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笔记

时间:2019-05-12 18: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笔记》。

第一篇:物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笔记

第一讲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一章 备课概论 第一节 备课的含义

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

二、备课的新含义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第二节 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一、备课的作用

首先,是指导性,其次,是统整性,再次是操作性,第四是预演性,最后是突显性,二、备课的内容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2.研究教材。3.研究学生。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7.制定教案。 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三节 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七、问题设计要精当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十、练习设计要精当

第二章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课程标准对备课的作用

一、课程标准及其作用简介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三)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四)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五)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二、从文本课程走向理解课程——从课程标准到备课

(一)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建议是备课的重要参考

(二)课程标准是评价的借鉴,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是教案设计的重要来源

(三)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

(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参考

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课程标准的信息 —— 一标多本带来的问题与机遇

一、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备课的基本出发点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要求

三、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可以借鉴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

四、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第三节 误读课程标准的典型个案分析

【案例呈现】误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种种现象 在备课中,这种现象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

(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第三章备教科书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第一节 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分析

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 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再次,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书,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最后,教师能够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主动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资源。

综上所述,科学地研究、评价、选择和使用教科书,深入分析、整合和开发教科书,就成为教师教科书素养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分析

一、教科书解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1:仅在直观素材的表面“做文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误区2:将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隐喻”式呈现方式显性化、成人化 误区3:误解生活情景背后的学科含义

二、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途径

(一)基本方法

1.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2.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意。

3.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重新组合,再生现有的直观素材。4.利用教学机智随机生成新的直观素材。

(二)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几条基本策略 1.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

2.立足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全面发展,把握机遇,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新的素材

3.重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4.建立科学实用的教科书解读机制,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配套用书在内的教学资源库

第三节 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

当前,针对教科书开展的研究,不仅针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更集中在教科书的教育性上。

随着国家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实行,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各具特色的教科书应运而生。

二、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比较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

三、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的维度 1.内容难度 2.设计风格 3.课程容量 4.编写体例 5.呈现风格

6.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

(二)教科书文本的组织结构分析的维度

(三)教科书文本特色分析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备学生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第一节 备学生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一、在备课中备学生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三)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二、备学生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差异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三、备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

(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四)备学生的能力

(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第二节 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基本方法

一、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作为教学的起点

二、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要求

三、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中获取教学的信息

四、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有备无患

第三节 研究学生的若干技能技巧

一、研究学生的几个技巧

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二谈,即座谈了解。三聊,即个别谈话。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五察,即察言观色。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

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 第一节 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

一、分析教学内容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分清主次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四)精心编排例题、习题与有关的实践活动

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三、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第二节 实用的教案格式

一、中小学教案的基本内容

(一)设计教学目标。

(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四)设计教学评价。

(五)编写出教案。

二、中小学实用教案的格式

但不管哪一种教案,都包括下列两项内容:一是说明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二是拟定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计划。

第三节 教案设计的若干实用技巧

一、把握教学细节的设计

(一)进行设计问题情境

(二)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三)精心设计学习的反馈与调控

二、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三、与学生一起备课,在教案中体现学案的风格

(一)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二)将发言权交还学生,边教边改,边改边创

(三)让学生拥有教案编撰权

第六章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第一节 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认识层面的误区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

表现之二:备课=背课

表现之三:备课就是抄已有的教案

二、归因分析

(一)个人理解上的误区

(二)传统观念的演习——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观念的演习

第二节 管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二、简单化,形式化

三、对策分析

(一)个人钻研——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

(二)求同存异——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 

(三)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 

(四)制度建设——集体备课的有效保证 第三节 技术、操作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对备课的基本方法把握不准

二、对备课的技术把握有误

第七章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 第一节 一篇教案的形成过程分析

一、教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新理念下的中小学教案设计的详细过程例说

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1.结果性目标 2.过程性目标

(二)第二步: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三)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 第三环节:[练一练]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四)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五)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第二节 影响备课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制约教案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的准确性

(三)学情分析的准确性

(四)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五)问题设计的恰当性

(六)教学细节考虑的周密性

(七)学习方法制定的适切性

(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当性

(九)资源与教具准备的充分性

(十)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

二、提高教案质量的若干对策

(一)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二)精心设计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三)合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第八章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

第一节 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与价值

二、同课异构的操作方法

三、应用同课异构开展教研活动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二节

一、案例知识及其作用

二、备课活动中的案例知识

(一)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典型案例

(二)课堂操作的精彩案例

三、案例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

(一)案例的基本要素

① 背景。② 主题。③ 细节。 ④ 结果。

(二)积累案例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对教案的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再备课)的基本活动项目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二、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一)记成功做法

(二)记失败之处

(三)记教学机智

(四)记学生问题

(五)记学生见解

(六)记学习心得

第四节 一个专题式集体备课的典型案例

⑤ 评析。

第四讲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一、备课是否等于背课

二、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

三、备课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过分强调中高考指挥棒

五、重预设,轻生成

六、只关注课前备课,忽视课后备课

七、知识陈旧,思维定式缺乏时代感

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缺乏具体化

二、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

三、重即时目标,忽视长远目标

四、重预设性教学目标,忽视生成性目标

第三章

教学内容分析

一、过分依赖课程标准和教材,忽视学生实际

二、强调学科,忽视学科整合

三、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

四、是教教科书,不是用教科书教

第四章

学情分析

一、只重教材分析,缺乏学生起点状态分析

二、只有教学内容传授分析,缺失学生接受能力分析

三、侧重学生年龄特征,轻视个体差异分析

四、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六章

课件设计

一、什么样的课适合使用课件.二、什么样的课件是高效的

1.教育性 2.科学性 3.艺术性 4.交互性 5.最佳组合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 CAI 课件制作途径 1.合理选取 2.适当使用 3.恰当呈现

四、教案有无标准格式

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一、集体备课的形式化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

三、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四、备课考评标准的误区

第二讲

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电功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的难点内容。它是在理解电功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概念,电功率不仅是在已有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实际应用,也是整个初中电学知识的综合和总结,而且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并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初中物理考查概念和规律的热点,又是考查能力的热点。

第三讲

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初中“电与热”学习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即:第一部分“电与热”的深层次理解;第二部分“电与热”的教学策略与实施;第三部分“电与热”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

从六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对于学生猜想的处理; 3 转换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4 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5 对探究活动的组织; 6 对探究结果的评价。

第四讲

初中物理“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密度作为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是初中物理课标中“物质的属性”中的重要内容。学习密度既是质量知识的延续,是对各种物体、微粒和场等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物质的进一步地深入的探讨,也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第五讲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

评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的折射的应用之一。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第六讲

第一章 为什么需要做教案反思与研究

第一节 教案的含义

一、教案的基本含义

(一)教案的含义

所谓教案,也称课时教学计划或课题教学计划。

(二)教案的现代特征

第一,优秀教案能体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第二,优秀教案针对性强。

第三,优秀教案的创新点突出。第四,优秀教案具有深刻性。

第五,发展性。

第六,动态性。

第七,开放性。

(三)教案与备课的关系

(四)教案的类别

一、教案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是 指导性;

其次是 操作性;

再次是 预演性;

第四是 突显性;

第五点是代表性; 第六点是实效性;

第二节 教案反思的基本意义与基本作用

一、教案反思与研究的基本意义

二、教案反思的几个阶段

(一)教学反思的一般环节

1 .具体经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

(二)教案反思的三个阶段 .课前的教案反思,旨在再次明确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中的教案反思,旨在调控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的教案反思,旨在提升经验、凝练出智慧,形成共性规律

三、教案反思的基本作用

(一)课堂上的教案反思可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确保预期的教学目标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后对教案进行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对于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凝练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十分有效。

(三)对教案的反思,能够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

(四)教案反思可以给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五)教案反思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第三节 教案反思、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

(一)教师的成长具有其内部的特定规律

(二)外在理论内化与物化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三)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反思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三、教案反思在教学反思中的特殊作用

(一)深入学生中,与学生换位,反思教案设计、实施的问题和成效。

(二)在与同行的教案比较中反思自我。

(三)在与专家、名师的针对性交流中反思自我。

(四)在教案的课后反思中质疑教科书,提审自己的教科书评判意识和能力。

第二章 教案反思做些什么

——教案反思的内容

第一节 教案反思内容的类别

一、课前的教案反思

二、教学中的教案反思

三、课后的教案反思

(一)记教学中的 “ 得 ”,特别是“亮点”

(二)记教学中的 “ 失 ”,特别是“败笔”

(三)记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四)记学生存在的问题

(五)记教学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六)记教案的改进

第二节 教案反思的内容

一、反思教科书处理的得失

二、反思教学环节设计

三、反思教学细节

四、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五、反思教学得失

六、反思教学机智与课堂生成

第三章 怎样做教案反思

——教案反思的方式方法

第一节 教案反思的基本形式

一、说课

二、评课

三、再备课

第二节 教案反思的重要形式

一、写教后记

二、写反思日记

三、形成教案档案

四、同课异构活动

第三节 教案反思的方式方法

一、教案反思的基本方法

(一)自我调控法

(二)同伴监督约束法

(三)学生协助

二、教案反思的常用方法

(一)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反思教案设计

(二)从教师的自我感觉反思教案设计

(三)从同行的反馈反思教案设计

(四)从课堂实录反思教案设计

三、教学反思的书写形式

1、旁注。

2、点批。

3、总评。

4、串析。

第四节 教后记的写作技巧

一、教后记的基本要求

(一)要及时记

(二)要恒久记

(三)要记有价值的内容

(四)要有深入的思考

(五)要上升到教学科学理论的高度

二、教后记的写作要领

(一)总结精彩,发扬光大

(二)反思败笔,寻求矫正

(三)采撷火花,教学相长

(四)实录机智,凝成智慧

(五)品味心得,改革创新

第四章 教案反思的新作用

——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

第一节 从有效的提问反思教案的设计

一、如何理解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如何反思教案预设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调控提问的难度

(二)调控提问的频度

(三)调整提问的等候时间

(四)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

(五)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沉默率

第二节 从有效活动时间反思教案的设计 第三节 从有效的课堂参与反思教案的设计

一、课堂参与的含义及其意义

二、在教案反思研究中针对课堂参与进行反思的渠道

第四节 从课堂教学结构反思教案的设计

一、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过程与结构的最优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节 从课堂的随机生成反思教案的预设

一、准确选择预设内容,预测生成的内容

(一)需要提前精心预设的内容

(二)需要随机生成的过程

二、针对预设、生成的教案反思的基本内容

(一)反思预设的充分性、合理性

(二)机遇把握的贴切性

(三)反思生成的实效性

(四)反思预设、生成的内容与学科的吻合程度——不同学科生成与预设的策略有所不同

第五章 教案反思的新作用

——凝练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第一节 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

一、教学风格的含义

二、教学有哪些风格

(一)理智型教学风格

(二)情感型教学风格

(三)自然型教学风格

(四)幽默型教学风格

(五)技巧型教学风格

三、教案反思、课后反思与教学风格的凝练

(一)教学风格形成的几个阶段

1、摹仿性教学阶段;

2、独立性教学阶段;

3、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的教学阶段。

(二)教案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为什么课堂实际发生的与教案的设计不一样

一、我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有特色吗

(一)教学环节有特色吗

(二)教学语言有风格吗

(三)教学氛围有特色吗?教学机智把握的如何?

