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思品教学备课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具体要求
一、基本环节
教学设计应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建议及评价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的制定;
4、教学过程及说明(教学实施)。
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
1、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第一位要解决的问题;
2、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二、具体要求
1、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和要求及其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与前后联系。三个要素:教材提供的内容(全而简);教材的要求(编写者的意图);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教材的体系)。
2、学情分析
分析所教班级学习本教材的起始状况,最好从三维(即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
主要做到:讲清楚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尽可能从“三维”角度分析;多角度,尽量做到详尽。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分析,特别是学生的情况分析来确定,力求体现“三维”要求的有机整合。可根据实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注意: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学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的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以上确定的是“发展什么”的问题。)
注意:这一部分中还要写出教学重、难点,并写出为什么确定此重难点。
4、教学过程及说明(教学实施)(1)简单地写出主要教学步骤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详细阐述,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完善、教学评价的运用等。-----教学内容的维度,可从对教材是如何作选择和调整、加工提炼以及根据学生社会生活和实际补充,充实了哪些内容来说。
-----学习方式的维度,可从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教师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如何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开展开放性的学习活动等来说。
-----教学评价的维度,可从如何运用多样的方法,实施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说。
(3)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说明教什么、怎样教,更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具体要求如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要求(怎样教)。
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围绕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加工提炼;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加以补充和拓展,注意生成。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哪些地方容易生成;教学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饱满,要留有余地。
教学过程的设计: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训练活动有效;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尽可能要有预设。
学习方式的完善:重实践体验;重思辨探究;重主动合作。小组合作的指导也要有预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教学评价的运用: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综合;重过程;重激励。激励性评价中语言要有针对性。
◆“说明”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这样做)内容:《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4条);
教学原则(5条);
教学建议(3条)等;
《两纲》的有关要求及相关的教学理论。
写法:合理融入,简略地写;一般要求分别写在教学过程中和最后。◆强调:是否都在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
小学品德教学备课要求
交桥希望小学
2015年9月
第二篇:八年级思品备课资料
八年级思品备课资料(下)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部分: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第一课“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两课内容和主题探究活动——“探究权利义务,展示学习成果”。【单元地位】
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同样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义务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本单元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享有的合法权益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这不仅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需要,更是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需要。学会交往合作,从法律角度讲,交往合作中也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因此,本单元也是对八年级上册教材的教育主题——学会交往与合作在法律意义上的延伸和拓展,它统领八下全册教材,从宏观上介绍权利义务的基本知识及其关系,后面几个单元都以本单元阐述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来具体展开。
【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和“我们应尽的义务”两课组成,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两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并受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懂得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增强依法用权、依法维权的意识。
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包括“公民的义务”和“忠实履行义务”两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法定义务必须履行的原因,懂得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义务的具体要求,激发学生积极履行义务的热情,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课标要求】
本单元两课内容对应的课标依据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课程目标是“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具体的内容标准是: “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理论性相对较强,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困难,故教学中一方面要贯彻以例说法的教学方法,充分选择、运用好教材已有的案例,适当补充课外案例,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漫画、法制名言等教学素材,或选择案例编排成课堂小品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要注意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方面的事例,让学生有体验、有感受。【课时建议】
以学期授课课时数共35课时计,建议本单元安排5课时(其中主题探究1课时)课序 课题 课时
第一课: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课时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我们应尽的
义务 第一框 公民的义务 第三课时
第二框 忠实履行义务 第四课时
主题探究 探究权利义务,展示学习成果 第五课时
第二部分:各课时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课时: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国家性质、公民、人民、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体制等概念和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虽有所接触,但非常有限,往往是一知半解,特别是从法律角度的理解更是非常缺乏,另外,初中生是弱势群体,又缺乏法律知识,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去保护。有的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但顾虑到对方是成年人,甚至是家长和老师,所以只好忍气吞声,用法律维权的意识比较淡漠。2.学生的需要
作为当代中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家性质、能区分公民与人民的不同,树立起公民权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1.情境激发入新课
播放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片段。(附录2)
引导思考回答: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全国人民在欢呼雀跃,从心底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为什么?
