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观潮教案

时间:2019-05-12 18:1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1课 观潮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1课 观潮教案》。

第一篇:第21课 观潮教案

第21课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知识链接:

1、浙江省杭洲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

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

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形成的钱塘江大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

观的景象终生难忘。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

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4、课文 2-5 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

闯关练习:

1、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蒙:

m ng()薄: b ao()号: háo()

mãng()

b

2、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A、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B、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C、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D、变成原来的样子。——()

3、我会填。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

见________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

o()

hào()

__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______

_。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看看堤下,__________

__。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为

之__________。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收集积累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

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

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第21课教案

21搭石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搭石”的意思,紧扣中心句,通过找乡亲们“走搭石”的语句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重点鉴赏“老人搭石图”画面,体会老人善良、为别人着想的品格。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乡情(出示图片)

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去山村游览一番。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碰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检查生字词

“涨”“背”和“间”是多音字,“俩”的正音。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知道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书上的语句说一说。(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横着一排。(相机指导:搭石之间的间隔之所以是二尺左右,是因为人一脚跨出去的步伐大概在二尺左右。)每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了,家乡的人们便开始搭石了,让我们再读一读。(齐读)

3、聚焦中心句。

谈话: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几乎每一个山村的小溪上都会有,可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

1.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①(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老人搭石图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众人过石图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谦让尊老图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最朴实的,但却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山村的景美,人更美。现在,谁想说一说你发现和感受到的美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鉴赏画面一:老人搭石图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生:从“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

个来回”。知道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师: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描写,但就是这么平实的话语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人的动作,圈出表示老人的动作的词,再一次感受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老人此时在想什么?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2、想象说话:让我们把距离拉近,走上前去,仔仔细细地看看这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出示课件:

上了点年岁的人急匆匆地走在搭石上,忽然他的脚一歪,差点摔倒,原来有块搭石不平稳,心想:()于是,()。老人满意地笑了,心想:()

小结:课文中像这样感动我们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去寻找。

五、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出示生字“洪、暴、猛、涨、裤、惰”。

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观察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2、完成《课作本》P43第2大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点:

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

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紧走搭石 协调有序 美 让搭石 谦让尊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按照(),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这就是()

2、这就是美丽的搭石,它静静地立在水中,任人走,任人踏,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谁能再来说一说?

过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今天我们继续来领略这道风景,感受它的美。

二、精读课文

1.鉴赏画面二:众人过石图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根据学生回答随即出示,如学生说到,教师则随机课件出示第三小节:读一读,这副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特别注意“一行人”的“行”读xínɡ,并理解“一行人”的意思。(1)动作美:协调有序

①、什么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并可以让几位学生试着模仿“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

②、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③、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真像——(轻快的音乐)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课件字体抹红:协调有序)

(2)声音美:踏踏的声音像音乐(课件字体抹红:踏踏)

(3)人影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课件字体抹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①让我们把眼睛从搭石上移到水里看一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会是怎么样的一副画面?(自由想象)

②“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课件:绰:①宽;不狭窄 ②宽裕;富裕 ③形容姿态柔美 那你觉得这个词里边应该是哪种解释呢?(③)为什么?

文中连用了两个“绰”和两个“漾”,构成了ABCC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画一般的美感(生接)指名读

③这一切没有人在指挥,但是分明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挥着他们?这是什么呢?(出示课件:俗语 走搭石慢过桥)

这是人们一天天、一年年在走搭石中得出的一种经验,一种习惯,一种默契。谁都知道这种习惯,谁都不愿意破坏这种默契。因此才会出现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和谐的画面。板书:(和谐)④渲染朗读:音乐起

当你就站在小溪旁,看着一行人拿着工具协调有序走搭石“踏踏踏„„”,绰绰的人影倒映在漾漾的清波里,这种感觉就像诗一样在我们的心中涌动着。(出示课件 诗歌的形式)指名读 齐读

⑤师: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 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

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 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 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 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在这一块块搭石 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导读中心句: 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链接《课作本》P44第5大题作业 2.鉴赏画面三:谦让尊老图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几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②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让我 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假如——()。③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谈话,指导想象: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④小结,回扣中心句: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走出文本,感悟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虽然时隔那么多年,但他还是由衷地感受到——(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延伸实践,发现美 1.教师谈话:

