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全国许多教育发达地区推广并取得良好效果,县教研室也下发了《导学案系列问题53问答》及《如何设计导学案》等相关资料汇编。我结合县教研室编发的资料及网上同行的经验,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及使用与大家做如下探讨: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与设计方法多样,同时,因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学习经历的特点,小学数学导学案与初中、高中有很多不同之处,即使是在小学阶段,数学导学案与语文导学案也有不同的学科特点。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我们从字面释义来看导学案:
导:指导、引导; 学:学生、学习; 案:方案、设计。
既然导学案解决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地位问题,那么,导学案的设计就应确立“以学定教,同案协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的有效学习,则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学案和导案。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
导学案设计的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要强调“学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
同时,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出: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的备课与编写程序。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的形成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必须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经较多的教育先进地区学校的实践来看,导学案较常用的备课和编写程序是:
1、个人主备,形成初稿
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做到两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集体备课地点。
2、集体研讨,修改初稿
参照全县各校基本上每周都有教研例会的惯例,每周集体教研时,主备教师将所备导学案提交全组集体研,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的形式作简要的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进行比较,将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3、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初稿进行整理与完善,形成定案。并将其打印一份交备课组长审定签字后,交付印刷。
4、课前熟悉,融入个性
上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熟悉导学案、学生情况及教材情况,并在旁边空白栏内添上适合自己风格及班上学生学情的个性化的备课。
5、教后反思,补充总结
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多进行交流,每堂课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6、收集存档,以备参考。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并保存完整的电子稿,期末将纸质文本与电子稿各一份交教务处存档,以便于下次同期次教师备课参考学习。
(三)、导学案的基本内容
导学案的文本表形形式有纯文本的(范例),也有表格式的(范例)。还有把导案和学案分开同列表格形式。但无论何种文本表形形式,小学数学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八个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范例)
2、重点难点
在准确分析教材及学生情况后,明确告知学生本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最好有相应的突破方法提示。
3、知识链接
主要作用是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前复习环节)。(范例)
4、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应该贯穿于整学习过程中,学习指导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
第二种是学生们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摘录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范例)
5、学习内容
有的老师也把这个过程称为学习过程。这一环节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内容必须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
6、学习小结
这个环节是知识结构的整理和归纳,一是在整节课学习目标的提示下,由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的线索及体系。二是引导学生对学科思想、学习方法进行归纳。通常具体操作时,我们要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特别是中低段儿童,尽量少用直问式归纳,如“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宽泛而空洞的问题。最好是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只把具体的知识点留空让学生来填。(范例)
7、达标检测
要和学习目标一致。目标定什么,就测什么,老师应明确指出该环节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完成。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量要适中,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同时,在难度上要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般来说通常班上90%以上的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但同时还要关注差异,对于学优生,可以增加拓展延伸环节,当然,也可在本环节设置选做题目。(范例)
8、学习反思 这一环节设置,主要是让学生能从知识的掌握、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大胆交流等方面谈一下收获,反思自己不足,能自我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在导学案的后面设计成选择形式(范例),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
二、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一般来说,导学案的使用分为三个环节,即课前,课中和课后。
(一)课前使用。
导学案要提前发放。教师至少批阅学生数2/3的导学案。教师批阅时要特别关注疑难问题,即导学案中质疑问难的内容,然后进行二次备课,并确定重点展示内容,然后在上课前再发给学生。
(二)课中使用
首先,教师用导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放手”:
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本,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体系。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一般不要打断或代替。但对于争论不休,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 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二是精讲,精讲应具有针对性,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使用
学生要在课下整理落实导学案,订正完成后收齐上交,教师第二次批阅。
导学案的二次批改环节就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纠错及导学案的完善情况,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学生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掉,并在导学案上写出来。
三、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与编写实例(诱导式)。在实践中,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大多数新授课的教学,例如四则运算的口算和笔算法则、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简单的统计等,这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课型。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尽可能放手,最后由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结论,教师只做引导与规范语言。
二是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每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时使用,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去,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每一个学案不一定就只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都需要在课内完成。
三是技能模式。
这种导学案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示范要尽可能地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导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篇:数学导学案使用心得
随着我县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探索、实践、改进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渐渐有了个雏形,但我们现在又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困惑———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未能达到高效目标。这个问题已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导学案发挥出它的最大的效力呢?在此我谈谈个人几点的体会与想法,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导学案的备写。广而精,量适中,全而不乱。
首先,主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导学稿上的每一句话、一道习题力求做到 “弹无虚发”。
其次,对于教学设计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的作用,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又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既要在小组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前进,又要使学生在问题交流过程中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象厨师一样进行“选料”、“ 配料”,既要使“菜”的味道有特色又要符合大众口味。既要使优等生“吃饱”,又不能使后进生望而却步。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参差的同学的学习实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后,导学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是哪一个老师的功劳,而是备课组全体成员合作的结果。主备教师备好后,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修改,最终定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导学案的操作。教师是导演,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是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结论和规律的欣赏者。
