的初速度的取值应为____(不计空气阻力,两物体均看作质点).若要乙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甲物体相碰,即v0取值为____.

10.一小球从塔顶竖直上抛,它经过抛出点之上0.4m时的速度为3m/s,则它经过抛出点之下0.4m时的速度为____(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

11.某人在高层楼房的阳台外侧上以2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石块,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m处所经历的时间可以是多少(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12.小球从高h0=120m处自由下落,着地后跳起,又落下.每与地

(2)求小球下落到停止的总时间和总路程(g取10m/s2).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B.

8.5∶3∶1.

12.(1)图略;(2)15s,200m.

10.5m/s.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第三篇:《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案2(鲁科版必修2)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案2(鲁科版必修2)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2.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引入】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有两个重要的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氧化性:

2so2 + o2 2so3,so2 + 2h2s = 3s + 2h2o。为什么一个式子用“",一个式子用”=“号?说明什么?

有些化学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即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这与化学反应的限度有关。【板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思考】

下列各组化学方程式,寻找每组内两个化学反应的异同,谈谈你对化学反应的认识。(1)2h2 + o2 ===== 2h2o(放热反应)2h2o ===== 2h2 + o2(吸热反应)(2)fe + 2hcl(浓)=== fecl2 + h2↑ fe + 2hcl(稀)=== fecl2 + h2↑(3)2co + o2 ======= 2co2 2so2 + o2 2so3 【问题】

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板书】

1.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媒体展示】

与不可逆反应比较,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通过表中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思考】

为什么可逆反应中,so2等反应物不可能被全部消耗? 【小结】

1.什么是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 3.正反应、逆反应 【问题】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能否出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媒体展示】

2so2+o2 2so3 【问题】

进行到什么时候”停止"了?说明你的理由。【问题】

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请在下图中画出反应a(g)+ b(g)c(g)+ d(g)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图。【阐述】

由图可知一定条件下,从反应物开始建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一段时间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反应达到平衡。从逆反应开始也可以吗? 【点评】

从已学过的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数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板书】

2.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第四篇:《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教案8(鲁科版必修2)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教案8(鲁科版必修2)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一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高考试题库

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2.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

3.认识共价化合物及离子化合物,化合物类型与化学键类型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本质的理解。2.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判断。【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讲解、探究、练习等。【教师具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

自学习化学以来,以接触过许多化学反应,而且在分析这些化学反应时,主要是考虑参与反应的物质通过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其实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伴随能量变化。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为了制取物质,有时利用释放能量。【板书】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实验录像】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师问】

1.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发生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2.以电解水为例,说说水电解时为什么要消耗能量?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

3.为什么碳与氧气反应需要先加热?

4.初中化学中曾经讨论过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板书】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学生讨论】 【讲解】

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存在着强的相互作用,破坏它要消耗能量,通电为水的电解提供能量。【板书】

1.化学键:相邻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 【讲解】

〈1〉相邻而非较远。

〈2〉“强相互作用”包括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投影】

水分解时分子中化学键变化情况示意图。【交流、研讨]】

见课本32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检查】

学生自动起来回答。【讨论】高考试题库

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引入】

氯化氢分子存在着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的化学键,氯化钠固体中也存在化学键,但是两者中化学键是有区别的。【板书】

2.化学键的类型 【联想、质疑】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思考:

1.氢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有形成分子的趋势? 2.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高考试题库 【讲解】

氢原子和氯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一对共用电子,使两者的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从而形成氯化氢分子。【板书】高考试题库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阅读】

含共价键的常见物质。【归纳】

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是共价键。【投影】

金属钠、cl2、nacl、与它们的微观结构示意图。【交流、研讨】

1.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2.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讲解】

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形成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两种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稳定化合物-氯化钠。【板书】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元素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交流研讨】高考试题库

1.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是什么?

3.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是什么?

