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内容活化、创新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体验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显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那么就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特点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由于地区不同、1 学校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不同,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从宏观和微观在两方面考虑,并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其他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设计各知识点及组成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能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 2 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为本位,从教师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特别是细节化的准备。一般来说,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设计,只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不能适应交互动态的真实教学过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现代整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于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创造条件,使其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再作出详细的、适时的动态调整。从而弥补原教学流程的缺陷。
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整合了高中地理教学,促进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变革,带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等变革。计算机技术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学,将创造多种多样的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策略。笔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新课程理念构建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发性、3 区域性、实践性特点,遵循学生主体、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结论开放、评价灵活等原则,自己摸索出一些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现把现高中教材地理知识按表述形式分四类:程序性知识(即地理原理、规律)、陈述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现以高中地理为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月相及其变化、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候形成及变化、常见天气系统、海水温度盐度分布规律及原因、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城市化特点、工业地域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成因、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原因等。应用地理信息资源中现有的信息、素材库设计具体教学步骤。步骤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发现)问题——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思考——有些问题协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最佳)——课堂反馈(效果评价)——课堂延伸(课下学习探讨)。这种设计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利于突破重难点,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种设计 4 仍然关注学生群体,缺乏对个性的关注,易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现象。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在网络教室,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习,教师在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即时辅导。这种设计适用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日月地关系、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大气环境保护、土壤和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工农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电子通信、影响人口数量、素质、迁移因素、旅游资源及景观观欣赏、文化源地和文化区、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竞争、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地理环境背景、区域国土整治成功措施(荒漠花、水土流失、三峡移民、中低产田治理、西南交通建设、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海岛开发保护)等。
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提前教材分析、课件设计、明确学习目标→资源呈现,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询信息资料学习→监控指导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焦点问题相互交流→反馈评价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设计策略使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全体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进度、程序的形 5 式,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此种设计也有缺陷,在运用上易受多方面限制,对硬件设备、教学软件及教师监控能力要求较高,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要求。
3.交互——讨论设计策略:主要是师生、生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在线和离线讨论。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完全控制者,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主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个体回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观察进程并及时解答遇到问题,对有共性问题组织全体讨论或解释说明。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点和线、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合理规划、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旅游活动怎样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与弊、解决对策、地外文明是否存在、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沙尘暴的利弊、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的影响等。
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引导监控→学生分析教学信息(对象)→设计不同实例的操作脚本→设计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源→操作中相互切磋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展示结果(说明理由)→教师总结。这种设计借助网上平台,学生可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和对各种地区实际情况做出统 6 筹安排的能力。但教师引导监控非常重要,因为要保证学生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偏离主题和浪费时间。
4.实际操作设计策略:教师课前分析案例,搜取整理相同案例资料信息,设计网页课件,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分析操作。适用于新教材的典型案例分析,如具体地区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交通运输具体点、线的区位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具体城市规划、具体景观欣赏及评价、中国不同区域综合整治的方法等。利用资源库中原来教材案例的资料、补充信息内容和相类似的不同案例信息资料。
设计教学步骤:展示案例(掌握案例信息内容)→讨论分析案例具体内容→透过现象归纳这种案例知识原理(规律)→利用其他事例证明原理(规律)→学生能举一反三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设计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进行实践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课前准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室里,从网上收集并下载相关资料,分多个专题制作成网页课件。
课堂过程:
„过程一‟通过视频动画演示,地球表面有山地、丘陵、有平原、高原、盆地,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你知道,这高低起伏 7 的地表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华北平原的实例)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要点。
„过程二‟在教师引导下登录网页,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学习,即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迅速浏览,预习中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查阅、思考。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适时指导。
„过程三‟自学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此为本节课的核心)
„过程四‟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并适时拓展知识,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评价。
„过程五‟学习中仍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登陆讨论区,或在BBS论坛中发表看法。
这种充满创新情趣的授课,改变了以往教师精心表演、学生苦心陪伴的被动学习情况,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因而深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动机。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运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其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教学 8 设计,采用何种课件最为重要,它关系到教学过程实施的成败。因此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深化,允许夸张但力求准确;遵循艺术性原则,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在整合过程中,符合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与传统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优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肯定、认同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是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成绩,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整合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降低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是低效率的,网络使用很容易造型横学生的“信息迷失”,无法专心学习。因此运用网络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有控制学生和观察学生能力(班容量大的更应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使全体学生能高效率的完成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设计要求。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学设计策略在整 9 合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各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恰当的结合,可充分发挥优势,使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有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和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内 容 提 要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 3.交互——讨论设计策略 4.实际操作设计策略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2.教师要有效控制学生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大良中学