首先,督促引导学生认真独立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发现问题,教师抽查一部分学生了解预习情况,以备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在预习环节上也提倡小组间探讨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上解老师。其次是上课,避免就导学稿讲导学稿,这样学生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不经意的有意操作教学程序,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引点迷津,监督见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结论和规律用欣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同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不容忽视,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理,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
三、导学案的批阅。有指导性、针对性、及时性。
一般地,一节课的导学稿的批阅次数为三次。第一次为预习部分的批阅,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预习疑难给以点拨和指导性的意见,为课堂教学打基础。第二次为作业和课外拓展延伸部分的批阅,这一部分最为重要,教师必须认真仔细的批阅,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知识的掌物情况。第三次,检查学生对错题的更正情况,避免学生将问题遗留积累,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而成为 “差生”。不论是哪一次的批阅都必须及时,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知道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又便于课堂操控,查漏补缺。
但我认为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导学案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到“日日清”“周周清”。针对每天所讲内容,及时进行反馈,这也就要求学生增强课堂上的“负担”,减轻课外学习的负担。每周还要进行“周周清”,面向全体学生,查漏补缺。但我们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还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检查不到位,无法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成绩也就无法提高。
二、导学案的使用使差生更加明显。
导学案的运用,针对好学生,是很好的催化剂,更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而对于稍差的学生,他们的各种习惯都比较差、也比较懒惰,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主动地去学习?是数学课的老师们的首要任务。目前我们出现的情况是“差生吃不了,优生有点吃不饱”,这样导致优生能力提不高,差生在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只得抄袭,越来越差。而且大多学生的家长本身的素质不高,对学生的监督难以保证,使得他们偷懒、钻空子,是能少则少,能不写就不写,该记忆的知识、概念、公式,都弄的是一知半解,有时提问什么都不知道,没学几天就把老师教的还给了老师。所以我们老师贫于抓学生、盯学生,还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绩。因此我们只能再加强责任心、更加努力地来抓学生、盯学生以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稿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三篇:使用数学导学案心得体会
使用数学导学案心得体会
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试验已经得到广泛的事实与推进。教改后,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一年多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2。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3。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二、我的困惑
在数学“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得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三、我的感想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
数学导学案使用心得
随着我县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探索、实践、改进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渐渐有了个雏形,但我们现在又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困惑———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未能达到高效目标。这个问题已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导学案发挥出它的最大的效力呢?在此我谈谈个人几点的体会与想法,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导学案的备写。广而精,量适中,全而不乱。
首先,主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导学稿上的每一句话、一道习题力求做到“弹无虚发”。
其次,对于教学设计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的作用,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又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既要在小组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前进,又要使学生在问题交流过程中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象厨师一样进行“选料”、“配料”,既要使“菜”的味道有特色又要符合大众口味。既要使优等生“吃饱”,又不能使后进生望而却步。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参差的同学的学习实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后,导学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是哪一个老师的功劳,而是备课组全体成员合作的结果。主备教师备好后,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修改,最终定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导学案的操作。教师是导演,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是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结论和规律的欣赏者。
首先,督促引导学生认真独立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发现问题,教师抽查一部分学生了解预习情况,以备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在预习环节上也提倡小组间探讨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上解老师。其次是上课,避免就导学稿讲导学稿,这样学生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不经意的有意操作教学程序,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引点迷津,监督见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结论和规律用欣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同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不容忽视,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理,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的状态。
三、导学案的批阅。有指导性、针对性、及时性。
一般地,一节课的导学稿的批阅次数为三次。第一次为预习部分的批阅,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预习疑难给以点拨和指导性的意见,为课堂教学打基础。第二次为作业和课外拓展延伸部分的批阅,这一部分最为重要,教师必须认真仔细的批阅,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知识的掌物情况。第三次,检查学生对错题的更正情况,避免学生将问题遗留积累,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而成为“差生”。不论是哪一次的批阅都必须及时,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知道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又便于课堂操控,查漏补缺。但我认为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导学案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到“日日清”“周周清”。针对每天所讲内容,及时进行反馈,这也就要求学生增强课堂上的“负担”,减轻课外学习的负担。每周还要进行“周周清”,面向全体学生,查漏补缺。但我们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还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检查不到位,无法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成绩也就无法提高。
二、导学案的使用使差生更加明显。导学案的运用,针对好学生,是很好的催化剂,更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而对于稍差的学生,他们的各种习惯都比较差、也比较懒惰,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主动地去学习?是数学课的老师们的首要任务。目前我们出现的情况是“差生吃不了,优生有点吃不饱”,这样导致优生能力提不高,差生在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只得抄袭,越来越差。而且大多学生的家长本身的素质不高,对学生的监督难以保证,使得他们偷懒、钻空子,是能少则少,能不写就不写,该记忆的知识、概念、公式,都弄的是一知半解,有时提问什么都不知道,没学几天就把老师教的还给了老师。所以我们老师贫于抓学生、盯学生,还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绩。因此我们只能再加强责任心、更加努力地来抓学生、盯学生以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稿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数学导学案使用心得
本学期来,我校积极开展了“导学案”的实践探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更关注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前提。在使用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突出一个“导”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导学案使用心得
我校作为首批有效教学研究实验学校,在领导的关怀指示下开始使用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是边实践边总结边修改边借鉴,为了更好的把导学案落实于自己的数学课堂,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群策群力,有了一些自己实践后的思考。
