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均分》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讲述:秋天来了,小刺猬在果园里收获了6个红苹果,它想这么香甜的苹果不能一个人独享,于是,它请了两个好朋友一同分享,小刺猬把6个苹果分成了3堆,两个好朋友看了,不满意它的分法,你知道小刺猬是怎么分的吗?
3.那么,怎样分配小朋友们会认为更公平呢?
4.结合学生的汇报,强调平均分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分法
(1)其实,平均分的事例在生活中很多见,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几组平均分配的图片,请同学们描述分别看到什么,都是怎样分配的?
(1)出示例2: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2)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你是怎么分的?
三.应用拓展,充分理解 1.练一练
9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瓶插(10盒酸奶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四.体验成功,回味所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浙江师范大学《教学系统设计B》
期末课程作业
题 目:
《平均分》教学设计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班 级:
联系号码:
成绩:
2012年6月10日
《教学设计之期末作业》
第一课时
平均分
一、教学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原理,并结合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根据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制定了“平均数”一课的教学方案,在前期分析(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者、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策略,应为“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所以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我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
二、学习任务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在此之前,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虽然有些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方法,但不知道“平均分”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从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出发的,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根据以上这些和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键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平均分”概念。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从日常生活出发,教材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下一节课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做好准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下是层级图: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1.学习准备状态分析
学习知识起点分析: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平均分这一课之前,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这为本堂课“平均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除法的算式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情感与价值起点:多数学生在该阶段的实际年龄为9周岁半左右,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件或形象进行运算。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2.学习风格分析
根据卡波等人研究发现,学习风格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听觉型——逻辑性、视觉——善于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逻辑性,分机型、肢体动觉型,考虑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从去年参加的暑期培训班还有结合大一以来陆续的课堂见习观察看,我所接触到的学生 3 的学习风格普遍呈现为听觉(主导)、动觉、视觉三种类型混合分布的状态,此年级段的多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不长,课堂有时会很吵闹,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或者给予表扬等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3.学习动机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动机则主要有四方面的成分:一是学习的内容是否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吻合,学生对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表现出越强烈的学习愿望,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常遇到分东西的机会,而且对分东西表现得特别喜欢;二是学习的相关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三是自信心,这是十分必要的,低年段学生爱在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四是满意度,这是态度情感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驱力,进而强化外在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经历和探究“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4)全班交流。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六、形成性评价
1、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张。
2、○○○○○○○○○○○○,平均每个筐子放几个?
□
□
□
□
如果每个筐子放6个,需要()个○。3、18个木块,如果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块,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人。
4、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 6
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12钉在()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八、理论依据
1.学习任务分析:
所谓学习任务分析就是指对学习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分析的程序或过程。四种常用的学习任务分析方法是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根据教材内容,我运用的是层级分析法。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和以后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联系起来,把知识与知识之间进行结构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确定教学的关键以及重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这一部分我主要是从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三方面进行分析。学习准备状态又分为学习知识起点水平和情感与价值起点等等,从这些方面并结合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根据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知道,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只局限于具体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也就是说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学习风格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希望教学能真正实现“因风格而教”,因为所有地学习都是“个体化”进行的。根据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主要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的变化,即实现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阐明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组成的,每个领域又有不同的若干层次,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个权威性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加涅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了一个五类学习结果分类系统,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每一种类别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人类变现形式,每一类型的有效学习还要求一套不同的教学条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借鉴国外各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编写时要结合ABCD四要素,在对象、行为、条件、标准四方面使用正确的行为术语。还应该把握以下原则:1.全面性与侧重性相结合。2.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3.近期具体目标与长期概要目标相结合。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集合。最初教学策略是指加涅的《学习条件》中的9个教学事件,之后也出现了迪克—凯瑞的教学策略和史密斯—瑞根的教学策略。总体概括起来教学策略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六点: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确定;②学习方式的设计;③教学方法的选择;④创设积极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⑤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所以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我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
《平时作业之一》
《平均分》
——学习任务分析
学号: 10133111
组别 : 第一组
姓名: 李玉玲
班级:小学教育101班