教师小结: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倍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导入新课。2.畅所欲言话主人
(1)讨论交流:你感受到或你了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体现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观察硬币上的国徽:理解国徽的内涵。由此引申出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范畴这一知识。3.人民公民我来辨
设问:你是人民的一员,但你同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
在学生阅读教材及教材漫画、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每人画一幅体现公民与人民关系的图示。
4.公民权利谁赋予
设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
学生回答——宪法和法律。引导学生用宪法中的条文来印证自己的回答。
总结出公民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两个概念。强调公民权利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和赋予的。
5.公民权利谁保障之“你猜我猜谁是保护神”
课堂活动:猜一猜谁是保护神?
出示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所保障权利相关的法制漫画四幅。学生分析与漫画反映权利相关的的法律保护神是谁。
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立法保障的含义。
6.公民权利谁保障之“你说我说话维权”
课堂活动:列举自己或他人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是如何维权的案例。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并明确维护合法权利最有力的武器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司法保障的含义。强调宪法是权利保障体制的核心。
7.总结升华“法斗士”
播放Flash“法斗士”(附录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Flash所反映的道理。
总结升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宝,是我们维权的利剑。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这把利剑,你便是一位“法斗士”。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教材中出现的很多知识均较抽象,初二学生还较难接受,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等。另外教材在阐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P5最后一段由“人民”引入到“公民”感觉比较生硬和突然。教学时如何处理比较自然是一个问题。
第二课时: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了解我国公民的权利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提高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学会寻求法律的保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合法、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初中学生对自己作为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往往只是略知一二,虽然也在行使和享有权利,但权利意识较模糊,特别是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知之甚少,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权利,也不懂得尊重他人权利,法制观念较淡漠,这也是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一个内在因素。另外,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依法维权的意识也较薄弱。2.学生的需要
中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应该了解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并且做到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社会上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作为弱势群体的初中生,学习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树立权利意识,学会正确用权、维权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综合设计思路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 “田甜成长的经历”(P8),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引入课题。
2.学习小园地——公民权利大搜索
学生查阅宪法第二章,在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师生共同归纳公民九大类的基本权利
3.合作探究话行权之他人权利我尊重 出示情境材料一(见附录4),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设问。教师总结: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尊重他人的权利。4.合作探究话行权之国家、集体不损害
出示情境材料二(见附录4),设问:你认为张亮的行为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5.合作探究话行权之法律范围不超越
出示情境材料三(见附录4),设问:如果你是旅客甲你该怎么做?张亮的说法和做法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公民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6.合作探究话行权之行权方式须合法
出示情境材料四(见附录4),设问:司机的做法启示我们在行使权利时还应注意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小结:公民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7.生活放大镜——行权小故事
(1)讲述自己行使权利的小故事。第一类:用权的故事。你是怎样行使你的权利的?第二类:维权的故事。平时你有没有受到侵权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行使权利的故事,在行使权利时是否正确合理? 8.行权小顾问
阅读教材老吴和小辛父母的案例(P12),请学生充当案例中当事人的法律顾问。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教材在阐述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时,采用的是一例一理的形式,如何打破这种形式所带来的学生思维上的断点?是否能做到一例贯穿四点,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行使权利的四个要求,是值得教师钻研的问题。如果一例贯穿,案例编制如何做到自然而严密又能充分说明问题,又是一个问题。另外,四点要求中在意思上其实是交融在一起的,教材人为地进行了分离虽然利于教学,但一定程度上也会给学生理解带来一定困惑。第三课时:公民的义务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含义和内容,懂得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意义。【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自觉履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公民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八年级学生对公民的义务了解不多,对履行义务的意义知之不多,虽然平时许多行为都是履行义务的表现,但真正作为公民的义务观念较淡薄,另外对公民道德义务的履行较易接受,而对法定义务会感觉比较遥远,甚至会有履行义务是大人的事,我年纪还小,履行义务与我无关的想法。2.学生的需要
