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教案2.1.1 平面

时间:2019-05-13 22:0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2教案2.1.1 平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2教案2.1.1 平面》。

第一篇:必修2教案2.1.1 平面

§2.1.1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与价值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身边的实物思考、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等,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正(长)方形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想

(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师:那么,平面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平面含义

师: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师: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一学生上黑板画)

之后教师加以肯定,解说、类比,将知识迁移,得出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

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点A在平面α内,记作:A∈α

点B在平面α外,记作:B

3、平面的基本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P41的思考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把一把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桌边,可以看到,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了桌面上,用事实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公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前几行相关内容,并加以解析)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或测量用的平板仪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出公理2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教师用正(长)方形模型,让学生理解两个平面的交线的含义。引导学生阅读P42的思考题,从而归纳出公理3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表示为:P∈α∩β =>α∩β=L,且P∈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4、教材P43 例1 通过例子,让学生掌握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符号的正确使用。

5、课堂练习:课本P44 练习1、2、3、4

6、课时小结:(师生互动,共同归纳)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2)三个公理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7、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预习: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第二篇:平面图形教案 2

《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掌握已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打开记忆库

1、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平面图形的世界,一起来回顾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板书课题)

二、梳理,引导建构

(一)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着图形描一描,说一说。计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

2、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指着图形摸一摸,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想想议议(1):分别比较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二)复习周长的计算。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哪些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学

生说,教师对应板书)

2、思考:其它3个图形能不能也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呢?你有什么高招?

(三)复习面积的计算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已学过,请在练习纸上写出来。(学生写完后,教师抽样展示,并对应板书。)

2、想想议议(3):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小组进行讨论。

3、根据学生回答,逐一电脑演示其推导过程。

三、沟通,构建网络

1、设计网络图: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这些图形来重新摆一摆吗?(小组合作设计“网络图”)

2、学生汇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怎样设计更合理些?

3、教师出示网络图。根据这幅关系图,你可以发现些什么? 小结: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四、应用,提高能力。

1、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重点理解半圆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能忽略下面得那条直径)

2、实际中的应用。(重点理解求什么和怎样求?)

3、比较想一想、议一议,变式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认识到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图形的面积不一定相等的理念)

4、动手操作,在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根据他们面积的计算方法,自己设计需要的数据,并绘制对应的图形,做以验证。

5、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多种方法和角度解决图形的面积,侧重于从内部助线分割转化成几个熟悉的图形,准备从外部增加辅助线,利用整体减去部分的关系。

五、总结,结合网络图。请学生谈对这节课学习的收获。

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2009年5月在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了区级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东关小学执教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节青年教师数学展示课,获得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好评。

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研究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从而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通过交流和动手拼摆,行成知识的网络结构。难点是让学生能自觉熟练应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平面图形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理念。

一、注重自主整理与思维的个性化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为此,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自主整理中,学生获得了富有个性化的不同的知识网络图,打破了教材的单一性,并在各种网络图的比较中,异中求同,提高了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

学生利用自己测量手头上的图形,并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意义。在小组中,学生互相合作,交流,自主构建了知识网络图,并发现了周长相等的六个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结合现实与创新应用

教学中争取突破以往复习课以练为主的形式,注重选择生活中有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现实内容。在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成功,同时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个环节,利用组合图形,升华学生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的图形通过分割、旋转、平移、添加辅助线等手段变化成熟悉的能够计算的图形,充分体现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平面图形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明确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进行熟练运用,同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整理知识,掌握复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系统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区分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不同点.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形成知识网络.

