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必修2教案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革新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黄河以及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
四、生产方式(1)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 的方式生产。(2)个体农耕 ①出现:春秋时期。
②原因:生产工具和 的进步以及 的出现。
③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④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典例探究】
1.(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3.(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代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一、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
2.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即。
(1)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 ”是劳动者的份田。(2)瓦解: 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3.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
(1)确立:战国时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3)发展
①宋初:“ ”、“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②明清时期:随着 经济繁荣,通过 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统治者采取“ ”、“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二、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 关系。2.发展
(1)时期已经产生。
(2)宋代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3)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影响
(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2)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巩固练习】
1.据《左传》记载:“晋郤(xi,姓)至与周争鄇(晋之温地)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材料中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是
A. 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私有化趋势明显
C. 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趋于严重 D. 周天子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
2.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①自耕农承担田租、兵役、徭役等负担 ②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等负担 ③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 ④都有小生产者意识,都是落后阶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意义。二.非选择题
4.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都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和80%。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的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嘉靖八年,霍韫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份)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广东无藩府,非欺隐即委于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 ——《明史·食货一》
材料二 凡官地,例禁与民交易。然旗人不习耕种,生齿日繁,不免私有质鬻。……自和珅管大农,奏改前章,于是旗人及府庄头率多撤地别佃,贫民始多失业。
——赵尔巽《清史稿·食货一》
材料三
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以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
——《周庄镇志》卷四,风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材料一中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封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
(2)材料二、三反映出农村怎样的经营方式?“田底”和“田面”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明清这种经营方式和土地生产关系如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具有没收和再分配土地以及向庄田征税的特权,但它没有阻碍土地的随时买卖和继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考点解读】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解读: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有:冶金术的进步主要包括青铜技艺、冶铁技术、炼钢技术,突出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和冶铁技术成就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丝织业、棉纺织业技艺的发展与成就;陶瓷技艺,制瓷业的成就以及古代中国陶瓷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掌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官营手工业的衰败与私营工业发展的辩证关系;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第三,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第四,“男耕女织”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它是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
【知识梳理】 一、三大手工业的发展 1.冶金业
(1)冶铜业:青铜时代是指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2)冶铁业
①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 和钢的技术。
②燃料:汉代开始用 作燃料冶炼。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 冶铁,明朝流行开来。2.纺织业(1)丝织业
①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②西周后:丝织工艺有突飞猛进的发展。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 ”称号。④唐代:出现 技艺。(2)棉纺织业
① 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 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使 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③到 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3.陶瓷业
(1)制陶业:陶器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2)制瓷业
①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
②南北朝时期:烧制出,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③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 的生产部门。④宋代: 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与 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
二、经营形态的变迁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与农业相结合,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很少进入市场。(2)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 起了一定作用,但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
(1)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 地位。
(2)特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到。3.私营手工业
(1)产生: 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工、商与士、农并称为“ ”。(2)发展过程: 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变化: 以来,私营手工业的商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朝中后期出现 关系。【要点突破】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突破提示: 史实归纳分析法
突破归纳:
1. 2. 3. 4. 5. 6. 7.【典例探究】
1.(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中唐诗人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对诗中所述社会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官方保护手工业技术的沿袭 B.政府禁止男方到女方家落户 C.手工技术传男不传女陋习的形成 D.唐朝由盛转衰 3.(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士,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代景德制瓷迅速发展有哪几方面的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官窑”“民窑”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民窑”崛起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3分)请说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2分)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考点解读】
考点: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耕时代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 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2.商朝:出现职业 和货币。
3.周朝:实行“ ”政策,对商业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 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5.隋唐:陆上和海上 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6.宋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集镇、夜市兴盛;
元朝出现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
7.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商人群体形成。
二、农耕时代城市的繁荣 1.城市功能与格局的变化
(1)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主要职能是、军事重镇;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 制。
(2)宋代以后:城市的 增强;允许县城以下的城郭和乡村设市贸易,还出现了 市、晓市和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界限也不复存在。2.港口贸易城市的繁荣:唐宋时期(1)原因:海上贸易的兴盛。
(2)表现: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今蓬莱)等港口城市的兴盛。3.工商业市镇出现: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 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 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取向发生矛盾。2.表现
(1)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以 变法为代表。(2)西汉:汉高祖强化重农抑商,压制私人商业。
(3)中唐及宋元:政策有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实行 政策,商人地位提高。(4)明清:压制商业发展,对商人进行盘剥。
3.影响:阻碍 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潮流。【典例探究】
1.(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2.(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3.(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 “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 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下和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 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7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最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5分)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点解读】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梳理】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当时的 水平明显提高。2.手工业:明中叶以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异常活跃。4.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
