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第5课

时间:2019-05-12 18:5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一历史教案第5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一历史教案第5课》。

第一篇:初一历史教案第5课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知道商周时期青铜器高超的制作工艺。2.知道甲骨文的含义、造字方法、特点、地位及影响。

3.认识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灿烂的奴隶制文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

重点难点精归纳

1.青铜铸造业与青铜文明的区别

(1)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历史学家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人们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文明,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3)青铜文明泛指我国整个奴隶社会的生产发展状况,即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和繁荣,并不仅仅是指青铜铸造业。只不过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成就辉煌,最具代表性。

考点:

考点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铜器最早出现于我国商朝后期

B.商朝以后,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C.青铜礼器的数量反映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D.后母戊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解析】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就出现了铜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可以为证。因此,A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二

甲骨文记事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在270个候选项中,汉语(汉字)排名第一。已知的与汉字一脉相承的最早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钟鼎文

D.铭文

【解析】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例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下列属于象形字的是

()A.日

B.从 C.上

D.河

【解析】象形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会意字,是把两个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C项是指事字,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D项是形声字,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

【答案】A

图文识读

四羊方尊

图注:上图是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的四羊方尊。其四角附着四只向外半伸的羊,露出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装饰着蟠龙纹。

后母戊鼎

图注:上图呈现的是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后母戊鼎。鼎重832.84千克,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

甲骨文

图注:上图是一块珍贵的甲骨拓片,它外观精美,刻有大量文字——甲骨文。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案第5课

1.7新思想的萌发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畲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与《资政新篇》内容的主要不同。(2)指导学生比较《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异同。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2.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这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节的课题)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这种局面的表现及原因)

生:(阅读课文并概括)

师: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什么会萌发? 1.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师: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本的有关内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在清朝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处于“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却出现了一丝生气。(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阅读课文)

师: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民族危机的出现

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阅读课文)师:在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打败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师: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呢?(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进行概括)

生:(阅读、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指出以下两点)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小字,了解林则徐进行外交斗争和购买西方军械、研制战船的有关内容)

生:(阅读课文,加深印象)2.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为何编写《海国图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一段资料)

生:(阅读资料并思考)

师: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海国图志》一书的历史作用。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

师: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师: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课本中有关这两部书籍介绍的文字,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印象)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的有关小字内容,明确林则徐、魏源所处的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

师:最后,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新思想“新”在何处? 生:(思考,归纳)

师:(概括)第一,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第二,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第三,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当然,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师:《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1.主要内容

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一段资料,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生:(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引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的异同)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作简单归纳)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师:《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联系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结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当然,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生:(阅读教材,从其革命性、进步性、空想性方面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太平天国前后期两个纲领《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作一个比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产生背景、社会经济主张(前者主张发展私有制,后者主张消灭私有制)、群众基础、作用、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概括〕

小结: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新思想对以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

审稿人:邓兴国

第三篇:初一历史教案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课程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实施了残暴的统治。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地和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秦的灭亡(前206)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0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教学过程〗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3.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生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

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生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生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生3: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撕下?

选一学生撕国名,其他同学比赛记忆。

老师将大字“秦”贴到图中央,并贴上时间“公元前221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绘制形势图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按老师绘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欢的其他方法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各小组内评选出最佳绘图能手。

师: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同学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亦可打出幻灯)。

生: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师:鼓励、赞扬、补充学生发言,通过活动师生获如下认知: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生根据秦统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A:秦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生B: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生C: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师: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

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1.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请一位同学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09年夏,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学生阅读小字,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抗秦斗争蓬勃发展。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吴中起兵抗秦,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起义军主将宋义惧怕秦军,贻误战机,被项羽一怒之下杀死,项羽引大军救赵。当他渡过黄河后,下令击沉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他还打破饭锅,以示战胜秦兵之决心。这样一来,全体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师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战争(板书)1.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

生阅读回答: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师区分楚汉战争与农民战争的性质:

楚汉战争已不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是区别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它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战的,所以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项羽和刘邦已经不是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2.组织学生表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

旁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3.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为汉高祖。

师从图中去掉“秦”,代之以“西汉”“公元前202年”。

总结

统一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灭亡 公元前206年――由陈胜吴广起义而开始的秦末农民战争于公元前206年推翻秦的统治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秦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

出示幻灯,结合板书小结:

本课讲了秦帝国的兴亡及西汉的建立过程,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与成语典故,希望大家把这些知识、成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作业

收集有关秦帝国的资料并思考,秦的兴亡对我们有何启示。

〖设计说明〗

在信息网络时代,教师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知识的促进者、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本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参与、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历史的过程。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目标,师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搜集秦帝国的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表演的内容步骤,激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挥自身才能与创造力。在教师参与指导下,学生能亲口描述历史,亲身体验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且能从师生准备的材料中敏锐地捕捉信息,进行分析探讨、交流合作,充分投入到知识探索之中。

