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一章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在探究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4、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预习学案 【温故知新】
1、质量的单位有 实验室里质量的测量工具是
2、你能说出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步骤吗?
3、说出下面图中天平所表示的质量是多少克。
4、密度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哪些? 【自主预习】
一、预习目标:
⑴会阅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的调节、使用托盘天平,并养成阅读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⑵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的使用量筒和量杯 ⑶养成细心、耐心、认真和爱护仪器的好习惯 ⑷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预习内容: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第18页-19页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争取独立完成。)
1、mL是体积单位 的符号,1mL = cm。
2、量筒或量杯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
3、观察量筒或量杯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 ,分度值是 ,读数时视线应该怎样?
(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 ;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 跟).4、如何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
5、测量物质的密度时,用 测出质量,用 测出体积,根据 公式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6、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请组内交流“课前预习学案”中的问题,将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在小组内汇总起来,写到黑板上)
二、合作探究,自主研修:
探究要求:
(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边实验,边记录数据。然后独立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将你的答案写在空白处,然后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1、测量盐水的密度时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
2、测量盐水的质量有几种做法?哪种测法较准确?
3、测量固体密度时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
三、全班交流,精讲拓展
交流一:各组展示记录的数据和结果,讲述实验操作过程,全体同学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交流二:讨论两种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哪种方法更正确,并写出原因。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对于“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疑惑?
五、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请先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然后小组内交流,并提出存在疑问的题目)1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正确测得石块(如下图)质量为 g,体积甲为________cm,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课后延伸学案
1、对于用天平、量筒测某种液体的密度来说,其实验步骤的安排有如下三种 方案一:A.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1;
B.用烧杯取适量的被测液体称出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杯中,读出液体的体积V; D.用公式算出液体的密度液。
方案二:A.在烧杯中盛被测液体,称出它的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的液体体积V; C.称出烧杯及杯中剩下液体的质量m2; D.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液。
方案三:A.将适量的液体倒入量筒测出体积V;
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C.再将液体倒入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总质量rn2; D.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液。
(1)三种方法中最恰当的是____________(2)按最恰当的方法进行实验,试用实验步骤中给定的数据表示这种液
体的密度值:
2.“铅球是用纯铅制成的吗?”体育课后同学们提出了疑问,请你设计一种鉴别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1)写出所需的实验器材;
(2)简要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3.两个杯子分别盛有浓盐水和纯水,不能用嘴尝,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自选实验器材,设计两种区分哪杯是浓盐水,哪杯是纯水的方法,简要说明理由。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的测量
我们已经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学习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节课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动手能力,用天平和量简测量一下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既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地认识、了解、掌握密度概念的过程,也是突出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实验活动的安排就非常重要.
本实验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对刻度尺、量筒、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要进行复习,对于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要进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第一,上课(去实验室)前应将学生分好组,每小组按3个人为宜,各小组做完之后将结果与其他小组对比.
第二,按照科学的探究过程组织教学,实验探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难点在于正确测出水的体积,关键是求出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后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一是比较同种物质三次质量和体积的比是否相同.二是比较三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否相同,并进行交流与评价,重点在于得出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的,通过探究你有什么体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 ρ铝:2.7×103kg/m3 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 ρ水:1.0×103kg/m
3三、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面所学的知识,对于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大帮助.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方法不仅有这一种方法,今后还要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我们后面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有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这两个问题都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加任何限制.也许学生的观点不是完全正确,但要求说明理由,要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结果]
1.导热性能好的,导电性能也强.全球的年产量越低,市场的价格越高. 2.(1)银和铜的导电性能好.在这两种金属中,铜更适合作导线,因为铜的年产量较高,价格也比银便宜得多.
(2)银的导热性能也很好.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锅是用铁(钢)或铝做的,一般蒸锅用铝做的多,而炒锅一般用铁做.因为铝的导热性能比铁好得多,而铝的熔点不很高.若用铝做炒锅,一方面会使食品局部温度很高而变糊;另一方面炒菜时外焰的温度都较高,所以炒菜时宁用铁锅不用铝锅.(3)铝的密度最小.生活中用铝的地方很多,如门、窗框、器皿、锅、导线等.因为铝的密度小,轻便;导电和导热性能都不太差,同时它的产量较高,价格便宜.
第三篇: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西营镇西营中学 陈煦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二、新课教学
(一)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
2(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
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三)测量盐水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设计问题: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三、作业练习。问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四、作业:写实验报告一份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压入法)(沉锤法)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4、测量盐水的密度。
六、课后反思:
第四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12.19 授课教师:蒋冬梅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完全由学生探究的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是让学生在前面经历一个比较单一的探究过程后,由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这既让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它是突出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实验活动的安排就非常重要。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感兴趣。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有效措施,通过实验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确立、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应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六、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盐水、小石块、烧杯、细线、滴管
八、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一)、复习回顾 教师:
密度公式是什么?
