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ok

时间:2019-05-12 18:0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ok》,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ok》。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ok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图片或录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为什么一些坚硬的巨大的岩石会变成碎石和泥土呢?

交流推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思考:问题

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

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板书设计:

风化

侵蚀

地表的变迁

第二篇:地表变迁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乔瑞霞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点】

认识岩石的分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

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 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

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那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

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2)总结提问

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三、认识岩石的分化

(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用实验证明吗?(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用小石块模拟岩石 用酒精灯模拟剧烈日晒

用冷水模拟冰冷夜间(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

(6)学生交流想法。

(7)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师:生物破坏到底指什么?这里主要指植物对地表的影响(播放录像 植物对地表的影响)引发思考。

三、全课小结

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

乔瑞霞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除了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外,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本课通过独特的地貌景观、岩石的风化、流水的搬运作用等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探究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意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本课的思路非常清晰,由现象入手,对现象进行猜想,即假设,再用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时,教材以巨大的岩石如何变成细小沙子和泥土这一问题,引入自然界具有风化作用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材设计了模拟实验,在做这个模拟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因为学生用的是普通的酒精灯,加热速度比较慢,因此,尽量取小一些的石块比较合适,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加热过程,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现象。另外,通过“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两幅图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除了温度的风化作用外,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力量可使岩石风化,例如水的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力。通过认识地球外部运动——风化这一地质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发展。

《地表的变迁》说课材料

乔瑞霞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内容呈现双线交错的态势,第一条线是自然力量影响地表线,第二是人类的认识和活动影响地表变迁。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已有所了解,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认识还不深刻,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来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岩石风化对地表的影响。教学准备:录像材料、世界风景图片。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

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 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

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那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

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2)总结提问

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三、认识岩石的分化

(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用实验证明吗?(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5)学生交流想法。(6)小结。

(7)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师:生物破坏到底指什么?这里主要指植物对地表的影响(播放录像 植物对地表的影响)引发思考。

三、拓展思考

这样设计把课内学习引申到课下探究,把科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地表的变迁》教学反思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地表的变迁》说课材料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案1-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表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三、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思考:问题

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思考:问题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教学反思:

第五篇: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习并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记叙顺序。重点、难点:

试从写法角度指导阅读,走近人物精神世界。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读这段文字,猜“他”是谁? 2.“钱学森”(板书)。3.生谈谈对他了解,师小结。4.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新词。1.听写含生字的词语。额头赴美留学富裕诚恳贡献 重点指导“裕”(巧记字形、字意)2.对照屏幕同桌互相批改听写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或最有把握的一节。2.简要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探究语言,体会情感。

1.回顾写人文章的共同点(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人的经历等)。

2.画出文中钱学森的语言,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批注。3.交流。

预想:(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补充)想想现在钱学森他在哪?生活怎么样?他想回到那儿?

②齐读这一节,最让你心头一颤的字眼是什么?(出示:第4节)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创造。”

①比较两段话,扣住“我”“我们”细小差别言外深意。②假如你也是一名留学生,听了钱学森诚恳的话,你会怎么想? ③男女生分别读这两节。4.小结读书法。

5.找出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有何用意?(对比呈现,衬托写法)。

五、记叙顺序──例叙又妙用。

1.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读第1节,想想时间的顺序,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的开头?

(倒叙又可以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再读第1节,(出示第1节)“想到前方……而是火箭的舱壁!”

六、回读颁奖词。

七、学后谈谈你对钱学森这个人怎么看?

八、作业。

借鉴本文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教学设想

金秋九月,我有幸来到淠河之滨,大别山下,目睹新秀风采,聆听名家点评。小语专家高林生老师回望当前阅读教育误区,细说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南湖一小潘校长执教精品课例《钱学森》则是对我在震惊之余,重新认识阅读教学,并在实践操作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夯实基础,扎实阅读。

小语专家崔峦说过:小学语文姓小,干什么事?读好书,写好字,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通顺,这叫“基础”。我组织学生当堂听写,反馈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设计不同形式朗读,能根据语境写一段话。听、说、读、写,每一环节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这是语文的必修课,也是形成语文素养重要途径。这在秀“新”出“奇”年代里永不过时的旧招,虽老套但实在有效。

其次要明确阅读的年段目标,从写法角度读文章。

《钱学森》一文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抓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注意不同文体的写法,更要有篇章意识。”我在设计《钱学森》一文时,这篇写人的文章有它的独特性。它在叙述中采用倒叙手法,让人印象深刻,文中主要采用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使用衬托表现手法,我没有从零点开始,试以习作角度,根据以往写作经验进行阅读,让习作指导阅读,而在阅读后巩固习作方法,让阅读与习作进行长线结合。

以上两点是我在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最大的感触。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但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是对阅读课一个新认识,一个新的阅读视角,让阅读手段化更清晰,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放矢。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ok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ok.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会书写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大家可以参考......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最终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课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2、能够辨别植物的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它的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3、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

    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OK)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第三节拱形的力量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

    六年级科学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 授课人:向斌 课 时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2)......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磁铁》教学设计

    电磁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