四、教学对象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可以说,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五、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一)、设计精 :一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设计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而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内容多而杂,教学中如何既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又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本课作了精心的设计。、在兴趣中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课伊始,老师就出示小区的平面设计图,配以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这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感受到数学美,老师又及时地激疑:从这些平面图形你想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在点拨中梳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在记忆库中再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分层次先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突出了 “ 有无计算公式 ” 的思考方法,紧扣 “ 所有边长的总和 ”,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强调了 “ 各面积公式的推导 ”,唤醒学生的思维链接,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在合作中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利用学具把六种平面图形重新排列,让人一眼就看出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比一比、排一排、议一议中思路逐步清晰;其次,要求学生说出 “ 排 ” 的理由,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再次,老师引导排列图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认识到最基本的图形 —— 长方形,体验转化思想,对知识进一步高度概括,还渗透了学法指导;最后让学生比较辨析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处。至此,学生的知识网络已形成。、在实际中应用。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能力,促进发展。本节课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从基本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比较周长与面积的大小到辨析选择题,以及设计鱼池等。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运用,遵循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让学生在动口答、动手算、动脑想中扎实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古人有云:学而时习之,方能为师也。“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的教学设计,依据了《新课程》精神,充分考虑到 “ 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 ”,通过 “ 生活引入——回忆整理 —— 构建网络 —— 实际应用 ” 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这将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第三篇:2.1.1函数教案

2.1.1 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初步掌握换元法的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感受、体验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处理器的思想理解函数的实质.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总结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有进一步认识;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由于函数概念中的“对应”本质是后继学习映射、函数图像与性质、指对幂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而学生初中对函数的学习是在“变量”观点下的定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初中函数学习中,只停留在对一些具体函数的感知,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函数符号的理解.学生的理解障碍有两个:一是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二是函数中的任意性,学生对取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要充分铺垫,循序渐进.学情分析及教学内容分析

一、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函数的概念是“变量说”定义,学生对这种定义已经很熟悉,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对“对应说”定义引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函数的“对应说”定义接受起来多少有一种排斥心理;学生初中对函数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些具体函数的层面上,更确切的说是限于对函数具体解析式的理解,初中数学学习学生重计算、重例题,对抽象的函数符号理解有一定困难.另外,学生受前几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函数难学的畏难心理较重,对函数的学习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不过,学生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函数的实例素材,这为函数教学做好了准备.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看,学生初入高中自主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还不够,知识的接受基本在课堂,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听课.所以高中数学教学还肩负着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前预习、引导发现、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区间有关概念学生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课堂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和已经具备的函数知识引入课题,注重创设情景,拉近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启发,带领学生讨论交流,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二、教学内容分析:

函数是贯穿整个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脉络.本节课是在学生前面学习了集合的有关知识和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深化,是接下来学习映射、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的基础.同时,函数概念的教学是对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总结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题材,对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教材在编写顺序上,先学习函数后学习映射,揭示出映射与函数的内在联系,即:映射是函数概念的推广,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符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对照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函数概念,谈一谈两概念的相同点、不同点?(2)根据你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在你的身边找两个函数实例.(3)区间的有关概念

教学中并不急于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原因是预习题(1)函数概念学生理解肯定有偏差,通过预习能知道初高中两定义中相同字眼“唯一确定”就可以了,让学生理解不同角度“变量”与“对应”是不现实的,借此讲解概念效果不好;预习题(2)所找的函数让学生在概念学习后去自省自悟;预习题(3)区间的有关概念真正体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达到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2.情境导入:中考结束后,大家急切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你是怎样知道自己的总分的?

通过电话或者是网络查询,输入一个准考证号得到一个总分,这是不是一个函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像初中函数那样关注成绩与准考证号这两个变量的依赖关系,研究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而是注重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高中数学的函数就是从对应的角度定义函数的.通过这一实例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消除了畏难情绪,为后继学习做好心理的准备.(“变量说”到“对应说”的提升——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一次认识)

3.新课讲授: 问题1:中考成绩查询系统实质上就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因此函数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结合这个例子和预习情况你认为函数这样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应包含哪几部分?

结论1:两个数据库和一个处理器.问题2:数据库有什么要求?处理器在处理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是什么?

结论2:前面一个非空数集,后面一个是由前面一个产生的.处理器在处理过程中遵循的规则(对应法则)是“任意”——“唯一”.这样降低了知识门槛,使学生觉得函数概念并不难,既便于理解,又帮助记忆,将函数看做数字处理系统,为下面讲解函数符号表示做好铺垫.使学生明白:函数不过是一个数据处理器的数学化.(函数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二次认识)

问题3:分析教材第29-30页所列的四个实例,是否是函数?对应法则是怎样给出的?你是怎样检验任意给定实数,都有唯一确定的与它对应的?

