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净沙秋思续写200字
走在一条满是小石子的路上,望着满是皱纹的大树,在树上还有黄昏时的乌鸦。就在我正忧愁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在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底下卧着一条小河,看看房顶还冒着烟。这户人家可能正在生火做饭呢!看到这儿,我又想起我的故乡,想起我的家人每天到时间就给我生火做饭;在小河旁洗衣服;小朋友在桥上玩耍。一边吹着西风,一边骑着能与我堪比的老马,一边回想着我的故乡,这是何等的忧愁啊!夕阳也西下了,我也不知去哪里吃饭,去哪里过夜,我只能在远方,会想我的故乡。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续写
天净沙秋思续写
天净沙秋思续写1我常想象着夕阳西下,太阳披洒的如画风景。在我们触遇到《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时,我可以在闲暇时间,在心中不知不觉中地诵读,飞翔我的思绪,至浩渺的天空上假想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色。题记
枯藤老树昏鸦
天已贴近傍晚,只剩余几棵老树孤单地矗立着,树杆裂开,显露出沧桑,那是时光留有的印痕,向我隐约挥手。几株发黄的藤条零散地缠绕着老树,我的眼光很长时间滞留。忽然,一群秃鹫挥舞着翅膀渐渐地落在枯藤上,凄凄惨惨的哀嚎声触动着我,叫我想到了一路的艰难险阻,内心泛起一丝忧愁。
小桥流水别人
我静静地牵马踏过,远看一座小桥架在溪上,潺潺流水地流着,传来婉转动听的声响。一缕袅袅炊烟地从溪岸冉冉上升,直入云霄。我走入看,原来是一户户别人在忙着煮饭,欢欢喜喜。炊烟里映出了他么们一张张笑容。我的心态再一次起伏~~我想起了远在天边的父母,她们白发苍苍,或许也在烧着饭等候我归家呢。
古道西风瘦马
一条古道,伸向历史时间的最深处。漫布着荊棘的道上,布满了沧桑。几声雁叫,送过来凛冽的西风。西风酒愈来愈猛烈,我一手顶开渐浓的夜幕,一手裹住欠缺的衣裳,双眼凝望正前。在冷傲的西风酒中,我跨下的马也一点不畏艰难,不畏艰难,与我互相解决一切艰辛。来路已是苍茫,发展前途也是漫漫。
夕阳余晖,肝肠寸断人在天涯。
夕阳的余晖逐渐从天上撒下,照映在我薄弱而又孤单地身影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就是我的归期。啊!那刻骨的想念早就从天涯传到到我的亲人耳中了吧!瘦马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身的孤单,或许,它的正前方会有一个春季,春光明媚,那是它的瞩望。瘦马走在一幅秋风吹落落日的画里。一样落寂的我,禁不住长叹一声。
古道宽阔,寂静无声,悠悠长叹,寸寸寂寥。
天净沙秋思续写2太阳西斜,西风从我耳边轻轻吹过,我不由得裹紧了沾满风尘的衣衫。跨下的老马步履沉重,前路没有尽头,我和我这唯一的伙伴都又渴又饿了。
我翻身下马,看到了一棵已经落光叶子的大树,它的根裸露在地面,早已经干枯了的藤条缠在树上,仿佛在和老树依偎着取暖。突然,一阵悲惨的叫声打破了这片宁静,抬头一看,只见一只昏昏欲睡、瘦弱不堪的'乌鸦站在这干枯的老树上。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心生悲凉。
我牵着马儿,想寻找一处可以落脚的地方。突然,一阵潺潺的流水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一座简陋的小木桥架在一条清澈的小溪上。
小桥流水,多么宁静的一幅画面!让我的马儿过去饮一口甘甜的清水吧。我牵着老马过去,没走几步,一座小茅屋出现在我眼前。我赶快系好老马,走了过去。
一户贫寒的人家。此刻,一家人围在饭桌周围,一位年轻女子走进了屋内,端出来热腾腾的饭菜和汤,他们一家三口在饭桌上有说有笑。桌上摆着粗菜淡饭,却掩不住一家人的安宁与幸福。
我不忍再看下去,我怕我的出现会打破他们的宁静。仰望那绯红色的天空,心里面感觉空空的。我望见那渐渐西下的落日,突然感到失落与怅惘: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为了功名抛下妻儿,我又得到了什么呢?
落日余晖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秋风瑟瑟,我骑上马,继续开始我漫长的征途……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研读、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天净沙秋思》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其中一篇,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等手法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品味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才是最为关键的。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了教材,确定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接下来,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品词析句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及“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自主探究感悟来读懂课文。
围绕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堂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符合课文情境的图片,请大家欣赏,然后问学生,如果给这幅图配首诗,应该是什么诗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用图片渲染氛围,语言创设情境,课未入而情已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揭开课题后,进入第二环节。二.介绍体裁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了解课题。马致远,著名戏曲作家,晚号“东篱”,现北京人,《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其次通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有什么特点?通过预设学生会回答: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我们把它叫做元曲,是元代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天净沙是曲牌名,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这么看来,“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三.诵读感知
在诵读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将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曲,教师提出问题,从秋思二字可以猜猜,这首曲写的事哪些内容?通过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
2、我们刚刚已经猜到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以及秋天里的景物,那么你们知道文中哪几句谢了秋天里的想法,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划出相关句子。学生通过读文,很快就能找出描写秋天里的想法和秋天里的景物的语句,即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来表达想法。
3、那么,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答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4、分析景物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以学习第一组景物为例:藤、树、鸭(多媒体出示)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触,那么加上这枯、老、昏这几个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启发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与凄清。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没有生命力的感觉,故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在学生感受这种荒凉的情景的时候,我指名学生再次朗读此句,边读边感受这种荒凉的情景,最后班级齐读。
5、再次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景物,并深入体会这些秋天的景物带来的真实感受。
6、接下来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小桥流水人家”,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在学生陷入思考中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7、此时,再次提出问题,我问同学们:每当放了学夕阳西下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学生会回答:在家里吃着热腾腾的饭。那么你们看看作者在哪里,在干什么?学生找出句子:古道西风瘦马。原来,作者伤心的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程度可以用断肠来形容,表达作者痛苦到了极点。这样说是不是太夸张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当时作者的处境吧。(用多媒体出示马致远的写作背景)
8、最后,我们来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四.
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背诵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漂泊不定的生活带来的悲凉。五.
板书设计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背诵
2、细细品味此小令,重点体会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细分析,能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解课文:
1、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及戏曲作家。毕生从事杂剧创作,今传15种,代表作是《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有《东篱乐府》传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满朝政隐居田园。
2、详细讲解课文:
A.文章题目: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解释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B、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
答: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下)夕阳
C、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副什么样的场景,结合文章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D、具体分析这些景物及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凄凉暗淡的景象(点明时间在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会想到)温馨柔美的江南水乡的农村图景 问:这样写不显得矛盾吗?
答: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人看见乡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色给人以休闲雅致的感觉,自己却置身于这荒凉的古道上,独自漂泊,在外更增伤悲。
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荒凉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凉之感 夕阳西下——使昏暗的画面有了些许暗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照理解)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E、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综合分析文章: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升华)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案
设计者:刘倩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五.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