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所以让学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义务、哪些道德义务,树立义务观念非常必要。
三、综合设计思路 1.漫画导入
教师:公民的权利有一个孪生兄弟,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但有些人却只想要“哥哥”—权利,不想要“弟弟”—义务(出示漫画),对此大家怎么看?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这一观点。2.法定义务知多少
(1)请学生用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观点分析教材15页“小珊该不该纳税?”案例,引导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法定义务,公民必须履行。
(2)学生讨论回答自己所了解的公民的基本义务还有哪些? 3.道义大看台
(1)出示深圳“爱心市民”丛飞的感人事迹(见附录7),学生讨论回答,丛飞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美德?他的行为是不是法律规定必须要做的?丛飞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了无数人,他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引申出道德义务的涵义、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联系和区别、公民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等问题。
(2)组织课堂活动:道义楷模大交流。
请学生根据课前准备来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公民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案例。
学生根据所述事例讨论归纳公民基本道德义务的内容。教师小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4.总结归纳见行动
请学生对照教材14页小明的行为,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小结结束全课。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公民有哪些义务,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真正树立起义务观念。第四课时:忠实履行义务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准绳对公民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践行义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忠实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忠实履行应尽义务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增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对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层次的要求即法律鼓励做的、要求做的、禁止做的,学生认识上可能较为模糊,法制观念和义务观念不强,缺乏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2.学生的需要
明确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知道法律鼓励做的,公民应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公民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公民坚决不做,对中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履行义务,做一个守法、具有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意义重大。
三、综合设计思路 1.名言古训导入 出示古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设问:两句古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导入新课。2.警钟长鸣慎言行
出示《阿强日记一》(见附录9)
设问:在金钱的诱惑和在朋友的游说之下,假如你是阿强,你会怎么做?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出示《阿强日记二》(见附录9)
设问:阿强为什么会触犯法律,我们从中受到什么警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阿强做了法禁止做的事情,触犯了法律,因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中告诉我们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应坚决不做。
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看谁说得多。请学生分组抢答所知道的法律禁止做的行为。教师小结。3.身体力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页“地理环保小组”事例材料。
教师设问: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法律要求做的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不做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去做。
组织课堂活动:看谁答得多
学生结合教材20页图片分组抢答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的行为还有哪些?教师小结。4.道义在我心
教师: 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我们生活中,有些行为法律没有禁止性要求,也没有强制性要求去做,但法律却倡导我们积极去做。
出示材料及图片——“农民献血大王”杨顺德(见附录10)
设问:杨顺德的行为是否是法律要求必须要做的?杨顺德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法律鼓励我们做的道德义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积极去做。这也是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体现。
学生分组抢答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做的行为还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5.夸夸我们自己
组织课堂活动:夸夸我们自己。
请学生列举班级同学中积极做法律鼓励做的事情的相关事例及行为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同学中这些行为给予赞扬和鼓励 6.总结升华
教师请学生总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具体要求。