5.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 的增长。6.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概况:明中叶以后,苏州的 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3.特征
(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 为经营特点。(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4.地位: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 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 地位。
三、近代前夜发展的迟滞 1.原因
(1)经济结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占据主导地位。(2)封建剥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3)专制统治:明清帝国的 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4)不利政策:明清两朝实行的“ ”政策、闭关锁国,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2.危机
(1)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2)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对外积极殖民扩张。
(3)中国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典例探究】
1.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3.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4.(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下学期学习历史必修2“经济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二、学生现状简析
今年任教高一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所以教学将在基础环节中展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经济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
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第三篇:历史必修1教案1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师:郭金花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革命前的俄国基本情况;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通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史料研读、概括的能力等地培养。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情景再现,资料应用,问题探究,达到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导入:】
材料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
问: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有何不同? 事实证明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恩格斯强调“共同胜利”“发达国家”
列宁否定了“共同胜利”得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数国获得胜利的新结论” 【讲述新课】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影视,层层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材料一反映出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经分布于各工业部门……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 ……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帝国主义国家、落后、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
2、材料二、三能够说明当时的俄国存在着什么问题?
v 材料二:1905年1月16日,也就是俄历的1月3日,俄国首都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的一万多名工人为反对工厂主开出四名工人举行罢工,……到这一年的8月吧,全国的罢工人数达到了80万人,……出现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这一组织形式,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县出现了农民反封建地主的斗争。……
v-------选自《必修一教师用书》第278页
v 材料三:自16世纪起,沙俄就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中叶,已经吞并了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西伯利亚、中亚等地区,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殖民帝国。在这个帝国中,有一百多个民族,非俄罗斯人占人口的57%,是人口的多数。沙皇政府将非俄罗斯人称为“异族人”,对他们实行残酷镇压,……
v------《列宁全集》第6卷第12-13页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3、材料四能够体现出俄国工人具备什么特点?
材料四: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革命性强
通过这些材料得出三个结论
l 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 l ②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 l ③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教师介绍1914年发生了世界大战,俄国也参加了一战,然后播放二月革命的视频 根据影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接下来的十月革命做比较做铺垫 思考:二月革命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
思考:二月革命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四月提纲》原始材料 l ……
l
2、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度,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l 这个过度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 l
l 思考: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作出什么样的指示?列宁给中央委员会的信(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材料: 同志们:
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却是等于自取灭亡。
……无论如何必须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成员,解除士官生的武装(如果他们抵抗,就击败他们),……
思考:列宁又做出了什么指示? 观看十月革命的视频
整个设计都想体现“论从史出”,并通过这些材料得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除了刚才的3点之外,还包括④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⑤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再设计问题问:为什么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干涉俄国革命,难道他们希望世界上出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吗?由此得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还包括⑥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
学思之窗
因为涉及到十月革命的措施,而这个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思之窗的内容让学生一方面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分析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的原因,来解决教学的难点。
问题设计:
思考: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播放视频 意义和影响:
1、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2、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3、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4、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5、给全世界送去了马克思主义
6、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迅速终结
7、殖民地半殖民地展开民族解放的新浪潮 【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列宁主义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此以后。在十月革命的伟大旗帜的指引之下,世界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新浪潮。今天虽然社会主义出现了一些挫折,我们不要悲观气馁,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可以见彩虹?我们一定要坚信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第四篇: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5 编制者:王秀娟 使用时间:09年2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重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旧课复习: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学习要求:列举中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主要成就)
1、青铜冶炼:(1)青铜时代:(2)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2、冶铁业和炼钢业:(1)主要成就:(2)钢铁应用的影响
(3)冶炼燃料的变化(按时间顺序列举)
二、纺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1)按时间顺序列举中国古代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2)汉代的中外贸易之路被称为“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棉纺织业:
(1)棉纺织业何时在中国内地兴起?黄道婆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2)棉纺织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三、陶瓷制造业地(根据了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1、制陶业:了解中国古代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2、制瓷业:按时间顺序列举中国古代陶瓷业的主要成就,概括每个阶段的特点(1)东汉南朝时期:
(2)唐代:
(3)宋代:
(4)元以后: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
1、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有哪些方式?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其长期存在对我车古代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3、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是怎样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其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经历了一个由官营手工业为主到私营手工业为主的变化过程。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
1、我国古代用煤冶铁的时代出现在()
A 春秋
B 战国
C 西汉
D 唐朝
2、我国古代从何时起获得“丝国”的称号()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汉代
3、元代黄道婆革新的技术是()
A 丝织技术
B 麻织技术
C 毛织技术
D 棉纺织技术
4、古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始于()A 战国
B 汉代
C 南北朝
D 唐朝
5、士农工商并称为国家的“四民”始于()
A 西周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南北朝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
曲礼》 材料二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 小匡》 材料三
(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千余人。
——《汉书 盐铁论 复古》 请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思总结
附答案:选择:CDDDD 材料题: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官营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且工匠们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材料三反映了汉代一度出现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局面。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6 编制者:刘金花
使用时间:09年2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商业发展的特点 难点:重农抑商 旧课复习: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商业的发展:
1、思考:与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朝时期:(2)周朝:
(3)春秋战国时期:
(4)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5)宋代:(6)元代:
(7)明清时期商业的新特点有哪些?