一、学习任务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在此之前,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虽然有些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方法,但不知道“平均分”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从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出发的,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根据以上这些和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键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平均分”概念。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从日常生活出发,教材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下一节课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做好准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下是层级图:
《平时作业之二》
《平均分》
——学习者分析
学号: 10133111
组别 : 第一组
姓名: 李玉玲
班级:小学教育101班
二、学习者分析:
在二年级这一时期,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遇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这可以作为学生认识平均分的直接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从而学会把一些物体按照份数或者每份的个数平均分。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动手分一分有着极大的兴趣,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从初步认识到丰富认识,到最后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这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感知——表象——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必须关注他们的现实状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并且多进行即时评价,激励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进步与成长。1.学习准备状态分析
学习知识起点分析: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平均分这一课之前,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分东西的机会,这为本堂课“平均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除法的算式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情感与价值起点:多数学生在该阶段的实际年龄为9周岁半左右,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件或形象进行运算。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2.学习风格分析
根据卡波等人研究发现,学习风格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听觉型——逻辑性、视觉——善于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逻辑性,分机型、肢体动觉型,考虑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从去年参加的暑期培训班还有结合大一以来陆续的课堂见习观察看,我所接触到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普遍呈现为听觉(主导)、动觉、视觉三种类型混合分布的状态,此年级段的多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不长,课堂有时会很吵闹,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醒
或者给予表扬等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3.学习动机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动机则主要有四方面的成分:一是学习的内容是否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吻合,学生对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表现出越强烈的学习愿望,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常遇到分东西的机会,而且对分东西表现得特别喜欢;二是学习的相关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知识。三是自信心,这是十分必要的,低年段学生爱在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四是满意度,这是态度情感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驱力,进而强化外在的学习动力。
《平时作业之三》
《平均分》
——教学目标
学号: 10133111
组别 : 第一组
姓名: 李玉玲
班级:小学教育101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经历和探究“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提高自己的探究意识。
《平时作业之四》
《平均分》
——教学策略
学号: 10133111
组别 : 第一组
姓名: 李玉玲
班级:小学教育101班
四、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4)全班交流。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8-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生2:同样多。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第四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7-9页例
1、例2级相应练习。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6颗糖。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
(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交流、汇报
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3.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小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教材第9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个。(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3小题。
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4小题。
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
(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4)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例1:
二
(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第五篇: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庄头乡大范小学范小芒
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几个几”的基础上教学平均分的认识,让学生分别学习依据一些物体的总个数和每几个分成一份或者指定分成几份的。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预设如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具体生动的故事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2.动手操作法: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根据学生年龄及思维方式我预设以下学法:
1.直观操作法: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2.观察比较法: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 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三)拓展练习,运用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在创设情境时,我运用童话故事《小兔子乖乖》来导入的,兔妈妈拔了12个大萝卜,分给红眼睛3个,分给长耳朵4个,分给短尾巴5个,他们说妈妈分的不公平,怎样分才公平呢?
分发给学生计数棒(代表12个大萝卜)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情况,观察比较中得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并且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
二、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动手操作,让学生用12根小棒分一分,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分法。教学“试一试”放手让学生分一分小棒,再交流分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领会平均分含义的同时,增强了合作互助的意识。
三、拓展练习,运用平均分: 练习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先是基础性练习,其次拓展性练习,最后是开放性练习
1.看谁是火眼金睛?下面哪种是平均分?(如:出示几种物品的分法,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平均分,如果不是平均分的要让学生说明理由,并想办法使物体变成平均分。)再提问中,我会把自制的小红花发给那些回答的好的孩子,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一个判断题具有多种功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既理解了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又熟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巩固了平均分的意义,从而使本课堂的重点得到进一步落实。)2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空
(1)、8朵小红花平均插在两个瓶子里,每瓶几朵?(2)、10个面包平均分成五份,每份是几个?
设计意图:安排了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空题目,来强化平均分中每几个分成一份的分法。
3.出示12朵自制的小红花,选几名同学到前面将他们平均分,有几种分法?在这里,我用实物和真人进行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动手分一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缓解了教学的坡度,突破了难点。第四环节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1.(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平均分”的事例,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年轻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