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教案

时间:2019-05-12 18:0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文二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文二则》教案》。

第一篇:《古文二则》教案

《古文二则》教案

《古文二则》教案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涉猎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填空题。

司马光

时期

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

》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

体通史。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4)即更刮目相待(5)蹴琨觉

(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7)自相鱼肉(8)人思自奋

4.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遗民既遭残贼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二.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祖逛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7.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8.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9.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0.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

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问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1.给下列各词中的“辟”字注音、解释:

议论精辟

辟举秀才

辟邪

辟邪说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不修仪检 赞世才具 每语世事 蹴琨觉曰

13.据文意,解释词语。荒鸡 恶声

14.翻译句子。

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5.填空题。

闻鸡起

未雨绸

四海沸

而就

《古文二则》 一.知识积累 1.1.略

2.北宋、政治、史学、资治通鉴、编年体

3.(1)执政(2)推辞(3)广泛浏览(4)重新(5)踢(6)怨恨反叛(7)残杀、残害(8)自己奋起反抗

4.(1)士别三日,就得重新看待了,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2)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

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

二.强化阅读

5.(1)事务(2)广泛阅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3)醒(4)统率、率领

6.不是,是吕蒙,因为主要写他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因为吕蒙通过学习,从一介武夫转变成为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才受到鲁肃的敬重,愿与之结交。

8.大胆进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倾家资招募兵马。

9.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 10.略

三.链接课外

11.pì,透彻;bì,征召;bì,驱除(用于迷信语);pì,驳斥 12.整理;帮助;往往;醒过来

13.不到鸡鸣时啼叫的鸡;不吉利的鸣叫声 14.那时我们要是在战场相遇,可以互相避让啊。15.舞、缪、鼎、蹴

第二篇:古文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一单元 文 选

九方臯相馬

《列子》

【題解】本篇選自《列子·說符》。文章通過九方臯相馬的寓言說明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質,不可為表面現象所迷惑。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看到了一般人所不容易看到的東西,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①?”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mǐ)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mî)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xiàn)之④。”

【注釋】

①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名任好,五霸之一。伯樂:姓孫,名陽。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年:年歲。子姓:指子孫。者:結構助詞,與“可使求馬”組成“者”字結構,義為“可以派去求馬的人”。

②良馬:指一般的好馬。形容筋骨:指馬的外部特徵,這裏作狀語,義為“根據形體骨骼”。形容,外表。

③天下之馬:指千里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二句意思基本相同,指千里馬的本質特點似隱似現,很不容易被發現。滅,無。晉人張湛注:“天下之絕倫者,不於形骨毛色中求,故髣髴恍惚,若存若亡,難得知也。” 絕塵弭轍:形容馬跑得非常快。絕塵,蹄不著地。弭轍,沒有足跡。弭:消失,不留。轍,這裏指蹄印。

④所與„„者:“所”字結構,義為“一起挑擔子打柴草的人”。擔纆,挑擔子運送貨物。纆,繩索,用於捆物。菜,通“采”。九方臯:人名,複姓九方,或作“九方堙、九方歅”。見:使動用法,使„„謁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①。”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pìn)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lì)②。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③?”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④!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cū),在其內而忘其外⑤;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⑥。若臯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⑦!”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注釋】

①反:“返”的古字。報:回報,復命。沙丘:地名,確址不詳。②牝而黃:母馬,毛為黃色。牡而驪:公馬,毛為黑色。

③何馬之能知:還能相什麼馬。賓語“何馬” 前置,用代詞“之”複指。

④喟然:歎息貌。太息:長聲歎息。一:副詞,竟然。是:代詞,這。乃:副詞,正是。千萬句:比我強千萬倍還遠不止的原因。

⑤天機:指事物起決定性的要素。忘:忽視。麤:同“粗”。在:這裏義為注重,留心。張湛注:“精、內謂天機,麤、外謂牝牡毛色。”

⑥ 遺:拋棄,忘記。

⑦貴乎馬者:超過了相馬本身的意義。

黃帝生駱明

《山海經》

【題解】本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題目為編者所加。文中記述了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世系及各時代的創造發明。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gǔn)①。

【注釋】

①是:指示代詞,这里义为“此人”。鯀:傳說中原始時代的部落首領,居於崇,號崇伯。曾被帝堯派去治水,历时九年而未能治好,结果被殺死在羽山,化為黃熊。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①。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②。

【注釋】

①帝俊: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清人郝懿行等以為就是帝嚳,號高辛氏。淫梁:淫字或作“經”。為:製造。

②奚仲:黃帝之後,任姓,春秋時薛國的祖先,傳說为車的創造者。

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①。

帝俊賜羿(yì)彤弓素矰(zēng),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②。

【注釋】

①少皞:或作“少昊”,名摯,號金天氏,傳說中代太皞而兴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②羿:即后羿,夏代東夷有窮氏部族的首領,善射。矰:一種短箭,系有絲繩,以便回收射出的箭。去恤:幫助,扶助。下地:民間。傳說古时天上有十日,羿射落九日,同时殺死封豕長蛇,使民得以安生。

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①。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②。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chuí),是始作下民百巧③。后稷是播百穀④。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⑤。大比赤陰,是始為國⑥。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⑦。

【注釋】

①是:據上下文,“是”后下脫“始”字。②是:指帝俊的八个儿子。

③始:当为衍文。巧倕:古傳說中的巧匠名。作下民:為下民發明创造。百巧:指各種製造技術。④后稷:周族的始祖,名棄,堯舜時的農官,善於種植各種穀物。⑤始作牛耕:開始使用牛耕作。

⑥大比赤陰:疑即“大妣赤陰”,后稷的母亲姜原。

⑦禹:鯀之子,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布土:规划疆土。均定:平定。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yāo)生炎居①。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②。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③。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rǎng),以處江水④。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⑤。噎鳴生歲十有二⑥。

【注釋】

①炎帝:傳說中的上古姜姓部族首領,號烈山氏,或说即神農氏,与黄帝同出于少典氏,曾與黃帝戰於阪泉之野,被打敗。赤水之子:赤水族的女兒。子:女兒。聽訞:一作“聽詙”。訞,“妖”的異體。

②祝融:傳說為帝嚳時的火官,後人尊為火神。

③降:被貶。江水:地名,确址不详。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曾與顓頊爭帝,怒觸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維絕。

④方顛:頭顶方而平。顛,頭頂。復土穰:恢復了旧有的(其祖父祝融时期的)領土。穰,通“壤”。處江水:指仍舊居於江水。⑤后土:土地神。

⑥噎鳴句:噎鳴生了一年时间中的十二個月。噎鳴,傳說中的時間神。有:通“又”。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①。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②。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③。

【注釋】

①息壤:傳說中能自行生長的土壤。帝:天帝,一說即黃帝。堙:堵塞。②羽郊:羽山之郊。羽,山名。

③復:通“腹”。傳說鯀死後三年不腐,结果从腹中生出了禹。卒:最終。

景公射出質 《說苑》

【《說苑》介紹】《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学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交四世孙,刘歆之父,官至中垒校尉,曾領校宫廷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作者同時撰有《新序》《烈女傳》等書。《說苑》是刘向根据自己校理过的图书及民间有关资料选编整理而成,共分君道、臣術、建本、立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旨在讽谏皇帝。其取材十分广泛,上自先秦经书诸子,下及汉人杂著,旁采街谈巷语,多为逸聞佚事,短小精煉,寓意深刻。全书反映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及墨、名、法诸家,但历代著录都把它归入儒家类。全书保留了许多值得珍视的史料,对于校刊古籍有重要的参证作用。

清人卢文弨、俞樾、孙贻让等曾校理过《說苑》,近人及今人的整理本主要有向宗鲁《说苑校证》、趙善詒《說苑疏證》以及臺灣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等。

【題解】本文選自《說苑·君道》。文章通過齊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說明君主要听到真话很不容易,同时宣扬了人臣敢于犯颜直谏的可贵精神。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yìn)諸大夫酒①。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②。公作色太息,播弓矢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④。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⑤。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hào)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sì)之⑥。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⑦。君其猶有食諂人之言乎⑧?”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爲君,我爲臣。”是時海人入魚⑨,公以五十乘賜弦章。章歸,魚乘塞塗。撫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⑩。今諸臣諂諛以干(gān)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於君未見於衆,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固辭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⑪。”

【注釋】

①晏子:晏嬰,春秋時期齐国有名的賢臣,为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正卿,执政五十余年。沒:同“歿”。景公:齊景公,名杵臼,庄公弟。飲:使動用法。②出質:脱靶。質,箭靶。唱善:叫好。③作色:显出遗憾的神色。播:扔掉。

④弦章:齊大夫,名賓胥無,字弦章。過:衍文,《晏子》一书无此字。⑤不肖:不賢。知:“智”的古字。犯:冒犯。顔色:臉色。

⑥有一焉:有一個原因在其中。焉:兼詞,相當“於之”。服:服侍。嗜:嗜好。食之:向他進獻食品。⑦尺蠖:一種蛾科昆蟲的幼蟲,傳說这种虫食黃則体变黃、食青则体变青。蒼:草青色。⑧君其句:您可能还有食小人奉承话的嗜好把?其:表推測的語氣副词。諂人:諂邪小人。⑨海人:指掌渔业的官员。入:给宫中送鱼。魚乘:載魚的車子。塞途:堵滿了道路。⑩曩者:先前。若:代詞,這些。不掩:义即被指出。⑪固:堅決。遗行:流传下来的美德。

原憲居魯 《新序》

【《新序》介紹】《新序》是一部散文集,作者西漢劉向(詳《景公射出質》一文介紹)。全書共十卷,採集先秦至漢代史實分類編纂而成,但許多事實與《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的記載有出入。《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該書“春秋時事尤多,漢事不過數條。大抵采百家傳記,以類相從。作者的編纂之意與《說苑》大致相同,旨在以史為鑒起到警示和諷諫作用,其中許多故事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改造,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新序》原書共三十卷,後散佚較多,今本十卷由宋曾鞏整理校訂而成。今人趙仲邑的《新序詳注》(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注釋詳明,便于阅读。

【題解】本文選自《新序·節士》,題目為編者所加。文章通過原憲與子貢的會面及對話,對原憲身居陋室穷困潦倒而守志不移的表現给以肯定和褒揚,歌頌了儒家“貧賤不能移”思想情操。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戶甕牖,揉桑以為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子貢聞之,乘肥馬,衣輕裘,中紺(ɡàn)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冠桑葉冠,杖藜(lí)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衽襟則肘見(xiàn),納屨(jù)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tè),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貢逡(qūn)巡,面有愧色,不辭而去。原憲曳杖拖屨,行歌《商》《頌》而反,聲滿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⑩。故養志者忘身,1。”此之身且不愛,孰能累之?《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1○

⑨⑧⑦

⑥③

④①②謂也。

①原憲:字子思,又名仲憲、原思,孔子弟子,宋人(一說魯人)。孔子去世後,原憲隱居不仕,事蹟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②環堵之室:四面唯見土牆的小房子。堵,指房子的牆長寬各一堵,一堵長一丈。茨:用草苫房頂。生蒿:未及曬乾的青蒿。蓬戶:柴門。甕牖:用破甕做的窗戶。揉:通“煣”,烘烤木條使之彎曲或變直,這裏指將彎曲的桑木煣直。樞:門軸。匡坐:正坐。

③子貢:或作“子贛”,複姓端木,名賜,孔子弟子,時為衛相。事蹟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④乘肥馬:用肥壯的馬駕車。乘,四匹馬駕的大車,這裏用作動詞。紺:紅青色。中紺而表素:裏面穿著紺帛做的衣服,套著白絹做的外衣。軒車:大夫以上官員才能乘坐的有遮擋的高級車子。

⑤冠桑葉冠:戴著桑葉做的帽子。藜杖:用藜草莖做的手杖。這裏作狀語,用藜杖。藜,一種草本植物。杖(而):名詞活用作動詞,扶著。

⑥正:用作動詞,使端正,戴端正。纓:帽帶。絕:斷。正冠句說明帽帶不結實。衽:衣襟。這裏用作動詞用,整理衣襟。屨:草鞋或麻鞋。踵決:因鞋被撐破而露出腳後跟。踵,腳後跟。決:此處義為“露出”。

⑦ 嘻:驚訝聲。病:指窮困。

⑧之謂:謂之。希世:迎合世俗。希:望。比周:勾結,結黨。學以為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教以為己:教學是為了顯示自己。慝:災害。飾:裝飾品。

⑨逡巡:進退不得、尷尬難堪貌。《商》《頌》:宋國的兩種歌名。原憲屬宋人,故歌之。高歌旨在勵志。《禮記·樂記》:“愛者宜歌《商》,„„柔而正者宜歌《頌》。”反:“返”的古字。出金石:像從鐘磬等金石樂器重發出的一樣。

⑩天子二句:天子不能使他成為自己的臣下,諸侯不能和他交上朋友。二句表現了原憲不願和統治者合作的態度。

11匪:同“非”。引詩見《詩經·邶風·柏舟》○。毛亨傳:“石雖堅,尚可轉。席雖平,尚可卷。”鄭玄箋:“言己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工具書簡介

閱讀古書,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困難,比如一些字不認識,一些詞語、典故不知道它的意思或出處,一些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名物器用不熟悉等,這時就需要去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將某一方面的知識或資料編排起來供人們翻檢查閱的書。用於學習古代漢語的工具書很多,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要熟悉一些常用工具書的內容和查檢方法。下面是對一些常見古漢語工具書的介紹,共分字典、詞典、類書、政書四類。

第一節 字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釋單個字的形、音、義為出發點的。“字典”一詞出現於《康熙字典》問世以後,在此之前,凡是解釋漢字形、音、義的書,都籠統地稱之為字書。古代的字書外 延較廣,與今天字典相當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幾種。

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後,亦即漢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許慎病臥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獻給朝廷。《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全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說解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首創部首分類法,從漢字中歸納出五百四十個部首,將所收字按五百四十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謂“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五百四十個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據形系聯”,即大致以部首形體相近的特點為依據列次。各部內部的字,則是根據“依類相從”的原則排列,即按照字的意義,將表示同類事物的字或者意義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這就是段玉裁所說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義之相引為次。”

《說文》對每個字的說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著解釋其意義,然後按“六書”分析其字形結構。部分字還用“讀若”這一術語注出讀音。《說文》專解釋字的本義和分析字的形體,而不涉及引伸義,這對於我們瞭解漢字本義和形體結構之間的聯繫極有幫助。例如:

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下:底也。指事。

友: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

瑤:玉之美者。從玉,聲。《詩》曰:“報之以瓊瑤”。

《說文》一書經過數百年的流傳,特別是經過唐代李陽冰的主觀竄改,訛誤相當嚴重。南唐時徐鍇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寫成《說文解字系傳》一書,世稱“小徐本”。北宋時徐鍇之兄徐鉉奉詔對《說文解字》進行校理,增列了四百〇二個“新附字”,對部分字條作了簡要的注釋,同時依據《唐韻》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稱“大徐本”。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影印一篆一行本,書後附有部首檢字和筆劃檢字表。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其中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四人最為著名,世稱《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注》。書成于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刊行于嘉慶二十年。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影印本,書後附有針對大徐本《說文解字》和《段注》的《說文解字四角號碼通檢》,極便檢索。《段注》以大徐本為底本,對《說文》一書作了全面精細的校勘。其注注重闡明許書的體例、申說引伸義和假借義、推求形音義的互相關 係以及辨析同義詞。全書於每字之後都注明了其在上古的所屬韻部,書後附有他的音韻學著作《六書音韻表》。

桂馥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義證》,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附新編四角號碼),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義證》旨在為《說文》的說解做取證群書的工作,其主要特點是臚列群書資料以證明許書,不下主觀斷語。具體內容有二,一是引證群書資料證明許慎的說解,二是詮釋每字的字義。所引的材料極為廣博,包括經、史、子、集、傳注、字書乃至鐘鼎彝器銘文。

王筠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句讀》和《說文釋例》。《句讀》成書于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今有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此書彙集段玉裁、桂馥、嚴可均等人及作者自己多年研究《說文》的成果而成,類似“集解”,旨在為初學者指示學習和研究《說文》的門徑,故名“句讀”。《說文釋例》是一部專門探討《說文》體例的專著,共分五十多個大的條目。成書于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今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除《句讀》和《釋例》外,王筠還有一部《文字蒙求》,編成于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全書從《說文》中選取常用字二千〇三十六個,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類分卷編成,注釋簡明,是學習《說文》的入門書。今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影印本。

朱駿聲研究《說文》的主要著作是《說文通訓定聲》,書成于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今有武漢市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和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影印本,均附有筆劃索引。《定聲》全書收字一萬七千二百四十個,除《說文》原有字外,增收七千多字。在編排上,該書打破了《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以形統字的格局,而代之以以聲統字。全書確定一千一百三十七個基本聲符作為字音之“母”以統率所有的字,稱之為“聲母”,同時又將這一千一百三十七個“聲母”分隸于朱氏自定的古韻十八部,這就是所謂 “定聲”。書中對每個字的說解,分為本訓、轉注、假借、別義、聲訓、古韻、轉音等項。其中“本訓”部分首列許慎《說文解字》原文,然後引例加以疏通證明,這就是所謂 “說文”。書中於“轉注”、“假借”用力最勤。朱氏認為“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許慎定義實誤,故他的解釋不但更改了許慎關於“轉注”“假借”的定義,而且連許慎的例字都改了。朱氏所說的“轉注”,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詞義引申;朱氏所說的“假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在“轉注”、“假借”這兩部分中,朱氏徵引古書古注詳細說明文字的引申和假借,旨在“稽考群經子史用字之通融”,這就是所謂 “通訓”,是全書的重點所在。