二、是预先设计的还是课堂生成的

(一)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本领如何

(二)生成与预设有多大出入

(三)成功的预设可以提升出一般规律吗

(四)成功的生成还可以再现吗

第三节 我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在这里

一、顺应学生 不拘一格

二、收放有度 以情揽胜

三、大巧若拙 凸现学生

四、大气磅礴 潇洒自如

第六章 教案反思的新作用

——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

第一节 对比预设教案与生成实况看新的学生观 第二节 对比预设与生成看新的课程教学观

一、我的教案预设体现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教学观的基本类别

(二)不同的教案预设往往体现着不同的教学观念

二、我的教案预设体现了怎样的课程教科书观

三、反思教案的预设与生成需要关注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状态。

第三节 对比预设与生成看好课的分析目的

一是检验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 二是检验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是检验任课教师(教案设计者)的教学特色和个性风格; 四是检验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和把握教学基本功的实际水平。

第四节 从典型教案到案例知识与教学智慧 ——教师教学知识分析

一、我的案例知识知多少 ——这次的教案设计与实施能提供哪些案例知识

二、别人的类似教案能给我哪些启示 —— 学会做案例的对比研究

三、我的教学策略运用得如何 —— 学会课堂诊断

第七章 三次备课两次反思

——教师进行教案反思的典型个案分析

第一节 一位名师成长的成功经验

——上海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的“三次备课”

一、“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的基本流程

第一次备课 —— 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第二次备课 —— 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第三次备课 —— 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二、于漪 精益求精的备课风格 简析

(一)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科书

(二)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一位小学教师的亲身经历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案例分析 : 情境式的数学概念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尝试

(一)选取样本

(三)选择课堂观察技术,准备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四)进行教学观察

(五)开展课堂细节分析

(六)执教者进行的第一次反思

(七)解决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行为跟进

(八)三次备课的成效

第七讲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意义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二)中小学教学存在着严重忽视课程标准的倾向

二、内涵

(一)关于教学的目标定位

(二)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四)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

三、注意事项

第八讲

师德与师爱

一、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二、师爱-令人崇敬的师德之魂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三、公正-令人信任的师德要素

(一)教育公正的含义及理解

(二)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

四、师能-不可或缺的师德支撑

(一)以高度的创造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能力

(二)通才型的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

(三)精湛高超的专业水平与本领

(四)健全、向上的心里素质与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九讲

第一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目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过程

1.探究模式 2.体验模式 3.交往模式 4.活动模式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主动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评价

1.评价的过程性 2.评价的多样性 3.评价的激励性

第十讲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一、备课是否等于背课

二、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

三、备课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过分强调中高考指挥棒

五、重预设,轻生成

六、只关注课前备课,忽视课后备课

七、知识陈旧,思维定式缺乏时代感

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

一、教学目标缺乏具体化

二、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

三、重即时目标,忽视长远目标

四、重预设性教学目标,忽视生成性目标

第三章

教学内容分析

一、过分依赖课程标准和教材,忽视学生实际

二、强调学科,忽视学科整合

三、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

四、是教教科书,不是用教科书教

第四章

学情分析

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一、只重教材分析,缺乏学生起点状态分析

二、只有教学内容传授分析,缺失学生接受能力分析

三、侧重学生年龄特征,轻视个体差异分析

四、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五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教学过程,忽视学习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化、形式化

三、缺少反馈环节和教学反思的设计

第六章

课件设计

一、什么样的课适合使用课件

1.多媒体课件地位 —— 辅助教学

2.课件使用的重点 ——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课件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各取所长

2.分析实际情况,适当使用

二、什么样的课件是高效的

总结课件制作的理论与实践,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教育性

2.科学性

3.艺术性

4.交互性

5.最佳组合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辅助功能,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课件的使用目的2.呈现信息量要适当

3.内容、形式须统一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 CAI 课件制作途径

1.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目的2.教学设计是关键

3.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合理选取

2.适当使用

3.恰当呈现

第七章 教案撰写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案观

1.实现教案一本多用的功能

2.体现教案个性化的形式

3.应用教案设计开放化的理念

4.达成学生自主化的学习

5.教后经常化的教学反思

二、应该写简案还是详案

好教案应具备的特点:

第一,好教案要体现反思性。

第二,好教案要有针对性。

第三,好教案要有创新性。

第四,好教案的深刻性特点。

教案编写应做到有详有略,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教学中最值得探究的地方应该详写

2.教学中最具个性化的内容应该详写

3.教学的具体步骤和细节可以略写

三、教案有无标准格式

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4.设计教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5.设计好板书、板画,制作好电子教案或课件。

四、电子教案能否取代传统教案

电子教案扩展了传统教案的作用范围,同时兼具便于修订、传输、携带、保存等优势,在教学活动中日益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1.电子教案的制作工具

2.电子教案制作步骤

3.电子教案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团队合作

(2)技能培训

(3)交流总结

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一、集体备课的形式化

1.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2.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3.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4.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关系 1.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2.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3.方法和目的的关系

解决策略:

1.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2.建立二次备课制度

3.一切无绝对,要视“校情”而定

三、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1.加强学习,提高对备课的认识 2.减轻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3.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备课实效

4.鼓动写教后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

四、备课考评标准的误区

1.定期检查教案,除期初、期末检查外,每月检查一次。

2.每次由教务处组织,分管各学科的学校领导或教研组长参与,进行检查。

3.检查评分方法:

4.检查结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对每次检查评为差的,除给予批评外,必须返工重备。

解决策略:

1.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4.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5.评价对象的层次性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笔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学习笔记整理

第一讲 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1、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的,自己的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而是像陶行知那样把教育事业当作“一大事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自觉担负起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教师要树立为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不仅要怀有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持有深沉的爱,还要把为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树立为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二、热爱祖国使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动力源泉。一个教师只有对祖国的爱,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前途和命运统一起来,才能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教师热爱祖国要具体体现在热爱教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爱国主义从内涵上来看,有三个层次:首先表现为一种情感,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这种情感随着理性的认识要升华为爱国思想,最终要转化为爱国行为。

人民教师强烈的爱国之情,则表现为深深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教书育人,竭尽全力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四、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遵纪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如果说道德是人格步入高尚的阶梯,那么,法律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遵纪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教师的法纪观念如何,不仅反映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直接影响着培养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人。08 师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现实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羞辱学生,体罚甚至变相体罚,不尊重家长,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和心灵虐待。给整个教师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实际上国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 第十七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违法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它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但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不但是学生自身的,也是关涉教师的;不但是现时的,也是未来的。一些正直善良的教师发出呼吁:“为了不让我们的教育蒙羞,是到了正视教育体罚的时候了。”、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教育教学要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当前,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出台了不少,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等。从某种意识上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 “ 执法 ”。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合法、规范、严谨,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知法、守法和不违法。

第一,知法。教师首先要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一切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行为的专门法律。

第二,守法。依法执教要把法定的职业规范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法律为尺度,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教师职业行为选择。

第三,不违法。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行为选择如果不符合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第二讲 备好课――教学设计(小学)

一、自主课堂与教学设计

首先就自主课堂的形式而言,自主课堂改变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而倡导学生勇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其次就自主课堂的实施过程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三、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独特性。

二、合作课堂与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是新课程是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通俗称呼。

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课堂活动、结构形式。合作学习有学习操作者和学习检查者两种角色。分别有学习小组的学习个体轮换扮演。合作课堂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

积极互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要求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其所在的小组成员伙伴的学习负责。

第二点就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合作学习还应该强调个人责任。

三、探究课堂与教学设计

一、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再探究

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是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体

三、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

四、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是探究、应是互补的设计

四、开放课堂与教学设计

我们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所具有的非凡意义。

首先,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认识到今天的教育,不应再是筛选适应教育的少数人的工具,而要成为适合于所有受教育者全面提高素质的途径

其次,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第三讲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一章 备课概论 第一节 备课的含义

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 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

二、与备课相关的概念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备课与预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是必要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

三、备课的新含义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和谐发展。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

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

第二节 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备课的作用

首先,是指导性,其次,是统整性,再次是操作性,第四是预演性,最后是突显性,二、备课的内容

教案是备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一)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

1.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 2.多数教案有教学条件的准备。3.有重点难点分析。4.明确的教学程序设计 5.有专门的板书设计。

(二)备课的基本内容

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2.研究教材。3.研究学生。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7.制定教案。

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三节 备课的基本要求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发现式学习。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七、问题设计要精当

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

十、练习设计要精当

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不仅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而且要设计一些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通过备课,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

首先,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并对照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和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堂行为准则。

其次,通过钻研教科书,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

再次,通过研究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已明确在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

最后,通过备课,把人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章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课程标准对备课的作用

一、课程标准及其作用简介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的内容涉及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命题评价、资源开发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国家课程标准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三)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四)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五)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从文本课程走向理解课程——从课程标准到备课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具有五个不同的层面:理想课程、文本课程、理解课程、实施的课程与经验课程。

(一)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建议是备课的重要参考

(二)课程标准是评价的借鉴,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是教案设计的重要来源

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三)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

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参考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课程标准的信息

——一标多本带来的问题与机遇

一、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对其内容与特征的定位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备课的基本出发点

学。

课程标准持有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教科书应当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教科书的基本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最直接材料。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要求

研究课程标准的有关建议,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揣摩教科书编者的意图。甚至可以评判编者的意图的正误。

三、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可以借鉴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包含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给出的结合具体事例的评价建议,可以直接运用到教案的设计之中。

四、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课程标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不仅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而且给出了比较细致的案例描述。

第三节 误读课程标准的典型个案分析

【案例呈现】误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种种现象

在备课中,这种现象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

(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第三章

第一节 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分析

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 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再次,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书,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最后,教师能够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主动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资源。

综上所述,科学地研究、评价、选择和使用教科书,深入分析、整合和开发教科书,就成为教师教科书素养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集中表现为合理解读教科书素材,

一方面,对于课程来说,合理解读(进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是提高课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追求个人的专业发展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一、教科书解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1:仅在直观素材的表面“做文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误区2:将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隐喻”式呈现方式显性化、成人化 误区3:误解生活情景背后的学科含义

二、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途径

(一)基本方法

1.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2.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意。

3.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重新组合,再生现有的直观素材。

这是教育公平的微观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工作。 4.利用教学机智随机生成新的直观素材。

(二)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几条基本策略

1.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

2.立足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全面发展,把握机遇,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新的素材 3.重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4.建立科学实用的教科书解读机制,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配套用书在内的教学资源库

第三节 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

当前,针对教科书开展的研究,不仅针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更集中在教科书的教育性上。随着国家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实行,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各具特色的教科书应运而生。

二、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其中,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主要采用的方法。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细致地突出事物或事理特征的说明方法。

(二)内容分析法

在教科书文本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主要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问题或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研究和测定这些因素,判定出对这一综合问题或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三、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

在对教科书文本的社会性、教育性、特色进行研究时,人们通常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结构与特色三个方面展开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的维度

1.内容难度

所谓教科书的内容难度,简单地讲就是内容的难易程度。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反映了课程内容的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结构特征,是从度量的视角刻画课程组织的逻辑关联。课程的内容难度正是对内容的深度、广度、时间的综合反映。

2.设计风格

教科书文本的课程设计风格往往决定着教科书的发展方向 3.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

一般地,影响内容容量的因素主要有:(1)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2)内容的教学价值。(3)教学对象的整体水平,此外,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学习时间等,也是影响课程容量的因素。

4.编写体例

不同的编写思想、编写理念,常常造就不同的教科书编写体例。5.呈现风格 一般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研究,可以具体体现在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概念呈现方式方式、版面呈现方式、语言呈现方式等等诸多方面。

6.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综合性是课程综合的属性,意味着课程综合的程度,有时也称为课程内容的整合。、(二)教科书文本的组织结构分析的维度

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一样,教科书文本的结构同样也是影响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教科书文本特色分析的基本思路

教科书文本的特色与“亮点”是提升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加速器”。

第四章备学生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第一节 备学生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一、在备课中备学生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三)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二、备学生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三、备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

(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备学生的能力

(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

第二节 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基本方法

一、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作为教学的起点

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二、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要求

(一)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二)设计课堂练习分层

(三)设计作业分层

三、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中获取教学的信息

四、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有备无患

(一)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

(二)学生难懂的内容

(三)学生疑虑的内容

(四)学生易错的内容

(五)学生激动的内容

(六)学生易忘的内容

第三节 研究学生的若干技能技巧

一、研究学生的几个技巧

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二谈,即座谈了解。三聊,即个别谈话。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五察,即察言观色。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

“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

“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

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

第一节 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

一、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内容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分清主次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四)精心编排例题、习题与有关的实践活动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参照教学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广泛翻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训练材料

三、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备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教学模型、校园设施等等)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材料,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般来讲,备课的工作程序是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进行的。

(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通常由同年级的教师在钻研教学标准,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个人草拟,再进行集体讨论修订,力求做到进度、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的统一。

(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须要结合每节课的实际,编写出每节课的教案。这是备课的核心工作之一,下节将集中分析。

第二节 实用的教案格式

一、中小学教案的基本内容

(一)设计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即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

(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附设计说明。

(四)设计教学评价。

主要反思的问题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分析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五)编写出教案。

中小学备课报告编写的格式,一般有课时教案、表格、流程图等几种形式。

二、中小学实用教案的格式

但不管哪一种教案,都包括下列两项内容:一是说明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二是拟定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计划。

第三节 教案设计的若干实用技巧

一、把握教学细节的设计

(一)进行设计问题情境

同样地,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在知识上的交流过程,还是情感、意志交流的过程。

(二)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精心设计学习的反馈与调控

良好的学习反馈与调控,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

二、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当前,中小学集体备课一般是按照“定量主备 定人主讲 集体评议 完善共享 复备教案 课后反思”的步骤来进行。此时,尤其要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三、与学生一起备课,在教案中体现学案的风格

与学生一起备课,让教案体现学案的风格,这也是提高备课实效性的有效技巧之一。

(一)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二)将发言权交还学生,边教边改,边改边创

(三)让学生拥有教案编撰权

第六章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第一节 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认识层面的误区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

1.在内容上要找准重点和难点 2.教师要了解的知识面不能仅限于教材 表现之二:备课=背课

表现之三:备课就是抄已有的教案

1.不加思考,照抄名师教案 2.改头换面,重整旧案 3.大刀阔斧,化繁为简 4.直接拿来,照本宣科

二、归因分析

(一)个人理解上的误区

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

(二)传统观念的演习——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观念的演习

第二节 管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现象之一: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现象之二: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现象之三: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现象之四: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二、简单化,形式化

