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教案

时间:2019-05-12 18:2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争与和平》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争与和平》教案》。

第一篇:《战争与和平》教案

高一美术鉴赏:《战争与和平》教案

青阳中学

王立明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等感情;

2、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

3、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体现教学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

1、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

2、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等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流露出来的情感表现。教具与学具准备:

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教学用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欣赏自制视频《长城》,提问:长城作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揭示课题: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战争与美术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1、《兵马俑》——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在陵墓中出现?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它们的敌人是谁?完成第74页的“思考与交流”。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1974年3月,陕西临潼晏塞乡的9位农民在骊山秦始皇陵东侧约一公里半的地方打井,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幻灯)。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定这是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由此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的序幕(幻灯)。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共7000多件兵马俑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这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的兵马俑群,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为天下奇观。后来在兵马俑出土的地方建了兵马俑博物馆(幻灯),这是兵马俑1号坑的内景。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后感慨的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兵马俑按军阵排列,展示秦始皇军队的面貌。(幻灯)1号坑以步兵为主,构成长方形军阵,其后为步兵护卫的38路四马战车纵队,队伍整齐,浩浩荡荡,具有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2号坑,由战车、步兵、骑兵组成混合编队。(幻灯)3号坑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队。三个坑的兵马俑,有机组合成庞大的军阵,展示了“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和严整的军威。折射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气魄和意志。

(幻灯)兵马俑的兵俑身高1.8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形象是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的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衣服、盔甲甲片有规律的重叠相压,都予以一丝不苟的刻画和质感的表现,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思考与交流: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2、战国铜壶

思考与交流:铜壶上都有哪些场景?为什么将众多的场景集中起来表现? 战国时期贵族王公全部生活的真实反映。

3、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画的《布雷达的投降》: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画面故事] 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

思考与交流:你知道画面上表现出的胜利者与失败者是谁?怎么从画面上把他们区分开来?国王让委拉斯贵支完成这件作品的动机是什么?委拉斯贵支又是怎么做的?

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二)、反思战争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呢?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

思考与交流:

(1)、看了这个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战争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以深重的灾难,战争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同时造成艺术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促使艺术家反思战争,反思人生和整个世界,从而创造出许多感人的作品。

1、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内战的预言》

思考与交流: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

2、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

对比分析:它们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3、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

作品完全纪实性的再现了日军投降的那一个瞬间,表现了抗日战争一个悲壮的胜利。

三、呼唤和平

1.欣赏北宋李公麟作的免胄图

思考与交流:描绘的是历史中的哪一个事件?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表现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个场面来描绘?

此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此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图卷左侧是郭子仪所率部将兵骑,仪容镇定,伫立于侧。右侧是入侵关中的回纥兵骑,阵营庞大而惶惶无措。回纥大酋着戎装,携副将滚鞍落马,正单膝跪地作钦服之状,拜见免胄着燕服的郭子仪。郭神情雍穆诚恳,俯身援手以礼相见,体现出从容大度的一代名将风范。李公麟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场景。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王朝和战无方的当时,《免胄图》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2.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教师简单介绍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立体主义绘画]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说说画面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部分? 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画面故事简介]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思考与交流: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和平的愿望

欣赏齐白石的《和平鸽》、《我的愿望》等作品,多角度角度反思战争,呼唤和平。

小结: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民众都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四、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身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5个人一组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和综合活动来完成,以美术作品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从不同层面来看待问题的习惯。

在课前准备时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关于战争的著名电影或文学名著,以及它们对于战争的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经验转化到学习上来,更好地认知新事物。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映一些表现战争的影象资料片断,以增强学生的兴趣。课程中可以先集体教学,再分组讨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问题展开,激发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答案。可以采用系统分类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战争的各个阶段,进而要求学生总结、分析,然后推测,最后大胆假设。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欣赏作品。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穿凿完成一件以“和平”为主题的作品,可以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实际动手创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篇:战争与和平教案

战争与和平教案

要一片围绕“战争与和平”为话题的作文

注意:不要“《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水平不要太高,合适的话再给多点分600字左右先写一些战争的坏处,和平的好处,写一些你从新闻或报纸上看到的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一些危害...这些都可以的!列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了多少人, 损失了多少钱,多少个国家变成了废墟等等你往作文中一写, 最后总结一句:只有和平人类才能发展, 只有和平人类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给你一篇范文吧:(可以从里面借鉴几段~)

1和平的钟声何时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醒!

