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3.2《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教案(鲁科版必修2)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2节 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
从容说课
在直线运动中,匀速运动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两种最简单的运动形态.其他的复杂运动都可以看作是这两种简单运动的合运动.从运动和力的关系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恒力.竖直方向上的抛体,有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初速度v0.在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时,物体抛出后受恒定的重力作用,有竖直向下的恒定加速度g.因此,竖直上抛运动可归结为两个模型(或称两种过程).第一个模型把它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第二个模型把它看作是竖直向上、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对竖直下抛运动,也有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把它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二个模型则把它看作是竖直向下的匀速直线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如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则物体在运动中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运动中的物体有两个独立的加速度:一个是重力引起的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另一个是空气阻力引起的,其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在考虑空气阻力作用时,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用运动合成的模型来看,它是三个独立运动的合运动:第一个独立运动是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匀速直线运动;第二个独立运动是竖直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第三个独立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由空气阻力的大小决定,方向总与运动方向相反.用运动合成的观点(模型)分析复杂的运动,是把复杂的运动分解为简单的运动,认为复杂的运动是简单运动的合成,这既是认识的深化,也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上述分析、解决竖直方向上抛体运动的两个模型,是对同一个具体问题的两种认识,也可以说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物理过程.就整体而言,竖直方向上抛体的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因此我们统一用匀变速运动的公式分析、研究竖直方向上的抛体问题.教学重点 1.竖直下抛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教学难点 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特点的分析.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竖直下抛运动,能从运动的合成角度,知道竖直下抛运动可以看成在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2.知道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能从运动的合成角度,知道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成在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3.理解处理上抛运动的两种思路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体做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运动的研究,提高学生用合成思想分析运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过的路程差各是多少?(取g=10 m/s)【教师精讲】
(1)对于物体A:以脱离点(h0=100 m)为参考点,物体A上抛的最大高度及所需时间分别为
2vOA52hmhmm1.25m
2g210tmvOA5s0.5s g102因此,物体A落到地面时所经过的路程为sA=2hm+h0=2×1.25m+100 m=102.5 m. 由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可知,物体从最高点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为vA2g(hmh0)45m/s.
tA=5s.(2)对于物体B:物体B做初速度为vOB=5m/s的竖直下抛运动,它到达地面时所经过的路程为sB=h0=100 m 速度为vB=45m/s 时间为tB=4s.因此,物体A和B落到地面时,它们的路程差、速度差、时间差分别为Δs=sA-sB=2.5 m Δv=vA-vB=0 Δt=tA-tB=1s.【知识拓展】
(1)上述结果中,物体A和B落到地面时的速度差为零并非偶然.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后自由落下,回至原上抛点处时的速度与该物体的初速度大小相等.因此,回落至上抛点后,物体A同物体B一样做竖直下抛运动,且初速度相同,它们到达地面时的末速度当然也相同.(2)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所需时间与其后自由落下回到原上抛点处的时间相等,因此物体A和B落到地面所需时间之差也可计算如下:Δt=2tm=2×0.5 s=1 s.【例题剖析】
从高楼上以20 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如图).问:在1 s、4 s、5 s末该物
2体的位移及路程各是多少?(取g=10 m/s).【教师精讲】
设坐标系y轴沿竖直方向,指向向上;原点取在抛出点.(1)求位移y:
利用公式:yv0t4s末:y2=(20×4-
121gt,可得1 s末:y1=(20×1-×10×12)m=15m 221
2×10×4)m=0 2125 s末:y3=(20×5-×10×5)m=-25m.2(2)求所经过的路程s:
因为上抛的最大高度(以抛出点为参考点)为hm=20 m,达到此高度所需时间为tm=2s,所以s1=y1=15m,s2=2hm=40m,s3=2hm+(-y3)=65m,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a2=11m/s2,由此可得皮球弹跳起的高度为:
vh206.55m.2a23.一个热气球停在空中某一高度h处,某时刻甲物体从热气球下的吊篮中自由落下,经时间t0=3 s后,吊篮中的人以初速度v0=40m/s竖直向下抛出乙物体.试求:(1)乙物体经多长时间与甲物体相遇?(2)如乙物体抛出后5 s落到地面上,求吊篮离地面的高度多大?