《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课件出示诗句)。

2.总结: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吧!(齐读)

五、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稳、俗、衡、序、伏”五个字。

2、完成《课作本》P43第1、3、4大题。教学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第21课《观潮》教学活动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第21课《观潮》教学活动设计

任各庄镇后泥河小学 刘春瑜

【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品悟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神奇。

【四】教学难点: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句品悟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教学用具:视频投影。【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2-3分钟)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观潮》。(板书:13观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教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观”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教师:潮呢? 学生讲述:潮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中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教师: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请翻开课文122页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天下奇观)学生回答:潮指钱塘江大潮。

教师:天下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不同。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天下奇观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在这里指钱塘江大潮)教师:钱塘江大潮这样的天下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教师画图讲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师:那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5分钟)

阅读提示:(1)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并试着联系上下文猜想词语意思。(2)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大潮的?并给课文分大段。

2、检查识字情况。(2分钟)

3、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5-8分钟)注意:薄雾读为:bo ,隆隆读二声。

4、交流不理解的词语:(10分钟)

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

5、交流作者的写作顺序,并给课文分四大段。(5分钟)

可以分成两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统领全文。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段,具体描写钱塘江大潮奇美壮观的景象。第二大段按照时间顺序又可以分为三层: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要求学生用双实线分层。)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0-15分钟)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八月十八日我们来到海宁县的盐官镇观潮。观潮的人很多,平静的江面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下午一点左右潮来了,先是听到闷雷滚动,江面依然风平浪静;过了一会儿,响声变大,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然后横贯江面;再近些,形成一度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把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过去了,余波依旧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江水却涨了两丈来高。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第1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成为天下奇观。这是本文中的中心句,统领全文。第2段:钱塘江平静的美。(品读语言)

A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静动的对比),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钱塘江口的地形),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指导朗读)

B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经是人山人海(人特别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体会观潮者的心情:急切,期待)。第二课时:

一、创境导入:(3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谁能用一个词说出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感受。(板书“天下奇观”)

教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个“天下奇观”的呢?

学生: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板书)教师: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天下奇观?播放课件: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看,这是什么画面?听完了潮声,看完了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奇特、壮观„„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聆听声音感受到了潮声给我们带来的震慑,你们想用心真正品味这神奇壮观的景象吗?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再次走进钱塘江大潮。

二、指导朗读,品悟语言,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1、学生自读自悟。(7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阅读提示的问题。请看阅读提示:

教师读阅读提示,问:阅读提示读懂了吗,你认为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启发学生品悟语言,升华情感。

教师:在交流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用这样的方式和大家交流:我勾画的是:-----------,我感受到:------------。

课堂预设: AA:(3分钟)生:我勾画的是: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生:我感受到了大潮的还没看到,声音却先来报到了,而且很大。师:带着你的感受给大家有感情的读读这句。教师:大潮声音很大,大到什么程度? 生: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指的是声音低沉的雷。想像夏天下大雨前在很远的天空中打雷的声音。生:隆——隆——(再沉闷地读句子)师:再读读这句话。大家一起来试试。

BB:(3分钟)生:我勾画的是: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学生:从人声鼎沸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人们这时很兴奋,盼望已久的大潮终于来了。教师:我们看“潮来了”是什么标点?如果你是观潮的人,你终于盼到大潮来了,你会怎么说?读

教师:你带着兴奋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教师:这句话写的什么? 学生:观潮的人的表现。

教师:除了这句,还有写观潮的人的表现的句子吗?找找读读。

教师: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三次写到了观潮的人,写出了观潮人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这些语句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 学生:不是。

教师:这就间接地体现了大潮的神奇壮观,这种写法叫做侧面描写。我们在习作当中也要注意学习,既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写与中心无关的话;又要多角度,多侧面的展开来写,这样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CC:(4分钟)学生:我勾画的是: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教师引导:水天相接—远

学生:我感受到大潮的速度快,变化快,很有气势。师:大潮是如何变化?