李建芹
2005.12
第二篇: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尽快有效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结合本人参加课改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谈谈几点拙见。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三个目标。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活、新、美、趣。
(一)、实。
实,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要稳固扎实,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
新编的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并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知识开放,比如说一年级的“观察与测量”、“统计”,和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还有“猜测”等,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新。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如果照老路子走,学生只是学习的容器,而要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要求教师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五)、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不断重复同一种活动模式,便会逐步磨砺掉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必须是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
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既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也既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比如我在《时、分、秒》教学时编: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停的跑,结果 跑的怎样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与众不同?(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现有三个整数,问这三个数具备什么条件时,它们的和能被3整除?(这是一道条件开放题)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我将之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尽管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四则运算”等,作 为约定俗成的间接经验,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也许耗时费力低效,而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
实践操作。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说百句不如动半分,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仪权力。如学了商不变性质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激励主体参与。学生学习不是接受灌输的过程,而是主动获取的过程,只有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评价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能促进彼此共同进步,效果甚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让学生来评价学生。但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也应有个度,万一滥用,那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也应该注意赞赏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力,让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魅力。
三、数学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1、关于奖励形式的运用 我们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并尝试采取一些具体的手段强化这种激励作用。在低年级较普遍地采用小物质奖励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可能带来以下问题:(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并非源于内在的学习渴望,而是源于对小奖品的追求;(2)、教师很难把握评判标准的公平,从而难以做到及时奖励每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3)、同样表现优秀或表现更为优秀却未能及时获得小奖品,学生会感到失望,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以什么样的形式对学习行为进行激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仅仅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了新课程的标志。因此,“自主,合作,探究”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这样泛用的结果就是,有的课上我们只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看不到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教学表现为“散乱的活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是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角度提出来的,但其前提是对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尊重。自主是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体现,合作是对个春有限性的弥补,而探究则是人的本能。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把握什么时候需要合作,什么时候需要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3、关于教材的再加工处理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表资源。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对教材进行瑞加工处理,现在已成为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对教材的再加工处理应做到:(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较好的,我们应考虑如何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较不好的,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3)、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达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分析,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和表述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4)、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我们要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教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第三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在按照新课改的标准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革新,虽取得一些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下
高中地理
新课程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0-02
地理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订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学设计创造性的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转变,因此,重视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能使事半功倍。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1.教学目标缺乏启迪性
从现在的地理教学的目标来看,多数地理教师都更为注重地理知识层面的传授,忽视了地理知识层面所承载者的地理观念层面,过于重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成绩的达成,而没有在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带给学生们地理文化的感悟与体会,忽视了地理知识背后的地理文化带给学生们的精神鼓励与启迪的作用。
2.教学过程过于功利性
现在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使用,没有重视知识内在发展的历史与关系,导致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的机器,学生因此而缺少了许多主动思考的机会,更严重的是由此形成了懒惰的思想,不利于学生们探索思维与精神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3.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化
在对于教学知识的巩固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往往都是鼓励学生强化记忆,重视技能上的掌握与运用,把地理学习认为成解题方法的机械化操作。
二、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1.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1)如何设计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在制定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从以下这三个要素考虑,包括了地理课程的标准、教学课堂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地理课程的标准作为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必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来制定目标,方可保证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应当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出发。
