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时间:2019-05-12 18:0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第一篇:“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黑河市第四小学 王磊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所涵盖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否针对相关领域或专业;本网页制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针对性,是否面对特定方向的用户;所提供的信息的广度、深度如何;包括哪些网络资源类型,是书目、索引、文摘,还是网络期刊或者网上图书,等等。这些都可作为用户评价和选择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

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教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发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想从“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途径、方法、效益。

(3)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4)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方法、作用。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11月)选择课题,学习理论。制定初步的研究方案。

二、行动的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4月)

围绕研究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以教育实践研究法为主。

2、调查研究法

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等。

3、案例分析法

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的学法指导系统和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测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策略。总结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本人担任三、四、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能重点研究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

联系本职工作,注重自身提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展开研究,并积极地参加各项学习、研讨、交流、展示活动,善始善终地完成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

1.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2.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4、撰写、发表相关经验论文。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

(二)教学典型案例。

(三)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四)课题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果。

(五)其他。

第二篇:浅谈网络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资源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西畴县职业高级中学

何如

内容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创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资源,会给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能把图象、声音和文字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视听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为我们更好的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大量备课资源。关键词:

网络资源

职高

整理

合理应用

注意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如何将现代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竞相研究和急需攻克的课题。多媒体网络教学以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的青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能把图象、声音和文字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视听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为我们更好的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同时也为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大量备课资源。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一、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

(一)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网络教学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内容于一体,网络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地避免了阅读教学的单调性、枯燥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最适宜于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网络所提供的声情并茂、情景结合的意境中,不但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形成语感,而且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首 1 先播放西北高原上的一场腰鼓表演,那壮阔、雄伟、激动人心的场面,西部高原那片神奇、壮美而又古朴、苍凉的黄土地,立刻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与熏陶中,结合讨论、教师的引导点评等教学方式,愉快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写作素材,还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写作范本,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表机会,有了发表机会就有了评价的平台,我们只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些优势,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1、通过网络阅读范文

作文的写作总是从模仿开始,初中生也应该学习一些优秀的文章,这不仅是每年中考的满分作文,更多的是些短小的时文,如小小说、散文、诗歌、时评等等,这些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范本,可以让学生学习借鉴。

2、通过网络搜集写作资料

目前有条件上网的家庭比较多,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写作资料,在阅读网文的同时,要分类进行搜集整理,一定的时候还可以进行评比活动和资料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可以达到互相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资料搜集中,教会学生合理分类,一般可用,记叙、说明、议论的大类,再在其中分小类,小类可由学生自己来分,只要有利于检索就行。

3、通过网络练习写作,发表自己的作品。

目前,互联网有了许多个人空间供我们利用,不少学生都开有QQ空间,其实用它来发表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可以有读者的留言,可以看到读者的反响,可以激发写作热情,其实这样的写作是自由写作的实践,往往比我们的课堂作文完成得更有趣,更能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博客,到时候进行比赛评奖。

(三)在教师备课中的利用

现代社会,我们语文教师备课基本上离不开网络,教学参考书已经远远跟不上教师备课的需要了就连工具书也跟不上网络的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网络资源备好课。

1、用于对课文知识的扩展。通过网络,围绕课文,我们可以广泛搜集和阅读相关的文章,关于作家的,写作背景的,对课文评价的,对课文教学设计的等多方面的文章,还可以查找相关的音视频文件充实我们的备课内容。

2、用于对难点知识的查实。我们在备课中往往会遇到教学疑难,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靠网络来解决,一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还有些问题可以参加网上论坛讨论。

3、查阅有关题库和交流试卷。语文作为中考的一门学科,少不了命题考试,那么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交流试卷的平台,参考别人的试卷,把自己的试卷发表让其它语文教师借鉴评价。九年级综合复习了,在网上找专题复习资料拿来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进行整合取舍,是很好的办法。

(四)在课外活动中的利用

网络为我们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完全可以用它来丰富我们的课外活动。

1、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于名著我们很容易买到,也可以在网上下载放在电子词典里进行阅读,我们还可以下载一些时文在电子词典或者有文本功能的手机里阅读,在网上阅读还可以看别人的评价和参与评价,这与传统的阅读有了很大的区别,使我们有了双向选择和阅读互动。

2、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电子邮件、QQ都是我们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进行假期作业评改等。