教师小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公民忠实履
行义务,就应心中常有红绿灯,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做到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才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如何忠实履行义务,对法律鼓励做的道德义务,应积极去做;对法律要求做的法定义务,必须去做,这两点属于主动去做的,学生较容易理解,而对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即“不做法律禁止做的行为”也是属于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学生理解可能困难一些。
第五课时:主题探究“探究权利义务,展示学习成果”
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是要求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和展示以权利义务问题为主旨的有关知识和班集体中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的事例来提升自己的权利、义务观念。
实施步骤
①动员: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程序及意义,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②分组:把学生分成八组,每组以5—6人为宜,选出组长,明确具体分工(每两组分别完成四项内容中的一项)
③确定方式、方法:每小组确定搜集、整理所需素材的主要方式。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班级中采访同学、列举自己事例等。素材形式力求多样化。
④实施:每个学生按照小组分工执行自己的任务,搜集、整理有关材料和事例。
⑤交流、合作:各小组材料集中后,同一内容两小组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制成墙报。
⑥展示:四组墙报在班级展示,形成题为“权利义务伴我行”的法制长廊。第三部分:附录材料 1.公民与人民的区别(1)含义不同。
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我国,公民的概念与国籍相一致,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确定是不是我国公民的唯一条件,是看他是否取得了中国国籍。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2)范围不同。
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属于公民。(3)性质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2.有关视频资料和漫画
(1)开国大典视频: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3-12/11/content_1226223.htm(2)FLASH法斗士:http://law.eastday.com/features/fzdm/flash9.htm(3)“猜猜谁是保护神”漫画素材
未成年人保护法
刑法
刑法
刑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婚姻法 3.有关法律与保障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行政诉讼法:保障公民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侵害并依法诉讼的权利。
﹡义务教育法:保障学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
﹡未成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作为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所享有的各种权利
﹡婚姻法:保障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
﹡民法通则:保障公民合法民事权益(财产关系、人身关系)。
﹡刑法: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民主权利及其他权利不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权利。
﹡民事诉讼法:保障公民在民事案件中行使诉讼的权利。
﹡劳动法:保障公民在劳动关系中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继承法:保障公民对私有财产依法继承的权利。4.第二课时情景材料
情景材料一:在一辆旅游车上,旅途的劳累使绝大部分旅客们正在闭目养神,只有张亮等四个小青年喝着啤酒在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旅客们皱起了眉头。旅客甲站起来拍拍张亮的肩膀说道:“小兄弟,请声音轻点,别影响大家休息”。张亮不耐烦地说道:“言论自由是我的权利,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得着吗?”
情境材料二:汽车在继续行驶,张亮四人仍在谈笑,兴致勃勃的张亮边喝着啤酒,边拿出记号笔把刚编的打油诗写在车座背上和车厢上。随行的导游小姐看见了走过来阻止,张亮蛮横地说:“今天怎么都和我过不去,我是掏了钱给旅游公司的,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汽车又不是你的,你管得着吗?
情境材料三:汽车在继续行驶,突然张亮捂着口袋大叫起来:“我的钱包不见了,谁偷了我的钱包?”汽车内一阵骚动。稍许,张亮盯着旅客甲说到:“刚才就你靠近过我,肯定是你偷了我的钱包,你那贼眉鼠眼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小偷,我要搜你的身。”旅客甲急了红着脸答道:“你别侮辱人,我没偷,你凭啥要搜我的身。”这时有其它旅客附和道:既然你没偷就让他搜一搜,以证明你的清白。
情境材料四:四个青年围住了旅客甲,局面僵持着,有几个旅客起哄着要下车,这时司机同志说道:“前面有个派出所,我们去请民警协助调查吧!”征得绝大多数旅客的同意,司机将车开到派出所,寻求警察的帮助。没多久,警察就查出了混在游客中的小偷,帮张亮找回了失窃的钱包,在事实面前,张亮为自己的鲁莽而感到羞愧。5.相关法律名言选摘(1)“法律在哪里实现自由,也必将在那里限制自由 ” ——西方法谚(2)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毕达哥拉斯(3)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
——穆勒
(4)“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
——西方法谚(5)法不禁止即自由。——西方法谚
(6)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6.深圳“爱心市民”丛飞的感人事迹
丛飞是一名普通的艺术家,却怀有一个理想,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让没有父母的的孤儿重获亲人的关爱,让残疾人感受生活更多的快乐„„,为了实现理想,在10年时间里,丛飞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生、孤儿和残疾人。用300多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读书,帮助60多名残疾人渡过生活难关,参加义工8年,他为社会义务服务的时间长达3600小时。为此欠下17万元外债,并积劳成疾。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社会。胃癌晚期后,依然牵挂着贫困学生。7.洪战辉携妹求学,道德精神感动中国。
2005年的最后一个月,一个名叫洪战辉的大三学生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人物。洪战辉,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 8
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2年!