学生: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教师:(教师用手势配合)拉长到什么程度? 生:横贯江面。

师:横贯江面就是横着铺满江面。如果现在的教室就是钱塘江,那大潮应该有多宽呢?用手势比划比划。

学生:学生一人伸手臂,(不够,有没有要帮忙的?),学生并排摊开手臂,直至把教室横贯。师:钱塘江可不只咱们的教室这么大呀!要多少的水量才能将宽阔的钱塘江面横着贯着跨越呀?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学生指名读。师:同学们读得真是一浪高过一浪,气势了得啊!

DD学生:(3分钟)我勾画的是: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我感受到:作者把浪头描绘得很形象,我感觉到浪潮很高,很有气势。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知道两丈多高有多高?我们现在教室的高度大约是一丈,两丈多高就是几层教室那么高?生:两层。

师:如果在你的面前有一赌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你有什么感受?

生:气势压人。害怕„„

师: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指名分别读,齐读。

EE学生:(7分钟)我勾画的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师:你真有眼光。我也特别喜欢这句话。不过,要把它读好可不容易。教师:我们先观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学生:比喻,夸张。

教师:我们先看前半句,前半句写的是大潮的什么?学生:前半句写的是大潮的势态(样子)。教师:后半句写的是大潮的什么?学生:声音。

教师:前后两个分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大潮是并列关系,所以用了分号。教师:作者把潮水比作了什么?学生:白色战马 教师: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生: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老师把这句话改动一下,请同学比较读一读。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教师:一匹白色战马,像我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教师:千万匹战马向我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哇!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向我们飞奔而来)教师:对比这三句话,那句话最好?学生:第三句。

教师:好的作品,一字值千金呀!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三个词一用,这个比喻句就更加„„(具体,形象,好像巨大的浪潮就在眼前。)教师:用一个成语说,这种感受就叫作——(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我们看到的大潮是如此的奇美,壮观,那声音怎样呢? 学生: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读出大潮的气势。师生齐读。

教师:同样是大潮的声音,第一次我们听到的是闷雷滚动,为什么这次是山崩地裂呢? 学生:闷雷滚动—远,山崩地裂—近。

FF:(2分钟)我勾画的是: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生:我从“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体会到大潮过后依然气势了得。生:我从“霎时”体会到了潮头来得凶猛,去得很快。

3、小结再读,整体把握。(6分钟)

师: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有声有色,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如临其境。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样奇美壮观的景象用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教师:(看板书)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都是在写大潮的什么?声音。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水墙、白色战马这列词语都是在写大潮的什么?样子。在写大潮声音和样子时作者不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写的,还同时符合什么顺序?(时间顺序),找一找第三段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和方位顺序,作者抓住大潮的样子和声音两方面的特点来写,既能让人感到层次清晰,又突显了大潮的奇美壮观。作者除了直接描写大潮外,还从侧面描写观潮人的反应,也使作者的描写更让读者信服。全文没有一个爱字,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力透纸背、益于言表。

教师:大自然造就了天下奇观,天下奇观激发作者写出了经典之作,经典之作再现了天下奇观。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再次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奇美壮观。找学生整体朗读第三段。

教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年只有一次,用文中的话这就叫(一年一度),并在固定的日期:(农历八月十八),像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期盼、兴奋、激动。

三、升华情感,古诗结束。(2分钟)

教师: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 “天下奇观”!它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中国,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自豪!”,其实,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许多这样的地方,等你们有机会了,一定要去看一看。有一位诗人,看完钱塘江大潮,也和我们一样激情澎湃,并且写了一首诗,让我们带着这股豪情读读!齐读125页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四、板书设计:

钱塘江大潮

第四篇:第21课珍珠鸟教案

第21课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通过观察与朗读感悟,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4、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教学重点:

以朗读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教学难点:

领会“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理清课文脉络。

2、能初步感知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读通全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现在让我们来听一段鸟儿清脆悠扬的鸣叫声。(播放鸟鸣叫的声音)好听吗?林间欢快飞翔的鸟儿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古人就有很多描写鸟儿的诗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白居易的诗《鸟》(课件出示: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2、你从“劝君莫打枝头鸟”这句中读懂了什么?