(2)如何设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资源优势的前提。有效的教材处理可以真正的把教材落实在教学的课堂上,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步骤。要有效的处理好教材,必须了解教材里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材处理的策略性准备,包括了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内容与素材,也包括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实的意义来删减没有意义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对于具有互通性与关联性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如何设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地理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手段。对于高中地理练习题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现实性,所设计的练习题应当具有现实的意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其重点、难点不同,所涉及的练习题应当从不同的教材内容出发;趣味性,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应当不仅体现了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练习题当中加入丰富的生活素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2.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实施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高中地理情境的创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效提问和讲授来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引导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探究来帮助学生建构高中地理知识以及提高地理学习能力。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应当注意教学的贴近性、趣味性以及开放性,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地理文化,同时所选择的高中地理文化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切忌为了完成教学的目标,过度追求高中地理文化而忽略了课堂教学本身的知识内容。由此,遵循贴近性原则不仅要求教师所讲解的高中地理文化贴近教学内容,而且要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可充分发挥高中地理文化融入教学当中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的时候,应当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来讲解高中地理的基本知识。此外,还可以选择开放性较强的地理文化来融入地理内容的讲解中。例如,引用古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让学生联想到山地地形和气候、植被之间的关系;痛过播放地震视频来吸引学生探讨地震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来探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开发
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从学科发展、生活地理、人文渗透与课堂生成四个角度讨论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为课程的长远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在我国现金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之一。要实现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科的发展、生活的地理、人文的渗透以及课堂的生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高速发展,我国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迈进了以全新的进程,其中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亚丽.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61)
[2] 迟晓瑞.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10)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作者:彩虹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38 更新时间:2007-11-2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物理教学需要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教者必须依据教材特点,改进备课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设计;中学
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思路和轨迹。在新课改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课上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设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
一、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新编的八年级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础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都比以往有所增大。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如对教材中“信息库”的把握等。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如何定位比较恰当?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一节课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如何实施得更有效、组织得更合理?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二、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一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l把握问题起点,精心设计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思的动力,是创造新思维的基石。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速度加快。学生的求知欲比成年人旺盛,对新信息的采集在很多方面比教师要快、面要广。因此,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往往超出教师的想像。学生未学之前就已经通过多种渠道知道了不少物理现象甚至部分物理现象所蕴涵的原理。例如:太阳能的利用、广播电视对信息的传播、超声波在医疗上的运用、平面镜能成等大的像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设计问题时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按照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实际能力设计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哪些超出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景和实验场景让学生加深理解?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样,教学设计中教师做到了充分利用学生的己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沟通新旧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求知欲促使他们对新知识追求全面的理解。那么,由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四性:一是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探究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必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而且,问题的提出要切合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过深,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过浅,不用思考,误导了学生对认知领域的开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样化,允许学生相互修正答案,让学生在相互启发、探讨中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问题的结果。四是层次性。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将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如在讲授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时,补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一只喇叭接到功放机的输出端,纸盆向上,在纸盆内放入适量的塑料泡沫颗粒,引导学生观察,当播放音乐时,塑料泡沫颗粒跳起了“迪斯科”。然后调节音量大小,观察泡沫颗粒跳动的幅度与声音响度的关系。分别提出纸盆是怎样产生声音的?泡沫颗粒跳动幅度是怎样变化的?声音是怎样由纸盆传入耳朵的?你知道它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这样由浅入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或合作交流后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所受益。2设计探究活动,讲究探究实效。物理学科本身的科研性就比较强,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对于以后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非常重要。新课程强调,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求实效,没有实效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前对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一项活动设计都应注重实效,注重可探究性。比如,针对某节课中的某个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启先要考虑该节课的内容是否一定要进行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要进行,需通过什么途径?学生的自主探究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师生合作、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与建议?通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三、加强动手能力,强化自主意识
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和需要,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三个维度,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两个维度的落实,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对于课程,我们要注意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表述,注意学生在学习过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帮助学生整理听课笔记、督促学生完成物理作业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勤于动脑思考和动手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学习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产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l教学形式要创新。新编八年级物理教材中课堂内外活动内容、形式非常多多,活动与探究、课堂实验、家庭实验、课外实践与练习、调查报告、调查与研究、填写各种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去完成这些活动项目?如何达到预期的目标?都要教师经过精心地设计并有所创新,因为有一些活动项目并不一定适合所在学校的环境、器材的需求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改进、创新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都应有所区别。有选择有创造地组织实施,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的物理实验和实验插图,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养成都将起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者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实验学生可做的应该让学生动手做,教师不要自己演示实验;可用实物或模型的用实物做,可以用模型或画图代替的用模型代替,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合理把握实验的时间与教学的目的,巧妙、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好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实验教学与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留足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说了算。学生动脑和动手时间被教师挤掉了,一切活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和指导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学活动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创造的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潜能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四、改进备课方式,完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劳动,又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的共同智慧结晶。因此,对当前物理备课的过程、教案的形式要有必要的改进和完善。简单地说,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l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共性教案就是集体备课的结晶。同年级的物理教师对一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分工,每人承担相应的备课任务;每个单位由一人主备,列出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写出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以及练习设计等,再由年级组的所有同志对其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或备课本。个性教案则是执教者在共性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个性教案要充分显现个人教学的特色,凸现自己的教学风貌。教学活动中如果注意了,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既可以汇聚集体智慧减少重复劳动又利于个性的发挥,更有助于新教师的成长。
