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3 02:0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第一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件www.xiexiebang.com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盐水)体积和测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并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选择及误差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激趣诱思】

利用多媒体展示“鉴别皇冠”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叙拉古国的国王希罗让工匠为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给了工匠一些黄灿灿的金子,工匠也很快为国王做好了。金灿灿的皇冠戴在国王头上很合适,并且非常漂亮。可是希罗国王总怀疑工匠少用了一些黄金,偷偷掺进了一些等重的白银。于是,他让人称了皇冠的重量,不多不少,与给工匠的黄金质量不差毫厘,这就难了,怎样能既不损坏皇冠,又能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设计意图: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了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听故事

思考故事中的问题:怎样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有测量皇冠的密度的。

【教学过程】

测量盐水的密度

[问题引导]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需要测量盐水的哪些物理量?依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

[板书]

实验原理:

[问题引导]测量盐水的质量要用到天平,要测量盐水的体积用什么工具呢?

[自学阅读]课本上“想想做做”提出的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4)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归纳总结]三观察:观察单位标度、量程、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有些液面(如水银)是凸形的,读数时应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设计实验方案]

怎样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怎样设计?让学生说出方案。

[误差分析]

烧杯里的水能不能倒干净,如果倒不干净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那么要消除这种影响,实验需要如何改进?

启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方案二:、先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2、再把烧杯里面的水倒到量筒里一部分测量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剩下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ρ=(m1-m2)/V。

[温馨提示]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不能放在天平上测量质量。对于学生用量筒代替烧杯放在天平测质量的实验方案加以否定。

(设计意图: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方案设计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方案一,通过误差分析,实验步骤的调整,自然过渡到方案二,优化的实验方案不是直接

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回答: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根据公式计算

回答:用量筒。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回答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水的体积,方案一:、先用天平测量空烧杯质量m

2、向烧杯中倒入一部分水,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3、将烧杯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示数为V

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ρ=(m1-m)/V

[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测量石块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进行实验]

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误差分析]

如果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利用量筒测量石块的质量,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设计意图: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比测量盐水的密度简单的多,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根据现有的器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测量石块密度的方法

方案设计: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m/V2-V1

[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帮助国王皇冠的真伪。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点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1)

【家庭作业】

完成课本1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实验原理:ρ=m/v

二、量筒的使用

三观察:1.单位标度

2.量程

3.分度值

读数:视线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小石块质量

m

水的积

V1(ml)

放入小石块后总体积V2(ml)

小石块体积V(cm3)

小石块密度ρ(g/cm3)

四、测盐水的密度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我发现在时间上有些紧张,学生的交流还不是很充分,主要在设计测量盐水的方案时,花费的时间较多。为了节约时间,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案去测量,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不同的方法带来的实验结果的偏差,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效果会更好。

2.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想的不够全面,实验操作过程中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小组读数时姿势不规范,不能学以致用,使测量结果偏差较大。

附件1:达标检测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正确测得石块的质量为48g,从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测出石块的体积为

cm3,则石块的密度是

kg/m3.

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3.在“测定形状不规则的实心小铁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的操作过程如图6-3-9所示,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上的三个砝码质量依次是50g、20g、5g,游码位置如图所示.

图6-3-9

请你将小明同学所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相应的栏目内.

计算铁块密度的公式是__________;铁块的密度ρ=__________.答案:

1、20

2.4×10³

2、D

3、(1)78

0

ρ=m/v

7.8g/cm3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孙恒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测体积时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如下图所示:

将物块竖直放置,然后如图所示,将其夹到中间,最后下面用尺子测量,即可得圆柱体的直径d,所以这个圆柱体的横截面积即可知道.然后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圆柱体的高,根据公式V=π()3即可得物块的体积.

以上是一种方法,另外还有第二种方法,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

d2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能够测出物质的质量即可得体积,最后还得用质量m除以体积V即可得到物质的密度.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

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 ρ铝:2.7×103kg/m3 ρ铜:8.9×103kg/m3

花岗岩 ρ:2.6~2.8×103kg/m3 ρ水:1.0×103kg/m3

三、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面所学的知识,对于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大帮助.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方法不仅有这一种方法,今后还要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我们后面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有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这两个问题都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加任何限制.也许学生的观点不是完全正确,但要求说明理由,要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结果] 1.导热性能好的,导电性能也强.

