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但随着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日益改变着教师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观念和行为上重新审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更是一种科学。教学问题不仅有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伴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㈠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㈡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者表达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㈢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的理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从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结果来看,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应该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得到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
能。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发现,“学生投入”和“教学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组。其中的“学生投入”是学校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施加影响的变量,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成是恒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重点分析“教学投入”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而“教学投入”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学活动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②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师多关心怎么教,而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多关心这堂课上得好不好,而少关心这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③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地理教学的目的似乎变成是培养成千上万个地理学家,“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根深蒂固。④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围绕着几本教科书。教科书变成该学科的“圣经”。离了教科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2、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能,具体表现为:①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了。②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③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④偏见性教学行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在课堂提问、课后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对优生、“后进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⑤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⑥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中处于“活动地带”(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以外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空间阻隔”。这些学生离教师较远,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并获得成功。教师应积极面对每个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观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而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能动的反映。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互动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①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②交流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的目标制订、教学材料选择、学生起始能力测定;包括实施阶段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还包括评价阶段的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③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包括直接的对话交流,通过网络媒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可以小组与小组的交流。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主体、权威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合作。有效教学应当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气氛中进行。
4、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化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化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的地理案例、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等。
四、地理有效教学的七类策略
㈠目标制订策略
1、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告知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陈述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行为。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如计算、写出、归类、画图、列表等。
3、详细说明学习者行为产生的条件。如“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画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条件要素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来源,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
4、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的制订有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如一些地理活动课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制订。㈡真实性教学策略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4.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5.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㈢提高教学清晰度策略
1、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教学次序。当然具体次序应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针对逻辑性强的新知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呈现教学目标—提供先行组织者—用讲授、图解、示范等来解释新知识—回顾总结。
2、要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
3、避免养成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如口头禅等。
4、教学目标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最好能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
5、设计并展示小结性的板书,清晰的说明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㈣教学对话策略
1、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把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入教学对话中。
2、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或回答,并及时做出反映。尊重学生,尽可能不伤害学生。
3、对学生之间的讨论要适时加以控制和管理,事先告知讨论的规则。
4、师生对话中,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㈤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的数量和难度都应该适中,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提问的时机应把握恰当,做到课初、课中、课末均有问题;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3、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稍等片刻再做出反馈。
4、尽量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避免集体回答。
5、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不要马上换另外学生,而是进行适当的暗示,做到学生回答的成功率能达60%-70%。㈥组织管理策略
1、使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将学的新内容中来,如挑战性或生活化的问题,视觉刺激、举例等。
2、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变化目光接触、语言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混合使用各种奖励手段;偶尔使用学生的意见来教学等。
3、以最小的扰乱课堂的代价,制止不当行为,保护教学时间,如预先制订课堂纪律条例等。
4、四处巡导监督学生课堂作业,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肯定和赞许。
㈦反馈评价策略
1、做到及时评价,不论是课堂内的回答、讨论,还是课外的作业、测验。
2、既有表扬也有惩罚,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表扬应该有意义,惩罚要适度,不能伤害学生。
3、制订测验安排进度表,并提前告知学生。包括课堂内的练习,章节练习,单元测验等。
4、作业、测验的难度适中,与之前制订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崔允郭 《教育参考》 2003-6
2、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0-11
3、再议有效教学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2-3
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黄习315700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教改实践带动学校的学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全过程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大兴教科研之风,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要回顾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基础,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2006年11月,学校承担了地区和加区组织的《小学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 》课题推进会的教学研讨活动,推出的语文研究课两节,省语委办到加区进行小学一年语文教科版教材调研评估到我校听课评课指导,曹雪飞、王丹华在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做课,课堂形式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体现了新课改实验的整体性,均衡性,促使我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
1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07年地区组织的课题推进会上李晓萍出课《掌声》,在“金烛杯”大赛活动讲课教师也纷纷取得好成绩,在担任地区校本教研现场会研讨活动中学校三、五年组的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教学研讨获得与会的赞赏。几年来课题活动丰富多采,通过丰富的科研活动,使学校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二、研究目标
1.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益。
2.探索并构建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细则。
4.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规范和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
1.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2.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如何创设有益于构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3.教学监控策略的研究。它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四、研究措施与方法
(一)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建立了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教务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 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管理,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开展