二、《說文解字詁林》

近人丁福保等編。丁福保(1878—1952),江蘇無錫人,曾任京師大學堂及譯學館教習。此書匯輯《說文》徐鉉、徐鍇校訂本及清人研究《說文》的著作共二百餘種為一書,故名“詁林”。全書分正編和補遺兩大部分。正編一百八十二種,一千〇三十六卷;補遺四十六種,一百七十卷。其排序同于大徐《說文》,共分十一大類。各字頭之下以大徐本為經,將各書內容逐一剪貼。其材料豐富,極便使用。胡朴安曾評論此書有四善,即:檢一字而各家學說悉在;購一書而從書均在;無刪改,仍為各家原面目;原本影印,絕無錯誤。其不足之處在于未能充分採錄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

此書正編、補遺分別於一九二八年和一九三〇年由上海醫學書局影印出版。一九八八年,中華書局曾據原書影印發行,另有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六年影印本。

三、《康熙字典》

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撰。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今有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本。二〇〇二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了標點整理本,使用方便。《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全書按《字彙》首創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字,同部首的字以筆劃的多少為次,共分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書前附有“部首索引”。其釋字體例是先列本音本義,再列別音別義。注音以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洪武正韻》等古代韻書中的反切為主,輔以直音。釋義以引用古書及傳注中的解釋為主,所引一般都屬於時代最早的用例,且標明書名和篇名。凡別音別義均以“又”字標明。《康熙字典》的最大特點是收字量大,在《中華大字典》出版之前它是我國收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優點很多,缺點也不少。在釋義方面,由於拘泥於古書原有的訓詁,致使釋義往往失之簡略,不夠確切。有時幾個義項一起陳說,眉目不清。在書證方面問題更多,諸如書名篇名錯誤、引文錯誤或脫落、引文刪節不當、妄改引文,等等。清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證》,糾正了其中的各種錯誤達二千五百八十八條。一九八一年,王力著《康熙字典音讀訂誤》,訂正出五千二百個字的錯誤音讀。

四、《中華大字典》

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纂,一九一五年中華書局出版,一九七八年出了縮印二卷本。該書收字四萬八千多個,比《康熙字典》多出一千多字。全書以部首筆劃列字。部首承用的是《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但次序與《康熙字典》略有不同。

《中華大字典》的編纂目的是為了糾正《康熙字典》的錯誤,彌補其不足,試圖取而代 之,故每以《康熙字典》為借鑒,力求編得合理。在注音上,它一改《康熙字典》羅列韻書反切的作法,以《集韻》的反切為准,每音只加一個反切,《集韻》中沒有的字,再用《廣韻》或其他韻書中的反切。反切之後加注直音和平水韻韻目。在釋義方面,它避免了《康熙字典》諸義雜陳的缺點而分條釋義,眉目清晰,且引例簡明,一個義項只一般舉一條書證。各義項順序大致是先本義,後引申義,最後是假借義。在收字方面,它能注意收錄俗字、方言用字和反映當時科學發展狀況的用字。此外,書中還兼收了相當數量的複音詞,分別列於單字義項之後。

《中華大字典》注意吸收清人的研究成果,校正了《康熙字典》錯誤二千多條,不失為一部較好的字典。但它本身的疏漏也不少,《康熙字典》中存在的問題,有些並未能夠完全避免,諸如沿襲錯誤的舊說、徵引書名前後不

一、引用字書不標卷數、引用詩賦不列篇名、引文刪節失當,等等。該書自出版至今,與《康熙字典》並行於世,各有優劣,並未能夠取代《康熙字典》。

五、《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從一九八六年起,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和湖北辭書出版社陸續出版,共八卷,至一九九〇年十月全部出齊。其後又分別於一九九二、一九九五、二〇〇一年出了縮印本、三卷本和四卷本。

《漢語大字典》共收列單字五萬六千左右,是迄今為止收單字最多的漢語字典。全書按部首筆劃編排,所用部首同於《漢語大詞典》,共二百部。同部首的字按除去部首以外的筆劃數排列,同筆劃的字再按起筆一(橫)、丨(豎)、丿(撇)、丶(點)、乙(折)五種筆形的順序排列。各卷之首列有該卷的筆劃檢字表,末卷附有全書的筆劃檢字表。

《漢語大字典》對單字的說解一般包括解形、注音、釋義、引證四項。各字頭之下首先列出該字可能有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及出處,接著引《說文》以說明其本義和構型,然後依次注出該字的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如一字多音則分列。其中今音用中文拼音字母標注;中古音用《廣韻》或《集韻》中的反切標注,同時標明聲、韻、調;上古音只標韻部,採用的是近人考訂的古韻三十部。在釋義方面,對字義一般按本義、引伸義、假借義的順序排列義項。所分義項較細,兼收了一些生僻字的義項和常用字的生僻義項以及複音詞中的詞素義。對義項的確定既注重繼承前人已有的成果,也重視吸收今人新的研究成果。引證標明了書名、篇名或卷次,便於查檢。

《漢語大字典》力求全面地、歷史地反映漢字形音義的面貌和發展狀況,是到目前為止品質最高的一部大型漢語字典。但是,由於此書出於眾手,問題也較多,諸如有些義項漏收、部分義項分得過細、部分釋義或引證不准,等等。另外,檢索方法單一,也是該書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點。

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編寫,一九七九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九九三年出版第二版,一九九八年第三版,二〇〇五年第四版。

這部字典是專為初學古漢語的人掌握常用字的常用義而編寫的,其第四版所收古漢語常用字已增加到六千四百多個,另外酌收雙音詞約二千五百多個。其最大的特點是,義項基本上按本義、近引申義、遠引申義、假借義的順序列次,釋義簡明,用例典型,對用例中的有關詞語隨文作了注釋,釋義中指明瞭古今字、通假字和異體字,等等。另外,在一些字條之後還對同義詞進行了簡要的辨析。這些特點也就是這部字典的優點,它為初學者提供了較大的方便,故出版後受到了讀者的普遍歡迎,多次再版,重印。

七、《簡明古漢語字典》

張永言、杜仲陵、向熹、經本植、羅憲華、嚴廷德等六人編,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初版,二〇〇一年第二版。這是一部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古籍、解釋古籍語文問題的參考用書。全書共收古漢語常用字八千五百多個(不包括異體字),同時酌收了一些古漢語雙音詞,書前設有音序、部首兩種檢字表。其主要特點是,釋義簡明準確,用例較新,注意吸收近現代人的研究成果,義項劃分比較合理,義項的排列原則上按照詞義引申的順序,給古入聲字作了標記,等等。

八、《王力古漢語字典》

王力、唐作藩、郭錫良、曹先擢、何九盈、蔣紹愚、張雙棣等七人編,中華書局二〇〇〇年版。全書共收古漢語常用字一萬二千五百多個,同時酌收了一些雙音詞,以聯綿字為主,書前設有拼音檢字表。根據王力先生的《序》這部字典有以下八個特點:(1)擴大詞義的概括性。(2)僻義歸入備考欄。(3)樹立歷史觀點,注意詞義的時代性。(4)標明古韻部。(5)注明聯綿字。(6)在每部的前面先寫一篇部首總論。(7)辨析同義詞。(8)列舉一些同源字。其實,這部字典的特點還不止此八條,例如釋義中指出了古今字、通假字,注音中不僅標出了上古的韻部,同時標出了中古的韻部、聲母和聲調。總的來說,這部字典出了標注古音外,其特點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比較接近的,只是字數、容量比後者大得多。

九、《經籍簒詁》

清人阮元主編,一〇六卷。始編于嘉慶二年(1797年),於次年秋完成。嘉慶五年初刊行。參編者是阮元任浙江學政時所挑選的經生數十人,實際總編是臧鏞堂。全書彙集了唐代 以前經史子集和訓詁專書中的各種訓詁資料,按平水韻韻目排列。每字之下,分義項釋義,引例豐富,並詳細注明了出處。

這部書為檢尋故訓和考察字義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前人評價很高,有“展一韻而眾字畢備,檢一字而諸訓皆存,尋一訓而原書可識”之說。其缺點是義項漏收較多,引文及出處中的誤字、脫字也較多。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影印本和成都古籍書店一九八二年影印本,均附有筆劃索引。

第二節 詞典

詞典是以詞為解釋物件的工具書。詞典的類型有多種,如普通詞典、專科詞典、分類詞典等。可供學習古漢語的詞典主要有《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詞詮》、《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等。

一、《辭源》

《辭源》是我國現代第一部規模較大的語文詞書,不僅收錄普通詞語,而且廣泛收錄近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名詞術語,因重在溯源,故名《辭源》。一九〇八年開始編纂,由陸爾奎、傅運森等人主編。商務印書館一九一五年出正編,一九三一年出續編,一九三九年出正、續編合訂本,出版後就受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好評。其缺點主要是引文出處只標書名不標篇名。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點錯誤、知識陳舊等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自一九五八年起,國家開始了對《辭源》的修訂工作,至一九八三年修訂出版完畢。根據與《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修訂本《辭源》成了一部閱讀古籍的專用工具書,故專收文言詞語和古代文化知識方面的詞目,而刪去了舊《辭源》中有關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方面的詞語,收詞下限是鴉片戰爭(西元1840年)。修訂本《辭源》分為四冊,一九八八年又出版了合訂本。

修訂本《辭源》共收單字一萬二千八百九十個,詞語八萬四千一百三十四條。在編排上採用《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單字字頭。說解包括注音、釋義、書證。注音同時採用中文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標注今音,用《廣韻》的反切標注中古音,同時標出了中古的聲調、韻部和聲母。釋義比較簡明,引例標注了作者、篇目和卷次等。全書採用繁體字排印,附有部首、音序和四角號碼三種索引,使用方便。和原本相比,修訂本《辭源》既繼承了舊《辭源》“強調實用,重在溯源”的基本特色,又改正了其錯誤,彌補了其不足,再加上收詞量較多,很受讀者的歡迎。

二、《辭海》

舒新城、沈頤、張相主編,中華書局一九三六年出版。這部書的內容、體例當初與《辭源》基本相同,屬於兼收百科知識的大型綜合性語文工具書。由於它比《辭源》晚出二十年,故有不少改進,例如增收了一些新名詞,引文都標出篇名等,因此在當時的文化教育界很有影響。但是到了五十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舊《辭海》的內容和舊《辭源》一樣也顯得很陳舊,亟需修訂。修訂工作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直到“文革“結束後的一九七九年才完成。于當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共三冊。一九八〇年又出了縮印本。根據與《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修訂版《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詞典,故仍然兼收語詞和百科詞語。****年、一九九九年,《辭海》又先後出過兩次修訂版。

《辭海》用簡體字排印,按部首筆劃編排,單字注音採用中文拼音字母,比較冷僻的字又加直音,釋義和引證都很準確。書中附有“筆劃查字表”和“中文拼音索引”,其後又出了單行本《辭海四角號碼檢字表》。一九九九年版的修訂本單字增收到一萬九千四百八十五個,字頭加詞目共十二萬二千八百三十五條,這樣的容量完全可以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古籍中的用字和詞語一般都可以查到。修訂本《辭海》使用的是新定的二百五十部,對於熟悉二百一十四部首的讀者來說,可能不大習慣。要掌握這些部首,可參閱書前所附的“辭海部首表”和“部首查字法查字說明”。

三、《漢語大詞典》

這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性的漢語語文詞典,共收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余萬字。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聯合編纂,羅竹風任主編。始纂於一九七五年,一九八六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其後各卷改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陸續出版,至一九九四全部出齊,包括正文十二冊,《附錄·索引》一冊。其後又分別於一九九七年、二〇〇一年出了三冊縮印本和第二版二十二冊本。

《漢語大詞典》的編輯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並重”。在詞目的收錄上,突出語文性和歷史性,只收古今漢語的一般語詞,人名、地名等專科詞語不收,以與其他專科辭書相區別。全書單字條目按部首筆劃編排,部首採用的是與《漢語大字典》商定的二百部。多字條目按“以字帶詞”的方式列於單字條目之下。由於這部字典“古今兼收”的特點,所以採用繁體字、簡體字並用的排印方式。立目、引用古代書籍用繁體;釋義行文、引用現代書籍(1912年以後的)用簡體。單字注音分為二段式:用中文拼音字母注現代音,用《廣韻》的反切標注中古音,同時標明聲調、韻部和聲母。凡產生於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韻書、字書中的反切標音,只標明聲調和韻部,不標聲母。《漢語大詞典》的釋義確切,層次清楚,引例豐富,文字簡練,檢索方便,而其最大的特點還在於收詞多,是迄今為止收詞最多的漢語語文詞典。古書中的詞語一般在這部詞典中都能找到。當然,它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詞條漏收、某些詞條的義項不完備、部分詞條的書證不是最早的用例,等等,但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影響它是一部非常實用的優秀的大型語文辭典。

四、《中文大辭典》

《中文大辭典》,臺灣《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由臺灣中國文化學院和中國文化研究所一九六八年出版。全書共四十冊,收單字約五萬個,詞目三十七萬多條,基本上按《康熙字典》的部首分類。所收單字包括正字、異體、古字、略字、俗字、後起字。所收詞語包括成語、術語、格言、人名、地名、年號、書名、職官、動植物、名物制度等。

該書於字頭之下同時列有甲骨、金文、篆、隸、楷、草諸體。注音先列反切,後列平水韻目,最後列國語字母和羅馬字母。釋義採用淺顯的文言,義項以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為序,所屬詞類以名詞、動詞、形容詞、助詞等相次。引例注明詳細出處。其主要特點是內容廣泛,解說周詳,引證豐富,注重文字和詞義的源流關係。

由於意識形態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該書的解說存在著一些錯誤觀點或失實之處,另外引書和校對方面的錯訛也較多。

全書最後兩冊為總索引,包括筆劃索引和四角號碼索引。每冊卷首也附有部首及筆劃檢字表,故查檢比較方便。

五、《助字辨略》

清人劉淇撰,清代第一部研究虛詞的詞典。初刻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共五卷。全書收虛字四百七十六個,複音詞六百三十多個,按用法分為重言、省文、助詞、斷詞、疑詞、泳嘆詞、急詞、緩詞、發語詞等三十類,依詩韻分平上去入四聲編次。解釋分正訓、反訓、通訓、借訓、互訓、轉訓六種,取材相當豐富,引證除經、傳、事、史以外,尚旁及到詩詞、方言、俗語等。該書對古漢語虛詞的研究有奠基之功。一九二五年,出版了楊樹達的校刊本。一九四〇年,開明書店出版了章錫琛的校注本。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據開明版重印,書末附有《筆劃索引》。

六、《經傳釋詞》

清人王引之(西元1766-1834)著,我國第一部專講虛詞的著作,書成于嘉慶三年(1798年)初刻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引之字伯申,號曼卿。王念孫之子,嘉慶進士。曾從學于阮元,精通音韻、文字、訓詁之學,另著有《經義述聞》、《字典考證》等書。該書選取周、秦、西漢古書中虛字一百六十個,一一解釋其用法及源流情況。體例嚴密,說解詳備,論斷多正確,影響很大。一九五六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標點本。其後嶽麓書社、江蘇古籍出版社又分別於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出版了黃侃楊樹達眉批本和王氏家刻本。

七、《詞詮》

近人楊樹達著,十卷,是一部專門解釋古漢語虛詞的詞典,共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初版於一九二八年。全書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用原版重印時在書後增附了中文拼音索引。

《詞詮》釋詞範圍包括古籍中常見的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以及部分代詞、內動詞和副詞的用法。釋詞體例是先指出詞性,其次釋義,最後舉例。其主要特點是釋義準確,引例得當,引例豐富,給每個詞都標明了詞性,便於初學,是一部很嚴謹的專著。其缺點是只收單音虛詞,忽略了複音虛詞。另外,比較缺乏歷史觀念和地區方言觀念,對於某種用法最初出現和消亡的時代以及用法的地區特點均無說明。

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一九九九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一部旨在反映虛詞歷史面貌的古漢語虛詞詞典。編者從漢語史的角度出發,對每個虛詞進行了歷史的研究,力求既能反映出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又能反映虛詞的歷史變化。所收詞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感歎詞、助動詞、代詞、不定數詞等。其特點主要有四:

第一、對複音虛詞與單音虛詞同等重視。全書共收單音節虛詞七百六十二條,複合虛詞四百九十一條,慣用片語二百八十九條,固定格式三百一十三條,總計一千八百五十五條。對複合虛詞和慣用片語一般都指明了其結構類型。

第二、重視虛詞“史”的說明。對於單音虛詞,在釋義之前一般都先勾畫出了其虛化過程,指出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用法。例如:

