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ok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图片或录像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为什么一些坚硬的巨大的岩石会变成碎石和泥土呢?
交流推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思考:问题
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
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板书设计:
风化
侵蚀
地表的变迁
第二篇:地表变迁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乔瑞霞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点】
认识岩石的分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
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 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
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那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
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2)总结提问
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三、认识岩石的分化
(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用实验证明吗?(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用小石块模拟岩石 用酒精灯模拟剧烈日晒
用冷水模拟冰冷夜间(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
(6)学生交流想法。
(7)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师:生物破坏到底指什么?这里主要指植物对地表的影响(播放录像 植物对地表的影响)引发思考。
三、全课小结
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
乔瑞霞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除了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外,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本课通过独特的地貌景观、岩石的风化、流水的搬运作用等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探究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意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本课的思路非常清晰,由现象入手,对现象进行猜想,即假设,再用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时,教材以巨大的岩石如何变成细小沙子和泥土这一问题,引入自然界具有风化作用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材设计了模拟实验,在做这个模拟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因为学生用的是普通的酒精灯,加热速度比较慢,因此,尽量取小一些的石块比较合适,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加热过程,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现象。另外,通过“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两幅图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除了温度的风化作用外,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力量可使岩石风化,例如水的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力。通过认识地球外部运动——风化这一地质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发展。
《地表的变迁》说课材料
乔瑞霞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内容呈现双线交错的态势,第一条线是自然力量影响地表线,第二是人类的认识和活动影响地表变迁。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已有所了解,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认识还不深刻,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来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岩石风化对地表的影响。教学准备:录像材料、世界风景图片。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
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 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
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那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
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2)总结提问
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三、认识岩石的分化
(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用实验证明吗?(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5)学生交流想法。(6)小结。
(7)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师:生物破坏到底指什么?这里主要指植物对地表的影响(播放录像 植物对地表的影响)引发思考。
三、拓展思考
这样设计把课内学习引申到课下探究,把科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地表的变迁》教学反思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地表的变迁》说课材料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案1-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表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三、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思考:问题
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思考:问题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教学反思:
第五篇: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习并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记叙顺序。重点、难点:
试从写法角度指导阅读,走近人物精神世界。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读这段文字,猜“他”是谁? 2.“钱学森”(板书)。3.生谈谈对他了解,师小结。4.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新词。1.听写含生字的词语。额头赴美留学富裕诚恳贡献 重点指导“裕”(巧记字形、字意)2.对照屏幕同桌互相批改听写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或最有把握的一节。2.简要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探究语言,体会情感。
1.回顾写人文章的共同点(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人的经历等)。
2.画出文中钱学森的语言,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批注。3.交流。
预想:(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补充)想想现在钱学森他在哪?生活怎么样?他想回到那儿?
②齐读这一节,最让你心头一颤的字眼是什么?(出示:第4节)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创造。”
①比较两段话,扣住“我”“我们”细小差别言外深意。②假如你也是一名留学生,听了钱学森诚恳的话,你会怎么想? ③男女生分别读这两节。4.小结读书法。
5.找出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有何用意?(对比呈现,衬托写法)。
五、记叙顺序──例叙又妙用。
1.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读第1节,想想时间的顺序,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的开头?
(倒叙又可以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再读第1节,(出示第1节)“想到前方……而是火箭的舱壁!”
六、回读颁奖词。
七、学后谈谈你对钱学森这个人怎么看?
八、作业。
借鉴本文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教学设想
金秋九月,我有幸来到淠河之滨,大别山下,目睹新秀风采,聆听名家点评。小语专家高林生老师回望当前阅读教育误区,细说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南湖一小潘校长执教精品课例《钱学森》则是对我在震惊之余,重新认识阅读教学,并在实践操作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夯实基础,扎实阅读。
小语专家崔峦说过:小学语文姓小,干什么事?读好书,写好字,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通顺,这叫“基础”。我组织学生当堂听写,反馈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设计不同形式朗读,能根据语境写一段话。听、说、读、写,每一环节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这是语文的必修课,也是形成语文素养重要途径。这在秀“新”出“奇”年代里永不过时的旧招,虽老套但实在有效。
其次要明确阅读的年段目标,从写法角度读文章。
《钱学森》一文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抓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注意不同文体的写法,更要有篇章意识。”我在设计《钱学森》一文时,这篇写人的文章有它的独特性。它在叙述中采用倒叙手法,让人印象深刻,文中主要采用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使用衬托表现手法,我没有从零点开始,试以习作角度,根据以往写作经验进行阅读,让习作指导阅读,而在阅读后巩固习作方法,让阅读与习作进行长线结合。
以上两点是我在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最大的感触。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但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是对阅读课一个新认识,一个新的阅读视角,让阅读手段化更清晰,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