首先,要在设计与编写导学案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适合学生使用的有效的导学案,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先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研讨、深入钻研教材,讨论制定导学案方案,再由具体的主备人开始书写,然后再分发给每位任教教师进行二度开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适当修改补充等,通过这样不断的实践修改,使得导学案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在导学案的实施上下功夫,导学案是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导学案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做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在具体操作时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导”,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通常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有预习部分或者是提供预习单以供学生预习;同时要做好课中的“导”,这是导学案是否有效的关键,做好课中的导,就要注意一些实施策略,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如根据教材是数与代数领域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等)实施不同的导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学习,同时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课后的“导”,指导学生延伸导学案的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或者是开放性的习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再次,导学案的使用要注意一些问题。经过一年的导学案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到导学案的有效使用真正地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研究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要设计编写有效的导学案,还要求教师要及时抽批导学案,以更好地了解学情,在具体操作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导学案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或者是“预习单”,可是我们的学生由于班额过大,学生人数较多,总有一些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去完成课前应该自学或预习的内容,少部分的同学在课中探究活动中自觉性较差,总想等待别人的成果,两极分化较严重;“导学案”的使用使得学生在课前就能提前预知要学习的新知,并且也了解了即将呈现的结果,这样的课堂学生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呈现的思路去思考,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经过一年的导学案的实施与研究使我对“导学案”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对“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以及实施,由过去的浅表认识到逐步提升,其间我们有成功,也有收获,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会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第四篇:小学中年级数学使用导学案心得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小学中年级数学使用导学案心得体会
xxxx年我校作为徐州市首批有效教学研究实验学校,在领导的关怀指示下开始使用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是边实践边总结边修改边借鉴,为了更好的把导学案落实于自己的数学课堂,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群策群力,有了一些自己实践后的思考。
首先,要在设计与编写导学案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适合学生使用的有效的导学案,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先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研讨、深入钻研教材,讨论制定导学案方案,再由具体的主备人开始书写,然后再分发给每位任教教师进行二度开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适当修改补充等,通过这样不断的实践修改,使得导学案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在导学案的实施上下功夫,导学案是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导学案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做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在具体操作时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导”,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通常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有预习部分或者是提供预习单以供学生预习;同时要做好课中的“导”,这是导学案是否有效的关键,做好课中的导,就要注意一些实施策略,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如根据教材是数与代数领域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等)实施不同的导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学习,同时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课后的“导”,指导学生延伸导学案的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或者是开放性的习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再次,导学案的使用要注意一些问题。经过一年的导学案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到导学案的有效使用真正地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研究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要设计编写有效的导学案,还要求教师要及时抽批导学案,以更好地了解学情,在具体操作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导学案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或者是“预习单”,可是我们的学生由于班额过大,学
免费
分享
创新
生人数较多,总有一些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去完成课前应该自学或预习的内容,少部分的同学在课中探究活动中自觉性较差,总想等待别人的成果,两极分化较严重;“导学案”的使用使得学生在课前就能提前预知要学习的新知,并且也了解了即将呈现的结果,这样的课堂学生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呈现的思路去思考,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经过一年的导学案的实施与研究使我对“导学案”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对“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以及实施,由过去的浅表认识到逐步提升,其间我们有成功,也有收获,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会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五篇:小学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探讨[模版]
小学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探讨
潘竞玲
摘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而一节课能不能上成功,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数学教学
导学案
问题设计
数学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导”得有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一节课能不能上成功,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学案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才能起“导”的作用。那么怎样去设计导学案中的数学问题呢?
一、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以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特别是小学生,趣味性的知识可以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设计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学会购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要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问: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更实惠?你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觉得学习新知识是为了解决新的生活问题,数学是有用的,当然会产生积极的探究取向,就愿学、愿思、愿探究,很快学会了解答方法。
二、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 时,先让学生读“6014”,然后教师出示“650404007000”怎样读?上述问题一经提出,教室里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纷纷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去了。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发展学生思维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同时提问,2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3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10只青蛙呢?100只青蛙呢?如果用n表示青蛙的只数,那么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过程: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含的一般规律;同时,尝试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探索到了规律,还通过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由于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性,设在关键处,所以学生能抓住要害仔细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弄清道理。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记得深刻,学得顺利。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索性,提高学生的思维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适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直角、锐角、钝角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什么有什么关系?(4)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5)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你能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通过以上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验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推出来了。这样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总之,“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因此,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北街小学(本文发表于《素质教育》5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