于 yú 《說文》:“於,於也。象氣之舒。”段注:“然則以於釋於,亦取其助氣。”本義為嘆詞,音xū。“於”的其他虛詞義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讀yú。可用作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介詞“於”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現,西周以後,隨著介詞“於”的出現,“於”的一些用法逐漸被“於”所代替,魏晉以後,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於”字就很少出現了。“於”的連詞、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只出現在先秦漢語中,漢以後逐漸消失了。第三、釋義力求擺脫傳統的辭訓式的解說,儘量從語法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描寫。第四、有些詞條設有辨析一欄,用來辨析該詞和其他詞古今用法或意義的差異等。全書按中文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其檢索方法單一,只設有一個筆劃檢字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點。

九、《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

馬文熙、張歸璧主編,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出版。這是一部匯釋有關古漢語常見名詞術語和著作的專科工具書。內容包括總說、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附辭彙及古方言)、語法學、修辭學、文體學、文獻學、歷代語文學家、附錄等。其中文獻學又分目錄、版本、典籍注本。詞目排列大致以類相從,同類相關者,又按先總條後分條、先主條後輔條的次序排列。

這部辭典的撰寫態度嚴謹,內容全面,資料豐富,釋義準確,附錄多而實用,且同時設有“四角號碼”和“中文拼音”兩種索引,檢索方便,而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詳解”,總字數一百三十八萬多,所釋條目共三千九百六十八條,平均每條三百五十字左右,有些條目的釋義長達千字以上,可見確實是詳解。查檢這部辭典,對所查條目可以獲得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此書之前有周祖謨先生的序言。周先生認為,這部辭典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必要的學識,而且由於它收錄了大量的相關書目,有似書錄解題,還可以從中略窺我國語言文字學發展的歷史和近代以來專門學科的研究成果。

據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編寫

二〇〇七年六月

第三篇:古文教案b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杜甫《春望》

此诗为杜甫在长安时作,时长安为安史叛军焚掠一空。作者在此乱离时世,满目荒凉,诗中即景生情,抒写其忧乱伤时的感慨。

首联写作者即景生情,表现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意,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虽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荒草连天,林木萧森。‚破‛字下得令人怵目惊心,‚深‛又是何等地满目凄凉,让人不能面对;

颔联互文见义,写由于感时恨别,而对花溅泪,听鸟声而惊心。眼前本是乐景,春意盎然,然而正值乱中,这反而平添了作者的悲伤哀痛;

颈联开始写乱离时世中的忧危心态。国战乱不息,家室难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抵万金‛之喻写出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希望家人平安地度过劫难;

尾联写作者愁的程度。

《春夜喜雨》

此诗为诗人在成都时作。描绘春夜雨景,是一首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杜老之诗,‚沉郁顿挫‛,表达喜悦心情难得一见)。写来喜出望外,眉飞色舞,不啻为春雨的礼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作者面对春雨,喜出望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声‚好雨‛的赞叹不禁脱口而出。此二句中用了拟人手法,写春雨懂得适时而降,正当春天万物复苏、萌芽生长的季节,必然是‚好雨‛。第一联赞雨‚好‛,第二联表现春雨的‚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亦拟人手法,写和风细雨,细雨无声,无声无息,滋润万物,不为人所觉察。‚潜‛形象地写出了细雨的情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夜景,作者处在春雨普降的黑夜中,由于欣喜之极而夜不能眠,不禁在雨夜中观看夜景,只见野外漆黑一片,万物被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黑‛用得险而准确,饱含喜悦之情,丝毫没有沉闷和压抑的感觉。‚江船火独明‛形象地写出了夜景,极富画面感,这是用来衬托黑夜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作者喜极而作出的想像之辞。作者喜悦之极不禁发生联想,想到到清早起身,必然会看到整个锦城,鲜花开放,花枝饱蘸雨水。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登 高》

此诗为杜老‚旷代之作‛,是杜老作品中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风格的一首七律诗。此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时杜甫已53岁,诗人已遭际家国的不幸、半生的颠沛流离和飘泊生涯。在长江之滨的夔州(府治在今奉节县),登高眺望,一生潦倒艰辛、家国之哀因秋日登高而齐聚心头,因而通过对秋江景色的描绘,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悲壮苍凉,动人心弦。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的景象。夔州多猿,峡口风大,此诗即扣之开篇,垫下凄清的气氛。‚急‛、‚高‛、‚哀‛、‚清‛、‚白‛、‚回‛分别写出事物的特征。而‚无边‛和‚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形象化,不仅逼真地状物,也暗中传达出时光易逝的苍桑凄凉之感。在取景上,由于作者是登高纵目观望,因而高低俯仰,视线极其开阔,全方位地写出秋景秋意。

后四句,为本诗的第二个层次,抒情。前四句尽力地铺写了秋景,渲染了秋季萧索之意,句中无一‚秋‛字,而‚万里‛一转,始点出‚秋‛字和‚悲秋‛的主题,并开始哀悼自己的身世。‚万里‛写出悲秋之深,‚百年‛写出年迈之状,‚独登台‛三字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联结起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因贫病而断酒,无以遣深愁。前人评此处有‚八哀‛。

此诗格律精严,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统一,后人有誉之为古今七律之冠。非杜甫不能为。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避父晋肃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遂终生落拓不遇,郁郁不得志,年仅二十七岁而死。他早年工于诗,七岁时就以诗名名动京师。韩愈和皇甫读了他的诗,疑为大家所为,遂专程骑马到李贺家造访,见李贺梳着发辫到门迎候,都不相信一个七岁的小孩能写出那样的好诗,遂让他当场作诗一首七言古风《高轩过》。二人赞为神童。时大诗人元稹名闻天下,刚科举成名,以明经擢第一,欲结交年少之李贺。一日专程到李府上相访,但李贺看了元稹的名片,不以为然地说:‚明经及第,何事来看李贺?‛于是避而不见。元深以为耻,欲思报复,其后为礼部郎中,日当要路。后李贺应试,元稹遂以李贺为皇室远支,父名又与皇帝名同音,为避讳不得应试。韩愈惜其才,作《讳辩录》为之分辩,但无济于事。李贺遂终生坎坷,郁郁不得志,虽有不羁之才,仅做一介九品小官奉礼郎。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李贺天才绝特,作诗也十分刻苦、勤奋、认真,每日骑马早出,常带着书童,背负锦囊,想出了诗句,随即写下来投入锦囊中,及晚归时,囊中总满满的。其母见此状,心疼地说:我儿都要把心呕出来了!

李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天才诗人,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长于乐府,他善于熔铸辞采,想像丰富奇特,多运用神话传说的题材,风格奇幻诡谲,尤其喜欢写神鬼、死亡,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即所谓‚牛鬼蛇神‛、‚虚荒诞幻‛,在诗坛上另辟蹊径,独树一臶,有‚长吉体‛之称。亦被后人称为‚诗鬼‛。同时由于他生活孤独,性情孤僻,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因而诗中带有感伤、低沉、消极的情调。

有诗集《李长吉歌诗》四卷(清人王琦《汇解》较为详备)。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于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之职,由京赴洛,途中所作。

《金铜仙人辞汉歌》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不断,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只得含愤离去。

本诗写的是因金铜仙人而起的感触。金铜仙人是…… ……。李贺根据汉魏故事,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李贺《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一乐府旧题。诗写一位激昂慷慨、不惜战死沙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沉痛的心情塑造出十分具体又动人的人物形象,同时又寄托了自己为国建功立业、报效君国、在政治上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有所作为的理想愿望。

根据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在李贺生活的时代,唐中央集权政治大大削弱,藩镇割据、叛乱此伏彼起,尝发生了一些较为重大的战争。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开篇六句,写日落黄昏时的塞外战地景象及战局。首句写景,也是叙事。渲染了敌人兵临城下、将至濠边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一‚压‛字,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双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战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提示了出来。第二句,写我军将士众志成诚、严阵以待。这是通过一个特写提示出来的,一缕阳光从乌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发出像金鳞般耀眼夺目的光芒。此处借阳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读至此,颇不以为然,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明杨慎声称自己尝见过此景象,颇不服气地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其实,这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不必拘泥于生活常理,本来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是不能完全等同的。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来铺写阴森惨切的战地气氛,表明战争进行得十分艰苦。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战场上惊心动魄的双方鏖战的场面。而是以‚角声满天‛来提示战争的规模,以‚秋色‛来点明凄清荒凉的气氛。以‚塞上燕脂凝夜紫‛来写苦战后死寂的场面,渲染战后悲壮的气氛。塞上燕脂不是血迹,但胜似血迹,有如大片大片腥红的血,在夜幕昏黄的光线下令人窒息,令人怵目惊心。战时的厮杀声、号角声,兵器相撞声惊天动地,仿佛令大地在震颤,但在此时,四周一片死寂,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气,时间仿佛在此时凝止不动,有如世界的末日。李贺的这种巧妙手法,让人悬想,去体味战争的残酷和震撼。五、六句。在残酷的战争考验下,守边将士们依然雄心不减,军威不倒,‚半卷红旗‛,一方面表明战事进行得相当艰苦,另一方面又巧妙地以红旗来象征军心,表明斗志始终如一,辞情悲壮,令人感奋。‚临易水‛即表明了战斗的地点,又巧妙地暗示出了将士们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的壮怀激烈的豪情。同时又将‚霜重鼓寒声不起‛来与之两下映衬。

最后,写将士们报效君国之志。点题。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此诗为李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风格沉郁悲壮苍凉,感人至深。笔力沉雄,力透纸背。此诗发挥了李贺丰富的想像力,犹如一位杰出的画家,把战场上那悲壮、惊心动魄的画面描画了出来,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一般而言,写战争不宜用表现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不仅如此,作者力求以颜色来打动读者,以色彩动人,如黑云之黑,令人窒息、压抑,而金色令人感奋。同时,作者又巧妙地利用了语言的多义性和象征、暗示性,力求给人以想像和联想的余地。

杜牧《过华清宫》

杜牧:字牧之,宰相杜佑之孙,时称‚小杜‛,多才,风流倜傥,进士出身,世称‚杜樊川‛。他工诗、赋、古文(《阿房宫赋》为骈体赋),以诗的成就最高,有很大的独创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中部份描写寄情声色、放浪形骸的生活,但也有不少感慨时事、抒写性情的好作品。他的七绝尤有‚远韵远神‛,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他和李商隐齐名,李商隐赠诗云:‚刻意伤春又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清代的刘熙载说他的诗歌‚雄姿英发‛。他一生中写了一千多首诗,产量是很高的。据说他晚年病危时,对自己毕生创作的一千多首诗逐篇地进行检校,凡认为质量不高没有保存价值的诗,便一火焚之,只留二百首。幸亏另外还有二百多首诗稿保存在他外甥手里,加起来共有四百多首,但还不到他全部诗稿的二分之一。有《樊川文集》。

《过华清宫》是一首针砭时弊之作,针对玄宗与杨贵妃史实,旨在揭露统治者骄奢淫佚、奢侈享乐的生活,措辞委婉含蓄,但讽刺之意仍清晰可见。注:杨妃生于蜀,好食荔枝,玄宗令人从南海进之。华清宫,故址在临潼县东南之骊山上。山右有东绣岭,山左有西绣岭,唐玄宗曾在岭上广植林木花卉,望之宛如锦绣。

首联写景,同时暗示帝王奢侈生活。写远景之中长安城锦绣灿烂,远望之中皇宫宛如仙宫。‚绣成堆‛,双关,一方面写锦绣灿烂,一方面又紧扣山上的东、西绣岭。‚千门‛言其多,‚次第开‛写出了帝王宫阙的壮观景象,颇有豪门气势。由于作者是在华清宫,身在骊山上,因而回望之中,能将长安城中皇宫建筑尽收眼底。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尾联写妃子一见荔枝运到,便开心、满意、会心地笑,因为只有她知道个中底细,知是荔枝来到。须知妃子之笑正是玄宗所求。为求妃子笑,玄宗不惜动用财力人力,不惜劳民伤财。统治者之腐朽可见一斑。在历史上,曾有帝王为求妃子笑的典故,如商纣王曾为了讨妲己欢心,不惜劳民伤财,伤天害理,不惜鱼肉百姓。而周幽王为求宠妃褒姒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都引来了国家的危亡。可以说,一代王朝就在妃子的笑声中烟消云散,宠妃的笑声是一代王朝灭亡的先兆。‚妃子笑‛正如妲己、褒姒之笑,笑得不寻常。作者突出杨妃的笑,暗中采摭历史故实,暗用妲己、褒姒等典故,正是为了将她的笑同历史上的妲己、褒姒等人的笑暗中作比,这就无疑将妃子的笑同王朝的灭亡画面叠合在一起,耐人寻味。这就预示了唐王朝的衰落颓亡,写出了作者的亡国之悲。

诗中的主题是作者经过现实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在当时,唐王朝已经由盛及衰,日薄西山,内外交困,处于无法挽救的颓势中,作者借此诗吟咏当年玄宗与杨妃的故实,无疑具有了总结历史教训的意味。在诗中,作者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荒淫奢糜的帝王妃子,无疑就是将历史责任归到了唐王朝的统治者身上。所以,作者不是一个猎艳的诗人,《过华清宫》不是一篇简单的就事论事的诗,其中寓有作者的深意。

《泊秦淮》

此诗为针砭进弊之作,写的是作者客中偶感。秦淮,河名,秦时所开的疏通淮水的运河,在江苏省西南部,经南京流入长江。金陵为六朝古都,一向是笙箫歌舞、烟花繁盛之地。

主题在于警示世人,勿重蹈历史上因荒淫享乐而招致亡国惨祸的覆辙。

首句,写迷蒙的夜景。两‚笼‛字,极富压抑感,表明夜幕低垂,云遮雾绕,月色凄迷。亦照应心境:迷茫、彷徨低回,乃是现实带来的感受,是晚唐政治形势的反映。此时大唐帝国的声威已如日薄西山,大厦将倾,人们只知享乐。而清醒的诗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倍感压抑,却又找不到解除的途径。‚夜泊秦淮近酒家‛,表明夜泊的地点,为下文引出商女、引出主题作铺垫。尾二句,点题,批判时人,一味寻欢作乐,而最终免不了荒嬉误国,亡国之哀迫在眉睫。商女,即以唱歌为生的乐妓。‚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此句引用了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典故。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日与狎客妃嫔们纵欲享乐,不理政事,终于亡国。《玉树后庭花》,据说此曲哀艳柔美,曲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而果真后来不久,隋将军韩擒虎领兵过江破金陵,◇◇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陈朝灭亡,因而时人认为此曲乃亡国之音。‚隔江‛语意双关,一谓隔着秦淮河,因作者是在舟中所见;一谓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作者借此暗示唐王朝将重蹈陈叔宝的覆辙。

登幽州台(即蓟北楼,在今北京市西南)歌

(唐 陈子昂)

此为感遇诗,写出英雄的落寞。公元696年,随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时作,武攸宜出身亲贵,不知兵,陈子昂之奇计屡不为采纳。此为从军失意时作,时‚泫然流涕而歌‛。

陈子昂:初唐名诗人,梓州射洪人,好任侠,刚正,有豪气,富远大政治抱负,通经史百家。24岁中进士,在武则天朝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仕途多坎坷,关心民瘼,最后冤死狱中,年仅42岁。有《陈子昂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始二句言今无如古之明主贤君,怀才不遇,此二句写出不凡之抱负与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念天地之悠悠(念及天地广远,但自己无用武之地和立身之地),独(孤独,写出英雄落寞)怆然(谓心境)而涕下(下涕是怆然心境的一种自然流露)!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

孟浩然: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清远,艺术造诣高妙,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相邀,盛情相待,亲近,自由,轻松,惬意无比。具鸡黍相邀,没有过多的凡俗的礼仪,可见饮食简朴,但主人淳朴、热情有亲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作客故人家所见到的自然景色。自然景色十分怡人,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清气爽。对仗工稳,‚绿‛‚青‛色调明朗鲜明,‚合‛‚斜‛下字准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此二句写人的自然闲适之态。‚场圃‛引出富足,‚话桑麻‛引出富足闲适。借酒话农事,情景吸引人,话题轻松自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结。写人异常满足。既可理解为故人之约,又可理解为自己的打算和遐想。因此次有无限的适意,因而由眼前而憧憬未来,表现生活的无限美好)。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尝官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擅山水田园诗,工画长于音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富诗情画意。有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关于暮色的意象:季节和时序对敏感的诗人常是触发感兴(触动灵感、引发思绪)的媒介和抒发感情的工具。如西晋文论家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南北朝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楚辞作家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天之中,清晨、晨风让人感到清新,有朝气,日升中天象征旺盛的活力,而黄昏、暮色使人增添沉重之感,使人郁闷。在诗人笔下,黄昏常用以抒写忧郁凄楚之情,黄昏的意象蕴含着忧郁沉闷和哀伤。这与人的日常心理有关。人在旅途,沦落天涯,有家归不得,登高望远,只见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而乡关何在,千山外,水长流,或者人生失意落寞,眼见暮色苍茫,即勾起无边的思绪和伤感,暮色如忧愁,忧愁如暮色。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唐 王维)

本诗写对守边将士的歌颂及对立功报国的向往。

单车欲问边(到边疆察看),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的倒文;汉时,凡已归附的少数民族,称其地区为属国;居延,古县名,故城在今蒙古自治区境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归雁‛乃自比,为即景设喻。‚入‛写出胡天的辽阔;气象宏大,气势不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直‛、‚长‛、‚圆‛紧扣边塞特征写出苍莽辽阔之景;中两联对仗工稳,为典型的律诗格式)。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在今宁夏自治区境内)逢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官名,汉宣帝时始设西域都护,唐时尝设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在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这里借指最前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线)。

