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生用](5篇)

时间:2019-05-12 18:0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生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生用]》。

第一篇: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生用]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班级:

姓名:

检查签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相关知识和本文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生字词。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学习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5分钟)

中国跨入新世纪,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环节二:预习检查,识记生字词。(10分钟)(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小组识记,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玄虚()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诓骗()

怀古伤今

2、走近鲁迅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背景简介

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4、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九语上:教学案

编撰:孙家祥

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环节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环节四: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第1段 “公开”一词的含义?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3. 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

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九语上:教学案

编撰:孙家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感受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

2. 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环节一: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5分钟)(每组抽一位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互批互改,以准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然后订正错误字词后朗读记忆。)

环节二:品读讨论探究第6—9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3、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

4、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①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③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5、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

九语上:教学案

编撰:孙家祥

“地底下”:

环节三:欣赏品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3、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环节二:强化训练。完成《课时达标》P55-57页所有习题。(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视完成质量加分,满分为10分)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九语上:教学案

编撰:孙家祥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使用时间:2011.10.11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本文反驳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中体现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驳论方法,并理解其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学及文体知识

①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和。原名,字,浙江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②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或(驳论点),或(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并加以论证。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慨叹()省悟()家谱()搽脂抹粉()().....

miǎo茫()jī梁()kuāng骗()wū蔑()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掌握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作者因为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

【课堂达标】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请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二、精读课文1——5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文中的“他信力”指,“自欺力”指。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4、这一部分所用的批驳方式是什么?

【我的收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使用时间:2011.11.10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

2、通过分析文章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别指的是什么人?怎样的中国人才算“中国的脊梁”?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两年以前,我们总着“地大物博”。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力”。

③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力的中国人在。

④信“地”和“物”,还是的东西,国联就,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到它的不可靠。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欺骗自己,欺骗别人)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捉摸,飘忽不定)

二、课堂达标

1、体味语句的深意,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第三篇: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1,了解什么是驳论

2,作者简介

3,了解时代背景

4,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玄虚

诓骗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5,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

B:朗读<6--9>段思考: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6,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论的?

7,作者是如何间接反驳?

8,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二,1,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2,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读6-9段

1、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

4、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提问: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6、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7、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8、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

9、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论点的?

10,,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②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反驳论证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 3.感受鲁迅先生对民众、民族的挚爱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厚望;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一、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写的这篇著名的杂文,就是对这种错误论调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玄虚()脊梁()诬蔑()搽()诓骗()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诓骗: 玄虚之至: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3.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能说说你对这种文体的了解吗?

4.找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5.作者的正面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论点的依据是什么?

三、探究赏析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四、拓展迁移

请写一片断作文,介绍今天的“中国脊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成就?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渺茫(miǎo)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脂粉(zǐ)拜佛(fó)

C.宰相(zhǎi)麻醉(zhuì)慨叹(kǎi)D.省悟(xǐng)脊梁(jí)倘若(tǎng)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

(2)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字。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二、综合理解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称谓D.表示讽刺否定

6.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6.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别是:

①“筋骨和脊梁”是指:

②“状元宰相”是指:

③“地底下”是指:

7.“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都指的哪些人?请你结合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写出这些人的代表,如“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有

三、阅读1—5自然段。

1.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敌论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驳论点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驳

4.上面语段中的“他信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

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6.第2节中有人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第五节中的“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节中的“一条新生路”是指____________。

7.与“玄虚之至”中“之”含义不同的是()

A.多助之至 B.辍耕之垄上 C.古仁人之心 D.吾欲之南海

8.“一味的求神拜佛”有什么害处?

9.对文中画线句子“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10.“仿词”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仿照现成的词语,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或类似说法的一种修辞手法。例:自信力—他信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等,请造四个以上的仿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出对下列加点字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这“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和不敢公开的事。

B.“两年以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这“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这“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一味”表示“暂时只”的意思。

四、阅读6—9段

1.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自古以来……的人”。你能各举一例吗?

3.“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底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5.“说中国……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6.怎样理解“虽是等于……光耀”一句?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人家所知道”?

一1.AB中“脂应读“zhǐ”;C中“宰”应读“zǎi”;D中“脊”应读“jǐ”。2.B“为民请正确解释为“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4.鲁迅 周树人豫才《藤野先生》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 驳论直接反驳间

二5.D 这里作者是用“他信力”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先前的只依靠迷信或国联,却不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的软弱行径。6.①作者歌颂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求法的人。②国民党反动派政客及其御用文人。③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导下的革命力量。7.林则徐 卫青魏征康有为

三.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点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全。3.C4.信“地”信“物”信“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故伤今5D

6.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信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7.C8.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自已9D

10.(1)望洋兴叹——望卷兴叹(2)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

(3)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4)化悲痛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

11.D

四.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①毕升,李时珍②陈涉,戚继光③杜甫,关汉卿④法显,玄奘

3.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 ;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下载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生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生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反思 李建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既富战斗性,又具讽刺性,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下面谈谈我学习这一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批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分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背景 1、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陕,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第......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站推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体会立论与驳论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 学习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 3. 体会本文抓住对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预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题: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讲读 主备:杨威审核:九年级备课组姓名:班级: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