一是模式化,即所谓的完整性。;二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三是备“死”课不备“活”课,强调的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等习惯,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

三、对策分析

针对集体备课的困惑,正确把握集体备课的良性化发展,避免形式化,追求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是当前集体备课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个人钻研——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

个人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基础。

(二)求同存异——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 

(三)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 

(四)制度建设——集体备课的有效保证

定地点,即固定集体备课的地点,一般安排在年级组办公室进行,这样便于集体备课及时开展; 定课题,即每次备课组集体活动应先拟定讨论课题;

定中心发言人,即每次备课组活动应有一位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事先初步拟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讨论主题。第三节 技术、操作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对备课的基本方法把握不准

二、对备课的技术把握有误

(一)误读课程标准,误读教学目标

(二)误读学情

反思: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

(三)忽视或误用课程资源

(四)误读教学方式转变

总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克服备课中的困难和盲点,走出误区,才能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七章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

第一节 一篇教案的形成过程分析

一、教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停留于以往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等结果性目标上,而是全面考察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

(二)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关注几个要点:

—是关注学生的起点,二是关注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三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四是研究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得出有关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结论)→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

(四)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五)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二、新理念下的中小学教案设计的详细过程例说

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1.结果性目标 2.过程性目标

(二)第二步: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因此,这节课可以采取以现实生活为实际背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学生活动大致分为四部分: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生活中收集数据;课堂上整理数据(选择制作统计图);根据统计作出决策。

(三)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 第三环节:[练一练]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四)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五)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教案的编写过程,既是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分析的过程,既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反思问题,以便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第二节 影响备课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制约教案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性

所谓目标准确,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三)学情分析的准确性

(四)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五)问题设计的恰当性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变成备课的重要工作,尤其在今天强调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今

(六)教学细节考虑的周密性

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

(七)学习方法制定的适切性

因而,备课质量也受制于学法的适切性。

(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当性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

(九)资源与教具准备的充分性

(十)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

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提高教案质量的若干对策

(一)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

(二)精心设计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第八章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

第一节 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与价值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

同课异构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学研究活动。

(三)合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似乎是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属于教学机制和课堂调控技术与艺术问题。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课堂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1.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2.教学过程与结构的最优化

二、同课异构的操作方法

(一)坚持“同课异构”教研日制度

按“三定三有”(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执教者;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的要求,学校教研组每双周的星期四下午、片区中心组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下午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二)开展校内、校际、片际、城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三)构建“同课异构”教研网络平台

(四)“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专题化

(五)以课题引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

(六)组建“同课异构”教研指导专家队伍

(七)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八)建立“同课异构”教研激励机制

三、应用同课异构开展教研活动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三位语文教师同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节课看同课异构的应用

(二)从三位数学教师同上“有理数负负得正法则”一节课看同课异构的应用

为了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结果(教案)对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笔者在2006年开展了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不同呈现方式的对比实验,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同课异构”。

提高备课水平的方法很多,案例知识的积累对于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一、案例知识及其作用

在教师的知识构成中,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的教学案例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二、备课活动中的案例知识

(一)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典型案例

1.反映学科课程核心目标与学科属性的典型案例 2.反映对课堂教学不同理解的典型案例

3.反映不同课程教材观下的典型案例——平行四边形

(二)课堂操作的精彩案例

三、案例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

案例知识的积累没有统一的方法,但是案例知识的积累确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这就须要了解案例的基本要素以及几类案例的基本途径。

(一)案例的基本要素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② 背景。②主题。③细节。 ④结果。 ⑤评析。

教学案例的形式与基本结构:案例背景;情景描述;案例分析;反思与研究。

(二)积累案例的基本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保持一双慧眼,用比较的眼光、批判的思维观察已有的教案,都是发现和积累案例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发人深醒的故事,配上精彩的点评,就是一篇精彩的案例。

其实,案例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第三节 对教案的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再备课)的基本活动项目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二、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教后记是活页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

(一)记成功做法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二)记失败之处

(三)记教学机智

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四)记学生问题

(五)记学生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记学习心得

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四节 一个专题式集体备课的典型案例

首先,全体教师围绕朗读教学,一起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分析研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查询有关的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结合本校实际,确定一个具体的案例,具体分析小学朗读教学究竟如何实施教学才是合适的。最终选定的主题是“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节课。

其次,围绕这节课,教研组长组织集体备课,大家共同研讨,制定出一个合适的教案。

再次,在开公开课的前一天,教研组长组织大家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执教教师,并安排两名教师作为课堂观察记录员和学生访谈执行者,负责作课堂实况记录以及课后学生的访谈。

最后,在观摩教学进行之前,执教教师必须先说课,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教,自己预设的教案在哪些方面有调整和改动;而后,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两位协助的教师进入课堂现场,其他观摩教师以及外请的专家现场观摩;课后,马上进行执教教师的自我评课,同伴点评,专家点评;活动结束,由教研组长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特别是形成与朗读教学有关的系列案例材料,并拟定下一次活动的主题。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论坛、学术沙龙等,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沙龙”,可以以每期一个专题(如新课程“新”在哪里、新理念在我的课程中:一个成功之例、教学病例诊断等),人人参与,互动研讨,集思广言,以平等的对话,引起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还可举办“教师读书与教学资料检索活动”,由教科室与工会来联合启动。

第四讲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一、备课是否等于背课 备课不等于背课。

第一,备课与背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一。第二,对补充资料的运用态度不一。

第三,对他人之见的撷取方式不一。【解决策略】

1.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课 2.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

二、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 【点 拨】

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所谓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解决策略】

1.教师须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2.教育管理者须要改革备课评价观

三、备课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 【点 拨】

教育是极富个性的事业,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解决策略】

1.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式备课方法,成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思考者 2.要克服绝对相信教学参考书的盲目崇拜意识,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创造者 3.须要不断完善备课方式的评估规则

四、过分强调中高考指挥棒

因此,基础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解决策略】

1.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须出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中高考大纲 3.学校管理体制需要与新课程精神相配合

五、重预设,轻生成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解决策略】

1.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少设定,多设想 2.在备课构想中渗透应变策略

六、只关注课前备课,忽视课后备课

课后总结也称课后备课或教学后记,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点 拨】

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解决策略】

1.教师课后备课的内容

(1)对课前备课的全面反思总结

①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思。②对教学内容的反思。③教材处理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可适度分析。④对教学过程的检视。⑤对人际关系的反思。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反思。⑦对学生情况认识了解程度的评价。⑧对课堂管理的反思。(2)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全面反思总结 2.教师课后备课的方法

课后备课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1)横向性反思总结(2)纵向性反思总结(3)综合性反思总结

七、知识陈旧,思维定式缺乏时代感

“终身教育”口号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个人时刻准备充电,以免被时代所抛弃。教师更应如此。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教师自身感觉教学越来越熟练,从而丧失了再学习的主动性。【解决策略】

1.修炼专业,丰富备课资源 2.共享信息,拓展备课空间 3.消化吸收,贵在创新

4.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 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缺乏具体化 【案 例】。【解决策略】

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相对应,教师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法陈述教学目标,以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1.行为目标的 ABCD 陈述方法 2.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法 3.表意性目标的陈述方法

二、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 【解决策略】

1.课堂上渗透隐性教学目标 2.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三、重即时目标,忽视长远目标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所谓即时目标是指具体的某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当堂完成的目标。【解决策略】

1.把握教学目标的收敛性与开放性 2.关注即时目标与关注长期目标并重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四、重预设性教学目标,忽视生成性目标 【解决策略】

1.教学目标必须保留预设的框架 2.教学目标必须保留生成的空间

3.如何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生成性 第三章

教学内容分析

一、过分依赖课程标准和教材,忽视学生实际

1.传统的教案设计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权利参与其中 2.如何让教与学不再是两张皮 ——“ 两案合一 ” 【解决策略】

捕捉学生的“疑问”和“差错”。、捕捉学生的“创见”和“意外”。

二、强调学科,忽视学科整合

当代知识创新或知识增长的特征表现出:知识的增长已经从分科式的增长转变为综合式的增长,新的知识 1.课程整合就是将原有的几门相近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课程; 2.课程整合在新课程中的表现就是设置了几门综合课程; 3.课程整合是各种知识之间的拼凑与叠加; 4.课程整合只是学科间的整合。【解决策略】 1.嵌入式: 2.延伸式: 3.缝合式: 4.重组式:

三、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

目前中小学教师备课往往过多地强调教材,忽视课程资源开发。

资源不仅可以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还可分为自然性资源、社会资源及人文性资源。【解决策略】

教师要认真备资源意味着不仅要备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要备书本这些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即“超文本”材料;不仅要备书本知识、还要备教师经验性知识、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材上预设的结论性、事实性知识,更要重视复杂多变的课堂上师生积极探究而生成的新知识。

四、是教教科书,不是用教科书教 【解决策略】

所以教师要下苦工夫去钻研教材。再次,要下苦工夫钻研学法。第四章

学情分析

一、只重教材分析,缺乏学生起点状态分析 【解决策略】

1.重新认识学生

2.钻研教材,把握好“逻辑起点”

3.要关注“现实起点”,机智调整“教学进程” 4.找准教学起点,进行有效设计

二、只有教学内容传授分析,缺失学生接受能力分析 【解决策略】

1.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由“学会”为“会学”。2.分层设计,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 3.设计操作情境,促使学生有意义接受

三、侧重学生年龄特征,轻视个体差异分析 【解决策略】

1.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并利用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

3.设定多维目标,在不同层次上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发展

四、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 【解决策略】

通过教师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学生面对要求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学生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这是真正从内心感到需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四、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 翻开教师的教案,三维目标写的都很好,我们不仅有这样的疑惑,这些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是教师“教”的需要还是学生“学”的需要?是教师想象出来的还是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 【解决策略】

通过教师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学生面对要求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学生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这是真正从内心感到需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化、形式化

1.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往往忠实于自己预设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往往只从教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课堂设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

2.片面强调一堂课要完整,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无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生怕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不从实际出发,备课时,一味地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的教案集或对别人的教学程序、模式不加分析就简单照搬,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灵魂,教案成了《教师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课堂教学形成千篇一律的模式。4.对学生个体差异考虑不够,套用一种模式,灌输性太强。【解决策略】 1.总体思路

2.具体实施方案

(1)教师备课形式:不拘一格,(2)备课指导思想:备课不妨粗一点,(3)备课过程:体现学习即探究,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倡宽松、开放,让学生有施展的空间。过程宜粗不宜精,留有调节的余地。

(4)教学方法:提倡多案法,(5)课前计划不能过于充分:

三、缺少反馈环节和教学反思的设计 1.对反馈信息的麻木

2.备课虎头蛇尾,重课前备,轻课后备 3.不注意随时补充教学信息和教学后记 【解决策略】

1.在反思中提高

2.反思性备课策略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 6.(1)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2)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教学实践 —— 反思备课的基础

(3)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评议 —— 反思备课的催化剂(4)着眼未来地反思教学实践 —— 反思备课的关键

(5)持之以恒地撰写反思笔记和教学后记:反思备课的精华 一般记以下内容:

a.教学中的体会。b.教学中的失误。c.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d.教学中学生的见解。e.教学再设计。第六章

课件设计

一、什么样的课适合使用课件.【点 拨】

1.多媒体课件地位 —— 辅助教学

2.课件使用的重点 ——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解决策略】

1.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各取所长 2.分析实际情况,适当使用

二、什么样的课件是高效的 【点 拨】 1.教育性 2.科学性 3.艺术性 4.交互性 5.最佳组合 【解决策略】

1.明确课件的使用目的 2.呈现信息量要适当 3.内容、形式须统一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 CAI 课件制作途径

因此在保证 CAI 课件能够辅教的前提下,还须选择一种较省时省力的课件制作途径。【点 拨】

1.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2.教学设计是关键 3.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 【解决策略】 1.合理选取 2.适当使用 3.恰当呈现 【点 拨】

1.从“师本设计”到“生本设计”的角色转变 2.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的多维思考

3.从“一般性设计”到“理念性设计”的基本建构 【解决策略】

1.实现教案一本多用的功能 2.体现教案个性化的形式

3.应用教案设计开放化的理念 4.达成学生自主化的学习5.教后经常化的教学反思

二、应该写简案还是详案 好教案应具备的特点:

第一,好教案要体现反思性。第二,好教案要有针对性。第三,好教案要有创新性。第四,好教案的深刻性特点。.【点 拨】

1.教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2.教案的设计应当面向学生全体,具有开放性

3.教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体现生成性 4.教案应渗透学法,蕴含预测性

5.教案应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 【解决策略】

1.教学中最值得探究的地方应该详写 2.教学中最具个性化的内容应该详写 3.教学的具体步骤和细节可以略写

三、教案有无标准格式 【资料卡片】

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4.设计教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5.设计好板书、板画,制作好电子教案或课件。【点 拨】

1.教案编写要求 2.教案内容要求

教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案封面(2)教案正文(3)课后分析 【解决策略】

1.教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2.“隐性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3.“0”教案释放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 4.用“学案”代替“教案” 【点 拨】

电子教案一般有两种用途 : 一是用于教师备课,二是用于课堂教学。用于教师备课的电子教案可以说是纸质教案的电子版形式,而用于课堂教学的则可以看作课件。【解决策略】

1.电子教案的制作工具 2.电子教案制作步骤(1)教学设计 :(2)素材收集 :(3)美化加工 : 3.电子教案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团队合作(2)技能培训(3)交流总结

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一、集体备课的形式化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案 例】

1.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2.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3.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4.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资料卡片】

1.以解决常规教学问题为主的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 2.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 3.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的集体备课活动 【点 拨】

1.“集体”是个什么概念?