出塞(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月照关塞,写出边地荒凉与征人辛苦),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言征人征战之苦,‚未还‛意即多牺牲,或者征人仍守卫边关。前二句写边疆从古到今征战不息。前一句着重从时间上表现,而后一句则从空间上来表现)。但使龙城飞将在(引用汉代大将军李广的典故,谓边关将士个个如飞将军李广,英勇善战,扬名万里,令敌人心折胆寒),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写边关将士们的心声。尽管边地荒凉,征人辛苦,但他们满怀豪情,壮怀激烈,仍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无疑这就是一种‚奉献‛和爱国主义)。

鸟鸣涧(唐

王维)

全诗写一‚静‛字——人静、花静、夜静、月静、山静。王维好写静,善写静,花落、月出、鸟鸣本为动感,但却用以写静,此静直通禅境,不死寂,乃是静中充满生机。

人闲桂花落(桂花本细碎之物,夜间从枝头落下,本已不易觉察,但被诗人捕捉到了,表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感觉的细腻以及内心的超脱。所以,‚人闲‛、‚桂花落‛互为说明、表现),夜静春山空(‚空‛非空旷,实为静;此二句写人静夜静山静)。月出惊山鸟(月出反而惊动山鸟,说明鸟已经习惯于山、夜的寂静),时鸣春涧中(鸟鸣更使夜显得寂静,此是衬托法)

山居秋暝(唐

王维)

此诗为五律。王氏尝隐居终南山,为表现隐居生活的美好、山水田园之优美,他选取了空山傍晚秋雨之后山间万物一片清新自然之景色。

空(谓万籁俱静)山新雨(秋雨,其特点是淅淅沥沥)后,天气晚(黄昏时分)来秋(首二句渲染出秋夜山中的宁静优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月夜优美之景,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是作者俯仰所见,说明作者取景艺术的高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既有听觉印象,也有视觉印象,自然物为竹、莲,本已美好之物,而浣纱女、渔舟的出现给诗意盎然的大自然增加了无限的生机。‚竹喧‛然后出现浣女,‚莲动‛而后才让人辨别出是渔舟,这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写来极富画意)。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点明诗人主体。花开花落,随意自然,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送(咸阳送别)元二(人名不详)使安西(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境内,为当时边地)

(唐 王维)

此为送人赴边地从军的诗,即送别诗,为别席离筵的绝唱。乐曲名《渭城曲》、《阳关三叠》、《阳关曲》。

渭城(即咸阳故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谓柳色)柳色新(古俗折柳以送别,柳谐留,含不舍之意)。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汉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附近,自古与玉门关同为出塞必经之地,因在玉关南,故称阳关)无故人。

凉州词(唐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尝为县主薄,为人诬陷而去官,过了十五年漫游黄河南北的生活,脍炙人口的名篇有《颧鹊楼》、《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写黄河之景,诗人自下而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写得神思飞跃,气象不凡。角度视线不同:‚黄河入海流‛是自上而下目送之,‚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西来决昆仑‛是自下而上观望,却是由远及近,写出奔流气势扑面而来,而本诗句写黄河宛蜒逶迤,直上天际,写出开阔气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一‛和‚万‛形成强烈对比,山是背景,城是主体,同时孤城暗示征夫离家万里,为下文写离愁作铺垫。下文‚怨杨柳‛即暗写离别;前二句写远景,画面感极突出,气象苍莽、开阔)。羌笛何须怨杨柳(即写羌笛之声。表明诗人在荒凉的边地,耳中传来阵阵凄凉哀怨的羌笛之声。此写将士的离别思乡之情。唐时有《折杨柳》边曲,笛怨杨柳而诗人怨笛声,写人本已愁肠百结,何须羌笛再来引动愁绪。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与此诗同意。怨,谓曲调哀怨)?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句写出前问句的答案,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欲折之以寄托感情也不可能。因而作者写‚何须‛。同时也写出边地的荒凉,同时暗比关内内地春光春景,从而表达边关将士的乡思)。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从军行(唐

王昌龄)

此题专写军旅战争生活。

青海长云暗雪山(地理环境的辽阔、艰苦,以表明将士沙场征战之苦,同时也暗示军情急近,有‚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意),孤城(暗示将士思乡念归之情)遥望玉门关(战场辽阔,也写出孤城的荒远,表明将士们是离家万里——春风犹不度玉门关,何况是远离玉门关的孤城呢)。黄沙(写出战场环境)百战(写战役次数)穿金甲(写出战争激烈与艰险程度),不破楼兰终不还(守边将士的豪言壮语,含激昂慷慨感情,表现其保家卫国的决心,无疑为‚奉献‛——爱国主义。尽管征战艰苦,环境恶劣,同时也深受乡情折磨,但将士们依然怀着打退敌人的决心。楼兰,汉西域国名,故址在今新疆境内。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昭帝元凤四年即前七七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在这里借指敌人)。

出塞(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月照关塞,写出边地荒凉与征人辛苦),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言征人征战之苦,‚未还‛意即多牺牲,或者征人仍守卫边关。前二句写边疆从古到今征战不息。前一句着重从时间上表现,而后一句则从空间上来表现)。但使龙城飞将在(引用汉代大将军李广的典故,谓边关将士个个如飞将军李广,英勇善战,扬名万里,令敌人心折胆寒),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写边关将士们的心声。尽管边地荒凉,征人辛苦,但他们满怀豪情,壮怀激烈,仍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无疑这就是一种‚奉献‛和爱国主义)。

闺怨(唐

王昌龄)

此诗写妇女愁怨的心事。十分委婉含蓄细腻,而且生动地写出了闺中少妇的闲愁——相思之情的产生过程。非常传神。

闺中少妇不知愁(写心),春日凝妆上翠楼(写动作。前二句写春日美好,正值芳龄的闺中少妇显然受到明媚春光的召引,兴之所至,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后兴高采烈地登上翠楼,要欣赏春日风景。正由于她‚不知愁‛,无忧无虑,所以才‚凝妆‛打扮,想到要登楼赏春,这两句间构成了顺承关系)。忽见陌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二句直接写心,写‚悔‛之所由来。为何‚悔‛?诗中没有明确交代,但令人可从诗意中品味出来。‚悔‛是由见到陌头杨柳而起的,那么‚柳‛为何能触动少妇的心事呢?‚柳‛偕音留,唐时风俗,人们分别时常折柳以赠别,少妇一见陌上青青杨柳,便产生悔意,说明柳已一下触动了她的心事,令她想起了她的丈夫,后悔让她的丈夫出征,以军功得以封侯。而且,也许正是由于青青杨柳之色,还使她想起了自己的年华青春,因为春光易逝,青春也易于凋零,人生一世,如草长一秋,白驹过隙,自己正值青春年华,正如眼前的春日好景一样,需要有人来欣赏珍惜。也许她还想到人不如春,眼前好景尚且有自己来欣赏,而自己又有谁来欣赏呢?自己凝妆打扮又有何意义呢?诗人如此写,使读者仿佛听到了少妇无奈的感喟)。

走马川(即新疆左末河)行(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 岑参)

此为作者在轮台时为友人写的一首送行诗。

岑参:715—770,南阳人,进士出身,尝两度从军,任边官,其诗以反映边塞生活为主,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君不见走马川,(行)(衍文)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写沙暴)。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风狂。前面皆写轮台九月时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匈奴草黄马正肥(衬写敌人强悍,预示战争的残酷、激烈),金山西见烟尘飞(风烟顿起,衬写战争爆发。金山即今之阿尔泰山),汉家大将西出师(写汉军雄壮气势)。将军金甲夜不脱(战事激烈),半夜行军戈相拨(即夜行军,写战事紧迫),风头如刀面如割(夜行军所遇的恶劣气候)。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连用三个特写,一是写战争之急迫与战争环境的恶劣,二、三是写天寒地冻)。虏骑闻之应胆慑(笔头一转,写尽管如此急迫与艰苦,但汉朝将士们犹神勇无比,无坚不摧,令敌人心折胆寒),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车师,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伫,等待。此句实为预祝胜利)。总结:

1、该诗写出西北边疆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色,作者善抓住最具表现力的特征(黄沙、风暴)给人以声色震撼,感人至深。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2、烘托陪衬的手法。‚草黄马肥‛写匈奴军队势力强悍,以此又衬写出汉军将士。‚烟尘‛衬写战争爆发。等等。

3、用韵,连句用韵,三句一换韵,造成繁弦促节的节奏感,形式与内容统一。

4、感情激越,风格雄浑豪迈,洋溢着乐观主义,使人读之生出英雄风云之气,此诗不愧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

5、送别诗的构思奇特,不拘一格。此诗不写送别时的情意,而集中笔墨来写朋友带领汉军即将在边境上展开的军事行动,预祝朋友勇歼强顽之敌,将友人间的深厚情意寓于其中,这在送别诗的写法上应该是独树一臶的。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属一种音乐文学。从起源上看,它开始是歌词,一种配合乐谱曲调来歌唱的歌词,因此它又称为‚曲子词‛。

它别称很多,又称‚长短句‛,即因为从表面上看,词和诗的显著区别在于诗句绝大多数是长短一致的,而绝大多数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此外,它又称为诗余、乐府、乐章、曲子、歌曲、倚声、琴趣等,其大部分称谓,均可说明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

词是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是与诗、曲对称并列的一种诗体。尽管与诗对称,但它仍属诗歌的范畴。

它与诗经、楚辞、汉乐府一样,都来自民间,是民间诗歌(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后来,由于作家们介入创作,使得它成了作家文学。

词的产生时间,至今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大致可以定在初盛唐,中唐以后渐渐流行,一些文人开始作词,经过五代至宋,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由于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它配合不同的乐曲歌唱,词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调子,每种曲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臵、字声的平仄都不同。每个调子都有一个名称,如‚念奴娇‛、‚蝶恋花‛、‚清平乐‛等,这些名称通称‚词牌‛。

词牌不等于标题。有的词除了词牌之外,还有一个标题。标题由作者自拟。每一首词都有词牌,◇◇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但不是每一首词都有标题,有的有标题,而有的则没有。这由作者自己决定。

歌曲有长有短,词也有长有短,字数各不一样。从长短体臸上,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小令在58字以内,长调在91字以上,中调介于二者之间。不过,这仅是大略的划分,界线是相对的。

关于词的结构。为了乐曲的反复演唱,词一般分为上、下二阕,即两段,叫双调,或称上、下二片。也有不分阕的,仅有一段的称单调。此外,也有三段及三段以上的,称三片、四片。

第一章

唐文人词

唐代写词的作家有李白、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1、李白:

相传为李白创作的有两首词,即[菩萨蛮]和[忆秦娥]。例讲[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此词以薄暮时分的情景衬写乡情,即诗的意象是暮色。

关于暮色的意象:季节和时序对敏感的诗人常是触发感兴(触动灵感、引发思绪)的媒介和抒发感情的工具。如西晋文论家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南北朝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楚辞作家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天之中,清晨、晨风让人感到清新,有朝气,日升中天象征旺盛的活力,而黄昏、暮色使人增添沉重之感,使人郁闷。在诗人笔下,黄昏常用以抒写忧郁凄楚之情,黄昏的意象蕴含着忧郁沉闷和哀伤。这与人的日常心理有关。人在旅途,沦落天涯,有家归不得,登高望远,只见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而乡关何在,千山外,水长流,或者人生失意落寞,眼见暮色苍茫,即勾起无边的思绪和伤感,暮色如忧愁,忧愁如暮色。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李白的这首词也是选取了黄昏这一意象来抒写浓郁之乡情。首二句,作家用如画的诗笔在广漠的平林上抹画出牵动愁思的如织暮烟。这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静景中又暗含动势(即时间的流动与冉冉推移),以‚暝色入高楼‛引出词中的人物,在点出人物之前作者先营造出了一个低沉忧郁的情感氛围,也说明平林漠漠、暮蔼沉沉,寒山伤心之碧正是词中人物所见。为什么?下片中‚玉阶空伫立‛就交代出人物一直是久久地伫立在楼上的玉阶上痴痴地凝望。他或她,或者是漂零他乡的游子,或是独守空房的思妇。他(或她)在凝望什么呢?也许是杰中思妇盼望久别的亲人归来而望远处迢迢的归途,也许是游子远离天涯,由于归期遥遥,凝望千山外的乡关。他(她)伫立玉阶,但归期遥遥,归途迢迢,一切仅是枉然和徒劳(‚空伫立‛),他痴痴地、徒劳地又茫然地凝望着,眼前仅是广漠平林、如织的寒烟、寒山上惊心之碧和暮色中忙于归巢的鸟儿,而鸟归人不归,触景伤情,归鸟又平添无边的愁绪。这种心情,恰如李商隐所说的‚心事如波涛‛,久久不能停息,愁肠百结,欲罢不能。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上片里并没有交代出人物在愁什么,作家仅仅是渲染了一幅沉闷抑郁的氛围,并交代出人物‚玉阶空伫立‛,也就是说上片并没有交代出主题,而在下片,作家才用‚宿鸟归飞急‛点明主题,一语双关,含蓄委婉。这是词中的人物眼中所见到的景象,此句揭示出了人物的意识流。是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思。在急切的乡情驱使下,他不禁想到乡关路上又有多少的长亭和短亭。‚长亭连短亭‛,重重阻隔,却又再次打破了心中的希望,现实说明归途遥遥、归期遥遥。

这首词的写法是:即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之所以采取这种写法,是由于它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相吻合。

上片从远而近——从暮色笼罩的平林、暗碧的寒山,写到暮色中独倚高楼的人物;下片由近及远——写人物伫立玉阶凝望,由‚宿鸟归飞急‛点明主旨,从归鸟写到远处的长亭、短亭。

例释[忆秦娥]:

主旨即怀古伤今,借离别抒发家国兴亡盛衰之感。

词的上阕从箫声月色引出对折柳送别的回忆,写秦娥的伤别。万簌俱寂,夜幕低沉,忽有一缕箫声,萦萦入耳,入梦的秦娥的猝然为之惊醒。一‚咽‛字,说明箫声幽噎,恰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声呜呜,不绝如缕‛,那箫声,虽与笛韵同出瘦竹一枝,却与之嘹亮飘扬迥异其致。箫宜静夜,尤宜月夜,不然杜牧何以在《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写到‚二十四桥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秦娥梦断秦楼月‛,梦断非梦醒,说明她神游于梦中忽然为箫声所惊醒,既回味于梦境,又迷惘于明月,梦断时分彷徨徘徊的心理直可触摸,宛然有她在惊觉后猝然张目之态,惊觉时箫声在耳,仅见满楼月色,而不见梦中的爱人,于是就忆起她与意中人离别之事,这说明她想念意中人的心事,也说明她的梦非别的什么梦,正是有关她与爱人的梦。‚秦楼月‛,表面上是叠句,实是加强了语气,增添了感叹之意,渲染出她的心事,所以不应以简单的叠句视之。秦楼中的人和天边之月,相对无眠,李白‚对影成三人‛,而此时只有人和月,月正凄迷,人犹失意,使人倍觉凄惶惆怅,于是想到分别的离人。‚年年柳色‛,正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年复一年,柳色依然,而人事全非,往日折柳送别,此时还不能相聚,一个独守空楼,一个远隔天涯。千山外,水长流,关山重重,风烟万里,秦娥只得于夜半时分梦醒后遥想往事以排遣那排遣不尽的怅惘。(注:柳的意象,蕴含离别之意,古俗折柳以赠别,柳谐音留,寓不忍离别、依依不舍之心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在下阕,作家将笔法猛一腾挪,时空陡转,由春柳转入清秋,由秦楼转到乐游原。清秋时节,乐游原上游人如织,秦娥亦在其中。登乐游原本为游乐,但秦娥形单影只,身在游乐之地,四眺无际,心事有增无减。向西一望,咸阳古道,直接长安,意中人的音讯该从那古道上传递过来吧,但音尘断绝,人的希望只得化为泡影。音尘即音讯的代称,因古代以驿使送信。‚音尘绝‛中一‚绝‛字,似有千钧之力,读来倍觉惊心,残酷无情地斩断了秦娥盼望离人音讯的希望。重叠的‚音尘绝‛与上片的‚秦楼月‛作用一样,加强了感叹的语气,衬出秦娥心情的凄惨。