(二)、引导过渡 问题:
1、怎样才能测定密度的大小?
2、用什么测量物质的质量?
3、怎样测量物质的体积?(1)形状规则的物体(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学生: ρ=m/v 学生思考并回答:
1、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用天平
3、(1)用刻度尺等器材进行测量,并用体积公式进行运算。(2)学生讨论: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
复习回顾密度的计算公式,为本节课测量密度做准备,强调密度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二 新 课 讲 授
教师展示——量筒 量筒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讲解:
(1)用途:用来测液体或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形状:见实物
(3)观察: 量程、分度值 单位:ml
1ml=1cm3(4)读数: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体凹面,展示实物图像。今天,我们重点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测量盐水的密度。
学生观察: 量程、分度值
单位:ml
1ml=1cm3 学生检查桌面上的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培养观察、总结、分析能力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三 思 考 与 讨 论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与分析: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测量盐水的密度 两组实验的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实验设计思路,并说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共同探讨测量密度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展示讨论方案
测量固体(小石块)的密度:
(一)讨论:如何用水来测小石块的体积?
(二)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拴好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2; 4.石块的体积V=V2-V1;
5.根据公式 p=m/v 计算石块的密度。
(三)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先在量筒中倒入一些水读出水面刻度V1,再把小石块放入量筒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小石块的体积: V= V2-V1 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
“排水法”
强调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适量”含义: 1.能淹没小石块2.水面上升不能超过量程
学习多种测量方案,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动手操作
课堂提问
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
先测质量,因为先测体积,物体上沾有水,测量的质量偏大,结果不准确。
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分析误差做铺垫
学生展示讨论方案
测量液体(盐水)密度的测量: 讨论:如何测出盐水的质量? 实验步骤: 方案1:
(1)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
(2)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3)盐水的质量m= m2-m1;
(4)把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5)利用公式计算 p=m /v。方案2:(1)调节天平;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4)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5)记录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液体的体积V;(6)根据公式ρ=m/v计算盐水的密度。
学生认真听取别的组的实验方案
学习多种测量方案,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动手操作 课堂提问
测量液体时采用方案一存在什么问题? 2.测量液体密度时采用什么方案更好?
1.烧杯内有水残留,导致量筒中体积减少,根据公式ρ=m/v,质量是真实质量,体积比真实值减少,测出来的密度比实际要大 2.第二种方案
四
学生动手实验
提示学生操作要领 实验注意事项: 安全
天平的使用
量筒、滴管等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
巡视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和出现的其他情况,并予以指导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1.测小石块的密度; 2.测量盐水的密度。
使学生掌握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的方法
五 交 流 与 讨 论
1.分组实验记录数据,计算结果 2.交流各组实验结果(投影展示)
提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为什么大家测量出得结果会不一样?
学生简要说出自己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 有误差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六 分 析 与 总 结
误差的来源在哪里?
学生分析:
操作和读数的过程中
1.引导学生找到误差的根源;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
七 课堂 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巩固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测量石蜡的密度? 2.你进行实验的最佳方案? 密度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为下一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做铺垫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ρ=m/v 3.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小石块、细线、滴管 4.步骤:1、2、3、4、„„
第五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课前准备: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
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
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
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
1、测量的原理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 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ρ=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1)怎样选择量筒?
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 ml、25ml、50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外壁刻度都是以 ml为单位,1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 ml,而5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应选用 100ml量筒。(2)怎样把液体注入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3)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
量筒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4)什么时候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注入液体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5)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50ml 100ml 250ml 500ml)
3、探究: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 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 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三、归纳总结
1、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步骤(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2)用刻度尺利用数学方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3)利用公式ρ,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的液体密度(1)常规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
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④用公式ρ
;得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由于烧杯会粘有一部分盐水,测量结果中测得的质量与体积没有统一而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
(2)优化后的步骤
①在烧杯上盛入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中剩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 ④用公式ρ
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密度
(1)测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线拴住物体,把物体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2)测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采用“压入法”或“助沉法”:
采用“压入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铁丝或大头针将物体按压没入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采用“助沉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用细线系住助沉物(如铁块)和被测物,助沉物在下,被测物在上,相隔一定距离,只将助沉物全部沉入水中,测出水和助沉物的总体积V1;
②将被测物和助沉物一起全部浸没入水中,测出水、助沉物和被测物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四、作业
1、P17、《动手动脑学物理》1-6题
2、《课时先锋》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原理:ρ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公式计算密度。
2、量筒的使用:(1)原理
(2)量程和分度值
(3)使用方法:放平、看平
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减小实验误差,优化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