2.非经集体准备不可的“课”,是个什么概念?是

3.前者为集体备课的客观条件,后者为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解决策略】

1.摆正自身位置,主动参与集体备课 2.积极交流,在讨论中成长

3.建立备课组,促使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

1.对个人备课,要不要加以规范,对个人备课规范的限度是什么?如何使个人备课不致放任自流而又不束缚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2.集体备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能够解决或在个别交流中能够解决的问题,还是着重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个人在备课中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资料卡片】

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关系 1.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2.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3.方法和目的的关系 【点 拨】

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围绕教材来备课,集体备课优势明显,而如果围绕学生来备课,个人备课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我们并不能因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就作出集体备课是新事物的判断,在实践中,更不能否认个人备课的价值而大力提倡集体备课甚至是网络备课。【解决策略】

1.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2.建立二次备课制度

3.一切无绝对,要视“校情”而定

三、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解决策略】

1.加强学习,提高对备课的认识 有效的学习形式有三种:(1)讨论法。(2)实例法。(3)榜样法。

2.减轻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3.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备课实效

4.鼓动写教后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

四、备课考评标准的误区 【解决策略】

1.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倡导教师自评方式

(2)革新管理者的评价方式(3)推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定时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2)检查与听课结合。(3)查阅与考查相结合 5.评价对象的层次性 第五讲科学备课

第一章 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

一、行为塑造:行为主义学习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常用S—R加以表示。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1.使学生积极反应。2.制定小步子。3.教师要及时反馈。4.自定步调。

5.使学生尽可能地作出正确定反应,使错误率较低到最小限度。程序教学可借助多种不同的媒体来实现,如电动教学机,程序式课本,电子计算机等。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亦成为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设计的理论依据。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认知结构:认知主义学习论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所以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是整体性的质变过程。这个流派的典型学习理论代表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在认知结构学习论中,由于布鲁纳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从事物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故而布鲁纳的学习论被称为发现学习论。布鲁纳强调,教师最重要任务是配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原则,从而整理统合,组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只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会有价值,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学校主要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只有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才发生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意义接受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应用指导】

1.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2.先行组织者策略。

3.注意将分化后的知识前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贯通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4.诱导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归纳规律,培养他们的微观上的细微发现能力。

5.遵循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重启迪的精神,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手脚,要以暗示和启发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三、情感体验:人本主义学习论

人本主义强调要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等因素,认为学习需要整个人都投入其中,也就是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习材料之间,都要有充分的情感交流。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罗杰斯认为,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四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总之,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不过,罗杰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是言过其实的。既然我们对人本主义学习论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价值的独到见解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将其渗透到实践教学当中呢?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2.重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3.教师要辅导学生了解并接纳自己,了解群己关系和社会规范、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自己的前途,建立适当的价值观念。

4.加强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教育。

5.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者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下面简单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 1.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1.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1.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

2.教师不仅仅要熟练掌握作为学习主题基础的规则,还必须能够提供探讨这些规则的各种方式。3.不同学科领域可以允许学生在主题内容的探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自由,4.教师要注意具体的教学技巧(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适合于建构主义模型。5.教学设计要符合情境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复杂的策略去支持学生的个人理解。6.合作学习。

7.学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8.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评估方式。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了解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对于如何写好作文,我有很大的感慨: 1.自掘题源 2.协作构思 3.自主评改

打破教师垄断,促进自主写作,让学生像破笼的鸟雀一样奋飞!(鲁万程)

第二章 现代学习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

一、行为强化: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制作纸风车》教学谈

教学步骤:

1.演示风车,激发制作兴趣。2.观察风车,发现制作材料和方法。3.模仿制作,探讨纸风车的制作技巧。4.独立制作,巩固制作技巧。5.鼓励创造,发展制作技能。1.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实质 2.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功能

对于客观事实的介绍,比如概念的形成、事实的获取等,采用行为主义方法是比较适合的。1.教学准备设计

2.教学程序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二、认知建构: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的实质 2.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的功能

(1)语义知识的有意义学习,(2)学习策略的学习,(3)学科知识技能的复杂应用,1.教学准备设计 2.教学过程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资料卡片】

加涅的九段教学法

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九段教学”策略,其通常为9个教学事件,但这个策略相当于一个“骨架”,其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多种活动引入,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示例及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

三、价值形成: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特别关注教育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2.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

3.关注认知设计与情感设计的并重、协调,注重学习氛围、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创设,促进学生无压力无威胁的学习。【应用指导】

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主体作用的发挥 2.协调师生关系,重视情感性因素的作用 3.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影响 4.主张合作学习,重视协作式的情感支持 【资料卡片】

1.尊重孩子的“需要” 2.激发孩子的兴趣 3.课堂注重“溶情于文”

四、主体生成: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

建构主义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客观主义的学习理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理论点拨】

1.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实质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主张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并包含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而形成的意义建构。2.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功能

1.建构主义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强调实践性经验的建构,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3.开放式的学习将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树立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应用指导】

1.教学准备设计 2.教学过程设计 1.2.3.4.5.熟悉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掌握认知工具。

应用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抛锚策略、认知学徒策略、建模策略、支架策略、自上而下策略等等。营造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管理与帮助。

3.教学评价设计 【资料卡片】

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六讲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第一篇 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与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马云鹏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把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提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4.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成功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二、关于数学的意义与作用

1.数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数学和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2.数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标准》强调了数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3.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是现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关于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1.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通过具有现实性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能运用数学表示事物,进行交流。2.倡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关于数学教学与教师角色

1.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2.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五、关于评价改革

·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 ·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或学习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整体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内容,也促进数学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2.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手段 3.引入计算器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改革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1.学习观

建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生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发挥了一个基础的作用。

2.教学观

教学是一个相当基础的概念。

3.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4.教师观

教师要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怎样看待教师的角色、二、大胆实践,推动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的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对一期课程的反思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2.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研究(1)关注学生

第一,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也就说,要以学生为本 第二,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第三,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关注发展

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3)关注过程

首先要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三、学会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1.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如何激励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3.如何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4.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6.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 7.如何适当体现课程的弹性 8.如何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9.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探

第三篇:大理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远程培训作业

大理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远程培训作业

内容:日常教学中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学习完课程《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后,您觉得自己在学情分析方面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平常我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一、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1)学习兴趣:初中生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耐心不够。(2)记忆能力:大部分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但记得快忘得也快,重复不够。(3)思维特点: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1)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特点,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2)了 解学生的一般能力,如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

三、班集体的情况特点:全班学生在哪些能力方面发展得好一些,好到什么程度,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哪些能力比较薄弱,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等。

学习完课程《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后,我觉得自己在学情分析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改进:

一、分析的全面性不够,我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与爱好、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包括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影响、学习环境、身体情况等)等方面的分析。

二、分析的深度不够,如在班集体特点分析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何,上课发言率与发言面如何,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是喜欢教师的讲授法、探究式还是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教师应怎样应对等都未分析。

三、分析的连贯性不够,未能使学情分析贯彻到每一堂课,有时候忽略了学情分析。

第四篇:大理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学习笔记

大理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 学习笔记

洱源县右所中心完小 李 第一讲 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热爱祖国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一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要求。热爱祖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的,自己的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而是像陶行知那样把教育事业当作“一大事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自觉担负起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教师要树立为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不仅要怀有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持有深沉的爱,还要把为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树立为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处处为事业着想,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地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当代和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案例:陶行知的教育追求

陶行知自觉选择教育专业,放弃政治专业,与其共和国实现之途径——教育救国、教育建国、教育治国的社会观念不无关系。他不想跻身政界,选择教育为自己的立命之所,安身之处。陶行知的理想是建立民主共和国,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

二、热爱祖国使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跳蚤效应的启示 道理很简单,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动力源泉。一个教师只有对祖国的爱,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前途和命运统一起来,才能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祖国,没有社会主义,教师的个人价值就无法实现,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祖国的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成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把教育事业看成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甘愿为此奋斗一生。

三、教师热爱祖国要具体体现在热爱教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爱国主义从内涵上来看,有三个层次:首先表现为一种情感,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这种情感随着理性的认识要升华为爱国思想,最终要转化为爱国行为。人民教师强烈的爱国之情,则表现为深深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教书育人,竭尽全力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总之,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看他能否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他是否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他所爱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四、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遵纪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其中道德在社会秩序维持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一种手段。我们知道,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道德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与个人信念等因素进行,而法律是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执行。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强调道德因素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强化法律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如果说道德是人格步入高尚的阶梯,那么,法律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遵纪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教师的法纪观念如何,不仅反映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直接影响着培养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风貌的良性发展,这对于培养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民教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法纪风貌,做到遵纪守法,而且应当把它作为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一项基本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贯彻始终。

08 师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现实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羞辱学生,体罚甚至变相体罚,不尊重家长,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和心灵虐待。给整个教师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实际上国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 第十七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违法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它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但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不但是学生自身的,也是关涉教师的;不但是现时的,也是未来的。一些正直善良的教师发出呼吁:“为了不让我们的教育蒙羞,是到了正视教育体罚的时候了。”、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教育教学要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当前,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出台了不少,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等。从某种意识上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 “ 执法 ”。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合法、规范、严谨,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知法、守法和不违法。

第一,知法。教师首先要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一切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行为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法律,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向教师的执教提出了要求,促使教师必须依法执教。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应当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

第二,守法。依法执教要把法定的职业规范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法律为尺度,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教师职业行为选择。

第三,不违法。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行为选择如果不符合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讲 备好课――教学设计(小学)

一、自主课堂与教学设计

首先就自主课堂的形式而言,自主课堂改变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而倡导学生勇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其次就自主课堂的实施过程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三、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独特性。

二、合作课堂与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是新课程是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通俗称呼。

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课堂活动、结构形式。合作学习有学习操作者和学习检查者两种角色。分别有学习小组的学习个体轮换扮演。合作课堂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

积极互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要求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其所在的小组成员伙伴的学习负责。

第二点就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合作学习还应该强调个人责任。

三、探究课堂与教学设计

一、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再探究

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是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体

三、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

四、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是探究、应是互补的设计

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推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放课堂与教学设计 我们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所具有的非凡意义。

首先,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认识到今天的教育,不应再是筛选适应教育的少数人的工具,而要成为适合于所有受教育者全面提高素质的途径

其次,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产方式。所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利用高科技产品为教育服务,改革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创设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讲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第一章 备课概论 第一节 备课的含义

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 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

二、与备课相关的概念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备课与预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是必要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

三、备课的新含义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和谐发展。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

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

第二节 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备课的作用

首先,是指导性,其次,是统整性,再次是操作性,第四是预演性,最后是突显性,二、备课的内容

教案是备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一)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

1.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 2.多数教案有教学条件的准备。3.有重点难点分析。4.明确的教学程序设计 5.有专门的板书设计。

(二)备课的基本内容

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2.研究教材。3.研究学生。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7.制定教案。

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三节 备课的基本要求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发现式学习。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七、问题设计要精当

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

十、练习设计要精当

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不仅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而且要设计一些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通过备课,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

首先,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并对照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和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堂行为准则。

其次,通过钻研教科书,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

再次,通过研究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已明确在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

最后,通过备课,把人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章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课程标准对备课的作用

一、课程标准及其作用简介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的内容涉及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命题评价、资源开发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国家课程标准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三)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四)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五)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从文本课程走向理解课程——从课程标准到备课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具有五个不同的层面:理想课程、文本课程、理解课程、实施的课程与经验课程。

(一)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建议是备课的重要参考

(二)课程标准是评价的借鉴,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是教案设计的重要来源

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三)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

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参考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课程标准的信息 ——一标多本带来的问题与机遇

一、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对其内容与特征的定位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备课的基本出发点

学。

课程标准持有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教科书应当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教科书的基本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最直接材料。

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要求

研究课程标准的有关建议,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揣摩教科书编者的意图。甚至可以评判编者的意图的正误。