此时此刻,西风拂拂,残阳高照,触目所见,犹有汉家陵阙,莽莽苍苍,衰败之意自在不言中,一笔带出了家国之悲。

此词最为显著的手法是:善于腾挪,笔法变换迭荡,箫声—→秦楼月—→柳色—→霸桥之别—→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一步步腾挪变换,环环相生,似断非断,以‚伤别‛统率全词,脉络井然。特别是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由秦娥怀念离人的伤感中加入悼古伤今之意,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为国家千秋万古之心(意义陡转)。家和国的命运、二者的感情浑然一体,哀伤中掺入悲壮,气象为之开阔,非大手笔不能为,所以王国维评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其赞赏之意极明。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其次,手法之二:含蓄委婉,韵味深长。先是写秦娥之梦,仅写其梦断箫声,蓦然梦断,眼见满楼月色,但梦为何梦,作者未实写,读者只能从中体味——梦断之后即睁开双眼,见凄迷月色,油然想起与意中人往日的离别,想像之中往日折柳处柳色依依。可见梦非它梦,乃是因离别思念而引起的梦,或许梦见与离人当年依依惜别,或许梦魂伴随意中人远涉天涯,或许梦中离人悠然而归,同剪西窗之烛。而且,作者写梦,并不单纯地写,而是将如泣如诉的箫声渲染出一种气氛,将梦臵于这种幽怨的氛围中。词的最后,‚汉家陵阙‛引出国家兴亡之叹,也是非常的委婉含蓄。当年的三百年汉朝,尝威赫无比,疆域辽阔,国势一度强大,军队也强大无比,也尝出现过一代又一代的雄主,但盛极衰来,一代帝国如烟消云散,仅留下仅供后人凭吊和发古之幽思、在夕阳下无比萧瑟衰败的陵墓。在唐人笔下,汉朝常用来比喻唐朝,在这里,作者表面上是写汉家,实是感叹唐王朝的盛衰。

李白二词,历来颇受评论者的关注和赞赏,说它们是文学一大奇迹者有之,说它们为千古绝唱者有之。南宋黄升即评云‚百代词曲之祖‛,评价不菲,正宜潜心涵咏,用志覃研。

2、张志和(约730—约810):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录事参军,坐事贬官,后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因著《玄真子》,亦以自号。今传《渔歌子》五首,皆借渔家生活道隐居之乐。其诗流传日本,曾引起日本岛上对汉诗的学习风潮,并有大量的模仿的作品。日本嵯峨天皇十分喜欢,也作《渔歌子》词五首以仿效。

《渔歌子》,在唐玄宗时教坊中亦有此曲,后用为词调,又名《渔父乐》、《渔父》,盖此调出于民间渔歌。‚子‛字,语尾,无实在义。

‚西塞山(浙江省境内的一座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词清新质朴,意境超凡脱俗,短短27字,色彩丰富,显示出自然的灵气和精神,如一幅江南清新淡雅的水彩画。此处有山有水,有鸟有鱼,有斜风细雨,也有优游自在、忘情山水的渔父,可谓‚渔父之意不在‘渔’,在乎山水之间‛。首二句描画江南春季的景象,作者寄情于景,以画入词,山之凝重与鸟之轻灵相映衬对比,富画面感。且前句视点在上,后句则在下,表明人在俯仰之间,无不感到自然的灵气和旺盛的生机。‚青箬笠,绿蓑衣‛,色彩吸引人,同‚斜风细雨‛一起引出处在大自然中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间、沉浸于自然的渔父之形象。‚不须归‛,是无归意,为不欲归,舍不得归,写出了渔父对自然的陶醉。这是点明了主题。在前二句中,写飞动的‚白鹭‛和肥美的‚鳜鱼‛,感受仿佛是一般的渔人所有的,而最终才点出渔者之乐,归结到主题上面。

3、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进士出身,始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又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其词作有《忆江南》三首,乃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道江南及杭州风物之美。其词云:

江南好(点题,脱口而出),风景旧曾谙(落实‚好‛字,照应了‚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二句为互文,写江南最富代表性的特征和风物)。能不忆江南(以反问道出作者眷念之情,引人回味)?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表明杭州之美甲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写秋月。秋月皎洁,月光如水,令人不禁产生美好的遐想),郡亭枕上看潮头(写钱塘潮。潮声入梦,写出了人的悠闲之状)。何日更重游(写作者对杭州的眷念,期待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此词写江南女性之美,吴宫泛指吴地)。吴酒一杯春竹叶(酒名春竹叶,酒名已富无限诗意,‚一杯‛言其易令人醉,可谓好酒醉人,情景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吴娃双舞醉芙蓉(极富动感,令人产生美好的幻觉——人如花,花带醉,花令人醉)。早晚复相逢(期待与江南女性的重逢,从侧面道出江南女性温柔、美丽、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正如晚唐词人韦庄《菩萨蛮》词‚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足见江南女性的魅力。此乃‚君子好逑‛,非‚色‛)?

4.温庭筠:

温庭筠是中唐以后涌现出的写词名家(确切而言,是晚唐词家)。

温(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终身困顿,晚年始入仕,为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温极有才情,但屡困于场屋,长期出入歌楼伎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大概以此谋生。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时人号‚温李‛。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他是花间派词人鼻祖。花间为一词派,派中为晚唐及五代西蜀的一些词人,不是创作词派,他们词作风格上较接近,五代时后蜀赵崇祚将他们十八家词作编录成《花间集》,花间派之名由此而来,可见是一风格流派。派中以温为鼻祖。

他在词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创了婉约词风,影响之大,使人们视婉约为词学正宗(词有婉约、豪放两派)。

其词作现传60多首,内容多写闺怨离愁,语言秾丽,用字严格,音律精严。红香翠软,剪红刻翠,辞藻艳丽。其十四首【菩萨蛮】是风行一时的典型艳词,为词学史上的一段丰碑。

刘熙载《艺概》卷四:‚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评论十分中肯。【忆江南】:

此二十七字的小令写得十分质朴、疏淡,以白描见长。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闺中女子独倚江楼,望人不归。

在艺术技巧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体会:

1、精炼:前两句八个字,就勾勒出了思妇动态和心情,表明梳洗完毕即倚楼凝望,可见她急切与意中人相逢的心情,‚梳洗罢‛非梳洗前,梳洗前不更急切吗?否,俗语‚女为悦己者容‛,梳洗罢更能表现她细腻的心理。‚独‛表面上是一个人之意,实即突出她的孤寂之感。

‚过尽‛一句中的前四字形容江上船只之多,而‚皆不是‛说明她用心之细、用时之久及渴望重逢的急切,并且承‚过尽千帆‛之后陡然一转,顿时打破了她的希望,希望多大失望就多深,让人感觉到她此时惨淡的心理感受。谢眺有‚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句,而温反其意而用之,相较之下,谢诗写喜,温词反衬其愁。

2、含蓄而意韵不尽:

温词以含蓄深隐见长,耐人寻味捉摸。‚斜晖‛一句表面上写景(自然景物),写落日阳光和流水,但景中透情,斜晖脉脉正如女子的万般柔情,而绿水悠悠无限,暗示女子心中爱怨交错,一时割舍不断。女子触目所见,江中白萍洲上,芳草萋萋,而‚肠断‛表明在她眼中,洲上全是一片惊心之绿。人们说‚离恨恰如春草‛,正可表明她此时的心境(在这里,大家须注意,在古典诗词中,芳草、春草的意象常用于表现离愁别恨)。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例释【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全篇细腻刻画出闺中女子梳妆时的外貌、动作和心态,所写只一事,若拟一题目则叫做‚梳妆‛二字。

前二句,写女子醒后睡眼惺松、鬓发零乱的情态。小山,谓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盛行此样,为‚十眉‛之一式(韦庄《荷叶杯》:‚一双愁黛远山眉‛)。起床本常事,但在温笔下却成了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懒起‛二句,写起床梳妆的动作。虽曰‚懒起‛,并非不起,实娇懒、迟迟而起,起床后必先梳妆,因此画眉梳洗。‚懒‛和‚迟‛二字相互呼应,勾划出了慵懒迟缓的情态,为下片写其心思作铺垫。

下片始二句,梳妆停当后照镜之动作,以‚花面交相映‛表现其美貌(花:头饰)。

后二句,以一特写镜头,衬托点写女子的寂寞孤独的心理世界,这种写法极其委婉含蓄,表明女子妆扮完毕,一眼瞥见‚双双金鹧鸪‚,就勾起了她无限的感喟。此二句意在言外,是全词的‚文眼‛,最关题旨,最富表现力,至此,便交代出了女子‚懒起‛和‚迟‛的原因。原来是她空虚寂寞、孤独的心绪在作怪。

温词的绮靡由此可见一斑,晨起梳妆,本为女子家平常事,但在其笔下,却十分娇艳动人。如‚小山‛二句本写晨起时的残妆,但通过眉妆的式样、色泽、如云的鬓发、香白的脸颊,就渲染出一幅美妙的图画。眉妆忽明忽暗、鬓发如云、脸颊香而白,她画的又是娥眉,照镜时花面相映,她的襦袄是罗襦,且是‚新帖‛的(即时新的样式),鹧鸪又成双成对,且又是金色的,可见温不轻易放过每一个能表现女子情态的细节而着意地加以修饰,可见其剪刻的工夫。在表现手法上,十分含蓄委婉,如此词中的后二句及另一首【菩萨蛮】中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等句,就十分耐人寻味(‚柳如烟‛表现柳丝迷蒙如烟如雾,既可理解为柳丝的情态,又可以让人感到女主人公心中的闲愁,而且,寂静的天空中一轮残月,大雁还在飞过,让人如临其境,仿佛还能听到雁过时那凄清的鸣声,这种清冷的夜色也可理解为女主人公清冷的心境)。

5.南唐词人李煜:

公元937年,乞儿出身的徐知诰(即李昇)在金陵建立国家,号唐,史称南唐,即五代十国时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期的十国之一。李昇史称南唐先主,其子李璟为中主,李璟之子李煜为后主。

在六朝古都南唐首都金陵,聚集了一批撰写词作的词人,其中重要的有冯延巳、李璟、李煜,文学史上称为南唐词人。

提及南唐词人,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煜,想起他那不朽的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名气确然为南唐词人之冠,其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南唐词人的出现并非偶然,直接的原因即南唐金陵特有的文化氛围。金陵,为六朝古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六朝时其经济文化就得到极大的发展,使它成了南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大都市,隋朝时京杭大运河开通,更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而隋唐时,北方战乱频繁,至唐末尤甚,在北方经济文化遭至战乱破坏的时候南方经济文化的优势愈加显露出来,中原人士也有不少到这里避乱;再加上,南唐君主爱好风雅,倾心文墨,而带动了南方文学创作的风气。所以,南唐词人的涌现及成就是有背景的。

李煜,937—978,字重光(重瞳子),初名从嘉,李璟的第六子,为后主,在位苟安十五载,975年,宋军破金陵,即降为违命侯,软禁之。于七夕为宋太宗牵机药毒死(生于七夕)。

其一生为悲剧,为历史上有名的薄命君王,但是他又为绝代才人,天生儒雅,聪明俊秀,工书画,知音律,精于赏鉴,好读书,善诗文,尤长于词。其亡国破家是其不幸,同时又是不幸中之幸,其悲剧经历成就了他这位一代词人。

现存词作约30余首,词作分前后两期。前期内容多写宫廷豪华生活及男女恋情,不脱花间旧习,但流丽宛转、俊逸神秀。后期为降宋后所作,他由一介人主沦为阶下囚,因而全写亡国破家的深悲和悔恨,风格淳朴,感情凝重,沉郁凄怆,感人肺腑,名作迭出。如【乌夜啼】(即【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雨夜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潘岳有《秋兴赋》),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例释【虞美人】:

首二句以问句写出心理。‚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之景,一是一年中最美好之季节,二是可象征青春团圆(古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是,身为囚徒的南唐一国之君眼见此景,油然忆起如烟的往事,‚往事知多少‛即表明(另如‚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因而反觉触目惊心,对他而言这反是一种精神折磨,遂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啊!你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何时才能完结呢?此可谓奇句,表明他度日如年,对生活已经厌倦和绝望。

小楼昨夜东风,圆月高挂,承‚春花秋月‛一句来叙写自然景物,表明他内心的敏感。此时此刻,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只能增添他无限的亡国破家之哀,因而经受不了这种自然景物的刺激和打击。因而以‚不堪回首‛表明。‚又‛字含意深刻,加强了语气。

下片,首句‚雕阑玉彻应犹在‛,描绘对故国的思念。往事不想去回忆,但又时刻不能忘怀,上片已写‚不堪回首‛,此又不由自主地回首,可见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想必依然存在,只是人事已非,江山易主,琼楼玉宇已改了往日的朱颜。此二句表现出他对故国的依恋。

最后二句,自问。词人满怀幽愤,对人生发出了疑问,将感情抒发提高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奔放倾泄,又如春水东流,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物理。愁如春水,是将一时一地的人生愁恨化为无穷无尽的千古哀愁,化为一种永恒,尽管人生有限,但遗恨无穷,使人一见春水东流,就不觉想起他那不尽的亡国之悲(李煜【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即此),真所谓‚昔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纵观全词,真所谓一字一泪,字字含血带泪。王国维云:‚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红楼梦》即此,作者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李煜这首词即这样的不朽的篇章。

这首【虞美人】可代表后主词的艺术特色,即:

1、直抒胸臆,真率自然。他不假雕琢,自然流丽,语言平白如话,如‚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对宫娥‛。

2、形象性强。如‚问君能有几多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即将抽象的感情具象化。

3、概括性强。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概括出宇宙永恒无穷、人生短暂无常的哲理,写出了天下人的同感。【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常引起客子共鸣。尽管作者为失国之君,其经历不为常人所有,但其亡国之悲依然能打动一般读者,引起各种各样读者的感情共鸣。

4、语言精炼优美,善于白描。如‚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即写南唐的运祚及版图。‚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梦里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写愁恨,皆明白如话而又含意深远。

所以,后主之词颇有大家风范。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其‚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他在词学史上扩大了词的境界,丰富了技法(如白描、概述),扩大了题材,创造了抒情词的典范。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的一贯作法,如写妇女的哀怨、儿女情长、浅吟低唱,含蓄深隐的花间旧习,使词成了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旧的词人,路子是窄的,而李煜写亡国之痛,无疑就拓展了这路子)。

6.南唐词人冯延巳:

904—960,一作延己,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仕先主、中主朝,官至中主朝宰相,有词集《阳春集》,现传100余首,数量居晚唐五代词人之冠。

由经历地位决定,其词多写宫廷歌舞宴饮、相思离别,题材不出花间习套,但他长于抒情,其十几首【鹊踏枝】向来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其成就。

例释【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此词表现诗人为摆脱内心盘旋郁结的感情痛苦而作的挣扎过程。其痛苦,词中未明言,仅以‚闲情‛标出。名之曰‚闲‛,其实不闲。曹丕《善哉行》中云:‚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其中所言之‚忧‛大概正同于冯氏所言的‚闲情‛:来时不觉而又莫可言喻,象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与生俱来、不可摆脱。它实即一种最真实、最深刻的感情体验,不同于大悲(人生中大悲不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常有),辛弃疾【摸鱼儿】云‚闲情最苦‛。这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词开篇仅七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一种欲罢不能的盘旋郁结之痛。‚抛掷‛表明作者为它所困扰而寻求解脱所作的挣扎。‚久‛表明时间过程长久,似乎暂时忘却,而‚谁道‛,即原以为,表明原以为解脱,但实际上未能做到,到现在依然为之所折磨。

紧接着,‚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表明痛苦发生的过程和频率,‚每到‛言下之意不止一次,可见‚春来‛是一个导火线,春天季节是万物复苏之时,生命与感情觉醒之季节,人的心理体验尤为敏感。作者依然迷惘,依旧恍然若失。‚日日花间常病酒‛之‚日日‛,表明每天他都为痛苦所折磨,他便寻求解脱,借酒浇愁,以麻醉自己,但只是徒劳,本来,‚借酒浇愁愁更愁‛。日日病酒,表明痛苦之频繁,‚不辞镜里朱颜瘦‛,‚不辞‛即不改,表示必然。对镜才发觉容颜消瘦,‚沈腰潘鬓消磨‛,身心交瘁,表明痛苦之程度。

下片,‚河畔青芜堤上柳‛,承接上片之‚每到春来‛写春景。河边草色青青,堤上杨柳依依(芜:丛茂之草),在愉悦的心境下必能唤起一种缠绵缱绻的情意,但内心为闲情所苦,为时已久,见此景,难免对景伤怀,平添一份新愁,愁上加愁,所以反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春季年年到,春景年年有,新愁年年发生,真所谓新愁‚当春乃发生‛。本来是说明年年添新愁,而作者以反问句来发问,语意更强烈,表达上更深一个层次。

在强烈的追问之后,作者不作任何回答,惹人玩味(表明不能言说、不可言说)。接着,忽地荡开笔墨,只写‚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似乎写观景,但仔细玩味,词人却是将惆怅之情的表达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独立‛二字,可见其寂寞孤零,‚风满袖‛三字,可见其凄寒,并且‚小桥‛二字,更将其孤另之状呈于读者眼前,读来犹觉风寒袭人。而‚平林新月人归后‛,表明人不寐,大时间上点染情感氛围。

可见,冯氏此词,将心理体验刻画得细腻入微。冯氏之词,着重抒写心理体验,且多以自我角度,描绘不可排遣的幽怨,即便从第三者角度来写,也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因而读其词,使人不觉中臵身于词的情感氛围中。

冯氏在词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到北宋初年的晏殊、欧阳修诸人。王国维云其‚开北宋一代风气‛,刘熙载评:‚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冯风格:俊逸深婉)。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7.花间词人韦庄:

字端己,836—910,京兆杜陵(西安市)人,唐昭宗时进士及第,任校书郎、左补阙(门下省谏官)等职,唐亡,为西蜀王建的宰相。有《浣花集》,词作与温飞卿齐名,号‚温韦‛,温绮艳,韦则疏淡、清新明朗。