战争,多么敏感的字眼;战争,人们痛苦的回忆。

世界上,发生了数之不尽的战争,从原始人赤手空拳到先进且杀伤力,毁灭性极强的生化武器;这都是因为战争而产生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沉重的;战争,更是无奈的!

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因为人类是自私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便会发动战争;而在一次次的侵略成功后,人类并没有就此收敛,而是变得更加贪婪;而被侵略的人类也不会就这样罢手,他们会采取报复,有一次次地反抗。所以,战争的硝烟就一发不可收拾,熊熊燃烧,烧去了人类最淳朴的人道,良知……

战争,又会带来什么?既有利又有弊吗?但是在我看来,战争只会带来危害:所谓的战争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那简直是废话。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促进了核的发展,使核技术快速的提升;但却因此制造了原子弹,有了原子弹,便可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标志着人类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战争,留下的又是什么呢?留下的除了无尽的伤痛,还是无尽的伤痛;只要是战争的硝烟所弥漫之处,无不是笼罩在哭声,火光,血泊,侵略者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淫,残无人道!就如“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闯进圆明园一般,因为圆明园的富丽堂皇,金银珠宝太过耀眼,所以“英法联军”就将东方的幻想艺术圆明园的一切洗劫一空;更令人憎恨的是为了销毁自己犯罪的证据,又将圆明园一火烧尽……还有日军侵略中国的南京后,任意妄为,造成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使30万的中国同胞遇难;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痛苦的回忆,使人们永远的被恐惧,阴霾所笼罩着……

战争,给世界造成惨重的损失,给人类留下了不堪的回忆;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了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 世界的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悲伤……

我们多么渴望和平啊,我们多么希望战争留下的碳火不在因风燃烧,那多好啊!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和平的钟声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呢?何时才能过上纯朴的桃园生活呢?又在什么时候世界才能做到真正的铸剑为犁呢?

让我们一起携手,丢弃武器,高唱和平之歌,放飞理想之鸽,共同创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起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上眼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弃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

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我非常喜欢和平鸽,因为我看到了它们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们把和平的希望带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使我的心顿时亮了起来,同时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通过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天上飞满了传情的和平鸽,把关心与思念带向全国各地,使对方心中像点了暖炉一样温暖、惬意。到处都开着象征着和平的鲜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唤着和平的美好。

忽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和平的宁静。战争开始了,顿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声又一声的巨响威胁着一朵又一朵娇嫩的和平之花。鸟儿们被烟火熏着,被一颗颗无情的子弹打得遍体鳞伤。此时,小孩的哭声、人们的呼喊声与万灵的叫声交杂成一片。他们渴望和平呀!可是,子弹与大炮是无情的,它们还是不停地夺去无辜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开战,让世界恢复和平吧!”所有的人乞求着。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当战斗暂时停止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有些人抱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大哭,有些人则祈祷战争快点儿结束。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和平鸽飞走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道无法痊愈的伤口。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停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吧!

