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课后反思
《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课后反思
听了赵奕书老师的课,我从中受益不少。特别是第三讲 :认真分析学情,精准定位目标 > 第二节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教学目标要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全面而具体的确定每一课的三维目标。思想品德教学三维目标具有发展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特点。也就是它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更具发展的空间,更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三维为目标的确定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此每节课我们都要恰当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那么,作为思品课教师,我们应怎样恰当定位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呢?下面我结合路人版教材初二上册第六课中的《与诚信结伴同行》谈谈其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
作为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课标的要求,吃透教材。《与诚信结伴同行》这节课教材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层次“诚信无价”,帮助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第二层次“诚信做人到永远”,阐明诚信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其次还要做到言而有信,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
作为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生活、学习、性格、习惯等等情况,必须熟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而言,必有其个性,也会有其共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来选择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关于《与诚信结伴同行》涉及的内容对初二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应该比较易学,诚信的实例和故事也应该能知道一些,但是,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仍有误区,生活中存在不诚信的现象。
基于以上对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在结合我校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把握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懂得怎样做才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明确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能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诚实与虚伪、守信与失信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把诚信作为自己立身之本,为人诚实言而有信,从而使自身道德得到升华。
总之,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科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恰当确定思品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后教学反思案例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案例
反思1.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只有掌握丰富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反思2,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通过“寻找有突出才智的名人”活动、小组讨论进行“潜能大搜索”这一探究活动和“才艺表演”环节,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潜能这一知识;同时还通过“五秒钟启示”的拍掌活动,分析讨论成功者获得成功的历程,让学生掌握有效发掘潜能的方法
反思3 老师必须以高尚师德为学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成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反思4.只有老师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要保持快乐心态好难,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工作,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一定融洽。
反思5.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课堂环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与学生活有关,都要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
反思6,应根据不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
反思7,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就是学到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结合调查采访,联系自身和同学实际,开阔学生视野,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反思8,精彩的材料及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好的开头能迅速活跃课堂,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紧教学主题,启发学生,让学生愿意去想愿意去讲;别出心裁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无暇分心,紧跟老师思路,畅游知识海洋,轻松感悟生活,学会做人。
反思9,我认为,一节课无论设计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课堂中有所感悟,那么,这就不能够说是一节好课,甚至不能够说它是一节合格的课。我深深认识到,学生是否有感悟,这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因而,我们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能让既成的教案束缚了我们的灵活性。
反思10,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为应试教育转变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告别单一的粉笔、黑板,走向视听结合的高效率思品课教学方式,以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反思1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便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求,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反思12,通过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加深知识理解,思品课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多媒体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反思13,在思品课中,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教师难以凭口舌解释清楚的,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借助多媒体处理信息,适度选择,精心选择,合理解释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
反思14,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信息总量,2
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
反思15,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班级比不使用的班级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使用的班级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对知识的理解非常深刻,知识面扩大,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并能问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反思16,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反思17,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反思18,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反思19,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反思20,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反思2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反思22,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反思23,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
反思24,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反思25,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反思26,新课程的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要从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反思27,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使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人的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反思28,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通过展示自己和同学现有的特长探究自身可能存在的潜能,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演讲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自主获得了潜能的相关知识和自主掌握了发掘潜能的方法。
反思29,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学生对订立目标有利于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这一结论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所以我通过“五秒钟启示”拍掌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目标对潜能发掘的影响作用;还通过播放“永不言败”视频,让学生感悟到要获得成功需要有坚持不懈发掘潜能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反思30,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在教学中特别需要我们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使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向我们敞开,这样才能使我们顺利帮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并且帮助学生树立对未来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阶段的生活。
反思31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思想品德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的关系。我认识到,教师在授课中也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既要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教材的约束,又要源于教材、回归教材,即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方法授课,都不能脱离课本,要教会学生从课本中提炼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并懂得学以致用。
反思32,只要是有利于实现学生掌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的,能有利于达成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的教学方式,我们都应努力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反思3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创造想象的可塑性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想象。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中不断清除“盲点”,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第三篇: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启迪与内省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
2、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原则
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3、讨论式教学法
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教学方法。
4、谈话教学法
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5、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
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学生体验,遵循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6、隐形课程资源
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
二、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1)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
2)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3)正确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拟定具体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2)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依旧师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3)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6)教学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
4、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思想品德课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手段和途径。思想品德课采取的基本教学策略是:抽象—具体--抽象。
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不仅贯彻了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正面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统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等一系列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更有利于贯彻启发教学的设计原则,为教师的“主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哪些基本途径? 1)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2)创造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3)联接思想品德课的信息资源。4)广辟思想品德课的人力资源。
三、辨别题
