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评课稿
授课人:刘同霞 评课人 张婷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教学设计的巧妙,教学思路的清晰,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教师落落大方的教授,课件制作的新颖实效都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视课前积累,强化和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刘老师的这节课前,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复习前面所学课文要求背诵部分,诵读熟练,黑板上的名言也已经进行到了八,说明教师平时注重指导积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花生的图直接引入,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这节课上,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课题入手,从搜集资料做起,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质疑交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刘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刘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比如在导入新课后,有学生问刘老师:“ 课文里讲吃花生的时候,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我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或吃吃饭很平常呀,这里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呢?” 对此,刘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因势利导,然后介绍背景,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而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增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四、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本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轻声自悟读、默读、男女生齐读、等方法。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刘老师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总结,这样的训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让他们知道说话要有理有据,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是我应该借鉴的。
五、贴近生活,突破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在理解课文第10自然段的时候刘老师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了课文,也适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有结合本段课题对学生进行了阅读和批注指导,这样的设计非常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能很快的找出重点词语并根据这些词语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炫耀、不刘扬、默默的奉献精神,可谓一举四得。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六、课件设计新颖实效。
刘老师在课件设计上,不耍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为课文服务、为学生服务,始终围绕教学重难点,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的道理。
七、交流。
1、如果我上这一课,在让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文时,我会留时间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指名读,适当评议,这样指导,效果会更好些吧。
2、在让学生对第十自然段写体会时,如果先指导体会“体面”的意思,再说一说,写一写,我想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第二篇:评课稿《落花生》
听《落花生》有感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有幸聆听了龚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龚老师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设问与交流中给了学生广阔的课外延伸的空间。例如在交流作者许地山的相关资料时,能让学生了解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些问题的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龚老师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思、多说、多听,尽情发挥。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老师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出示自学提示,然后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龚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感悟到“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教师”等人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教学结束后,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通过聆听龚老师的这节课,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第三篇: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一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陈老师执教的是本文的第一课时,整个课堂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我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达成方面
本课,陈老师设定了4个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详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整堂课上下来,陈老师的这4个目标基本达成,尤其是生字词和课文脉络两个目标达成十分有效,充分尊重并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目的明确。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在教学课文3至15自然段时,陈老师先安排了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有哪些人在谈花生,然后自己亲自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学着父亲、姐姐、哥哥、“我”的样子谈谈花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书香氛围。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由此顺势引出花生的好处和特点,就更加水到渠成。
三、注重文本感悟,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精读的课文首先要落实基础,陈老师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抓住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在教学“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通过课件出示句子,了解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抓住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父亲是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落花生的好处的,落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是默默无闻、藏而不露。自然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陈老师从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着手,体会其品质:默默无闻、藏而不露,再通过父亲的话来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从而理解全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
四、注重知识拓展,培养语文素养。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光解释“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过于说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陈老师能巧妙设计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纯粹的词语解释拓展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对知识的掌握更到位。值得商榷之处:
1.本课时内容太多,是否能够再进行取舍。
2.朗读的指导形式有点单一,朗读提升不够,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进行。3.小练笔感觉有点难度。
总之,陈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老师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清晰,学生合作学习愉快,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第四篇:落花生评课稿
听《落花生》有感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有幸聆听了龚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龚老师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设问与交流中给了学生广阔的课外延伸的空间。例如在交流作者许地山的相关资料时,能让学生了解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些问题的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龚老师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思、多说、多听,尽情发挥。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老师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出示自学提示,然后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龚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感悟到“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教师”等人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教学结束后,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通过聆听龚老师的这节课,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篇二: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评课稿 1、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积极参与。
2、形式活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事物,而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行了。
3、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
4、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李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比如在导入新课后,有学生问李老师:“课文里讲吃花生的时候,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我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或吃吃饭很平常呀,这里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呢?”对此,李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因势利导:“为什么呢?老师也搞不懂,哪位同学能帮帮这位同学?”有学生答:“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繁忙,平常很难回家。”还有学生说:“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只有放假才能回家。”还有学生大胆想像:“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是地下党,只有晚上才能回家。”
由此可见,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而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增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5、教学内容安排清楚,目标明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新颖,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6、教师引导学生,并未一味追求欣赏花生,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苹果、石榴、桃子的各有千秋,以及向具有花生品质的人学习,例举了典范。
建议:能否再进行更多的阅读学习,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落花生》评课稿 在东山小学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落花生》第二课时。听了这节课,我觉得教师的课堂经验丰富,课堂教学热情洋溢,富有感染力。其中不少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本课的重难点是议花生这部分中父亲的话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围绕议花生这部分内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注重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而且教师非常重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最后一个环节还紧扣本课的主题思想拓展说话训练:
1、我想做()一样的人,因为()。