结论3:(1)、(2)的对应法则是图像,(3)的对应法则是数表,(4)的对应法则是解析式;其中图像借助“画”,数表借助“查”,解析式借助“算”,为将来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做好铺垫.交流讨论:分析课前自己找到的生活实例,判断是否是函数?(通过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找函数实例的辨析,让学生自省自悟,体会成功的愉悦,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问题4:通过以上学习谈一谈对“任意实数”和“唯一确定”的理解.强化:这两点是函数的核心部分.讲解:对应法则的给出形式多样,我们用“图、表、数的高度抽象概括.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是它的处理器.问题5:举例说明你在初中学过的函数的这样让学生将一个抽象的对应法则

”表示,记作,实现了

就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分别是什么?

变为可以看得见的具体法则,并且有的可以用解的必要性.(对

这析式表示有的不能用解析式表示,从而明确数学引进抽象符号一数字处理器的认识——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三次认识)

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1题

学生总结函数的概念并阅读教材第31页,小组讨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让小组代表发言,这是兵教兵的过程,又是对函数概念的内化过程,也是对函数概念的记忆过程.同时是对预习中函数值、定义域、区间等基础概念再一次强化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2页例1及第33页练习A第3题.教师强化解题格式,并小结求定义域的方法.例2.求函数,在处的函数值和值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点拨,简单总结求值域的方法.(针对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总结)

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3,7,8题.例3.(1)已知函数此题从特殊的2到再到,求

最后到,,;

既可以处理一,使学生明确数字处理器个具体的数,也可以处理字母和代数式.(2)已知函数,求

.此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启发学生运用整体代换进行变形.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5,6题.4.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1)函数的有关概念.(2)确定一个函数的两个要素.(3)如何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5.课堂检测(活页练习):

⑴ 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①②

⑵求函数⑶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求

6.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练习B第3,4题,教材第52页习题A第4题,习题B第1题.(2)预习作业:什么叫映射?映射与函数有什么关系?(3)提高作业:①教材第33页练习B第1,2,5题;

②若,求函数的解析式,并求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因材施教.教学反思:

1.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借助学生印象深刻的生活经历,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问题情景的设置形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问题解决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讨论、积极探索.2.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并要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3.倡导课前预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能课前自主解决的内容课堂不讲,增加课堂容量,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体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知识再用抽象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认知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4.在课件制作方面,并没有过多展示题目,而是设计了比较形象的“数字处理系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效果很好.5.由于学生提前预习,先学后教,课堂教学中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课堂容量大,时间有些紧,课堂留白不足.

第四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2.1.1减数分裂教案

2.1

减数分裂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第一部分。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其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构建减数分裂概念的核心,承载着学生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异同,是理解第1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结构、有丝分裂等知识,通过设疑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有丝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解释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述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导学案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然后让学生连线(时期、细胞图像、特点连线),投影,让学生评论。

2.播放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动画。

3.播放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

思考:果蝇产生配子的过程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吗?为什么?

染色体数目减半了,顾名思义,那是什么分裂?

1.学生观看动画和图片,并完成导学案上的连线,然后相互讨论

2.学生集体回答不是,染色体数目少了,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并与减数分裂对比。对减数分裂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

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朗读课本16页黑体字减数分裂的概念。

并完成学案,然后讨论

(1)

范围:

(2)

特点:

(3)

结果:

(4)

时期:

然后教师找一位学生代表回答,并加以指正。

学生完成学案,前后桌同学相互讨论。

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打下牢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场所(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人的皮肤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吗?那在什么地方?

教师播放人的睾丸和精子图片,然后讲解:

在睾丸的曲细精管中存在大量的精原细胞,它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的精原细胞。又能进行减数分裂逐渐产生精子。

学生回答不会,在生殖器官。

然后学生观察图片并仔细聆听讲解。

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中进行。生殖器官中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

(一).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减数分裂的动画。

思考:减数分裂有细胞周期吗?