根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自身特点,逐步健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制度,如:《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学习制度》、《课题研究例会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促使教育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为了使科研活动落到实处,我们积极开展校级科研活动和区级展示活动,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我们确立了学校的主课题,并形成了从主课题到教研组到教师个人的三级课题网络。为了保证课题正常运作,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①开学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③每学期上好一节课改实验课;④每月上交一篇理论摘抄和教育随笔;⑤期末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总结。教科室对“五个一”进行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平时考核项目。教科室积极优质课比赛,定期召开学术沙龙。每学期都邀请教研员来校讲学指导。在教师中大力推进读书活动,每月至少去阅览室读书两次,开展教师读书笔记展览活动。
(三)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研究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了相关课题的理论,但是如何把课题的研究和教师教学的自觉需要结合起来,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我们仍感茫然。一次偶然的研究课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法。
在一次研究课后,三年级组的几位老师的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以前大家评课就是走走过场,泛泛而谈。而这次评课,评课者有备而来,紧紧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这一研究课题来评课。寻找课堂教学中问题所在,研讨教学策略和学法的改进方法,通过对一节课的研究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在研究时,以日常教学中的各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们在教
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共同确立某个课题作为本学期的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预设,然后轮流试讲一次,其他老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确定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和重新决策。
(四)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迫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细则去衡量。课题组的教师在反复观摩、实践、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五、研究效果
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提高了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教学行为已经从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不仅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落实到了教学行为上。
2.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人次被评为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优秀论文十于篇。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六、思考与反思
我们看到收获时,也在思考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一,提高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保证每位参与教师有明显收获,在个性与共性上如何体现与结合好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丰富校本研训形式,满足教师不断提高的研训需求。并为教师提高个性化服务,促进更好的个性化专业化成长。第三,加强课题管理,提高教师研究课题能力。
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抓好课题研究的础上,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实验成果上升为理论,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而不懈努力。2008年10月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云南省龙陵县 匡嘉德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变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 理念 有效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首先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中,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贯彻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即为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要求教师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强调学生的 “个性发展”。再次强调“合作性”教育。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有效教学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有效教学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虽然不能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必须学会扬长避短。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讲解Na2O2的化学性质之前,教师可以进行如下问题情景创设: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火灾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如何去灭火?(学生回答:水和灭火器)而大家见过水和灭火器中所产生的CO2能够点火的现象吗?这一情景问题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看教师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演示实验,从而为学习和研究Na2O2的化学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中不外乎教和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现象的讨论;从化学现象探索化学规律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分析化学现象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讨论等。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实验:
A、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要求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实验结果两者都有大量气泡,这就证明都能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B、在2mL0.2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使用结果完全出乎学生们意料,没有看到气泡,滴加到一定量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同学认为可能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同学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统一认识,原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
Na2CO3+HCl= NaHCO3+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1).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可起到深化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都会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肯定不深。用计算机模拟上述实验,弥补了老师和学生不易直接进行实验,而通过老师语言描述也难以到位的不足。模拟这类不可能做的实验,省时省力,几个动画画面就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
(2).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初中生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3).模拟有毒、有害实验: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一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使大脑缺氧等毒性实验,而借助 FLASH 等动画软件就可制作形象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模拟工厂烟囱中排放大量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等,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学生从事化学活动的的机会,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1、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
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验,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例如: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应该从高一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开始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探究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多进行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学生实验尽可能进行学生独立实验等。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活动应努力丰富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化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而,化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入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氯水成分的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优化方案的探究、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的方案设计探究、Fe(OH)2的制备探究等等。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 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化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化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化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倡导互动的合作交流学习,要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合理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培养合作的技能、指导合作的方法、优化合作的对象、精选合作的内容、重视合作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通过积极的互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动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有意识的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式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探讨”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和思索,我感到实施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都具有极好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能,深思适应现代理念的教学策略,并付诸于实践,为培养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人民教育》
[6]杨九俊、吴永军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堂教学更注重提高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等因素在客观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活用教材、因地制宜、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内外因 初中化学 策略
我们知道现实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预定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什么,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衡量标准。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重要分支,如何提高有效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论述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提高有效教学的前提要注重“内因”。学生是教学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只能说是无效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如何吸引学生“想学”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跟化学紧密相连。如:化肥和农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药物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综合应用自然资源来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等,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化学。针对这情况,教师应可以从和学生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入手,结合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等性格特点,精心设计课堂,因材施教。教师通过把学生引入与教学问题有关的情景中,激起学生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比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通过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条件有哪些;通过做“水变牛奶” 的实验学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道理;通过“大气吹球”的实验明白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烧瓶内气压降低可使瓶内气球胀大;通过“红墨水加水变色”的实验明确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的红色混合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碱性消失的原理。这一系列魔术化的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习以“识记”与“掌握”为基本追求。随着信息膨胀、传输手段多样化时代的到来,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明确提出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认为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重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从关注信息传递的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转向关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信息加工能力。按这一理念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的课堂教学,即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生活场景、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中深入浅出的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组活动,把竞争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种教学设计: 方法一:中和反应的定义→微观解释→类型判断→盐的定义→中和反应的应用