例释【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此词饶有民歌风味,以白描手法写一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追求。十分生动、清新。

首二句,写春日杏花飘飞的自然场景,美妙动人。春光明媚,郊外一片盎然的生机,游人如织,杏花飘飞,引起少女春心之萌动,表现出其爱的健康、纯洁、美好,这既是对春天的礼赞,又是对生命、爱情的颂歌。

这一点,作者是借助于杏花来实现的。除此而外,它还引出杏花下的人,衬出少年的风流。可见作者能一石三鸟。一面是杏花飞舞,一面又是翩翩少年,情窦初开的少女的一见钟情和单恋势不能免,这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是一种正常的生命本能。因为通常的爱,是由外表到内心的,始于好感,直至相知相爱,一见钟情虽不理臹、不现实,但在当时封建社会中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因在礼教下的婚姻,不以相恋相知为基础,谈不上相恋或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也是一种爱情,正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一见知君即断肠。‛所以,汤显祖颂扬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之恋,表面荒唐,实是合理的)。

在本词中,杏花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若少了杏花的意象,这首词就不会如此美妙,少女的形象就不会如此生动和可爱。在中国文学史上,杏花的意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蕴。它与桃花、梨花不同,它象征着青春,有着盎然的生机活力。常用于描绘少女的真纯、活泼和多情。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有‚单衫杏子红‛一句。

词的后四句,通过少女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来写她的痴情,表现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定。‚妾拟‛四句与‚陌上‛二句表明了女子心理过程,‚陌上少年‛风流翩翩,此其外表,是少女眼中所见和心中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所下的判断,她由外表而引动爱,由爱而引出打算,即嫁与他,与他终老。是‚风流‛将陌生的翩翩少年与踏青女子联结起来,可谓‚翩翩少年,淑女好逑‛。说明她顿时堕入了情网,难以自拔,顿时不觉浮想联翩,‚想入非非‛。‚一生休‛是写憧憬,是女子的设想。但是年轻女子的感觉是细腻的,她在憧憬的同时,多少还有一丝的担心和顾虑,‚纵被无情弃‛是一种假设,其潜台词是:万一被对方抛弃了又怎么办?或许她有鉴于当时多情女子负心汉、‚贵易交,富易妻‛的现象,或多或少还意识到了这种婚姻多少有些不牢固和持久。但她眼见眼前的陌生男子实在是风流翩翩,她实在无法控臸自己的爱,因而随即作出了她的决断:即使是被对方无情抛弃,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种单纯、卤莽、冒失、冲动,正符合情窦初开、涉世未深的少女的特点,正表现出少女的可爱和她感情的纯洁。贺裳《皱水轩词筌》:‚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但末二句并非贺氏所云的‚决绝语‛,实为一种假设下的决断。

这首词的层次感十分突出,线索十分单纯,作者牢牢地把握住女子的情感的变化,纯然着眼于她的情感的变化。词的线索同女子的思路合二为一。先点出春日,接着又点出杏花,再引出花下的少年,以引起少女的注意和判断(‚风流‛)、决断(‚嫁与‛)、憧憬(‚一生休‛),然后写她的潜台词和一丝顾虑,再引出她的决断(‚不能羞‛)。序次井然且自然过渡。

又例【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尝多年流寓江南(避乱南方),为江南游子,此词为其据亲身经历和感受写成。叶嘉莹谓‚盖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唐宋词鉴赏词典》P162)。

此词以游子身份口吻描绘江南风景人物之美,并含蓄表现思乡情怀。

首二句,以旁人对江南的评价来引出江南之美,即旁人劝说游子‚我‛合应终老江南,暗含游子的思乡情怀。寓居江南,有家不能回,乡情十分浓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写江南景色之美以及江南生活的美好。此二者为江南最具代表性的美,众口皆碑。如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又如苏轼‚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承前二句写合应终老江南的理由,既是旁人的称说,也是亲身体验。

下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亦如此,既旁人的劝说,亦‚我‛的体验。写江南女性之美,◇◇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酒家女皎皎动人,肌肤如霜雪,岂不令人心生爱慕留恋之意。

在上四句全写江南之美。

最后二句,总结上文,点题,一方面表明江南风光、人物足以留人,另一方面暗含浓郁之乡情。因为游子思乡心切,故乡不能不回。首句说终老江南,而末尾点出‚未老莫还乡‛,表明故乡依旧要回,与前句表面上是顺承,意思一致,其实是有所否定(意思至此一转)。留在江南与还乡构成了矛盾,使人身处矛盾中难以抉择,而后来终于回到故乡,但远离留恋之江南,江南之美魂牵梦萦,可见作者写词时的‚断肠‛心境。所以末尾实际上就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之状。

正由于此词有两层意思(既是江南赞歌,又是乡情浓郁之游子吟),使得此词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寻味。

宋 词

词兴于初盛唐(或隋唐),中晚唐及五代已有不少佳作名篇,特别是晚唐五代还有不少致力于写词的名家,但尚未能与一代诗歌相抗衡,入宋以后,才以崭新的艺术风貌出现于诗坛,迅速成为一代文学之胜(王国维:‚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北宋词作家:二晏、欧、柳、苏、周(美成)、秦、贺(铸)等。

南宋词作家: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姜夔、张炎等人。1.范 仲 淹: 989—1052,字希元,吴县(苏州市)人,尝官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守卫西北疆,遏止了西夏军的侵扰,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力图革新,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章诗词皆有名作传诵于世。有《范文正公集》。

他不以文学之士自命,却留下了数首声震词坛的名作,其中【渔家傲】写边塞风光,表达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之情,极其苍凉悲壮,上承李白【忆秦娥】,下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例释【渔家傲】:

上片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总领下文,点明时间、地点。一‚异‛字,概括了边地景物与内地迥异,由‚异‛必然隐含着边地环境之恶劣与艰苦(‚异‛是比较后的结论,一是塞上秋季与春夏冬之比,二是与内地之比)。怎样不同呢?‚衡阳雁去无留意‛,连飞雁也努力地向南飞行,丝毫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没有留恋之意。大雁为候鸟,秋时即南飞(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雁南翔‛),古传说,大雁南飞至湖南衡阳止(衡阳有回雁峰,即由此得名)。雁南飞,本自然现象,但范仲淹借此强调突出‚无留意‛,正表明边地的恶劣艰苦。确如此,读者读至此,便觉肃杀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以听觉写边境战地景象。边地本来无边荒凉恶劣,然而加上战争的残酷,更加恶劣。边声,即边地荒凉之声,边地特有,如李陵《答苏武书》:‚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徊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连角,军中号角。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以视觉写战地景象。层层山岭环抱之中,长烟落日,孤城紧闭。这里将唐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融为一体,突出边地杀伐之气(这与二王诗意不同,二王是写边地大漠的苍凉与雄奇,而范则以此暗示战事没有进展,极写边地的沉闷肃杀与凄凉)。意境开阔,气象浑成。

下片重于抒情,表达人之心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浓郁的故乡之情。‚一杯‛与‚万里‛在数量上形成鲜明之对比,一杯浊酒就能勾起将士万里故乡之情,这正说明将士们乡情之强烈浓重,造语老辣,浑成有力。

‚燕然未勒归无计‛,借典故表明保家卫国的决心。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汉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单于,尝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尽管边地恶劣,战事严酷,但将士们同仇敌忾,雄心依然,即使梦想回到故乡,但还是发誓扫灭敌酋。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片写边地夜景。羌管,即羌笛,出自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所发的是凄切之音。深夜里传来悠悠、凄清的羌笛之声,大地上铺满了繁霜,在听觉、视觉上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更突出了战地将士的双重心理。

接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总收全句。‚人不寐‛使上句写的夜景有了着落,表明是人不寐、夜不成眠时所听所见。同时,‚将军白发征夫泪‛还表明边关将士长期处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长期饱受双重的感情折磨:既希望破敌立功,在战事上取得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同时又思家心切,故乡桑梓情魂牵梦萦。‚将军白发征夫泪‛,凄怆而又悲壮,它使得这首词有了一种英雄悲剧的意义,感人肺腑,写尽了边关将士们的真情实感。

提问:本词的写作特色?

(用典、对比;非悲秋,情感苍凉悲壮,不孱弱;造语老辣沉着稳健,如上片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染点。)

2.晏殊:

991—1055,宋初词家。字同叔,江西临川人。少年即以‚神童‛入荐朝廷,后屡历高官显要,官至仁宗朝宰相。

颇有文学造诣,好文学,善词,也好荐举人才,当时名臣如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及词人张先等皆出乎其门下。

词风承五代,受冯延巳影响较深,多写闲情逸致,有忧思而附淡淡的轻愁,轻愁中不乏富贵承平之态。

有词集《珠玉词》。

例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杯‛:灰韵,布回切。词中‚杯‛、‚台‛、‚来‛、‚徊‛押韵): 此词为脍炙人口的小令词,语言圆转流利,表现了春归花落、好景不常的轻愁。

‚一曲……,去年……‛,写饮酒听歌时的情景,一边饮,一边听歌,词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此情此景同去年一样:在同样的天气、同一座亭台里面,同样地饮酒赏歌,听的是同样的新词。但,敏感的诗人在这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感觉到了生活中有些东西在起着微妙的、难以逆转的变化。由下三句就可以得知,这就是悠悠的岁月流逝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和事。人的内心总是希望夕阳西下后又旭日东升,但这仅仅是美好的愿望,时光易逝、人事的变更再也无法挽留,生活中某些东西靠人力是无法逆转的(正同于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蕴)。面对这生活规律,作者千言万语,思绪万千,仅化作一句疑问:‚夕阳西下几时回?‛作者迷茫、怅惘之情溢于言表。这个疑问正同于刘希夷的感慨。

这种生活规律如同自然规律一样,春去春归,花开花落,十分自然,无法改变。因此词人触情生情,见花飘零便增添怅惘与无可奈何之情,因而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同时,见燕子飞回,词人又觉得与它似曾相识。‚似曾相识……‛,在感情的抒发上极为宛转含蓄低回,在迷惘中似曾相识的燕子归来,又给人一丝慰藉。在他看来,燕子似通人性,了解人的忧愁。这种写法,将燕子附上了作者的轻愁,忧中有喜,喜得有些凄凉,忧中更忧,这无疑加大感情的深沉力度。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小园香径……‛,表现作者在惋惜、怅惘之余的独自深思:在落英缤纷的小径上独自徘徊、思索,象是要在感情纠葛之中寻求一个答案。作者孤单落寞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冯延巳【鹊踏枝】‚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晏殊【蝶恋花】‚咋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意与此词末尾之意相类似。

3.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庐陵(江西吉安)人,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家境贫寒,仁宗天圣八年(1034年)中进士,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与宋祁合撰《新唐书》,独修《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153卷,附录五卷。

他是宋初填词家之一,长于小令,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存词240首。

其词受南唐冯延巳影响较深,同时也受当时民间俚曲影响,内容多男女恋情、闲情逸致之类,属婉约一路,但摒弃了花间派‚铺金缀玉‛、镂金错彩的作法和浓腻的脂粉气,将词引向了清丽疏朗一路。

与晏殊并称为‚欧晏‛(刘熙载评冯延巳云:‚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例释【踏莎行】‚候馆梅残‛: 先让学生自习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写候馆梅、溪桥柳以及草薰风暖?有何作用?

2、上片的比喻有何特点和作用?

3、下片写思妇,与上片有何联系? 分析:

此词写游子思妇题材,抒写离情,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作。

上片写游子于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以候馆梅、溪桥柳、草薰风暖组成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时值初春,梅花刚刚开过,枝头只剩下几许残英,杨柳枝上已抽出细嫩的枝叶,而且暖风吹送草的芬芳,远行之人摇动马缰绳,离开意中人而上路了。‚暖‛是游子的感觉,时值初春,春寒料峭。这里有春的颜色、春的气息、春之暖意(尽管有几许寒意),节奏舒缓(由‚摇‛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可知),春意盎然,令人徜徉流连和陶醉。

眼前的初春之景仿佛给了游子一种现实的真实感,使他在这个时候不禁想起自己此次的远行,自然也就引起了对意中人的思念。更何况眼前的景物又或隐或显地联系着别离。因为盎然的春意很容易使游子意识到闺中人的青春芳华,可以时不时地让游子意识到这是孤身远行(前实写景,后写情,二者有必然联系,体现了层次,表明游子即景生情)。因而‚离愁渐远渐无穷‛,时间越长、距离越远,相思离愁就越是浓郁,‚迢迢不断如春水‛,就像眼前的春水(溪水)一样迢迢不断。将春水喻作离愁,是即景设喻,是游子见眼前春水而引发的感触。春水与离愁,一是眼前之景,一是心中之情,比喻十分自然贴切。

上片的层次十分清晰,前半部写景,后半部写情,二者有必然联系,体现了层次,表明游子即景生情。

下片通过游子的想像,表现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从而把游子的相思离别刻画得更加深沉浓郁。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镜头对准了闺中思妇。它们是过渡句,转换十分自然,由于上片尾写‚离愁渐远渐无穷‛,其思念之情必然勾起对意中人的想念,设想对方如何独自地品尝相思之苦。‚寸寸‛、‚盈盈‛显示出女性的缠绵深情。寸寸肠、盈盈泪与迢迢不断的春水有一个自然的联系,可见游子由眼前的春水感受到心中离愁的‚迢迢不断‛,再想像到意中人的柔肠和粉泪,四者之间有一相似的特征。

游子想到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苦,由此而心中无限体贴和疼爱。‚楼高莫近危阑倚‛,是他心中对闺中人深情的嘱咐,心里默念对方多保重自己,莫靠在危阑边远望自己,不要对自己太过牵挂。因为危阑远望,徒增伤感和失望,那里只能望见茫茫原野、隐隐春山,而望不见在隐隐春山外的‚我‛。

上下片有必然的联系,下片写闺中人思念之深,却以游子口吻道出,一方面写女子情态,另一方面也刻画游子离愁,这是承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进一步表现离愁,是对这两句的更一步落实和体现。

词中男女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游子与意中人分离,二人一分离即陷入无穷无尽的思念之中,饱受相思离别之苦,游子对对方除了有无穷的思念,还有深情的关切与疼爱。而思妇自离人走后,对对方一往情深,不禁危阑远眺,自在闺中而心已越过春山的阻隔,伴随渐行渐远的行人飞向天涯。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作者采用虚实并用的手法,实写游子,写其所见所感,而虚写思妇,写她登高怀远,神驰天外。上下片一实一虚,联系十分紧密。

词中比喻贴切,描绘入微,通过离愁如春水的生动比喻和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深情悬想,构成了清丽、缠绵的意境,深婉含蓄,令人有言外之思。词中已经了无花间派的脂粉气。

4.柳永:

其词为词学史上的一段丰碑,第一流作品。

987?—1052?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闽)人,因行七,人称‚柳七‛,尝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有词集《乐章集》。《全宋词》收柳词最为完备,共212首。

初以词知名,所作多绮艳之作,流布甚广,然为守旧文人歧视唾弃。因填有【鹤冲天】一词,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应试时,仁宗不悦,云:‚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而不第,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多次应举不中,遂落拓京师,又尝漫游汴京、临安、苏州等地,出入烟花柳巷,与伎人乐工为友,后改名应试,中试,授小吏,晚年穷困潦倒,死于旅中,伎人积资以葬。

柳词内容:

1、写歌伎及歌伎恋情者;

2、自抒羁旅行役之苦、天涯沦落之悲。

此外,尚有写都市风光、为伎人祝寿祝酒之词。

陈振孙云其‚尤工于羁旅行役‛,这类词是他出京后漫游各地所作,功名无着、人生失意、穷愁不堪感受特深刻,能把身世沦落之悲和离别相思之苦糅合在一起,充溢着极浓郁的悲凉伤感情绪。

例释【八声甘州】:

全词抒发羁旅失意之情,融身芤沦落之悲与离别之苦。上片写景,于萧条冷落的秋色中寄托天涯游子的抑郁与感伤,心境的凄苦与秋意之萧瑟合二为一;下片抒情,由自己怀乡腾挪到闺中人对自己的思念。全词委婉曲折,情景交融,能表达出失意漂零在外的文人墨客的典型心态,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例释【望海潮】: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笔法,描绘杭州的繁荣景象,勾画出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词之开头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始二句点出了杭州的重要位臵、悠久的历史,提示出所咏的主题。形胜,即地形优越便利之意。三吴,即指吴兴、吴郡、会稽三郡。钱塘,指杭州。句中‚形胜‛、‚都会‛、‚繁华‛乃一篇之主脑。

自‚烟柳‛以下,写杭州的形胜与繁荣。‚烟柳画桥‛:街巷河桥的美丽。‚风簾簾翠幕‛:民宅之雅致。‚参差‛:大约之意。‚十万人家‛言人口之众。

这三句写出了杭州的富庶承平气象,无与伦比。

‚云树绕堤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云雾环绕,郁郁苍苍。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怒涛卷霜雪‛和‚天堑无涯‛,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钱塘潮历来称为自然的壮观,唐李白《横江词》:‚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绕‛、‚卷‛,似有千钧之力,动态取胜(前面写静态,一静一动),使人心生激荡。此二字打破行文之沉滞,能转弱调为强音,犹如乐曲中的激荡处。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曲调又归于舒缓平静,写市场之繁荣、市民的殷实富足,而珠玑、罗绮乃妇女服用之物,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写一家富过一家。