(二).看了动画,可以看出减数分裂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对减数分裂清晰的了解,人为的划分了各种时期。

观察课本17页图片,并阅读18页第一、二段,完成学案:

(1)间期:

复制和

合成。这样精原细胞就变为。

(2)减Ⅰ前: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注意点:

①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一条来自,叫做同源染色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点连在一起。

③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就叫做联会。

④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

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⑤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间发生交换现象

(三).讨论:前后桌4位同学为一组,讨论:

下图是减数分裂某时期的图像,请分析回答: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图中的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2)图中的非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3)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是否就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否是同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1)有丝分裂中有联会现象吗?

(2)上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3)四分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上图左边的四分体中:

(1)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2)交叉互换发生在哪些染色单体之间?

(四)播放减Ⅰ中、后、末,减Ⅱ前、中、后、末图片,学生阅读课本18页3、4、5段。

完成学案:

(3)减Ⅰ中: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成对的排列在上

(4)减Ⅰ后:

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

自由组合。

(5)减Ⅰ末:染色体分别到细胞两极。这样,1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2个

。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6)减Ⅱ前: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此时细胞内已无同源染色体。

(7)减Ⅱ中:着丝点在上整齐排列。

(8)减Ⅱ后:

分裂,每条染色体分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数目)

(9)减Ⅱ末: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个精细胞。

种精细胞。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五)变形

播放精细胞变形动画

可以看出细胞质大量减少,体积大大减小。变形成精子后,呈蝌蚪状,细胞核位于头部,线粒体位于尾部,靠尾部的摆动使精子游动。

1.学生观看动画。很多学生会回答有细胞周期,教师要指出没有,因为不能连续分裂。

2.学生看书,完成学案

3.四位学生为一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和其它小组点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学案上。

4.学生仔细观察各时期图片。然后完成学案,教师投影学生填写的学案并加以补充讲解。

5.学生观看动画,仔细聆听。

1.让学生对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有个整体认识

2.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听众

3.让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不要弄混了。

4.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各时期特点。

5.理解有一个变形的过程,这样可以便于运动

典例讲解

指导学生完成并讲解

【典例1】.减数分裂连线

【典例2】关于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

【典例3】参照有丝分裂后期,请画出减Ⅰ后和减Ⅱ后:

减Ⅰ后

减Ⅱ后

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典例。

让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题型。对重点进行巩固加深

辨别各类细胞所处时期

分辨方法:

【典例4】指出上述各图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

学生思考并练习。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区分有丝分裂、减Ⅰ、减Ⅱ。

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小结: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场所是?

3.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反馈

回顾课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反馈练习

见学案课后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读图、识图、析图和模型建构等环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改进: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成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效果可能更好。

十、板书设计

2.1

减数分裂

一、概念

二、场所

三、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减Ⅰ前

3.减Ⅰ中

4.减Ⅰ后

5.减Ⅰ末

6.减Ⅱ前

7.减Ⅱ中

8.减Ⅱ后

9.减Ⅱ末

10变形

第五篇:必修2教案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

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实物,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讨,教师予以启发,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2、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长方体模型

四、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材第57页的观察题,导入本节课所学主题。

(二)研探新知

1、问题:

(1)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

(2)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

通过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教师指出: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例2 引导学生思考后,教师讲授。

例子的给出,有利于学生掌握该定理的应用。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练习:教材第59页1、2、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讲评。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判定定理中的线与线、线与面应具备什么条件?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五)作业布置

第65页习题2.2 A组第7题。

下载必修2教案2.1.1 平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2教案2.1.1 平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公开课教案(必修2)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3课时)§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1课时)四川泸县二中吴超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进一步......

    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案

    平面直角坐标系2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

    平面与平面平行教案2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 主题:§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____课时 课型:发现生成课和问题解决课 主备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面与平面......

    2.1.1 单项式(修订版教案)

    www.hnbgy.net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有关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的加减运算. 课本首先通过实例列式表示......

    历史必修2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 地域差别:北方以......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大全]

    师刘人云高2册教案高中第2册 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教案 深圳市学科带头人 刘人云 ※本单元目标与要求: 1、在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认识自己”中,我们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文本式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本节提供了一种解决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即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我们可以把复杂运动看成是几个简单运动的......

    2012届高中语文 2.1.1《离骚》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离骚》教案 屈原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