是啊,鸟儿就像自家顽皮的孩子,它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鸟的存在给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平添了不少的情趣。今天也有一只可爱的鸟飞进我们的课堂,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片)

3、说说看你看到的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4、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里有一组词语考考大家。出示第一组词语: 竹笼 一卷干草 垂蔓

师;这里加点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前两个字同学们都读得很准备,第三个字同学们不常接触,出示课件。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预设)师:这个同学把蔓读成了màn,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读这个字三种读音的意思,想想在这里究竟该读哪种音,为什么。

(预设)师:这个同学读的很好,其中有个字,我们要重点学习一下,那就是“垂蔓”,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读这个字三种读音的意思,为什么它读wàn。生:吊兰细长而不能直立垂下来的茎。

师:同学们看,是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吊兰的垂蔓就是吊兰的这种细长的而不能直立的垂下来的茎。齐读“垂蔓”。

师:看来遇到多音字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齐读词语。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好好读读课文1、2小节。生:指名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呢?(舒适、温暖、安全)

师:舒适、温暖、安全的巢是“我”送给鸟儿的一份礼物,让我们把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告诉鸟儿。齐读第1、2小节。

2师:不久,绿蔓丛中传来了清脆的鸣叫,有了小鸟,拨开绿蔓,我们看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3小节。生:自由读第3小节 出示生字:拨

师:让我们一起学习“拨”这个生字,用手拨开。因此“拨”是提手旁,右边特别要注意是个“发”,生字描红。出示词语:雏儿 小脑袋 小家伙

师:正音:“雏”读翘舌音。鸟的小时候就叫雏儿。“袋、伙”要读轻音。师:这几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雏儿呢?(可爱)师:瞧,它多像它的母亲啊!生:齐读

3师:小家伙长得小巧可人,它的胆子也挺小的。与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它有哪些变化?

出示课件: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这句话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发现了吗? 生:“起先,随后,渐渐地,后来”

师:这些词语将珍珠鸟的变化说的很清楚,让我们来把这个长句好好读一读。师:有了小家伙的存在,小屋也变得生机活跃了。谁来读读第6小节。生:指名读

师:多么和谐宁静的一幕啊!“案”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到的生字,它在字典当中的意思有①案件②书桌③书本记录。那“伏案”的“案”是什么意思呢? 生:书桌 组词

4.师:看来考不倒大家啊,那我们看着图片一起给它配配音,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生:齐读第6小节。

师:此时,看着这张图,你最想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想法呢? 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信赖”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略

师:大家理解不够准确,老师在这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可以用逐字解词法。“信”是指信任,“赖”是依赖,“信赖”就是信任而相互依赖。“赖”也是本课的生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字帮助记忆新学的生字,左边是“束”,右边是“负”。

师: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种信赖。生:齐读第7小节。

师:同学们,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它的巢,外形,活动和作者发出的呼唤。那你能试着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精心为它们做了一个巢。这对珍珠鸟生了一只可爱的雏儿。这小家伙在跟“我”相处后越来越胆大,跟“我”越来越亲密了。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师:同学们,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把文章几方面的内容连起来说成一段话。

四:讲读1——2小节,感悟喜爱

师:我们刚刚初读了课文,已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1-2小节,看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 生:交流 A:真好!B:巢

师:作者不仅在笼子里放上了干草,还特意把鸟笼放在窗前,考虑如此周到,这都是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

生:有感情的朗读1-2小节。读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四:总结

同学们,其实鸟儿是一种胆小,怕人的小动物,然而文中的这只雏儿是那么亲近人类,这是因为谁的缘故?是因为“我”。那么,在鸟儿与“我”的相处过程中,“我”又是怎么做的呢?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 20、珍珠鸟 巢 外形 呼唤 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教学重点: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昨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章中去,进一步了解那珍珠鸟。

2、齐读课题。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鸟叫声)

我猜想,是他们有了雏儿,想看看那小家伙吗?

2、学生自由第三小节,到课文中去看看那小家伙吧!

3、教师:你看到那小家伙了吗?它长什么样儿?