8.感动中国——李学生见义勇为英勇事迹
李学生,1998年他来到浙江省温州市某鞋厂务工。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许,在金(金华)温(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4岁女孩彭媛媛和8岁男孩小瞿正在铁轨上玩耍时,一辆火车高速驶来,两个小孩顿时被吓得惊慌失措。这时,刚好路过的李学生毫不迟疑地飞身跑到铁轨中间,右手抓住小瞿就往铁轨外面甩,同时左手去抓较远的小媛媛,就在李学生刚抓到小女孩时,不幸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当场罹难,小男孩平安获救,李学生却献出了自己36岁的生命。质朴的李学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动亿万人的赞歌,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中国,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9.第四课时《警钟常鸣慎言行》情景材料 《阿强日记一》
阿强对他的朋友阿坚说:“累死人啦,天天都是上课,好闷啊,现在老爸老妈又经济封锁,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不能去disco,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打机,人间最悲惨事情莫过于此啦!” 阿坚立刻回答到:“吓,这么惨啊,我有份好活,100元一个晚上,你做不做啊?阿强听后,两眼放光,“哇,什么工来的,好多钱啊,辛不辛苦的?”阿坚拿出一只光碟来:“一点都不辛苦,就是卖这个。”阿强一看立即向后弹开了几尺,说:“这怎么行,卖黄碟可是犯法的呀!”阿坚笑着说:“有什么不行,你还是未成年人,法律拿你没办法的,何况这又不是杀人,放火,只不过卖一二只破碟而已,你不卖,别人也照样卖的啦,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你不是不够胆做吧,想不到你是这么一个胆小鬼。”
《阿强日记二》
阿强经不住朋友的一番“好意”刺激和每晚100元的诱惑,不久就加入了朋友贩卖黄碟的行列。一次,正当他在马路边交易的时候,被公安机关逮个正着。受到了法律的应有惩罚。10.“农民献血大王”——杨顺德
杨顺德,今年52岁,四川蓬溪人,1992年的一天,他在医院看到一位乡亲由于血库存血不足而失去生命,从此便萌发了义务宣传无偿献血的念头。2001年4月2日,杨顺德拿着打工攒下的2万多元钱,瞒着家人开始了徒步全国宣传无偿献血的征程。从四川老家出发,杨顺德一路经过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南等26个省、市、自治区,穿破了30多双军用胶鞋,印发了3万份宣传资料和挂图,无偿献血20多次,近1万毫升。被誉为“中国徒步行走宣传无偿献血第一人” “农民献血大王”。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课程目标是“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
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①搜集国家机关图片、开国大典视频片段、FLASH法斗士及相关法律漫画并制成课件。
学生①查阅教材所列的一些重要法律,了解这些具体法律与保障我们权利之间的关系并完成教师的问卷。收集生活中打官司维权的案例。
②每位学生准备一元硬币1枚。●○板书设计
我国国家性质
人民是国家主人
人民的构成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公民权利的确认与保障
宪法、法律确认
立法保障 ← 宪法 → 司法保障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情境激发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回忆一段共和国历史上的光辉时刻,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片段(见附录2),教师模仿主席口音重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设问: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全国人民在欢呼雀跃,从心底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倍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这一激动人心的光辉片段,不仅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出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课题,而且这也不失为一次对学生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畅所欲言话主人
进一步设问: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那么,你感受到或你了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体现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知来列举相关事例或象征性的事物。(如各级人代会、国徽、国旗等)。投影悬挂国徽的国家机关画面。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1元硬币,观察硬币上的国徽,并要求理解国徽的内涵。由此引申出我国的国家性质这一知识点。
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入手来列举可以体现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材料,把本来显得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了。
观察理解硬币上的国徽是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人民公民我来辨
设问:人民具体包含哪些人?作为中学生的你是人民的一员吗?
