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九年级化学科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8:2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九年级化学科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九年级化学科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一篇: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九年级化学科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二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学校:宁兴学校 姓名:杨晓丽 年级:九 年 级 科目:化 学

课题: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编号: 号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电子发现的实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对学案上两个表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通过师生共同讲述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的团结协作、不懈追求的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及愿意为科学献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讲述]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一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引入新课]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能分,它又是哪几部分构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一.原子的构成

从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已经很小了,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只有原子的半径的几万之一,原子这么小,在化学变化中已是不能再分了,那么原子的构成又是怎样被一步步发现的呢?(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猜想,迫切想知道粒子微观结构的发现历程。)

一、原子结构发现史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并通过实验证实电子带负电荷,是所有物质原子共有的组成部分。

汤姆逊的枣糕式无核模型。发现电子的汤姆逊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均匀地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他是第一个提出有代表性的原子结构模型:就象红枣镶嵌在糯米糕中一样,人称枣糕式无核模型。由此汤姆逊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原子核的发现

α粒子散射实验

介绍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资料,α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α粒子流打在金属箔上出现不同的散射情况,说明金属原子内部结构有那些信息?

1.大部分α粒子能畅通无阻地穿过金属箔。

2.少量带正电的α粒子也能穿过金属箔,但发生较大偏转。

3.极少量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弹回

剖析α粒子散射实验:大部分α粒子没有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受到带正电物质的斥力作用;极少数α粒子完全被弹回说明受到带正电物质的斥力作用,而且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却很小的核,给α粒子有力的撞击。

总结: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这就是卢瑟福的行星式有核模型

3、介绍中子的发现

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但从原子的质量上推测,核内还应该有另一种微粒,它不带电,但质量和质子相当,它是什么呢?:1920年卢瑟福又提出了天才的中子假说,认为原子核中除了含带正电荷的质子外,还应该有一种和质子质量相近的电中性的微粒,后来他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明了中子的存在,也因此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结原子结构发现史 汤姆逊的枣糕式无核模型,卢瑟福的行星式有核模型,二.原子的构成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讨论题]:

原子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不同?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不同类原子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讨论。

[讲解] 1:原子由 原子核和 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央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区别: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相同点:质子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教师]既然原子核、质子、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呢? 虽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但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核外电子带的是负电荷,而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 整个原子才不显电性。

[教师]课本习题2。

启示学生:对于一个具体原子要具体分析。

要先分析氧原子核的构成,它是由8个质子和8中子构成,核外有8个电子,每个质子带一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单位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教师]提问: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有什么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来自质子所带的电荷。由于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

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质子上,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核电荷数=质子数。

3.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得: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看书本表格来对构成原子的几种粒子进行全面的了解。

[请学生说出从表格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 1:质子和电子带相反的电荷,中子不带电。

2: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的质量的1/1836。3: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的中子数为零。

4: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质子书和中子数在有的原子中相等而在另一些原子中又不相等。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应该清楚了原子的构成,那么原子的种类由谁来决定呢?

不同种类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所以如果说原子有身份证,则质子可以作为身份证号码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1.原子的直径约是10-10m,原子核的直径约是10-14______10-15m。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但原子核占据的体积却非常小。

若将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但是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三、小结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央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区别: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相同点:质子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2、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的中子数为零。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四、作业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4月29日,我在178班上了第三单元复习课。复习课的模式是我们组自去年开始探索的“先进行课前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展开课堂复习,一段时间后再把课前诊断中出现的错误改头换面再次检测。”4月28日用15分钟检测(使用单元自查),收了1组半学生(16份)的试卷批改、统计。从诊断结果来看,该班学生对于微粒的表示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漏洞较大,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尚有一定遗漏。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微粒的表示方法。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前面的复习课都在用这种方式,学生已适应。授课方式还是我惯用的一对一地提问交流,提问中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一般会提问课前诊断中出现错误的同学)。学生在课堂表现得很积极、踊跃,特别是砸金蛋一环节很受学生欢迎。一节课下来,我在同学们脸上看到的是意犹未尽、是喜悦。他们的表情告诉我,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去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吴老师听课后肯定了这种做法,给了我们前行的信心。今年,我们依然坚持,相信会做得更好。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的教学片断与反思

[教学意图]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学生在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究竟是否可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以下途径: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作为探究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以讨论、归纳小结的形式弄清原子的构成及其内部关系。②以H、C、O三种原子为实例,给出“三种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C原子质量的1/12”三个数据,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由来。以达到学生:a.能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b.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与归纳,培养学生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c.将所学知识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以及对权威进行大胆质疑不唯心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相联系并以张青莲教授为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学生课外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

[教学片断]

师: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对吗?

生齐答:不对,应该还有前提“在化学变化中”。

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化学变化中”呢?意味着什么呢?