4.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抗日战争胜利昭示民族振兴

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毛泽东曾以气吞山河之势向世人宣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以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良好开端。

一个民族要走向振兴,就必须挣脱枷锁走向世界,争取国际荣誉,争取国际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不仅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自身地位空前提高,具体表现在:首先,废除了不平等条约。1942年10月9日,英美政府分别通知中国政府,声明愿意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之后,经过谈判,于1943年1月11日完成了中美、中英新约,并于是日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字。英美两国取消不平等条约,促使在中国享有特权的国家仿效。其次,收回了大部分失地。由于战争的胜利,不但收回了抗战以来被日本侵占的大片领土,而且光复了已被日本割占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除了香港、澳门外,一切由帝国主义租借或占领的领土均被收回。外国列强攫自中国的殖民地,终又回到祖国怀抱。再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得到加强。1942年1月1日,中国以重要成员国的身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作为战争中的三个大国之一与英美共同参加了开罗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研究与确定对日作战,处理战后日本问题的重要会议。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由中、苏、美、英4国发起,邀请《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和参加国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而载入史册,中国还成为这个最广泛的国际组织的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实现了自民国以来一直未能实现的统一与团结,这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

一个民族要走向振兴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团结。抗战前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种政治势力。除了国共之间的对立和战争外,还有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斗争,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也是你争我夺,混战不已。在山河破碎,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各种政治力量、各个阶级终于摒弃成见,共同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民族敌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振兴。

国共两大党的合作是全民族团结的关键。国共两党原先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但在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中国共产党主动改变策略,一再提出团结抗日的主张,并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不惜作出重大让步。国民党开始则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但在国内外各种力量的作用下,终于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共产党一起战斗,形成中国军队一致团结在抗日大旗下共同对敌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得到锻炼,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主要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一致奋起,开展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不久,中国共产党制订并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必须发动全民族参加抗战的完全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关门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作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立的原则,表现了一个成熟政党的睿智。

抗日战争造就了我国一代科技人才,他们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宝贵财富。

大批科技人员聚集战时大后方,埋头苦干,潜心科研,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的爱国与献身热情,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抗日战争造就了整整一代科学人才。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桢、周培源、吴大猷、严济慈、卢嘉锡、苏步青、华罗庚等业务骨干逐步成为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自己潜心钻研,而且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带领科研人员对广西、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及江西、福建等地区地质矿产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标本,还绘制出广西二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在“研究工作毫不正常”的情况下,写出专著《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及19篇论文,进行了光谱学实验。浙江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抗战期间发表了近40篇文章,地理学、气象学、物理学等学科研究都取得较大进展。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昭示我们:中国人民既然能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新的振兴。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皮肤黄如土地、记忆长如隧道的炎黄文明的承继者和享受者,面对某些先辈某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七月七日,它代表了沉重、沉痛、沉思,它以一种血火勾连的方式,以一种硝烟弥漫、哭声与怒吼交相映衬的方式,以歌唱和诀别的方式,以仆倒、挣扎、继之而起的悲壮姿态存在着。

七月七日,这一天我应该做点什么,我必须做点什么,因为它之于一个中国公民,就像阵痛之于新生,分娩之于母亲。是的,我将重温历史,让它从宛平城、卢沟桥的那一页开始翻起,从29军37师219团还击的枪声中开始寻找,我的可敬祖辈们奉献和创造的历史荣光。

七 月七日,我必须让浮躁虚华的心在它面前沉静下来,因为我是一个有血有泪、有痛有乐、有屈辱与荣光的中国公民。伴随黎明清风的吹拂,我将捧起一首战斗史诗,一首刚刚被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的无名氏之歌,它是写给当年战斗在最前线的29军的伟大颂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委屈忍痛和平保,无可避 免上刺刀,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卢沟桥、卢沟桥,立功报国在此桥!”