【教师精讲】
(1)设乙物体抛出后经t s与甲物体相遇,这时甲物体与吊篮的距离: 2s11g(tt0)2 2乙物体与吊篮相距:
s2v0t12gt 2甲、乙相遇,则s1=s2,即
11g(tt0)(v0tgt2)0 22gt01032解得ts4.5s.2(v0gt0)2(40103)(2)吊篮离地面的高度由乙物体5 s内的位移大小决定: 2Hv0t121gt405m1052m325m.224.从空中足够高的某点,以相等的速率v0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同时各抛出一个物体,试求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教师精讲】
设物体抛出时开始计时,抛出后t秒,这两个物体相对于抛出点向上和向下的位移分别为:
12gt 21s2v0tgt2
2s2v0t时刻t,这两个物体相距: s=s1+s2=2v0t
即v0一定时,两物体间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课堂小结
1.竖直下抛运动——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着竖直方向向下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竖直下抛运动.2.竖直上抛运动——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着竖直方向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所做的运动叫做竖直上抛运动.布置作业
课本P52作业2、3、4、5.板书设计
1.竖直下抛运动——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着竖直方向向下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所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二篇:人教版必修2《抛体运动的规律》教案
抛体运动的规律
整体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抛体运动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思维定势会影响学生对抛体运动规律的理解.本节课从理论上通过对抛体运动位移和速度规律的分析,引导学生独立利用已有概念探索新知识,培养创造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平抛运动是整个曲线运动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的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它是一种研究运动的基本方法,它能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其研究方法还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运动”的重要规律之一.抛体运动(重点是平抛运动)是学生第一次应用运动的分解和合成的方法分析曲线运动的规律,对掌握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方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基础,并且学生已有直线运动知识准备及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作为基础,可以接受和深入理解用两个运动的合成的方法讨论平抛运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个新问题.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掌握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日常生活中平抛运动的现象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规律的推导要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先分析水平方向受力如何、竖直方向受力如何,再讲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这是因为在力学里,根据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一个基本方法.这是新教材与过去教材的不同.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抛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2.用平抛运动、抛体运动规律去解答有关问题.教学难点
1.让学生能根据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探究出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一般规律.2.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2.知道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具有独立性.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分析斜抛运动不在具体规律,而在方法.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得出平抛运动的定义.2.体会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中的应用.3.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替代.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等效代换的思想.4.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斜抛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和勇气,主动探究实现知识迁移.课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小球
教学过程
向为y轴的方向,建立坐标系,并从这一瞬间开始计时.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观点分析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力和运动的特征.问题1:竖直方向受什么力,有没有加速度,有没有初速度?水平方向受什么力,有没有加速度,有没有初速度?
问题2:是否可以把平抛运动看成是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两个运动的合成,这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各有什么特点呢?
结论1:因抛出时,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竖直方向有大小为g的加速度,没有初速度;不受水平方向的力,所以,小球在水平方向没有加速度,水平方向保持初速度v0不变.2: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两个分运动与平抛运动具有等时性.平抛运动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
x=v0t(1)y=12gt(2)2平抛运动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移:s=OP1x2y2(v0t)2(gt2)2.2二、抛体的轨迹