教师小结:现阶段人民的构成。
设问:你是人民的一员,但你同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
在学生阅读教材及教材漫画、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每人画一幅体现公民与人民关系的图示。
教师课件显示公民人民关系图,并结合教材归纳、强调两者区别与联系。(见附录1)
进一步指出公民中的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必须与其斗争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公民与人民的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教材放在第二目阐述,但从学生接受角度及知识逻辑关系 10
考虑,放在第一目讲更顺理成章,还可以和第一目中“社会上还存在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形成呼应。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故把这一知识点提到前面讲了。
以学生自己作为教学切入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用学生画图示的办法利于学生更直观地区分公民与人民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公民权利谁赋予
设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
学生回答——宪法和法律。引导学生用宪法中的条文来印证自己的回答,投影显示宪法有关内容“本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中国各族人民奋斗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总结出公民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两个概念。强调公民权利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和赋予的。
这一知识点较简单明了,通过人民权利谁赋予这一设问,让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利不是某个领导赋予的,而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和赋予的。并用宪法的条文来印证回答,由此引出两个概念,既简洁又具说服力。
公民权利谁保障
之“你猜我猜谁是保护神”
教师: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我们权利,但有的人享有权利却无法实现他的权利。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6页小寒的案例,讨论回答:小寒的哪些权利得不到实现?原因是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各方面的保障,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课堂活动:猜一猜谁是保护神?
教师出示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所保障权利相关的法制漫画四幅(见附录2)。
请学生观看漫画后分析漫画中被侵害的权利的法律保护神具体是谁。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前准备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其他各部法律所保障的公民权利各是什么?(见附录3)
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立法保障的含义。
由生动的案例导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
立法保障这一环节的课堂活动一改教材上相对抽象、枯燥的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来表现法律与保障权利的关系,不仅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而且在轻松活泼的猜一猜中,学生已然运用了不少在课前准备的法律知识,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保障起了很好的作用。
公民权利谁保障
之“你说我说话维权”
教师:仅仅有了法律还是不够的,它只是确认和赋予了我们权利。但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列举自己或他人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是如何维权的案例。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并明确维护合法权利最有力的武器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司法保障的含义。
教师小结:保障公民权利需要立法保障,也需要司法保障,但这一切都是围绕宪法为核心的。强调宪法是权利保障体制的核心。
现代社会中,学生看到、听到或自己经历的打官司维权的案例应该很多,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应该有例可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得出结论。
总结升华“法斗士”
播放Flash“法斗士”(见附录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Flash所反映的道理。
教师总结升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宝,是我们维权的利剑。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这把利剑,你便是一位“法斗士”。愿每个人心中有法,愿每个人权利受法呵护!
“Flash法斗士”用在课堂结尾和教学内容非常吻合,它形象地展示了法律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利剑,使学生在轻松的动画欣赏中更深刻认识法律是我们权利的最有效的保障,从而真正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维权的观念和意识。
第三篇:思品备课七年级上册
课题
中学序曲
知识目标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目标 重点 难点 学法 课前 准备 中学时代的重要性 把握中学时代提供的机会,重塑一个新的自我。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启发式、讲授法
了解自己在升入初中后面临的变化。知道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把握中学时 代提供给自己的机会,初步规划自己在中学时代的读书目标和想要完成的 事。在认知基础上培养热爱中学时代的过程,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热爱新的学习环境,把握中学时代的发展机会
一、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歌词,并同时播放歌曲《中学时代》。
2、齐读教材序言中的诗《中学时代》。
3、师导入:正如诗中所言:中学,我们来了!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诗意 的激情一起来开启《中学序曲》。(板书课题)
二、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 P2-P2 的内容,初步了解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内容,把你认为的重点内容用铅笔勾画。
三、学习新课(师生研讨案例,互动学习)
(一)新的起点
1、中学时代像一首歌,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让你为这首歌作词,你准备用 什么语言来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学时代呢? 讲讲我的故事: 开学第一天我是这样度过的…… 当我拿到新课本时…… 我认识的第一个新同学……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位老师…… 我第一天上课时的心情…… 我第一天上课回到家老妈这样对我说……
2、探究:你认为中学生和小学生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与分享:上了中学,你觉得长大没有?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
4、探究与分享(1)请用不同的词语,和同学分享你对中学生活的初步感受。(2)一起来总结:中学生活有哪些新感受?