全球的年产量越低,市场的价格越高.

2.(1)银和铜的导电性能好.在这两种金属中,铜更适合作导线,因为铜的年产量较高,价格也比银便宜得多.

(2)银的导热性能也很好.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锅是用铁(钢)或铝做的,一般蒸锅用铝做的多,而炒锅一般用铁做.因为铝的导热性能比铁好得多,而铝的熔点不很高.若用铝做炒锅,一方面会使食品局部温度很高而变糊;另一方面炒菜时外焰的温度都较高,所以炒菜时宁用铁锅不用铝锅.

(3)铝的密度最小.生活中用铝的地方很多,如门、窗框、器皿、锅、导线等.因为铝的密度小,轻便;导电和导热性能都不太差,同时它的产量较高,价格便宜.

第三篇: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塑料块)的体积,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质量和体积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重点难点

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一)量筒的使用

1、学生观察量筒并结合教材思考想想做做的问题:

⑴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⑵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⑷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

2、如何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呢?

教师启发学生

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够沉入水底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即利用量筒中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测出物体体积。

⑵对于不沉入水底的物体,可以用“针压法”测量其体积,即用针把物体压到水中,求出两次液体的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

⑶不沉入水底的物体也可用“悬垂法”(或叫坠物法):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拴好(石块在下,物体在上),先将石块浸没量筒水中,读出体积V1,再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浸没,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⑷当物体体积较大量筒装不下又是不规则物体时,用“溢杯法”:用细线拴住物体,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则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⑸溶于水或吸水的物体用“埋沙法”,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细纱,摇匀摇平,读出细纱体积V1,将物体放入量筒细纱中浸没,再次摇匀摇平,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二)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事先配制好一些盐水,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g)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2(g)倒出盐水的质量m(g)倒出盐水的体积V(cm3)倒出盐水的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盐水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从测盐水密度得到启发,学生设计此实验。

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 m/ V2-V1

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放入石块后量筒中水体积V2(cm3)石块体积V(cm3)石块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石块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习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习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习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习题练习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习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习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ρ铝:2.7×103kg/m3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第四篇:《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ρ铝:2.7×103kg/m3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v,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习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习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习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习题练习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习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习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第五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的测量

我们已经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学习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节课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动手能力,用天平和量简测量一下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既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地认识、了解、掌握密度概念的过程,也是突出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实验活动的安排就非常重要.

本实验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对刻度尺、量筒、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要进行复习,对于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要进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第一,上课(去实验室)前应将学生分好组,每小组按3个人为宜,各小组做完之后将结果与其他小组对比.

第二,按照科学的探究过程组织教学,实验探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难点在于正确测出水的体积,关键是求出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后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一是比较同种物质三次质量和体积的比是否相同.二是比较三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否相同,并进行交流与评价,重点在于得出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的,通过探究你有什么体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 ρ铝:2.7×103kg/m3 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 ρ水:1.0×103kg/m

3三、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行的实验综合了许多前面所学的知识,对于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大帮助.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方法不仅有这一种方法,今后还要深入地学习.密度知识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我们后面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有联系.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这两个问题都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加任何限制.也许学生的观点不是完全正确,但要求说明理由,要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结果]

1.导热性能好的,导电性能也强.全球的年产量越低,市场的价格越高. 2.(1)银和铜的导电性能好.在这两种金属中,铜更适合作导线,因为铜的年产量较高,价格也比银便宜得多.

(2)银的导热性能也很好.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锅是用铁(钢)或铝做的,一般蒸锅用铝做的多,而炒锅一般用铁做.因为铝的导热性能比铁好得多,而铝的熔点不很高.若用铝做炒锅,一方面会使食品局部温度很高而变糊;另一方面炒菜时外焰的温度都较高,所以炒菜时宁用铁锅不用铝锅.(3)铝的密度最小.生活中用铝的地方很多,如门、窗框、器皿、锅、导线等.因为铝的密度小,轻便;导电和导热性能都不太差,同时它的产量较高,价格便宜.

下载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张君娟 审核: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西营镇西营中学 陈煦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12.19 授课教师:蒋冬梅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完全由学生探究的实验......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刘民宏测量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一节课能做些什么?课后有老师提出我在和学生设计实验时怎么不考虑误差,我说:“如果我再考虑误差,这节课做得到吗?”很多老师在评课时总爱说这个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