三、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可以借鉴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包含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给出的结合具体事例的评价建议,可以直接运用到教案的设计之中。

四、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课程标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不仅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而且给出了比较细致的案例描述。

第三节 误读课程标准的典型个案分析

【案例呈现】误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种种现象

在备课中,这种现象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

(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第三章

第一节 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分析

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 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再次,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书,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最后,教师能够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主动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资源。 综上所述,科学地研究、评价、选择和使用教科书,深入分析、整合和开发教科书,就成为教师教科书素养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集中表现为合理解读教科书素材,

一方面,对于课程来说,合理解读(进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是提高课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追求个人的专业发展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一、教科书解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1:仅在直观素材的表面“做文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误区2:将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隐喻”式呈现方式显性化、成人化 误区3:误解生活情景背后的学科含义

二、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途径

(一)基本方法

1.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2.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意。

3.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重新组合,再生现有的直观素材。

这是教育公平的微观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工作。 4.利用教学机智随机生成新的直观素材。

(二)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几条基本策略

1.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

2.立足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全面发展,把握机遇,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新的素材 3.重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4.建立科学实用的教科书解读机制,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配套用书在内的教学资源库

第三节 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

当前,针对教科书开展的研究,不仅针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更集中在教科书的教育性上。随着国家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实行,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各具特色的教科书应运而生。

二、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其中,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主要采用的方法。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细致地突出事物或事理特征的说明方法。

(二)内容分析法

在教科书文本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主要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问题或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研究和测定这些因素,判定出对这一综合问题或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三、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

在对教科书文本的社会性、教育性、特色进行研究时,人们通常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结构与特色三个方面展开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的维度

1.内容难度

所谓教科书的内容难度,简单地讲就是内容的难易程度。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反映了课程内容的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结构特征,是从度量的视角刻画课程组织的逻辑关联。课程的内容难度正是对内容的深度、广度、时间的综合反映。

2.设计风格

教科书文本的课程设计风格往往决定着教科书的发展方向 3.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

一般地,影响内容容量的因素主要有:(1)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2)内容的教学价值。(3)教学对象的整体水平,此外,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学习时间等,也是影响课程容量的因素。

4.编写体例

不同的编写思想、编写理念,常常造就不同的教科书编写体例。5.呈现风格

一般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研究,可以具体体现在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概念呈现方式方式、版面呈现方式、语言呈现方式等等诸多方面。

6.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综合性是课程综合的属性,意味着课程综合的程度,有时也称为课程内容的整合。、(二)教科书文本的组织结构分析的维度

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一样,教科书文本的结构同样也是影响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教科书文本特色分析的基本思路

教科书文本的特色与“亮点”是提升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加速器”。

第四章备学生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第一节 备学生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一、在备课中备学生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三)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二、备学生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三、备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

(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备学生的能力

(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

第二节 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基本方法

一、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作为教学的起点

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二、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要求

(一)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二)设计课堂练习分层

(三)设计作业分层

三、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中获取教学的信息

四、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有备无患

(一)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

(二)学生难懂的内容

(三)学生疑虑的内容

(四)学生易错的内容

(五)学生激动的内容

(六)学生易忘的内容

第三节 研究学生的若干技能技巧

一、研究学生的几个技巧

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二谈,即座谈了解。三聊,即个别谈话。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五察,即察言观色。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

“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

“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

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

第一节 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

一、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内容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分清主次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四)精心编排例题、习题与有关的实践活动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参照教学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广泛翻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训练材料

三、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备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教学模型、校园设施等等)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材料,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般来讲,备课的工作程序是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进行的。

(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通常由同年级的教师在钻研教学标准,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个人草拟,再进行集体讨论修订,力求做到进度、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的统一。

(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须要结合每节课的实际,编写出每节课的教案。这是备课的核心工作之一,下节将集中分析。

第二节 实用的教案格式

一、中小学教案的基本内容

(一)设计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即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

(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附设计说明。

(四)设计教学评价。

主要反思的问题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分析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五)编写出教案。

中小学备课报告编写的格式,一般有课时教案、表格、流程图等几种形式。

二、中小学实用教案的格式

但不管哪一种教案,都包括下列两项内容:一是说明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二是拟定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计划。

第三节 教案设计的若干实用技巧

一、把握教学细节的设计

(一)进行设计问题情境

同样地,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在知识上的交流过程,还是情感、意志交流的过程。

(二)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精心设计学习的反馈与调控

良好的学习反馈与调控,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

二、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当前,中小学集体备课一般是按照“定量主备 定人主讲 集体评议 完善共享 复备教案 课后反思”的步骤来进行。此时,尤其要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三、与学生一起备课,在教案中体现学案的风格

与学生一起备课,让教案体现学案的风格,这也是提高备课实效性的有效技巧之一。

(一)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二)将发言权交还学生,边教边改,边改边创

(三)让学生拥有教案编撰权

第六章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第一节 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认识层面的误区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

1.在内容上要找准重点和难点 2.教师要了解的知识面不能仅限于教材 表现之二:备课=背课

表现之三:备课就是抄已有的教案

1.不加思考,照抄名师教案 2.改头换面,重整旧案 3.大刀阔斧,化繁为简 4.直接拿来,照本宣科

二、归因分析

(一)个人理解上的误区

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

(二)传统观念的演习——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观念的演习

第二节 管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现象之一: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现象之二: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现象之三: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现象之四: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二、简单化,形式化

一是模式化,即所谓的完整性。;二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三是备“死”课不备“活”课,强调的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等习惯,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

三、对策分析

针对集体备课的困惑,正确把握集体备课的良性化发展,避免形式化,追求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是当前集体备课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个人钻研——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

个人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基础。

(二)求同存异——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 

(三)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 

(四)制度建设——集体备课的有效保证

定地点,即固定集体备课的地点,一般安排在年级组办公室进行,这样便于集体备课及时开展; 定课题,即每次备课组集体活动应先拟定讨论课题;

定中心发言人,即每次备课组活动应有一位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事先初步拟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讨论主题。第三节 技术、操作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对备课的基本方法把握不准

二、对备课的技术把握有误

(一)误读课程标准,误读教学目标

(二)误读学情

反思: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

(三)忽视或误用课程资源

(四)误读教学方式转变

总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克服备课中的困难和盲点,走出误区,才能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七章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

第一节 一篇教案的形成过程分析

一、教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停留于以往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等结果性目标上,而是全面考察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

(二)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关注几个要点:

—是关注学生的起点,二是关注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三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四是研究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得出有关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结论)→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

(四)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五)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二、新理念下的中小学教案设计的详细过程例说

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1.结果性目标 2.过程性目标

(二)第二步: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因此,这节课可以采取以现实生活为实际背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学生活动大致分为四部分: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生活中收集数据;课堂上整理数据(选择制作统计图);根据统计作出决策。

(三)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 第三环节:[练一练]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四)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五)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教案的编写过程,既是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分析的过程,既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反思问题,以便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第二节 影响备课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制约教案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性

所谓目标准确,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三)学情分析的准确性

(四)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五)问题设计的恰当性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变成备课的重要工作,尤其在今天强调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今

(六)教学细节考虑的周密性

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

(七)学习方法制定的适切性

因而,备课质量也受制于学法的适切性。

(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当性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

(九)资源与教具准备的充分性

(十)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

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提高教案质量的若干对策

(一)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

(二)精心设计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

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三)合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似乎是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属于教学机制和课堂调控技术与艺术问题。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课堂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1.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2.教学过程与结构的最优化

第八章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 第一节 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与价值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

同课异构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同课异构的操作方法

(一)坚持“同课异构”教研日制度

按“三定三有”(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执教者;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的要求,学校教研组每双周的星期四下午、片区中心组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下午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二)开展校内、校际、片际、城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三)构建“同课异构”教研网络平台

(四)“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专题化

(五)以课题引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

(六)组建“同课异构”教研指导专家队伍

(七)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八)建立“同课异构”教研激励机制

三、应用同课异构开展教研活动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三位语文教师同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节课看同课异构的应用

(二)从三位数学教师同上“有理数负负得正法则”一节课看同课异构的应用

为了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结果(教案)对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笔者在2006年开展了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不同呈现方式的对比实验,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同课异构”。

提高备课水平的方法很多,案例知识的积累对于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一、案例知识及其作用

在教师的知识构成中,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的教学案例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二、备课活动中的案例知识

(一)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典型案例

1.反映学科课程核心目标与学科属性的典型案例 2.反映对课堂教学不同理解的典型案例

3.反映不同课程教材观下的典型案例——平行四边形

(二)课堂操作的精彩案例

三、案例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

案例知识的积累没有统一的方法,但是案例知识的积累确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这就须要了解案例的基本要素以及几类案例的基本途径。

(一)案例的基本要素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② 背景。②主题。③细节。 ④结果。 ⑤评析。

教学案例的形式与基本结构:案例背景;情景描述;案例分析;反思与研究。

(二)积累案例的基本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保持一双慧眼,用比较的眼光、批判的思维观察已有的教案,都是发现和积累案例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发人深醒的故事,配上精彩的点评,就是一篇精彩的案例。

其实,案例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第三节 对教案的教后反思

一、教后反思(再备课)的基本活动项目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二、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教后记是活页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

(一)记成功做法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二)记失败之处

(三)记教学机智

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四)记学生问题

(五)记学生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记学习心得

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四节 一个专题式集体备课的典型案例

首先,全体教师围绕朗读教学,一起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分析研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查询有关的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结合本校实际,确定一个具体的案例,具体分析小学朗读教学究竟如何实施教学才是合适的。最终选定的主题是“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节课。

其次,围绕这节课,教研组长组织集体备课,大家共同研讨,制定出一个合适的教案。

再次,在开公开课的前一天,教研组长组织大家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执教教师,并安排两名教师作为课堂观察记录员和学生访谈执行者,负责作课堂实况记录以及课后学生的访谈。

最后,在观摩教学进行之前,执教教师必须先说课,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教,自己预设的教案在哪些方面有调整和改动;而后,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两位协助的教师进入课堂现场,其他观摩教师以及外请的专家现场观摩;课后,马上进行执教教师的自我评课,同伴点评,专家点评;活动结束,由教研组长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特别是形成与朗读教学有关的系列案例材料,并拟定下一次活动的主题。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论坛、学术沙龙等,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沙龙”,可以以每期一个专题(如新课程“新”在哪里、新理念在我的课程中:一个成功之例、教学病例诊断等),人人参与,互动研讨,集思广言,以平等的对话,引起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还可举办“教师读书与教学资料检索活动”,由教科室与工会来联合启动。

第四讲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一、备课是否等于背课 备课不等于背课。

第一,备课与背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一。第二,对补充资料的运用态度不一。

第三,对他人之见的撷取方式不一。【解决策略】

1.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课 2.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

二、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 【点 拨】

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所谓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解决策略】

1.教师须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2.教育管理者须要改革备课评价观

三、备课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 【点 拨】

教育是极富个性的事业,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解决策略】

1.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式备课方法,成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思考者 2.要克服绝对相信教学参考书的盲目崇拜意识,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创造者 3.须要不断完善备课方式的评估规则

四、过分强调中高考指挥棒

因此,基础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解决策略】

1.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须出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中高考大纲 3.学校管理体制需要与新课程精神相配合

五、重预设,轻生成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解决策略】

1.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少设定,多设想 2.在备课构想中渗透应变策略

六、只关注课前备课,忽视课后备课

课后总结也称课后备课或教学后记,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点 拨】

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解决策略】

1.教师课后备课的内容

(1)对课前备课的全面反思总结 ①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思。②对教学内容的反思。③教材处理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可适度分析。④对教学过程的检视。

⑤对人际关系的反思。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反思。⑦对学生情况认识了解程度的评价。⑧对课堂管理的反思。

(2)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全面反思总结 2.教师课后备课的方法

课后备课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1)横向性反思总结(2)纵向性反思总结(3)综合性反思总结

七、知识陈旧,思维定式缺乏时代感

“终身教育”口号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个人时刻准备充电,以免被时代所抛弃。教师更应如此。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教师自身感觉教学越来越熟练,从而丧失了再学习的主动性。【解决策略】

1.修炼专业,丰富备课资源 2.共享信息,拓展备课空间 3.消化吸收,贵在创新

4.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 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缺乏具体化 【案 例】。【解决策略】

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相对应,教师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法陈述教学目标,以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1.行为目标的 ABCD 陈述方法 2.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法 3.表意性目标的陈述方法

二、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 【解决策略】

1.课堂上渗透隐性教学目标 2.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三、重即时目标,忽视长远目标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所谓即时目标是指具体的某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当堂完成的目标。【解决策略】

1.把握教学目标的收敛性与开放性 2.关注即时目标与关注长期目标并重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四、重预设性教学目标,忽视生成性目标 【解决策略】

1.教学目标必须保留预设的框架 2.教学目标必须保留生成的空间 3.如何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生成性 第三章