在它的雄壮节奏和音韵鼓动下,我没有理由不亢奋,没有理由不 落泪,将一个男人的泪,献给为祖国而战、为和平而战、为理想而战的光荣先辈,这是一种荣耀,是我作为中国公民的莫大荣幸。我期待穿越时空的心灵感知,期待 自己被物质文明泡软的心能像他们一样坚强和坚韧、执著而无畏。

在卢沟桥的石狮注视下,那片历史阵痛之地,国民觉醒之地,战士奋起之地,我们有责任带着一颗负疚的心,去那儿凭吊,去那儿缅怀,用心和魂去抚摸与眺望。

当夕阳像先辈的背影一样投挂在我们的脸上,当夏日之风裹着刚烈传奇的故事扑面而至,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恭候与迎接,像一座石狮一样向它、向他们致敬,永远,永远.......因为这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第三篇:战争与和平教案

第六课《战争与和平》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2、认识美术作品反映战争的特点和形式,以及艺术家选择特定场景和细节来表现战争 的意图;

3、训练学生的画面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态度。

教学思路:

《战争与和平》,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从课本来看偏重于美术。我采用美术、电影等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呼唤学生的和平意识,体现教学的人文精神。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教材。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艺术作品。教学用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 [播放电影《南京南京》片段一]

[思考交流]

1、看了这个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二、作品欣赏(积累情感)——反思战争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1、雕塑欣赏 《长城》

战争往往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痛苦,但也会带来新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应用于战争的各种建筑器具。如长城、武器、铠甲,以及战争所推动的各种技术变革。经过时间的淘洗,许多前代战争用具现在已经成为艺术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人们审美欣赏的对象。《兵马俑》——秦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

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2、绘画作品欣赏

①《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 作者简介:

戈雅(1746-1828)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思考交流]

在画面上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画面故事]

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画面描绘的是西班牙宫廷后山的一角,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

②《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 法

[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 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教练,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③《内战的预感》 达利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④《格尔尼卡》——毕加索

[教师简单介绍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立体主义绘画]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说说画面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部分? 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画面故事简介]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小结:以上四件作品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

三、呼唤和平

《布雷达的投降》 维拉斯凯滋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画面故事]

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

《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 李公麟

描绘的是大将军郭子仪不用武器和军队,一身轻装就能使回訖的十万骑兵甘愿退回草原的故事,这幅画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主要强调郭子仪的智慧和威严,不需要付出武力就能征服敌人,然后和敌人化干戈为玉帛,表现了一种对和平的向往。

《和平鸽》

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那么,在以上几幅画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

《我的愿望》招贴作品 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

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四、课后作业(情感的表达)

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制作步骤]

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

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

第四篇:高一美术 战争与和平教案

《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美术作品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不同方式,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态度;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能根据这些作品的各种手法和细节来推断美术家的意图。教学基本思路: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杀伤行为,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战争,包括其原因、结果与影响,有助于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再现战争的美术作品都必须选择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把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表现出来。通过对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艺术家的构思意图。

教学材料分析:本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反思;

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播放911事件视频。【教师】小结。

911事件造成了许多无辜的人失去了生命,引发了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历史上曾经爆发过无数战争,即使在现实社会中,仍有战争在遥远的地方进行。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不同时期的艺术家怎样以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来表现战争与和平。

二、作品欣赏、分析

(一)、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1、长城

【教师】这样一件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它是怎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秦始皇兵马俑

【教师】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会出现在陵墓中?有什么特定的内涵?

3、采桑攻战宴乐铜壶

【教师】这件战国铜壶腹部上刻满了哪些形象?

水陆交战的场面与采桑、射猎、宴乐等和平景象并存,是战国时代贵族王公全部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反思 【学生】分组讨论:

第一组《原子弹灾害图·水》

第二组《布雷达的投降》 第三组《内战的预言》 第四组《地道战》

【教师】对比分析:他们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形成意见,相互交流。

(三)、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

欣赏《免胄图》、《鎏金中国大宁铜镜》、《和平鸽》以及相关摄影作品,感受人们对和平的祈盼。

三、重点分析《格尔尼卡》 【教师】介绍作品背景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1937年4月26日,德国雇佣空军对格尔尼卡进行了持续三个小时的狂轰乱炸。当时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损伤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