5、小组讨论:与小学相比,中学生活有哪些变化
规则:①、只允许与组内的成员讨论,不能与组外同学讨论。②、每组提出你们观察到的两点新变化,后面的小组的所提的变化 不能与前面小组一样。③、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由他/她来发表你们小组的观点。④、小组讨论时间为 3 分钟。
6、探究与分享:
(1)阅读钱学森对中学时代的评价
(2)请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生活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3)多媒体出示名人的中学时代。
(4)根据上面的活动,想一想:中学时代有什么重要性? 答:①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 础。②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随着身心的不断 发展,我们开始深入探寻生活的奥秘,满怀好奇地撩开精神世界的面纱; 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我们开始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随着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随着生活体 验的日渐丰富,我们开始自觉磨砺意志和品格,思考生活的意义……这将 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二)成长的礼物
1、中学生活,对我们来主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 新的目标和挑战。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1)你最想挑选哪类礼物?你希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礼物?(2)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2、阅读教材思考:中学时代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哪些机会?
(1)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
(2)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3)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
(4)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3、探究与分享:小学生活有快乐也有遗憾。进入中学,你打算如何弥补?
4、探究与分享:
(1)你读过教材中所列书单中的哪些书?你有信心在实 践阶段读完这些书吗?
(2)可以请老师和父母帮你完善这份书单,也可以请同学一起来读。
(3)分享一下这份书单中没有,但你读过的有意义的书,请给同学们讲一 讲你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5、阅读教材回答:21 世纪,我们需要学会什么? 答:第一,学会学习。第二,学会变革。第三,学会成长。
6、拓展空间:
(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中学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
(2)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听听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要完成的事情。
(3)请思考:哪些事情必须现在做?哪些事情可以将来做?哪些事情需要 一生去做?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布置 作业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必做题 选做题 完善自己的读书规划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中学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打算怎样 完成。我懂得了。
《少年有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从小怀抱梦想,树立目标,用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去实现创新进取的人生。
(二)能力目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梦想
二、教学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梦想。
(二)教学难点:如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已的梦想,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少年有梦”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听音乐《梦想起航》。
师:你们知道“梦想”是什么? 生:畅所欲言。
二、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8-P13的内容,初步了解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梦想?梦想有何重要性?
2、少年的梦想具有哪些特点?
3、你怎样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4、什么是努力?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三、学习新课(师生研讨案例,互动学习)
(一)有梦就有希望(重点)
1、梦想的含义和重要性
(1)说一说:①你的梦想是怎样的?
②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2)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因为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的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有梦想,就有希望。
2、播放视频朗诵《我为少男少女们歌曲》,思考:何其芳的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答:少年需要梦想。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3、理解少年的梦想具有的特点
(1)多媒体出示一组素材:①母鸡和鹰的理想
②海伦.凯勒有这样的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地上爬。”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她,毕业于哈弗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③哈佛大学一个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思考:上述素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2)多媒体出示素材
①马云的梦想和习近平主席关于梦想的阐述
②无论你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一名警察、一名教师,还是你想当发明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梦想,因为这些梦想都表现出了你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祖国正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来共同努力建设,你的点点滴滴的付出都饱含了你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因此你的梦就是----中国梦
思考:这些素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书上做笔记:少年的梦想具有的特点
(二)努力就有改变(难点)
1、游戏:谁是卧底(游戏规则和内容见课件第20、21张幻灯片)
思考:从同学们对梦想的描述中,你怎样认识梦想呢?