教学内容分析

一、过分依赖课程标准和教材,忽视学生实际

1.传统的教案设计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权利参与其中 2.如何让教与学不再是两张皮 ——“ 两案合一 ” 【解决策略】

捕捉学生的“疑问”和“差错”。、捕捉学生的“创见”和“意外”。

二、强调学科,忽视学科整合

当代知识创新或知识增长的特征表现出:知识的增长已经从分科式的增长转变为综合式的增长,新的知识 1.课程整合就是将原有的几门相近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课程; 2.课程整合在新课程中的表现就是设置了几门综合课程; 3.课程整合是各种知识之间的拼凑与叠加; 4.课程整合只是学科间的整合。【解决策略】 1.嵌入式: 2.延伸式: 3.缝合式: 4.重组式:

三、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

目前中小学教师备课往往过多地强调教材,忽视课程资源开发。

资源不仅可以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还可分为自然性资源、社会资源及人文性资源。【解决策略】

教师要认真备资源意味着不仅要备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要备书本这些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即“超文本”材料;不仅要备书本知识、还要备教师经验性知识、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材上预设的结论性、事实性知识,更要重视复杂多变的课堂上师生积极探究而生成的新知识。

四、是教教科书,不是用教科书教 【解决策略】

所以教师要下苦工夫去钻研教材。再次,要下苦工夫钻研学法。第四章

学情分析

一、只重教材分析,缺乏学生起点状态分析 【解决策略】 1.重新认识学生

2.钻研教材,把握好“逻辑起点”

3.要关注“现实起点”,机智调整“教学进程” 4.找准教学起点,进行有效设计

二、只有教学内容传授分析,缺失学生接受能力分析 【解决策略】

1.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由“学会”为“会学”。2.分层设计,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 3.设计操作情境,促使学生有意义接受

三、侧重学生年龄特征,轻视个体差异分析 【解决策略】

1.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并利用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

3.设定多维目标,在不同层次上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发展

四、注重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 【解决策略】

通过教师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学生面对要求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学生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这是真正从内心感到需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五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重视教学过程,忽视学习过程

【解决策略】

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1.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生学” 2.备课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化、形式化

1.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往往忠实于自己预设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往往只从教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课堂设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

2.片面强调一堂课要完整,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无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生怕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不从实际出发,备课时,一味地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的教案集或对别人的教学程序、模式不加分析就简单照搬,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灵魂,教案成了《教师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课堂教学形成千篇一律的模式。

4.对学生个体差异考虑不够,套用一种模式,灌输性太强。【解决策略】 1.总体思路 2.具体实施方案

(1)教师备课形式:不拘一格,(2)备课指导思想:备课不妨粗一点,(3)备课过程:体现学习即探究,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倡宽松、开放,让学生有施展的空间。过程宜粗不宜精,留有调节的余地。(4)教学方法:提倡多案法,(5)课前计划不能过于充分:

三、缺少反馈环节和教学反思的设计 1.对反馈信息的麻木

2.备课虎头蛇尾,重课前备,轻课后备 3.不注意随时补充教学信息和教学后记 【解决策略】 1.在反思中提高

2.反思性备课策略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 6.(1)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2)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教学实践 —— 反思备课的基础(3)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评议 —— 反思备课的催化剂(4)着眼未来地反思教学实践 —— 反思备课的关键

(5)持之以恒地撰写反思笔记和教学后记:反思备课的精华 一般记以下内容:

a.教学中的体会。b.教学中的失误。c.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d.教学中学生的见解。e.教学再设计。

第六章

课件设计

一、什么样的课适合使用课件.【点 拨】

1.多媒体课件地位 —— 辅助教学

2.课件使用的重点 ——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解决策略】

1.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各取所长 2.分析实际情况,适当使用

二、什么样的课件是高效的 【点 拨】 1.教育性 2.科学性 3.艺术性 4.交互性 5.最佳组合 【解决策略】

1.明确课件的使用目的 2.呈现信息量要适当 3.内容、形式须统一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 CAI 课件制作途径

因此在保证 CAI 课件能够辅教的前提下,还须选择一种较省时省力的课件制作途径。【点 拨】

1.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2.教学设计是关键 3.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 【解决策略】 1.合理选取 2.适当使用 3.恰当呈现 【点 拨】

1.从“师本设计”到“生本设计”的角色转变 2.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的多维思考 3.从“一般性设计”到“理念性设计”的基本建构 【解决策略】

1.实现教案一本多用的功能 2.体现教案个性化的形式 3.应用教案设计开放化的理念 4.达成学生自主化的学习5.教后经常化的教学反思

二、应该写简案还是详案 好教案应具备的特点:

第一,好教案要体现反思性。第二,好教案要有针对性。第三,好教案要有创新性。第四,好教案的深刻性特点。.【点 拨】

1.教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2.教案的设计应当面向学生全体,具有开放性 3.教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体现生成性 4.教案应渗透学法,蕴含预测性 5.教案应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 【解决策略】

1.教学中最值得探究的地方应该详写 2.教学中最具个性化的内容应该详写 3.教学的具体步骤和细节可以略写

三、教案有无标准格式 【资料卡片】

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4.设计教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5.设计好板书、板画,制作好电子教案或课件。【点 拨】

1.教案编写要求 2.教案内容要求

教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案封面(2)教案正文(3)课后分析 【解决策略】

1.教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2.“隐性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3.“0”教案释放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 4.用“学案”代替“教案” 【点 拨】

电子教案一般有两种用途 : 一是用于教师备课,二是用于课堂教学。用于教师备课的电子教案可以说是纸质教案的电子版形式,而用于课堂教学的则可以看作课件。【解决策略】

1.电子教案的制作工具 2.电子教案制作步骤(1)教学设计 :(2)素材收集 :(3)美化加工 : 3.电子教案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团队合作(2)技能培训(3)交流总结

第八章

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一、集体备课的形式化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案 例】

1.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2.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3.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4.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资料卡片】

1.以解决常规教学问题为主的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 2.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 3.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的集体备课活动 【点 拨】

1.“集体”是个什么概念?

2.非经集体准备不可的“课”,是个什么概念?是

3.前者为集体备课的客观条件,后者为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解决策略】

1.摆正自身位置,主动参与集体备课 2.积极交流,在讨论中成长

3.建立备课组,促使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

1.对个人备课,要不要加以规范,对个人备课规范的限度是什么?如何使个人备课不致放任自流而又不束缚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2.集体备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能够解决或在个别交流中能够解决的问题,还是着重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个人在备课中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资料卡片】

集体备课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关系 1.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2.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3.方法和目的的关系 【点 拨】

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围绕教材来备课,集体备课优势明显,而如果围绕学生来备课,个人备课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我们并不能因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就作出集体备课是新事物的判断,在实践中,更不能否认个人备课的价值而大力提倡集体备课甚至是网络备课。【解决策略】 1.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2.建立二次备课制度

3.一切无绝对,要视“校情”而定

三、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解决策略】

1.加强学习,提高对备课的认识 有效的学习形式有三种:(1)讨论法。(2)实例法。(3)榜样法。

2.减轻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3.改革评价方法,提高备课实效 4.鼓动写教后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

四、备课考评标准的误区 【解决策略】

1.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倡导教师自评方式(2)革新管理者的评价方式(3)推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定时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2)检查与听课结合。(3)查阅与考查相结合 5.评价对象的层次性 第一章 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观

一、行为塑造:行为主义学习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常用S—R加以表示。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1.使学生积极反应。2.制定小步子。3.教师要及时反馈。4.自定步调。

5.使学生尽可能地作出正确定反应,使错误率较低到最小限度。程序教学可借助多种不同的媒体来实现,如电动教学机,程序式课本,电子计算机等。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亦成为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设计的理论依据。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认知结构:认知主义学习论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所以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是整体性的质变过程。这个流派的典型学习理论代表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在认知结构学习论中,由于布鲁纳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从事物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故而布鲁纳的学习论被称为发现学习论。布鲁纳强调,教师最重要任务是配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原则,从而整理统合,组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只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会有价值,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学校主要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只有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才发生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意义接受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应用指导】

1.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2.先行组织者策略。

3.注意将分化后的知识前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贯通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4.诱导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归纳规律,培养他们的微观上的细微发现能力。

5.遵循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重启迪的精神,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手脚,要以暗示和启发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三、情感体验:人本主义学习论

人本主义强调要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等因素,认为学习需要整个人都投入其中,也就是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习材料之间,都要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

罗杰斯认为,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四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总之,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不过,罗杰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是言过其实的。

既然我们对人本主义学习论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价值的独到见解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将其渗透到实践教学当中呢?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2.重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3.教师要辅导学生了解并接纳自己,了解群己关系和社会规范、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自己的前途,建立适当的价值观念。

4.加强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教育。

5.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者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下面简单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 1.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1.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1.2.3.4.5.6.7.8.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

教师不仅仅要熟练掌握作为学习主题基础的规则,还必须能够提供探讨这些规则的各种方式。不同学科领域可以允许学生在主题内容的探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自由,教师要注意具体的教学技巧(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适合于建构主义模型。教学设计要符合情境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复杂的策略去支持学生的个人理解。合作学习。

学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评估方式。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了解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对于如何写好作文,我有很大的感慨: 1.自掘题源 2.协作构思 3.自主评改

打破教师垄断,促进自主写作,让学生像破笼的鸟雀一样奋飞!(鲁万程)

第二章 现代学习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

一、行为强化: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制作纸风车》教学谈

教学步骤:

1.演示风车,激发制作兴趣。2.观察风车,发现制作材料和方法。3.模仿制作,探讨纸风车的制作技巧。4.独立制作,巩固制作技巧。5.鼓励创造,发展制作技能。1.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实质 2.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功能

对于客观事实的介绍,比如概念的形成、事实的获取等,采用行为主义方法是比较适合的。1.教学准备设计

2.教学程序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二、认知建构: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的实质 2.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的功能

(1)语义知识的有意义学习,(2)学习策略的学习,(3)学科知识技能的复杂应用,1.教学准备设计 2.教学过程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资料卡片】 加涅的九段教学法

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九段教学”策略,其通常为9个教学事件,但这个策略相当于一个“骨架”,其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多种活动引入,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示例及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

三、价值形成: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设计特别关注教育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2.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

3.关注认知设计与情感设计的并重、协调,注重学习氛围、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创设,促进学生无压力无威胁的学习。【应用指导】

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主体作用的发挥 2.协调师生关系,重视情感性因素的作用 3.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影响 4.主张合作学习,重视协作式的情感支持 【资料卡片】

1.尊重孩子的“需要” 2.激发孩子的兴趣 3.课堂注重“溶情于文”

四、主体生成: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

建构主义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客观主义的学习理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理论点拨】

1.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实质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主张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并包含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而形成的意义建构。

2.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功能

1.建构主义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强调实践性经验的建构,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3.开放式的学习将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树立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应用指导】

1.教学准备设计 2.教学过程设计 1.2.3.4.5.熟悉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掌握认知工具。

应用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抛锚策略、认知学徒策略、建模策略、支架策略、自上而下策略等等。营造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管理与帮助。

3.教学评价设计 【资料卡片】

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六讲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第一篇 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与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马云鹏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把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提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4.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成功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

二、关于数学的意义与作用

1.数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数学和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2.数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标准》强调了数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3.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是现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关于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1.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通过具有现实性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能运用数学表示事物,进行交流。2.倡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关于数学教学与教师角色

1.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2.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五、关于评价改革

·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 ·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或学习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整体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内容,也促进数学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手段 3.引入计算器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改革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1.学习观

建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生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发挥了一个基础的作用。

2.教学观

教学是一个相当基础的概念。

3.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4.教师观

教师要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怎样看待教师的角色、二、大胆实践,推动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的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对一期课程的反思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2.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研究(1)关注学生

第一,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也就说,要以学生为本 第二,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第三,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关注发展

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3)关注过程

首先要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三、学会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1.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如何激励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3.如何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4.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6.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 7.如何适当体现课程的弹性 8.如何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9.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探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

我有幸参加了xxxx暑期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由衷感谢教育部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本次培训按照远程研讨与课程资源等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积极展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既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更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培训主体的作用,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中,讲座、课例、网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参训教师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实在,培训档次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培训内容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有针对性,各位专家的讲解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感觉这次培训比以往的培训都好,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次培训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这十天的培训,我发现了自身视野之局限,犹如井底之蛙。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孩子固守陈旧僵化的理念,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需要我们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培训是我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不再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通过学习,让我茅塞顿开。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时代同行。我们的课堂变革与学校变革,都与社会变革血脉相连。通过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2

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通过学习,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终生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打破传统的、陈旧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师应树立新课程意识:

通过学习,我知道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

这次的培训学习,让我有了紧迫感。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我要学习的、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而我们怎样成为一名艺术家,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我们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身修养。虽然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有了一些进步,但这个培训让我进一步丰富自已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总之,通过这次培训的学习收获很大,同时我也努力将这次的学习收获尽快地运用到我的工作实践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