1、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促进学生真正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宏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教师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或理念,结合自己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解,对学生思想品德基础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等,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2、思想品德课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存在导向性问题。(×)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抽象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解答生活实践的所有问题。唯一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习”的基础。教学设计应主要强调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导向作用。
3、讲授法就是“灌输法”,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宜使用。
(×)在于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法”,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讲授法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的关键是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如果能做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同时会取得好的效果。
四、观点论述题
1、道德实践活动能大大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新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实践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实践能大大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道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良好品德就在此中养成的。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育者不应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可以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就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了,而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学会学习,在学习体验快乐。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学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五、案例分析题
1、教学案例: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千手观音》(央视春晚版)
【师导】大家了解《千手观音》里那个领舞女孩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人生舞台。
【出示】两岁时邰丽华因一次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上学后最能打动她的是这里的一门特殊课程--律动课;15岁那年邰丽华被选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学习舞蹈;17岁那年她就立下志愿要上大学;1994年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一名大学生;今天邰丽华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设问】邰丽华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透过邰丽华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明白在挫折面前采取挑战的姿态,不但能战胜挫折,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由此导入新课“挫折面前也从容”。)分析:该节课导入的方法及导入设计的原则。情境导入法。目的性原则。
2、教学案例:
一上课,教师说要做个实验:请三个男女学生将他们的眼睛用黑布蒙起来,同时用棉花塞住耳朵,静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其他同学则一律默读将要学习的课本内容《人生而平等》。三分钟后,再放开三个同学的眼和耳,请他们谈谈自己在这三分钟内的感受。教师根据这三个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尊重弱势群体到平等待人。
分析:此案例设计的优点在哪?突出显示了思想品德课的什么特点? 优点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思维能力。体现了思想性特点。
3、教学案例: 教师在设计《做诚信的人》的教学方案时,选择了向学生讲述《国王与种子》的故事,和向学生展示被曝光的“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的新闻图片。分析:(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哪些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 利用了社会课程资源和文字资源。
(2)为了上好这节课,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
另外还有校内外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显型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反思
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几点反思体会。
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要提高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知识是相关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尤其现实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勇于反思。老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需勇于反思,敢于面对和改进自己的偏差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师也要尊重学生。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尊重老师是应该的,但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而常常忽略学生的权利。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小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厌倦、反感。甚至自己做法欠妥当,也不敢面对。
二、充分利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总之,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其主要方式就是学到相关知识的时候,让学生结合社会调查采访,联系自身和同学的实际。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反思带来的收获我感受颇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第五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反思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反思
新课程已推行推行多年,而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我们常常发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心情很愉快,视觉很享受,但思维却很肤浅,没有动脑分析问题和升华情感;一种是课堂上教师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活动如密集的手榴弹一般丢向学生,搞得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晕头转向,造成学生在跟进的过程中不断受挫最后只好选择放弃,于是老师的智慧也成了无效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不言而语。
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如何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持续吸引力?如何通过有限时间内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最终促成学生的知识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无论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还是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许多问题亟待探讨、争鸣。
一、课前的准备——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1、教师备课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不应想当然、瞎举例
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解,灵机一动提问,隔靴搔痒分析问题,信口开河举例论证,这样往往不能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反而起到哗众取宠、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在生活中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与教学相关的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东西,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上收集教学素材,使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件紧密相连,教会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2、要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
首先,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学。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用各种形式(漫画、诗歌、小品等)来自学,并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其次,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开展小组合作,实现互帮互助。“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何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中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备好教法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出更多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时,可把讨论、谈话等等方法融入课堂,应备好讨论的主题,事先设想讨论、谈话中会出现的诸多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要设计出让学生参与的各种教学形式,这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难做到,作为成年人,本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较强,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如模仿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人生AB剧》,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把活动备课贯穿到教学备课中去,准备最优的教学形式,大胆设计可操作性强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案。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的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1、尊重学生
教师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必须在课堂中贯穿民主教学的思想风格,即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的见解要耐心听取,积极引导并吸收学生的合理建议,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总是倾注着爱和尊重,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
一节课内,讲授要有紧有松,紧松适当;内容要有难有易,难易交替;语言要有快有慢,快慢合拍。这一方面可以照顾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使之能跟上老师讲的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疲劳有节奏的得到恢复,使学生听起来有愉快的节奏感,让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体验更多的情感,学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过程的智慧——始终关注
课堂教学是一个灵动的过程,生成是大智慧,要求教师要有教育灵感与智慧。
1、关注学生的学习
首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关注差异,要关注传统教学中的弱势学生,如“基础差的”、“成绩差的”、“纪律不太好的”,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处,学生的未来是不可以估量的,只要不是品质上的缺陷,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一堂好课至少要让80%的学生达到80%的具体目。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像演员那样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学习的内容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要由学生亲自去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最后,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和激活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合作、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教学方式,就可以使学生处
于自然的学习情境之中,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交融。
2、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构起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因此,对教师来说,要将有效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并视其为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资源,以求学习结果能够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以便他们获得更大的拓展、迁移和有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采取这样几种方法:创建生活化的或基于学生常识性经验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自然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赋予学生自由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学习的生活意蕴。
3、关注师生交往与沟通
课堂教学效益观非常强调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目中无学生”与“目中只学生”都是不恰当的,我们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
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问题涉及课前的准备、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智慧等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当操作”都会导致教学效益的损耗。所以我们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艺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张奎(***)2011年3月15日