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当时,德国的将军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在艺术馆入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格尔尼卡》复制品。一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严肃地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从构图、色彩、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幅作品。【学生】回答。

构图:支离破碎、扭曲变形 色彩:黑、白、灰

形象:牛、马、灯、花、母亲、士兵、持灯女人等

【学生】上台指出各种形象所在的位置以及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教师】小结。

这幅画以变形的手法描绘了人们惨遭法西斯暴行的悲惨情景。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被炸死的婴儿仰天哭喊;中部,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嘶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马的身下躺着一名士兵,右手握着剑,剑旁有一朵鲜花,寓意着画家对死者的悼念;再往右,一名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右手举着一盏眼睛似的灯,灯光射向四周,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画面右侧,是一个女人在爆炸声中从楼上跌下的情景。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这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所有人物或阴郁,或压抑,恐怖,痛不欲生„„给人留下一种难以摆脱的震撼。

四、创作与实践

模仿《格尔尼卡》的创作形式对911事件进行一幅美术创作。

五、教师点评、总结

第五篇:战争与和平

征文

战争与和平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学校: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班级:五

(一)班 姓名:孙艺源 辅导教师:朱晓云

战争与和平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昨天,我看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三七南京记忆》,看完之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对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无限痛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华侨职业作家张纯如为了把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公诸于世,翻看查找了许多资料,并采访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终于编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使日本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现在西方世人面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攻破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鬼子在城内见人就杀,甚至开膛破肚,就连在国际安全区的中国人也被抓出来用机关枪射死,还举行杀人比赛。这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是罪大恶极!

而到了现在,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军国分子竟公开宣传南京大屠杀是其所谓的“南京事件”,死伤者不过几十人,还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使新一代日本青年淡化历史,遗忘历史真相,使其成为军国主义的炮灰。

在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带领之下的右翼国会,竟然要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更为可恶的是,这些日本政要还参拜供奉着二战期间十三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且多次供奉贡品。公开挑起钓鱼岛争端,无视中国主权,建造航空母舰,多次进行夺岛练习,欲使其自卫队改编成国防军,日方的这一系列小动作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对这种行为表示严正抗议。

如今,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连日本都打不过的“东亚病夫”了,雄踞在亚洲的东方巨龙发出了它的第一声令世界颤抖的龙吟!在科技发达的中国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让那三十万在数字牌内禁锢的灵魂得到安息,决不让向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发生!

回顾历史,血的教训。只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才能让战争远离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不做战争的发起者,我们爱好和平,追逐和平。但我们更明白只有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和平才能真正降临。

让我们共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携起手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强国之梦而努力!

下载《战争与和平》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争与和平》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几颗导弹划过夜空,撕破了宁静,和平的夜。远方的大地在颤抖,那一阵阵的爆炸声好像恶魔的奸笑,久久地环绕在伊拉克的上空。 八岁的阿曼达有着一个幸福、平和的家,他的......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战争使国家衰亡,战争使无数人无家可归,战争让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让无数的父母忍受着失去孩子的悲痛;让亿万妇女变成寡妇。可想而知,战争是全人类不愿看到的。 人们永......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读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封信后,我的感触很深。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战场上浓浓的硝烟弥漫空中的情景;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无辜的儿童被流弹夺去生命的声音与儿......

    战争与和平

    看完了这本书,想起了小时候在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和三个小男孩的约定。结局我忘了是什么,但是这本书的导读者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概讲幸福是......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盘古开天地以来,大地的精华诞下了一对胞兄胞弟,大的叫战争小的叫和平。他们天生神力,与众不同。 战争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冷漠荒凉,到处是一片荒凉与死寂。而和平所到......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鉴赏》的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

    战争与和平(精选合集)

    在平静中改变,在**中前行 从这个世界诞生以来,战争与和平便一直相随,它们像一对从未分开过的双胞胎,而它们的母亲是进步。 人们在成长、时间在消逝、人类在进步。没有人可以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