下片前半段专写西湖。

西湖,乃杭城的胜景,它经唐代白居易的治理、五代吴越王的营建,至宋时已十分秀丽,有所谓‚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等钱塘十景之说。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吟流连之所,如苏轼、白居易、林和靖等。

词从湖山胜览、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方面写西湖之美好风貌。

重湖,指西湖由白堤分割成的里湖外湖的湖面。叠巘,层叠的峰峦,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清嘉,言清秀美好。

‚三秋桂子‛与‚十里荷花‛,是杭州的典型景物。三秋,农历的九月,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荷花,杨万里《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二句,写得高度凝炼,把西湖乃至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33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

‚羌管弄晴‛与‚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长,令人回味。且互文见义。‚泛‛指泛舟,表明莲歌出自湖中的船上。

‚嘻嘻钓叟莲娃‛,可看作上文的补充,表明吹笛者是钓叟,唱莲曲的为采莲女。娃,是年少的姑娘。此二句将人们的欢乐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笑容写在脸上,安适自足)

下阕后半段总结前文,归美郡守。相传‚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鹤林玉露》卷十三),《宋史〃孙何传》谓真宗咸平中,孙何徙两浙转运使,至景德初代还。‚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柳永借此词称道颂美这位地方长官。

‚千骑‛谓随从众多,‚高牙‛,即高高飘扬的牙旗(即将军军前的大旗),‚千骑拥高牙‛,谓孙何出行,身后众多随从簇拥,牙旗高扬,场面声势盛大。

‚箫鼓‛,音乐之声;‚烟霞‛,此句写孙何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由此写出了他的无限风雅。

‚凤池‛,即凤凰池,皇帝禁苑中的池沼,中书省地在禁近,掌握着政治机要,故以凤池为其代称。这里将凤池泛指朝廷。‚夸‛,夸耀称颂。‚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暗示孙何仕途通达,能飞黄腾达。这是委婉地祝愿和颂扬他。称颂孙何与写杭城繁荣,柳永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十分得体,前写繁荣,后续颂辞,也委婉地表明孙何治理的政绩。

此词画面美,音律铿锵畅达,在柳词中别具神韵。‚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当是其自创的新场。写景之壮伟,音韵之激越,与豪放派作品相去不远。

此词结构颇具匠心。慢词本以铺叙见长,但笔力不足,易流于平铺直叙、结构呆板,但柳永写来,已克服了此弊。

思考:他是怎样做到这一步的呢?(首先,音韵跌宕、曲折多变,时而舒缓,时而激扬迭荡,如‚繁华‛之‚华‛与‚十万人家‛之‚家‛相押,韵脚稀,节奏舒缓,而‚绕堤沙‛之‚沙‛紧跟‚人家‛之‚家‛相押,节奏急促,随后,节奏渐缓。至下片首句‚清嘉‛之‚嘉‛突兀而起,紧押上片之‚奢‛。其次,动静相合,写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交织在一起,而且自然景物中也将动态与静态 交汇。再次,写景与写人,声色并用,如‚怒涛卷霜雪‛一句,声色同出,声势欲出,表现人物及景色富有生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气,有一种临场的震撼力。再次,场景多变,如‚烟柳画桥‛三句与‚市列珠玑‛三句,即写都市繁华,而中间穿插‚云树绕堤沙‛三句。

例【雨霖铃】(略)

柳永在词学史上的作用影响(意义):

在词学史上,柳词标志着宋词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从内容到形式,较之唐五代文人词都有新的突破、开拓,为一代宋词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首先,大量创作慢词,使之取得了与令词并臷的地位。他善变旧调为新声,既改造旧调,又自创新调,多为长调慢曲,体臸加长,篇幅增大,音调更繁复曲折,句式又富于变化,从而加大了词的容量,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多用齐梁以来的小赋的铺陈手法,采用铺叙和折描手法,层层铺叙、点染,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再次,在语言运用上,摆脱了花间派铺金缀玉、浓妆艳抹之习,以大量的口语、俚语入词,朴实无华,明白浅近,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此外,还善于词的意境的开拓。写相思离别,也能直接以男性口吻,融入‚自我‛的形象,词情凄清而意境开阔,无以前词作家浓腻的脂粉气(别的作家好从女性口吻写词,即使以男性口吻写词,词中也多无男性的形象)。

5.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等地方官,神宗熙宁二年(1069)这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相,熙宁九年(1076)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

少负奇志,尝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后一生即为实现己志而斗争,入仕后留心民生疾苦,积极地为民兴利除弊。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上万言书,力主变法,任副相、宰相,积极推行新法,几经反复,屡次罢相,又屡起用,后退居江宁。元丰八年(1085),司马光柄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于次年病殁,年六十六。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例【桂枝香】:

此为王安石登高怀、古忧乱伤时之作。

古云:‚登高必赋‛,古来胸有抱负的才臹之士,一旦登高望远,必即景生情,念天地之悠悠,感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有涯,情关宇宙人生之大者,天下兴亡、家国之忧患、千古之盛衰,必齐聚心头,流于歌诗,诉诸舞咏,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即传为千古佳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蓟北楼),慷慨赋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载以下,犹能想见其为人。

登高之作,大多即景抒情,就眼前之景写我心中之情、胸中之志。

而金陵,乃六朝古都,犹如一历史大舞台,一代又一代的王朝尝在之里演出了一出出历史悲喜剧,不管当时如何的喧赫,如何的强盛,然而历史无情,岁月无情,仅留下入眼的凄凉、满目的萧条,只有滚滚江水无语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即抒发了这种感慨。

‚登临送目‛,开篇定题,表明此亦登临之作,使下文言怀抒情有了着落。

‚正故国清秋‛的‚正‛领起整个句子,表明恰值金陵深秋(表明时地)。‚肃‛,萧索之意,点明秋意萧瑟,并以此统率全篇。

‚千里澄江‛二句,比喻、用典,简练准确,笔力老道。

‚征帆去棹‛,西风酒旗,虽不关怀古伤今,但正表明了眼前实景,且渲染气氛(一‚夕阳‛,一‚西风‛,紧扣晚秋)。

‚千里澄江‛、‚翠峰‛、‚征帆去棹‛、‚酒旗‛、‚綵舟‛、‚白鹭‛等景物描绘,简练准确,气象开阔,已关雄浑悲壮之旨,与‚芳草凄凄鹦鹉洲‛之类不相属。

‚画图难足‛,总结上文,为上片一小结。

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之‚念‛承上起下,表明作者即景生情,而想到了历史上发生的一幕一幕。而‚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亦有此作用。这四句概括叙述南朝衰亡的历史。这是简括南朝历史(回顾历史)。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是在回顾往昔之后作一小结,是历史与现实间的一个过脉。表明岁月无情,时过境迁,即使满腹感叹也无济于事,‚六朝旧事随流水‛就点明了这一点(这句是概写历史兴亡故事,一笔带过)。

6.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少时父游学四方,苏轼由母程夫人亲授经史,聪慧过人,读《后汉书〃范滂传》,就有澄清政治、为国牺牲之志,好读贾谊、陆贽的书,下笔千言,嘉祐二年(1057)苏二十一与弟同榜及第,主考欧阳修盛赞其父子之文,一旦名满天下。中进士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颇有政绩,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新法,与韩琦、欧阳修、富弼等元老重臣反对新法,入了‚旧党‛行列,自请外调任杭州通判及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有御史弹劾他作毁谤新党和朝廷(此即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为宋代专门弹劾官吏的中央监察机关),由此获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任团练副使,五年后哲宗继位,旧党执政,司马光执政为相,苏轼被召还朝,在政治上支持新法中一些积极措施,反对旧党的一意孤行,又以此受到旧党的排挤、攻击,他又自请外调,出知杭、颖、定三州,后新党再度执政,先后贬官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遇徽宗即位赦还,于次年七月卒于常州。

有《东坡全集》100多卷,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其思想:基本上为儒家体系,又濡染佛老,博采儒、道、释三家之长,兼通三家,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政治上富有乐观进取、积极用世的理想,慕贾谊、陆贽,立朝耿直,卓然自立,任职时又以民生为念。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与入仕的矛盾,但他性格旷达乐观,对人生有旷达达观的胸怀,能安时处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善处逆境。失意时虽不免落寞郁闷,但也能达观自解,其一生政治**在宋文人中罕有,但其作品中少有那种悲凉凄怆、消极颓废的情调。58岁年近花甲贬广东,六年后(元符三年,即1100年,死前一年)当其以抱病衰老之躯从荒远的海南岛遇赦放还,其由琼州渡海北归有诗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旷达之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他在文艺创作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其散文自然畅达,如行云流水,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唐代散文家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与父洵、弟辙号‚三苏‛,三苏皆属古文八大家之列。在词的创作上,能独树一贴,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今存340多首词,为北宋词人存词最多者。清词论家徐

谓苏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其【水调歌头】‚笔调奇逸,风格健朗‛,为文学史上的名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诗歌上亦有创造性的贡献,与陆游、黄庭坚并称为‚苏陆‛、‚苏黄‛。

一、苏轼诗:

他是宋诗中的杰出代表,具有由欧、梅、苏(舜钦)等人所开拓的宋诗的一般特色,如以平淡中出生新,描写穷形尽相,以散文的气势和句法写诗,以及好议论、尚理趣等。同时他又有自己的特色:

1、想像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

‚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说诗 语》。如《游金山寺》诗,正值冬季水枯,他却从岸边沙痕、乱石想像开去,极写长江怒涛之澎湃、波澜之壮阔,虚虚实实,相映成趣。

2、把‚以文为诗‛推向极致:

赵翼《瓯北诗话》云:‚以文为诗,自昌黎诗,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可见,‚以文为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增强了行文气势,使诗有文章之骨力。

以文为诗又是与以议论为诗结合在一起的,诗之散文化、议论化倾向极突出,直抒胸臆,诗思如潮。如《洗儿》:‚人皆望子成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由于他人生际遇变化曲折多坎坷,足迹广远,‚身行万里半天下‛,见闻阅历及人生感受丰富,故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为一代宋诗的典范。

其诗按题材内容分,有政治讽刺诗、写景咏物诗、纪游诗、题书画诗、论诗诗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杭州西湖晴雨之景)、《题西林壁》等诗即写景诗,而题画诗和论诗诗即鉴赏评论文艺的诗,这一部分诗表现其深广的艺术造诣和善于把握、再现艺术境界的才能,同时寄寓了他自己的艺术见解、审美情趣和人生体验。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惠崇春江晚景》属题画诗,绘江南仲春之景,诗中颇有画意,自然清新。此诗有景有味,前二句写画中所见,乃实写,后二句写联想,想像丰富,‚春江水暖‛、‚鸭先知‛、‚河豚欲上时‛等为想像之辞,自然贴切。(为什么写蒌蒿和芦芽?河豚食蒌蒿而肥,芦芽与河豚同烹则味美。)

二、苏轼词:

今存340多首词,为北宋词人存词最多者,苏词的最大特点可用‚以诗为词‛来概括,具有诗的广阔意境和多样的艺术手段;词的诗化,也体现了宋诗尚‚理趣‛、‚雅趣‛的艺术倾向。

其‚以诗为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词境的开拓:前此之词题材狭窄,内容贫弱,苏轼则不同,他革新了词体,扩大了内容和题材,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从花间、樽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不仅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将诗人惯写的怀古咏史、伤时论世、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仙论道、农事村景、议论说理题材内容完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入诗的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扫旧习,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

以诗文句法入词,且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突破词的音律束缚,以便更充分地表情达意,使词为文学而作,不尽为音乐、应歌而作(对词的音乐文学属性有一定的摆脱);

苏之前少有词作家于调名之外另立新题,不少苏词不但始用标题,还系以小序。

这大大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文学效果。

(3)风格多样化。首先,苏为宋词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词作豪放恢弘。相传苏官翰林学士,问幕下人:‚我词何如柳七?‛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

其次,苏词还有绮丽妩媚缠绵的一面,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贺新郎】‚乳燕飞华盖‛等。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定**】:此词写他在一次郊外遇雨时的所见所感,写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写出了他遇贬后的心态和感受,表现了他不以政治得失为怀,从容面对政治沉浮的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心情。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即景生情。词前小序交代了他作此词的时间、地点、背景。

‚莫听……‛一句,穿林打叶声为客观存在,既然在雨中穿行,此声必声声入耳,然苏子缘何写‚莫听‛,原来为勿须在意、挂在心上之意,意在不畏风雨,勿惊慌失措,从容沉着神气若闲地面对风雨。毛泽东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大凡古来伟人或欲有所成就者莫不如此。苏子的风雨亦暗喻政治风雨、人生**、宦海沉浮,此为苏子经历**之后的总结,乃自谓、自我勉励,以劝慰口吻出之。‚何妨……‛一句为前句的延伸,雨中徐行且吟啸作歌,何等洒脱超然,照应了小序。

苏子《初入庐山》诗:‚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竹杖芒鞋,指装束,喻指隐居生活,‚马‛喻指从政,古时官员常骑马出行,此句有两相比较之意。元丰三年到黄州后,他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他在黄州五年,以读书作诗、游览名胜、结交名胜僧道为乐。

词的最末一句,自然界、仕途人生的**早已惯见,故写‚也无风雨也无晴‛,有超脱之态。例讲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此词为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出猎后所作,描写出猎盛况和感受,情感奔放,笔力健,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可以说他的这首词把词中历来香艳柔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雄武的英雄气了。

此为他写的最早的一首豪放词。作于乙卯(1075)年冬天,时值三十九岁,作成后致书鲜于子骏云:‚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例讲2 【念奴娇〃赤壁怀古】:

清词论家徐谓苏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而最具英雄本色的,当数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此词。

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时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鄂黄冈县),游于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而写。

上片,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扬铺垫。开篇即用‚浪淘尽‛把滚滚东去的长江与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联系起来,布臵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作者当时站在赤壁矶,眼前是一片滚滚长江,气势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不禁神游于故国,犹如站在了历史与现实的哑口,忆及历史,意识到此是当年赤壁鏊兵时的场所,但不见古人,故发出感叹:‚浪淘尽……‛(《三国演义》开头的一首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即源此)。

怀古之作,难于将眼前之景与古人古事有机地艺术地联系起来,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悠悠‛二字有此作用。崔颢《黄鹤楼》亦然。

‚风流人物‛又为下文之周郎出场铺垫(镜头一步步地推近周郎)。‚故垒‛三句,点出周郎,将读者思绪引入三国这个英雄时代的纷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境界奇大,听觉、视觉等感觉上给人以震撼力,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渲染了一个铁马嘶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也渲染风流人物的惊天地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真正的英雄应当是…… ……)。同时也映衬出作者喷薄迭荡的心境。

‚江山如画‛,把写景之笔一收,转入议论、抒情,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有此之妙,可见凌云健笔,转捩着力,随意纵横。‚一时……‛前收上片,启下片。

‚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周郎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羽扇……‛有力表现周郎谈笑间舒卷风云之气的一代儒将的形象。

‚故国神游‛拍合现实自我,写自己空有报国雄心而英雄迟暮、岁月不居的遭遇。‚人生如梦‛,貌似颓唐,实为愤激之辞,表现了他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此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健笔凌云,挥洒自如,境界宏大,后人推崇此词,以‚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和韵之作极多。例3 【水调歌头】: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此词为长调中的名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中秋‛即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第二年秋天,从词前小序看,它为作者于中秋月圆之夜、‚欢饮达旦‛、醉后抒情而怀念兄弟(子由)之作。此时作者正出知密州,处于仕途遭挫折的时候,和胞弟已有七年未团聚,政治上的影响和念记亲人之情在词中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来。

这首中秋词作,‚笔调奇逸,风格健朗‛,为文学史上的名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

词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宇宙人生,且自为排遣,它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汇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掺进了浓厚的哲学意味,一方面演绎自然物理,另一方面阐释人生哲理。

前面已述及,苏轼博通三家,人生观和社会理想中以儒家为主,旁采佛道,在其政治仕途的穷通进退经历,儒与佛道 时而占据其思想,每当挫折失意时,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化解自己的由穷通进退带来的困惑。其失意时所作,表面上颇有一些旷达表现,实质上也难以掩饰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幽愤,如前、后《赤壁赋》。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自然物理与人生哲理融合在一起,月的阴晴圆缺和人玷的穷通进退、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即是咏月,又是写人事。

开篇一问句,排空直入,笔力奇崛,突兀而起,可谓奇句!作者面对天上圆月,反而发出对上天的疑问,表明他对宇宙人生、人生岁月流逝的困惑。‚明月几时有‛,何时才出现如此皓月千里的圆月,何时圆?又何时缺?可有什么规律?圆月啊!你可懂得人的悲欢离合?欢乐和愁恨何时才会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明遭受人生挫折与困惑的词人对天上宫阙、人生超脱之境的向往。天上一日,是人间一年,那么此时此刻,在天上又是何年何月?说明作者渴望超脱,摆脱世事烦恼与纠葛,追求永恒的解脱与自由。