二、城市的繁荣
1、商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
2、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特点有哪些?
3、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宋代城市有哪些特点?
4、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情况如何?
5、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
三、“重农抑商”
1、王朝政策与商业的重要性
2、重农抑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不同时期商业政策的变化: 商周时期: 战国: 汉朝:
中唐以来:
明清时期:
4、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巩固练习:
1、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
A 西周B 春秋战国
C 西汉
D 唐朝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包括()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 烟草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下列关于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周到唐代的市与居民区分开
B 县城以下禁止设置市的规定在唐朝被打破 C 宋朝的市取消了时间的限制 D 明清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自战国至明清,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然而,某一朝代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这一朝代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5、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③避免了逃避生产劳动的现象 ④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 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两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反思总结
附答案:选择:BABBB 材料题:(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7 编制者:葛美玉 使用时间:09年3月 日 班级:
姓名: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知识重点:重农抑商、海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旧课复习:
新课学习――先预习,再学习,后巩固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传统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简单了解)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明清国力强盛
(二)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时间和地点:
2、原因:
3、含义:(从中概括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三个要素)
4、萌芽的典型表现:
5、阻碍萌芽发展的因素(1)
(2)
(3)
(4)
二、近代前夜的危机
1、危机的原因(结合教材和课后阅读与思考)
2、危机的表现: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明清农业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 水稻的种植南北比较普遍
B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C 粮食产量减少,经济作物增多 D 耕地面积日益缩小
2、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造成货币制度的变化
B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C 促进了城镇集市的发展
D 促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 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制瓷业中出项很细的技术分工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4、体现江西景德镇制瓷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是()
A 官办手工工场
B 民间小手工作坊
C 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的民营劳动组合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5、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 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反思总结
答案:BDDCD
第五篇: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会议召开的背景:
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P116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抛弃了“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城市
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概念),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质?(复习资料P117。3)
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意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
2.农村改革: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对人民公社时期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农村改革的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
1978~1984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其核心内容就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单干”,农民获得有限的自主权。
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特征:包产到户
性质:管理方式的变革
进程:一是自发和初步推广阶段,“文革”后安徽个别地区自发出现,安徽和四川率先试行;二是肯定和全面推广阶段,中央的及时肯定推动了责任制的推广。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自主权参考复习资料:115――――117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2)、国企改革实质: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
3).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4)、改革内容:所有制、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
5)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使国有企业更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P143)
【深化·拓展】:如何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参考复习资料117)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理论的总结,形成特色
1、原因: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特有。)
2、建立的过程:十四大提出――-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框架――――十五大完善创新
3、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复习资料P116)
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P118复习资料)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4、.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5、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
A.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B.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促进
C.对非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肯定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
6.、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
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7.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
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
8、“文革”以后,中国现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C.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化D.建立综合性企业集团
10.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制的标准有 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②政企分开、负盈不负亏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④管理科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12、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13.对乡镇企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B.是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
C.是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D.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人经济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引自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引自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引自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答:(1)不能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了利用市场经济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说明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3)一致。因为它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2、材料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现象的成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答案]:(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安徽凤阳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流传的一段花鼓词很能说明问题:“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你能说出导致这种巨大变化发生的政策措施么?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政策措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在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启示: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