2、如果命
运决定我只能做花生一样的人,我想说:()。可以说,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我觉得教师很善于引导、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如教师创设的问题有:
1、从它们的生长特点来看能不能用一些词来概括?(生:与众不同、形态不
一、截然不同)
2、像花生这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默默奉献、不图虚名)
3、最后的说话训练(上一段已经出示了,这里不重复)更为学生创造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有些学生说要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善于表现自己,有些学生说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默默奉献,不图虚名。对于学生的不同感受,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
听了这堂课,我的总体感觉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条理清晰,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是一堂优质的语文课。篇三: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一课评课稿 2012年10月8日下午放学后,副校刘秀红组织泉水小学任课教师在三楼电教室观看了黄莺老师主讲的《落花生》。《落花生》是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教者极富心智地探索优质课堂的构建以及现代教学技艺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合理、有效地运用让我们大开眼界。
黄英老师首先由课题和作者名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后发现题目和作者名仅有一字之差,好奇之心油然而生,教者趁势在黑板上写了“落华生”三个字,告诉学生:“这是作者的名字。想想看,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在学生作了各种猜测之后,说:“落华生是作家给自己起的一个笔名,他的真名叫许地山。他究竟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呢,你们谁的猜测是对的呢?今天我们要 1 学习一篇许地山写的《落花生》。大家学完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么一来,就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悬起了一个人大的问号,把学生阅读的胃口吊起来了。同学们纷纷打开书,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
在引导学生标画语段、细细咀嚼“埋”“悬”二字、感受花生特点之后,教师话锋一转:父亲只在谈论花生吗?他希望子女做怎样的人?何谓“有用的人”???就是在这样自然平和的教学中,便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使课文的主题和编者的意图融化为学生认知、情感的一部分。利用课件出示苹果、桃子、石榴深入理解“悬”和“埋”指导学生把短文读长,薄书读厚品味文字。领会苹果石榴桃子的体面、伟大、令人羡慕及此时它们美滋滋、骄傲的心理。落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高尚品格。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者换位理解这个环节致力于调动学生主动地阅读与思考,你看教者这样说“当人们这样称赞和赞美桃子苹果石榴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就用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吧!”学生会很顺畅的读出他们内心的自豪、美滋滋、了不起、美丽等等。从中感悟出落花生的平凡伟大。很自然的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首尾呼应,拓展升华。开课从作者笔名的寓意切入,新颖别致。结课棋高一着,介绍作者徐地山的生平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喻人与借物抒情融为一体。“物本无情,因人而异”。课文中的花生既比喻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父亲借以表达内心感受的实物。借花生既表白了父亲内心的自我,也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殷殷之情。做人要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比,父亲更看重的内在美。尽管这个比较对“桃子、石榴、苹果”略显不公,但因为是借物抒情要表现的是抒情者的意愿,物体本身也只能“屈尊降贵”为表达服务了。经典总是常读常新。
我想这样的听课评课无论对我们这些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我们能时时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让我们的孩子同在 3 一片蓝天下,享受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众人划桨开大船,泉水小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4篇四:《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听课评议
福台路小学 郑晓燕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有幸聆听了陈小春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在教学《落花生》时,陈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趣味导入,并且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设问与交流中给了学生广阔的课外延伸的空间。例如在交流作者许地山的相关资料时,能让学生了解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些问题的交流中,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陈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感悟到“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教师”等人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陈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由、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说。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但是,整堂课教师没有把学生掌控在手中,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课,自己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各位老师交流,有说的不妥之外,请批评指正。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过多,使得部分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由于老师过多地讲解分析,没有给学生充分自学的时间,也没有在小组内交流,使得整堂课效果不明显。学生应该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学生无法读出感情时,应该教师作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从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通过聆听陈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触颇深,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如果我们不能转换角色,就不能达到课改的目标,更不能达到高效。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篇五: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一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陈老师执教的是本文的第一课时,整个课堂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我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达成方面 本课,陈老师设定了4个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详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整堂课上下来,陈老师的这4个目标基本达成,尤其是生字词和课文脉络两个目标达成十分有效,充分尊重并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目的明确。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在教学课文3至15自然段时,陈老师先安排了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有哪些人在谈花生,然后自己亲自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学着父亲、姐姐、哥哥、“我”的样子谈谈花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书香氛围。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由此顺势引出花生的好处和特点,就更加水到渠成。
三、注重文本感悟,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精读的课文首先要落实基础,陈老师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抓住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在教学“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通过课件出示句子,了解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抓住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父亲是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落花生的好处的,落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是默默无闻、藏而不露。自然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陈老师从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着手,体会其品质:默默无闻、藏而不露,再通过父亲的话来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从而理解全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
四、注重知识拓展,培养语文素养。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光解释“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过于说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陈老师能巧妙设计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纯粹的词语解释拓展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对知识的掌握更到位。
值得商榷之处:
1.本课时内容太多,是否能够再进行取舍。2.朗读的指导形式有点单一,朗读提升不够,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进行。3.小练笔感觉有点难度。总之,陈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老师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清晰,学生合作学习愉快,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第五篇:《落花生》评课记录
《落花生》评课记录
刘玉明:刘老师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设问与交流中给了学生广阔的课外延伸的空间。例如在交流作者许地山的相关资料时,能让学生了解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些问题的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冯兰:刘老师让学生同桌间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并评一评谁读得好?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陈耿芳:在教学课文3至15自然段时,刘老师先安排了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有哪些人在谈花生,然后自己亲自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学着父亲、姐姐、哥哥、“我”的样子谈谈花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书香氛围。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由此顺势引出花生的好处和特点,就更加水到渠成。
黄玉静: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抓住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在教学“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通过课件出示句子,了解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抓住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父亲是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落花生的好处的,落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是默默无闻、藏而不露。自然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刘老师从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着手,体会其品质:默默无闻、藏而不露,再通过父亲的话来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从而理解全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
何丹丽: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光解释“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过于说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刘老师能巧妙设计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纯粹的词语解释拓展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对知识的掌握更到位。值得商榷之处:
1.本课时内容太多,是否能够再进行取舍。
2.朗读的指导形式有点单一,朗读提升不够,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进行。3.小练笔感觉有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