二、网络资源的分类整理

讲到资源的收集必然就有之后的整理,要能够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有层次,科学地组织起来,才能发挥教学资源的长处,让教学资源成为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这就需要分类整理。首先我们知道教学资源有(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2)题库:按一定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试题的集合和相应的统计分析工具;(3)网络课件库:按一定知识点组织起来的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有利与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扩展学生兴趣的参考资料或适于网络运行的课件。因此,教师要对互联网上下载的教学资源进行编排和分类整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取舍,才能是网络资源更有效的为我们所用。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运用方式上,切忌教条呆板。运用多媒体技术,要确立好多媒体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构思、选择一个既理想实用又说明问题的多媒体表现方法和形式。因此,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重点有提示,难点有释疑,内容有提问,结尾有测试,测后有答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不致于因课件表现方式的教条、呆板,而影响教学训练效果。

(二)在运用效果上,切忌粗制滥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训练中要获得最佳运用效果,取决于课件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多媒体运用效果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制作时应让多媒体信息与空间上并置和时间上重合,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动画与音响,使效果更加突出,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以加深重点内容的印象,但应避免粗制滥造与画蛇添足,力求精雕细刻、恰如其分。

综上所述,网络的介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老师上活语文课打开了一个新的途径,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 4 心和勇气,只要我们愿意探索和尝试,网络资源将给语文教学开创广阔的天地。

参阅篇目:

1、《语文教程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 秦训刚 《中学语文》2003年6月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徐林祥、张悦群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 于漪 《语文学习》 2003年

4、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程丽丽.2005,(1):13.

第三篇: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

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ss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

[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2002,10:P3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

[6]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107

[7]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徐鹤峰,《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

[8]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金小玲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刘志华,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 李志坚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也可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来解读。本文结合不同学科教学的特点,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前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今天也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能查询到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已数不胜数。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2.2.2 “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符号、事实性知识和语义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知识教学对信息资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⑴符号、事实性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多重信息刺激编码”的教学环境,或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如,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要获得“语感”能力,学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义的生活经验图式,需要在语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法。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同化新知识的语言图式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提供可控制的语言情感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反应的机会和进行反应的充分时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情境交际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⑵语义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现先行组织者等,有效促进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和选择性比较等精加工能力的发展。如,语文学习就是要“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在阅读理解的认识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文章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进行联想,提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经验,对这些文字符号赋予意义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学生未曾感知过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同化点;倘若学生虽有所感知却未仔细思考,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情境材料,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

⑶范型识别技能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语义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条件是,知识正例中的无关特征要有变化,这些变式性的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概括;在正例之后紧接着呈现反例有助于分化。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正例的多种变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质特性,呈现专家解题时的思维操作过程,以如果/然后的外显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范型识别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程序操作”的自动化水平,而在于“模式识别”。课堂教学无需题海战术,而重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概括,学会识别模式。以初三数学为例,《代数》部分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内容、《几何》部分关于圆的有关知识等,都是比较重点且难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⑷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能提供大量生动直观的认识活动情境,可控制地突出策略知识中的关键特征,为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概括出策略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上海市卢湾中学平智炜老师在教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研究中总结出描写的基本规律。如,①课件展示校园风景和学生《初春的校园》两篇习作,让学生辨析哪篇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二篇好,因为抓住了校园中富有特色的景物。②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散文《春》,启发学生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③课件显示两个瀑布的自然景物;一个流水窄小,落差大,可以听到淙淙的水声;另一个水流宽大,落差小,可以听到轰鸣的水声。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④师生共同回忆前面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归纳出景物描写的策略:调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2.3.1 回归“文本”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3.2 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教学的科学性在于预设性,即按照教学规律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艺术性在于生成性,即师生、生生之间由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产物。它是教师教育机制的表现,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体现。虽然技术型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

2.3.3 “思维导图”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课本文字、教参题解、备课的流程图以文字稿的方式直接搬到屏幕上,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功能优势。“思维导图”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式,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以显性化、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思考和交流。“思维导图”通常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①显化思维过程。②强化理解。③整合新知识。④识别错误。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4.1 信息技术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2.4.2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4.3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作用是开展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活动。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如用Word做的语文小报、用Excel做的统计报表、用窗口画板做的画图、用PowerPoint做的演示文稿、用Flash制作的动画、用VB设计的小游戏、用Frontpage制作的主页等。

基于电子作品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是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建构和交流知识,主要以协作工作、参与多样学习和反思性思考为主。电子作品创作有助于激励学生协作学习,学会合作的技巧,明白团队工作的价值。电子作品创作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老师在欣赏和崇拜信息技术的同时,忘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学习到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所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依据上面论述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科学的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认真地选择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的实施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方法一:贯通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方法。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本教案相比较不是简单化了,而是更加复杂化了。比如,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教师只需要考虑具体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及文字布局;而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文字方面,还有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因素的考虑,还要考虑背景、色调、布局及整体设计等。所以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要求教师除了熟悉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音乐、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能够综合运用它们,设计出来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不但要有教育性、科学性的关键性特点,还要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陪衬和烘托。因此,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当及产生的一些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具备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必须贯通教学设计的思想,以避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有肉不吃豆腐”、“血不溶于水”等错误认识。