(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有的窃窃私语)

一生提出了猜想:也许原子还可以再分成几部分吧,只是我们还没学习而已?(用疑惑的眼神望着老师)

师:原子到底还能不能再分,请同学们阅读P68-69,书中有图、文字还有表格,可以说图文并茂,这么多丰富的信息展现给你们,你们能否告诉我通过看这些图文能获得哪些知识?

(学生安静下来,认真阅读)

……

师:从图4-1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还有原子非常小,因为它的直径只有10-10m

生2:我知道了原子核位于原子中间,而且电子是运动的。

师:你怎么会知道电子是运动的?

生:因为电子后面有一条“尾巴”,像慧星一样。

(学生齐笑)

师(跟着笑):非常对,不过我要纠正一下,这不是尾巴而是运动的“轨迹”。

生3:我知道原子核也是由两种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师:Why?

生笑:(部分学生也跟着笑)因为图上面组成原子核的圆球有两种颜色,一种是淡蓝色的,一种是淡黄色的,而且淡黄色球上有“+”号而蓝色的没有。

师(使劲的点了点头):你真仔细,大家为他鼓掌好不好?(学生鼓掌)。那你知道这两种小球分别代表什么吗?

学生一哄而答(情绪高涨):质子和中子

生4:我还发现教材上的图文好像互相矛盾。

师(一愣)(学生也感意外):什么矛盾?难道教材还有什么错误的地方吗?

生继续答:,因为图中画的有3个电子带3个负电荷,而质子只有2个带2个正电荷,很显然这个图表示出来的是整个原子带1个负电荷,显电性,与文中说原子不显电性矛盾。

(学生们频频点头,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师:太棒了,你说的非常正确,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尽信书”,古人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比如哥白尼就对“地球中心说”提出了疑问,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爱因斯坦对大物理学家。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_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

2.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教学难点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教

动 学

动 设

图【导入部分】

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回答:酒精挥【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发了。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观看放映。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动 学

动 设

图【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是由分子构成的。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表达【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让学生进一步认

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子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板书】分子很小。

学生观看。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探究】阅读资料。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提问】有什么现象?【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巡回引导】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讨论:(发言要点汇总)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学生设计方案汇总:)4.

其他方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随堂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再次激趣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观察,并描述现象: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致,但颜色变浅。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

题,并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提出课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自主探究】提出假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设计实验:(方案汇总)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提问】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归纳:1.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2.先分离开来,后混合均匀。(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画图,相互讲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

第五部分

迁移应用教

动 学

动 设计意图【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为什么?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为什么?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投影】课堂训练二 边做练习边回答。

巩固、深化知识。

【归纳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结发言。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指导练习】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五篇:化学九年级第6单元课题1教学设计2 (精选)

化学九年级第六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设计

作者:骆洁敏(花都区实验中学)审稿:江耀村 朱少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能力目标

1.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2.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2.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3.通过对碳化学性质的学习,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本课题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c60,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对碳单质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让学生讨论思考最后自己推断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设计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宗旨,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调查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其学习的兴趣有关,所以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极力的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如开题时的引入就创设了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但本课题涉及的实验不多,所以第一课时只能通过精选图片,尽可能的使学生对碳的几种单质获得充分感性的认识。而且,虽然这一课题的内容在整个单元里比较简单基础,学生一学就会,如果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让他们讨论,联系生活,最后得出结论,达到知识的内化。

同时,本课题的设计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开题前通过讨论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的组成元素,得出同一元素可组成不同的物质,从而引出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每节课的课后都精选练习题,让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巩固,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教学过程

3.c60

1.c+o2===co2(o2c+o2===2co 高温

2cuo+c===2cu+co2

五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第二课时】 二 碳的化学性质 常温常压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点燃 充足,碳充分燃烧)点燃

(o2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

3.还原性还原反应概念:p108 六 学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2.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几种含碳单质的用途比较

【思考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性质 用途()

二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常压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2.碳与氧气的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

3.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实验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1、下列各级物质中,属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

a、金刚石、石墨、c60 b、氧气、氢气、氮气 c、煤、石油、天然气 d、水、冰、干冰

2、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石墨:()

a、能导电 b、密度小

c、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d、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3、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等应用毛笔或诸如碳素墨汁的钢笔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c、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 d、跟纸反应生成稳定的物质 4.影响碳的化学性质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 b.水 c.日光 d.温度

5.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组成的单质,其中,金刚石、石墨是由 构成的,c60是由 构成的。

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写出下列物质所具有用途相关的性质:

(1)家用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作净水剂,这是因为活性炭有很强的 性;(2)石墨可以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 性。

(3)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 的物质。(4)在埋木桩之前,有时把埋在地里的一段用火微微烧焦。目的是使木桩表面变成,利用 的化学性质在常温时。延长木桩的使用时间。

下载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九年级化学科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九年级化学科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