例1 讨论以速度v0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分析: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过,直角坐标系中的一条曲线可以用包含x、y的关系式来代表.平抛运动的轨迹能否用包含x、y的关系式来代表呢? 解答:将(1)(2)两式消去时间t得到轨迹方程y=
g2x 22v0上式为抛物线方程,“抛物线”的名称就是从物理来的.课堂训练
(1)在距地面高为h=20 m处,有两个物体A、B,在A以v0=20 m/s平抛的同时,B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问谁先落地()
A.A先落地
B.B先落地
C.同时落在
(2)某人从一列在平直铁轨上匀速行驶的列车上,将一物体自由地释放于窗台外,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则本人看到该物体的运动轨迹是()
(3)在上题中,若有一个人站在地面上静止不动,则看到该物体的运动轨迹是()
参考答案:1.飞行时间由高度决定,表达式为:t=
2h.g2h.g2.飞行水平距离由高度和初速度决定,表达式:x=v0
23.落地速度由初速度和高度决定,表达式:v=v02gh.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抛体运动和平抛运动的概念: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两个分运动与平抛运动具有等时性;3.初速度为v0的平抛运动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x=v0t,y=gt2/2;4.初速度为v0的平抛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vx=v0、vy=gt.本节课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运动合成和分解的科学思维方法,将曲线运动化为直线运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题
板书设计
3.抛体运动的规律
一、抛体的位置
任意一点的位置P(x,y),其中x=vt y=
12gt 2任意时刻的位移:s=xy221(vt)2(gt2)2
212gty2gt方向tanα= xvt2v
二、抛体的轨迹
y=g2x 22v0
三、抛体的速度
任意时刻的速度由vx=v0,vy=gt得vt=v02gh
四、斜抛的运动规律
(斜上抛、斜下抛、斜上抛和斜下抛): 处理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活动与探究
课题:平抛运动的特点
内容:自制一个能自动喷出墨水的注射器代替小钢球,让注射器做平抛运动的同时自动喷出墨水,在坐标纸上就记录下注射器的运动轨迹.实验方法:
①描绘平抛曲线,用平抛曲线求出小球水平抛出的初速度 v=1.10 m/s—1.14 m/s.②将斜槽轨道从平抛实验器上拆下,用铁架台夹持,调节出口水平,在小球水平出口B处安装光电门,测量小球在水平出口B处的挡光时间t.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的直径D,算出小球的平均速度作为B位置的瞬时速度v=1.10 m/s.以上两种方法的测量数据基本一致.③测出小球从位置A到水平位置的竖直高度h=10.4 cm,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计算出小球在B位置的速度为v=1.43 m/s.数据分析:从平抛曲线测量的速度与光电门测量的速度,两者基本一致,可以作为速度的准确值.与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计算的速度值误差约为29%.小球重力势能Ep=22.2×10-3 J,平动动能Ek1=13.4×10-3 J,可知小球转动动能Ek2=8.79×10-3 J.转动动能约占总能量的39.6%.设计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知识,而且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首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进行新知识的同化.复习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用二维坐标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曲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和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及应用它解决复杂问题的意义;其次,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而不仅仅是结论的记忆.先讨论在研究平抛运动时为什么要分解,接着从理论上探究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再将分运动合成为平抛运动,认识平抛运动的特点、规律;最后,通过领会平抛运动的分析方法,继续运用这一方法深入探究斜抛运动,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升华.-
第三篇:物理:5.3《抛体运动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平抛物体的运动》
一、平抛物体的运动
1.定义: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性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注意:平抛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变化并不均匀,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
二、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1.分解方法;我们可以把平抛物体的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这两个分运动同时存在,互不影响,具有独立性.
2.分运动的特点及公式:
水平方向:速度不变,即
竖直方向:
注意:
(1)水平位移x与对应的竖直方向的位移y经历的时间是相同的.
(2)平抛物体在空中的运动时间只决定于抛出时的离地高度,与抛出时的初速度无关,即
(3)平抛物体落地时发生的水平位移决定于初速度及物体抛出时的离地高度,即
这是一个平抛运动的问题,最远距离为图中的DE.我们可把此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AB段)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BD段).要使物体离开斜面最远,必须在该时刻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即
我们还可将和加速度按图所示分解成x方向(沿斜面)和y方向(垂直斜面)的分量,则y方向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x方向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则此平抛运动还可以看成是y方向加速度为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成. 则到最大y值所需时间为 的竖直上抛和x方向加速度为
如图所示,从A点以 的初速 度抛出一个小球,在离A点水平距离为s处有一堵高度为
最小? h的墙BC,要求小球能超过B点.问小球以怎样的角度抛出,才能使
先用最一般的坐标取法:以A点作为原点,水平方向(AC方向)作为x轴,竖直方向作为y轴.小球的运动方程为
可解得 ①
这是一个有关 和 的函数关系,需要求 为多少时
有极小值.将①式改写成
即 ②
这是一个有关 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为
②式的解为
当 太小时,,②式无解,说明在此情况下小球不可能越过BC墙,当 便是小球能越过墙顶的最小的
。(因为如果再大,便会有两个
时,②值都式有解,此时的 能经过墙顶).