方法二:
1、复习酸和碱的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氢氧化钡和硫酸、氢氧化钙(浑浊液)和盐酸;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指出确实有反应的证据。
3、教师演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明显变化
4、讨论:怎样证明此反应确有发生?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用酚酞、石蕊、pH试纸测定等方法。
5、分组进行实验验证。
6、微观分析后,提出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并进行化学方程式练习。方法三:
1、复习酸、碱、盐性质,从电离方程式的角度分析酸、碱的特点
2、引入新课
3、教师演示:(1)生石灰+水,后加入盐酸;(2)氢氧化钠溶液+酚酞,后逐滴加盐酸;(3)酚酞作画,后喷氢氧化钠溶液,再喷稀硫酸
4、动画分析:微观原理
5、完成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归纳出中和反应
显然,方法二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验证知识中感受成功,这就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我们还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抓住课文的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懂得归纳总结。化学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一段化学知识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有必要在每一章节讲完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用提纲法、列表法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知识的精华部分。
三、活用教材、因地制宜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主席《矛盾论》),但变化如何,是否与人的愿望或发展目标相一致,则不是单纯由内因决定,它取决于内外因的互动。教学策略则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外因”,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实施程度效果高低,教学教材及实践操作的创新是很关键因素之一。初中化学教育要求以实验化学教学相配套,然而,现实我们时常遇到“化学实验没有药品,实验的现象表现不出来的苦恼。在教学设计时常常遇到设计好教学方式没有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及化学用品。许多教师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在现有条件下,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就要懂得活用教材、因地制宜,提高创新能力;初中化学编入了大量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化学显得富于时代气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现有的资源,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炭的吸附性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炭的这个特性,学生就会想到可利用它们除去家庭冰箱中的异味。我们到超市购一盒冰箱除臭剂需要四五块钱,而我们可利用常见的木炭,放在冰箱里,即节约经济,而且除臭效果显著还可循环使用,这也符合了现在“低碳生活”的理念。学习“铁和氧气的反应时”,可设问:家里哪些铁制品易生锈?在什么情况下最易生锈?如何防止生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家里易生锈的器具做好防锈工作。如为自己的门窗刷漆,将菜刀清洗干净后保持干燥,用油布搽拭自己的自行车。针对器材的紧缺,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分组实验:用贝壳、墨鱼骨鸡蛋壳代替大理石;食用白醋可代替酸类;纯碱(碱面)可代替碱性物质;医用碘酒中有碘;医院的双氧水、高锰酸钾、食品袋中的干燥剂生石灰制石灰水;食用盐代替氯化钠;生锈的铁钉、废弃电池中的石墨棒、铜帽和锌皮、还有生活中铁、铝等许多金属都是很好的替代材料......。
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有效落实。
四、增强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有效”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有效教学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掌握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寻找有效的策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的结构,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增强教材整合能力;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形成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的能力;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五种的教学模式:
1、概念——记忆——应用范围——应用练习
2、演示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概念——记忆——注意点——微观解释——练习
3、指导学生实验——报告——异常分析——得出概念——归纳方法
4、指导自学——设计验证实验——实验——异常解决——改进实验——得出结果
5、复习微粒组成——电解水微观动画——电解水模型实质——分析质量变化——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事例——学生观看分析教材实验——学生分析蜡烛燃烧、镁条燃烧的实验——分析原因。
显然,五种教学设计各有优缺点。尽管第五种教学比较繁琐,设计要求比较高,但我认为第五种更贴近学生学情,更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良好情绪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以教师的乐教促进学生的乐学。与此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鼓励”的原则,避免批评与训斥。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学习的成功创设条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端庄亲切的仪表,简练幽默的谈吐,富于形象的体态语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以上四点在提高教学有效性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教师具有热爱化学教学、热爱学生的职业品质;具有认真学习中学化学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习惯;具有注意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最新化学教育改革成果和先进教师经验的能力;具有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教学环境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就可以减少化学教学的盲目性,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摘要: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结合教学体会分析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与实施。
关健词: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1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逐步尝试构建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力求通过实验,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2有效教学的提出
有效教学即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每个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怎样提高40分钟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3.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矢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3.1.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进行探究酸雨的危害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自行车被雨淋后,钢圈生锈了,并且知道这是酸雨所致。”但是大家想过吗,什么样的雨是酸雨呢,酸雨对生物有影响吗,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用多媒体播放《酸雨的警示》再度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为实验探究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3.1.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在《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亲近自然
〔师〕:大自然常常以不同的形式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感受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播放自然的影像资料并配以音乐)
(二)角色的扮演
〔师〕:如果你是森林中的一种生物,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你是怎样的生活的,〔师〕:由于这片森林要改变成农田,森林中的生物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机,这时森林召开了一个“生物大会”,各种生物都发表了自己的心声。
〔师〕: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3.1.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用课件展示:一个可爱的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发出的啼哭声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时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如用“一个氧分子历险记”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3.2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3.2.1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
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式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进行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现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例如《调查足弓发育情况的活动》的实施。
3.2.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生物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构建、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人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探究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和《探究蚂蚁的行为》等实验的探究设计。
3.2.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生物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生物学思想与法,认识生物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如探讨《酸雨的危害》的实验。
3.2.4归纳检测—反思性学习
因为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对知识的探究有深有浅,常常·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有时还需要教师将知识简单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与社会化的过程。另外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师通常通过检测手段对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和检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生物学科相比其它自然学科而言,知识零散性较强,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因此学习完每章节或单元后,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和试卷进行检测是对知识的落实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归纳和检测,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反思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
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更高的要求。相信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一定会使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得更深刻和更具体,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