6天的国家级远程培训即将结束,想想真是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专家们分别针对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用好材料、习作、口语交际等几个板块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与具体讲解。真实具体的案例与剖析更为我们搭建了进一步学习与自我反思的平台。虽然教学语文时间不常,但我对它有了更多的兴趣,更深的认识。

一、“动”起来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实际为写作的铺路石,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动不起来的交际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常常为之头痛的事。听了专家讲座我明白了要想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要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想”交际,“要”交际,真正“参与”交际,就必须做到“无中生有”——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创造相应的教育契机;“匠心独具”——选择交际话题,为孩子们铺设良好的交际点;“穿针引线”——营造愉悦的交际氛围,形成“交际场”。而《向你推荐一本书》口语交际教学正是遵循了这几点,使空间距离的拉近实现了心里距离的.拉近。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认少写”下的识字教学

以往教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在名师的引领下,是那么的鲜活、有趣,引人入甚。专家讲“识字与阅读结合,在语境中识字”对我印象较深,而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又真正使识字教学回归语境。多种游戏的识字不仅为孩子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也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学习的意识。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4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网络研修,感悟许多。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一生目标。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我非常清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一切,也是我不足和欠缺的,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我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积淀,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何来纵横捭阖,驾轻就熟。网络学习让我和同行们走到了一起,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精辟的讲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相互交流,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友谊。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名师一步步引领,促我不断成长。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有艰辛,也有喜悦和欣慰。一路走下来,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初上网时的应付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变得灿烂无比。

网络研修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我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因材施教,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看视频、做作业很累,可是我的心里是充实的,甜蜜的。因为我分享着智慧,享受成长的喜悦。在远程培训中,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见识深广了,我的思想活跃了。

网络研修让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远程学习的形式多样,视频、课程简介,与专家、同仁互动式的交流等深深地吸引着我,朴素、真实的交流与评论,让我感动,得到启发。每一专题中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原来在教学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在下期我还将继续参加网络研修,继续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在这次远程研修中,我受益匪浅。通过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我锻炼了表达,增长了个人智慧;我分享到了专家及学友们的研修成果:

一、远程研修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新课改,我们许多教师持怀疑态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能行吗?学生如果能探究出结论,要我们教师何用?然而纵观我们的传统教学,出现的现象真令人心寒: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桌上呼呼大睡;教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学生在课桌下垂头丧气。试想如此局面怎能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次研修,消除了我的顾虑,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的知识,不同的老师教,学生乐学程度就大不相同,教学效果自然就大相径庭了。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数学的教学要“为学生服务”,同样的知识要有针对性的考虑不同学生的求知要求,时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通过远程研修平台,我们能够和全国的专家们、同行们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快捷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也将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我的视野更加宽阔,思路更清晰,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在与大家的交流中迎刃而解,通过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二、专家、骨干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在研修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各位骨干教师们的精神所鼓舞感动着,他们那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一直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始终记住他们的话语,让专家的思想、人格魅力引领我不断。

三、远程研修引领我前进

远程研修改变了我的生活,给了我前行的动力。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我们的班级,在新的'作业、日志、话题中汲取我需要的营养。从网上的专家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也从身边的优秀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学习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这次培训,让我找回了自我,明确了方向,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数学教育的信念。我深知,要想做得更好、更出色,还需要努力和更多的付出;我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我信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必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四、丰硕的收获

通过参与此次远程培训活动,我们在理论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培训中,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通过与专家、学员的在线互动交流,专家的真知灼见与精辟见解,以及同行的精彩点评、交流与感悟,也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不但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此次研修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

在此次研修中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在远程研修的日子里,大家积极发表观点,热烈讨论教学策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每个专题学习完毕都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每个专题的学习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提升。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5

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在学习中我觉得很充实。因为通过这个远程教育平台,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下面就将我所学到的归结如下:

一、对远程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领会

刚开始对于”远程教育”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它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它有着开放性,技术先进性,自主灵活性,共享性等特征,但是通过这短短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更进一步领会到了它的一些特征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首先是技术先进性,它极大地提高了远程教育的交互功能,多媒体,视频点播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的呈现形式形象生动,提高了远程教育质量,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习者潜能的发挥,启发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是它的自主灵活性,它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以更大的自主权。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学习,使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它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灵活自主地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不受传统教育方式时间固定的限制。

二、教学理念的提升,新程认识的深入

在这短时间里,通过对《感受初中新程——与程实施者的对话》,《感受新程标准》的学习,我的观念和认识和以前的不一样了!在专家们的讲座中,理论和事例都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使我不由自主的想去看,而且在看当中我会思考。尤其专家讲的内容对一线教师很有用,有理论依据更有典型事例。在学习之后,我会联系专家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多思考、多尝试、多总结、多交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新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因此在后,我认真地指导学生整理笔记,整理错题本,利用零星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不定期地召集部分学生交流反馈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开展培优补差活动,不断鼓励后进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通过这二次的的上研修学习,浏览查看了各个教育专家的精彩和教学心得,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这次络教师培训,我更明确了做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理想,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6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我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两点体会:

终身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3、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4、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成功的教育者。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打破传统的、陈旧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必须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意识。通过学习,我懂得了课程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是教师执行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

争做好教师。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我要学习的、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而我们怎样成为一名艺术家,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我们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身修养。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这个培训让我进一步丰富了自已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培训学习的收获很大,我将这次的学习收获尽快地运用到我的工作实践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7

6天的国家级远程培训即将结束,想想真是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专家们分别针对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用好材料、习作、口语交际等几个板块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与具体讲解。真实具体的案例与剖析更为我们搭建了进一步学习与自我反思的平台。虽然教学语文时间不常,但我对它有了更多的兴趣,更深的认识。

一、“动”起来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实际为写作的铺路石,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动不起来的.交际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常常为之头痛的事。听了专家讲座我明白了要想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要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想”交际,“要”交际,真正“参与”交际,就必须做到“无中生有”——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创造相应的教育契机;“匠心独具”——选择交际话题,为孩子们铺设良好的交际点;“穿针引线”——营造愉悦的交际氛围,形成“交际场”。而《向你推荐一本书》口语交际教学正是遵循了这几点,使空间距离的拉近实现了心里距离的拉近。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认少写”下的识字教学

以往教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在名师的引领下,是那么的鲜活、有趣,引人入甚。专家讲“识字与阅读结合,在语境中识字”对我印象较深,而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又真正使识字教学回归语境。多种游戏的识字不仅为孩子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也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学习的意识。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8

很高兴我在今年继续参加了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华文教师完美远程培训》的课程。在过去的一年里华文教育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课程,尤其在教学理论方法和教学技能技巧方面的课程中,给我们华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很多参考和帮助。比如我通过学习了《学生问题处理专题微课》中关于“学习汉字“这一课题后深有体会,下面我简单谈一下汉字教学方法在日常课堂上的应用。

目前我们学校仍然使用《中文》作为我们的教材,《中文》第一册的前6课是识字部分的教学。很多字是象形字,比如在学习“马、牛 、鱼 、鸟“ 等汉字时,我会展示这个汉字起源的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从甲骨文演变成今天的写法的。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汉字还保留了原始图画形象的影子。通过这个方法让学生知道了汉字构字法之一的象形字,这和欧洲使用的字母语言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接触到了很多笔画数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在中文课本里每一个生字的描写都是以拆分笔画的方式来进行描写的。这对已经掌握了书写规则和笔划顺序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比较枯燥,同时产生了厌烦书写汉字的情绪。这时我会要求学生们准备一个田字格练习本,在本子上以一个汉字为单位,完整地练习汉字的书写。

都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每当学习新的汉字时,我都会列举相关的常用词语,并用这些词语造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准确地使用这些汉字。还会用到“一字开花“、“词语接龙“等形式来帮学生掌握字词的运用。同时我也用到了课程中提到的“互助写字“这个游戏,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当学习了一定量的形声字后,我会对同一字根的相关形声字进行比较来让学生进行识记。比如学习了“妈、吗、骂“等字后,会让学生找出这些字的相同的部件,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又一构字法——形声字,通过不同的部首,表意部分的差别来学习形声字。

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不同策略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汉字不再感到枯燥无趣。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汉字时经常用到的一些方法。

今后我会继续关注华文教师的培训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感谢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提供的课程, 感谢德国文德书院对德国华文教师的支持。谢谢大家!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9

参加了“20xx年福建省高中高级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研修”。在研修当中,我观看了视频教程,聆听了专家对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指导意见,听取了心理学专家的专业讲解,学习了省内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介绍,并观看了省内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观看视频过程中我积极发表评论和参与在线研讨。我只是一个中级职称的教师,但有机会参加这次的远程研修,在这次研修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学习了别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受益匪浅。现对本次远程继续教育研修进行总结:

一、学习了积极心理学,感受到了要有积极的心态和快乐的人生观。

1.获得幸福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根本目的。做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去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如果你的职业生活不幸福,其本身就说明你的教师生涯是失败的。

2.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本质。教师这个职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追求精神生活幸福的职业,它不是一个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职业。谁要是想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把谋求物质生活幸福作为第一要务,他或许就走错了门!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培养人的,我们教给学生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育学生身心,培育学生理想,转化一个学生,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就像百岁老人杨绛先生特别喜欢的一句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3.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份职业。追求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就必须调整教师的职业心态。做教师这个职业,应该以喜欢为前提!如果你从心眼里就不喜欢做教师这个职业,那将是非常痛苦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份职业,否则,就是自找苦吃。我们做老师的,要善于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一天24小时,以消极失败的心情对待,还是以积极阳光的心情对待,其客观现实都是一样的,但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验,以及这种态度和体验积淀下来的身心健康水平会有极大的差异。既然如此,何不用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天呢!每个人都要懂得人生心理学,学会对心理进行积极的调适。

4.让自己的教育生活与众不同。每个人活在世间,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位教师要让自己的职业生活有滋有味,就要善于别出心裁,就要追求自己职业生活的个性化。在这方面,可以从几个方向去突破自己:一是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追求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二是拓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之所以,提倡教师的课程能力,要实现1+1,就是希望老师们除教好一门必修课之外,还能教好一门选修课。这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能力拓展的需要,更是教师突破专业发展高原期的需要。三是在做教师的同时,学习做一位学者。如果老师们实现了这种突破,你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学科教学,看自己的职业生活,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5.经营好自己的个人生活空间。每位老师都要经营好自己的个人生活,即业余生活。教师要过好自己的职业生活,也要过好自己的个人生活。没有教师正常的个人生活,就没有教师正常的职业生活。一个被扭曲了个人生活的人,其职业生活也必然是扭曲的。因此,反对消解教师个人生活空间的做法。一个人职业生活的不同,往往是由其个人生活的不同所决定的。决定一位老师职业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决定一位老师职业生活幸福不幸福的,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正可谓“功夫在诗外”,一个人的职业生活图景,往往决定于你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样式、生活情趣。经营好你自己的个人生活空间,既是个人生活幸福的需要,更是职业生活幸福的重要源泉。

6.善于分享与合作。作为老师,要学会为别人的成功而喝彩,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创造成功。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别人的世界很精彩,老师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视角去对待这个世界,去分享这个世界的人们所创造的一切。同时,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人能再像过去那样,在生活与工作中单打独斗,与世人、与同事,老死不相往来。合作才有真正的分享,有合作才有更大的创造。作为教师,与其他职业生活相比,有三个得天独厚的成果分享空间。一是分享人的生命成长的快乐。教师得天独厚的职业生活就是与成长中的生命打交道,分享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幸福,这是教师职业独有的幸福之源。二是分享人类文化创新的成果。学校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也是创新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地方,分享学校文化创新的幸福,这是教师职业第二个独有的`成果分享空间。三是分享人类发展规律的成果。教师是和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打交道的职业,是研究和探究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规律的职业,或者说,是认识人类自身的职业。正因为如此,教育科学构成了人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这个职业,我们能够及时分享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成果。

二、这次参加远程研修培训的第二个收获。

了解并深入理解了片段教学的相关知识,原来只是对片段教学略有耳闻,这次研修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理解:

1、理解了片段教学的概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实施(或模拟)课堂教学,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片段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与说课联系比较密切,不少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水平的考核,往往先让教师进行说课,然后再要求在说课基础上进行片段教学,把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跟教学实施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2、知道了片段教学的类型: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

3、了解了片段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性,这是片段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为从本质上说,片段教学就是一次教学实践活动。如果说课是教者向听众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重点在于比较系统地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那么片段教学就是将此教学构想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片段教学将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第二、完整性,前面说过,片段教学相对而言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因此这里所谓的完整性是指教学步骤的完整。因为片段教学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而是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时候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另一方面,片段教学也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要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才是课堂实施,这一过程同样也表现了完整性。