4.哪些元素的原子之间可能形成离子键(成键条件)? 比较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异同: 共价键 离子键 成键原因 成键方式 成键微粒 成键元素 【交流研讨】

完成课本34页的表格。【板书】

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归纳板书】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思考】

如何理解与区别离子键与共价键、离子键的化合物与共价键的化合物? 【迁移应用】有哪些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哪些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它们还属于哪类物质? 【列表归纳】化合物、构成微粒、实例、与电解质的关系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

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下列变化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a.加热分解氯化铵 b.干冰气化 c.水通电分解 d.氯化钠溶于水 3.下列几组化合物,化学键型不相同的是:()a.nh3 和h2o b.hcl和hno3 c.h2s和na2s d.cacl2和nacl 4.下列微粒中,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a.nh3 b.nh4cl c.h2s d.kcl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重难点。【课后作业】

课后1、2、3、5。【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 2.化学键的类型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第五篇:功和能·功·教案

功和能·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2)能够用公式W=Fscosα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α,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α<90°时,cosα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当α=90°时,cos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α≤180°时,cosα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

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

b.如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4.例题讲解或讨论

例1.课本p.110上的〔例题〕是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示范。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推力F对箱子所做的功,实际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α对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竖直分力Fsinα与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对箱子不做功。

例2.如图3所示,ABCD为画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边长为a,P为体。用水平力F沿直线 AB拉物体缓慢滑动到B点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动到C点停下,接下来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CD拉物体滑动到D点停下,最后仍DA拉物体滑动到A点停下。若后三段运动中物体也是缓慢的,求全过程中水平功是多少?

静止于A点的物直线BC拉物体滑用水平力F沿直线力F对物体所做的此例题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出一个所得结果是W=0的学生发言,此时会有学生反对,并能说出W=4Fa才是正确结果。让后者讲其思路和做法,然后总结,使学生明确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与a同方向,做功为Fa,四个过程加起来就是4Fa。强调: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简单地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画等号。要结合物理过程做具体分析。

例3.如图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水平恒力,大小分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

别为:F1=3N,的过程中,它们多少功?

此例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即不注意力与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这种低级错误,引导学生注意在题目没有给出位移方向时,应该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知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二是通过例题得到的结果,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所受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并从合力功与分力功所遵从的运算法则,深化功是标量的认识。解答过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s1=3m、s2=4m,F1对P做功为9J,F2对P做功为16J,二者的代数和为25J。F1、F2的合力为5N,物体的位移与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Fs=5N×5m=25J。例4.如图5所示。A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其右侧固定着一个滑轮的细绳的P端固定在墙壁上,于细绳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程中,力F对物体做多少功?(上、下两段绳均保持水平)

定滑轮O,跨过定体向右滑动s的过本例题仍重点解决计算功时对力和位移这两个要素的分析。如果着眼于受力物体,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两条绳的拉力,合力为2F。因而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s;如果着眼于绳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点,则可知物体向右发主s位移过程中,Q点的位移为2s,因而力F拉绳所做的功W=F·2s=2Fs。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结果是相同的。

(三)课堂小结

1.对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重复(包括正功和负功的意义)。2.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再作些强调。

五、说明

1.考虑到功的定义式W=Fscosα与课本上讲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别是对式中s的解释不一,有物体位移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之分,因而没有给出明确的功的定义的文字表达。实际问题中会用功的公式正确进行计算就可以了。从例题4可以看出,定义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将位移解释为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比较恰当的。如果将位移解释为受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学生会得出W=Fs这一错误结果,还会理直气壮地坚持错误,纠正起来就困难多了。2.由于对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是初步的,因而对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也是初步的。这节课中只是讲到受力物体得到能量还是失去能量这个程度。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再进一步作出说明。在机械能守恒的物理过程中,有重力做功,地球上的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并没有增加,因而正、负功的意义就不能用能量得失关系去说明了。在这种情况下,重力做正功,表示势能向动能转化;重力做负功,表示动能向势能转化,这里的正功、负功不再表示能量得失,而是表示能量转化方向的。

下载1.2功和能教案1(鲁科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功和能教案1(鲁科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1描述圆周运动教案1(教科版必修2)

    第二章圆周运动 第1节 描述圆周运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5 鲁科版必修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的】 1. 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 2. 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关系 【重点、难点】 原子核结构......

    3.3《平抛运动》教案3(鲁科版必修2)

    www.xiexiebang.com 3.3《平抛运动》教案g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平抛物体运动是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使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英语教案必修1。2

    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英语”为话题,介绍了英语在当今世界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好英语的必要性,了解英美语言在词汇、拼写......

    【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鲁科版必修2)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的】 1. 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 2. 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

    高中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鲁科版必修2

    3.1.1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典例导悟】 【典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B.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C.有机化合物......

    历史必修2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 地域差别:北方以......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大全]

    师刘人云高2册教案高中第2册 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教案 深圳市学科带头人 刘人云 ※本单元目标与要求: 1、在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认识自己”中,我们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