4、学生交流读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5、教师:想看看这个小家伙的图片吗? 出示图片:小珍珠鸟 谁来跟它打个招呼? 学生:嗨,小家伙,你好!学生:嗨,你好!可爱的小珍珠鸟!你觉得这个小家伙怎么样?(可爱,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小家伙,你们喜欢吗?谁来这句话读好了?指导读好句子。

6、指导朗读第三小节。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满心欢喜,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三、品读4、5、6自然段。

1、教师:小家伙一天天长大,它开始出来活动了,自己读读4、5小节,说说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珍珠鸟?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2、把你读书思考体会的结果与同桌交流。

3、引导学生交流:活泼可爱、淘气、胆子越来越大,与我越来越亲近★句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说说体会(活泼可爱),指导朗读句子。评议。

★句子:落到桌子上……蹦到杯子上……俯下头喝水……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试探,一点点亲近,那样子像个顽皮的小孩。)

说说体会,小家伙一点点接近我的一系列举动,哪些举动最逗人?指导朗读 ★句子:用小红嘴啄我的笔尖……啄我手指(完全放心了,友好)

说说体会,指导朗读。

★小鸟与我的感情越来越好,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 句子:再三呼唤……(对我依恋,跟我感情越来越好)

教师:课文还向我们展示了小家伙回笼子时的有趣镜头,谁能读好这段话?指导朗读句子。

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钻进去……(有趣)

4、师:直至有一天,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a)出示图片(人鸟和谐共处),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b)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可这小家伙为什么在我面前这么大胆,和我这么亲近呢?

学生:是我对它的爱,我不去伤害它。板书:爱

教师:我有哪些爱的举动?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不去伤害它;抚一抚(对它和亲昵爱护);手中的笔停了,生怕惊跑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师:你们真会读书,很会体会。是的,如果小家伙在屋里乱飞的时候,我轻轻吆喝一声,它还会接近我吗?如果在它俯下身子喝我杯子里的茶时,我不耐烦地移动杯子,它还会来接近我吗?如果在它啄我笔尖、啄我手指时,我挥挥手驱赶它,他还会接近我吗?正是我的宽容、我的爱使小鸟对我产生亲近和信赖。板书:信赖

教师:用你看到和感受到的,试着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

学生:信赖 美好的境界 亲密无间……

四、品读第7自然段。

1、师生接读。

教师: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学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再读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创造美好境界

3、教师:只要我们人人心中充满爱,这种美好的境界就不会只出现在作者的书房里,就会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4、欣赏画面(配上音乐)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用心去感受那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珍珠鸟---------我 创造美好境界

第五篇:第21课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复习

1、开始时间:.标志:的广泛使用。

2、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人类和走在其他国家前面。迈入“电气

3、美国科学家在年研制成功,时代”为世界带来了光明。(第他发明的电器,正式注册的有,被誉为“”.二次

4、世纪年代,国人等人设计出。工业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交通工具和。革命)

6、以内燃机为动力,在年试制汽车成功.7、年月,国的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8、末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等,相继进入了.二、课堂预习

结合练习册预习探路展开课堂预习,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指明学习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背景:根本原因:导火线:爆发:交战双方:规模:战役:结束:性质:影响:

三、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

一战的背景与根本原因:

1、探究目标: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与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情景与问题:观看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相关材料 材料

一、英德等国实力与占有殖民地情况对比

合作探究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位次国别类别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位次(经济上)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政治上)英国德国美国法国31241542该表说明了什么问题?经济上:美、德工业生产后来居上,赶上和超过了英、法。政治上:由于德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不满足现有的政治地位,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以求得更高的政治地位。说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材料二:德国外交大臣的讲话与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的漫画

材料: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长皮洛夫

1、演说大致发表在什么时候?19世纪末20世纪初2.“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是针对哪一国家的?反映了哪两国之间的矛盾?英国;反映了英、德之间的矛盾

3、材料说明了什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经济实力增长,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开始挑战英国,并与英国展开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德国(左)向英国(右)提出挑战的目的:德国要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漫画的实质是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德国(左)向英国(右)提出挑战(漫画)

材料三、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俄签定协约英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英德矛盾俄

2、由这一主要矛盾可以看出两大集团德定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军事协1879年德奥签定签定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法同盟条约年89213、两大集团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法奥匈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年882奥集团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1。入德加意意1907年英

3、请思考:

(1)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什么变化?

(2)经济实力的变化,促使德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有什么新要求?(3)一战前,这些国家在对外政策上有何共同追求?(4)在斗争与勾结中这些国家开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组成怎样,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带来什么影响?