第三、虚拟性,这是虚境型片段教学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因为这种片段教学虽然在本质上是教学活动,但又与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平时教学实践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虚境型片段教学面对的却是同事、同行,甚至是评委,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带有浓重的虚拟色彩。第四、预设性,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可能面对真正的学生,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而片段教学的虚拟性又决定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只有加以预设,片段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课堂,按预设进行有声有色的虚拟教学。

4、学习了要如何进行片段教学: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执教者首先要树立“大学科”“大课堂”的教育新理念,从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学科学习的起点。其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单元和本课的知识点,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组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把教学的亮点展示出来,这也是片段教学的精髓。第三,如果片段教学前要求说课,那么教者可先用一些时间简要介绍片段教学设计,然后用较多时间进行片段教学(一般可按规定时间安排)。教者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力求教学生动、简练,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如果要求片段教学后进行说课,那么片段教学就可以用足给定的时间。

此次远程研修培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提升,在今后如果还有这样的研修机会,一定将更加扎实地参加研修培训,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远程培训,点燃了我们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们前行,激励我们在教育这篇沃土生根发芽。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带来勃勃生机。远程培训给我们提供了这一契机,让我们从此不再迷茫。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0

最近我参加了xx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这次培训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切磋、交流的平台。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才,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籍此机会我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技能,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专业素质技能,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获得了一些新的体会。

一、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教与学是孤立而不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教学生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教与学只是以考试为中心,追求的是升学率,这是非常典型的“应试”教育方式。这次教材解读全员培训,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人人可以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这次培训实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仅重视传统的'“双基”,还突出了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过程的获取,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

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这次远程培训让我拓宽了知识视野,明确了业务钻研的方向。在这次培训中,我懂得了学习数学的一些行为动词,了解到这些动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对于我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是有很大帮助的。教育专家在培训中讲述了他们对新课程的一些看法,并举了一些实例进行论证,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茅塞顿开,一些我平时感到迷惑的地方渐渐明朗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如果他对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丝毫提不起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如果他认为数学知识深不可测;感到无从下手;如果他不假思索,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他能学好数学吗?显然不可能!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知的知识或已具备的经验,创设合理合适的情境,利用旧知迁移到新知,教师要在“趣”字上做文章,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事物入手把他们慢慢引入正题,如果一下子把难题抛出让学生一下子感到“面目可憎”,自然他们就会感到害怕厌学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一些收获往往由“思”而来,数学学习由疑生“思”,由“思”再去探索、实验,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重视“四基”,尤其是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我今后在业务钻研方面的努力方向。

三、明确师爱是教好学生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只有教师内心真爱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对前途充满信心。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自然乐于接受教育。通过这次培训,我相信我会尽快地成长起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默默奉献,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1

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在学习中我觉得很充实。因为通过这个远程教育平台,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下面就将我所学到的归结如下:

一、对远程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领会

刚开始对于“远程教育”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它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它有着开放性,技术先进性,自主灵活性,共享性等特征,但是通过这短短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更进一步领会到了它的一些特征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首先是技术先进性,它极大地提高了远程教育的交互功能,多媒体课件,视频点播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的呈现形式形象生动,提高了远程教育质量,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习者潜能的发挥,启发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是它的自主灵活性,它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以更大的自主权。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学习,使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它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灵活自主地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不受传统教育方式时间固定的限制。

二、教学理念的提升,新课程认识的深入

在这短时间里,通过对《感受初中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感受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的观念和认识和以前的不一样了!

在专家们的讲座中,理论和事例都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使我不由自主的想去看,而且在看当中我会思考。尤其专家讲的内容对一线教师很有用,有理论依据更有典型事例。在学习之后,我会联系专家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多思考、多尝试、多总结、多交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因此在课后,我认真地指导学生整理笔记,整理错题本,利用零星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不定期地召集部分学生交流反馈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开展培优补差活动,不断鼓励后进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通过这二次的的上研修学习,浏览查看了各个教育专家的精彩和教学心得,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这次络教师培训,我更明确了做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理想,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初中生物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趋势;深刻领会了生物教育的理念、新时期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等一系列数学教育方面独到的观点;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方法;让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身为教师,就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正的融入到学生当中去

首先,教师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融合,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传统的章回小说,或评书艺人,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卖关子,也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听众对下情的探究。这对我们教学工作很有启发。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3、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注重优化生物教学方式,从数量上说,坚持少讲;从质量上说,坚持精讲。整个教学活动,既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又给学生思维以充分的“自由度”。

一是提供给学生明确的思考对象,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是提供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不替代学生的思维。

三是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引导,事先设计好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它方法吗?有什么规律吗?

等等,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4、加强学习,不断上研修,自觉走进新课程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上研修,让我懂得了络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运用络。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的生物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于社会又应用于社会的一面。

随着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听了许校长的络教研培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络对教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基于互联络的学习可以达到许多的目标,起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使用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作用,利用络有助于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对教育教学起到全方位的变革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而互联络则淡化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与联系。学生在互联络上,可以获得到大量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可以自主地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第一手的信息。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对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搭建平台,所以基于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建构全方位的学习情境。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意义建构的学习模式,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由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络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办到的。在络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再给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而由学生自主进行查找,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络上非线性方式,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线性方式,更适合学生按需所取,按需所学,为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与信息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地络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2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在初中语文学科培训中加入了大量的有关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专业课程,通过五个月的远程学习,我进一步明确把握课标的新精神新变化,通过互动交流,与同仁们共同探讨领会变化的原因和意旨,并努力研究寻找解决我市语文教学疑难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因为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标准》之精要令人内心折服,之广博令人眼界大开。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些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语文教材编写、教学指导、语文评估与考试等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下面就新课程标准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语文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

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5.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二、新课程标准初中部分的主要特点

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为小学和初中共用,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

1.明确了语文课程基础任务在于语文文字能力的.培养。

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进一步强调了传统语文的重要性。

新修订课标“基本理念”部分在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3.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

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

4.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5.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新修订课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对当前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

如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新修订课标在教学“具体建议”中增加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如关于综合性学习。在强调综合性学习设计跨领域的同时,“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如关于学生作业。课标要求“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如关于写作教学,特别指出“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6.增加了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

三、与时俱进,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2)成熟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不仅具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完善教育实践。

(3)在数字化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教育技术把各个学科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交互式、智能化、全球化的跨学科领域。这一变化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师生分离以及个体之间的工作学习相互隔绝的状况。教师之间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

(4)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所特有的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开放性,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法。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分析,确定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

总之,学习课标之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教研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教研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3

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通过学习,感悟良多,收获也多。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的责任真的很重大!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演,都洗刷着我倦怠的心灵;他们结合自己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讲解,使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心理辅导理念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受益匪浅。每一次热烈的讨论,都是思维的碰撞。他们那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激起了我内心中的心弦,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所以在学习时,我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学习,在教授们讲座中,在老师们的讨论中充实自己的理论,反思过去工作的得与失。通过学习我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了理念、加深了认识

我从老师的讲座中,吸取很多知识及崭新的理念和观点。它使我明确了不少道理;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还对数学课程标准中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它们即将完善修订为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修改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数学教育应该是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原数学课程标准的“两基”,即将修订为“四基”,增设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我时常思考“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在学习期间,我找到了这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数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习可以影响人生的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标的出台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必须认真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对要求滥熟于心,然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基本技能、数学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养的整体发展。培训中专家讲的很透彻到位,这应该都是我平时先做的,只是比较粗略,可以说是略知一二罢了。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教学水平的不足。如何全面地把握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我始终感到自己在这些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教师只有“老黄牛”的精神是不够的。现在的教师还要时时为自己充电,把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每一堂课,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带着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对于中年级学生,伙伴之间通过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促进学生顺利地自我构建知识和创造知识。但要注意合作学习的误区。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一种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善于发现和开发潜能的伯乐;是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教师要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真不容易。在集中研修期间,我不断反思自己的十八年教学经历,究竟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怎样的?我的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等还需要那些更大的转变?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学?怎样行之有效地参与校本教研?从专家们的讲座中,我领悟到了教师不仅要学会扮演既聪明又勤奋的教师,采用策略式教学,能举一反三;还要会扮演不聪明也不勤奋的教师,采用交际式教学,提倡合作与探究。这两种类型的教师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最倡导的教师。

三、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工作中心、重点,在四余年的课堂教学中我曾经有很多疑惑和不解,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观看了几位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讲座。真切体验了新课程、新理念给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领会到什么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学。教授们在做专题讲座中,皆把高深的理论知识联系我们身边熟悉的教学课堂事例,深入浅出,生动又不失哲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底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怎样体现三维目标?我认为,要衡量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关注课堂上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该做的做了没有?该想的想了没有?该说的说了没有?有多少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学生兴趣盎然持续时间多长?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只要用这些指标去衡量一堂课,教学有效性不言而喻了。当然,要真正的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高效,我们老师首先得认真的钻研教材、课标,认真的研究学生,掌握科学、实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构建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努力是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从苦学向乐学的转变。还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评价方法,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权依据,坚持主人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此外,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和家里学习作业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怎样进行课前预习,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手机短信”常与家长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提升了基本功、掌握了新技术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更新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首先我们对全市乃至全国的教育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对今后几年教育的发展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还从专家、知名教师的身上领悟出一些“为人师”的道理,学到了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学到了一些教学基本功。

本人,由于工作在农村初级中学,没有更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最后,我能结合学校的研究课题,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严格执行互听互评课制度,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平时写好理论摘教学方面,由于教数学的时间不长,教学经验方面就免谈了,不像人家那样轻车熟路的,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在学生辅导上下功夫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绩,可是我只有认真专研教材,备好每一节新课内容,写好教案,每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可是上课下来,才觉得总有不足的地方,使我的课堂不是很满意,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达不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每节课后我都这样总结一点课堂经验,以促进后面的教学工作有所改进,希望课堂教学变得慢慢好起来。但是由于要接近学期结束的这段时间,班上的个别同学学习纪律很散漫,扰乱课堂严重,课堂教学进行的不够顺利,致使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影响,成绩明显下降,有些同学就连作业也不愿交了,每学期写一篇的教学论文,使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提高。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既更新了理念、又掌握了新的技术,还提升了学校管理的艺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缺席、不迟到,虚心学、认真记,我将把理论学习运用于实践体验,不断反思,不断磨合,大胆去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力争做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4

通过这次新课改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段时间来,我每天坚持抽时间聆听教育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也有所得。这次远程培训让我有幸面对每次的主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杼已见,尽管不曾谋面,但远程培训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质,对于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呀!现将我参加此次远程培训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培训让我们学会了学习。

从知识的传播者到知识的学习者,角色的转换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储备,精神食粮是否足够,我们是否还有“一桶水”。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所以我们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好地印证了日趋严格和完善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除了其人格魅力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为人处事外,能给学生最直接、最有用的东西就是知识了。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技巧和技能,才能教给学生全面、系统、有用的知识。于是研修使我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好的改变。

二、培训让我们学会合作。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对自己来讲,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资源共享。

三、培训让我们学会反思。

通过看视频、完成作业、阅读简报、阅读同行之间的文章、同行之间的相互探讨以及在线研讨,我深刻反思平常教学如何备课,在备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使我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

总之,通过这次远程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看得远,培训使我补了氧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使我们的教学生命焕发新的生机,愿这次培训的知识,帮助我重塑自我,成为本人成长的新起点。培训是短暂的,终身学习是永恒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致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人无完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为我今后的教育事业开辟了新环境。我要把吸取到的先进理念、思想运用到工作中行动起来。感谢国培。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5

通过前几天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的学习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新时期的素质要求,下面简单谈谈几点体会:

一、敬岗爱业,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自己应该系统地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6

小学教师第3批远程研修开始了,自己有幸参加语文远程研修,固然感觉时间紧,也很累,但是收获很大。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全新的熟悉,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儿心得:

一、使我重新熟悉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改变了传统的授业、解惑的角色。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过程。百度影音因此,我们要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信念,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

二、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新的熟悉

通过学习,首先使我熟悉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间隔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固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往备课、备学生,往认真讲课,往研究课型,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往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下载物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总结

    学习总结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通过学习,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培......

    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远程培训[5篇模版]

    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远程培训。这段培训中,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最初,说实话很多老师对这种远程培训是带着一种排斥的心理,大家都有一种困惑:单纯看视频和写体会能学......

    西双版纳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科学作业一

    如何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如果我们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比喻成“过河”,活动好比一艘船,带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使学生发展了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中小学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作业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之我见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心得体会(5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 心得体会 黄泥塘镇第二小学 郑忠银 为切实加强我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根据《毕节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

    潮州市远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精选合集]

    潮州市远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 为了贯彻《潮州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2005-2007)》、实施《潮州市远程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总结1 初次接到要“国培”的任务时,正值学校排练健美操之际,身体的疲惫让我着实为此而头疼,况且校长告诉......

    潮州市第三期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

    潮州市第三期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 学员须知 1、报名注册。参加潮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在潮州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如下简称潮州市学习中心)规定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