2、播放视频广告《有梦想的孩子》,思考:你觉得这些孩子的梦想能实现吗?怎样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答: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自己。努力,是梦想现现实之间的桥梁。
3、阅读教材11页“探究与分享:关于“梦想与现实”有几种观点,请你辨析与澄清。(学生分析后,多媒体出示答案)
4、阅读教材11—12页“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理解什么是努力
(1)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但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吗?(2)从莱特兄弟圆梦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梦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具有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需要具有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这种生活态度就是努力。
5、理解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1)努力,需要立志
①你知道哪些名人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吗?(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几个)
②理解分析教材12页中的格言,格言解读: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告诉我们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
(2)努力,需要坚持
出示漫画《这下面没有水,换个地方挖》,这个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3)想一想:努力是不是就是埋头苦干?有没有方法呢?那么努力有哪些方法呢?(学生先自己回答,然后看教材13页的“方法与技能”)
6、拓展空间:生活中,你会为实现梦想做出怎样的努力?学生自己书写“我的努力计划”
第四篇:小学思品
小学思品《孝敬父母》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孝敬父母》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整课体验次数达5次,占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二、设计思路
小学思想品德课第十册《孝敬父母》教材选用的是“陈毅探母”的事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我这样设计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激发学生热爱父母、报达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表演、辨析和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乐于帮助父母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评、演等体验父母的辛劳,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关心父母的生活,做个好孩子。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辛劳,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前摸清情况
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而,我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从家长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研究,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对家长的调查问卷来把握学生原有的情感。还组织学生设计了一张《成长卡》,在卡上贴上照片、用文字或图形记录成长中与父母之间难忘、有趣的事。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
中的火花,察觉其原有的情感体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课始入境入情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应营造一种体会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波动学生内心的“情弦”,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我在课始设计了学生自己介绍成长卡说一说体会,介绍自己的成长卡,找一找成长的变化,忆一忆成长中难忘的事,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之中,对新课学习有了情感上的初步体验。
(三)、课中情通而理达
良好的开端只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打下一定的基础,而课中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教师应该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的目的。
1、以情激情
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一个典型事例或是一个学生的情感有时候可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情感。我在选用了《母亲》这首歌的MTV片段,把一些父母关心子女的行动与子女孝敬父母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再请学生来谈谈他的感想,以身边的事例感染其他同学、,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2、以境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我在本课采用角色换位,让学生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朗诵一首诗或演一演,从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又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会常碰到的两个情景:A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B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在看了这样的情景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想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来演一演通过创设情境,达到以境引情、入境动情的目的。
(四)、课后将情转化为行
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我在课末,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我们常说,思品课教学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外的实践体验,将情感转化为品行。设计《孝敬方案》,让学生把要为父母做的事列在卡上,并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在家亲自做一做,从中感受“孝”的愉悦及劳动的愉悦。让学生在课后更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多维度地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在其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内化,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因此,思品课教学,只有努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激荡,`才能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我在教学设计中,试图走出思品课一味传授道理的,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发生、升华,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生活,体验疼爱
1、导入,生展示《成长卡》
师导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成长卡》。
生介绍《成长卡》并说说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背景音乐声
2、欣赏歌曲《母亲》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父母关爱我们的画面,感受到那冒着雨顶着风送到学校的小雨伞是爱,每一句谆谆教导是爱……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我们,无处不牵挂着我们。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母亲》
二、表达心声,激发情感。
1、导入
师:听了这首歌,我非常感动,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这首歌唱出了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也唱出了我们作子女的心声!歌唱家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呢?可以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诗都可以。谁先来?
2、生反馈。
三、借助材料,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1、导言: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虽然形式不同,但我们表达的心声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出示课题)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流传出许多动人的故事。你能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你知道的故事吗?
2、联系自身说说孝敬父母的事迹。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甚至在我们同学中也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先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3、看故事《该把礼物送给谁》,谈看法。的确,在生活中,一句舒心的话、一杯热茶、一块毛巾都能让父母感到子女的爱。孝敬父母应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体现。接下来我们来看个故事。
4、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孝心转化为行动了,才是真正的孝顺。
5、角色体验
师:可说说容易,做做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了解到有的同学却常忽略对父母的关心,有时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我这里有两个情景,同学们来看一看,你遇到了会怎样处理?辨析题
(1)、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
(2)、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
四、设计方案,指导行为。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
2、发布方案
五、签订合同,指导生活
学生签合同。背景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
第五篇:小学思品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思品教学工作总结
思品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本学期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