4、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背景过程,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老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如何分组合作、互动交流、引导、激发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假造性。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学习成果,然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得出的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合作,完善答案,形成以下结论:

(1)美德两国实力强,后来居上;英法两国实力变弱;经济实力发生不平衡。(2)强烈要求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

(3)共同追求;重新分割世界,抢夺更多的殖民地。(4)两大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影响:扩军备战,大战一触即发。4年190英法签定活动探究二:大战的爆发

协约

探究目标:导火线、爆发时间与结束时间、标志、参战国。

情景与问题:播放“斐迪南大公被刺”的资料片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地图。学生阅读133页上面的文字。请思考:(1)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地方在哪里?(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是什么?

(4)想一想:在哪些参战国家?望风使舵的国家是谁?

过程与方法:

(1)老师通过展示“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图片,结合学生阅读的教材知识,提取有效地历史信息,使学生置身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最前沿,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小组交流讨论:上台指出“导火线”、“火药桶”大战爆发的标志、参战国。(3)根据小组讨论交流情况得出结论。

结论与评定:

(1)巴尔干半岛(2)萨拉热窝事件(3)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4)德国、法国、俄国、英国、意大利。

探究活动三:空前的灾难

1、探究目标:主要战场、主要战役、战争规模、战场扩大、结束时间及标志、大战带来的灾难。

2、情景与问题:播放“一战中各种武器”和“遭到炮轰的凡尔登”资料片。学生阅读133页文字。

3、呈现探究题:(1)一战战场主要集中在哪里?(2)著名的战役是什么?有何“美誉”?(3)一战中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4)一战的战场是如何扩大的?(5)一战何时结束?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6)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7)分析一战性质是什么或为什么说“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4、过程与方法:(1)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2)1916年的凡欠登战役被称为“凡欠登绞肉机”(3)飞机、坦克等(4)规模A 从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B 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C 1917年,美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D 中国也加入了协约国(5)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6)灾难:参战各国共残余三千多万,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成。(7)交战双方的目的:交战双方的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是为

了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因此,对交战双方来说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四、小结整合、指导记忆

理念说明:老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构建、展示知识结构,让学生把知识架构的具体知识点写出来。(通过构建网络便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把握。构建网络后,可以让学生自查记忆、同桌互查、小组合作等形式落实学习效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年月——年月)1.背景:2.根本原因:.3.导火线:。(年月)4.爆发(开始标志):年月,向宣战。5.交战双方:同盟国:、等协约国.6.规模:1)战场主要集中在。后扩大到、和。2)先后有个国家卷入战争7.新式武器:、、.8.战役:年的战役,被称为“”(转折)9.结束:年月,投降,以的失败而告终。10.性质:战争。11.影响:1)2)。

五、感悟历史,学史寻鉴

学史寻鉴。把本课中核心思想升华为情感体验,老师提供战争带来的危害、灾难等材料,让学生体会和感情如何避免战争,如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由此对学生进行情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教育。

归纳总结:总结一战的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以史为鉴:结合一战,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1)战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灾难。2)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拓展延伸想一想,一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1)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2)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3)一战中爆发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4)中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化,中国又回复到被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战争启示录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2)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共创和谐世界3)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行为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你认为人类社会应如何避免战争的发生?1)建立强有力的国际协调机构,协调国际关系2)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起来,谋求和平,制止战争3)和平共处,共同发展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5)不以战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下载第21课  观潮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1课 观潮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6课 观潮教案

    (四年级)第6课 观潮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盐、据、沸”等6个会认字,会写“塔、沸、吼”等8个会写字,掌握“沸腾、据说、风号浪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第21课《两面国》教案

    《两面国》选自《镜花缘》,文中主要写唐敖、林之洋游历两面国的经历,借此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文题背景 随着雍正“大开洋......

    第21课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5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讲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

    第21课《风筝》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 《风筝》导学案 编写人:时间:2010.1123 审稿人: 班级: 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借助网络,了解鲁迅生平及重要作品等信息 2、解读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

    21课教案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21课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回民实验小学 吴艳 教材解读:这篇文章出自人教版第八册六单元首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田园风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田......

    21课教案[精选]

    21、《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脑上小学谢宏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动物们的心情,试着表演故事。 2、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

    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教案)

    第21课现代科学技术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960年,“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身成功;“灿型杂交水稻......

    观潮教案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