方法二:科学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重点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

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是涉及师生的活动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各个因素。首先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考察,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这个过程要是一个合理完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整个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确定需要用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以形成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再通过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加上宏观的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就不会以点代面,片面化进入误区,而是要把重心放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的整体优化上。比如,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要规范、大小要适中、色彩搭配要合理、布局要整齐等;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处理恰当;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画面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符合影视语言的规律;使用的动画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动画,而不是为动画而动画。

方法三:依据学科特点,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也不同。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这就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实现具体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挖掘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特点,探究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本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都是一种模式:演示、讲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更多的要注重操作和互动,依据具体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实验类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具体的应用形式来说都应该有自己的突出点和特色,而不是大一统的思想和方法覆盖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学。

方法四: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对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设计的评价,遵照客观事实,按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原则进行评价,有助于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使自己的设计更趋于完善。其次是对信息技术教学使用过程的评价,使用前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诊断性评价;使用过程中,对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顺序的先后、使用的具体方式等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用后,要对使用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是作业和考试,即主要是在课堂之外的,课内也有,但一般用于鼓励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适时的,既有教师的通过观察了解课堂情况进行评价,也有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本身设计的各种测试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硬件控制系统对学生的参与和反映等方便进行适时评价和客观分析。这样有助于教师获取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从形式、内容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点和掌握学生的需要点,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修改和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使其更适合于教学,更符合教学,更能提高教学。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ss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2002,10:P3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

[6]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107

[7]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徐鹤峰,《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

[8]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金小玲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刘志华,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10]Scottish Executive : ICT 5-14 National Guidelines(《信息和传播技术(ICT): 5-14 国家指南》)2000年

[11]Condon,M.(personal communication,1995,Hoffstra University

2013-12-11 人教网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模版]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许多明显的好处,我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一点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尤其关键: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在一些生源和学风质量较差的学校,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更有甚者考试也会交白卷。而在当前的体制下,采用任何传统的手段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这一点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有切身的体会。追根溯源,我认为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听不懂”。学生觉得自己“反正听不懂,还不如睡觉”,睡觉以后就更加听不懂,如此恶性循环。当然这并不是学生的过错,择校生的素质本来就要差于正录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甚至记忆力都不能与当前的教材要求相匹配。针对这种情况,只有通过使用具有强烈感观刺激的呈现手段将所传授的知识具体而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听课,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性更强的教学,相比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数学教学中讲授三角函数Sin的图像其中有一个环节,用“五点法”画出

函数的图像,如果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大约需要3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如果通过制作互动式的课件,让学生每个人通过尝试输入不同的角度来得到平面上不同的点,再自动将这些点连接成函数曲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最有代表性的五个点。当然这是一道“封闭式”的练习,结果是唯一的,但是每个学生找到这五点的过程必定各不相同,其中可能会有错误,也可能会走弯路,最终当他们得到正确的结果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精神被深深的烙印。

2、化难为易,提高了效率

教学内容中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靠教师的自制学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信息技术,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例如在《单片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讲到不同的寻址方式时,通常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各个存储空间,并且说明各种符号的意义,指针的指向和数据的流向,难以将知识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清楚的看到指针的指向,数据的流向,并且通过动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问题。省时省力,轻松突破难点。

又比如,在《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中,经常需要画出机床电器控制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用挂图太小后排学生无法看清。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不但整体 清晰可见,而且可以将按下各个按钮后各个触头的动作情况动态的展现出来,既简单易懂,又节省了时间。

3、学习自主化,个性化

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无论程度,一律使用相同速度,讲授相同的知识,很难顾及听不懂的学生和“吃不饱”的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每个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点播”式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提高了效率。

而且运用网络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给学习带来更多的便利。在学校教学中有许多的课后作业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完成。

下载“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 李志坚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洋县龙亭中学课题组 (摘要)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利用三模式教学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教......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课是孩子们“青睐”的课程之一,大部分孩子的喜欢并不是出于对这门课程的喜欢,而是因为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孩子们平时所“习惯的”约束......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德安乡中心学校 康定育 【 摘 要】2I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可以用来设计全新的整体教学过程和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它把......

    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 究 方 案 我乡开展的“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自2009年2月申报立项,便着手制定方案,实施研究,于2012年3月完成课题的......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下几种: (一)文化、文学网站。网络文学年轻而充满超气,拥有大批的学生读者。对于培养学生的选择阅读、自主阅读以及......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康圣华 摘要:语文教学在应用网络资源时,教师要时刻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需要,教会学生收集、选择整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