本教案设计采用多元化教学,既有故事讲述,又有历史人物描绘,历史剧表演,绘制历史地图等活动。

教师挂图制作要显示绘图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想像力,根据授课情况,当堂绘制“秦朝疆域图”。文史渗透,用成语典故的描绘表演活动贯穿秦统一、灭亡和西汉建立的全过程,形成动感性的历史画面,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口语表达、表演、分析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力。

历史教学过程是每一位学生提高知识面、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本课设计中设置了分层问答,从而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充分,学生投入,课堂气氛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现象的能力,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了有益的陶冶。

〖教案点评〗

卢秋云老师设计和组织的这节课有以下突出特点:

1. 体现了差异教学的原则。教师设计不同层次和视角的问题,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回答。

2. 注重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和动态过程。如运用贴纸条――撕纸条的方法体现从七雄并立到秦兼并六国、最后秦统一全国的历史动态过程。

3. 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通过展示秦疆域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或自己掌握、喜欢的方法在课后表示秦的疆域。

4. 重视过程体验,通过学生表演和想像来展现历史。如通过表演来表现成语所蕴涵的史实,根据秦始皇像与李白诗句来描绘秦始皇的历史风韵。

5. 注重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思维、信息载体作用。

6. 充分发挥了历史成语典故的趣味性、史实性和教育性功能,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历史背景信息,同时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还通过表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7. 注重利用“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为什么二世而亡”“秦的灭亡对我们有何启示”等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综合以上特点,本节设计和组织较好地贯彻了课改思想。

第四篇:初一历史教案[范文模版]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教学重点:

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教学准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知识网络和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

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模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 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

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模块三 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教学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设计意图:

通过闭目回顾,放电影式再现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巩固知识。教学反思:

1、讨论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会误期,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有关材料,为下节活动课对秦始皇的评价做准备。

3、加强活动与探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课堂小结: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失。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第五篇:初一历史教案第三课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学习目标

1.掌握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情况及华夏族的形成,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2.知道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传说和禅让制。

3.结合考古发现与远古人类的传说或神话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故事中的历史信息。

重点难点精归纳

1.传说中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民族做出的重要贡献(1)炎帝

①与黄帝结成联盟,联合打败蚩尤。

②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③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④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黄帝

①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黄帝在部落联盟的首领地位得以确立,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②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③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④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2.全面了解禅让制

(1)含义:通过召开部落联盟会议进行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2)实行时间:原始社会末期。(3)著名首领:尧、舜、禹。

(4)推举标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并且得到公众认同。

考点:

考点一

炎黄联盟

1(2015.广东)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

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炎黄传说。炎黄二帝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标志,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情思。联系题目信息“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知,龙的精神就是炎黄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故选B项。

【答案】B

考点二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例2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会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子。这是因为黄帝

()A.曾经打败了炎帝

B.教民开垦耕种,创造了文字

C.与炎帝一起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D.制作了音律,发明了算盘

【解析】炎黄部落打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黄二帝还有很多创造性的贡献,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也是海内外华人热情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考点三

尧舜禹的禅让

3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那么,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A.世袭制

B.武力夺权 C.禅让制

D.自我推荐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舜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是禅让制。

【答案】C

图文识读

华夏始祖——炎帝

图注:(1)炎帝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的著名部落首领,与黄帝并称炎黄二帝。

(2)相传他的主要贡献是教民耕种,为古代原始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人们通商交换,成为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制作陶器、乐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等,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华夏始祖——黄帝

图注:轩辕故里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轩辕路,始建于汉代,明清修葺。清朝康熙年间,新郑县令许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

尧的传说

图注:这是坐落于山西临汾城南,始建于唐朝的尧庙中的五凤楼。

图注:上图为大禹治水像,选自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

材料研读(教材第13页)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提示:华夏民族是由多民族交融而形成的。

问题思考(教材第14页)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提示: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因为通过考古发现,这些传说中的部分内容得到了科学印证。同时,要注意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故与真实可靠的史实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出入。

下载初一历史教案第5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一历史教案第5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知识与技能了解罗马城邦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

    第5课 音乐

    第一课 嘀格伢儿的梦 教学内容: 1、唱 歌: 《嘀格调》二、活动与操练:音乐列车 3、听 赏: 《土家喜爱咚咚喹》4、听赏与跟唱:《我躺在绿颜色的草地上》教材方针: 1、学惯用明......

    第5课教案

    第5课唐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交往很活跃,范围很大,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较频繁。如:朝鲜半岛诸国与唐朝往来较多;日本多次派遣使......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课 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学习难点】甲午......

    第5课 风景如画

    第5课风景如画教 学 目 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

    第5课童心

    第5课童心《荡秋千》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荡秋千》,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这充满朝气,欢乐的童心世界。 2、通过节奏拍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歌曲中......

    高中历史教案第6课(本站推荐)

    2.1清朝政局的变动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政局变动的背景 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2.侵略战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

    高中历史教案第4课

    1.5-1.6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革命活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