当 最大,即 时,有极小值。
比较两种解法的,可知两种解法的结果是相同的。第二种解法对数学的要求略低一些,而且求极值的意义也明确一些。
再换一种观念:将斜抛运动看成是
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另一
个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如图所示。在位移三角形ADB中用正弦定理
①
由①式中第一个等式可得 ②
第四篇:3.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案13(鲁科版必修1)
3.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案(2课时)
从容说课
力学实验中有多个实验都要用到打点计时器(如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验证牛顿
和位移关系的装置.4.提出问题:通过使用打点计时器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通过使用打点计时器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5.介绍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时间和位移的实验装置.6.介绍对纸带记录信息的多种处理方法(选取、分析、计算),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7.提出问题: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8.让学生分组实验.9.播放规范操作的实验录像,教师再现场演示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10.让学生在具体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后再一次分组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再一次分组实验.11.学生对纸带计算、讨论与交流,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对纸带计算、讨论与交流.二、频闪照相法及其应用
1.提出问题:除了打点计时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除了打点计时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2.提出问题:投影课本图3-24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讨论交流,初步判断它们属于什么运动.[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判断课本图3-24,它们属于什么运动.3.通过课本图3-
22、课本图3-23介绍频闪照相法的工作原理.4.提出问题:怎样通过频闪照片记录的信息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怎样通过频闪照片记录的信息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5.分组讨论处理方案,让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通过课本图3-23具体说明.[学生活动]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6.频闪照相法的应用.三、科学探究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仿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频闪照相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活动]
1.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2.提升: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3.探究: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活动]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布置作业
1.仿照课本P44:模拟打点计时器体验其工作原理.2.探究: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课本P49
第五篇: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2节 电解质
第3课时
离子反应的应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习题课)【学习目标】
1、能够判断离子方程式
-2-2--+2++2+
2、掌握常见离子;Cl、SO4、CO3、HO、Ag、Ba、H、Cu的检验
3、理解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 【学习重难点】
1、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2、离子共存的判断 【学法导引】
1、熟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2、记住常见离子的特征反应及其现象,利用特征反应及现象来检验离子
3、记住常见的酸碱盐中难溶于水的沉淀,弱电解质,然后让阴阳离子组合,看能否生成沉淀、气体、水等弱电解质,能生成者则不能而离职不能共存。
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2 + 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稀盐酸清洗铁锈(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盐酸与纯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氧化钠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目的:复习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总结:离子反应的条件:生成难溶解的、易挥发的、难电离的物质。学生练习导学案习题:
2、下列离子反应不能发生的是()A.NaOH+KCl===NaCl+KOH B.AgNO3+NaCl===AgCl↓+NaNO3
C.Na2CO3+Ca(OH)2===CaCO3↓+2NaOH D.NaOH+NH4NO3===NaNO3+NH3·H2O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2-+A.碳酸镁与盐酸反应:CO3+2H===H2O+CO2↑
+3+B.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H2↑
+-C.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2+-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2OH+CO2===CaCO3↓+H2O
二、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 原理:Cl-
AgAgCl(白色)
试剂:AgNO3溶液、稀硝酸
方法:往未知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稀硝酸溶液,若沉淀不溶
-2-2-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Cl。滴加稀硝酸的原因:可能的干扰离子CO3
2、SO4的检验:2+2-原理:Ba + SO4 = BaSO4↓(白色)试剂:稀盐酸、BaCl2溶液。方法:往未知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
2-滴加稀盐酸溶液,若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SO4。滴加稀盐酸的原因:可能的干扰2-2-+ 离子:CO3、SO3、Ag+
3、H的检验:试剂: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使石蕊试液变红;
4、CO3的检验: 方法:向待测液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 CO3存在
2-+ 反应式:CO3 + 2H== H2O +CO2↑ CO2 + Ca(OH)2 =CaCO3↓+ H2O
三、离子的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能否共存,秘诀是:看离子间组合是否产生沉淀、挥发性物质(如气体等)、弱电解质(如水等)、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相互间不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2+-- +2+2-- A.Na、Mg、Cl、OHB.H、Ca、CO3、NO3
2++2-- +--2+ C.Cu、K、SO4、NO3 D.Na、HCO3、OH、Ca2、下列个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2++--+2+2--A Mg、H、Cl、OH B.Na、Ba、CO3、NO3 ++-2-+2+-2-C.Na、H、Cl、CO3 D.K、Cu、NO3、SO4 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关键要记住那些物质不能电离,同时要让同学们懂得如何检验常见的某些离子和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的应用
1、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注意不用改写的物质)
-2-2--+2++2+
2、常见离子的共存问题(Cl、SO4、CO3、HO、Ag、Ba、H、Cu)
3、常见离子的检验 教学反思:
这算是一节复习课,重点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学生会书写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同时,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离子之间不能相互共存,知道不能共存就明白如何去检验一些特殊离子。按着这样的思路,配置以导学案习题,学生边听边练,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