‚我欲……又恐……高处……‛,根据古代神话传说月宫飞升故事加以联想。‚我欲……‛,表明希望飞升,求得解脱,‚又恐‛,转念一想,广寒清虚之宫,无比寒凉,自己能否经受?在广寒宫,是否就真的能摈弃世俗烦恼吗?这说明作者在怀疑飞升,说明他想超脱,但又留恋人间,而无法解脱。为什么无法超脱,下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有所交待。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人间相比,人间犹有让人留恋的地方。像眼前月光下乘醉起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是何等的潇洒与愉悦啊!尽管有无限世事烦恼的困扰,但此时此刻也消解在皓月千里的清辉中了。这表现出苏轼对人世的留恋,说明在出世入世的纠葛中,入世思想还是占上风。

下片就眼前实景来抒写心中情思。唐圭章《唐宋词简释》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照无眠‛者,实有明月照不眠之人与明月高照使人不能成眠的两层意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圆如此,可见明月应无恨,但人有恨,为什么圆月在人有恨时出现。石曼卿有诗‚月如无恨月长圆‛,言月缺变有恨,无恨即应长圆,可作此词句之参照。石氏就月亮而言,而苏氏糅合人事,言月圆之时,人应无恨,但此时人有恨,月却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月的圆缺这自然规律与人有悲欢离合这人生规律总结出一条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表明词人由眼前之明月联想到它此时晴圆,它依然有缺的时候,而自己此时有恨有怨,落寞孤单,但人生中依然有欢乐愉悦、亲人团聚的时候。因而就不应对圆月而产生出无谓的惆怅和怨恨。可见作者原本为低沉的情绪所困扰,向往月中仙境,想在仙境中解脱,而后终于在月下悟得人生真谛而实现了解脱;原本飞升天上宫阙才能够达到的境界,而终于在纷扰的尘世达到了。

作者在发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后,心胸豁然开朗,化悲怨而为旷达。因此转向对远方的亲人发出深挚的问候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发挥而来。而苏轼化用其意,意味更加深长,用于表达对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兄弟)的问候祝愿,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向上的意蕴,而成了此词的警句。

三、苏轼的散文: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成就极高。历来与韩、柳、欧并肩。

他不公有奔放的才情,而且有扎实的功力,能广采博收《孟子》、《庄子》、《国策》和贾谊、陆贽、韩、柳、欧等文章精髓,而达到他自己所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境界。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他有政论(奏议、进策、史论等)、记事(包括碑传、游记)、小品杂文、笔记等。其政论大多能针对时弊,有为而发,言之有据,目光犀利,议论纵横,气势恢弘。

其记事以叙事纪游为主,他改变了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传统手法,将描写、叙事、议论交错使用,形式自由,随心所欲,无不涉笔成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仅八十余字,随手拈来,似不经意,无刻画之迹,意味盎然如诗。大家手笔即如此。

如前、后《赤壁赋》。他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写江山风月的清奇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又通过主客问答、水月之喻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他在仕途浮沉中感情上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全过程。(《赤壁赋》两篇,皆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所作,写于七月十六、十月十五两游赤壁之后,称前、后《赤壁赋》。苏子所游的赤壁,据传是三国时孙刘联军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的战场。故苏子游于赤壁,神游故国,缅怀当年英雄人物的伟绩,抒发自己不以政治得失为怀,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情怀。在体裁上,它属于文赋,即介于韵文与散文的一种文体。兼有散文的参差错落跌宕、舒展自如的美感与诗的回环流动、和谐的音乐美。)

又因他是骈文大家,古文之外于骈文也有佳作,其骈文作品常于骈偶藻饰中运以散文的气势而带有古朴的色彩,这代表了宋人四六文的最显著的特色。

7.秦观:

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仕途多坎坷,屡遭贬谪。有《淮海词》。

秦观词作上受到柳永的影响,但取境、造语较雅,同时也受过苏轼的影响,但苏轼旷达,词也豪放,而少游深情,词就婉约。

词写男女恋情、身世浮沉之感,多具有浓郁的感伤色彩。描写极工,尽深婉之能事,被视为北宋以来词坛上第一流的正宗婉约词家。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李调元《雨村词话》谓秦词:‚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秦少游善于表达词人心灵深处最为柔婉细微的(审美)感受。如【踏莎行】‚雾失楼台‛: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作于郴州贬所,抒发了他政治上不得意时的怅惘、失望和寂寞愁苦心情,词旨凄婉,音调低沉。上片用一片凄迷的春景,衬托出羁旅孤寂的情怀。下片抒发故旧相思之情,叹逝水之不留,不胜迟暮之感。据说苏轼读之,自书于扇面,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冷斋夜话》)

起首三句中的‚失‛、‚迷‛、‚无‛三个否定词,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屡受现实打击的失意者的怅惘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可堪‛,即岂堪。‚孤馆闭春寒‛即孤馆闭于春寒,以此写其不胜春寒之苦。

此词为词人处于偏僻荒远之地的失望之作。王国维评曰:‚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

此词的写作手法:比兴手法,即景抒情。

8.李 清 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出身名门,长于诗、词、文、书画、金石,十八岁与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成婚,生活优厚,家庭美满,四十四岁遇靖康之变,夫妻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故,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女作家,作品多佚,现存《漱玉词》一卷,为后人辑,存词约六十首。

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前期后期内容、风格迥异。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感情委婉细腻,风格清新明朗,而不冶艳。

后期:由于她亡国破家后的生活经历,前期的清丽明快一变而为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寄寓家国之痛与故土之思。

例【醉花阴】‚薄雾浓云‛:

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表现的是词人于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始写天气,然后转入室内,突写佳节良辰,玉枕孤眠、纱帐独寝,伤感凄清。下片,契合佳节写黄昏把酒赏菊,边饮边赏,满袖花香,但形单影只,不免触景伤怀,佳节好景徒增凄惶。而此时西风拂拂,卷动帘幕,顿觉风寒袭人,让人黯然销魂。‚人比黄花瘦‛,是词人即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景之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明花已堪怜,而人犹不如花(人比花瘦,花有人怜而人无怜惜之人)。

后期:由于她亡国破家后的生活经历,前期的清丽明快一变而为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寄寓家国之痛与故土之思。例【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苦苦寻觅之状,表明内心怅然若失,孤立无援,企图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而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所笼罩,使自己倍感凄惨忧戚(‚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串叠字的安排,极有特色,富于层次,情感的抒发一浪高过一浪,且为齐齿呼,犹如人在呜咽抽泣,活脱脱地描绘出了一个欲罢不能、肝肠百结的女性形象。

‚时候‛,时节、节候。‚最难将息‛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词人的心情已同节候的变化密切相联,一寒一暖都强烈地剌激着她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使人犹已见其不堪凄苦、度日如年的形象。

‚三怀两盏‛一句,表明孤立无依,满腹感伤,清早即借酒浇愁,打发光阴,但仍不敌‚晓来风急‛。

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北方相识。《唐宋词选释》云:‚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这里,词人将无情的飞雁赋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这正是抒情的一种手法,使‚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至此,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助,写到以酒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怀人的惆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开始写菊花。菊花盛开(非残英满地),而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无人可与之共摘。这进一步衬写出了词人的孤单。

‚守着窗儿‛二句,词人不堪风急,菊花又不忍睹视,只得独守空房,然而又水能捱到天黑。‚黑‛,‚下得险而深隐‛(诗词忌用俗字,如‚肉‛、‚猪‛等。若‚姑苏城外寒山寺‛改为‚南城门外报恩寺‛,则可笑)。

‚梧桐更兼‛三句,细雨打梧桐,增添人的孤寂,正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真是一点一滴总关情(‚梧桐雨‛的意象:写离情相思,写惆怅孤寂)。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这次第‛二句,化繁为简,简洁的用语,已淋漓尽致。

这首词,作于晚年,值其丈夫病故,词通过残秋景色作为背景,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乱离生活的哀愁。

词中的感情,概言之,为一‚愁‛字。然而词人选用慢词,采取赋的铺陈手法,将‚愁‛铺写得千回百转、哀哀欲绝。堪称一悲秋赋。而且,原来的《声声慢》曲调,押平声字,调子较舒缓,而李清照改押入声韵,屡用叠字、双声,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大家。婉约而不流于柔靡(如‚人比黄花瘦‛,瘦而不孱弱病态),清秀而具逸思,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歌,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易安体‛。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清丽明快,婉约而不柔靡,历来词评家有称首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精秀特绝‛的。这很能说明‚易安体‛特色。

其特色体现在:

1、充满一种纯净高雅的女性意识(抒情主体是女性而非男性),这体现了李清照词的‚本色‛,清王士祯云:‚词如少游、易安,固是本色当行。‛

2、意境深曲而鲜明(不含涩、模糊、肤浅)。

3、语感自然清新雅丽。

4、音律严谨和谐。

9.辛弃疾词:

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济南)人,生活在宋金对臷时期,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出生在金统区,幼年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大,其祖父是一位有着极浓厚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在祖父的影响下,他少负奇志,以收复河山、统一祖国为平生之志,后来参加抗金的农民起义,并逐渐成为义军头领,后‚突骑渡江‛南归南宋朝廷,南归后的辛弃疾积极地主张和从事抗金义举,47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在湘创建‚飞虎营‛,并向皇帝、宰相上《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全面阐述抗金主张和筹划行动,但在朝中受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他始终不得志,仕途坎坷,尝罢职闲居,屡次起用,又多次落职。最后含恨而终。

总其一生,他非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心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有志向也有行动。兼起义豪杰、力主抗金名臣、有才略建树的地方官、凛然有正气的爱国志士于一身。一生不无所遇合,无所作为。这是其人生悲剧,也是时代悲剧。

在此情况下,他将个人追求、苦闷、愤慨寓之于词,从而成了词史上划时代的作家,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垂千古的作品。

词集有《稼轩长短句》、《稼轩词》。

其词进一步把词从男女之情和羁旅行役的狭小天地里解放出来,空前地扩大了词的艺术容量,提高了词的抒情功能,真正做到了‚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使他的词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由词前小序可知,此词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时正当词人40岁,暮春时节。词人自绍兴32年(1162)渡江南归,十七年中,其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主张与计划,一直未能被朝廷采纳,一直被任命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员。此次又把他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调至荆湖南路任转运副使,掌钱粮财赋,当然不能施展其才能抱负,更何况调往距前线更远的湖南,更加使他失望。他意识到这是朝廷不让主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于是当同僚臵酒为其饯行的时候,写下此词以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此词为感叹叹时世之作,全用比兴,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手法寄托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被压抑排挤的苦闷,抨击了当权的主和派。

开头三句,写哪能消几番风雨的吹打,匆匆地春光又流走了。表明如今已是暮春时节,已是残春,再也禁不住风雨的吹打了。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提示自己惜春的心态:由于担心春去花落,甚至担心花开得过早,因为花早开就早落,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更深一层的描写。

由于惜春,作者不禁嘱咐春天,暂且停驻,听说芳草已长满了天涯海角,而遮断了春的去路。

◇◇ 唐 宋 文 学 讲 义 ◇◇

‚怨春不语‛,表达了春光依然消逝下的无可奈何的惆怅。

‚算只有‛三句,写人无计留春,倒还有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终日抽丝结网,打算留住春天,不停地粘惹象征残春景象杨柳飞絮,多么可悯。

上片即景描写惜春之意,显然春光是另有所指,一方面有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怀才不遇、岁月流逝),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春意阑珊指国家大事。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等,照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金兵多次进犯,宋朝廷在外交、军事上一败涂地,国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已无法挽救。

下片。以汉武帝陈皇后的失宠典故,比拟自己的失意。陈皇后的失宠,是由于有妒忌娥眉、邀宠的人,而自己失意,是因为有嫉贤妒能的奸邪小人阻塞贤路,因而‚佳期‛一再延误,纵然千金买得相如之赋,也无法打动当权者。

因而他奉劝那些妒害贤能的小人,不要过于得意忘形,岂不见善妒的杨玉环赵飞燕的下场吗? 末四句,写‚闲愁‛最苦,勿去倚栏望远来排遣心头的郁闷,那只能徒增烦恼,因为日薄西山的斜阳,正照着凋残的烟柳,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触景伤怀、断肠销魂的。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写暮春里的晚景,照应上片写景之句。同时,又点出南宋朝廷日暮西山、前途暗淡的局势。(孝宗‚见此词颇不悦‚)

此词微言大义,用比兴,以飘零的春景拟写局势,以美人自喻,表现自己遭排挤打击、国势衰微而产生的一种愤懑郁结的政治苦闷和哀怨,非一般词人惜春之作所表现的绮怨和闲愁可比。

略释【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神州,谓中原。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兜鍪,军士头盔,此指战将。

简释:即景抒情,借古讽今,缅怀孙权的英雄气概和功业,表现自己对孙权的钦佩(英雄惺惺相惜);同时暗讽当局者的苟安与懦弱。

第四篇:小古文教案

虎与刺猬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隋朝笑话集《启颜录》,是一则幽默讽刺的寓言小故事。全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这个寓言故事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次事情吓得乱了阵脚。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其实很普遍。因此,这篇寓言故事虽然简短,所能折射的却是很大的道理,值得人们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次事情吓得乱了阵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难点:体会老虎的心情及动作。

一、活动导入,揭示文题 1.热身运动.2.根据词语做动作

张牙舞爪 摇头摆尾 欢天喜地

3.古时候老虎叫什么?长虫是什么?老虫是什么?小虫是什么?

二、初读古文,了解文意 1.看图,观察刺猬和橡斗。2.我读你演

强调“走”“肉脔”“而”“也” “乃”“云”在古文中的意思。3.重点讲解“贤尊”

(1)对别人的父亲敬称为“贤尊”,那对别人家人的敬称还有哪些呢?(2)另外,文言文中对自己家人的谦称: 我---鄙人,在下 本人父亲---家翁、家尊 本人母亲---家慈、家母 本人妻子---拙荆、内人 本人儿子---小儿、犬子 本人女儿---息女、小女

三、探讨笑话的笑点

1.你觉得本篇笑话中,哪几个地方引人发笑? 2.探讨中读文

笑点一:将刺猬看成肉丸子

预设1:老虎将刺猬看成是肉丸子,此时心情如何?试读 笑点二:如丧家之犬,狂奔不停。

预设2:此时的老虎哪还有威风凛凛之时,他是怎样呀?再读 笑点三:将橡树的果实看成是刺猬的儿子,对其彬彬有礼。

预设3:出示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可为何老虎将橡斗认成是刺猬的儿子呢?这让我们想起一句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此时的老虎再也没有以往森林之王的威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他呀?(神态、动作、语言)试读

这样的老虎,你想送他哪些成语?(卑躬屈膝、低三下

四、颤颤巍巍……)3.老虎的这番沮丧,还曾经出现在哪些故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遇事不够冷静、惊慌失措,失去了自信,从而失去了判断力。)

4.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忙中出乱的事情呢?

四、拓展研读

出示《启颜录》中的《卖羊》

五、总结

第五篇:小古文教案

《小小少年大智慧》教学设计

课型:小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小古文。

2、阅读两篇小古文,理解其意思。

3、积累古文中常用字的意思。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两则小古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两则小古文的意思。

2、诵读两则小古文。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两则小古文的原文和注释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背小古文《杨氏之子》。

师:这篇小古文,寥寥数字,就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孩子的形象。小古文就是这样短短的,浅浅的,内容丰富,越读越有味。

二、学习第一篇小古文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小古文,这两则小古文中的少年也都很有智慧,请同学们读课题“小小少年大智慧”。

2、听故事,进行听力测试。问题:故事中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的父亲是谁?

3、学生自由读小古文,揣摩小古文的意思,并思考:故事中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4、对照课下注释再读小古文。

5、指生说说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读懂的句子。

6、指生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句子。

7、检查学生对古文意思的理解。

8、思考:恪续其下曰:“。”这里应该填写什么?

9、指生回答,并说说理由。10、11、12、13、14、你认为诸葛恪加的两个字妙在何处? 诸葛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导学生诵读小古文。对照图片提示,试背小古文。去掉提示,再背小古文。

三、学习第二篇小古文。

1、自由读《道边苦李》。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小古文意思。

3、同位互相说说小古文的意思。

4、指生交流小古文的意思。

5、指导学生诵读小古文。

6、试背小古文。

7、如果你是王戎的朋友,在尝过李子之后,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老师给你开个头。取之,信然,儿曰:“。”你可以用小古文的语言写,也可以用现代文来写。

四、总结,推荐读物。

小古文中,还有很多介绍古代智慧少年的故事,如“破瓮救友、曹冲称象、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等。学习小古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也很有帮助,所以,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小学生小古文100篇》。

下载《古文二则》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文二则》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文二则》教案

    《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2、 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3、结合文中注释,4、 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

    小古文教案

    1.程门立雪 教学内容:《程门立雪》【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

    21古文二则教案

    21古文二则 (编写人:侯爱兰)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字自已理解翻译课文。 3、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古文复习教案[大全5篇]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案 焦海霞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 09年全国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

    16 古文两篇陋室铭 教案

    16 古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这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

    《精卫填海》小古文教案

    5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巫术、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也保存了不少的神话。 学情......

    小古文《孔融让梨》教案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及小古文《礼》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种美德。......

    猫小古文教案

    小古文: 猫捕鱼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定记得小候读过或听过有关小猫的故事吧!(生) 师:谁知到,小猫钓到鱼了吗?出示图片1(生) 师:为什么开始没有钓到鱼呢?(生) 师:出示图片2,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