2“教后发思”的跟进。我们刚刚投身新课改,无论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显得十分苍白,有必要通过“教后发思”的跟进,对自身教学的能力水平进行充实提高。教学反思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教者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说来,教师的成长很大一部分源于教学反思。教师在教案中增加“课后反思”这个内容,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主要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新规律,然后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今后教学活动中的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思路和轨迹。在新课改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课上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设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
一、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新编的八年级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础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都比以往有所增大。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如对教材中“信息库”的把握等。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如何定位比较恰当?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一节课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如何实施得更有效、组织得更合理?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二、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一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把握问题起点,精心设计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思的动力,是创造新思维的基石。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速度加快。学生的求知欲比成年人旺盛,对新信息的采集在很多方面比教师要快、面要广。因此,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往往超出教师的想像。学生未学之前就已经通过多种渠道知道了不少物理现象甚至部分物理现象所蕴涵的原理。例如:太阳能的利用、广播电视对信息的传播、超声波在医疗上的运用、平面镜能成等大的像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设计问题时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按照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实际能力设计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哪些超出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景和实验场景让学生加深理解?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样,教学设计中教师做到了充分利用学生的己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沟通新旧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求知欲促使他们对新知识追求全面的理解。那么,由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四性:一是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探究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必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而且,问题的提出要切合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过深,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过浅,不用思考,误导了学生对认知领域的开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样化,允许学生相互修正答案,让学生在相互启发、探讨中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问题的结果。四是层次性。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将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如在讲授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时,补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一只喇叭接到功放机的输出端,纸盆向上,在纸盆内放入适量的塑料泡沫颗粒,引导学生观察,当播放音乐时,塑料泡沫颗粒跳起了“迪斯科”。然后调节音量大小,观察泡沫颗粒跳动的幅度与声音响度的关系。分别提出纸盆是怎样产生声音的?泡沫颗粒跳动幅度是怎样变化的?声音是怎样由纸盆传入耳朵的?你知道它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这样由浅入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或合作交流后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所受益。
2设计探究活动,讲究探究实效。物理学科本身的科研性就比较强,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对于以后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非常重要。新课程强调,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求实效,没有实效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前对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一项活动设计都应注重实效,注重可探究性。比如,针对某节课中的某个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启先要考虑该节课的内容是否一定要进行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要进行,需通过什么途径?学生的自主探究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师生合作、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与建议?通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三、加强动手能力,强化自主意识
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和需要,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三个维度,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两个维度的落实,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对于课程,我们要注意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表述,注意学生在学习过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帮助学生整理听课笔记、督促学生完成物理作业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勤于动脑思考和动手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学习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产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l教学形式要创新。新编八年级物理教材中课堂内外活动内容、形式非常多多,活动与探究、课堂实验、家庭实验、课外实践与练习、调查报告、调查与研究、填写各种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去完成这些活动项目?如何达到预期的目标?都要教师经过精心地设计并有所创新,因为有一些活动项目并不一定适合所在学校的环境、器材的需求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改进、创新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都应有所区别。有选择有创造地组织实施,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的物理实验和实验插图,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养成都将起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者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实验学生可做的应该让学生动手做,教师不要自己演示实验;可用实物或模型的用实物做,可以用模型或画图代替的用模型代替,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合理把握实验的时间与教学的目的,巧妙、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好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实验教学与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留足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说了算。学生动脑和动手时间被教师挤掉了,一切活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和指导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学活动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创造的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潜能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四、改进备课方式,完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劳动,又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的共同智慧结晶。因此,对当前物理备课的过程、教案的形式要有必要的改进和完善。简单地说,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l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共性教案就是集体备课的结晶。同年级的物理教师对一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分工,每人承担相应的备课任务;每个单位由一人主备,列出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写出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以及练习设计等,再由年级组的所有同志对其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或备课本。个性教案则是执教者在共性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个性教案要充分显现个人教学的特色,凸现自己的教学风貌。教学活动中如果注意了,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既可以汇聚集体智慧减少重复劳动又利于个性的发挥,更有助于新教师的成长。2“教后发思”的跟进。我们刚刚投身新课改,无论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显得十分苍白,有必要通过“教后发思”的跟进,对自身教学的能力水平进行充实提高。教学反思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教者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说来,教师的成长很大一部分源于教学反思。教师在教案中增加“课后反思”这个内容,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主要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新规律,然后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今后教学活动中的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